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目前,淡水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发展中的重点,其产量在水产养殖中逐年呈上升比率,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重点,过去传统的密集型养殖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升级,因此,分析和解决目前淡水池塘养殖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吗,推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针对传统淡水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略作分析,并结合最近产业研究成果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来分析下其解决之道。
1 淡水吃糖养殖环境问题分析从目前淡水养殖的局面来看,传统养殖的高密集型所造成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氮失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三大主凶之一。
传统淡水养殖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进行养殖,对于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近年因饲料投放问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限制淡水池塘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养殖水平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不断提升,单位水体的鱼载力也在提升,但是鱼类代谢与饲料投放的力度也在增加,养殖的高换水率必然会导致污染加重,最终限制行业本身的深入发展。
我国以围网养殖和围栏养殖为主要方式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水体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退鱼还湖”等政策,这些必然会继续加重淡水池塘养殖的比率,按照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来看,这种潜在的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淡水池塘养殖问题的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水体资源与鱼类资源,也是淡水池塘养殖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池塘养殖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氮失衡已经成为了限制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
目前,淡水池塘水体中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都已经超出了警戒线指标,但是能够支持初级生物循环的有效磷含量却极低,以上两种富营养化的物质无法溶解于水体,只能吸附在淤泥或被重金属络合,这将加重水体负担,加重污染,尤其是现在池塘饲养饵料多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因此,氮失衡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重要池塘环境问题。
浅谈淡水池塘养殖的环境污染及解决方法
浅谈淡水池塘养殖的环境污染及解决方法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淡水池塘养殖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氮磷失衡、富营养化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主要采取异位生态修复、原位生态修复以及生态合作养殖三种方法解决,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解决对策灌云1前言快速发展的淡水池塘养殖业,随着水产养殖面积增大,使用饲料、化肥、激素等原料以及消化不完全造成积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环境不利于水产养殖。
为解决淡水池塘养殖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这里作一介绍。
2淡水池塘的养殖环境因素问题2.1水中多余的营养造成的污染传统延续下来的精养池塘,不可避免仍将对池塘污染产生影响。
而且,随着养殖范围的缩小,养殖水平的提升,单位水体内承载鱼儿的数量增大。
随着而来的问题,大量的投料、鱼类代谢物的增多,很大程度上都将加重池塘污染,致使水体富营养化。
同时,受周边污水排放的影响,未来几年水体营养化的趋势,如果不加治理的话,仍将有蔓延态势。
2.2氮、磷失衡。
氮、磷失衡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富营养化。
池塘中有效磷缺乏越来越突出,比较磷元素而言,氮元素的总量是严重超标的,氮磷元素失调是危害池塘养殖环境的重要问题。
当前,池塘养殖用的有机肥,多数氮素含量高于磷素,而且使用的天然诱饵也含有过量的有机氮,这必然导致氮素含量的超标。
池塘养殖产生污染主要来源于残饵和鱼体排泄物,根据池塘养殖水体的氮循环过程可以看出,由于硝化细菌硝化速度很低,而使亚硝酸盐、氨氮浓度过高;另一方面,浮游生物生长需要的硝酸盐含量也是很少的。
因此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状况相对于前期比较差。
如果这些污染问题持续下去,将严重制约淡水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而探索环境生态修复术,推广使用生态合作养殖,将日益受到关注。
3淡水池塘养殖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3.1原位修复。
概念上讲也是立体修复,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在养殖池塘水体上层设置生物浮床栽种水生蔬菜或其他植物来改善水体环境。
养殖水产动物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养殖水产动物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养殖水产动物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但在养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水质问题水质是水产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水质问题,比如水质污染、氧气不足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下:1. 定期监测水质:定期检测水质的指标,包括温度、溶解氧、PH 值、氨氮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维持水质的平衡。
2. 加强换水措施:根据不同水产动物的需要,定期进行换水,并确保新水的质量合格,以保持水质的清洁。
3.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水质的负荷,提高水质稳定性。
二、饲料问题饲料是水产动物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重要营养来源,但在饲喂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1. 合理配方: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选择合适的饲料配方,保证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平衡。
2. 定时定量饲喂:按照饲料的适量和适时进行投喂,避免过度喂养或者喂养不足,保证水产动物得到充分的营养。
3. 观察饲料消耗:观察饲料的消耗情况,及时调整饲喂的量和频次,避免浪费或者鱼虾不吃食的现象。
