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发动机所采用的新技术

合集下载

国外GDI发动机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外GDI发动机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国外GDl发动机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汽油缸内直接喷射式(GD I )发动机,是上世纪90年代末国外内燃机研究与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发动机。

专家们认为,GDl发动机的出现使汽车发动机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它将在21世纪取代传统的汽油机和柴油机而成为轿车最理想的动力装置。

1总体发展动向传统的汽油发动机,是将燃油喷射到进气管中,与空气混合后再进入气缸内燃烧。

而GD I发动机的工作特点是,将燃油直接喷入气缸,利用缸内气流和活塞表面的燃料雾化效果达到燃烧的目的。

据有关资料介绍,GDl发动机在工作的均匀性及全负荷下的性能方面都有极佳的表现,而且使汽油机的冷车工作不稳定性问题也有了显著的改善。

此外,GDl发动机还有实现分层燃烧的特点,可使燃油经济性大大提高。

G D I发动机与一般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区别在于汽油喷射的位置,目前一般汽油发动机上所用的汽油电控喷射系统,是将汽油喷入进气歧管或进气管道上,与空气混合成混合气后再通过进气门进入气缸燃烧室内被点燃作功;而GD I缸内喷注式汽油发动机顾名思义是在气缸内喷注汽油,它将喷油嘴安装在燃烧室内,将汽油直接喷注在气缸燃烧室内,空气则通过进气门进入燃烧室与汽油混合成混合气被点燃作功,这种形式与直喷式柴油机相似,因此有人认为,GDl汽油发动机是将柴油机的形式移植到汽油机上的一种创举。

缸内喷注的关键在于产生与传统发动机不同的缸内气流运动状态,通过技术手段使喷射入气缸的汽油与空气形成一种多层次的旋转涡流。

因此GDl采用了立式吸气口、弯曲顶面活塞、高压旋转喷射器等三种技术手段。

目前,各国的汽车公司都在大力开发和采用这种技术先进、性能优异的产品。

日本三菱汽车公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自1996年8月率先向市场投放第一台 GDl发动机以来,三菱公司先后又开发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GDl发动机,即 2.4L四缸机、3. OL六缸机和3. 5L六缸机,它们己分别装用于四种中、大型轿车投放市场。

近年来,该公司又推出多种GDl新机型:4. 5L的V8机、L 5L的直列四缸机和O. 66L的直列三缸机。

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及其故障检测

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及其故障检测

可变气门正时 ( vT)技术近年来得到 了广泛的采用 ,在促进 了汽 v 车节能减排 的同时也为汽车 的保养和维修 提出了新 的要求。V T V 系统能 否正常工作除取决于 电控系统以外 ,还与机油压力是否正常有关 。在发 动机保养 中除定期更换机油 、机油滤清器外 ,还应定期清洗V T V 机油滤 清器 ,确保v T v 系统能正常工作。此外 ,现代汽车的电控 系统复杂 , 搭 铁点越 来越多 。当搭铁 电路接触不 良时 ,会 使相关的系统有时工 作不 良,因此 ,在汽车维修 中 应充分重视搭铁电路可能引发 的故障。
次。
1 、 , 技 术简 介 ,_ 、r VT V 技术 的雏形最早 出现在 l世纪的火车蒸汽机车上 。2 世纪8 年 9 0 0 代 ,许多汽车企业开始 了内燃发动机v 技 术的研 究。18 年本 田首次 Ⅵ 99 发布 了 “ 可变气 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时至今 日,许 多汽车企业都开发了 自己的、 术。 rr 、I 技 活塞式内燃发动机通常通过提升节流阀来进气与排气 。提升阀直接 或间接地被 凸轮轴上的凸轮驱动 。凸轮轴上凸轮 的轮 廓与位置通常 是 为特定 的发动机转速 而优化的 ,通常这会降低发动机在低转速情况下 的 扭矩和高转速情况下的功率 。V T v 技术能够使其根据发动机工况进行改 变, 提高了发动机的效率与动力 。 常见 汽车发动机 的VVT 系统 由:VV 机油 控制 阀、VVT)油 滤清 T  ̄ L 器 、VV 执行器及其他传感器 、E M等组成。V T T C V 机油滤清器通过缸盖 油道向v T v 机油控制阀供油 ;发动机控制模块E M根据发动机 的转速 、 C 负荷等参数控制滑阀式的V 聃r V L 油控制阀 ,向V T V 执行器 的气 门正时提 前油室或气门正时滞后油室供油 ;VV 执行器根据供给的油压直接改变 T 排气凸轮轴的相位 ,通过链条传动,间接改变进气凸轮轴的配气相位。

汽车发动机技术英文缩写的含义

汽车发动机技术英文缩写的含义

汽车发动机技术英文缩写的含义VVT-i:这是丰田最惯用的,不过80年代就已经普及了,现在基本已经算是标准配置了,参考伊兰特之类的....含义是可变气门正时,这里单指的是进气可变。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发动机以不同的工况运转时,进气门的开闭时刻是可以变的,意思是当需要大扭矩时(深油门),气门的开启时刻会提前,关闭时刻会滞后,用以获得更多的进气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

