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合集下载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 ........................................................................ ........ 1 1234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 54.3 任务 ................................................................. ........................................................................ ..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 5 56 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 .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 .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 . (9)6.3 设计书审批 ................................................................. ................................2 (10)7 图幅调查 ................................................................. .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 . (13)7.2.1 平原地区 ................................................................. .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 .. (13)7.2.3 岩溶地区 ................................................................. . (14)7.2.4 滨海地区 ................................................................. . (15)37.2.5 内陆盆地区 ................................................................. (15)7.2.6 黄土地区 ................................................................. . (16)7.2.7 红层地区 ................................................................. . (17)7.2.8 冻土地区 ................................................................. .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8)7.3.2遥感调查 ................................................................. .. (19)7.3.3水文地质测4绘 .................................................................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 ..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 . (27)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 .. (29)8 综合评价 ................................................................. .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 ................................5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 .. (31)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 . (32)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 ..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 .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6价 ................................................................. .. (43)8.2.5 供水安全论证 ................................................................. ..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 .. (47)9 图件编制 ................................................................. .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 .. (47)9.2 单幅图 ................................................................. .. (48)11.3 综合评价图 ................................................................. . (48)710 数据库建设 ................................................................. .............................................................. 48 10.1 基本要求 ................................................................. .............................................................. 49 10.2 数据库内容 ................................................................. .......................................................... 49 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 .............................................. 49 10.4 数据库格式 ................................................................. . (49)11 成果 ................................................................. ........................................................................5011.1单幅图成果 ................................................................. .. (50)11.2区域成果 ................................................................. (51)12 成果验收 ................................................................. ................................8.................................. 52 12.1 野外验收 ..................................................................... ........................................................ 52 12.2 报告审查 ..................................................................... ............................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

