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部ppt课件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部ppt课件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 所有变量都不同
D. 所有变量都相同
精选版课件ppt
58
10、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雨林、常 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是( )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海拔高度
11、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说, 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甜美了。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 因素是 ( ) A.土壤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环境
时间(分钟)
精选版课件ppt
50
• 实施计划
•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 察,如实记录。
• 得出结论
• 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一致吗?你们的结论 是什么?
• 表达与交流
• 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计 算出全班各组第10次数据的平均值。对全班平均 值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与你小组的结论一致吗 ?如果不一致,请分析原因。
精选版课件ppt
27
分析下列图片和文字资料
• 在炎热缺水 的荒漠中生 活的骆驼, 尿液非常少 ,当体温升 高到46℃ 时才会出汗 。
• 生活在寒冷 海域中的海 豹,皮下脂 肪很厚。
• 蚯蚓在土壤 中活动,可 以使土壤疏 松。
荒漠中的 植物—— 骆驼刺, 根系非常 发达
精选版课件ppt
28
• 1、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 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
了沙漠中植物种类少,
植株矮小?
精选版课件ppt
14
干旱使粮食减产
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它们的耳朵大小主 要与生活环境的哪种 因素有关?

语文七年级(上)PPT课件

语文七年级(上)PPT课件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指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专指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气 (古:凭借。今:因为)
特殊句式: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作宾语,“何所似”应为“所似何”,像什 么?
主题: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 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天去世的,二是在看到菊花时想到了母亲生前曾说过的要带他去看菊花的事,由此想到 了母亲,抒写了怀念之情。
作者名片: 史铁生(1951——2010),当代
作家,21岁时,突然得了重病,导致 高位截瘫。也就是那一年,他的母亲 去世了。
主题归纳: 课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受着病体
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 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对母 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主题: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荫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与关 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结构: 两缸莲花 回忆欣喜 红莲绽放 引人注目 雨打红莲 心绪不宁 荷叶荫蔽 深受感动
歌颂母爱
5、《世说新语》——咏雪 刘义庆
题目解说:“咏”,歌咏,赞美。“咏雪”即歌咏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作内者容。:刘义庆,南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名片: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我”赠送木雕又被迫向好源自友讨回木雕的故事,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
私的友谊,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为人父母者应该理解孩子的心理, 尊重他们的友谊和人格。
羚羊木雕
结构图解: 发生 起因 高潮 结局
倒叙 插叙 顺叙 顺叙
作者简介: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散文家、诗人、小说家。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部课件

七年级上册数学全部课件
方程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建立方程模型来描述实际问题,并解方程求解模 型得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03 图形与几何初步
直线、射线与线段
直线的概念与性质
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没有端点, 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射线的概念与性质
射线有一个固定的端点,可以向 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线段的概念与性质
线段有两个固定的端点,长度有 限,可以度量。
类比推理
了解类比推理的概念和方法,理解类比推理的或然性及其 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文献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 集历史数据或前人研究
成果。
统计图表的选用与制作
01
02
03
04
条形图
适用于表示不同类别数据的数 量或占比,易于比较各组数据
之间的差异。
折线图
适用于表示数据随时间或其他 因素的变化趋势,便于观察数
据的波动情况。
扇形图
适用于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的 占比,直观展示数据的分布情
况。
概率的计算公式
P(A)=事件A发生的情况数/所 有可能情况的总数。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互斥事件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 发生;对立事件指两个事件中必 有一个发生且仅有一个发生。
事件的独立性
两个事件相互独立指一个事件 的发生不影响另一个事件的发
生概率。
05 拓展内容:数理逻辑初步
命题与逻辑联结词
命题的定义和分类
必要条件
理解必要条件的定义,掌握判断必要条件的方法。
充要条件
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掌握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之 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全套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全套ppt课件
3.调节气候,提供丰 富的海产品
地 球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底部
的 大

生物圈的范围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1、动植物种类较为 繁多,生态系统结 构较为复杂,自动 调节能力较强。
2、调节气候。森林 在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方面起着重要 作用,有“绿色水 库”、“地球之肺” 之称。
B、食物网
C、捕食
D、
竞争
7、在培养蘑菇的C 培养基上发现长出了霉菌,蘑菇和霉
菌的关系是 ( ) A.互利共生 B.种内斗争 C.竞争关系 D.寄生关系
8、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B )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麻雀一起去觅食 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 小鸟为占巢区而在周围鸣叫
9. 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
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C )
A.土壤 B.空气 C.温度 D.阳光
5、某高山植物沿高山分布:从山脚到山顶依次为热带 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决定这种
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B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海拔高度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 C )
A、合作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 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
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 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 物?
一、什么是生物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PPT课件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PPT课件