双VVT-i就是在上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排气们的开闭时刻控制(可变),原理同上。

i-VTEC:此相技术目前由本田公司所掌握(其他厂家也有,叫法不同而已),这个要比刚才的VVT-i在技术性上先进很多,它是在VVT-i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气门升程的控制(可变),简单说就是不光能调节进气门的开闭时刻,而且能够调整进气门的开启时长(VVT-i 一般是不会延长开启时间的,相当于强制提前,开启时长不变),距离还是需要大扭矩时(深油门),气门的开启时刻提前,同时会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延长开启时间(也就是进气门关闭时刻的滞后),以取得更大的动力。

注:本田等一线厂家现已经发展至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及升程,这也是i-VTEC的中文意思。

VCM:汽缸关闭技术。

此技术为本田所推崇(很多高档多缸发动机汽车都有),仅限本田3.5 V6机型。

顾名思意,就是在适当的环境采用适当的汽缸来工作,但仅有3种模式:A.3缸(低速省油模式,V6发动机一侧的3个缸工作)。

B.4缸(中速巡航模式,V6发动机的头端4个缸工作)。

C.6缸(高速大功率模式,汽缸全开)。

ABS:电子刹车防抱死系统。

制动过程中,当某一车轮出现抱死(固定不转)趋势时,针对此车轮放松制动力,再制动,反复。

目的就是防止车轮发生抱死现象,致使车辆侧滑翻转。

注:有此设备会大大提高安全性,而且已经普及,据说新的规定要求所有车辆必须拥有此设备..据说啊。

有此设备后可能会延长刹车距离。

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会针对每个车轮的附着力情况实施不同的制动力,以求车辆平稳减速,不会发生侧滑和翻转。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概述: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为世界汽车行业甚至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探索出一套集聚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创新理念、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

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l万辆。

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

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80年代至90年代:贸易逆差—由于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影响,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资本输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这一阶段,日本与美欧贸易摩擦增多,国内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

面对这样的状况,1981年日本对向欧美各国出口小轿车的数量进行限制,迫使日本各汽车厂家重新谋求全球战略,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直接向欧美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国际化扩张—日本汽车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

1982年,美国本田制造有限公司(本田独资)投产;1983年,美国日产汽车制造公司(日产独资)投产;1984年,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丰田与通用合资)投产;1987年,国际汽车联合公司(马自达与福特合资)投产;1988年,肯塔基丰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丰田独资)投产;同年9月,美国三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三菱独资)投产。

设计趋势——日企开始把汽车产品开发重点转向更加节能,节材,安全,舒适,环保和多功能。

以丰田公司为例:而日本的汽车产业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跳板,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不依赖于他国。

国外汽车发动机连杆材料最新应用

国外汽车发动机连杆材料最新应用

环节中的能耗,提高材料利用率以及简化机械加工中
的制造工序是连杆在设计制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
力的主要目标。
AT &M
2010年第1期
汽 车 工 艺 与 材 料 AT&M 45
粉末冶金锻造连杆的强度、韧性能达到锻钢连 杆的水平,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保证的,一是
汽 车 工 艺 与 材 料 AT&M 43

M AT E R I A L
料应用
A P P L I C AT I O N
通过锻造提高粉坯的密度,二是通过添加合金元素 使粉末锻造连杆具有足够的淬透性,保证热处理后 零件的质量。从理论上讲,烧结锻造零件的密度, 如能达到钢材的理论密度的话,将具有与钢制零件 同等的力学性能。日本生产的Fe0.5C2.0Cu0.09S、 Fe0.55C2.0Cu0.2S粉末烧结锻造连杆的密度达到 7.82 g/cm3 (理论密度的99.8%),通过试验证明, 这样密度的烧结零件,能够达到锻钢连杆的疲劳性 能。图5中的2种高强度锻压粉末冶金连杆材料(拉压 比2.5)的疲劳试验结果便证明了这一点,材料成分 见表2。目前,国外正在研究高强度的粉末冶金连杆 材料,综合疲劳性能已经超过了C70S6。
图3 拉压比为2.5时各材料的疲劳性能
图1 C70S6金相组织
图2 36MnSV4金相组织 在评价36MnSV4连杆材料机械性能时,在拉 压比为2.5的条件下,其疲劳强度为470 MPa,是 C70S6的1.4倍,这意味着该材料目前在适应涨断工 艺的材料中强度最好,性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 这也为连杆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该 材料及C70S6等系列材料的疲劳性能见图3。 与此同时,由于合金成分的变化和调整,该材料 的加工性能也比传统的C70S6系列连杆材料有较大的 提高,因为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晶粒有助机械加工 中的断屑过程,这使其切削性能提高了30%,而钻 孔刀具的寿命提高了50%,机械加工性能的提高抵 消了因增加疲劳强度而增加的微量元素的部分成本。 C70S6与36MnSV4的刀具寿命比较见图4。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概述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概述

