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3(1)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5、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特点(1)受中国特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影响深刻;(2)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一直遵循比较稳定的基本范式,虽然结合具体的时空背景出现了许多变异,但传统中华文明的主体的内涵及其在城市空间营造模式中的外在表现都始终保留、继承和发扬。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和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树果;树巢、洞穴。
著名的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2、新石器时代:农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可靠的物质基础,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式也多种多样。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1)木骨泥墙房屋:2)干阑式建筑: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从书中西安半坡遗址图中看到这种简单的功能分区:南面居住区,西北是墓葬区,东北是烧制陶器的窑场,居民区和窑场、墓地之间有一道壕沟隔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的居民点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剩余产品集中。
由于这些固定居民点的出现,才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城市的产生1、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年之久。
2、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本条件;2 )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条件;3 )精神文化繁荣发展----重要条件;4 )频繁的战争;5 )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的建设有很大影响。
A中国城建史-3
江苏武进淹城
“城”与“郭”的形制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 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 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 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
此外还有《孙子兵法》 此外还有《孙子兵法》和《商君书》 商君书》
四、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
秦灭六国-魏蜀吴三国鼎立(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历时440年) 秦灭六国-魏蜀吴三国鼎立(公元前 年 公元 年 历时 年
第一帝国: 第一帝国:秦汉时代
贵族性格, 贵族性格,世族的力量大
第二帝国:隋唐宋时代 第二帝国:
三、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特点和思想变革
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春秋共有城邑1000多个,城市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有近百座。 多个,城市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有近百座。 春秋共有城邑 多个 战国时期则达100多座。 多座。 战国时期则达 多座 地理分布更加广泛,范围广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地理分布更加广泛,范围广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楚都郢(湖北江陵)、吴 苏州)、越会稽(绍兴)、巴 重庆)、成 楚都郢(湖北江陵)、吴(苏州)、越会稽(绍兴)、巴(重庆)、成 )、 )、越会稽 )、 )、 齐临淄、鲁曲阜、燕蓟、 都、齐临淄、鲁曲阜、燕蓟、赵邯郸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题目参考答案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新石器时期,农业逐渐发展,到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及生活的要求,有一定的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低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墩上在浙江吴兴钱山漾由于多水潮湿,还发现高出地面的桩上建筑。
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仰韶龙山文化说明公元前22世纪的夏代以前仍为原始社会,如财产公有及禅让制度等。
廓,有屋顶并一边有墙。
夏代就有“筑成以卫君,造廓以守民”龙山文化,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半穴居的住屋,可分为早期和晚期。
在这些穴居住室之间,还长间有一些制陶制骨冶铜等场地。
城池包括宫室,庙宇,住宅,坟墓,土穴,窖和地牢,方圆皆离宫别馆,绵延100余公里。
房屋结构,茅茨土阶○2殷墟(安阳小屯)一小屯村为中心,发现大量的》土房屋台基,这是当时公式建筑群的遗址。
房屋台基沿洹河两岸呈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
王宫的外围有密集的居住遗址,可能为小奴隶主或自由民的住宅。
王宫的遗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
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中间有庭院,已发现四组,建筑轴线与磁针方向北偏东5度左右。
可知当时已注意朝向及日照。
发现有半穴居,还有穴及竖穴。
发现一长20米,宽10米,深2.8-3米的窖,为圈牛的牢,还有深7-8米的窖,有上下脚窝,可能是关罪犯或奴隶的牢。
中国城市建设史-3
1、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迎来了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影响该时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该时期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2、典型城市
秦咸阳 位置:咸阳是秦国和秦王朝的都城,位于今咸阳市
东15千米的窑店镇、长陵车站和萧家村车站一带。 规模:大——具体范围及规划布局现无从确定。
东汉洛阳的规划成就: 东汉洛阳
பைடு நூலகம்
1、对《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划思想进行发展吸收。
2、明堂、辟雍、灵台三雍的设立,是东汉在政治文化上区别于西汉 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东汉重视礼乐教化,而区别于西汉侧重武功 霸业,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明显 的转折特征。 3、太学的设立 4、城中出现园囿
1、因地制宜 的规划建设城市 2、“市”进入城并设专门机构管理 3、官窑、官作坊毗邻宫殿区 4、“闾里制”较为成熟 5、下水系统较为完备,上水 问题受地形限制解决困难
汉长安
位置: 位置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
西安城大约5千米。
规模:根据实测,
城的周长25.7千米, 合汉代近63里,总面 积约36平方千米其中 东墙长6千米,南墙 长7.6千米,西墙长 4.9千米,北墙长7.2 千米。