三、疾病防治问题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疾病,疾病的防治是保证水产动物健康和增产的关键。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下:1. 建立健全的免疫系统:及时接种疫苗,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2. 加强饲料卫生控制:保持饲料的卫生,避免使用受污染的饲料,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3. 疾病监测与隔离: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发现疾病早期症状时,及时隔离患病的水产动物,避免疾病扩散。
四、环境问题养殖水产动物的环境条件对其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1. 提供合适的温度:根据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提供适宜的水温,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水产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 避免光照过强:在养殖水体中适当控制光照强度,避免过强的光线对水产动物造成伤害。
淡水池塘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排水渠 ) , 随着 养 殖 规 模 的 不 断扩 大 , 养鱼 的数 量 也
水 产 工 程
淡 水 池 塘 养 殖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及 改 善 措 施
李献 华 ( 辽宁省朝 阳市喀左县 白塔子镇水利工作站 辽 宁喀左 1 2 2 3 0 0 )
近几年来 , 我 国主要推行 的 “ 以养为主” 的渔业 发展策略 , 因此淡水养殖业有 了很大的发展。据相关 数据研究发现 ,淡水养殖 的产量 占到总水产养殖 的 半 以上 ,特别是淡水池塘养殖对于淡水养殖业 的 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 传统的集约化的池塘养 殖 导致 的废水 排 放 严 重对 周 围的水 域 环 境 带来 了污 染, 使附近水域 出现水体 的富营养化 , 环境污染 问题
已经阻碍了我国淡水养殖发展。对于池塘养殖带来
的问题 , 国内外做了很 多的研究 , 主要研究出了种养 结合的养殖模式 以及循环水养殖的模式 ,从而解 决 淡水池塘养殖所带来 的环境问题。下面就具体对淡 水池塘养殖所带来 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问题提 出相应 的解决 策 略 。
1 . 2 水体 出现 富营养化
据报道 ,淡水 养殖水体中的总氮 以及总磷 的含
量 已经 达 到 了营养 化 的标 准 ,但是 池 塘 中含 有 的有
式、 循环水模式以 及实现生态合作的 养殖模式。
2 . 1 实现 “ 鱼 菜共 生 ”
目前 ,我 国 的池 塘 养殖 环 境 的 生态 修 复 技 术 有
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措施分析
1.水产养殖中做好水质控制的意义水产养殖水质对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相关政府管理人员专门从法律高度制定了《渔业水质标准》,该标准结合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相关法律,从基本的水体颜色形态到PH值、溶解氧、挥发酚、常见重金属、毒性盐等关键物质进行了详细的指标限定,其标准是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应当坚持的底线标准,如今随着现代城镇居民对于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水产养殖人员更应该做好相关指标的管控,保证水体质量远在底线水平之上,这才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绿色生态的基本理念。
2.水产养殖的水质标准2.1 物理标准物理标准在这里主要是指肉眼可分辨的水色标准,也包含可被人体直接感知的水温变化,物理标准是常规肉眼观察水体变化的最简便直接的手段。
一般来说,健康的养殖水体应当具备“肥”“嫩”“爽”的标准,所谓“肥”,就是在视觉可见的情况下,能看见水体中较多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达到鲜活的水平;所谓“嫩”则是对“肥”的进一步要求,“嫩”要求水体的“肥”具备长期的持续性,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和修复能力,这样才能持久作为水体养殖的良好场所;最后就是“爽”,主要体现在水体的透明度方面,较高的透明度加上没有浮膜的水体,才能符合“爽”这一基本要求。
在水温条件控制上,一般选择足够深度的水体作为养殖场所,水体太浅会导致水体温差过大,不利于养殖产业的发展,根据时令的不同,需要在不同时节做好水位的高度控制。
在水体出现异常时,在物理标准上会有较为直接的表现,所以物理变化常可作为水质变化的第一判断标准,比如水体颜色开始转向暗绿色、灰蓝色或蓝绿色,水体内浮游动植物含量大量减少,水面开始出现浮膜,水体透明度略微下降,这是水体变瘦的体现。
又比如水色整体呈现出草绿色、油绿色、黄色、红褐色等颜色,同时伴随大量的硅藻或隐藻,透明度严重下降,这是水体过肥的体现。
在水肥稍多的情况下,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随着肥力进一步增加,水体透明度反而会有所回升,这是物理观察水体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水产品的养殖业蓬勃发展。
然而,由于养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水生物疾病等,水产养殖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养殖环境改善措施被采取。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措施展开论述。
1. 水质管理水质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养殖水体中的养殖效益以及生物的健康状况。
为了改善水质,养殖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
通过监测,及时了解水质状况,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措施。
其次,适时清理养殖池塘或鱼缸的底泥和残留物。
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会通过分解而导致水质恶化,因此定期进行底泥清理是必要的。
此外,控制养殖密度也是改善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控制鱼类或虾类的数量,避免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质污染。
2. 水生物疾病预防控制实施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生物疾病预防控制措施:首先,加强对养殖水体的消毒工作。
通过消毒可以杀死水中的有害病原微生物,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
其次,合理选择优质种苗。
优质种苗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预防水生物疾病的发生。
此外,加强养殖过程中的检疫工作也是必要的。
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检查,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3. 养殖环境改造与生态修复为了改善养殖环境,养殖户可以进行相应的环境改造与生态修复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改造和修复措施:首先,建立生态滤池系统。
通过搭建生态滤池,可以使养殖水体与自然水体进行连通,实现水体的自然过滤和净化。
其次,适时开展湿地修复工作。
湿地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适当恢复和建设湿地可以有效提升养殖水体的水质。
此外,进行水生植物的绿化养殖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改善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应对建议
