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第四章
护理心理学重点整理
护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psychology 护理心理学: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
心理学:研究机体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3.心理现象的内容:(1)心理过程:a.认知过程 b.情绪和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2)人格: a.意识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自我意识4.护理心理学的任务:(1)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并用于临床实践(2)研究患者心理特征影响健康和疾病的作用机制(3)探索护患关系及其改善(4)探索优秀护理人才的心理特点,探索培养途径nursing care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心理学方法,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促进患者健康或达到最佳身心状态的活动。
第二章基础理论1.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1)自我实现论(2)顶峰体验罗杰斯人有实现的趋向,人性基本可以信赖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巴普洛夫及其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和操作条件反射班杜拉及其社会认识论,自我效能理论3.观察学习的四个具体过程:(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需要模仿的行为规范是基础(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要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被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4.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要点:(1)知觉疾病易感性:是个体对危险行为会危害自己的健康或疾病可能性的敏感程度(2)知觉疾病威胁:是个体对危险行为后果和疾病危险性的预期(3)知觉健康行为益处:是对采取行动,改变行为能带来好处的预期(4)知觉行动阻碍:是对采取行动所付出代价和遇到的困难预期(5)行动线索:实现行为改变的策略(6)自我效能(感)高自我效能者采纳建议,实施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的可能性高。
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护理心理学定义特征:1.注重护理情境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重视护理情境的探讨3.强调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护理对象(即患者)2.护士护理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确立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形成科学理论的完整体系2.实践任务提供护士人才培养的心理学指导与咨询研究并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方法和规范模式研究并解释护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2.比较文化的方法论原则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原则:1.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不强加被研究者的主观意愿3.不泄露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2.调查法晤谈法或访问法问卷法3.测验法4.实验法护理心理学研究的方式:1.个案研究(档案研究)2.抽样研究3.纵向研究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4.横向研究5.质性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人种学研究行动研究第二章心理过程感觉的有关特性: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联觉5.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痛觉的特征:1.痛觉不存在特定的适宜刺激2.痛觉的主观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3.痛觉与情绪的单极联系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环节记忆系统: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部分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情绪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基本情绪的分类:保罗艾克曼将其分为:快乐、惊讶、愤怒、厌恶、恐惧、悲哀、轻蔑七种基本情绪情绪的状态:心境、激情、应激表情动作的类型: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情绪的生理理论: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2.丘脑情绪理论(坎农-巴德丘脑情绪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1.两因素理论(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2.认知评价理论(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拉扎勒斯进一步扩展)情绪的调控:1.调整行为目标2.改变认知评价方式3.改变或转移环境4.心理防御或应对5.自我控制与求助情绪与护理:1.把握自己的情绪2.感知他人的情绪第三章个性个性心理结构: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个性的特征:1.整体性2.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3.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结合4.社会和生物的双重属性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美国心理学家)的人格特质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2.卡特尔(美国心理学家)的人格因素论3.艾森克(英国学者)的人格维度论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弗洛伊德):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期行为主义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发射作用,认为人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学习形成的。
护理心理学第四章演示文稿
2.否认 No
Image
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完全否定, 就当它根本没发生过, 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3.投射 No
Image
把自己的不当行为、失误或内心存在的 不良动机和思想观念、欲望转移到 别人身上,以此减轻内心的痛苦
4.反向 No
Image
把不能表达的欲望和冲动
以相反的方式呈现。
C同学很想担任文艺汇演的主 持工作,当学生会主席征求意见 时,她却说:“你们都找不到其 他人了么?我现在要准备考试, 没什么时间。”
I 健m 康N 的a 情o 绪g 特e 征
❖ 保持乐观、自信的心境 ❖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 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
健全的意志
自觉性 坚持性 果断性 自制性
完善的人格
❖ 人格结构各要素完整统一 ❖ 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信念、
人生观 ❖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心理行为也与
其扮演的社会角色相符
B型性格
行为特征:安于现状、缺乏主见、心 境平和、随遇而安、不争强好胜、做 事不慌不忙。
影响:冠心病发病率低。
C型性格
1.过分压抑自己的负性 情绪 2.过分自我克制,过 于合作与顺从
3.易出现无助无望的 心理状态
D型性格
行为特征:孤僻型,总是独来独往 往往沉默寡言,消极忧伤,
影响:易患心脏病和肿瘤。
情绪状态
按情绪的功效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①快乐 ②恐惧 ③愤怒 ④痛苦 ⑤喜欢 ⑥忧虑 ⑦难过 ⑧讨厌
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促进身心健康; 消极的情绪状态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人格特质
A型人格
行为特征:争强好胜、追求成就、攻 击性强、缺乏耐心、常感时间紧迫、 醉心于工作、脾气火爆、急于求成。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四章 临床心理评估
观察什么?
