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俗表演艺术推动广西地方旅游业发展
弘扬民俗表演艺术推动广西地方旅游业发展
![弘扬民俗表演艺术推动广西地方旅游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28e0eda49649b6648d74710.png)
、
独具 魅 力 的地 方 民 族 非物 质 文 化 遗产
二、 民俗 表 演 艺 术在 发 展 地 方旅 游 业 中的 地 位 如开篇所言 . 独特的民俗景观也是一 个地 方旅游发展 的亮 点。 它由人居、 生产 、 生活 、 习俗 、 文化 艺术等因素所构成 其 但 中最具活 力的莫过于属于艺术范畴 内的民俗 表演艺术 . 以例 为 证: 其一 , 台湾 。 著名的旅游景点 阿里 山 . 聚居着敦厚纯朴 的高 山族 同胞 , 素以山好水好民俗好见长 。 旅途劳顿之余 , 中外游客 无不 为高 山族 同胞表演 的本土 民族 民间歌 舞所倾倒 。尤其是 《 阿里 山的姑娘 》它那“ 。 高山青 , 涧水长 ” 的优 美曲调 . 以及轻曼 柔和 的舞姿 , 令人激 情地参 与其中 , 享受着无边 的新 清和融融 。 使人神不知 、 鬼不觉地 与地 与天悄然混 同起来 。即便 从未到过 此地 的游人从影视上见到这一 场景 . 也会产生无 穷的向往。 台 湾 的陈水 扁下野 。 马英 九执政 . 使得海 峡两岸 的“ 三通 ” 由祈盼 迅速变为现实 。 包航 . 包机 的大 陆游客都直奔阿里 山而去 , 以一 睹高山族 民俗风情 为快 。 一度导致 当地旅游设备设施 不足而难 以接待 . 不得不作 出限制。 其二 , 广西。 们八 桂大地素有歌海之称 , 我 而这一 称谓的核 心 价值源于壮族“ 歌仙 ” 刘三姐 。没有 她的四处传歌何来 歌海? 每 年一度 的南宁国际 民歌节都 凸显着她 那清纯 的形象 和甜纯 的歌声 。 洋溢 着我们 乡土 的气息 。一 曲质 朴的《 只有 山歌 敬亲 人 》总是淋 漓尽 致地把我们 广西各 民族 人 民敦厚 、 良、 客 , 善 好 的形象和传 统品德展现 了出来 .给游人 留下 了极 为深 刻的印 象, 直至一辈子也忘不 了我们亲切 的广西。客观存在 已成为广 西旅 游产业 的文化 艺术品牌 。 唱遍各旅 游景 点和旅店 . 甚至不 南映象》首次以“ , 原生态” 的方式, 生动形象而又原始古朴地反 少 领导在 接待外宾时 。 也情不 自禁地 唱了起来 :只有 山歌敬亲 “ 映 了我 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 多彩 的生活 . 以及他 们的精神状 态 人 ……” 令他 们如沐春风 , 领略到广西人 民的盛情 . 并且 永志不 及理想追求 , 具有极高的世界意义上的艺术 审美和民俗研究 价 值 。 由此发韧 ,原 生态 ” 也 “ 才能以其独特的绚丽多姿 。 群体 性地 忘 。 在此 , 们必须正视毫无本土特 色民俗 表演艺术 资源的广 我 走上了《 星光大道》 为它们专设的全 国性大赛 。 至走上“ 甚 春晚 ” 东深圳 .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 的前 沿。 它是 在其 未完成资本。 原始 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 堂 !原生态” “ 让人们于耳 目 新之 一 积 累” 的时候 , 即以超前 发展 的眼光 . 大的气 魄与胆识 。 文 宏 在 余 茅塞 顿开 : 原来 , 艺术早已倘佯在我们的生活 之中 , 展示在 我 化 建设的层面上 亮出一大手 笔—— 在 华侨城深圳 湾 “ 圈地 ”8 1 们 身旁— —比如 : 那些拉纤 的号子 、 羊的小 唱 、 茶的评弹 . 放 饮
民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f1f0d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0.png)
民俗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民俗是指民族、地区或某个特定社会群体流传下来的特殊习俗和传统。
它们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同时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俗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一、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之一。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例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表演、手工艺品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兴趣,并成为他们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游客带来的消费和投资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活动。
例如,游客在当地购买纪念品、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入住酒店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而民俗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使得当地能够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繁荣。
二、民俗活动推动相关产业的兴盛民俗活动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传统节日为例,庆祝活动通常包括了一系列的庆典、表演和庙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也吸引了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如餐饮、酒店、交通等。
在一些乡村地区,民俗活动也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推动力。
例如,一些农民会利用传统节日举办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村生活。
这不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也刺激了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民宿、农家乐等。
三、民俗传统的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民俗传统对于当地文化的根基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地方都在努力保护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创造独特的文化产品。
通过将传统民俗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不仅展示了当地的独特文化魅力,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例如,民俗元素可以应用于设计服装、手工艺品、家居用品等,这些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通过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并提高就业率。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81194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4.png)
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且蓬勃发展的行业。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都被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然而,作为一个充满多样性的行业,旅游业也需要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而传统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风俗习惯、建筑艺术、艺术表演等方面。
对于国外游客来说,他们往往渴望去了解并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
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得他们愿意前往那些富有传统文化的地方旅行。
以中国为例,传统的国画、京剧、太极拳等文化元素都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的兴趣。
因此,传统文化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商机。
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店、传统娱乐表演、文化节庆等都开始崭露头角。
这些传统文化的商品和娱乐形式成为了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们在观光的同时,也会购买一些纪念品或者参加一些活动,从而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取之有道的传统文化产业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兴起。
举个例子,京剧这一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不仅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还成为了一些旅游景点的重要演出项目,从而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再次,传统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
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际游客,他们都愿意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或者地区的精髓之一,为旅客提供了了解当地文化的机会。