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 yqingwen@yqingwen@《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2006-12-22目录目录 (i)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2)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3.2 工作程序 (2)3.3 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4.1 地形资料准备 (3)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7)5 野外踏勘 (7)6 设计编审 (8)6.1 设计编写 (8)6.2 设计审查 (8)7 调查内容 (9)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9)7.1.1 沉积岩 (9)7.1.2 火山岩 (10)7.1.3 侵入岩 (11)7.1.4 变质岩 (12)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3)7.1.6 第四纪地质 (13)7.2 地质构造调查 (14)7.3.1 异常查证 (15)7.3.2 矿产检查 (15)7.3.2.1 概略检查 (15)7.3.2.2 重点检查 (16)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7)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8)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8)8.1 测制目的 (18)8.2 布设原则 (18)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19)8.3.1 沉积岩剖面 (19)8.3.2 火山岩剖面 (19)8.3.3 侵入岩剖面 (19)8.3.4 变质岩剖面 (19)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20)8.3.6 混杂岩剖面 (20)8.3.7 构造地质剖面 (20)8.3.8 矿化(体)带剖面 (21)8.4 测制精度要求 (21)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22)9.1 部署原则 (22)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23)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23)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24)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4)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5)11.1 资料整理 (25)11.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6)11.3 野外验收要求 (27)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8)12.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8)12.2 成果图件编制 (29)12.2.1 地质图编制 (29)12.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 (29)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30)13.1 原始资料数据库 (30)13.2 最终成果数据库 (30)14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31)14.1 提交资料要求 (31)14.2 成果评审要求 (31)14.3 资料归档要求 (3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33)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5)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8)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1)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3)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3S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原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带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验收有关要求(冯小铭)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验收有关要求(冯小铭)
图幅内选择一个代表性钻孔集中采取第四系分析测试样品, 作为第四系划分对比的标准孔,为水文地质含水层(组)划 分对比提供依据。
对图幅达到技术定额的认定要求
1、本次调查工作量+纳入技术定额的工作量。
(2)浅钻 本次施工的浅钻; 收集的各类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矿产钻
孔(有较详细岩性描述); 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施工的浅钻, 地下水污染调查施工的浅钻。
2.根据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确认实物工作量完成情 况,未见到原始资料的实物工作量不予认定。
3.查验图幅内新施工的钻孔岩芯,以便确认钻探工
作量完成情况(野外验收后岩心按规定处理)。
对图幅达到技术定额的认定要求
1、本次调查工作量+纳入技术定额的工作量。
强调: 可以纳入技术定额工作量的原始资料需 一并提交验收核定,以便综合评价图幅的实物工 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含水系统空间结构包括:
含水层、隔水层岩性、厚度、产状、分布范围、埋藏深度 各含水层之间的关系、水力联系等。 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地层时代、岩性、结构
、构造及岩溶层组组合;岩溶发育类型、结构、空间形态 断裂、裂隙发育程度、深度、闭合性等等。
野外工作质量的评价要求
1、查明含水层或蓄水构造的空间结构与边界条件
或内部验收; 5.编写了野外工作总结。
野外验收的依据
1.项目任务书; 2.总体设计、年度工作设计; 3.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水文地质钻探
规程及相关技术要求。 4.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办
法{包括《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
源部令第16号)、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加强原始地 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2012]57号)}。
量表,工作量调整情况说明; 3.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技术路线是否按设计书执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比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 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 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8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3 遥感地质调查 .....................................................................................................................14 水文地质测绘 .....................................................................................................................14 地球物理勘探 .....................................................................................................................16 水文地质钻探 .....................................................................................................................18 水文地质试验 .....................................................................................................................20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1 地下水动态监测 .................................................................................................................23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篇一: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 (11)23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3规范性引用文................................................... ......................3术语和定义................................................. ................................................... ..............................4总则................................................. ................................................... . (5)4.3任务................................................. ................................................... (5)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 (55)6基本要求................................................. ...................................................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设计书编制原则................................................. ................................................... .. (9)6.2设计书内容要求................................................. ................................................... .. (9)6.3设计书审批................................................. ................................................... .. (10)7图幅调查................................................. ................................................... .. (10)7.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 .10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 (13)7.2.1平原地区................................................. ................................................... .. (13)7.2.2丘陵山地地区................................................. ................................................... (13)7.2.3岩溶地区................................................. ................................................... .. (14)7.2.4滨海地区................................................. ................................................... .. (15)7.2.5内陆盆地区................................................. ................................................... (15)7.2.6黄土地区................................................. ................................................... .. (16)7.2.7红层地区................................................. ................................................... .. (17)7.2.8冻土地区................................................. ................................................... ..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 (18)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 . (20)7.3.4地球物理勘探................................................. ................................................... (22)7.3.5水文地质钻探................................................. ................................................... .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 .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 .. (27)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 (29)8综合评价................................................. ................................................... ..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 .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 . (30)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 (31)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8.2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 .36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36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 (39)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 .. (41)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8.2.5供水安全论证................................................. (45)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 (45)8.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 (47)9图件编制................................................. ................................................... .. (47)9.1编图基本原则................................................. ................................................... (47)9.2单幅图................................................. ................................................... .................................4811.3综合评价图................................................. (48)10数据库建设................................................. ................................................... ...........................4810.1基本要求................................................. ................................................... ...........................4910.2数据库内容................................................. ................................................... .......................49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 ...........4910.4数据库格式................................................. ................................................... .. (49)11成果................................................. ................................................... . (50)11.1单幅图成果................................................. ................................................... (50)11.2区域成果................................................. ................................................... . (51)12成果验收................................................. ................................................... ...............................5212.1野外验收................................................. ................................................... .........................5212.2报告审查................................................. ................................................... .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万水文地质图幅验收细则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图幅验收要求(初稿)一、对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的认定:1、凡进入设计经费预算的各类野外调查、物探、钻探、野外实验、样品采集分析等工作量都需要审核工作量完成情况;2、根据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确认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未见到原始资料的实物工作量不予认定。

二、对图幅达到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定额的评价1、鉴于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定额包括本次调查工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因此,需要将测区可以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钻探、物探等工作量资料,或能够解决调查任务规定的水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一并提交验收,以便综合评价图幅的实物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2、水文地质点(主要是泉、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等)、钻孔、水井、坎儿井、矿区排水坑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以及地表水体和重要水利工程、污水排放沟渠、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重要显示处(如渗水洼地)占路线观测点比例应大于50%,长观点占水位统测点比例应不少于20%。