仪表 身体状况 言语举止 个性特征 认知及态度 应对方式
怎么观察?
1.确定目标行为 观察的目标行为
2.确定观察者 3.确定观察时间 4.确定观察地点
确录认目是密由标与切谁行评相来为观。估联察观的系和察目 的记者的 行 可首以为先是特选护征理择人。一员个、具家体 属时,间也段可以进由行被观观察察记
第四章 临床心理评估
学习目标
1. 掌握:临床心理评估的性质与功能,常 用评估方法的特点。
2. 掌握: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条件、测试 方法及其他标准化测试要求。
3. 合理、正确看待心理评估结果。
第一节 概述
一、心理评估的概念
通过应用观察、访谈、心理测验等多 种方法,对个体某一心理特征与行为所作 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评定与估测。
注意事项
1.主试 (1)需经过严格技能训练,有一定心理学基
础,熟悉心理评估的各种方法、功能、适用 范围等。 (2)必须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操作。 (3)应热情、耐心、细致、尊重被试。 (4)操作熟练,仔细观察被试的表情和反应 ,形成良好的主被试关系,以便密切配合。
注意事项
2. 被试 (1)意识清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
三、心理测验法
(一)概念 在标准的情境下,对个人行为样本
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技术方法称 为心理测验。
标准情境 :一是要求所有被试者均用同样 的刺激方法来引起他们的反应,也就是测验 的实施条件、程序、记分方法和判断结果标 准均要统一;二是要求被试者处于最能表现 所要测查的心理活动的最佳时期。
5.对观察到的行为的产生原因进行合理探索和解释。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概念 是通过评估者与来访者交谈,
直接收集来访者心理特征与行为 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护理心理学》第四章
《护理心理学》第四章
接着,书中提供了一些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其中包括观察、访谈和使用心理评估工具。
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获取信息。
访谈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想法和经历。
心理评估工具则是通过使用标准化的问卷或测试工具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书中介绍了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如抑郁、焦虑和压力等评估工具。
这些工具通常包括一系列问题和反应选择,用于评估患者对不同心理因素的反应和程度。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护士能够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为之后的护理计划和护理干预提供指导。
总结起来,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患者心理状态评估的重要性、评估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以及如何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护理实践中。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问题,提供个性化和综合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
《护理心理学》第四章的内容对于护理学生和护理专业人员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护理心理学心理评估
结构效度:量表中各条目之间或条目与总体分之间的相
关性。
平行效度:1)与公认的同类量表的相关性(标准效度)
2)与临床判断的比较(经验效度)
27
二、心理测验基本要求
标准化要求 保密原则 客观性原则
28
三、 心理测量的种类
1. 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文字测验 非文字测验 2. 按测验材料的严谨程度分:客观测验
13
(二) 访谈内容
1、有关障碍的情况
2、家庭背景
3、个人史
4、其他
14
(三) 访谈的技巧和策略 3种形式:
非结构式 结构式 半结构式
15
(三) 访谈的技巧和策略
访谈策略
1、倾听 2、提问 3、不要偏离主题 4、理解和记录的技巧
16
(四) 访谈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
5
四、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
(1)主试
(2)被试
(3)时间:上午最好
(4)环境:安静,清洁
6
第二节 临床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
一、行为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调查法
四、心理测验法
五、临床评定量表
7
一、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 ——对目标行为的有计划的观察
(一) 行为观察法的优势:
较自然地获取行为方式概况
用范围、信度与效度;
2、熟练掌握实施与记分方法; 3、熟悉分析测验结果的方法; 4、正确看待心理测验及其结果; 5、影响测验实施和记分的因素;
6、测验工作者的资格与职业道德。
31
心理评估技术的联合应用
行为观察、访谈、心理测验这三种方式各
护理心理学PPT课件护心第四章
2、气质与学习生活
活泼型——心理活动较活跃,能迅速地接受新事物并富有 创新意识,对新环境的适应较快,但目标不够 专一。 安静型——对新环境、新知识、新工作适应较慢,但学习 注意力集中,善于记忆,知识掌握比较牢固, 较循规蹈矩 3、气质与职业选择 4、气质与健康 不同气质类型对人的心身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孤僻、 抑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等特征都不利于心身健康。
气质——俗称“性情”、或“禀性”,是指表现在人的 各种 心 理活动和行为动力特点方面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 气质较多地受到神经系统先天特征的影响,使人格染 上个人的独特色彩,而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目的、动机、内 容的影响
气质在社会实践中的意义:
1、气质不能决定人的能力水平 就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来说,气质无优劣之分,任 何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任何气质 的人都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解 释:横轴(E-性格)纵轴(N-情绪) 不稳定
内向 不稳定
抑郁质 胆汁质
外向 不稳定
外向
粘液质 多血质
内向
内向 稳定 稳定
外向 稳定
☆ 关于气质 胆汁质:精力充沛、直率、果敢、心境变化烈、 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严重外倾 多血质:活泼好动、善交际、乐观、健谈、兴趣 多变、情绪稳定、外倾 粘液质:安静、自制力强、情感不外露、固执、 拘 谨、情绪稳定、内倾 抑郁质:孤僻、抑郁、多愁善感、敏感、情感体 验深刻而持久、动作缓慢、善观察细小 琐事、情绪不稳定、严重内倾
气质理论的指导意义:
☆ 对自己的气质有一较全面的认识,既不为自己 的某种气质特点而自负,也无需为自己的某种气 质特征而自 卑,学会掌握自己的气质特点,善 于看到自己气质上的长处和优点,克制自己气 质上消极的一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做气质的主 人,不做气质的奴隶。不要因为“我生来脾气就 不好”而为自己的无礼行为辩护民;也要用“我 生来就反应迟钝”来原谅自己的懒惰行为。