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传统建筑等,游客们可以领略到当地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方面,这种文化互动可以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使其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激发当地居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a243c67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8.png)
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壮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之一,融合了丰富的历史、风俗和民俗,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本文将探讨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开发,以期推动壮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一章:壮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壮族是中国的第一大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壮族传统文化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壮族的歌舞、服饰、民居等元素都展示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第二章:传统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1. 壮族歌舞表演:壮族的锦绣山水和多姿多彩的歌舞表演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传统的歌舞形式,如“歌圩”、跳花灯等,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能够使游客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2. 壮族民俗体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壮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刺绣、鞭炮、竹编等,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样的体验不仅丰富了旅游项目,还增加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加强了文化交流。
3. 壮族美食文化:壮族以米饭为主食,有着独特的米饭制作工艺和多样的米饭菜品。
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壮族美食,如酸汤鱼、酸辣粉等,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也增加了文化体验的深度。
第三章: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融合案例1. 文化主题公园: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娱乐设施相结合,打造文化主题公园。
游客可以在公园中欣赏壮族歌舞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并体验现代化的游乐设施。
这样的融合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并且提供多样化的游乐项目。
2.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定期举办壮族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火把节等。
活动期间,游客可以观看传统的壮族舞蹈比赛、品尝传统美食、参与传统体育竞技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提升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四章:保护与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结合开发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a0b4e7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f.png)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广西扬美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地区,距离南宁市约100公里,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古镇。
扬美古镇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一个集传统街巷、古民居、古寺庙、民俗文化等丰富资源为一体的古镇。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壮族文化氛围,体验古老的手工艺及民俗艺术。
本文将从民俗艺术的角度,对扬美古镇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浅析。
1. 传统手工艺扬美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手工艺而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手工编织技艺。
在当地,人们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手工编织传统,主要以芦苇编织为主,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编织艺术品,如芦苇编织的篮筐、草席、手工袋等。
这些传统手工艺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纹样,展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民族舞蹈表演扬美古镇的民俗文化体现还集中表现在民族舞蹈表演上。
每到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或庆典活动,古镇的居民都会开展盛大的传统舞蹈表演,如壮族舞、广场舞等。
这些舞蹈表演不仅展示了当地人们的传统审美和生活习俗,同时也代表了壮族人民的喜庆心情和热情好客,更实际地呈现了古镇的文化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3. 古镇民俗活动扬美古镇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龙舟赛、中秋节赛龙船、过年庙会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既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回忆,也是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古老的传统节日和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镇独特的民俗艺术表现,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二、扬美古镇民俗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 文化遗产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镇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他们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和培训,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民俗活动,以此来保持古镇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1b169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9.png)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广西扬美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
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是融合了广西本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一、扬美古镇的历史文化背景扬美古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扬美在唐代就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镇,是南北贸易的重要中转站之一。
宋代,扬美逐渐成为广西刺桐丝绸的重要产地,是南宁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明代万历年间,扬美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以绸缎、刺绣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吸引了众多商人、文人、游客前来观光,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繁荣商业城市。
二、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特色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因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渗透,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和独特的特色。
其中,扬美的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方面都非常有名。
1、民间音乐扬美古镇的民间音乐主要有京调、广调和壮调三种,其中广调和壮调是本土音乐文化,京调是进口的文化元素,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扬美古镇的独特音乐形式。
在扬美古镇各种婚礼、宴席、寺庙慶典、梧州蒙山劍气節、桂林山水文化節等场合都会有扬美古镇的民间音乐表演。