内燃机的应用前景 A recent NRC report concluded: “There seems to be little doubt that, regardless of the success of any pathways discussed,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will be the dominant prime mover for light-duty vehicles for many years, probably decades. Thus, it is clearly important to perform R&D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processes affecting engine efficiency and the production of undesirable emissions.”
Reitz, UW-Madison’s Engine Research Center funded in 1946

250million vehicles in U.S., 233million in China(其中, 汽车1.14亿辆,摩托车1.03亿辆) 60 million cars made in the world in 2012, 1/4 of which are made in China and half powered by diesel engines
and particulates (soot), 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of CO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road-map is to reduce fuel use per kilometer by 30–50% in new road vehicles worldwide by 2030, and from all vehicles by 2050.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开发与展望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开发与展望

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开发与展望近年来,汽车技术的发展飞快,特别是对于发动机技术的研发更加注重,以改善燃油效率和减少排放为目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新兴技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缸内直喷技术传统的汽车发动机采用的燃油喷射方式是在进气道的气流中加入燃油,然后在汽缸内进行混合燃烧。

而缸内直喷技术则是将燃油直接喷射到汽缸内,这种喷射方式比传统的喷射方式更为高效,能够提高燃油利用率并降低排放。

缸内直喷技术还具有调控发动机功率和油耗的作用。

它可以根据车速、转速等不同的行驶状态进行燃油喷射量的控制,从而实现不同动力输出和油耗要求。

二、电动增压技术在传统汽车车型中,增压技术是通过机械方式实现的,从而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电动增压技术则是通过电机代替传统的机械增压器,让增压器旋转时的操作更加灵活和快捷。

电动增压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快速响应和可变增压能力,它可以根据汽车行驶状态的变化即时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提速和油耗控制。

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发动机的一项新兴技术。

它能够将氢和空气作为燃料在电池中反应,然后将能量转化为电能,并将水作为唯一的废气排放物质。

相对于传统内燃机,燃料电池的优势在于其高效、清洁和可持续能性。

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和成本上的挑战,但燃料电池作为汽车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

四、电力化技术汽车电力化已经成为汽车企业的一项研究重点。

传统的汽车发动机主要依靠燃油来提供能源,而电动发动机则通过电池储存的电能来提供动力。

这种技术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控车速、强化启动加速性能,同时还能够降低噪声和减少碳排放。

尽管目前电动汽车的成本和性能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随着新的技术的推出和成本的下降,电动化将成为未来发动机技术的中心领域。

未来发动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于提高燃油效率和降低碳排放,为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开发,“技术驱动”的汽车行业将实现更加强大的发展,并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日汽车发动机研发的最新技术的比较分析

美日汽车发动机研发的最新技术的比较分析
V E ( ai l V le i iga dV l i lc T C V r be a m n n av Lf Ee- a vT e e
期VE T C技术 , 由于对配气机构的切换不够平滑而备 合动力 系统能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蓄电池 中。 受 争议 。 日本 马 自达 汽 车公 司 在油 、 、 电 氢混 合 动 力 技 术 随后 , 田推 出了更为节油 , 本 并且可在全部转速 的研发上 , 于领先位置 , 处 普力 马混合 动力概念车 , 区域 内起 作 用 的 iV E - T C技术 。 V E 在 T C基 础上 增加 向人们展示了全新 的油、 氢共 3 电、 种能源的混合动 了 vT 。使发 动机 处 于低 转 时 , 闭每 个气 缸 中的一 力 技术 。该 车 内部有 一个 内燃 发动 机 , 电动机 获 得 C 关 从 个进气门 ,在燃烧室内形成稀混合气 ;而高转工况 助力 , 所需电力来 自制动等操作 。同时 , 自达还尝 马 时 , 变正 时 控 制 系统 会 提 高进 气 门 开度 , 长 开启 试着将电动引擎和一种能使用 汽油和氢气作为燃 料 可 延 时间, 获得最大进气量 , 形成充分的混合气提升动力 的混合动力引擎的内燃发动机结合在一起。 输 出 。采 用前 置进气 歧 管 , 后置 排 气 歧管 布 局方 式 。 32 关 于天然 气驱 动技 术 . 进气歧管增设 长度可变装置 , 低转时增加进气形成 , 该 技术 目前 已经 在美 、 日广泛 应 用 , 主要 因为 其 提高空气 流速 , 提升扭矩 ; 缩短排气歧管长度 , 高温 具备 了较高的经济性能 ,例如欧宝汽车推出以天然 废 气更 快 进入 三元 催 化 系统 中 , 效控 制排 放 。 有 气作为主要燃料 的赛飞利 C G N 。以欧宝赛 飞“ N ” C G