护理心理学第四五章
二、访谈技术
(一)访谈的概念 访谈技术是护士与病人所进 行的有目的的会晤。
怎么?
(一)倾听 耐心、专注、诚恳地倾听是 访谈取得成效的关键。
“倾听病人的诉说,他将告诉你问题的 存在” ——希波克拉 底
非言语行为
直接的目光接触
注视或固定在某人或物上 双唇紧闭 左右摇头 坐在椅子上无精打采或离开 发抖、双手反复搓动不安 脚敲打地板 耳语 沉默不语 手心出汗、呼吸浅、瞳孔扩大、脸 色苍白、脸红、皮疹
可能表明的意义
人际交往的准备就绪或关注
全神贯注、刻板或焦虑 应激、决心、愤怒、敌意 不同意、不允许、无信心 悲观、观点不一致、不愿讨论 焦虑、愤怒 无耐心、焦虑 难以泄露的秘密 不愿意、全神贯注
害怕、正性觉醒(兴奋、感兴趣)、 负性情绪(焦虑、窘迫)、药物中
毒
(二)提问
开放式会谈: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提问的方法。 如:你是怎么样看待你这次生病的? 你为什么不喜欢做这方面的检查? 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害怕输液? 特点:句中含有“什么”、“怎么”、“为什么” 等句子 作用:寻找事件发生经过、原因,弄清来龙去脉。 患者多处于主动地位
一、焦虑心境 二、紧张 三、害怕 四、失眠 五、认知功能 六、抑郁心境 七、肌肉系统症状 八、感觉系统症状 九、心血管系统症状。 十、呼吸系统症状 十一、胃肠消化道症状 十二、生殖、泌尿系统症状 十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十四、会谈时的行为表现
(三)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完整版)《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20031课程名称:护理心理学学分:1。
0总学时:24学时理论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 6学时先修课程要求:生理学、普通心理学、基础护理学适应专业:护理学教材:1。
护理心理学,周郁秋主编,第二版,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7月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将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现代护理领域所形成了一门新的应用学科.该课程是现代护士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知识结构、创造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护理心理学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任务;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在护理实践中应用,提高护理质量;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通过实验教学,学会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
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1)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2)掌握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熟悉心理挫折与心理应激,心身障碍与心理治疗;(3)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熟悉儿童病人、老年病人、手术病人、问题病人、临终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4)了解心理学知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心理问题的干预理论与技术,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2.基本技能(1)掌握气质类型调查、艾森克个性问卷、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操作方法;(2)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四、实验要求实验课采取老师指导,学生操作练习的方法,掌握相关量表及调查问卷的使用方法。
五、考核考核方式:理论考核(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核占70%、平时成绩占30%(含讨论、作业、考勤).六、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护理心理学-PPT课件
内脏中的物理、化学刺 内脏壁等的神经末梢 激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感受性 (sensitivity)。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 的大小来度量的。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刺激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
觉察到。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 量称为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
(二)意志的特征
1. 明确的目的 2. 克服困难 3.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三)意志的调节:发动与制止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1. 确定目的 2. 方法选择 (二)执行决定阶段 1. 目标坚定、克服干扰 2. 随现实变化审视决定,随机应变
三、情绪与机体变化
(一)、情绪状态下的生理变化 (二)、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1、面部表情 2、言语表情 3、身段表情
四、情绪理论
( 一 ) 、 詹 姆 斯 —— 兰 格 理 论 ( William.James ; nge ) (情绪外周理论) (二)、坎农——巴德理论 (Cannon,p.Bard)(丘脑学说) (三)、情绪三因素理论: (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 J.Singer)
物理学的影响甚大面在于探究意识的结构成分,因此,被当 时的心理学界称为结构主义。
铁钦纳(Titchener1867-1927) 化学元素、分子结构(分析和合成)。 内省了解经验,经验构成意识。 意识包括感知觉、想象(观念)和情感三种元素状态。 心理学,研究不同刺激情景下各元素结构的情形。
五种感觉的绝对域限
视觉 听觉 味觉 嗅觉 触觉 晴朗黑夜中30英里外的一根燃烧的蜡烛 安静条件下20英里外手表的滴答声 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水中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室一套的空间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面颊上
护理心理学_娄凤兰_第四章心理应激
1、“应激”源于物理学术语,在工程学和建筑学上指“负荷”。
2、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Cannon(1932)最先将其应用于社会领域。
3、1936年,Selye首次使用“stress”这个术语,并系统提出了应激的概念,因此被公认为“应激之父”。
4、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Lazarus强调认知因素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给应激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