在秦王嬴政完成统一, 始称皇帝的公元前221年,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 万户”,这恐怕是中国古 代最大规模的一次城市化 行为。仅以每家平均5口 人计算,这次迁徙进城的 人口就有60万之多。如 再加上咸阳原有的人口, 估计能达到70~80万人。 这在2000多年前,恐怕 要算作超级城市了。
咸阳的规划成就:
2、
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
30中国城市建设史1PPT课件
1.中国城市建设史(18学时)
重点为古代部分
2.外国城市建设史(14学时)
重点为讲近现代部分
1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规划教研室 朱燕芳
2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原始居民点的产生)
1、城市的定义:
地理学认为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高度组合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
和村止庄规模大,也更重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 卷第271页)。
定义: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行政管辖的 意义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
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 而形成发展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
4
2、城市形成的标准
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一、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二、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
墙的兴建为标志;
三、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四、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五、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六、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八、金属器物的出现; 九、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6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7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8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城市建设史3
3.1 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
3.1.2城市建设 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 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 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 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 治者农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管子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 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 ,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
思考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① 时期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 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 ②位臵 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 ③平面布局 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米,南北最宽 处1434米。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约1396米。北城 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 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 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
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
3.2.4曲阜县鲁城 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 “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 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 城区内分区布臵,以主次尊卑来安 排。 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 线上; 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 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 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 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 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一、社会背景: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二、殷周时代的城市1、郑州商城: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下)。
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
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③周代的城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
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
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次历史上的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古代居住:①巢民(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②穴居(北方木骨泯墙式)——黄河流域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外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巢居:构木为巢;以避免群居发展:穴居——干阑式建筑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宅、墓区、生产区选址原则:择高向阳而居;临近自然水源;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城市的产生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城市选址:1、防御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活环境2、殷周时代的城市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商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殷商时代的城市中国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市周代的都城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