2、舞蹈扬美古镇的舞蹈主要有白鳌舞、广东皮影戏、粤剧、豫剧等,这些舞蹈民间表演形式,有生活的现实内容,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白鳌舞系扬美古镇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舞蹈,是当地百姓赞颂祖辈人民英雄的歌舞形式。
3、手工艺扬美古镇的手工艺因历史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口碑。
主要有绸缎、刺绣、紫砂壶、荔枝花裁刺等艺术形式,其中绸缎和刺绣是扬美工艺的代表,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文化价值扬美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民俗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体现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是广西本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广西传统文化的方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05539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1.png)
广西扬美古镇民俗艺术价值浅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扬美古镇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镇,被称为“南宁第一古镇”。
扬美古镇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俗艺术,还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古镇周围山水环绕,风景秀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街巷纵横,石板路蜿蜒,仿佛是穿越时光的窗口,让人倍感怀旧之情。
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源远流长,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手工艺等形式。
这些民俗艺术不仅在节庆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展示,也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代代相传,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旅游业的发展,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它不仅是当地文化遗产的载体,更是塑造当地地方特色和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扬美古镇民俗艺术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可以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 正文2.1 广西扬美古镇的历史文化广西扬美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据史籍记载,扬美古镇建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
古镇建筑风格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特色,石板街道,青瓦房屋,尽显古朴典雅之美。
扬美古镇历史上曾是商业繁华之地,作为当时交通要道的重要节点,吸引了众多商人前来落户经商。
商业活动的兴盛也带动了当地手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当地独有的民俗艺术文化。
除了商业繁荣,古镇还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
多座古老寺庙和庙会活动是古镇文化的一大特色。
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在扬美古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传承。
扬美古镇的历史文化如一座活化石,见证了古镇兴衰的沧桑,也传承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保留完整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和民俗活动,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的机会。
2.2 扬美古镇民俗艺术表现形式1. 舞蹈表演:扬美古镇的民俗艺术中,舞蹈表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c7984c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7.png)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这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既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并分析其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形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的花灯表演和猜灯谜活动是传统民俗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戏曲、舞蹈等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1. 旅游景点开发将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旅游景点的主题,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
比如,在中国的某个古村落中,可以建设一个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游客可以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参与传统乐器演奏等活动。
这样的旅游景点不仅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收益。
2. 民俗表演和展演在旅游景点或其他场所,定期举办传统民俗表演和展演活动,可以为游客呈现精彩的传统文化表演。
比如,可以组织传统戏曲演出、民族舞蹈表演等,让游客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传统工艺体验在旅游景点或传统手工艺品工坊中,设置传统工艺体验区,让游客亲自参与制作传统工艺品,如剪纸、陶艺等。
这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还促进了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
4. 传统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
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大型民俗文化庆典,展示传统舞龙舞狮、放焰火等,吸引游客近距离观赏,并参与其中。
三、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影响1. 文化传承与保护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保护。
通过旅游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示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旅游业发展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等。
广西北部湾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广西北部湾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a337e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b.png)
广西北部湾地区“非遗”音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广西北部湾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片风景秀丽的地区,也是一个拥有丰富音乐文化遗产的地方。
这里的“非遗”音乐文化包括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等多种形式,是广西北部湾地区独特的艺术瑰宝。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这些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着日益丧失的危险。
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非遗”音乐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当地人民表达情感、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北部湾地区的傣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音乐文化,而这些音乐文化正是这些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音乐文化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能够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当前广西北部湾地区“非遗”音乐文化面临一系列问题。
丧失传统技艺的现象十分普遍。
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很多传统音乐技艺正在逐渐丧失。
许多老一辈的音乐人已经去世,年轻一代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度不高,致使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缺乏专业的保护与传承机构。