1、Selye的应激反应理论(生理模型)应激分为三个阶段:警觉反应期、抵抗期和衰竭期,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syndrome,GAS)2、应激的刺激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应激是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
3、应激的心理模式此模型强调个体认知评价和应对策略在适应应激情境中的重要性。
应激源输入:中介机制、应激反应、适应结果1、应激是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
2、应激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
3、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1、应激源概念:应激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认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因素(stressor)。
2、应激源分类:(1)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为:内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内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
外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外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属性分类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3)根据个体的控制感水平分为控制性的应激源不可控制性的应激源(4)根据事件对个体的意义积极应激源消极应激源等3、生活事件(life events)(1)生活事件(应激源)与健康的关系(2)生活事件的评定生活事件评定的初级阶段,人们只注重那些较重大的生活事件,因而只统计某一段时期内较大事件发生的次数。
美Holmes和Rahe编制了著名的“社会重新适应量表”(SRRS) ,成为科学、客观评定生活事件的开端。
护理心理学 95-2-2护理心理学实验教程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身心相关实验概 论由于本部分的多个实验都是生物反馈疗法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介绍各个实验之前,有必要对生物反馈疗法做个详细的介绍。
(一)生物反馈疗法的概况反馈(feedback)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重新返回到本系统,从而对本系统的功能起增减作用的现象。
“反馈”这一概念为许多学科所使用。
心理学上是指有机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了解。
神经学上是指大脑中枢根据来自神经末稍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调整身体运动器官的活动与动作。
在机械、电子系统中,指连接输入和输出以调节机器运转的一种自动化手段。
例如,电子恒温器就是根据环境温度控制加热系统,使温度保持恒定的一种装置。
电子恒温器只有依据反馈信息,才能正确地升温或降温。
反馈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打字、打球、弹钢琴、骑自行车等技能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反馈信息。
只有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到前一个动作的准确与错误,离目标的远与近,才能不断地修正以后的动作,最终使动作达到正确熟练。
对于一个初学投篮的人,如果被蒙住了眼睛,那么不管他练习多少次,由于得不到视觉性的反馈信息,不知道投出的球偏离目标多远,不知道投篮的姿势和力量该做怎样的修正才能接近目标,他也就不可能学会投篮。
另外,人对一切身体过程和活动的调节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由于无数复杂的反馈回路的相互作用。
例如,温度变化时引起的出汗反应;身体受伤时或不舒适时引起的痛反应;光线加强、减弱时瞳孔的调节等都是反馈过程。
这些生理变化都比较容易察觉,但是也有不少生理变化缓慢或生物电反应微弱,因而不能被我们直接觉察到。
生物反馈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和医疗技术。
生物反馈(Bio feedback)是指借助仪器(生物反馈仪)将人体内各系统和器官内许多人们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感知到的各种生物活动变化的信息,例如皮肤温度、肌电、皮肤电、呼吸、心率等加以记录处理、放大并转换成能被人们所理解的信息(如以听觉或视觉的信号显示出来,即信息反馈)的过程。
护理心理学 第四章 人格
概
念
关于人格的定义,迄今心理学界
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
一 、 人 格 的
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 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 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 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 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
概
心理品质。
念
我们可把人格理解为:
一
人格是指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个 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
、
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
需
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
要
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
满足,潜能要求得到释放。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 由低向高的排列。他认为,需
一 、 需
要层次是发展的。当较低层次 的需要获得满足后,才向上一 个较高的层次的需要发展;各 个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彼此
三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的某些能
节
力很强,有些人的能力一般甚至
能
较弱;也会发现人的能力是会变 化的。我们可以通过本节的学习,
力
了解什么是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自
己的能力。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ability)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 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一 能力有两层含义:
、
已经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
能
要
重叠,当层次较高的需要发展
后,层次较低的需要并不消失,
只是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降为较 次的地位。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 、 需 要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motive)是激发和维持个体