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市与井经常连在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城与国:当时的城,有的外筑土墙,有的外为沟池,有的外为木栅栏,这也说明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城与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城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中国城市建设史 3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与建设
1、原始居民点 2、殷周时代的城市 3、春秋战国时时代的城市 7、明清时代的城市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都城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布局才建设的,而且 很早就使用了规划平面图,从而使其布局井然有序,美观大方。 都城选址是综合考虑政治、军事防御、经济、水资源、交通等诸 要素的结果。都城的规划布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与文化传 统的产物,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用都城的物质形态 和布局来体现天上的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间和谐。因而中国 都城总是以皇宫为中心,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方法强化帝王至高无 上的权威。
2.3后期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制 可从南宋临安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看出。南宋临安城规划在我国城 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临安是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由中期向后 期关键时刻所建置的行宫。它的规划不仅要满足作为南宋王朝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要求,同时还要完成城市规划制度革新的历史 任务。 综合临安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大体有以下几点: (1)废除集中市制,在全城建立包括各种商业行业和新型服务行业 如瓦子、酒楼、茶坊及浴室等商业网,以改进城市商业布局。在 商业分区规划上,既设有城市中心综合商业区,又选择适合不同 行业要求的地带,建置专业性商业区,居民坊巷内则设置各种日 用店铺作为商业的基层网点。这种城市商业布局,充分体现了新 型商业网组织的优越性。
中国城市建设史
参考文献:
董鉴泓《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史》;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 董鉴泓《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曹洪涛《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
中国城建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讲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2: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3: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①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②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③原始居民点的特点:a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b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1: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伴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的出现,固定的居民点逐渐产生。
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城市。
2: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3: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易错]1.在我国城市是指具有行政建制的市和镇,一些以集镇命名的村落不属于城市范畴。
2.两次人类大分工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城市,即人类劳动大分工是最早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1: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2: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3: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4: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部分
2、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农村体制改革
1978——1984年,主要以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属集体所有,使用 权分包到户,农民从集体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 调动了劳动积极性,农业产量当年实现翻番甚至数倍的 增加。农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和过剩的农产品为城镇化 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城市规划与建设:
十年动乱,无政府主义泛滥,城市建设受到更大的冲击。
城市建设混乱,乱拆、乱建、乱挤、乱占的局面到处呈 现。
4、城市规划:
60—70年代完成了攀枝花、唐山的总体规划,是本阶段 城市规划工作的亮点。
(1) 攀枝花总体规划: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带,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 是60年代建设的冶金城市。1965年开始编制总体规划, 远期人口12万人。
为适应城市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整治 城市环境、改善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整修道路、增设 城市公共交通和给排水设施等,同时增加建制市、建立 城市管理机构、加派城市的统一管理。
(2)城市规划:
1952年国家根据长期计划,划定城市分类,进行有计划、 有重点、有步骤的改建或新建城市:第一类:重工业城 市----北京、包头、西安、大同、兰州、成都等8个城市。
1978年大地震后的唐山
唐山总体规划
唐山中心区
唐山抗震纪念馆
