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_以广州市公园为例_周春山
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广州市为例
文章编号:1000-8462(2008)05-0794-05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的动力机制———以广州市为例祁新华1,2,程煜1,陈烈(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福建福州350007;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的演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探讨其动力机制可以为人居环境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以广州市为例,从不同角度将人居环境演变动力划分为三类,宏观层面的动力(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市场体制的确立);政府层面的驱动力(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城镇发展政策、城市空间重构、产业结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大型项目投资);城市内部不同地域相互作用力(核心区推力、乡村推力、边缘区自身吸引力),并构建了综合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动力机制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与环境最密切、最具体的物质交换与情感交流的地理空间。
人类聚居学(Ekistics)的创始人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将其提高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人类聚居就是人类世界的本身”[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城市化前沿地带的边缘区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而边缘区人居环境基本上涵盖了边缘区的全部内容,只是边缘区人居环境更突出居住功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就是边缘区的发展演变,其动力机制与边缘区发展的动力机制有互通之处,总体而言都受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不断地发展演变[3]。
但鲜有学者对边缘区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4]。
事实上,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的演变的各种影响因素纵横交错,相当复杂。
1宏观层面的动力1.1城市化进程推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0.09%,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
规 划 师 论 坛
I 口 r U m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 项 目( 9 1 9 ) 4 7 O 0 7
广州城 市公 共服务设施分布 的空 间公 平研 究
口 高军 波 ,周春 山 ,叶 昌东
[ 摘
要] 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和空间自相关分析
设 施。城市公共服 务设施本质 上属于公共物 品 的范畴,实现分 布的空问公平是 其本质属性应 有 之意 ,是社会公平 的理论 延伸 。
论 ,确 立 了社 会 公共 服 务 的政府 单 中心 供给 模 式, 城 市公 共 服务 设施 的布局 区位和 供给 效率 是研 究重 点; ② 2 0世纪 7 年代 ~ O 0 2 世 纪9 O年代 ,从公 共服 务的双 主体联合 供给理 论 出发 ,探 讨城 市 公 共服 务 设施 供给 的 空 间
[ 关键词] 城市公共服 务设施;空间公平;广州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0 0 — 0 2 0 [ 1 0— 0 2 2 1) 4 0 1— 7 中图分类号] U8 [ T 9 1 文献标识码] A
Th ut beDir uino u l ri si a g h uGa u b , o u s a , eEq i l s i t f bi Sevc Gu n z o / o J n o Zh uCh n h n a tb o P c e n Y agog eCh n d n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消费的社会分异特征及供给对策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消费的社会分异特征及供给对策
江海燕;肖荣波;周春山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0(026)002
【摘要】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社会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广州中心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公园绿地的消费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呈现新的特征,并具有显著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群体差异,即公园绿地的分布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性,居民的本地化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地位(SES)越高,对公园绿地的实际享有程度越高.为实现公平兼顾效率的公园绿地供给目标,应根据居民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调整规划对策,并根据社会分异结果,结合社会空间特征对公园绿地进行差异化供给.