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传承主要仍然依靠民间个体或群体的努力,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与传承机构,无法提供专业的保护措施和培训计划。
缺乏市场与社会的认可。
由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大大减少,传统音乐文化难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存和发展。
为了保护和振兴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建立健全相关的保护与传承机构。
这些机构应该负责对“非遗”音乐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宣传,以及培养年轻一代的传统音乐人才。
加强对“非遗”音乐文化的研究和传授。
只有通过系统的研究和传授,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音乐技艺。
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从推广传统音乐文化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组织音乐展览、演出和培训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是这片土地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广西北部湾地区独特的艺术瑰宝。
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融合研究
![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融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67fd1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1.png)
社会体育学2024年(第14卷)第6期DOI: 10.16655/ki.2095-2813.2024.06.022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融合研究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南宁530008;2.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贵港537137摘要: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扩散效用。
瓶颈体现在广西体育非遗市场化有待开发,应拓宽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完善保障力度,加大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力度。
相应对策为:紧密结合当下广西节庆体育,推动区域体育非遗走向旅游产业化;创新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营销方式,推广区域体育非遗文化旅游;加大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业务素养。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区域旅游发展 广西中图分类号: 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813(2024)06-0083-0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ports and Regional Tourism in GuangxiLIU Shiqi1PAN Peizhi21.Xiangsihu College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Nanning,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8China;2.Guangxi Logistic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iga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537137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bottleneck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ports and regional tourism in Guangxi by using the method such as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holds that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ports and regional tourism in Guangxi are helpful to inherit ethnic cultur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and expand the protection and diffusion effect of regional rural tourism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ports. The bottleneck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ports in Guangxi needs to be developed, so it is necessary to broadenconsumers' consumption horizons, improve relevant department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an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tourism market.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to combine present festival sports in Guangxi closely to promote regional intangible基金项目:2023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名称:体旅融合助推广西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FTYO2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立项项目(项目名称:“文化旅游强区”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体旅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XJKY06)。
深度开发侗民族歌舞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深度开发侗民族歌舞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b50051f0b4e767f5acfce23.png)
1侗 族 民歌 . 侗 歌 历 史 久 长 , 类 很 多 。 桂 林 地 区 侗 族 民 歌 属 种 于南 部 民歌 范 畴 , 致 可 分 为大 歌 ( 多 声 部 ) 小 歌 大 即 、 ( 单 声 部 )、 俗 歌 、 事 歌 四 大 类 。 大 歌 包 括 鼓 楼 即 礼 叙 大 歌 、 音 大歌 、 事 大 歌 、 童 大 歌 等 四 种 ; 歌 又 声 叙 儿 小 分 为有 伴奏 歌 和无 伴 奏 歌 两 种 , 伴 奏 歌 包 括 : 琶 有 琵 歌 、 腿琴 歌 、 子 歌 等 ; 伴 奏 歌 包 括 : 歌 、 歌 牛 笛 无 山 河 等 ; 俗 歌 , 类 繁 多 , 主要 包括 拦 路 歌 、 堂歌 、 礼 种 它 踩 酒 歌 、 歌等 ; 事 歌 , 用 琵琶 和牛 腿 琴伴 奏 的 民 间叙 哭 叙 是
拍 一步 , 唱边跳 。 边
歌 代 言 , 歌 传 情 , 歌 记 事 ,日久 便 形 成 了 “ 长 者 以 以 年
教歌 、 轻人 唱歌 、 幼 者 学歌 以及 善 歌者 受 到 赞扬 、 年 年 歌 师 受 到 尊 敬 ” 社 会 风 尚 , 造 了 丰 富 多 彩 的 民族 的 创
旅 游业 的发展。 关键词 : 侗族 ; 桂林 , 歌舞 ; 文化; 旅游
中 图 分 类 号 : 14 G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3—72 (0 2 0 0 6 0 0 0 2 1 )1— 0 0— 4
侗 族 是 中华 民族 一 支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的 民族 , 长 在 期 的 社 会 实 践 中 , 族 人 民 以 自 己 的 智 慧 , 造 了 内 侗 创 涵 丰 富 、 格 独 特 的 民族 文 化 。 民 族 歌 舞 文 化 是 其 民 风 族 文 化 的一 部 分 , 何 充 分 利 用 现 有 和 潜 在 的 侗 族 民 如
传统戏曲文化与非遗传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戏曲文化与非遗传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01e5a0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0b.png)
传统戏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言中国自古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传统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何将传统戏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机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传统戏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一、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传统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从昆曲、京剧到各种地方剧种,每一种戏曲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历史、人文风俗和价值观念。
