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合集下载

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张联 秀
广西 民族 民 间文化 资源旅 游开 发研 究——以田林壮剧为例 的发展 ,同时也使 其凭 借文 化影 响力促 进 了经 济 的 发展。 壮剧 团队伍 的壮大 , 带动 了戏 服 、 乐器 、 演 、 表 书 籍等相 关 产业 的发展 ,中国壮 剧文化 艺术 节 的举 办 又带 动 了田林 交通 运 输 、 餐饮 、 馆旅 社 、 宾 购物 等 产业 的发展 , 随着 市场经 济 的发展 和完 善 , 剧在 经 壮 济 领域将 会有 更加 广 阔的发展 前 景 。
装饰 美 , 且还 具有结 构美 、 而 搭配 美 、 神秘美 , 能给 它 旅游 者带来 多方 面美 的享受 与满 足 。 总之 , 壮剧 的音 乐、 装、 服 表演 等等无 不给 人审美 的享 受 。
文 学 院 ,广 西
南宁
50 0) 3 0 4
【 摘
要】 壮剧是壮 民族 的代表剧种 , 它是在壮族 民间文学、 歌舞和说 唱技 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 具有深厚 的文
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的剧种 。 其旅游价值集 中表现在观赏审美价值 、 认知价值 、 与体验价值 以及经济价值等方 参 面。 田林 壮剧在交通运输便 利、 旅游资源丰富、 政府的重视 与扶持 、 中国壮剧文化 艺术节 的开展等有利条件基础 上, 通过培养和保护 田林壮剧艺人 、 大壮剧 的宣传力度 、 加 提高壮剧 的知名度 、 培养旅 游经营管理人才 、 开发壮 剧文化旅游路线等途径 ,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壮剧 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 能为 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带来可观 的效
益。
【 关键词] 壮剧 ; 田林 审美价值 ; 旅游价值 ; 旅游开发; 旅游资源
【 图 分 类 号]169 中 10 . 【 献 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109 3 2 ( 0 20 — 0 1 0 文 1 0 — 6 12 1 )4 0 9 — 4

民俗文化与商业旅游产业开发投资控制

民俗文化与商业旅游产业开发投资控制

浅析民俗文化与商业旅游产业开发投资控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开发意义及保护重要性的分析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俗文化商业旅游开发投资为例,进行具体探讨,希望能够对促进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启发。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投资,保护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fe, travel has become the people’s life is a kind of important way, folk cultur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o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significance and protect importance analysis research to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specific, hop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to bring inspiration.keywords: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protect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民俗,指的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广西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析

广西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探析
[]赵荣光. 中国饮食 文化 史[ .上海 :上海人 民出版社 ,2 0. 2 M] 06
[ 巴兆祥. 中国民俗旅游 [ .福 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 ,19 . 3 ] M] 99
不足,宣传方式单一 ,传播媒介不够多样化 ,宣传切入点不准
[ 责任编辑 :蒙 薇]
91
次要 开发与 当地旅游结合 紧密 的饮食资源 ,靠 山吃 山,靠水吃 水。阳朔 啤酒鱼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 ,漓江水养育漓江鱼 ,漓 江的水酿 出丽江的啤 ,两者结合成就 了阳朔啤酒鱼 。游客来到
目地复制其他地方 的成功模式。
()保留当地特色 。紧密结合当地 民族饮食文化特色 ,去 3 芜存菁 ,推出特色产 品和拳头产品。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培养管理人才 ,建立监督 机制 , 4 以可持续型发展 为长远 目标 。
制作环节 ,由 自己制作 出来的食 品,游客应该愿意多带一些 回
去给亲人品尝 。例如 ,糍粑制作过程 中的打糯米环节就很受游 客欢迎。但是 ,目前广西旅游景点类似 的参与项 目太少 ,应多 开发一些参与型项 目。
3 几点建议
近年来 ,广西对饮食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开发取得 了不小 的成就 ,例如
4 建 立美食地标
阳朔肯定要吃啤酒鱼。再者 ,旅游景区的饮食开发要与当地历 史文化结合起来 ,一道菜 、一样点心的开 发 ,总会有其背后的 故事 。把这些故事整理 、加工 、美化 ,让它成 为传说 ,写在餐 牌上 和旅 游宣 传单上 ,这是对 当地饮食文化最好 的宣传方式 。
例如 ,云南的过桥米线 ,这个小吃的故事 就寄予名称 中,引人
遐想 。
广西 民族饮食文化资源 丰富 ,只要深入发掘 、加大宣传 、 保 留特色和完善管理 ,让游客充分体验广西 的美景和美食 ,就