三、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法制建设 1979年3月国家成立了城市建设总局,即后来的建设部, 同期开始起草《城市规划法》。 1980年颁发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 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年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199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
中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建设史一、组织结构演变(组织方式)1、权力中心结构(君权、神权)2、经济中心结构3、信息中心结构二、东西方城市建设差异由于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文明发展程度、教学理念、宗教信仰。
三、城廓之制发展过程1、早期(1)、内城外廓:山东鲁城(2)、城附廓一角(城廓并置):韩都(3)、城廓分设:赵邯郸“品字形”2、晚期趋于稳定,内城外廓、中心对称、中央集权、强化中思想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城市的起源1、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出现、国家的出现导致城市的出现2、原始定义:居民点、防御性城墙、市、有法律案件、精神寓意3、现代定义:市人口从事第三、四产业为主的且有现代城市社会人口规模作为一定低于社会活动中心一、“城”———国家的物质形态“市”———商品交换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也就出现了私有制进而产生了阶级,产生了国家。
城市:是按照一定方式把一定地域范围内组织起来的固定居民点,是该地狱火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织起来的居民点)4、城市的本质特征(1)、城市是各种要素集聚的过程,市一个集聚体,其中人口集聚有多种产生因素政治因素:城市中积聚着统治者以及为统治者服务的劳动者。
从社会分工看:城市集聚着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信息活动的人(2)、城市活动日趋社会化(3)、城市产生高效益,是技术得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好用较少的资源和劳动力。
二、城廓三定义1、府城:子城和罗城阙城和国城2、都城:外城3、明清北京:宫城、皇城、内城、外城4、“城”“廓”的不同称谓由于分工,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出现了交换———商业: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出现了。
三、夏朝1、城廓之制2、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四、商朝1、郑州商城,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平面近似方形商城附近有金水河、贾鲁河、须索河,可见城市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说明早期的城市与农业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早期的奴隶社会的城市与农业还没有严格的分野。
中国城建史-3
城市发展的背景
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 建统一的国家
“税同率,币同值,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长短, 量同大小,衡同轻重,政令统一”
商鞅变法(改革),全国土地置于中央政府 直接控制之下
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修筑万里长城等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推行郡县制,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 得到较大发展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
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 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 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 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二、秦、汉都城
咸阳 长安 洛阳
第一帝国:秦汉时代 第二帝国:隋唐时代 第三帝国:元、明、清时代
(图8)长安(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
(图9)汉长安平面图
(图10)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图
东汉都城洛阳
全城周长约13000米,约31里,城内总面积 约9. 5平方公里。
南宫范围: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 米,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北宫范围: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 米,面积约1.8平方公里。
汉长安
汉长安建设的特点:
(1)规划布局与战国时期的都城明显不同, 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2)《考工记》的规制:平面近于正方形; 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3个城门。
“闾里”制;主要宫殿在南,东市、西市在 北。
(3)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1/2以上
汉长安
西汉末年,长安的官方户籍人口246200人, 80800户,加上王宫、贵族、奴仆,估计全城人 口在40万左右。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上篇古代部分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地形成一、原始社会发展状况(1)旧石器时代初期,依附自然采集经济生活,为抵御野兽侵袭,采取成群体穴居和巢居形式。
(2)旧石器时代中期,逐渐创造较多劳动工具,开始集体狩猎活动,形成较稳定劳动集群,仍以穴居及巢居为主。
(3)旧石器时代晚期,创造更多劳动工具,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产方式,形成母系原始氏族部落。
(4)中石器时代,产生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离,形成以农业为主地固定地居民点,即原始村落。
(5)新石器时代,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大量出现原始村落,晚期向奴隶社会过渡。
二、原始社会居住形式: (1)穴居(2)巢居(3)半穴居(4)地面建筑三、原始居民点形式(1)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2)居民点位于地势高爽又靠近河、湖水域的向阳地段,以利于生活和生产。
(3)建筑布局呈一定规律:a、居住区、墓葬区、窑场分区明确。
b、居住区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会的大房子,周围环绕小屋,其门均朝向中心大屋。
c、小屋为对偶住房。
d、外围建壕沟用以防御。
四、城市的产生(1)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剩余产品以及私有制的出现,然后就有了交易的场所,并且奴隶主开始筑城郭沟池以保护私有财产。
(2)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及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即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产生以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3)城与廓,“筑城以卫军,造廓以守民”。
城与廓军均为防御性设施。
(4)市与井,“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即交易的场所。