水产养殖中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应对建议近年来,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为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然而,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业面临的环境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一、水体污染问题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和动物排泄物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废弃物质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海藻大量繁殖和藻华暴发,进而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应对建议:1. 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循环利用水体,将废弃物质处理并回收利用,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加强饲料管理:合理控制投喂量,减少饲料残渣的排放。
研发和使用高效利用率的饲料,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营养浪费。
3. 建立养殖区域污染物排放监测系统:监测养殖区域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生物入侵问题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引进非本地物种或高产种。
然而,这些外来物种往往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成为生物入侵的主要威胁。
应对建议:1. 加强入侵物种检疫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入侵物种检疫制度,加强对养殖物种的筛查和监控,及时防止和控制入侵的发生。
2. 发展本地物种养殖:鼓励养殖户选择本地物种进行养殖,降低引入外来物种的风险,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开展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研究:加强对潜在入侵物种的研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风险,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养殖环境变化问题水产养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栖息地的破坏以及水质的恶化。
特别是养殖区域的土地开垦和围堤建设,对周边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应对建议:1.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科学选择养殖区域,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生态修复与保护: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3.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养殖户采用低碳、环保的养殖方式,减少生态环境的压力。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长期以来,水产养殖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包括水质污染、生态系统扰动等问题。
因此,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的实施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围绕养殖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展开讨论,重点介绍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一、水质污染问题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养殖场的废水和饲料残渣等排放物质会对水质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 废水处理:养殖场应建立有效的废水处理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悬浮物、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2. 优化饲料配方: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品种,减少养殖动物对饲料的浪费,避免过量的饲料进入水体,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积累。
3.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场的养殖密度,减少动物的摄食量和排泄物的量,降低水质的负荷,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二、生态系统扰动问题养殖活动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的扰动,如引入非本地物种、破坏生境等,也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相应的保护和治理措施:1. 选择本地物种:在水产养殖中,应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进行养殖,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防止逃逸: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养殖物种逃逸,如采用安全围网、增加监测频率等,以减少引入非本地物种的风险。
3. 生态恢复:对于已经受到扰动的生态系统,应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和恢复措施,如建立人工湿地、增植水生植被等,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
三、养殖废弃物处理问题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是水产养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养殖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相关的处理措施:1. 废物回收利用: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可以通过发酵堆肥等技术进行回收利用,生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助于减少环境的污染。
2. 水体净化:采用人工湿地、植物净化池等方法,将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和转化为植物生物质,从而净化水体。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一、前言水产养殖业是人类利用可供养殖的水域,按照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和对水域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从事水生经济动、植物养殖。
按水域性质分为海水和淡水养殖业。
我国的水产业,特别是淡水养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仅表现在品种结构优化,也包括养殖数量增加。
二、水产养殖和水域环境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主要采用以基塘系统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养殖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水产养殖逐渐向特种水产品和高密度精养的集约化养殖模式转变,水产养殖的现状和影响也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
1、养殖生物病害泛滥在水质较差的鱼塘中,养殖品种发病率比较频繁,相对而言比较严重。
加之苗种检疫和种质鉴定工作大多只是形式,造成了对种质的保护不力,在局部区域的疾病“重灾区”,不少养殖户为了控制疾病,给水域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施加化学药品,使其越治越难治,甚至药物无效。
2、残饵、排泄物和分泌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特别是池塘养殖,人工投饵是养殖生物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但投喂的饵食相当一部分不能为养殖生物所食。