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
标的内部原因和动力。
二 、 动
人的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在一定 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人可能意 识到自己的动机,也可能意识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应对
(2)否定 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
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 当作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 似,但“否定”不是有目的地忘却,而是将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1.2 应激的过程
(3)
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
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免疫系统并非功能自主的独立体,而是与中枢神经 系统进行双向性调节。
一般认为,短暂、不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轻微应激对 免疫应答呈抑制趋向;中等强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高强度应激则显 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但长期较强烈应激可损害下丘脑,导致皮质激素 分泌过多、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从而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 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活动能力下降、嗜酸粒细胞减少和阻滞中性粒 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降低 机体对抗感染、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的能力。
1.2 应激的过程
除上述因素外,心理防御机制在评价过程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防御机制的运作 过程是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 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 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 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1.2 应激的过程
(三)应激反应
1.应激的生理反应
(1)
1.2 应激的过程
2
适应不良
持续的高强度应激会使人适应不良,造成个体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引起心理和生理上 的病理性改变,或加重已有的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成为个体身体不适、精神痛苦的 根源。
1.3 心理应激与健康
(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1 心理应激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体的成长发育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这两个方面。心理应激可以被看作一种 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个体在早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适度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提 高个体在以后生活中的应对与适应能力。例如,艰苦的家庭条件与生存环境,能锤 炼出青少年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各种艰难困苦面前应对自如,社会 适应能力大大增强。
体内那些比较脆弱的器官和系统便极易首先受累而发病,如心身疾病。 临床上的应激性胃溃疡就是典型的例子。生活中可见那些因亲人突然亡故
而痛不欲生者,常常一病不起。
1.4 应对
(一)情绪集中性应对
1.心理防御机制
(1)压抑
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压抑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 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 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它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个体在面对不愉快的情 绪时,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遗忘,与因时间久而自然忘却的情形不一样。
个体的既往经历(尤其是应激经历)可提高其日后生活中的应对和 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耐受紧张性刺激物的侵扰。
1.2 应激的过程
(3)
社会
个体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是其认知评价的影响因素,如亲友、同事 及家庭、单位等所提供的精神和物质资源,这些都会在应激过程中 对个体形成社会支持。
个体在认知评价阶段可利用这些外部资源进行评价,从而减轻应激 的作用。
1.2 应激的过程
2.应激的心理反应
(1)
情绪反应
焦虑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 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 的情景时出现的情绪状态。
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 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1.2 应激的过程
应激输入 环境需求 应激源
应激中介
应激反应
察觉与 认知评价
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 行为反应
应激的过程
应激结果 适应良好 适应不良
1.2 应激的过程
(一)应激输入
1.躯体性应激源 躯体性应激源是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与生物学刺激物,包括高温或低温、
强烈的噪声、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此类应激源不仅能引起生理反应,也常常会改变人的情绪状态,从而导致心理
冠心病患者在争执或激烈辩论时应激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已得到控制的哮 喘患儿,在母亲离开后哮喘继续发作等。
1.3 心理应激与健康
3 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人是心、身的统一体,身可以影响心,心也可影响身。严重的心理应激可 引起个体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造成内环境的紊乱及各器官、系统的协 调失常,从而使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处于对疾病的易感状态。