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桂台民俗事像开发利用交流考察若干思考

民俗资源与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桂台民俗事像开发利用交流考察若干思考

21 0 2年
俗文 化 主题 公 园 。如 深 圳 的锦 绣 中华 , 中 国最 将 著名 的近百 处 景 点 以 微 缩 景 观 的 形 式 表 现 出来 , 是一 座 反 映 中 国民族 风情 最丰 富 、 最生 动 、 全 面 最 的 主题 公 园 。二是 异地 重 建 。 即以主 题公 园的形 式 , 现其 他地 区历 史 上 曾经 出现 、 在 已不 复存 重 现
21 0 2年 1月
广西师范学 院学 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J un l f a gi eces d ct nUnvri (oil c neE io ) ora n x ahr uai i s yS c i c dt n o Gu T E o e t aSe i
带 的周庄 、 西塘 、 乌
镇等早已是成功的范例 ; 广西的黄姚古镇 、 杨美古
镇 正 迎头 赶上 ; 台湾地 区 的大溪 老街 、 春古 城也 恒
独具 特色 。
模 式 主要 有原 生形 态 开发 模式 、 题公 园模 式 、 主 博 物 馆 模 式 、 游节 庆模 式 、 项 旅 游 文 化 打 造 、 旅 专 民 俗 旅游 工 艺 品开发 、 综合 性 开发 等 等 。 原 生 形态 开 发模 式 是指 在保 护好 民俗 的基 本 形态 、 内容 、 型 、 征 的基础 上 , 良好 的 自然 类 特 在 与 人 文生态 环 境 中 , 掘 民俗 的历 史文 化 内涵 , 挖 以
民 俗 资 源 与 民 俗 旅 游 文 化 产 业 开 发 略 作 如 下
阐述 。


民俗 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基本模 式
目前 , 国内外 比较 成 熟 的 民俗 文 化 产 业 开 发

狂欢的魅力与价值——广西富川古明城闹元宵民俗的旅游开发研究

狂欢的魅力与价值——广西富川古明城闹元宵民俗的旅游开发研究

富川瑶族 自治县隶 属贺州 市 , 位于广 西壮族 自治 区 的东北 部 , 处于湘 、 桂、 粤 三省交 界 区, 历史 上有 “ 三省 通 衢” 之称。其与湖南的江永 、 江华 , 广东的连山 , 及桂林 的 恭 城等瑶族 自治 县是华南 地 区最重要 、 最 大 的瑶族 聚居 地, 有多条 国道 、 高速公路 和洛湛铁 路经过县境 。西距桂 林 1 7 0公 里 , 东距 广州 2 6 0公 里 , 北 达衡 阳长 沙 , 南 下 柳 州南 宁 , 交通便利 , 是湘、 黔、 桂 旅 游 和货 物 出 海 的便 捷 通 道。四通八 达的交通网络也保 障了稳定的客源。 3 . 政府支持 , 群众基础深 。 闹元宵 是富川古 明城的一项传 统 民俗活 动。每年 的 正月初 十到十五 , 富川 县 1 2个 乡 镇 的 瑶 哥 瑶 妹 , 老 老 少 少 集体 参加这一盛事 。近年来 , 富川县 政府也 加强 了闹 元宵活动的组织 、 策划和对外宣传 , 并在活动期 间调配警 力进行现场秩序的维持 , 吸引了区内、 广东及湖南 等地 的 游客。在传 统民俗 日渐衰退 的今天 , 深 厚的群 众基础 是 富川古明城闹元宵发展 的重要 资源 , 政 府 的支持则 是其 发展的有力保障 。 4 . 深厚 的 文 化底 蕴 。 富川古明城的闹 元宵在 漫长 的历史 发展过 程 中, 其 深根 已牢牢地扎在 民间 的沃土 中, 它 不但丰 满 了人 们 的 精神文化生活 , 陶冶了情 操 , 激发 了强烈 的民族 意识和 民 族情感 , 而且成 为人们 心 中的一条 感情纽 带 。一是 人们 通过赏灯 、 观龙、 炸龙 , 增加交往 , 沟通情感 , 更好 地促进 文化整合 。二是 花灯 、 舞龙 、 炸龙 , 体 现 了富川人 民集体 的智慧 、 创造, 及勇敢 、 健康 、 向上的精神和情趣 。 二 富 川 古 明城 闹元 宵 民俗 旅 游 开 发 中存 在 的 问题

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传统的智慧和技艺,更代表着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和历史积淀。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希望能够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对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护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一、广西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之一,拥有壮、瑶、苗、侗、炎黄侗、布依等30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代表了广西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技艺。

1. 壮族农业文化: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其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包括了稻作农耕、粳稻和籼稻的种植、桑蚕养殖、布依织锦等传统手工艺品等。