2024/3/26
6
教学方法建议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预习、复习等方式,激活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
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2024/3/26
创设问题情境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 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展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 论等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培 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
4
七年级语文上册内容概览
古代诗歌四首
包括《观沧海》、《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等经典古诗。
2024/3/26
散文单元
包括《春》、《济南的 冬天》等优美散文,领 略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

小说单元
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社戏》等经 典小说,了解社会百态
和人物形象。
5
古诗文阅读
学习《论语》十二章等 经典古文,感受传统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PPT课件
2024/3/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6
• 教材介绍与背景 • 课文阅读与赏析 • 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 • 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提升 • 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 • 考试复习策略及备考建议
2
01
教材介绍与背景
2024/3/26
3
部编版教材特点
01
02
03
默风趣和浪漫主义风格。
《骆驼祥子》
引导学生阅读老舍的小说《骆驼 祥子》,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和人性问题,分享阅读体验和思
考。
2024/3/26
11
跨文化对比阅读
2024/3/26
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
01
通过对比中西方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2 《济南的冬天》教学课件(共30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2 《济南的冬天》教学课件(共30张PPT)

4.作者主要运用什么顺序来写雪后的山景?这样写什么好处?
作者在写景时,主要按从高到低,即山尖、山坡、山腰的空 间顺序层层铺写,将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这就把 一山之景写得层次清晰,色彩斑驳,富有动感。
5.“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一句 中的“卧”有何好处?
两个“卧”字,表现出“安闲、舒适”的状态,既与前边的 “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又传神地写出了小村庄和小雪 的姿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烘托出一种恬静安逸的 气氛。
同学们知道“济南 三大名胜”吗?
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
济南三大名胜——大明湖
济南三大名胜——千佛山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 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 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 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 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 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 《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 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2.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①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
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 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②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 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 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③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霎儿白花,好 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仅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 的心情。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小圣施威降大圣课件(共34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1小圣施威降大圣课件(共34张PPT)

我会读:
❖ 掣棒(chè) 金箍棒(gū) 大鹚老(cí) 淬入(cuì) 猢狲(húsūn)
❖ 青鹞(yào) 鹭鸶(lù sī) 老鹳(guàn) 鲂鱼(fáng) 撺出(cuān)畜生(chù)
❖ 花鸨(bǎo) 木木樗樗(chū)蓼汀(liǎotīng) 躘踵(lóngzhǒng)窗棂(líng)
❖ 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孙 悟空,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 猪八戒、沙悟净的大师兄。会七十二 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 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 十万八千里;使用兵器如意金箍棒, 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 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 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 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 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 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了古代中国人 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 “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 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 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 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 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 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 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 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这几句 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刻画出了一个怎 样的大圣形象?
有是非观念。
唐僧 代表善心。
❖ 猪八戒: ❖ 性格温和,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
色。
❖ 孙悟空: ❖ 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
❖ 唐僧: ❖ 举止文雅、性情和善、坚定执着,有时是非不分,
行为迂腐。
❖ 沙和尚: ❖ 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套PPT课件-七年级数学上ppt精选全文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套PPT课件-七年级数学上ppt精选全文
*
1.什么是负数?
我们将前面带有“-”的数叫负数,那么为什么要引入负数?通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
中国男蓝在雅典奥运会上: 58:83负于西班牙 69:62战胜新西兰 57:82负于阿根廷 52:89负于意大利 积分:5分 67:66战胜塞黑
*
比标准重量多出5克
比标准重量少出5克
*
1.2.1有理数
*
复习与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些什么内容?
1,正数和负数。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正数与负数通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 量。 4,“0”所表示的意思。 5,在生产中,通常用正负数来表示允许误差;
*
1、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千克,先测得甲、乙、丙三袋粮 食重量如下:52千克,49千克,49.8千克,如果超重部分 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 超重数和不足数;
*
“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不是负数的数一定是正数”的说法对吗?
答案肯定是不对的,还有0的存在.
*
在生活中,我们将海平面高度计为0米,根据图的标识,你能说出我国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吗?
8848
-155
类似题中0可以都有怎样的意义?
0只是一个基准,它具有丰富的意义,不是简简单单的只表示没有.
2、国际乒联在正式比赛中采用打球,对大球的直径有严格的标准,现有5个乒乓球,测量它们的直径,超过标准的毫米数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测量结果如下: A.-0.1mm B.-0.2mm C.+0.25mm D.-0.05mm E.+0.15mm 你认为应该选哪一个4,7,142,-12,0,-37, 中,负整数共有( ) A.3个 B.2个 C.1 个 D.0个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PPT课件 (20)