而残饵以及养殖生物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所溶解出的营养盐和有机质是影响养殖水环境营养水平以及造成环境自身污染的重要因子。
这些有机物在水中进行分解转化将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降低甚至出现窒息死亡。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以及由氨转变成的亚硝酸盐均是诱发水产动物疾病的环境因子,一定量的分子氨对鱼鳃表皮细胞会造成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而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易引起鱼类中毒而使血液里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窒息死亡。
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水产养殖中用以清除敌害生物,防治病害发生,促进养殖生物生长,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池塘养殖环境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
池塘养殖环境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摘要:水产业持续发展,水池塘养殖成为水产养殖重点。
在近几年发展中,养殖方式落后,养殖户只关注眼前利益,致使养殖环境污染严重。
在本文研究中,注重分析池塘养殖环境污染现状,提出科学的控制措施,维护养殖环境质量,提升水产养殖产量,仅供参考。
关键词:池塘养殖环境;污染现状;控制措施在长期发展中,传统水池塘养殖所致环境污染比较多,多表现在水体氮失衡、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对淡水养殖产业发展影响大。
针对池塘养殖问题,国内外做出较多深度研究,分析全新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等,处理好淡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
1、池塘养殖环境存在的问题1.1氮失衡问题严重按照相关数据显示,淡水养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含量达到富营养化标准,池塘有效磷含量缺失。
磷含量酸性值处于池塘水质中,会降低溶解度,会被淤泥吸附,并且产生重金属反应。
此外,淡水养殖池塘中,应用高氮含量有机肥,比如商品饲料含氮量高,因此会出现氮失衡问题。
淡水池塘养殖中,污染多来源于剩余鱼饲料、鱼类排泄物,按照池塘养殖氮循环体系可知,硝化细菌的硝化速度比较低,会导致亚硝酸盐、氨氮浓度增加。
水产养殖饲料碎屑物、生物一体分解物质,会增加水底淤泥量,从而引发二次污染影响。
浮游生物生长期间,所需硝酸盐含量比较少,因此会影响池塘养殖水质量,对鱼类生长影响大,还会污染周边水域。
1.2水体富营养化按照相关调查可知,池塘养殖面积占据总养殖面积50%。
但是,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会严重影响水域环境。
当前,多数地区仍然沿用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渠的养殖模式。
随着现代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养鱼数量持续增加,饲料投入与鱼类排泄物长期积累,会加剧池塘内水污染,排放水对水体营养化程度影响大。
水产养殖期间,外来含有植物性营养元素的污染源,大量进入到养殖水域中,导致养殖水域水体营养过剩,减少水中氧气量,致使水产养殖动物大批量死亡。
当处理不及时时,则会导致养殖水体污染加大,出现恶性循环。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摘要】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和生态养殖模式。
目前,水产养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底泥积累等问题,主要污染物包括养殖废水、养殖废料和化学药物残留。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影响水产品质和人类健康。
为了减少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可通过加强监管、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采用循环利用技术等控制对策。
强调了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共存。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污染影响、控制对策、生态养殖模式、污染防治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建议1. 引言1.1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水体污染、气体排放和土壤污染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水产养殖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重金属、抗生素残留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死水化等问题,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不仅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为了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包括加强污染监测、引导水产养殖企业科学管理、推动生态养殖模式的发展等。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实现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水产养殖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污染现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是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对水体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量饲料残渣、粪便和养殖废水排放到水体中,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水中氧含量下降、富营养化等问题。
分析水池塘养殖环境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
的研究 , 主要研究 出了“ 鱼 一菜共生 ” 的养殖模式 以及循环水养殖 技术 , 也称 之为平面修 复 , 在我 国的淡水 池塘养殖上体 现 的模式
1水池 塘 养殖环 境存 在 的 问题
1 . 1水池塘养殖 出现严重的氮( N) 失衡
池塘 , 这样一来 , 就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 。 这种模式在一定 程度上 实现养殖废水 的零排 放 , 同时也实现 了水资源 的循 环使用 , 但是 据数据显示 , 淡水养殖水体 中的总氮 以及总磷 的含量 已经达 对于我 国土地 利用的资源 比较困乏 ,增加 了额外的土地 消耗 , 因 到 了富营养化 的标准 ,但是池塘 中含有 的有效磷却 比较的缺乏 。 此 同时也增加 了经济成本目 。
分析水池塘 养殖环境 污染现状及控 制措施
( 1 大庆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顾廷富 刘丽红 。 黄晓飞 2 田永彬 黑龙江大庆 1 6 3 3 1 6 2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 院
黑龙江哈尔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5 0 0 9 0 )
到水 体的净化的 目的 , 同时也 能够减少土地资源 的消耗 。在人 工
化 细 菌 的硝 化 速 度 是 比较 低 得 ,最 终 使 水 体 中 的亚 硝 酸 盐 看 , 能够实现整 个模式 内部的收支平衡 , 因为种菜 的收入 能够与 ( N a N O ) 以及 氨氮( N H , 以及 N H g形式存在 的) 的浓度 比较高 。同 人工 湿地建设 的支 出相抵消 , 如果做 得好 , 可 以剩下 一部分 的资 时, 由于浮游生物在生长的过程 中需 要的硝酸盐 ( N O 一 ) 的含量也 金 。从生态价值上来看 , 在池塘水体上层种菜能够降低池塘 的污