【总页数】7页(P66-72)
【作者】江海燕;肖荣波;周春山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9
【相关文献】
1.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J], 杨燕琼;罗锡文;王月华;沈德才
2.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 [J], 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
3.城市公园绿地供给的公平性定量评价——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J], 杨丽娟; 杨培峰; 陈炼
4.城市公园供给社会公平研究——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J], 刘艳艳;王泽宏
5.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居民医疗服务消费特征及社会分异——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J], 高军波;田春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表征与调控路径
㊀第21卷㊀第6期2023年1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1㊀No 6Dec 2023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吴殿鸣㊀邵大伟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江苏苏州㊀215011㊀收稿日期:2022-06-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78429)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YJCZH189)ꎻ苏州科技大学风景㊀㊀㊀㊀㊀㊀园林学科建设项目共同资助㊀第一作者:吴殿鸣(1984-)ꎬ女ꎬ博士ꎬ副教授ꎮ研究方向为城乡生态空间效能ꎮE-mail:wudmsz@163 com摘要: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设施载体ꎬ具有突出的社会空间效应ꎬ该效应的空间逻辑和表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ꎮ为有效揭示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规律ꎬ从驱动居住空间布局㊁分化感知利用空间㊁激活行为与交往㊁塑造符号与文化㊁触发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的5个方面ꎬ构建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框架ꎬ深入解析其作用过程ꎻ结合中国城市传统既有型㊁新区开发型㊁老城改造型㊁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ꎬ廓清其分化㊁拉动㊁激活㊁转译的空间表征ꎬ并提出从夯实供给本底㊁优化供需适配㊁塑造标志景观㊁强化兜底保障㊁增强生产循环的调控路径ꎬ以期为优化公园绿地配置提供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ꎬ促进社会空间协调发展ꎬ提升人居环境满意度ꎮ关键词:公园绿地ꎻ社会空间ꎻ分异逻辑ꎻ空间表征ꎻ调控路径DOI:10.12169/zgcsly.2022.06.06.0001SocialSpatialDifferentiationofUrbanParkGreenSpace:LogicꎬRepresentationandRegulationPathWuDianming㊀ShaoDawei(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Suzhou215011ꎬJiangsuꎬChina)Abstract:Asanimportantpartofmunicipalecologicalinfrastructuresꎬthegreenspaceofparkshasprominentsocio ̄spatialeffect.Thespatiallogicandthecharacterizationoftheeffectstillneedtobeexplored.Inordertoeffectivelyrevealthesocialspatialdifferentiationofparkgreenspaceꎬthispaperconstructsitslogicalframeworkintermsofdrivingthelayoutofresidentialspaceꎬdifferentiatingperceptionandutilizationofspaceꎬactivatingbehaviorandcommunicationꎬshapingsymbolandcultureandtriggeringspaceproductionandproductionspaceꎬanddeeplyanalyzesthefunctionalprocessoftheframework.Inviewoftheparkgreenpacesoftraditionaltypeꎬnewdevelopmenttypeꎬreconstructedold ̄citytypeandhistoricalgardentypeinChinaꎬthepaperclarifiesthespatialrepresentationofdifferentiationꎬpullingꎬactivationandtranslationꎬandputsforwardtheregulationstrategiesꎬi.e.