《侗族苗族壮族自治区广西东盟稻作农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现了壮族农民丰收的喜悦和对土地的感恩。

2. 瑶族农业文化: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其农业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多彩。

瑶族生活在广西的山区,其种植的茶叶、药材、果品等农产品享有盛誉。

而瑶族的编竹制作、纺织、药石制作等技艺也是瑶族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其他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除了壮族和瑶族,广西还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

苗族的蜂产品加工、布依族的抓耙舞、侗族的螺陶、炎黄侗族的制陶、炒茶、纺织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广西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逐渐受到重视。

目前,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村寨如龙胜、平乐、那阳等地已经成为了旅游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和文化。

1. 民族村寨旅游:广西地处西南地区,山水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村寨分布广泛。

一些村寨通过开发民俗文化表演、农事体验、手工艺制作等项目,向游客展示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民族生活。

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

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探讨
与实务; 姚远 ( 9 5 ) 女 , 北 武 汉 人 , 士研 究 生 , 究方 向 为市 场 营 销 。 18一 , 湖 硕 研
要战略性资源 , 开发 并 注意 保 护 宝 贵 的 民 俗 文 化 资 源 , 潜 在 的 资 源优 势 转 化 为现 实 的 竞 争 优 势 , 广 西旅 游 业 将 是 3前 最为 紧 迫 的任 务 。 文章 就 广 西 民俗 旅 游 目前 的 发展 状 况进 行 战 略 分 析 , 针 对现 存 问题 提 出相 关 开发 策略 。 并
表演 队员 兼 职 , 因为地 处偏僻 , 大都在 小 县城 , 少 很
解 决 问题 , 能 让 民俗 旅 游 能 够 更 加 健康 , 利 的 才 顺
【 稿 E期 ] O 9 0 — 7 收 t 2 0 — 4 2
【 者 简 介】 艳 ( 9 1 ) 女 , 西 南 昌人 , 作 王 16一 , 江 副教 授 , 士生 导 师 , 理 学 硕 士 , 究 方 向 为 流 通 、 流 及 市场 营 销 理 论 硕 管 研 物
() 3 旅游 区编演 人员水平较 低 , 旅游 档次不够 高 由于 大 多 旅 游 区项 目的编 导人 员 或 是 县 旅 游
定 规模 , 通过 打开 山 门寨 门 , 引 了大 批 的游客 , 吸
深入 民族地 区 , 览 风光 , 饱 了解 各 族风 俗 , 赏 民俗 欣 文化 . 这样 不仅 大量 增加 了 当地少 数 民族 接 触外 界 的机会 , 广泛 地 与 国 内外 各 界 人 士进 行 文化 、 思想 和 先进 的管 理经验 和 方法 , 动 了广西 区 域经 济 的 推
进 行 的物 质与 精神活 动的 总和『 1 1 。
开展。
1广 西 民俗 旅 游开发存 在 的 问题 .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作者:李芳泉李昶春唐嘉馨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4期【摘要】黑衣壮是广西壮族较有特色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在广西与云南边邻的那坡县,其神秘、独特、历史悠久的文化使之具有“壮族活化石”的美称。

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声音不断出现,使得黑衣壮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类似旅游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新宠。

本文在那坡县黑衣壮所拥有丰富独特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之上,展开对其深度研究,探索黑衣壮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提出该民俗旅游产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黑衣壮民俗文化旅游未来做出展望。

【关键词】民俗旅游;那坡县;黑衣壮一、黑衣壮族民族简介唐宋时代广西曾爆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统治,然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封建统治者开始大肆报复起义者及其家族,于是众多壮族人为了逃避灾难而躲入深山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慢慢形成了现在的黑衣壮。

黑衣壮隶属于壮族,是其一个支系,族人基本聚居在广西那坡县境内。

黑衣壮族常自称为“敏”,由于长期在偏远的大石山区中居住,受到一定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影响,黑衣壮在婚姻、宗教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沿用着古老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他们始终喜爱把黑色作为民族服装的颜色,并且以黑色作为其民族独特的标记。

黑衣壮除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跟普通壮族一样,他们能够善舞,热情好客,喜爱用米酒和山歌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

黑衣壮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至今依然保存完好,近些年在当地政府和外界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一些黑衣壮也开始走出大山,接触外面的世界,随着外界对这个独特民族关注度的逐渐提升,这个“以黑为美”的独特民族也慢慢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更是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

二、黑衣壮民俗文化旅游现状(一)旅游资源黑衣壮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干栏文化、银饰文化、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