的生态浮床上种植 的蔬菜 , 能够 实现生态 收入 , 增加 额外经济 的 收入f 1 1 。 但是 , 这种模式也具 有一定的缺点 , 主要是无法实现养殖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1. 引言1.1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但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大量饲料和化学药品,导致养殖水体中残留有大量的氨氮、硫化物、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污染物排放量大。
水产养殖过程中排放的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直接排放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赤潮等问题。
养殖废弃物处理不当。
养殖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养分,如果不合理处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
水产养殖污染的现状比较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需要加强监管,推行绿色养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1.2 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水产养殖所需的饲料和养殖密度增加,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度富集,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质平衡,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兽药、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等残留物会进入水体,对水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和水产养殖船只对水域的噪音和振动也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人类直接接触或间接摄入受污染水产品后,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如食物中毒、过敏反应等。
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不容忽视。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
通过加强监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产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1. 养殖池塘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废水和废渣的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养殖池塘中的废水富含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残渣、粪便和化学添加剂,这些物质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的污染现状,并介绍相应的治理措施。
水产养殖的污染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养殖废料和药物残留三个方面。
首先是废水排放。
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养殖废料、残留饲料和粪便等有机物质,还有鱼类产生的代谢废物。
这些有机物质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质变差。
废水中还常含有重金属离子、药物残留和寄生虫卵等有害物质。
其次是养殖废料。
水产养殖中,饲料的喂养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往往不能完全被鱼类吸收利用,大量的养殖废料会沉积在养殖水体底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富集有害物质的情况。
再次是药物残留。
为了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养殖户通常会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但这些药物在鱼体内无法完全代谢,残留在养殖水体中。
长期以来,药物残留引发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问题。
为了治理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加强废水处理。
养殖业的废水排放是水产养殖污染最直接的来源,对养殖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尤为重要。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微生物处理技术等方法,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有害物质降解,提高水质。
其次是改善养殖方式。
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采用循环池塘养殖、半封闭循环养殖等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养殖废料的堆积,降低养殖的环境风险。
再次是严控药物使用。
养殖户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药物使用剂量进行投喂,避免过量使用。
在饲料配合上应尽量减少对药物的依赖,通过调整饲料配方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加强监管和立法也很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养殖废水排放标准。
推进相关环保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对水产养殖污染的处罚力度,形成科学、严格、高效的水产养殖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对水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通过加强废水处理、改善养殖方式、严控药物使用以及加强监管和立法等措施,可以有效治理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并保护水环境的健康。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
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水产养殖是一种常见的经济活动,对水域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讨论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及相应的治理措施,并且以2000字来描述。
一、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1. 污染物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粪便、药物残留等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会直接排放到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营养物质过多会引发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水华,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2. 遗传污染:水产养殖中,一些外来种质或转基因物种进入水体后,可能与野生物种发生杂交,导致野生种群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破坏水体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