ꎬconsolidatingthesupplyꎬoptimizingthesupply ̄demandmatchingꎬconstructingthelandmarklandscapeꎬstrengtheningthebasiccoverageandenhancingtheproductioncycle.Thestudyishopedtoprovideanewperspectiveandscientificevidencesforoptimizingtheconfigurationofparkgreenspaceinordertopromotethecoordinatedsocio ̄spatialdevelopmentandimprovethesatisfactiontowardstheenvironmentofhumansettlements.Keywords:parkgreenspaceꎻsocialspaceꎻdifferentiationlogicꎻspatialrepresentationꎻregulationpath㊀第6期㊀吴殿鸣㊀邵大伟: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㊀㊀㊀㊀社会空间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在19世纪末创造和应用的[1]ꎬ其字面意思包含两个层面:社会代表人的群体ꎻ空间则体现出群体的地域性[2]ꎮ长期以来ꎬ社会空间在不同学派存在具体界定的差异ꎮ芝加哥学派强调社会生态过程ꎬ提倡以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空间分异来理解社会空间[3]ꎻ伯克利学派的法国地理学家索尔(Sorre)从地域出发ꎬ强调居民的空间感知和认同度[4]ꎻ人文区位学派的约翰斯顿(Johnston)将社会空间定义为 社会群体感知和利用的空间 [5]ꎻ行为学派从社会关系解构社会空间ꎬ定义为个人通过朋友㊁亲人㊁媒体等社会关系所涉及到的空间区域[6]ꎻ新哈佛学派认为符号㊁文化标志可对抽象社会空间具象化ꎬ以此表征在社会中的地位㊁资本占有和文化强弱[7]ꎮ马克思主义学派从 空间生产 视角提出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产物ꎬ同时空间又生产着社会关系ꎬ强调 社会 空间 的辩证统一[2]ꎮ关于社会空间不同侧重和角度的论断为社会空间解构和系统认知奠定了基础ꎬ也可有效促进探究其与公园绿地空间的关系ꎮ公园绿地是稳定城市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ꎬ也是市民最根本民生福祉㊁社会福利的体现ꎬ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ꎬ具有物质的形态和空间的表征ꎮ城市公园绿地配置受自然环境要素影响显著ꎬ多依附于自然山水地形㊁历史文化遗迹布局ꎬ又受城市规划相关标准规范约束和政策导向牵引ꎬ空间分异的平衡性㊁均等性问题较为突出ꎮ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中与市民关联度最高的开放性绿色空间ꎬ一方面可以供给居民优质生态服务产品和公共空间ꎻ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住㊁商业㊁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空间的布局ꎬ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社会空间效应特征ꎮ基于公园绿地的价值独特性和资源稀缺性ꎬ结合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理论的内涵和特性可以发现ꎬ两者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ꎮ江海燕等[8]㊁周春山等[9]较早梳理了国外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分异研究成果ꎬ对其 绿墙 式的社会隔离性或 绿磁 