国内外汽车发动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汽车发动机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3.国家对自主开发新机型在税收上、贷款
上应予以优惠。例如:进口样机、试验设 备、原材料、技术资料在进口关税上以予 以减免,在审批时应大开绿灯。 + 4.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引入国外人才包括 有开发经验的在国外大企业工作过的“海 归”人才。 + 5.继续依靠国外技术力量(如AVL、FEV 公可),但鼓励联合开发,自主开发,尽 快掌握先进的汽油抓开发技术
+ 3.整机和核心零部件企业中外资控股趋势明显,
近几年,外方有意控制汽车发动机技术。由于中国 加入WTO条款中规定国内生产发动机允许外方控股, 因此外方近几年控股趋势明显,如广州丰田发动机 有限公司日方占70%,中方占30%;一汽与德国大 众在大连新建发动机厂,大众占60%,一汽占40%; 长春西门子威迪欧有限公司德方占100%股份(生产 电子控制产品)等。 + 4.国外跨国汽车集团都有自己的配套体系和技术 壁垒,中方汽油机企业很难进入其OEM配套体系。 例如日系车型、韩系及德系车型进入我国都跟进一 批配套企业,国内一些汽油机及配件企业产品进入 其配套体系很难。
+ 3、增压中冷技术
采用涡轮增压增加柴油机的空气量,提高燃烧 的过量空气因数是降低大负荷工况排气烟度、 PM 排放量以及燃油消耗的有效措施。有效的空——空 中冷系统,可使增压空气温度下降到50℃以下,工 作循环温度的下降有助于NOX的低排放和PM的下 降,故目前重型车用柴油机都普遍是增压中冷型, 不仅有助于低排放而且燃油经济性良好。 4、排气再循环(EGR)技术的应用 EGR 是目前发达国家先进内燃机中普遍采用的 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将少量废气引入气缸内, 这种 不可再燃烧的 CO2 及水蒸汽废气的热容量较大,能 使燃烧过程的着火延迟期增加,燃烧速率变慢, 缸 内最高燃烧温度下降,破坏 NOX 的生成条件

文章介绍的是三菱4G18

文章介绍的是三菱4G18

文章介绍的是三菱4G18,但是也适用于4G13东安三菱发动机详细介绍也来说我所了解的4g系列,我不是什么汽车行业的,我更不懂多少机械,我不会像某些人那样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上来就说自己认识多少汽车业内人士,说自己是从事了多少人机械行业。

我只是有一辆新买的海福星,所以,我去了解它,用心去体会它的优点,以及缺点。

步入主题,这里不说车,就是4g系列的动机。

————————————————————————————————首先,我先借用一下nasa对东安三菱及起成立原因的口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日本5个汽车厂销毁了不合时代的发动机图纸,代表化油器时代的终结.谁料三菱不景气.亏损严重,硬把4g系列的图纸卖给中国,当时由于4g系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日本乘用车联合会没有反对.谁知中国人拣了个宝,到处4g开花.”到底东安三菱是怎么来的呢??1998年,由中航技集团主导,三菱提供技术支持及资金入股的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安三菱)正式成立。

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马来西亚马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日本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和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是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股东,分别占有36%、19%、15%、9%、15.3%和5.7%的股份。

公司是以研制、生产和销售从股东之一的日本三菱汽车引进的4g1系列、4g9系列、4g1 mivec系列、4g15涡轮增压系列电喷发动机、f5m41变速器和其零部件为主的企业。

可作为轿车、多功能车和越野车动力装置的各系列发动机覆盖1.3升至2.0升黄金排量。

公司从欧美、日本和韩国引进的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加生产线装试生产线,可年产4g1发动机15万台和4g9发动机15万台。

东安三菱在当今的中国汽车业显得有点另类——独立于整车企业之外,专门生产动力总成(发动机及变速器),使东安三菱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详解长安C13发动机

详解长安C13发动机

详解长安C13发动机现代高科技在发动机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一些新技术、新结构广泛应用在发动机上。

如长安C13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长安全新第二代全铝发动机,采用日本铃木技术,搭载STT弱混系统后,油耗可降低5%,综合油耗百公里为6.8升。

并且该系统耐久次数由传统的5万次提升至25万次。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为汽车的行走提供动力,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

简单上讲发动机就是一个能量转换机构,即将汽油(柴油)的热能,通过在密封汽缸内燃烧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作功,转变为机械能,这是发动机最基本原理。

C13发动机排量1.3升,具有16气门的全铝发动机,具备低转速高扭矩特性。

这款发动机最大扭矩达到120N.m,最大功率为67.5kW/6000rpm,最高时速可达135km,其低速扭矩提升8%,功率提升10%,综合油耗降低5%,并配备智能怠速启停系统。

在技术上来说C13在动力和节油上更具实用可选择性。

提速快、油耗低都是C13发动机的显著特点。

这些优势让其无论是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还是在零下40℃以下高寒环境以及40℃以上的高温环境,都以严格的试验保证了C13第二代发动机的动力强劲和高可靠性。

同时,该发动机缸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具有重量轻、噪音振动低的特点以及寿命长等显著优势。

这款动力充沛和表现优异的发动机首先所搭乘的对象则是长安首款多功能商务车欧诺和即将上市的豪华版金牛星上,这样的搭配可谓“天生绝配”。

C13发动机由长安汽车公司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是长安汽车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拼搏创新精神的结晶,各项指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动力水平。