3. 底泥沉积:养殖过程中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饲料残渣会积聚在水底,导致底质质量下降、缺氧和污泥堆积,对水生生物栖息和繁殖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 断氧现象:养殖过程中,大量的有机物质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5. 捕捞压力:水产养殖往往依赖采集野生种来补充种苗和养殖品种,造成捕捞压力,直接影响野生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生态地位。
二、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治理措施:1. 合理规划和管理水产养殖区域:建立水产养殖区域规划和管理制度,选定合适的养殖区域,合理布局和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对水体的影响。
2. 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减少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排放。
3.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循环农业模式,采用水土一体化、农渔复合循环等方式,将养殖废水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对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
4. 水质监测和治理: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质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水质治理措施,如增加植物修复、增氧设备等方法改善水体质量。
5. 引进自洁型养殖耗氧型物种:选择适应性强、自洁能力强的养殖物种,如自洁能力强的虾类和蛤类,通过其活动促使水体自洁,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等问题。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1. 引言1.1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水产养殖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水产养殖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短缺等原因,许多养殖户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养殖规模不断缩小,效益降低,甚至出现养殖户因亏损而停业的情况。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受到环境污染和水质恶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化进程加剧,水域污染日益严重,水产养殖业面临着水质下降、疾病暴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和产量。
针对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
加强监管和规范发展是重中之重。
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规,规范养殖行为,减少污染,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分析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随着人们对优质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种类也日益丰富。
以鱼类养殖为例,鲫鱼、鲤鱼、鲢鱼等常见养殖品种的产量持续增长,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虾、蟹、贝类等水产品的养殖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养殖产业格局。
随着水产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养殖池塘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饲料品质参差不齐、水质管理不善等问题也影响了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养殖业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养殖产业规模和水平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水产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水质污染、疾病爆发等,影响了养殖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产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水质污染问题水质污染是水产养殖中最为常见且严重的问题之一。
水质污染不仅会影响养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还可能导致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死亡。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质污染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1. 水体富营养化在养殖过程中,水中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氨氮、硝酸盐等)积累会导致水体过度富营养化,促进藻类大量繁殖,引发水华。
此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控制投料量,避免过度投喂,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物;(2)增加曝气设备,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抑制藻类生长;(3)定期清理池塘底泥,减少营养物质积累。
2. 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会危害养殖动物的健康并影响水产品质量。
常见的解决方法包括:(1)选择合适的养殖区域,避开可能受到工业废水排放的地区;(2)定期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一旦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3)植物修复法,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生植物来吸附和减少重金属污染。
二、疾病防控问题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另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水产养殖动物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导致养殖业损失严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防控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1. 水生动物常见疾病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包括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病毒性疾病等。
为了防止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定期进行免疫接种;(2)定期检测水质和养殖动物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3)定期消毒养殖设施和工具,防止病原体交叉感染。
2. 防止饲料污染饲料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但不合格的饲料可能会引发疾病。
为了防止饲料污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选择正规的饲料供应商,确保饲料质量;(2)定期进行饲料检测,确保合格;(3)合理饲养密度,避免过分浪费饲料造成污染。
水产养殖业环境保护情况报告
水产养殖业环境保护情况报告一、引言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水产养殖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国水产养殖业环境保护的现状和相关政策措施。