式的社会融合性ꎬ以及社会空间分异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深入剖析ꎬ并实证揭示社会空间的分异规律ꎮ近年来ꎬ国内外围绕社会公平正义探究公园绿地供给水平㊁配置特征㊁可达性状态的研究逐渐增多[10-13]ꎬ并表现出类型化空间和特定人群的研究趋势[14-17]ꎮ然而仍需要从社会空间的多重内涵视角深入探究其分异的内在逻辑规律及其外在的空间表征现象ꎬ为生态文明转型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优质生态产品的精准供给提供科学依据ꎬ高效协同两者空间关系ꎮ1㊀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公园绿地供给的不均衡与需求的社会空间阶层㊁结构之间的势差ꎬ是导致其分异逻辑的起点ꎮ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空间的主要理解ꎬ在社会空间分异的内在逻辑规律方面ꎬ公园绿地可作用于驱动居住空间布局㊁分化感知利用空间㊁激活行为与交往㊁塑造符号与文化㊁触发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图1)ꎮ图1㊀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作用逻辑及其过程1 1㊀公园绿地驱动居住空间布局从1920年代开始ꎬ以伯吉斯(Burgess)㊁霍伊特(Hoyt)㊁麦肯齐(Mckenzie)为代表的学者引入生态学思想的支配㊁侵入㊁演替等概念进行社会(区)形成的研究ꎬ在总结案例城市的基础上ꎬ相继提出了同心圆理论(TheConcentricZoneTheory)㊁扇形理论(SectorTheory)㊁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Theory)[18]ꎮ城市布局模式表明ꎬ公园绿地与居住空间分异密切关联ꎮ随着地租金额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ꎬ居住环境质量逐渐提升ꎬ中等收入㊁高收入居民逐渐向城市外围公园㊁自然风光资源丰富的居住环境迁居ꎻ中心区周边受到地价成本影响ꎬ72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公园绿地等环境设施难以新建ꎬ逐渐沦为城市的贫民窟ꎮ传统模式模型较为直观地揭示了不同特征居民中同类居民聚居形成的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2ꎬ4]ꎬ也解释了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原理ꎮ在地价㊁房价㊁优美景观环境㊁稀缺绿地资源共同博弈下ꎬ塑造了居住空间分异ꎮ1 2㊀公园绿地分化感知利用空间社会空间可以理解为共同价值观㊁态度和行为方式群体所形成的城市马赛克ꎬ即居住在同一区域的群体往往具有相似的空间认知㊁城市意象[2ꎬ19]ꎮ公园绿地具有可观的环境美化㊁生态提升价值ꎬ对其价值的认知会因人群属性而产生分异ꎬ进而产生行为的差异ꎮ例如ꎬ喜欢休闲游憩活动的人群更偏好公园绿地空间ꎬ居住会表现出明显的 趋绿 取向ꎬ乃至为此付出较高的金钱成本[20]ꎮ感知空间具有城市㊁社区㊁邻里和家庭的尺度差异ꎬ可通过多尺度层级去理解ꎬ并揭示其空间分化特征ꎮ大型综合公园会成为构建城市意象的标志ꎬ区域性公园在社区居民层面产生显著影响ꎬ邻里公园和居住区公园则会构建邻里和家庭的认知与价值观念ꎮ1 3㊀公园绿地参与构建社交网络社会空间可以表征为个人融入到社会的社会关系ꎬ地理学者将社会关系进行了空间化[6ꎬ21]ꎮ城市公园是居民社会交往的重要节点ꎬ社会空间网络特征也可成为城市公园进行布局规划㊁优化的重要依据ꎮ马赛克化的城市社会空间需要各种社交活动场所ꎬ以此打破社会隔离㊁强化交流与融合[10]ꎮ 粘合剂 陌生人的会场 街头芭蕾 街头剧场 街头舞台 [20]均强调公园的社会价值ꎬ也体现了公园绿地参与社交和社会关系构建的作用ꎮ托普森(Thompson)提出希望公园成为文化 色拉盘 而非 熔炉 ꎬ提醒社会意识和活动应该 熔而不断 和而不同 ꎬ城市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是城市生机和活力的体现[21]ꎮ公园绿地不断成为陌生人相识㊁共同爱好居民聚居活动㊁信息共享与扩散㊁外来人口认知融入城市的媒介或平台ꎮ1 4㊀公园绿地塑造符号与文化人类社会的生产要素与文化要素在城市空间集聚ꎬ不同的群体与个人在此空间寻找自己的生存定位ꎬ社会空间就成为彰显社会成员身份和地位的坐标系[22]ꎮ工作性质㊁居住条件㊁生活方式能够反映出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层级或资本占有情况ꎬ而与工作的区域㊁居住的地段㊁休闲娱乐的场所空间表现出紧密的关联[23-25]ꎮ自然山水等大型公园和历史园林是高度人工化城市空间中的稀缺资源ꎬ前者具有显著的优美空间环境和生态效益ꎬ后者代表了历史价值和文化品味ꎬ两者在高度人工化的空间分布上极端不平衡性ꎬ而在社会阶层的享用意愿和水平上也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ꎬ成为阶层的符号和文化的标志ꎮ1 5㊀公园绿地诱发空间生产与生产空间空间是社会关系和活动的产物ꎬ同时空间又生产着社会关系ꎮ城市空间是资本运作的结果ꎬ建构了道路㊁工厂㊁住房㊁学校教育机构㊁文化娱乐机构㊁办公楼等物质空间环境[26]ꎮ哈维(Harvey)认为城市空间还存在投资转向的 第二循环(secondarycircuit) ꎬ即城市空间的再建构过程ꎮ资本与权力共同作用所创造的城市空间ꎬ其内部居民的价值观㊁态度和行为也不可避免地被其周围的环境所影响[27]ꎮ城市公园是自然与社会要素的统一ꎬ经由政府资本与权力运作ꎬ融入特定时期设计师的思维和理念所生产出来的具体城市空间ꎬ实现空间生产ꎮ该空间的设计立意和时代风格是通过社会抽象并进一步表征的符号ꎬ构图㊁雕塑㊁材料也会形成对历史㊁文化㊁记忆㊁技艺的再现ꎮ2㊀中国城市公园绿地社会空间分异的空间表征㊀㊀城市公园绿地与城市发展㊁演变紧密关联ꎬ按照其生成模式及布局区位ꎬ中国城市公园绿地主要有传统既有型㊁新区开发型㊁老城改造型㊁历史园林型等形式特征(图1)ꎮ根据各形式公园绿地在城市空间中的演化进程ꎬ依次呈现出了分化㊁拉动㊁激活㊁转译的分异特征ꎮ根据上文分异逻辑框架ꎬ可分别概括具体空间表征ꎮ2 