(5)“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第一节殷商时期的城市二、城市遗址(1)早商城址:亳(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分外城、内城、宫城。
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布局规整。
宫城内发掘出宫殿遗址,均为庭院式布局,其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为止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中国城建史1-3
中国城建史1-31中国城市的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城市1.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1.1.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1.1.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2)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1.2中国城市的产生1.2.1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1.2.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
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1.3中国城市的形成1.3.1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1.3.2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1.3.3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1.4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1.4.1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1.4.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形成三级城邑网。
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东汉都城洛阳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都城。当西汉王朝建立之始拟议建都时, 曾将洛阳与长安的综合条件加以比较,以后便舍弃了洛阳而定都 长安。后来在整个西汉时期,洛阳发展为手工业、商业发达,道 路河渠四通的大城市之一。在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中,因为全国 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迁,东汉王朝便定都洛阳,从此洛阳成为当 时全国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规划布局特点
总面积9.5平方公里。城的平面形状不甚规整,但大体上近 于长方形,南北9里,东西6里(故称九六城)。 城内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之间有复道相连(供皇 帝使用)。 宫殿占总面积的1/3以上。 贵族居住区主要居住在城东,一般平民可能多住在城外。 建有马市、南市(分别位于城的东郊和南郊)、金市(城 内西部)[补:五行中金为西]。 上述两点可以看出,九六城具有内城的性质。 总之,东汉洛阳城建设布局已经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 的规制。
汉长安城营建历史
(1)西汉初年,刘邦迁都关中,先暂居秦故都栎阳。然后,改造 秦兴乐宫为临时皇宫,更名为长乐宫。同时,在秦章台的基础 上修建未央宫作为正式皇宫。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修筑武库。 在长安东南修建了中央粮库――太仓。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开始 修筑长安城城墙。还修筑了东市、西市和北宫、社稷、宗庙等 重要建筑。这时长安城初具规模。 (2)西汉中期,汉武帝在长安城内修筑了桂宫和明光宫,在上林 苑内营筑了建章宫。在都城西南郊开凿了昆明湖,扩建了皇室 避暑胜地――甘泉宫。汉长安城的建设,这时达到了顶峰。 (3)西汉末年,王莽在都城南郊大规模修筑了礼制建筑群,包括 明堂、辟雍和宗庙,扩建太学。
咸阳城址选择
《三秦记》云:“咸阳秦 所都,在九巎山南,渭水北, 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咸 阳选址是临水筑城的传统模 式。商鞅营建咸阳,选择泾、 渭交汇地带,南临渭水建都, 得泾、渭水之便,且有九巎、 终南诸山之险。
秦咸阳故城的规划布局
咸阳故城规划分区: (1)宫廷区。 (2)六国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徙放其宫室, 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 相属”。 (3)市。咸阳的“市”不只一处,有“咸阳市”、“直市”、“平 市”等,位于咸阳故城南部,渭河北岸得作坊及居民遗址附近; (4)宗庙。在渭河以南,共有七庙,具体位置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 间; (5)陵墓。帝王的陵墓是都城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咸阳陵墓区包括 渭北的秦惠文王、秦武王陵区,及位于骊山西麓的东陵和骊山北 麓的秦始皇陵。这些陵墓有机地与都城连在一起,成为都城建设 中一个重要部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汉武帝大规模营建时期,汉城营建思想与布局模式的巨变 1. 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宫的落成,使得原有的 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 2. 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 3. 城市功能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 放出来。 王莽时期“托古改制”的汉城营建 受“复古”思想的影响,汉长安城南郊进人大规模修建礼 制建筑的阶段。主要涉及到明堂、辟雍、九庙、官稷和郊祀建 筑。
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
汉长安城是在秦咸阳渭南宫殿群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平面近 似方形,城内面积34.4平方公里。规划分区如下: (1)汉长安城多宫式布局,城内有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和 明光宫五座皇宫,各宫分列于安门大街(全城中轴线)两侧,大 致呈对称布局。城外西面还有建章宫。 (2)市 汉长安城商业非常发达,共有九市。其中,位于长安城西北 面的东西二市极为繁荣。因为东部多为贵族住宅,西部则靠近渭 河桥,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东市主要为商业区,西市之中分布 有大量官办手工业作坊。 (3)居住区 百姓的闾里位于汉长安城东北部,贵族的宅第大多在皇宫附 近。估计居住人口在三十万以上。
洛阳自古号称居天下之中,位于豫西盆地,北依邙山,西负 黄河,南临洛水,而且是秦汉驰道系统的东部中心,水陆交通极 为便利。这个地理位置,对控制全国和发展洛阳城市经济,都是 极为有利。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西汉末年儒家思想渐居主导地位。 东汉继承西汉尊儒传统,故东汉洛阳扩建规划有发展营国制度传 统的倾向。
第三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1、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迎来了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从此, 我国前封建社会城市规划踏上了新的发展历程。 秦继承春秋战国之际的革新传统,总结各国建设经验,结合 大一统发展要求,演变而为“秦制”。汉张衡《西京赋》称汉长 安是“览秦制,跨周法”。“周法”指旧营国制度。秦人强调革 新旧制,与他们所遵循的法家政治主张密切相关。至西汉,虽承 秦制,也有革新。