3、水点原则上均匀分布,每四平方公里不少于1个点。

具有水量资料(指通过抽水试验获得的水量,不含通过访问估计的水量)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民井,一般应占机、民井的20~30%。

4、水文地质观测点(机井、民井、泉及地表水体)应采集简分析水样,其中20~50%的代表性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5、由于各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底界深度差异较大,水文地质钻探工作量除按照钻孔数量控制外,还可以通过进尺数控制,建议按照不低于900m/100m2的钻探进尺控制。

控制深度要求揭露具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组)或含水构造带。

考虑到区域对比和拼图,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统一大致的勘查深度。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苏北地区以第Ⅱ、Ⅲ、Ⅳ承压含水层为勘查目的层。

(本次验收的南通地区第Ⅲ承压含水层为开采层、第Ⅳ承压含水层为后备开采层,孔深超过300m)。

6、已进行过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观测路线和观测点工作量可减少20~40%。

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李孝颐

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李孝颐

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李孝颐这个题目很大,如果要详细讲,可能要花好几十个小时。

1956年翻译出版了一本由前苏联全苏地质研究所编的书,叫《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有25万字,讲的就是各种比例尺的地质调查方法。

过去高等地质院校有一个专业,叫地质测量与找矿勘探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也要学四年。

可见地质调查涉及的广泛内容以及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

广义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物探、遥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等。

今天要讲的只是水文地质测绘。

1、怎样进行1: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通常称水文地质填图。

当我们的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已获批准,调查队伍已经组建,资金已经到位,为完成野外水文地质填图工作,我们该从何做起,又该做哪些工作呢?1.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俗的说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都是说的干一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才能顺利地完成要干的事。

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比砍柴、比进行大比例尺专门地质、水文地质填图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

因此,更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从完成和服务于技术工作考虑,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资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组织准备。

1.1.1物资准备包括野外工作需要用的汽车、设备、仪器、工具、个人野外装备、野外记录簿和各种记录表。

鉴定岩石和矿物所需的一些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磷酸、黄血盐、钼酸铵等。

个人随身携带的防暑防蚊叮蛇咬的药品等。

要从水文地质填图需要出发。

比如,要对泉点测流量测水温,便需要准备三角堰、梯形堰和酒精温度计,对河溪测流要秒表或流速仪,观测点定位要GPS仪,某些特殊分析项目的水样需要添加的稳定剂,如大理石粉、盐酸、硫酸、醋酸等。

还应该注意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内容不完全相同,使用的仪器、用具也不同。

比如岩溶地区便可能要进行溶洞测量,连通试验等,则需要准备照明的用具、指示剂、皮尺等。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44 总则 54.3 任务 5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 基本要求 6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 设计书审批 107 图幅调查 10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7.2.3 岩溶地区 147.2.4 滨海地区 157.2.5 内陆盆地区 167.2.6 黄土地区 167.2.7 红层地区 177.2.8 冻土地区 18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7.3.2遥感调查 197.3.3水文地质测绘 20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7.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8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8 综合评价 30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2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8.2.2 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8.2 .3 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8.2.4 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 供水安全论证 458.2.6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79 图件编制 479.1 编图基本原则 479.2 单幅图 4811.3 综合评价图 4810 数据库建设 4910.1 基本要求 4910.2 数据库内容 4910.3 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10.4 数据库格式 5011 成果 5011.1单幅图成果 5011.2区域成果 5112 成果验收 5212.1 野外验收 5212.2 报告审查 52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1-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附表格模板

1-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附表格模板

生态需水量 工业需水量 农业需水量 生活需水量 其他需水量
合计 地下水供水量
104m3 104m3 104m3 104m3 104m3 104m3 104m3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
生态用水量
104m3
2030 规 划 需 水 量
工业生产总值
农业生产总值
总人口
人 口
城镇人口
农村人口
亿元 亿元 万人 万人 万人
月份
开采时间(h) 开采量(m3) 平均每小时出水量(m3/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人畜生活用水定额(L/人)
统计资料人均生活用水定额(L/ 人误)差
核查乡生活用水井校正系数(%)
α生=1-误差/统计人均生活用水定
调查单位