1㊀分化:传统既有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中国最早建设真正意义上公园绿地是伴随着通商㊁开埠发展而来ꎬ在上海㊁广州等地较早出82㊀第6期㊀吴殿鸣㊀邵大伟: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㊀㊀现ꎮ传统既有型公园绿地现多位于城市核心区或历史风貌区ꎬ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符号化空间ꎮ因其典型标志性ꎬ对外来人口㊁外地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ꎬ多有配套公共空间㊁商业服务业空间的布局ꎬ并伴生有较为丰富的教育㊁医疗㊁居住等功能ꎮ此类公园绿地社会空间分异功能体现了人群的分异ꎬ表现为流动性游客ꎬ以及基本稳定的本地居民居住和服务就业人口ꎮ该类公园绿地感知具有主观意象性㊁符号性㊁标志性ꎬ往往会成为本地人或外来人口意象空间中的标志物ꎬ也会成为本地人休闲㊁外地人游览观光的重要场所ꎮ此类公园绿地空间的生产过程受到特定区域整体风貌的影响ꎬ多为欧美景观风格ꎬ在其再生产过程中ꎬ周边街区风貌控制与形制整体上保持相互统一ꎮ2 2㊀拉动:新区新增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中国高速城镇化进程所催生的新城新区ꎬ包括了空间拓展型㊁产业重构型㊁体制机制创新型等ꎮ新区新城建设尺度较大㊁空间较为充裕ꎬ为大中型公园绿地创造了空间ꎬ良好的产业布局㊁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新城新区的典型特征ꎮ新城新区初期阶段土地成本较低ꎬ公园绿地一般规模较大㊁系统性较强ꎬ也是新区吸引居民迁居㊁就业的重要因素ꎮ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㊁高新技术产业㊁外资企业等布局ꎬ聚集高学历㊁高技术工人㊁外国人㊁年轻人等人群类型ꎮ该区域公园绿地空间生产的生态导向突出ꎬ自然的形式㊁优美的景观是其典型特征ꎮ超大尺度公园绿地在该区域多会催生高端㊁低密度住宅景观ꎬ生活服务设施和便利交通设施ꎻ中小尺度公园绿地多会服务于中高端高层住宅景观ꎬ并配套商业金融㊁行政办公等功能空间ꎮ2 3㊀激活:老城改造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老城区是城市发展的起步区㊁核心区ꎬ基础设施陈旧㊁数量短缺㊁质量衰退等问题不断凸显ꎮ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ꎬ老城区多会结合老旧居住区改造㊁工业用地搬迁㊁环境综合整治等治理行动进行公园绿地建设ꎮ老城改造型公园绿地面积尺度一般较小ꎬ但贴近居民生活ꎬ服务功能突出ꎮ老城区尺度较小㊁空间紧凑ꎬ人口密度较高ꎬ且多为本地老龄人口ꎬ公园绿地社会活力高㊁使用率高ꎬ是居民日常重要的交往和感知空间ꎮ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节点ꎬ该类公园常常发挥着休憩㊁驻足场所功能ꎮ该类公园多通过低效㊁闲置空间置换产生ꎬ建成后对老城区的生产功能较为突出ꎬ带动商业㊁居住㊁公共服务等空间优化ꎮ2 4㊀转译: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㊀㊀传统园林是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的主要来源ꎬ历史变迁中ꎬ其多转化为位于古城区内部或自然环境优越的历史名园㊁遗址公园㊁风景名胜区ꎮ围绕其周边的建筑空间肌理和形式ꎬ以文化符号和语言的传递㊁转译或复制为主ꎮ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ꎬ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周边多为传统风貌保护区或限制建设区ꎬ成为影响城市三维形态㊁色彩形制㊁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ꎮ历史园林型公园绿地周边居民多为世代居住的原住民㊁高收入群体或外来务工人员ꎮ公园绿地周边土地用途主要围绕观光游览服务展开ꎬ排斥了工业㊁制造业㊁交通运输业等存在一定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业态ꎮ低密度㊁传统型住宅的资源稀缺性和独特性成为原住民的主要资产ꎬ极大地提高了外来人口的准入门槛ꎬ阶层属性相对固化ꎮ3㊀中国公园绿地社会空间分异的调控路径㊀㊀根据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ꎬ任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相应的空间模式ꎬ生产方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新的空间生产[28]ꎮ中国公园绿地配置的不均衡㊁发展的不充分㊁质量的不协同等问题不利于优良社会空间结构和关系的构建ꎮ为进一步优化公园绿地配置ꎬ促进社会空间发展ꎬ可着力强化以下5个方面(图1)ꎮ3 