它的成功研发,是长安汽车在自主研发道路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其集成的诸多先进技术中, VVL技术、CAI燃烧技术和稀燃技术更是首开国内汽车工业的技术研发先河,表明长安汽车已经成为国内涉足汽车动力总成高新技术空白领域研发的排头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开始向“高精尖”技术进军。

日系汽车发动机机械加工技术

日系汽车发动机机械加工技术
下。
采用树脂 齿轮。
- - - - - - - - - - - - - - _
专 用 机床 。主 轴承 轴 瓦 定位 槽 的加
- - - - - - - - - - - - - _ - - - - - - - - - - -


加 工近 一 年 的 工艺 研 究 和探 索 获得
了成 功 ,缸 孔 精 加工 质 量完 全 达 到
定 位 基 准 面 和 输 送 面 的加 工 采
数 和 设备 的选 择做 到 既 先 进可 靠 又 经 用 单 轴 NC ( 控 )专 用机 床 。定
此 技 术 的 运 用 对 于 提 高 发 动 机 性 济 合理 .并 符 合 中 国国 情 ,达 到 国 位 销 孔 的 加工 采 用 多轴 专 用 机 床 、 能 ,降 低油 耗 、减少 排 放 等 方面 都 内发 动机 制 造 行业 的先 进 水平 。关 主轴 承 盖结 合 面 的 铣 削采 用 专 用机
珩 磨 工 艺研 究 的 成功 ,填补 了公 司 工 艺 技术 领 域 的一 项 空 白 .为公 司 今 后 应 用珩 磨 加 工积 累 了宝贵 的 实
列 柴油机各 型 气缸体 的试制 、批 产工 艺设计 、
工 艺难 点 、 质 量 攻 关 、技 术 规 划 、 技 术 改造 工
践经验。 圃
维普资讯
日系汽车发 动机机械 加工技术
概 述 了 日系汽 车发 动机 的结构特 点及 技术 要求 ,介绍 了其气 缸体 、气缸 盖 、曲轴箱 、曲轴及连杆生产线的机械加工方案 。
■ 机械工业 第五设计研 究院 汤晓宇
1日系发动机的特点
日本 近 几 年设 计 出多 款 全新 的

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大纲1)本田Honda2)日产Nissan3)丰田Toyota4)附录:各系统的销售情况本田HondaIMA 混合动力系统介绍本田汽车公司的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的是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动力以发动机为主,结构设计简单、布置紧凑、质量较轻。

1997 年,本田开发出第一代混合动力系统( IMA,Integrated Motor Assist) ,并在1999 年搭载于在美国销售的Insight车型上,这使本田成为第一个在美国销售混合动力车型的公司。

2003 年,第二代IMA 混合动力系统问世,并应用在Civic车型上。

随后,本田的第三代IMA 混合动力系统出现在Accord车型上,第四代IMA 混合动力系统用于在Civic 车型上。

IMA 混合动力系统现在已经有了第五代( 如图2 所示) ,目前本田公司已经拥有Civic、Insight、CR - Z 和Fit 等多款混合动力车型。

本田公司的发动机技术是世界一流的,IMA 混合动力系统之所以能够实现超低油耗,发动机的贡献率非常高。

IMA 用发动机主要通过三项技术降低油耗,即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控制技术( i-VTEC) 、双火花塞顺序点火技术( i-DSI) 、可变气缸管理技术( VCM) 。

IMA系统电机安装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由于电机结构紧凑且较薄,行内人都俗称“薄皮电机”,国内销售的CR-Z上采用的薄片电机最大功率10KW,最大扭矩78Nm,所以只能起辅助作用。

而由于IMA系统能够在特定工况下(如低速巡航)单独驱动汽车,而被划分到中型混合动力汽车行列。

IMA 系统的工作过程IMA 系统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起步加速、急加速、低速巡航、轻加速和高速巡航、减速、停车几个主要工况,具体说明如下:( 1) 起步加速工况: 发动机以低速配气正时状态运转,同时电机提供辅助动力,以实现快速加速性能,同时达到节油要求。

如图4 所示。

起步加速工况总成工作状态( 2) 急加速工况: 发动机以高速配气正时状态运转,此时电池给电机供电,电机与发动机共同驱动车辆,提高整车的加速性能。

现代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

现代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

现代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汽车发动机技术在近年来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汽车发动机新技术论文篇一:《试谈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及汽车新能源》摘要:汽车无疑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机械。

近几十年来,面对地球能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的严重形势,人们对车用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针对近年来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以及其他汽车替代燃料的新能源开发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最后对柴油发动机燃烧新技术的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汽车科技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即改善燃烧技术并且研发应用新能源。

关键词: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燃料新能源0 引言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全球石油能源临近枯竭。

同时,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要求大幅降低汽车尾气中NOx和PM等排放。

因此,燃油的经济性、节能减排受到广泛关注。

改善燃烧技术,研发汽车新能源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汽车的动力来源于发动机气缸内燃料燃烧所放出的热能。

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根据所用燃料种类区分,可分为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