2、秦咸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咸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大一 统封建帝国的都城,其规划布局在我国都城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 用。 咸阳的营建,以公元前221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孝公迁都咸阳至公元前221年始皇统一中国,历时 129年。此时的咸阳是战国列强国都之一,可称之为咸阳故城。孝公 初建的咸阳故城,限于渭北,但其规模远超过了《周礼》诸侯城方 七里的规定。至秦昭王时,建设规模扩大,而渭北适宜用地不足, 城市向渭南发展,当时渭南已有宫室(兴乐宫),并建造栈桥沟通 渭河南北。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221年至秦统一全国至公元前207年秦灭亡, 咸阳作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都城历时14年。
秦咸阳遗址
秦咸阳局部复原图
3、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 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 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 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 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 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 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 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 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 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 外。
(4)长安城外的离宫、苑囿 长安城外的离宫、苑囿也是都城规划布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上林苑、甘泉宫等. (5)礼制建筑 包括社稷、宗庙和明堂辟雍。其中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 宫东南和西南。辟雍位于城东南部。 (6)武库 是汉初萧何主持建造的皇家兵器库,位于未央宫与长乐宫之 间。
不难发现汉长安城的营建经历了整个西汉时期。既然汉城 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之相关的汉长安城规划思想也不 是一次定型的,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在汉城营建的第一个时期,从萧何主持长乐宫、未央宫、 武库、太仓等的营建开始,或者说在选择汉都的位置时,已经 把秦咸阳城的方方面面考虑在内。从当时的客观条件讲,由于 战争的摧残、经济的匮乏,不允许刘邦凭空修建一座大的都城,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战祸毁坏较小的秦宫(兴乐宫、章台宫)成为 必然。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等都可能是利用了秦宫的旧 址建造起来的宫室 。 汉初长安城的建设取法了天象 (也称“斗城”) 《三辅黄图》卷之一:“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 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
汉长安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得失
1.特点: (1)受《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显著,如城基本为方形,每面三门, 经涂道路系统,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较明显的中轴线。 (2)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作了变通的处理。如皇宫未央宫未居中位。 2.汉长安城布局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 (1)选址方案严重违背了春秋以来的宫室居中的营建制度,没有突 出帝居的中心位置和拱卫形势,影响了帝王的至尊形象。 (2)城内布局混乱,功能区划分不明确,官署、民居、宫殿相互混 杂。 (3)汉长安城面积不小,但宫殿区占地太大,城内五宫,其中长乐 宫和未央宫就占了城区近一半的用地,如再加上官署和其它宫殿 群,大概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占了。而市、居住、作坊用地严重不 足。
秦咸阳故城规划特点归纳如下:
(1)宫居城北,市在城南,突破了《周礼》“面朝后市”的规定。市 里及作坊布置在临渭河的城南,可充分利用渭水,既方便生活, 有有利于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 (2)将宫和官办手工业作坊按生产专业分区布置,分区规划合理; (3)规划布局受《周礼.考工记》都邑营建制度的影响,但基本体现 了从实际出发,“就地利”的原则。
秦始皇对咸阳故城的改造规划
秦统一六国后,咸阳由一个列国国都,变为封建帝国都城。 城市性质、地位变了,城市规模及规划规格也相应变化。由于城 市重心长期在渭北,那里经济基础、生活配套设施较好,但发展 用地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加快渭南一带的开发步伐。 秦始皇对咸阳故城的改造包括: (1)秦灭六国后,“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咸阳经 济实力。以每户五人计,有六十万人。加上咸阳原有人口,估计 城市人口规模接近百万。渭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城市向渭南发 展成为必然趋势。 (2)在渭北扩建咸阳宫、翼阙,营建了规模宏阔的仿六国宫殿,使 咸阳故城向东扩展。并在外围兴建兰池宫、望夷宫。 (3)在渭南兴建诸庙、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上 林苑。阿房宫规模惊人,拟取代咸阳宫,作为规划中心的新“天 极” (4)庞大的都城用复道、阁道、甬道把渭河南北以及关中地区的众 多宫殿连接起来。
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总结)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 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 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建章宫。 4. 西汉末年,王莽在都城南郊大规模修筑礼制建筑群,包括明堂、 辟雍和宗庙,扩建太学。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 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离宫别馆。当时关中有离宫三百,在咸阳之旁就有二百七 十座离宫别馆。而且把这些离宫用复道、阁道、甬道联结起来, 非常壮观。秦还在咸阳附近修建了供王公狩猎休息所用的苑囿, 有著名的上林苑、宜春苑。秦始皇直接把阿房宫修在上林苑中, 开创了我国古代宫苑结合的先例,这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7)手工作坊。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区,布置在宫廷附 近;民营作坊区布置在渭河北岸一带 (8)居住区。位于咸阳故城西南和宫廷区南面一带,城南为主要 居民区。 (9)一般墓葬区。故城西北部有中小型墓葬群,属城市居民的一 般墓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