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的含义练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一(1999年安徽)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20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2)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例二(1999年南京)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杭,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不料”一词在文中表现了我军的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对敌人来说,这个词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味。

例三(1999年武汉市)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下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经济拮据,不能享受“长衫主顾”的待遇。

B.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品德比别人好,给“小伙计”的印象很“高大”。

C.皱纹间的“伤痕”,说明他因为贫穷不免偷窃,时常被人打伤。

D.胡须“乱蓬蓬”,表明他精神委靡颓唐。

例四(1999年江西)

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 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掏出那钱的……

“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儿,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注:竹篮里装着一篮鸡蛋)

第四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五(1998年大连市)

七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有一个花格子书包!

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艰难的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设计啊!

文中加点的“居然”为什么不能删去?

例六(1998年烟台市)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就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入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把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动筷子。所以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不消耗那一点钟,闹成了“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的特权啊!

对文中“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的“胃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指运用知识的能力。

B.词的比喻义,指吸收知识的欲望与兴趣。

C.运用比喻手法,指理解知识的动机。

D.词的比喻义,指研究学问的动力。

例七(1999年上海市)

薪柴、秸杆等生物燃料,曾经在很长时期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矿物燃料逐渐取代了生物燃料,尤其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后,矿物燃料更上升为居统治地位的能源。但是,矿物燃料的储藏量总是有限的,而且,无论是生物燃料还是矿物燃料,在使用时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有害气体、固体垃圾,污染周围的环境和水源。

人们在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之后,开始寻找替代能源,尤其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指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八(1998年苏州市)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 1 /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