戏曲艺术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传统戏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在传统戏曲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到古人对生活、情感和价值的思考。
这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在今天仍然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成为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重要来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它包括了传统的技艺、习俗、表演艺术等,是社会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面临着冲击和挑战。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更是对社会文明的传递。
通过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祖先的智慧,形成对文化认同的共鸣。
这对于构建社会共同体,传递社会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对历史的延续,对文明的传递。
它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技艺、传统习俗、宗教仪式等,是中华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通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智慧、历史沉淀,形成对文化的认同。
这种认同是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石。
三、传统戏曲文化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将传统戏曲文化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西文化旅游
![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广西文化旅游](https://img.taocdn.com/s3/m/e3ff2b1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a.png)
2020年10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起的“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入选线路名单正式发布,这说明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广西作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中占比更大的是非遗。
首先,推动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的一个重要决策。
其次,就广西而言,非遗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非遗的载体。
最后,非遗是新时代旅游融合发展的主动力、主动能。
非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物相比,更可贵、最难得的是它是活态的,并且在不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这是最大的魅力所在。
从非遗保护的角度来看,第一,文化旅游为非遗的传播拓宽了渠道。
我们广西在交通不便的时候,把很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在山寨里,没有传播的渠道。
交通便利之后,各地方来的游客到我们的村落里面去观赏、体验非遗,为它的传播开三江风雨桥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廖明君供图/吴练勋 童团结 王梦祥辟了渠道。
借这个机会呼吁大家注意一下,我们的媒体报道,学者做讲座、发表论文讲的是“非遗文化”,这是不合适的。
我们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没有问题,但很多人只讲非遗不过瘾,非要加上一个文化,就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这是不合适的。
所以呼吁一下,在座的各位,要么就全称,要么就简称,不要再加上文化了。
第二,文化旅游为非遗的传承扩大了范围。
非遗传统上更多的是在一个村落里面,由一个家族或者村落的人群,自己传承自己的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是在传统社会里的主要途径。
但在现代社会,徒弟的量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走出了山寨,在山寨里非遗很难再传承下去。
而旅游让更多人去体验、去感受了解非遗的价值,也为它进行了宣传。
第三,文化旅游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增添了动力。
国家也在提倡非遗要融入生活,文化旅游为非遗融入生活增添了动力,一个很强有力的动力。
第四,文化旅游是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
文化旅游提高了非遗传承者的文化自信,对非遗传承做了很大的贡献。
广西民族大学按照国家部署,从2016年开始成立广西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到2020年,我们用5年时间举办了18期培训。
桂林文化旅游开发对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桂林文化旅游开发对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97973db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d.png)
桂林文化旅游开发对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桂林文化旅游开发对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桂林的文化旅游业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同时也对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桂林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这为其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山水为主题,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地理景观之一。
山水之间融入了古人赞美和赞美的文化意境和艺术形象,使桂林的山水成为了文化体验的独特载体。
以象鼻山、七星岩、普贤塔等景点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深深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游客们在欣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博大精深,这种文化体验的融入正是桂林文化旅游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桂林文化旅游的推动下,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首先,旅游业的兴起为当地的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桂林的酒店业迅速崛起,提供了各类服务和住宿条件,满足游客的多样需求。
餐饮业也因此受益,各种地方特色美食迅速发展,给游客带来了视觉和味蕾上的享受。
同时,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业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桂林的交通网络愈发完善,从外地到桂林的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抵达目的地。
这些服务业的兴起为桂林的文化旅游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桂林文化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文化产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桂林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文化旅游的开发与推广给桂林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桂林的手工艺品如竹编、蓝印花布等以其精湛的技艺和艺术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得到了更多的宣传和关注。
对这些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使得桂林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桂林文化旅游开发还对当地的文化艺术表演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胜景、丰富的历史传承,孕育了多样化的艺术表演形式。
2024年广西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广西旅游市场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4f9cd9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d.png)
2024年广西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广西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广西旅游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本文将探讨广西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市场规模广西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广西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表明,广西旅游市场在国内的地位日益重要。