干栏文化,是指黑衣壮独特的干栏建筑文化。

当地建筑一般分为三层,一楼豢养猪、牛、羊等牲畜,二楼住人,三楼作为仓库,这是受当地的气候条件影响,历经祖先千百年实践所形成的。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_以广西为释例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_以广西为释例

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 "$$$ 年, 广西总人口 (&"’)*! 万, 少数民族人 广 口 !$+#)’& 万,占总人口的 ’+% ; 西总面积 "’ 万平方公里, 少数民族 各 居住地区约占 *$% 。长期以来, 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 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 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 风格 迥异的民俗文化, 铸就了一个博大 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 (一)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广 西自古以来节庆活动甚多, 且随着 季节或地域的变化而各有特色。像 壮族的蚂拐节、 牛魂节, 苗族的苗 年、 芦笙节、 斗马节、 拉鼓节、 花山 节, 瑶族的达努节、 盘王节、 开年 节, 京族哈节, 仫佬族的牛马节、 吃 虫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内容 丰富, 形式多样, 颇具旅游开发价 值。从南宁国际民歌节、 桂林山水 与历史文化旅游节、 柳州三月三歌 节、 资源河灯节、 阳朔渔火节和啤 酒节、 灵川美食节、 北海珍珠节、 凭 祥边关节、 玉林荔枝节等现代节日 活动,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 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承袭了广西民
!""# 年第 $ 期
&
八侨 刊 桂论 坛 纵
!
!

尚待开发。 (二 )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形 成科学的整体开发设想。贯彻这一 思路的具体措施有:
!"#$%&%"’(")
!
等均属此种类型。广西的漓江民俗 风情园、 少数民族文化村、 黄姚古 镇等项目是这种模式的应用。这类 文化村、 文化公园或博物馆是供游 客集中观赏的民俗景观, 具有重要 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民俗 景观既可使游客大开眼界, 增长知 识, 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 化。 动态开发。即以游客参与或 !、 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 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 的歌舞、 饮食、 纺织、 竞技、 曲艺或 种花养鱼、 采摘果实和其他的生活 或劳作、 游戏活动。游客可以从中 亲身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 在别开 生面的活动中自然地极尽游兴。令 人惋惜的是, 目前广西民俗旅游产 品大都忽视旅游者参与、尝试、 体 验、 学习的需要, 基本以静态形式 展示给旅游者, 游客只能被动地接 受, 无更多的自由选择。其实, 广西 许多特色鲜明、 吸引力强的民俗活 动, 如各种节庆活动、 竞技体育活 动都可开发成参与性强的动态产 品。 商品开发。即以民俗物品的 !、 观赏、 购买为主, 包括器具、 衣饰、 民间食品、 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作为 商品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商品, 具有浓浓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 为 广 大 游 客 ,尤 其 是 外 国 客 人 所 “喜闻乐购” 。它既是民俗旅游的主 要对象之一, 更是旅游购物的主要 内容, 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增加 旅游收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民俗商品开发要坚持特色原 则、 有文化内涵原则、 便于携带及 档次兼顾的原则, 切忌雷同化和低 品位开发。在广西, 桂林的民俗商 品开发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 那里 建有专门的旅游商品交易市场, 绣 球、 丝绸、 纸扇及土特产销量可观。 相比之下,其他地市则略显滞后,

广西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展望

广西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开发展望
广 西 田 阳 县 布 洛 陀 文 化 旅 游 开 发 展 望
滕 敏
520 ) 3 10
( 西 城 市 职业 学 院 , 西 扶 绥 广 广
摘 要 :布 洛 陀 民 俗 文 化 是 壮 族 文 化 的 “ 化 石 ”, 活 田 阳县把 布 洛 陀 民俗 文化 作 为 一种 旅 游 资 源进 行 开发 , 符 合 民 族 文 化 发 展 的 时代 要 求 . 有 长 远 的 社 会 效 益 和 经 济 具
引 言 布 洛 陀是 壮族 群众 崇 奉 的 始 祖 神 。在 壮 族 民众 心 中具 有 极 其 重要 的地 位 。2 0 年 布 洛 陀 文 化 遗 址 在 田 阳县 敢 壮 山被 02 发 现 以后 . 引起 了学 术 界 和 社 会 的 广 泛 关 注 , 西 壮学 会 、 广 广 西 民 族 研 究 所 等 有 关 专 家 、学 者 到 田 阳县 进 行 壮 族 布 洛 陀 文 化 考 察 。 文 分 析 布 洛 陀 文 化 旅游 开发 的意 义 及 其 价 值 ; 绍 本 介 田 阳县 布 洛 陀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的类 型 及 其 分 布 状 况 ;通 过 对 田 阳县 布 洛 陀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开 发 现 状 的介 绍 。提 出对 田 阳县 布 洛 陀 文 化 旅 游 开 发 的 一 些建 议 和看 法 。