近年来,由于世界能源短缺和环保低碳的要求,人们开始开发新型清洁燃料,如甲醇、乙醇、液化石油气(LPG)、压缩天然气(CNG)等。

现在又大力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电动汽车、电容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

1 柴油发动机燃烧技术柴油机汽车因压缩比高,燃油消耗平均比汽油机汽车低30%左右,所以燃油经济性较好、热效率较高。

但是传统的柴油机燃烧过程,是采用高压喷射将燃油喷入气缸,形成混合气,并借缸空气的高温自行发火燃烧。

如果燃烧不充分,极易产生NOx 、PM。

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政府对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日益重视。

为达到排放法规和降低油耗的要求,应该加强新的燃烧方式的探索,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先进柴油机。

近些年应运而生的先进的燃烧技术有:均质充量压缩点燃(HCCI)和低温燃烧(LTC)等。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技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突破和创新。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提高了车辆性能、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

本文将介绍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最新突破,并探讨其对未来汽车发展的影响。

一、直喷汽油发动机技术直喷汽油发动机技术是汽车发动机技术的一项重要突破。

传统汽油发动机采用简单的多点喷射系统,燃油在进气道中与空气混合,然后进入汽缸燃烧。

而直喷技术将燃油直接喷射到汽缸中,在燃烧室内与空气混合,燃烧更加高效。

这种技术能够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使发动机性能更为优越。

二、涡轮增压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是现代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又一重要突破。

通过使用涡轮增压器将发动机排气推入涡轮,再通过涡轮带动压气机压缩进气,增加了进气量和气缸充气效果。

这一技术使得发动机在较低转速下就能提供更多的扭矩和动力,提高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和爬坡能力。

同时,涡轮增压技术还能够降低发动机的排气温度,减少废气的排放,使发动机更为节能。

三、混合动力技术随着低碳环保理念的普及,混合动力技术逐渐成为汽车发动机技术的热点。

混合动力技术将传统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相结合,通过电力系统的辅助驱动,减少了传统燃油发动机的负荷,提高了燃油利用率和环保性能。

此外,混合动力技术还可以利用电动机的回馈制动将车辆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存储,实现能量的再利用。

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续航能力强等优势,为未来的汽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四、电动化技术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发动机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纯电动汽车利用电池储存电能,使用电动机驱动车辆。

相比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汽车更为环保,无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没有直接污染。

此外,电动汽车还具有噪音低、维护成本低等优势。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池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不断提高,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总结起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

汽车新技术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汽车新技术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4)压缩比高达12甚至更高,提高了发动机的抗爆性,与同排量的普通 发动机相比功率和扭矩都提高了10%左右。
(5)缸内直喷发动机在中、小负荷工况时采用分层燃烧模式,燃油浓度 呈梯度分布,即在缸壁附近分布的大部分是空气,有效防止将热量传递给缸 体水套,提高了燃烧的热效率。
(6)缸内直喷发动机可以精确控制每个循环的空气与燃油比例,结合分 层燃烧直接启动技术,可以降低冷启动时的HC排放,瞬态响应好。
(7)缸内直喷发动机采用质调节,根据各缸的实际需求进行燃油喷射, 可减少各缸之间的差异,提高各缸均匀性。与进气道喷射(PFI)汽油机相 比,缸内直喷发动机的各缸均匀性可以控制在3%以内。
1.缺点 (1)采用缸内直喷的供油系统除了在研发过程中必须花费更多成本外, 与传统电喷发动机相比还需要更加频繁地更换火花塞等零部件。 (2)对燃油质量要求比较高,需要使用较高牌号的燃油,无形中增加了 用车成本。 (3)缸内直喷发动机比传统电喷发动机更容易产生积碳,需要使用价格 昂贵的缸内直喷发动机专用添加剂来解决积碳问题。
一、汽油机双独立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汽油机双独立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由电磁阀(OCV)和可变凸轮轴相位调 节器(VCT)组成,通过调节发动机凸轮相位,使进气量和排气量都可随发 动机转速的变化而改变,从而达到最佳燃烧效率,提高燃油经济性。
FSI发动机技术是基于缸内直喷式发动机的一种技术。与常规的进气道喷 射式发动机相比,FSI发动机将燃油直接喷入燃烧室,由于喷雾的汽化冷却 作用,优化了充气效率,实现了汽油机的质调节,不再需要节气门,大大降 低了进气损失。分层燃烧减少了发动机的传热损失,从而增大了满负荷的输 出功率,并降低了部分负荷的燃油消耗。FSI发动机能够降低泵吸损失,在 低负荷时确保低油耗,但需要增加特殊催化转化器以便有效净化处理排放气 体。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培训课件(ppt 45张)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培训课件(ppt 45张)
图4.福特PROCO稀薄燃烧系统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 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 喷射模式 • 燃烧系统 • 缸内空气运动的组织
4· 1.燃油供给和喷射系统
• 现代的GDI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设计,为了 达到分层稀薄混合气所要求的喷雾质量和 灵活的喷油定时,均采用了精度高、响应 快的柔性电控手段。高压共轨喷射系统加 电磁驱动喷油器被认为是满足缸内灵活喷 射要求的喷射系统之一。 • 该系统由低压输油泵、燃油压力传感器、 喷油压力控制阀、高压油泵、蓄压燃油轨、 喷油器等组成。
• 缸内直喷就是将燃油喷嘴安装 于气缸内,直接将燃油喷入气 缸内与进气混合。喷射压力也 进一步提高,使燃油雾化更加 细致,真正实现了精准地按比 例控制喷油并与进气混合,并 且消除了缸外喷射的缺点。同 时,喷嘴位置、喷雾形状、进 气气流控制,以及活塞顶形状 等特别的设计,使油气能够在 整个气缸内充分、均匀的混合, 从而使燃油充分燃烧,能量转 化效率更高。
图1.丰田D—4稀薄燃烧系统
3· 1.分层燃烧缸内直喷
• 三菱4G稀燃系统(图2)与丰田D一4系统相近。 进气采用立式进气道,能够产生强大的进 气气流,直接流入气缸,流速可达40m/s 一50 m/s,充气效果好,以保证高度的纵 向涡流及充气系统。活塞顶部的凹坑浅, 且壁面有一定的斜度。在部分负荷输出时, 油束与壁面碰撞后飞溅的油滴,随含有汽 油蒸气和细小油滴的气流斜向上运动(图2中 倒滚流),被位于缸盖中部的火花塞点燃。
汽车新技术之汽油机缸内直喷
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
1.缸内直喷技术概述 2.缸内直喷技术的工作原理 3.缸内直喷技术特点 4.缸内直喷技术现状 5.缸内直喷技术的实际应用 6.缸内直喷发动机目前存在的问题 7.缸内直喷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 8.缸内直喷技术今后的研究开发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汽车发动机所采用的新技术
【摘要】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好的发动机,汽车性能将会大幅度提高,从而给人一种驾驶汽车的快感。