统编版(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PPT课件 (20)
2024/9/1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 远想念着她一样。 “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 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 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 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 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 上。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沉甸甸的思念和 感恩之情。
6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2024/9/1
DJJ新课件
学习目标
1.通过抓住文章主线梳理文章内容,学习回忆性 散文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 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通过赏析语言来学习本文运用朴素、简洁、平 实的语言叙述来表达作者深刻感情的方法,并体 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3.通过分析理解文中议论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记叙中穿插精当 议论的写法)。 4.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 忍顽强的美德。
2024/9/1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 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 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2024/9/1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 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 菜”“喂猪”“养蚕” “纺棉花”“挑水挑粪”。“整 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 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 的。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 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 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 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53张PPT).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共53张PPT).ppt

整体感知
1.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看红莲?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红莲
心情
开满、亭亭
有些烦闷
左右攲斜
不适意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宁的心绪散尽
不摇动
深深地受了感动
整体感知
2.品读课文,理清层次。
送莲(1)——忆莲(2、3)—— 看莲(4-7)——悟莲(8、9)
整体感知
3.作者的情绪是随着什么而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高耸直立的样子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气。
预习检查 徘徊 pái huái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豫不决。 遮蔽 zhē bì 遮挡,拦挡。
心绪 xīn xù 心思;心情(多就安宁或紊乱说)
流转 liú zhuǎn 流落转徙 ;流通周转。
荫蔽 yīn bì (枝叶)遮蔽;隐蔽。
预习检查 多音字
合作探究
1.泰戈尔为什么要选“金色花”而不是别的意象来比喻孩子呢?
因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是非常美好和 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而且印 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同时泰戈尔借美丽 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 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 儿也惠及人们,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 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
精读细研
1.再读课文,从散文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 的孩子?一位什么样的妈妈?
孩子
快乐、调皮 活泼、可爱 聪明、伶俐
爱妈妈
妈妈
温柔沉静 善良 慈爱 虔诚
精读细研
2.第8段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如何理解“坏孩子”的含义?
表现了孩子不见了,母亲内心焦虑惶恐,突然见 到孩子又惊又喜的心情。“坏孩子”是母亲疼爱孩子 的特殊表达方式,把母亲的嗔怪、担忧、焦急、假愠 之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第1课《春》课件(共26张PPT)七年级上册统编版.ppt

第1课《春》课件(共26张PPT)七年级上册统编版.ppt

酝 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 Nhomakorabea来越浓。
欣欣然:形容心情好,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PART
赏课文 3
课文赏析
赏析技巧多知道
1.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观点或故事。 2.分析文章的结构。 3.深入理解句子或语段(篇章)的内容、情感等。(难点) 4.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重点)
1.那么在这5幅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结合 具体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从你喜欢的图景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 的情感呢?
课文赏析
7.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 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 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 在雨里静默着。
5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
课文导读
学习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进行默写,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 句子。
·反复朗读文章,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 情。
·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学习 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怀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PART
识字词 2
字词认识
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
拟人
课文赏析
从视觉角度写小草萌发生长起来,颜色 是绿的; 从触觉上写出了小草的质感是柔嫩柔软, 给人舒适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 好。
课文赏析

七年级上地理全册PPT课件

七年级上地理全册PPT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课件 城关二中
«地理»七年级 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会思考)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会探究)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会归纳)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会比较)
与同学们谈地理
重点内容
1. 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 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
角色扮演: 学生把自
插入活动1, 佐证“很多现 象”。
己想像成 古人。
设问:凭借这 些证据 ,能不
能肯定地球是
可补充 我国神
球形?为什么 ?
五、神
六有关 情况
结合“ 阅读材 料”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 相当于飞机飞行50小时(800km/h)的航程; 人24小时一刻不停的步行,大约一年多的路程; 相当于我国领土东西距离的8倍多。
135 °
180
135 °
D

90 °
A北
45 °
南极 北 C 90 °
60 °30 °

B
45 °

野外辩方向的方法
观星法: 白天—— 早上起来面对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南西北认清方向。
晚上——利用北极星指示北方。
利用北极星指示方向
北极星
北斗七星
利用植物判断方向
数量特征
无数
无数
北极
160°E
西半球
20°W
北极
东半球
160°E
南极
南极
西半球
东半球 西半球
20°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北京人的发现,为我们推测远 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情形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
将“想象一天”的生活,放在北京人 一课写。
-
5
壹 第2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 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 特征。
新课标:
•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 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 农业的产生。
•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 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 依据。
第二目小标题设为“商鞅变法与秦的 强大”, 突课(活动课)
仅作少许文字改动。
-
17