文 化 中 的精 品和 先 民劳 动 智 慧 的资 料 库 。它 不 仅 是 中华 民族 多 元一 体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富 了 中华 民 族 的 传 统 文 化 , 丰 而 且具 有 很 高 的旅 游 开 发 价 值 。 田 阳县 对 布 洛 陀 文化 进 行 旅 游 开 发 还将 进 一 步 提 高 广 西 对 东 南 亚 的开 发 水 平 ,增 进 壮 族 与 国内 外各 民族 间 的友 好 往 来 , 进 各 民 族 的 文 化 交 流 , 推 增 对 动 田阳 县经 济发 展 将 起 着 重 要 作用 。 三、 田阳 县 布 洛 陀 文 化旅 游 资 源 的 类 型 及 其 分布 状 况 田阳 县具 有 开发 价值 的旅 游 资 源较 为 丰 富 ,可 以 分 为 以 下几大类。

浅谈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文化价值及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文化价值及旅游资源开发

浅谈广西宾阳炮龙节的文化价值及旅游资源开发宾阳人舞炮龙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一直以来由民间自发组织举行,2006年,宾阳从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首次通过县人大决议,将宾阳炮龙节定为一个传统节日来举办,也使炮龙节于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举办炮龙节活动以来,作为宾阳地区重要的民俗节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也作为民俗旅游资源成为宾阳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宾阳炮龙节的起源炮龙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宾阳的县志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然而通过一些史料以及当地人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可以整理出如下几种源说。

1.战争起源说北宋黄佑四年(1052)四月,侬智高反宋。

五月,率众攻陷邕州,杀死知州陈洪、通判王乾?v等,建立“大南国”,自称“惠仁皇帝”。

九月宋仁宗委任狄青前往镇压。

十月,侬智高率众攻入宾州,攻占邕州。

十二月,广西钤辖陈曙进攻侬智高,被打败。

五年(1053)正月,狄青会合余靖部共官兵31000多人,从桂州进至宾州。

狄军征战昆仑关时,由于关隘险要和侬军的死守,狄军强攻不下。

正值上元节,即元宵节,狄青于是想到一条妙计,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张灯结彩,夜宴将佐,以麻痹侬智高。

狄军多为中原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既当照明,又以其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炮竹”而舞龙。

侬智高得到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狄青趁机连夜出击,攻占昆仑关。

侬智高因仓促应战,全军溃散,败退邕州,狄军攻陷邕州城,侬率余部逃往云南。

①为此,人们站在官方立场认为舞龙是一种吉祥的活动行为,同时也是为了庆祝战争胜利。

后来舞龙的活动沿袭下来,代代传承,形成一种传统。

2.“灯酒节”起源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是宾阳县的“灯酒节”。

吃灯酒是宾阳人民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

“灯酒节”就是张灯结彩,喝着酒喜迎佳节。

“灯盏花开欢盛世,酒香人醉乐绵绵”,这是古人赞颂宾阳灯酒节的诗句,也描绘了太平盛世喜庆丰年的美好景象。

桂西北游艺民俗及其旅游开发刍议

桂西北游艺民俗及其旅游开发刍议
般意义上的广西河池市 ) 是少数民族 聚居地 , 有壮 、 、 、 汉 瑶
对唱; 丧葬 、 祭祀 、 庆活动使 用 的铜鼓 乐舞 ; 节 祈求风调 雨
顺、 人丁兴旺 、 粮食 丰收的蚂拐舞 、 拐歌 ; 现驱鬼祈 福 蚂 体
宗教 信仰 的师公舞 、 师公戏和彩调 ; 瑶族 盘王歌和长鼓舞 、
歌谣 ;毛南族 《 古歌谣》 《 、婆王》等神话 , 格射太 阳和月 《
二、 桂西北游艺民俗具备旅游开发 的良好品质
( ) 出 的 古老 性 、 始 性 用 以 实现 游客 体验 原 生 态 一 突 原
文化 的愿 望
亮》《 、三娘和土地》 等故事; 水族《 人类起源》《 、人龙雷虎争
天下 》 等神话 ,端节 的由来 》 《 《 、倒栽的杉》 等故事及各种 歌
历史悠久 , 特色鲜明 , 拥有深厚 的群众基础 , 旅游开发价 值 极高 。研究桂西北游艺 民俗旅游开发问题 , 对促进 当地 民
族旅游业 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鞋、 杂技和武术等 , 白裤 瑶的打 陀螺 、 弹 、 投 打靶 、 箭 、 射 斗
牛、 打铜鼓 、 扳手劲 、 爬竹杠 、 下山棋 、 甩流星 、 高脚马 、 武术
【 摘
要 】桂西北游艺民俗丰富 多彩 , 原始性、 民族性 和普及 性极 为突 出, 具备相 当高的旅游 开发的价值 , 应
通过 “ 心设 计专题旅 游线路 , 精 着力建设展示场馆 区所, 积极创 办旅游节庆活动 , 综合利 用各种旅 游资源 , 注重研
发旅 游商品和 纪念品” 等途径 ,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 的开发利 用。 【 关键词 】桂西北 ; 艺民俗 ; 游 旅游价值 ; 开发 ; 利用
等乐器演奏和对歌 , 跳斗角舞等 。在游戏竞技方面 , 如壮族 的抛绣球 、 碰彩蛋 、 扁担 、 打 跳花灯 、 踩高跷 、 跳竹竿 、 板 走