调查时间
调查人
记录人
审核人
附表 14 地下水单井开采量调查表

地质环境特 征
岩溶水源地 类型
□暗河□泉□表层泉□饱水带富水块段□表层带富水块段
开发技术 条件
□暗河□泉
允许开 □表层泉
采量 □饱水带富水块
(m3/d)
段 □表层带富水块

岩 开发利 溶用 水 方式 开 供水目 发 标及数
利量

□暗河□泉
情 开发成 □表层泉
况本 (元 /m3)
□饱水带富水块 段 □表层带富水块
调查点编号
纬度
高程(m)
省市(县)镇(乡)村
图幅名称
环 境 地 质 问 题 沿 途 访 问 记 录 剖 面 位 置 示 意 图
调查单位

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1:5万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修改稿)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年9月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西南岩溶地区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写,岩溶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规律调查的技术要求,岩溶水系统和水资源调查的技术要求,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调查的技术要求,水文地质测量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岩溶水资源评价、图件编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西南岩溶区国家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和修测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岩溶地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3 总则3.1 西南岩溶地区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是西南岩溶地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成的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本世纪初部分地区开展的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

与80年代初的水文地质普查成果相比,本次调查工作除了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多年来的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3.2西南岩溶地区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目标是: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的条件,提出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为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开发的地质工程和地质环境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西南岩溶石山区水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西南岩溶区干旱缺水问题提供地质基础信息;为岩溶水文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西南岩溶地区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任务是:3.3.1查明区域岩溶地质条件:调查地层、地质构造的分布、类型、特点及对岩溶含水介质的控制和影响,重点查明碳酸盐岩的分布和特点、岩溶含水层类型及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控制地下河发育的地形地质条件,岩溶泉的出露条件。

附录3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附录3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20061123)图示图例

附录3 图示图例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图元参数表代表性水点图元参数表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剖面其他图元参数表(续1)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资源分区及数量变化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系统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热水温度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2)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咸水体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水化学分区图元参数表环境地质问题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采集点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同位素等值线或散点分布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1)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2)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组分图元参数表野外调查图元参数表基岩构造图元参数表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其他要素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质量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脆弱性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潜力分级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7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间夹非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5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互层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30%以上)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钞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少于30%)大泉、地下河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其他可溶岩类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泉流量>10升/秒地下迳流模数>3升和·平方公里泉流量1—10升/秒地下迳流漠数1—3升/秒·平方公里泉流量<1升/秒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裸露型岩溶含水岩组表层岩溶带厚度(m)裸露型岩溶水埋深(米)相应的含水岩组和富水性色带迭加白色条带。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图式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图式
图A.7立体水文地质结构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8包气带结构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9地下水环境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10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和埋深分区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11地下水水化学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12地下水水位变差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地区(系统)地下水水化学图图式
附录A
图式见图A.1~图A.13。
图A.1实际材料图图式(以沂南县幅为例)
图A.2水文地质图图式(以沂南县幅为例)
图A.3地下水质量分区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4地下水资源图图式(以沂南幅为例)
图A.5地下水开采潜沂南幅为例)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前言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4)4总则 (6)任务 (6)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6)5基本要求 (8)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13)设计书编制原则 (13)设计书内容要求 (13)设计书审批 (15)7图幅调查 (15)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5)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9)平原地区 (19)丘陵山地地区 (20)岩溶地区 (21)滨海地区 (23)内陆盆地区 (24)黄土地区 (25)红层地区 (26)冻土地区 (27)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28)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8)遥感调查 (29)水文地质测绘 (31)地球物理勘探 (33)水文地质钻探 (39)水文地质试验 (41)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43)地下水动态监测 (46)8综合评价 (47)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47)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47)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50)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51)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57)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57)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60).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63)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67)供水安全论证 (69)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0)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72)9图件编制 (73)编图基本原则 (73)单幅图 (74)综合评价图 (74)10数据库建设 (75)基本要求 (75)数据库内容 (75)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76)数据库格式 (77)11成果 (77)单幅图成果 (77)区域成果 (79)12成果验收 (80)野外验收 (80)报告审查 (80)前言本规范是结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按照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编制,适用于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全过程,是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文件。

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_地调局(附表)

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_地调局(附表)