第9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知道孔子。 • 了解“百家争鸣”的
主要史实。
新课标
• 知道老子和孔子。 •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教学活动建议:收集
• 知道甲骨文、金文、小 篆、隶书等字体,知道 汉字演变。
新课标:
•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
的汉字。
-
13

第6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 早的汉字。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
修订情况
删节压缩“文字起源的传说”、“文 字的萌芽”二目的内容。主体部分叙 甲骨文,初版上有关金文、楷书、行 书等,以及文字演变尤其是书写字体 演变图等均删去。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材修订情况 (七年级上册)
-
1
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
2
第一单元的主要变化 壹
北京人的特征、意义 方法上强调化石、考古、神话学术的价值
-
3
壹 第1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以元谋人、北京人为 例,了解中国境内原 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新课标:
•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 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文字上作了较多的省略、简化,部分 大字的叙述改为小字。
新增内容突出秦对后世的影响。
沿用原课文秦疆域图(秦朝形势图)。 将展览活动移到此课的兵马俑图片下。 删去铜车马和秦代驰道示意图以及两 段相关的小字。
《论语》中的名言, 说说其中的含义。
-
18

第9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老子和孔子。 教学活动建议,收集 《论语》中的名言,说 说其中的含义。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修订情况
老子加“知止”“去甚”“去奢”一 句;孔子加“中庸”一句。 删去原关于“塞翁失马”的理解,改 为收集《论语》名言,说说含义和价 值的阅读思考。
-
6
壹 第2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 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 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 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 依据。
修订情况
带进了定居、穴居、干栏式等内容。 力求写出各自的特色:半坡代表北方 特色,河姆渡代表南方特色。
以早期聚落为例,知道借助考古了解 史前社会历史。文字都加“借助遗 址”、“借助考古”。
又:半坡尖底瓶的功用,学界有不同 看法,当在教学参考书中说明,此处 仍沿用一般的看法。
-
7
壹 第3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 舜、禹的传说,了解传 说和历史的区别。
新课标:
•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 说故事,了解传说与 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
8
壹 第3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 说故事。
删 节 压 缩 原 第 20 课 , 删 去 初 版 第 108-108页上的图片及小字说明;
仍保留原第110页上的小栏目及图片,
以应对新课标“搜集青铜器图片,说
说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一条。
-
14
贰 第7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 七雄的史实。
•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 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 变革。
•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 源之证据。
• 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 样度过。
-
4
壹 第1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 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 源之证据。
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 样度过。
修订情况
特征:体态特征。
意义:北京人的发现是20世纪古人类 学和考古学的最重大的成果,其化石 最丰富,可帮助我们推想史前生活。
修订情况
第一目只写炎黄的传说故事及那个时 代的各种发明,归结到“尊奉为中华 民族的人文初祖。”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 历史信息。
第二目放入禅让传说,以说明传说能 反映远古时代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 领的历史情形 。加小字一段,说明传 说中的真实历史。
-
9
第二单元的主要变化 贰
夏朝建立与国家产生 老子、孔子,百家争鸣的影响
新课标:
•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 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 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
15

第7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 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 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 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修订情况
第一目“春秋与战国”从平王东迁写 起,概说春秋、战国,年代上只出现 “770年”和“221年”,不提春秋 战国之间的划分年代。 专设一段叙社会变化。
修订情况
突出 “标志”及“国家产生”: •大禹治水 •对外用兵 •夏朝的军队、官职、监狱等国家机器
主体部分叙述分封制及其作用。宗法 制弱化,只写嫡长子继承制。
新增“每一个社会成员也都在宗族内
得到归属、管辖和安抚”一句,最后
归结到宗法制与分封制相配合。
-
12
贰 第6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 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 成就。
• 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
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
史发展的影响。
• 秦的暴政、秦的覆灭等
要点。
• 观察秦疆域,建立时空
概念。秦疆域图。
-
21

第10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了 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 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 的影响。
观察秦疆域,建立时空 概念。秦疆域图。
修订情况
百家争鸣稍加详细,突出影响。 添加小字:学术思想是民族文化的灵 魂 ——《吕著中国通史》改写。
-
19
第三单元的主要变化 叁
秦朝史实细化 汉增加文景之治,减少武帝评价 增加东汉内容
-
20
叁 第10、11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 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 史实,探讨统一国家 建立的意义。
新课标
-
10
贰 第4、5课课标变化
旧课标:
• 简述夏朝建立史实,知 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的演变。
• 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 容。
新课标:
•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 国家的产生。
•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 作用。
-
11
贰 第4、5课修订说明
新课标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 着国家的产生。
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 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