1㊀夯实供给本底城市发展早期阶段ꎬ追求生态环境效益多会受到限制ꎬ因此公园绿地建设存在系统性㊁前瞻性问题也是由特定生产方式和阶段所决定ꎮ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ꎬ对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关注程度㊁92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1卷精细化程度多会存在不足ꎬ导致出现一定数量的低效用地㊁闲置用地ꎮ为此ꎬ在人地矛盾尤为突出的城市ꎬ应借助国土空间规划㊁公园城市建设等有利政策ꎬ系统优化公园绿地体系ꎬ增扩公园绿地规模㊁丰富类型和尺度层级ꎬ并与城市外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有效协同ꎬ筑牢公园绿地的基础和本底ꎮ以量促效㊁充分供应ꎬ结合城市回归生活本质㊁满足人民需求的趋势ꎬ实现公园与社会空间的高效耦合ꎮ3 2㊀优化供需适配公园绿地供给与社会空间之间普遍存在供需错位ꎬ大尺度㊁数量充足的公园往往分布于城市边缘或外围区域ꎬ但需求人群分布较少㊁社会关系简单ꎻ而在人群结构㊁社会关系复杂的城市核心区ꎬ公园绿地的规模数量相对较低ꎬ为此ꎬ可充分发挥公园绿地 绿磁 效应ꎬ引导城市功能空间与社会空间优化ꎮ同时ꎬ根据社会空间特征提升公园绿地景观风貌㊁配置水平ꎬ在就学人口区域强化文化科普型公园ꎻ在老年人聚居区增置中小型休闲型公园ꎻ在外来人口聚居区配置便于交流和展示的公园绿地ꎬ双向互动㊁高效适配ꎮ3 3㊀塑造标志景观标志性景观是城市或区域文化的符号ꎬ代表了地域文化和形象ꎮ标志性公园绿地不仅能提供游憩㊁交流的公共绿色空间ꎬ更能彰显地域特色ꎬ对提升城市形象㊁扩大地方认同均具有重要作用ꎮ为此ꎬ还应积极整合资源打造典型公园绿地ꎬ既充分发挥标志性㊁示范性和引领性ꎬ又能较好发挥生态服务功能ꎬ塑造城市新名片ꎮ3 4㊀强化兜底保障城市中仍然存在公园绿地覆盖盲区㊁服务效率偏低的区域ꎬ应进一步加强区域研判ꎬ从可达性㊁供给量㊁目标人群等层面精准施策ꎮ公园绿地享有水平低㊁便利性差的表象是服务设施物质空间症状ꎬ实质是社会空间内部公平性㊁公正性的症结ꎮ类似问题广泛存在于城市的城中村㊁老旧城区㊁城乡结合部ꎬ导致城市社会空间马赛克化ꎬ因此可通过公园绿地的兜底保障和体系链接ꎬ激活交往空间ꎬ提升认同水平ꎬ缝合公园绿地和社会空间的隔离与分化ꎮ3 5㊀增强生产循环空间是由特定社会经济㊁生产力水平等生产方式通过资本运作生产生成ꎬ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征[29]ꎮ在整体协调公园绿地与社会空间关系㊁积极利用公园绿地配套服务社会空间进行生产的同时ꎬ更应结合当前的社区化社会组织模式㊁15分钟生活圈ꎬ创新探索公园绿地新型规划理念和形式的再生产ꎬ引领㊁引导市民或群体生活方式ꎬ形成良性动态循环ꎮ4㊀结语本研究以社会空间的视角切入ꎬ在系统梳理社会空间不同学派和认知的基础上ꎬ系统归纳㊁剖析了公园绿地对社会空间分异的作用规律和过程ꎬ揭示了公园绿地分异作用的空间形式和表现特点ꎮ基于分异逻辑和表征ꎬ围绕当前我国公园绿地㊁社会空间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形势ꎬ明确了调控的主要方向和重点ꎮ公园绿地和社会空间系统性特征突出ꎬ公园绿地类型多样㊁尺度差异极为显著ꎬ社会空间内涵也有理解的侧重和群体㊁家庭㊁个体等不同尺度层级ꎮ加之当前大发展㊁大变局的时代趋势和城市时空压缩的背景ꎬ对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效应探究和把握较为困难ꎬ宏观转变规律㊁中观互动关系㊁微观基本特征均存在一定缺失ꎬ基础性探析工作仍需要加强ꎮ生态文明转型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导向均已明确ꎬ在城市提质增效㊁见物见人发展过程中ꎬ主动满足各阶层㊁各类型人民群众的绿色福利需求和美好人居环境诉求具有紧迫性ꎮ结合国家大部制改革进程和要求ꎬ应持续优化公园绿地规划管理程序:一是强化绿色优先意识ꎬ积极推动公园绿地规划优先于产业㊁灰色基础设施布局ꎬ并坚定红线管理不放松ꎻ二是强化科学研判ꎬ现有公园绿地优化和新增绿地布局均应开展广泛的多方群体利益的意见征询和调研ꎬ降低绿量指标权重ꎬ充分结合人口分布㊁群体特征ꎬ提升规划实施的社会空间针对性ꎻ三是强化数据协同ꎬ优化城建㊁国土㊁人口㊁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职能ꎬ扩大基础数据和大数据共享力度ꎬ支撑规划决策ꎻ四是强化满意度引领ꎬ针对规划实施成效进行主观感受反馈ꎬ建立科学评判标准ꎬ回归服务人民本质ꎮ03㊀第6期㊀吴殿鸣㊀邵大伟: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空间分异逻辑㊁表征与调控路径㊀㊀参考文献[1]BUTTIMERA.Socialspacei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J].GeographicalReviewꎬ1969ꎬ59(3):417-426.[2]曾文ꎬ张小林.社会空间的内涵与特征[J].城市问题ꎬ2015(7):26-32.[3]徐岩ꎬ谷跃ꎬ陈艳如ꎬ等.