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及开发思考

广西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及开发思考

同感 。 印象 ・ 刘三姐现在 已经成为桂林 山水之外 的另一个知名品 牌。 印象 ・ 刘三姐的成功使得这种城市民族风情 的经营方式成为 广西发展城市 民族风情旅游的重点工作 。三江县的“ 天下侗寨 ,
坐夜 三江” 、 巴马县 的“ 梦・ 巴马” 也力 图以这 种经营方式表 现 自 己民族 的魅力文化 。这些演出也得 到外界 的一致认可 。 2 . 乡村 民俗旅游类 发展方式 2 0 0 3 年1 2月广西南丹县 白裤瑶族 聚居地兴建 中国首座瑶
族、 仡佬族全 国最大 的聚居 区 , 是 京族的唯一居住 省份 ; 少数 民
族 的居住地 区占了广西面积的 6 0 %。 长期 以来 , 各 民族形成 了富
况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俗文化 的保 护和城镇化的发展有 着 巨大 的推动作用。 3 . 民俗节庆 活动类发展方式
有 民族 特色 的风俗 习惯 , 如 瑶族 的歌舞 , 侗族 的大歌 劳作 中形 成 的有着 特定 的主 歌等 。广西旅游业依托 自然风光和民族 特色旅游取得 了不错 的 成绩 , 2 0 1 0年 旅游总收入 占全 区 G D P 1 0 . 0 3 %, 2 0 1 2年 达到 占全 题 、代代相传的社会 习惯 。作 为民族文 化的一种 重要的表现方
3 7 . 1 8 % ,其 中壮 族 1 4 4 4 . 8 5万 人 , 占广 西 少 数 民族 人 口的 2 0 1 0年 , 广西壮族 自治 区人 民政府 提出了关于广西特 色名镇名 2 0 1 3年 , 经过 自治 区验 收 , l 3 个 镇村被授 予了 “ 特 8 4 . 4 4 %, 是全 国少数 民族人 口最多的 民族 ; 广西境 内的瑶族是全 村发 展意见 , 称号 , 特色名镇名村是 为了改善 当地 居民的生活状 国瑶族人 口最多 的,占全国瑶族人 口 6 2 %;同时广西也是毛南 色名镇名村”

桂林“世外桃源”景区民俗文化开发研究

桂林“世外桃源”景区民俗文化开发研究

c l r t e F i l n ”n e s a n o ai n a d c o e a i n On t e b sso e p n n ef l u t m, y o r s n i g t e u t ei h ar a d e d n i n v t n o p r t . a i f e e i g t o k c s u n“ y o o h d h o a wa fp e e t n h
h r l u t e T ee o e t ed v l p n kt rs i ar l n , d l e a , e mst b a i g u . t e at f o k c l r . h r f r , h e eo me t ff l u im n te F iy a d amo e f h mep k s e e me n n f 1 o f u o o o h o t r o