二、水产养殖业环境问题分析1. 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养殖废弃物和饲料残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大量繁殖,严重影响水体生态平衡。
2. 水土流失部分水产养殖场地对土壤的破坏严重,如清理池塘时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植被覆盖减少。
3. 养殖密度过高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益,一些水产养殖场将养殖密度提高至过高水平,导致养殖动物生长缓慢,易感染疾病,并对水质造成更大的污染。
三、水产养殖业环境保护政策措施1. 加强立法和监管政府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法规立法力度,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管养殖企业的环境行为,加强执法力度。
2.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和支持水产养殖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如浮床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改善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垃圾处理坚决杜绝将养殖废弃物和饲料残渣直接排入水体的行为,倡导进行科学垃圾处理,如堆肥、沼气等,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完善养殖方法和管理加强对水产养殖企业的引导和教育,推动规范化养殖,采取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养殖密度,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
四、水产养殖业环境保护成效1. 水质改善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我国一些水产养殖场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有所减轻。
2.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政府加强对水产养殖场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产养殖业环境监测体系,为环保政策的执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科技创新推动环保水产养殖业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出一系列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和设施,提高了水产养殖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五、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1. 坚持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养殖场的规划管理,优化养殖场布局,减少环境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水产养殖业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快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可行的修复方案。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水产养殖业是人类获取丰富水产品的重要途径,但它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放和废物排放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和水质恶化。
此外,养殖池塘的底泥沉积物堆积、养殖网箱的废弃和捕捞活动对沿岸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因此,保护和修复水产养殖中的生态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1. 推行科学养殖技术:采用科学养殖技术,如循环水养殖,可以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2.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和管理机制,定期检测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优化饲料管理:合理控制饲料投放量,避免浪费和过度投放,以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积累,降低对水体的污染。
4. 推动生态养殖模式:采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养殖模式,如沿岸湿地养殖和人工湿地养殖,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生态环境修复的可行方案1. 底泥处理:加强底泥处理工作,采用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底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底质质量。
2. 水体净化:利用人工湿地和湿地植物,过滤、吸附和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3. 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强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补偿工作,引入适宜的生物种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
4. 整体规划修复:制定水产养殖区域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养殖区、保护区和修复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结论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密切相关。
通过推行科学养殖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优化饲料管理以及推动生态养殖模式,我们可以减少水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不当养殖管理等原因,水产养殖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水产养殖业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养殖环境和实现生态修复,人们通过引入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环境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
一、高效过滤系统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的水质对于养殖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高效的过滤系统,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保持水质的稳定。
常见的过滤系统包括生物滤池、机械滤池和化学滤池等。
生物滤池通过增加滤料和微生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废物和氨氮,确保水质清洁。
机械滤池则采用物理过滤的方式,将大颗粒的废物、悬浮物和浮游生物过滤掉,保持水质的清澈。
化学滤池则利用化学材料对水质进行处理,去除有害物质和异味,提高水质的安全性。
二、循环水养殖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养殖环境的技术手段。
通过循环水系统,可以实现养殖池塘水质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质的污染。
循环水系统通过引入过滤设备和生物处理装置,将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然后重新供给到养殖池中。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水的浪费,还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节约资源。