新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聚居纽带的类型与演变[J].现代城市研究ꎬ2022(6):82-87.[4]埃米尔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ꎬ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ꎬ2000.[5]约翰斯顿RJ.人文地理学词典[M].柴彦威ꎬ蔡云龙ꎬ顾朝云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04.[6]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㊁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9.[7]周韬ꎬ沈体雁ꎬ戴宏伟ꎬ等.新古典逻辑主导的城市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洛阳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ꎬ2020ꎬ27(6):27-34.[8]江海燕ꎬ周春山.国外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分异研究[J].城市问题ꎬ2010(4):84-88ꎬ100.[9]周春山ꎬ江海燕ꎬ高军波.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J].城市规划ꎬ2013ꎬ37(10):84-89.[10]金云峰ꎬ钱翀ꎬ崔钰晗ꎬ等.基于社会正义的社区公共绿地管控[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1ꎬ19(6):1-7.[11]余思奇ꎬ朱喜钢ꎬ刘风豹ꎬ等.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ꎬ2020ꎬ35(8):18-25.[12]王敏ꎬ朱安娜ꎬ汪洁琼ꎬ等.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城市公园绿地空间配置供需关系:以上海徐汇区为例[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19):7035-7046.[13]屠星月ꎬ黄甘霖ꎬ邬建国.城市绿地可达性和居民福祉关系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ꎬ2019ꎬ39(2):421-431.[14]伍萱ꎬ邵大伟.南京公园绿地与城市功能空间分布关系:基于双变量RipleyᶄsK函数分析[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2):83-90.[15]王新文ꎬ张沛ꎬ张中华.城市更新视域下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生产实践检讨及优化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ꎬ2017ꎬ24(2):125-128.[16]刘颂ꎬ张莉.城市绿地效能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3ꎬ11(5):6-9ꎬ13.[17]王庆ꎬ孙浩东ꎬ谢晓欢.基于微气候舒适度的公园休憩空间景观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5):10-15.[18]冯长春ꎬ杨志威.欧美城市土地利用理论研究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ꎬ1998(1):2-9.[19]田逢军ꎬ汪忠列.城市空间意象研究述评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ꎬ2014ꎬ23(1):84-92.[20]邵莉婷ꎬ邵大伟ꎬ吴殿鸣.公园绿地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规律[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6):112-118. [21]欧顺仙ꎬ肖扬ꎬ李志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空间流动研究:以深圳富士康为例[J].城市规划ꎬ2016ꎬ40(4):69-74ꎬ112. [22]金云峰ꎬ陈丽花ꎬ陶楠ꎬ等.面向生活圈人本需求的城市公园边界空间优化[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0ꎬ18(6):21-25. [23]THOMPSONCW.Urbanopenspaceinthe21stcentury[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ꎬ2002ꎬ60(2):59-72. [24]张鸿雁.城市空间的社会与 城市文化资本 论:城市公共空间市民属性研究[J].城市问题ꎬ2005(5):2-8.[25]JEANB.L espacedanslasocieéteéurbaineJaponaise[M].Paris:PublicationsOrientalistesdeFranceꎬ1980.