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也从反面证实了这种情况:缺乏心理应激的青少年(如被父母 过度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在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环 境适应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
1.3 心理应激与健康
2 心理应激是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需要刺激的存在。例如,经常参加紧张的球赛,运动 员的骨骼肌,心、肺功能,神经反射功能,大脑分析、判断、决策功能均得到增强。 同样,紧张的学习、工作使人变得聪明、机灵、熟练,大大增强了个体的生存、适 应能力。
应激反应 程度高
1.2 应激的过程
2.影响认知评价的因素
(1)
应激源
应激源对个体认知评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应激源的强度、持续时间、 涉及范围、可控制性和发生方式等方面。
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越长,其负性的评价越强,应激反应也就越持久, 对心身的影响也就越大。应激源涉及个体的范围越广,应激反应就 越强。社会对应激源的控制方法越多,负性评价越少。
1.2 应激的过程
4)无助与自怜 无助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 打的行为状态。自怜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 惜。
5)物质滥用 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 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 行为反应方式。
1.2 应激的过程
3.综合性的应激反应
1.2 应激的过程
(2)
个体
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宗教信仰、健康状态、情绪和动机,以 及既往经历均会影响其对应激源的评价。
人格特征因素主要影响个体对各种内外刺激的认知倾向,从而影响 对个人现状的评估。
个体的需要和期望值过高,往往是心理压力和心理应激的来源,应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宜的期望值,以减轻应 激强度。
(1)
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指个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种身心疲惫状 态。
此状态包括3个发展阶段: ① 应激唤醒阶段,表现为失眠、焦虑等; ② 能量储备阶段,有慢性的懒散、疲乏和淡漠; ③ 耗损阶段,表现为抑郁、身心疲惫等。
1.2 应激的过程
(2)
崩溃
崩溃是强烈的心理应激带来的一种无助、绝望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体力 和精神的极度损耗。
反应。
1.2 应激的过程
2.心理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
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不符合现实和规律的认知评价是心理应激产生的主要因素。
1.2 应激的过程
3.社会性应激源
社会性应激源是指引起应激反应的社会事件、情景的改变所造成的刺激。社会 性应激源大致分为两大类: ① 客观的社会学指标,主要是指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等差 异; ② 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包括世代间的变动(亲代与子代的社会 环境变异),上述社会学指标的变迁,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交往、生 活、工作的变化,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
1.2 应激的过程
2)退化与依赖 退化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的应对 方式而采取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 欲望。依赖即事事依靠别人而不是自己去努力完成本应 自己去做的事情。
1.2 应激的过程
3)敌对与攻击 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为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 人。攻击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 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根据攻击对象的不同,攻击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直接 攻击是指把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转向攻击是指 受挫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进行直接攻击,而是把愤怒情绪发泄至与 挫折不相干的人或物,即平时所说的“迁怒于人”“迁怒于物”。
1.3 心理应激与健康
2 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旧病复发
已患有各种疾病的个体,抵抗应激的心理、生理功能较低,心理应激造成 的心理、生理反应,很容易加重原有疾病或导致旧病复发。
研究发现,门诊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应激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 躯体疾病的例子则更为常见:如高血压患者在工作压力增大时病情加重;
心理应激
| 第四章 |
目录
1 心理应激概述 2 护理工作中的应激现象
心理应激概述
第一节
1.1 应激的概述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 时所表现出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与危险情况下引起的高速而高 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最直接表现即精神紧张。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 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1.2 应激的过程
(2)
行为反应
1)逃避与回避 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 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 应激源。 逃避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即逃到另一现实中、逃向幻想世界和逃向 疾病。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该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调节。 当机体处在急性应激状态时,应激刺激被中枢神经接收、加工和整合,中
枢神经将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释放大 量儿茶酚胺,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引发中枢兴奋性增 高,导致心理、躯体、内脏等功能改变,即所谓非特应系统功能增高。 应激源刺激过强或时间太久,也可造成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或紊乱, 表现为心率变缓、心排血量和血压下降、血糖降低,造成眩晕或休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