NO. Vl11 5 o.8 Oc . 0 8 t2 0
J OUR NALOFWU HOUU VE ST Z NI R IY
桂林 “ 世外桃 源 ”景 区 民俗文化开发研究
杨 艺
( 林工学院 桂
[ 摘
旅游学院 ,广 西 桂 林
510 ) 404
要 】随着以民俗 文化 为主题 的旅游 活动 的 日趋发展 ,越来越多 的民俗 文化项 目以民俗村寨或主题 园的方式 开发 。
r a h r o l u t r ds t f i g t en e so e d me t r k t l b u d o t e l am f o k c l ea ai y n e d f h o s cma e l ef n u . c f u n s h t i wi o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表 l 广 西 民族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内 容 分 类
资 源 河 灯 节 、 朔 渔 火 节 、 川 美 食 节 等 多 种 旅 游 节 日活 阳 灵
动 。. 2 1 2 加 大 了 宣传 促 销 力 度 , 族 文 化 旅 游 市 场 前 景 日益 .. 民
广 阔
①传 统 节 庆 : 族 的 蚂 拐 节 、 魂 节 ; 壮 牛 苗族 的苗 年 、 笙 芦 节 、 马 节 、 鼓 节 、 山 节 ; 族 的 达 努节 、 王 节 、 斗 拉 花 瑶 盘 开 节 庆 活 动 年节 ; 族 哈 节 ; 佬 族 的 牛 马 节 、 虫 节 等 。② 现 代 京 仫 吃 节庆 : 宁 国 际 民 歌 节 、 林 山 水 与 历 史 文 化 旅 游 节 、 南 桂 挪州 三 月 三 歌 节 、 源 河 灯 节 、 朔 渔 火 节 和 啤 酒 节 、 资 阳 灵川 美 食 节 、 北海 珍 珠节 、 祥边 关 节 、 林 荔 枝 节 等 凭 玉 ①广 西 居 住 着 壮 、 、 、 、 、 佬 、 南 、 、 、 、 汉 瑶 苗 侗 仫 毛 回 京 彝 水、 佬等民族, 仡 构成 了广 西 丰 富 的 民族 服 饰 资 源 。② 服饰 、 饮 苗 、 、 、 各族 的 打油 茶 、 族 的秆 秆 酒 , 瑶 侗 壮 彝 同时 油 茶 、 食 、 筑 腌 酸 食 品 、 米食 品 、 林 米 粉 、 州 螺 蛳 粉 、 宁 粥 品 建 糯 桂 柳 南 等 风 味小 吃也 颇 具 风 格 。③ 壮 族 的干 栏 房 ; 族 、 族 苗 彝 的 “ 脚楼 ”侗 族 的鼓 楼 和 风 雨 桥 吊 ;
化 旅 游 开 发 的 对策 , 以此 使 广 西旅 游 资 源 得 到 有 效 利 用 , 实现 经 济 效 益 和 社 会 效 益 的 相 协 调 。 并 关键 词 : 西 ; 族 文 化 旅 游 ; 广 民 开发 对 策 中 图 分 类 号 : 5 F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l-1 50 17 —1 8 2 1 ) 10 0 —2

广西旅游产业现状与趋势

广西旅游产业现状与趋势

广西旅游产业现状与趋势广西位于中国中南部,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广西的旅游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广西旅游产业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

一、广西旅游产业的现状1.旅游资源丰富:广西拥有壮、瑶、苗等众多民族,民族文化多元化,古朴而独特;拥有桂林、阳朔、象山等壮丽的山水风景,以及南宁、桂林等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2.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广西的交通、通讯、酒店、景区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旅游环境。

3.旅游市场需求扩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首选休闲方式之一。

广西的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各类旅游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增多。

4.旅游业貢献经济效益:旅游业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旅游业促进了广西的经济增长,提升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广西旅游产业的趋势1.生态旅游发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热点。

广西作为中国的生态宜居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生态资源,可以发展绿色旅游、休闲农业等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

2.民俗文化旅游推广: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未来,广西可以继续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推出更多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了解广西的民俗文化。

3.旅游业与科技融合:随着科技的进步,旅游业也在逐渐与科技融合。

未来,广西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开发更多的智能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4.旅游业多元化发展: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还可以发展体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美食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广西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

5.旅游业与文创产业结合: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广西边境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

广西边境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的思考

区)与越南 4 省 1 , 个 7个县 毗邻 , 陆路 边境线 长达 11 02公里 , 生活着 汉 、 、 、 、 、 等 近 1 壮 瑶 京 侗 彝 0个 民族 , 是典型 的 多 民族 聚居 地 。 以壮 族 为 主体 的 少数 民族人 口占当地 总人 口的 8 %以上 , 0 具有 丰 富的民族 民俗旅游 资源 。 民族 民俗 风情 是传 统文化 的基础 和重要 组成 部分 , 充分发挥 广 西边 境 地 区丰 富 的 民族 民俗 风 情旅 游 资源优 势 , 以满 足旅 游者 求 新 、 可 求奇 、 求
Oc . 0 7 t2 0 V0 . 8 No 4 12 .
第2 8卷 第 4期
广 西边 境 地 区 民俗 旅游 开发 策 略 的思考
口 覃 萍
( 广西 师范学 院 中文学 院 广西 南宁 500 ) 30 1
[ 摘
要] 广西边境地区民俗旅游具有 民族性、 乡土性 、 神秘 性和 参与性等特征及 地缘 、 策、 政 资源、 设施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0月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J un l f ag i eces dct nU i ri (oil c neE io ) o ra o nx ahr E uai nv s ySc i c dt n Gu T o e t aSe i
异 的心理需求 , 使该地 区具备更 强大 的吸 引力 , 从
这一 核心也 形成 了旅 游资源 的核心 内容。每个 民
族都有 自己独特 的 民俗 风情 , 同时 也体 现着 不 同
民族 的文化 。这样 的资源迎 合 了游 客对异文化 的
探究 心理 。正所谓 “ 是 民族 的 , 越 越是世 界 的” 。 2 神 秘 性。越 是 远 离 发 达 地 区、 对偏 远 、 . 相 闭塞 的地方 , 往就 是 民族 性最 强 的地方 。这些 往