自然资源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拥有壮乡山水、世界自然遗产地龙胜瑶乡等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
此外,广西还拥有优美的海滩和岛屿,为海滨旅游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文化旅游广西的民族文化是其旅游市场的独特之处。
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族艺术表演。
壮族的月亮山歌、瑶族的歌舞表演等都深受游客喜爱。
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广西的文化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交通设施广西的交通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广西南宁、桂林等城市有完善的航空、高铁、公路交通网络,游客可以方便地到达各个旅游景点。
此外,广西还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了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提升了旅游体验。
旅游产业发展广西的旅游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广。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促进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兴办旅游业。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广西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广西旅游市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面临一些挑战。
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旅游服务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广西旅游的发展。
此外,旅游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需要广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结论2024年广西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表明,广西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资,并不断改进旅游服务质量,以提升广西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广西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一)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一)](https://img.taocdn.com/s3/m/b16891b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a.png)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一)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代代相传、以民间传统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现象和文化作品,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等多种形式。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使命。
同时,非遗在旅游业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和独特卖点。
以下是对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加强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非遗保护的程序与要求。
2.加强非遗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建立详细的档案,全面了解非遗资源的分布和传承情况。
3.鼓励社区、学校和文化机构开展非遗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建议二:加大非遗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1.针对各类非遗项目,制作宣传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材料,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推广,增加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非遗旅游的线上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参与。
3.组织非遗旅游主题推介会、展览和座谈会,吸引游客、学者和业界人士参与交流,提高非遗旅游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建议三:促进非遗和旅游业深度融合1.在旅游景区内设置非遗展示和体验区,让游客亲身参与,了解和体验非遗技艺。
2.鼓励旅游企业与非遗项目合作开展旅游产品开发,推出非遗主题的旅游线路和套餐,提供更好的游客体验。
3.引导非遗传承人通过旅游业发展自身经济,为其提供合作机会和平台,实现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和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希望通过以上建议,能够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议四:加强非遗保护与旅游政策的衔接1.在制定旅游政策时,充分考虑非遗保护的需求和特点,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与旅游业的合作与创新。
对广西民族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对广西民族艺术的理解和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72adfb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4.png)
对广西民族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保留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
广西民族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对广西民族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一、传承与保护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壮、瑶、苗、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丧失和消亡的危险。
因此,传承与保护成为了广西民族艺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为了传承和保护广西民族艺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育;设立专门机构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与培训;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推广广西民族艺术等。
二、特色与风格广西民族艺术以其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在艺术界独树一帜。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
1. 壮族木偶戏壮族木偶戏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它以木偶为表演媒介,通过操纵木偶来讲述故事。
在表演中,木偶的动作灵活多变,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表演者通过声音和音乐来配合木偶的动作,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2. 瑶族竹笛瑶族竹笛是广西瑶族传统乐器之一。
它由竹子制成,外形简单而古朴。
在演奏时,演奏者用手指遮挡竹笛上的孔洞来控制音高和音调。
瑶族竹笛以其悠扬婉转的音色深受人们喜爱。
通过竹笛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瑶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苗族织锦苗族织锦是广西苗族传统手工艺之一。
它以丝线为材料,通过织布机进行编织。
苗族织锦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而闻名。
每一件苗族织锦都是由手工编织而成,耗时耗力,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勤劳智慧。
三、民族艺术与社会发展广西民族艺术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 经济发展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发展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c90ec7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1.png)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发展1. 引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是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和价值观的宝库。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推广措施。