现如今,日本的发动机技术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学习和借鉴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将对我国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As the heart of the car engine,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A good engine, vehicle performance will be improved, so as to give a person a kind of driving a car of pleasant sensation. Nowadays, Japan's engine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leading position, study and learn their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of China's engine wil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has the huge role.
【关键词】VTEC i-VTEC 可变进气歧管技术VVT-i 偏置曲轴技术电子式节气门
引言:现如今,汽车应用日益普遍,走进了千家万户,而作为一辆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我们发动机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甚大,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以提高我们汽车水平。

本田发动机
1.VTEC技术
VTEC是本田开发的先进发动机技术,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能同时控制气门开闭时间及升程两种不同情况的气门控制系统。

VTEC(Variable Valve Timing and Valve Lif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的意思“可变气门配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

与普通发动机相比,VTEC发动机所不同的是凸轮与摇臂的数目及控制方法,它有中低速用和高速用两组不同的气门驱动凸轮,并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的调节进行自动转换。

通过VTEC系统装置,发动机可以根据行驶工况自动改变气门的开启时间和提升程度,即改变进气量和排气量,从而达到增大功率、降低油耗及减少污染的目的。

目前本田车型都使用i-VTEC(智能可变气门配
气相位和气门升程电子控制系统),i-VTEC技术作为本田公司VTEC技术的升级技术,其不仅完全保留VTEC技术的优点,而且加入了当今世界流行的智能化控制理念。

结构原理:
与很多普通发动机一样,VTEC发动机每缸有4气门(2进2排)、凸轮轴和摇臂等,但与普通发动机不同的是凸轮与摇臂的数目及控制方法。

中、低转速用小角度凸轮,在中低转速下两气门的配气相位和升程不同,此时一个气门升程很小,几乎不参与进气过程,进气通道基本上相当于两气门发动机,但是由于进气的流动方向不通过气缸中心,故能产生较强的进气涡流,对于低速,尤其是冷车条件下有利于提高混合气均匀度、增大燃烧速率、减少壁面激冷效应和余隙的影响,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了经济性,并大幅降低了HC、CO的排放;而在高转速时,通过VTEC电磁阀控制液压油的走向,使得两进气摇臂连成一体并由开启时间最长、升程最大的进气凸轮来驱动气门,此时两进气门按照大凸轮的轮廓同步进行。

与低速运行相比,大大增加了进气流通面积和开启持续时间,从而提高了发动机高速时的动力性。

这两种完全不同性能表现的输出曲线,本田的工程师使它们在同一个发动机上实现了,并且形象地称之为“平时的柔和驾驶”与“战时的激烈驾驶”。

但是VTEC系统对于配气相位的改变仍然是阶段性的,也就是说其改变配气相位只是在某一转速下的跳跃,而不是在一段转速范围内连续可变。

为了改善VTEC系统的性能,本田不断进行创新,推出了i-VTEC系统。

简单地说,i-VTEC系统是在VTEC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称为VTC (Variable timing control“可变正时控制”)的装置——一组进气门凸轮轴正时可变控制机构,即i-VTEC=VTEC+VTC。