解析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解析广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一、广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一)发展历史悠久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70万年 前,我国广西地区已经有了原始人类在当地生息,而在距今1万 6000年左右,广西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农业、制陶业、畜牧业方面 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发展,在3000年前,广西地区正式步入文明 社会。在我国历史中,先秦时期、战国时期时代,广西均为重要 的领地,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广西即被划分至桂林郡,广西 简称“桂”也是由此而来。壮族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之一,其所继 承的文化即是来源于此,如较受关注的龙母文化、青铜文化以及 大石铲文化等,这其中青铜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分支出铜鼓文化 以及花山文化。广西人们也为后代留下了很多赏心悦目的物质文 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资源品位高 广西文物遗产众多且极具意义。通过研究广西文化可以发 现,其不仅拥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兼具着时代革 命意义,我国曾明确为桂林正名,使其成为了我国首批历史文化 名称,由此也可以看出广西文化资源品味之高、吸引力之强。在旧 石器时代,柳江人洞穴遗址、龙胜龙脊梯田、兴安秦代水利工程灵 渠、钦州刘冯故居、梧州龙母庙以及四恩寺和中山纪念堂均具有极 强的科考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广西文化 旅游资源之所有在全国能够脱颖而出,其中也因为其具有革命色彩 和革命精神,如在当地备受关注的百色起义遗址,其是随着百色 齐毅纪念馆而建立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旅游资源。 (三)民俗活动多种多样 八桂大地偏远闭塞,在当地居住的民族较为固定,如壮族、 汉族、苗族以及侗族等,共达12个兄弟民族,不断发展中也创建 了许多具有浓郁民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习俗。广西可以说是我国 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并且也囊括了我国多种汉语方言,如粤语和 客家话等,各个民族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仅相互学习、交流, 在相应的节日里其也保留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活动,不同的民俗 文化有不同的展现方式,极具民族性、地方性,这也是吸引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

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

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

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

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

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

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

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

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3、情趣的乐观性。

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

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

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

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

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民俗博物馆。

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

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2.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

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

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

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斗牛节、拉鼓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

民族服饰是民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

广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

广西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独特。

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杰出代表。

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一片歌的海洋。

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情各异。

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织染、刺绣、编织、雕刻。

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

毛南族的编织和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开发策略(一)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广西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

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理、综合的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深的内涵以提高其品位。

(二)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

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黄姚古镇等游览项目都属于以静态游览为主的项目。

这类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

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三)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拳头产品。

在目前,没有一项民俗旅游产品能够集中反映广西11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是民俗旅游设计者和开发者所要关注的问题。

漓江民族风情园可谓是目前广西规模较大的模型民俗文化村,从1992年11月开业至今,已有十几年时间了,原计划是建壮、侗、苗、瑶四个少数民族村寨建筑,展示广西北部少数民族文化。

现应以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为契机,打造广西民俗旅游拳头产品,就应以扩大和完善漓江民族风情园为突破口,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建设,建造广西11个少数民族村寨,把代表广西11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浓缩到风情园中,成为广西民俗旅游的拳头产品。

(四)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要使民俗文化不受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淡化,可以从旅游地居民、旅游者两方着手采取保护措施:教育并引导旅游地居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首先,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对一些逐渐失传的传统、风俗、习惯、庆典、节日、宗教仪式等,进行挖掘和再现,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护和流传下来,并以此作为旅游教育资料用。

其次,政府或有关部门要与旅游地居民多沟通,让他们知道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接受外来文化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最后,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经济手段来鼓励和扶持某些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政府可以为旅游地各种岁时节庆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

教育并引导旅游者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首先把旅游地的有关信息传达给旅游者,特别是一些不被外人所理解的东西,使旅游者有所了解,并让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保留一定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歧视而给旅游地居民增加心里负担,对旅游者产生排斥,影响好客度。

(五)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

民俗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情区和其他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娱乐城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游中,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