三、海水水质净化技术在海水养殖中,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海水的质量成为限制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海水养殖环境,海水水质净化技术应运而生。
这种技术通过引入生物过滤器和化学净化器等设备,对海水进行处理和净化,提高海水的质量和生态环境。
生物过滤器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水质的安全性。
化学净化器则可以对海水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行杀灭和去除,保证养殖的健康和稳定。
四、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系统,来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
人工湿地可以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通过各种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净化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
水池塘养殖的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目前,淡水养殖业是我国渔业发展中的重点,其产量在水产养殖中逐年呈上升比率,淡水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重点,过去传统的密集型养殖方式暴露了诸多弊端,限制了淡水养殖产业的升级,因此,分析和解决目前淡水池塘养殖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措施吗,推进淡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下面我们针对传统淡水养殖中的环境问题略作分析,并结合最近产业研究成果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来分析下其解决之道。
1淡水吃糖养殖环境问题分析
从目前淡水养殖的局面来看,传统养殖的高密集型所造成的弊端与水体富营养化、氮失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三大主凶之
一。
"
传统淡水养殖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进行养殖,对于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同时近年因饲料投放问题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也是限制淡水池塘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
虽然养殖水平随着技术研究的突破不断提升,单位水体的鱼载力也在提升,但是鱼类代谢与饲料投放的力度也在增加,养殖的高换水率必然会导致污染加重,最终限制行业本身的深入发展。
我国以围网养殖和围栏养殖为主要方式对于水体环境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不断加强对水体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退鱼还湖”等政策,这些必然会继续加重淡水池塘养殖的比率,按照池塘养殖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比重来看,这种潜在的对环境的污染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做好淡水池塘养殖问题的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水体资源与鱼类资源,也是淡水池塘养殖业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池塘养殖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氮失衡已经成为了限制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
目前,淡水池塘水体中的含氮量与含磷量都已经超出了警戒线指标,但是能够支持初级生物循环的有效磷含量却极低,以上两种富营养化的物质无法溶解于水体,只能吸附在淤泥或被重金属络合,这将加重水体负担,加重污染,尤其是现在池塘饲养饵料多使用含氮量较高的有机肥,因此,氮失衡已经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重要池塘环境问题。
氮失衡所带来的危害是内外两个层面的。
在内部污染方面,会造成鱼类体内排泄系统和代谢系统失衡,造成过量活动或失去平衡,极易发生昏迷或死亡现象,这对于依靠产量取胜的淡水池塘养殖来说可谓是致命打击。
在外部污染上,由于高换水率所排放出来的富营养化水体和氮失衡水体,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将会加剧大范围内的水体污染,成为大环境内环境污染的主因,同时对于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长期的恶劣影响。
因此面对以上这些淡水池塘养殖环境问题,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与重点。
2淡水池塘养殖问题解决之道
目前,关于淡水池塘生态环境的修复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也成成为立体修复,主要是通过在水体环境中营造立体养殖空间实现对超积累物质的吸收和净化,加强淡水池塘环境内的硝化作用,通过水生植物、蔬菜与细菌的立体分布和作用优化水体内的生物循环,同时还能有实现对多种资源的优化利用,达到产业升级,降低排污系数的目的。
异位修复技术的重点主要是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处理,提升水体利用和循环率,降低污染。
http:
从技术要点和发展趋势来看,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原位修复技术鱼菜共生,能够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增加额外收益,异位修复术则主要增加对水体的循环率,二者对于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和氮失衡这类环境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结合实际生产需求来产,两种方式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
比如异位修复术,水体的循环净化对于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要求就存在很大限制,大面积的净
化配置实现难度较高,即使最终效果上能够实现对生态效益的补偿,但是如果操作性不强,那么应用时必然会受到限制。
至于立体模式,虽然养殖和种植的结合能够显著增加额外效益,但是在水体净化率上却较为不稳定,存在着较大的使用风险,额外还要支付的水体净化支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使用时的多种限制对于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存在一定影响。
基于以上两种生产模式的优缺点,新的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新的生态模式是将两种技术模式加以结合,通过建立生态合作模式来解决淡水池塘养殖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可以说是两种技术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从其生态意义上来看,这种模式既能通过种植与养殖的结合降低水体污染系数。
增加额外收益,同时降低净化负担,提升空间范围内应用的可能性和操作性,从经济效益上来看,这种模式是较为理想的,也是未来淡水池塘养殖发展和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
我国淡水池塘养殖作为水产养殖产业中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产业,如何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生态合作养殖模式的提出,结合了原位修复技术与异位修复技术的双重优点,不仅符合未来淡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治理水体环境污染来说也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