此时,排气阀门的正时与开启的重叠时间是可变的,由VTC控制,VTC机构的导入使发动机在大范围转速内都能有合适的配气相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2.可变进气歧管技术
09款City装载的1.8L发动机采用了VIM(Variable-length Intake Manifold)可变进气歧管技术,该技术可以使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下具有不同进气路径,从而满足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对进气量的不同需求。

在发动机低转速时,为了提高发
动机的功率输出,此时采用较短的进气路径。

采用可变进气歧管技术的目的是优化发动机整个转速范围内的扭矩曲线的同时改善加速性能和响应性,从而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达到和谐、统一。

丰田发动机
1.VVT-i技术
VVT-i是Variable Valve Timing-intelligent的缩写,它代表的含义就是智能正时可变气门控制系统。

这一装置提高了进气效率,实现了低、中转速范围内扭矩的充分输出,保证了各个工况下都能得到足够的动力表现。

另一个先进之处在于全铝合金缸体带来的轻量化,不仅减小了质量,也降低了发动机的噪声。

可变配气正时可变配气正时控制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在维持发动机怠速性能情况下,改善全负荷性能。

这种机构是保持进气门开启持续角不变,改变进气门开闭时刻来增加充气量。

工作原理:
根据发动机ECU的指令,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a)所示时,机油压力施加在活塞的左侧,使得活塞向右移动。

由于活塞上的旋转花键的作用,进气凸轮轴相对于凸轮轴正时带轮提前某一角度。

当凸轮轴正时控制阀位于图(b)位置时,活塞向左移动,并向延迟的方向旋转。

进而,凸轮轴正时控制阀关闭油道,保持活塞两侧的压力平衡,从而保持配气相位,由此得到理想的配气正时。

提高充气效率是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的重要措施。

除了增压以外,合理选择配气相位且能随发动机转速不同而变化,以及利用进气的惯性及谐振效应是提高充气效率的重要途径。

进气惯性及谐振效应是随着发动机转速、进气管长度及管径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在不同转速下,进气管长度应有所不同,方能获得良好的进气惯性效应。

并且,只有采用可变配气相位,可变进气系统才能适应不同发动机转速下的要求,才能较全面地提高发动机性能。

2.偏置曲轴技术
曲轴偏置等于活塞偏置,这是曲柄连杆机构的一种形式。

即活塞往复运动所在的轴线的延长线不经过曲轴中心
热力学上:可以使燃烧更充分
机械学上减少活塞的侧推力,同时也会改良在低速/低载情况时的燃烧提高热效率,大大减少做功冲程时活塞与汽缸壁的摩擦
优化排放
3.电子式节气门
作用:控制发动机的进气流量,决定发动机的运行工况驾驶员通过加速踏板改变节气门开度调节发动机的充量达到发动机输出功率的目的,而电子节气门是在加速踏板的附近安装一个加速踏板传感器,在驾驶员踏加速踏板时只需提交踏板的位置信息即可,提高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五十铃发动机
低嗓音
作为1^'2吨级以货运为主,在闹市区行驶频繁的车用发动机,应按柴油机轿车标准,大幅度降低车内外从惰转到全负荷高速运转从惰转到全负荷高速运转的噪音。

以轿车用各种柴油机和4BC2直喷式发动机的技术为基础,从分析主要零部件结构开始,对各种分析技术运用自如,进行了设计和实验。

新型ELF车用发动机的噪音比C系列发动机低,其全负荷噪声强度示于右图。

采取的措施有,选用重量轻、刚度高的气缸体和曲轴,在直喷式发动机和2吨上采用同步传动2.5升和2.8升发动机由于采用直喷式,使曲轴、活塞等主要部件以改进设计实现了小型和减轻重量,并力求减少摩擦力,比同一等级的涡流室式发动机在大幅度地提高燃油经济性方面获得成功。

小型、轻量、高功率
如上所述,新发动机在保持同C系列发动机气缸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用相同的缸心距增大了排量,同的缸心距增大了排量,尽管采用了各种防出噪音的措施,重最仍然比C240减轻7 kg,比同样排量的4 BA 1减轻70kg,成功地进行了大幅度的轻化。

这是由于对结构进行分析而减轻了气缸体、轴承盖、连杆、曲轴的重量。

启动性能
五十铃公司在小型柴油机起动系统方面,接连不断地开发新系统,如快速起动系统QOS和UQOS,在本发动机上,又新开发了快速起动系统QOSII,供直喷式
用。

本来无需预热就能很好起动的直喷式发动机,由于增加了这种系统,在一25℃时,在10秒钟内就能起动,具有与轿车柴油机相同的起动性能。

起动性能的比较示于右图
结语:通过全文对日本本田、丰田、五十铃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研究,希望得以借鉴,全力提高我们汽车水平。

参考文献:
1、《汽车发动机原理》徐兆坤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现代汽车发动机原理》赵丹平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新型汽车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的硏究与开发》陈渝光主编西安交通大学 2004
4、《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吕秋霞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