附录1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表格附表1 地质项目资料整理汇总表附表2 野外调查路线表附表3 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表附表4 机(民)井调查表附表5 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附表6 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附表7 地表水点综合调查表附表8 岩溶水点综合调查记录表附表9 暗河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表10 裂隙统计表附表11 水源地综合调查表附表12 农村灌溉用水典型井核查表附表13 农村生活用水典型井核查表附表14 地下水单井开采量调查表表15 岩溶水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汇总表附表16 分区地下水开采量统计汇总表附表17 国民经济及用水规划数据表表18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表附表19 矿坑(老窖)调查记录表附表20 岩溶塌陷野外调查表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续)附表26 地面沉降调查表表27 土壤潜育化(冷浸田)调查表附表28 地下水污染综合调查表附表29 水文地质钻孔综合表附表30 水文地质钻孔地层描述表附表31 水文地质钻孔孔径变化表附表32 水文地质钻孔井管结构表附表33 水文地质钻孔填砾(止水)变化表附表34 水文地质钻孔测井曲线表附表35 水文地质钻孔含水层段表附表36 槽探野外施工记录表附表37 物探测深成果汇总表附表38 试坑渗水试验观测记录表附表39 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附表40 抽水试验观测记录表附表41 抽水试验水位恢复记录表附表42 地下水位监测野外记录表附表43 地下水位自动监测记录表附表44 地下水质现场测试成果表附表45 野外岩土样品采集记录表附表46 土工实验成果汇总表附表47 岩石物理/水理性质成果表附表48 岩土体化学成分成果表附表49 岩石矿物鉴定成果表。