2. 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优雅的艺术形式以及独特的道德观念。
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而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许多游客来到中国。
2.1. 哲学思想的吸引力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和佛家。
这些思想体系给予人们智慧和指导,成为游客们探索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游客通过学习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慈悲观念,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2. 传统艺术的吸引力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达方式。
游客们可以欣赏中国古代画家的山水画,聆听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旋律,观看中国传统戏曲的精彩表演,以及感受中国传统舞蹈的华丽和优雅。
这些艺术形式为游客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2.3. 道德观念的吸引力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如孝道、友善和诚实等。
这些价值观对于游客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游客们能够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以及与当地居民交流等方式,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真诚,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
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3.1. 丰富旅游产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文化讲座和工艺展览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从而为旅游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2. 增加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为旅游景点增加吸引力。
解析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解析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https://img.taocdn.com/s3/m/df0e6aea52ea551810a687f1.png)
解析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作者:邓霄莺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3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更加重视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
广西因其独有的特色,在民俗文化旅游行业中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广西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促进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措施,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广西民俗旅游文化方面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较高的提。
此种情况也加快了旅游行业的崛起。
在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文化旅游占据着重要地位,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极具特点,然而目前来看现有的旅游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加强该方面的开发力度可谓已经是势在必行。
为了能够使此方面建设得以保证,我国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且已经小有成就,但依然存在很多待优化之处。
一、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一)发展历史悠久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70万年前,我国广西地区已经有了原始人类在当地生息,而在距今1万6000年左右,广西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农业、制陶业、畜牧业方面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在3000年前,广西地区正式步入文明社会。
在我国历史中,先秦时期、战国时期时代,广西均为重要的领地,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广西即被划分至桂林郡,广西简称“桂”也是由此而来。
壮族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之一,其所继承的文化即是来源于此,如较受关注的龙母文化、青铜文化以及大石铲文化等,这其中青铜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分支出铜鼓文化以及花山文化。
广西人们也为后代留下了很多赏心悦目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资源品位高广西文物遗产众多且极具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民俗表演艺术推动广西地方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势必使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旅游迅速形成一种现代休闲方式和时尚,便是强有力证明。
旅游业的新兴对地方发展进步的影响显然是多方面的,辐射向物质、精神、社会、政治文明四大建设。
值得强调的是,能诱发人们旅游兴致和向往之处,无外乎拥有以下亮点,即: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科考景观、宗教景观、民俗景观等,或是若干个景观的集聚与凸显。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五个自治区之一,民俗景观无疑是推动地方旅游业前进的一大优势。
它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元素所组成,但其中最生动活泼、色彩斑谰,且永远处于动态的莫过于民俗表演艺术。
锁定它,深入挖掘并予以弘扬,对发展地方旅游业大有裨益。
一、独具魅力的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表演艺术源于人类最早的劳动。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一开始便引用了一个著名断言:“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财富,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也包括了属于精神领域的艺术。
鲁迅把最早的诗——歌谣的产生功归于劳动,他说,由于原始人类在抬木头时需要步伐齐整,用力一致以舒缓困顿,“哼唷、哼唷!”便应运而生,再配以一些节奏铿锵且简单的词,于是诗歌产生了。
由于交流需求所致,劳动不但创造了人类的口头语言,还创造了能反映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眼神语言、肢体语言、词曲语言、器乐语言等等……综合起来,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民俗表演艺术形式。
从体现最单纯的劳动拓展开去,它逐步地涵盖了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如爱情的、家庭的、宗法的、祭祀的、战争的等等。
总之,囊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乃至超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上的、被世俗所认为是高不可攀的哲学!关于民族,斯大林曾作过定义,即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类群体。
由于其使然,使得时至如今,我们不少地方的民俗表演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被顽强地保留、传承了下来,为许多艺术家珍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和灵感。
饮誉世界的《刘三姐》、《阿诗玛》等,便是他们集民间民俗表演艺术为一炉,进行再创作所树立起的典范!在此,我们不得不盛赞著名傣族舞蹈家杨丽萍,她更是独树一帜,通过多年几乎是隐姓埋名的、艰苦卓绝的“田野考察”和民间采风,惊世骇俗地向我们奉献出了全由山居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农民表演的大型歌舞剧——《云南映象》,首次以“原生态”的方式,生动形象而又原始古朴地反映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及理想追求,具有极高的世界意义上的艺术审美和民俗研究价值。
也由此发韧,“原生态”才能以其独特的绚丽多姿,群体性地走上了《星光大道》为它们专设的全国性大赛,甚至走上“春晚”——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原生态”让人们于耳目一新之余茅塞顿开:原来,艺术早已倘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展示在我们身旁——比如:那些拉纤的号子、放羊的小唱、饮茶的评弹,甚至连穿行于大街小巷的“磨剪子来——镪菜刀——”的吆喝,都是!由此便打破了我们守以一贯的思维定势,颠覆了我们抱以如一的陈旧观念。