附录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附录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附录1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表格
附表1 地质项目资料整理汇总表
附表2 野外调查路线表
附表3 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表
附表4 机(民)井调查表
附表5 地下水位统测野外记录表
附表6 泉点野外调查记录表
附表7 地表水点综合调查表
附表8 岩溶水点综合调查记录表
附表9 暗河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表10 裂隙统计表
附表11 水源地综合调查表
附表12 农村灌溉用水典型井核查表
附表13 农村生活用水典型井核查表
附表14 地下水单井开采量调查表
表15 岩溶水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汇总表
附表16 分区地下水开采量统计汇总表
附表17 国民经济及用水规划数据表
表18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表
附表19 矿坑(老窖)调查记录表
附表20 岩溶塌陷野外调查表
表21 海水入侵调查表
表22 地方病调查表
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
附表23 地裂缝调查表(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盐岩间夹非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50%以上)
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
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公里
泉流量<1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
附录3图示图例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图元参数表
代表性水点图元参数表
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
水文地质剖面其他图元参数表(续1)
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元参数表(续2)
地下水资源分区及数量变化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系统划分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类型划分图元参数表(续1)
地下热水温度分级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1)
地下水埋藏条件图元参数表(续2)
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
水文地质参数分级图元参数表(续1)
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
咸水体分布特征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水化学分区图元参数表
环境地质问题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同位素采集点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图元参数表(续1)
地下水同位素等值线或散点分布图元参数表
地下迳流漠数1—3升/秒·平方公里
泉流量<1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
裸露型岩溶含水岩组表层岩溶带厚度(m)
裸露型岩溶水埋深(米)
相应的含水岩组和富水性色带迭加白色条带。
未分的则为含水岩组富水性普染色
裸露型岩溶含水岩组富水性均匀程度
相应的含水岩组和富水性色相迭加黑色花纹
覆盖型岩溶含水岩组富水性及埋深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
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70%以上)
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
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
泉流量1—1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
泉流量<1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
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少于30%)
大泉、地下河流量>1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3升/秒·平方公里
泉流量1—1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
泉流量<1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
其他可溶岩类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泉流量>1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3升和·平方公里
泉流量1—10升/秒
冷矿泉
下降泉(左为编号,右分子为流量,升/秒,分母为测流日期)
温泉(左为编号,右为水温)
上升泉
热矿泉
脉动泉
用于供水并有人工建筑的泉
季节泉
观测泉
水下泉
注:泉水可以泉点图例的大小表示其不同的流量等级。如a.<10升/秒;b.10-100升/秒;c.>100升/秒。
悬挂泉
钻孔
泉群
钻孔(左:分子为编号:分母为孔深;右:涌水量及降深值)
泉集河数字为流量,升/秒
干孔
承压水孔
小于1万米/日的供水源地数字为开采量
自流水孔
1—5万米y日的供水源地数字为开采量
地下水开采孔
大于5万米3/g的供水源地数字为开采量
注水或回灌孔
民井及其他人工水点
分层抽水孔(左为编号,右分子为上层涌水量及降深值,分母为下层涌水量及降深值)
民井(左为编号,右分子为涌水量及降深,分母为水位深度)
注:1. Q泉-泉水流量(升/秒);q-钻孔单位涌水量(升/秒.米);
2. 底为岩溶水色相,网纹为黄、15号色
埋藏型岩溶水含水岩组富水性及埋深
注:1. q-钻孔单位涌水量(升/秒.米);M-地下径流模数(升/秒、平方公里)
2. 底为岩溶水色相,网纹为棕、31号色
控制性水点
常流性表层岩溶泉
季节性表层岩溶泉
特殊岩溶水文地质图例符号
集水廊道
溶沟
干竖井
干枯的岩溶漏斗
充水竖井
充水的岩溶漏斗(左为编号;右分子为涌水量(升/秒),及降深(米)分母为水位降深(米))
地下水水质
塌陷漏斗
淡水(矿化度<1克/升)
干枯的落水洞
微咸水(矿化度1—3充/升)
充水的落水洞
半咸水(矿化度3—6克/升)
干枯的岩溶竖井
咸水(矿化度>6克/升)
充水的岩溶竖井
盐卤水
天然井
脚洞
地下廊道
溶洞(洞穴)
洞穴网
消水溶洞(洞穴)(左为编号:右分子为流量,升/秒,分母为测流日期,年,月,日)
岩溶倒虹吸管
充水的溶洞(洞穴)
干谷
溶蚀洼地
盲谷
岩溶盆地
断头河
石牙
岩溶水文地质
岩溶石柱
消.溢水洞
石林
溶潭
峰林
雨季有水流出的溶洞(左:编号右:分子为流量,升/秒:分母为测流日期.年、月、日)
峰丛
岩溶湖
地下湖
岩溶水水位年变化幅度
>50米
岩溶水排泄地段
岩溶水水位年变化幅度
20—50米
岩溶水强迳流带
岩溶水水位变化幅度
<20米
岩溶水汇流富集带(区)
连通试验点
海磨坊
影响岩溶水动态的露天采矿区
影响岩溶水动态的地下采矿区
岩溶充水的露天采矿区
地下河系及出流处
左为编号
岩溶充水的地下采矿区
地下河天窗
岩溶化程度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1)
地下水脆弱性要素图元参数表(续2)
地下水原生及污染组分图元参数表
野外调查图元参数表
基岩构造图元参数表
多年冻土分布特征及其他要素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质量分级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脆弱性分级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潜力分级图元参数表
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图元参数表
温水孔
干井,左为编号,右为井深
热水孔(分子为主要微量元素,分母为涌水量,分式末端为水温)
渗坑
物探测井
观测井
观测孔
斜井
具有潮汐特征的岩溶水钻孔
充水平碉或隧洞(左为编号,右为排水量.米3/日)
探采结合孔
矿山坑道
长期观测矿山坑道
注:离子含量超过或低于饮用水标准的图例参见综合水文地质.图图式图例及色标
截流墙(数字句流量.米3/日)
雨季溢流的地下河天窗(左为编号.右分子为流量.(米3/秒),
分母为测流日朋)
强岩溶化地段
地下水流向(实测及推测)
中等岩溶化地段
弱岩溶化地段
强烈溶蚀带(区)
岩溶物理地质现象
岩溶塌陷土洞
岩溶陷落柱
岩溶塌陷
溶孔
溶洞(无充填物)
充水溶洞
溶洞(有充填物)
溶蚀裂隙
溶蚀管道
钻孔(分子为编号, 分母为地面高程)
碳酸盐岩、非碳酸盐岩互层含水岩组及富水性(碳酸盐岩占30%以上)
大泉、地下河流量100—100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6升/秒·平方公里
大泉,地下河流量10—100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3—6升/秒·平方公里
泉流量1—10升/钞
地下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
泉流量<1升/秒
地下迳流模数<1升/秒·平方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