当“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平起平坐,当“原生态”唱法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一同登上颁奖台,有人仍迷惑不解,所思匪夷:这怎么能称得上艺术?!在此我们必须反问:油画国画堪称,剪纸蜡染又未尝不可?!我们该共同去重温词书关于艺术的定义,以及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诲,并憧憬那“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灿烂景象。
只有是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
只要我们采取一种俯瞰的态势放眼全球,就会惊喜地发现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服饰,不同姿态,不同风俗的民间风情表演,它使得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村”显得如此生动多姿,魅力四射!曾为周恩来大力支持、悉心关怀,并誉之为“不是外交官的外交官”的中国东方歌舞团,不但向我们展现了亚、非、拉民族绚丽多姿的生活情景,而且让我们在对民俗表演艺术的欣赏中浮想联翩、充满神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表演艺术,非但能在现代舞台上展现风采,更能在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特有的功用。
二、民俗表演艺术在发展地方旅游业中的地位如开篇所言,独特的民俗景观也是一个地方旅游发展的亮点。
它由人居、生产、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因素所构成。
但其中最具活力的莫过于属于艺术范畴内的民俗表演艺术,以例为证:其一,臺湾。
著名的旅游景点阿里山,聚居着敦厚纯朴的高山族同胞,素以山好水好民俗好见长。
旅途劳顿之余,中外游客无不为高山族同胞表演的本土民族民间歌舞所倾倒。
尤其是《阿里山的姑娘》,它那“高山青,涧水长”的优美曲调,以及轻曼柔和的舞姿,令人激情地参与其中,享受着无边的新清和融融,使人神不知、鬼不觉地与地与天悄然混同起来。
即便从未到过此地的游人从影视上见到这一场景,也会产生无穷的向往。
台湾的陈水扁下野,马英九执政,使得海峡两岸的“三通”由祈盼迅速变为现实,包航,包机的大陆游客都直奔阿里山而去,以一睹高山族民俗风情为快,一度导致当地旅游设备设施不足而难以接待,不得不作出限制。
其二,广西。
我们八桂大地素有歌海之称,而这一称谓的核心价值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
没有她的四处传歌何来歌海?每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节都凸显着她那清纯的形象和甜纯的歌声,洋溢着我们乡土的气息。
一曲质朴的《只有山歌敬亲人》,总是淋漓尽致地把我们广西各民族人民敦厚、善良、好客的形象和传统品德展现了出来,给游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直至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们亲切的广西。
客观存在已成为广西旅游产业的文化艺术品牌,唱遍各旅游景点和旅店,甚至不少领导在接待外宾时,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只有山歌敬亲人……”令他们如沐春风,领略到广西人民的盛情,并且永志不忘。
在此,我们必须正视毫无本土特色民俗表演艺术资源的广东深圳,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前沿。
在其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时候,即以超前发展的眼光,宏大的气魄与胆识,在文化建设的层面上亮出一大手笔——在华侨城深圳湾“圈地”18万平方米,构建了“中国民俗文化村”。
在那里,竟“散居”着我国56个民族!“居民”即是各民族的民俗表演艺术队。
他们白天都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的原始生活,都在尽情地展示着各自民族的民俗文化。
入夜,以汉族的舞龙为龙头,各演出队依次表演着自联盟己民族最具特色的舞蹈和绝技进入锦锈中华大广场,有“摆手”、“刀郎素西来普”、“木鼓舞”、“春牛送亲”等等……五彩纷呈且气势磅礴。
那是中华民族服饰和艺术的大展示,让成千上万观众激动万份,欢声雷动,如痴似狂!这一被从祖国四面八方移植而来,且被精心剪辑和高度浓缩而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版图,每天都吸引着上万、上十万的中外来宾和港澳台同胞进入深圳,进一步推动深圳真正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为什么民俗艺术表演能如此地吸引游人?简单概括它具有三个特性:一、鲜奇性。
即对于游客来说往往属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即便在一些影视和场合里接触过,但远不比亲临其境来得真切且富于愉悦感。
因此,每当民俗艺术表演在旅游景点进行时,四周往往是闪光灯嚓嚓不断,摄相机扫描不停,游客们不时爆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掌声甚至欢呼声,使整个场面显得十分热烈活泼。
另是表现在他们对表演者的服饰以及所使用的道具的新奇上,每当一个节目或整场演出结束,游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争抢着邀请表演者与之合影留念。
这些经历和带回去的音像资料,不但成为了他们人生最可珍贵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可“炫耀”自我的一种资源。
二、亲和性。
它派生于民俗艺术表演的可参予性,即游客可即兴加入其中,可无所拘泥地与表演者踏歌起舞。
比如苗族的“芦笙踩堂”,侗族的“多耶”,壮族的“板鞋舞”,京族的“跳竹竿”等,皆具这一特点。
那些质朴简单的型体动作,以及或明快或飘逸的曲调节奏,极易感染游人,令他们如痴似狂,禁不住眼热心动,鬼使神差般地加入其中,去尽情享受精神上的娱愉和灵魂上的洗涤。
在这些激情的互动里,任何肤色、民族、信仰的人都可融入其中,由此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巨大和谐。
三,认知性。
许多看起来极其世俗而又不登大雅之堂的民俗风情表演,却极有可能蕴寓着一个民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比如壮族的傩戏,如花山一般神秘而朦胧,往往能迫使观赏者千方百计去想象、推测,竭力去追溯其起源,揭开其面纱去发现真实底蕴。
而导游或表演者则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启蒙”作用,通过解说拓宽了旅游者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知识。
因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说,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俗艺术表演,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认知功能。
以上三点是其他舞台艺术所难以或说不可具备的。
将民俗表演艺术与特定的旅游场所和景觀有机地结合,足以令我们的旅游业显得无比生动且充满情趣,让游人因之而来,不舍而去。
在渴求返朴归真和猎奇的同时,寻求知识视野的拓展并且积累新的知识,无疑是现代旅游者的一大追求。
所以,在发展地方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对如何同步地发展民俗表演艺术,与以特别关注。
三、对发展民俗表演艺术的若干对策既然民俗表演艺术能够给地方现代旅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带来巨大的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它的生存与健康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使之在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当地旅游文化产业中,发挥应有的更大功用。
首先,要强化忧患意识。
必须充分认识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实施抢救的迫切性。
早在50年代,针对大量民间文学遗产有可能濒临丧失的严峻状况,尤其是绝大多无文字记载,靠世世代代的口头传承,而许多民间老艺人均已相继逝去,周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抢救民间文学!”由此,全国包括著名作家、诗人与民俗专家等在内的许多文化工作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投入到这一拯救文化的浩大社会工程中。
他们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深入乡村展开田野调查,经过,几乎每个省区市都按集地出版了自己内部的《民间文学资料》,给后代留下了重要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给我们后来研究民族史学、文学、哲学、法学、宗教等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给文人创作提供了源泉般的素材。
许多传世作品脱颖而出,均得力于这次全国性的田野普查。
“文革”后的80年代初期,广西从自治区到地区到县都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成立了由政府或党委副职领导挂帅,由文化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专门领导小组,对民间故事、民歌、谚语实行又一次更为细致的扫描式再搜救,促成了由县到地区地自治区《三套集成》的产生。
遗憾的是,它缺少民间表演艺术这一重要门类。
尽管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和文艺舞台都让民俗表演艺术占有一席之地,但那恐怕都属“高、精、尖”而势必挂一而漏万。
民俗表演艺术形式有着变异快,流动快的显著特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更是如此,因之必须抓紧抢救,采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予以原始性保留。
其次,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既然我们亟需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形式进行全面抢救性普查,那么,必须成立专门领导机构予以组织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