[26]BERQUEA.Vivrel espaceauJapon[M].Paris:PressesUniversitairesdeFranceꎬ1982.[27]BOURDIEUP.Thesocialspaceandthegenesisofgroups[J].TheoryandSocietyꎬ1985ꎬ14(6):723-744.[28]谭玉妮ꎬ张永庆.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启示[J].城市学刊ꎬ2018ꎬ39(2):87-90.[29]田毅鹏ꎬ张金荣.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ꎬ2007(2):14-19.13。
居住空间分异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界定
居住空间分异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界定1.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空间是城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载体,由自然环境和人为建设环境两方面共同组成,是人们生产生活、交流沟通的场所。
从狭义上理解,居住空间就是指能满足人类群居生活的要求的具有居住功能的实体空间。
广义上的居住空间还涵盖居民的社交活动及社会关系等范畴的含义,是一个具有住宅功能的实体空间和行为活动的社会空间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的表现。
“分异”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反映事物由简单到复杂,同类到异类的变化特征。
总体而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居住行为的各种形成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体现在空间上的差别。
造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包含经济、文化、享受资源的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空间分异的具体体现也会随之变化。
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国家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总和,涵盖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交通、养老设施、社区管理设施、商业设施等。
我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采用分级配建的方式,目前各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体系并不完全相同。
2018年,我国颁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四级,分别对应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以及居住街坊。
十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5-10万人,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中学、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
十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1.5-2.5万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小学、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生鲜超市等。
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0.5-1.2万人,其配套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站、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
居住街坊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 0.1-0.3万人,配置能够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公共设施,例如:儿童老年人活动场地,便利店等。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活动空间——以广州黄埔公园为例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活动空间——以广州黄埔公园为例发布时间:2023-02-03T08:17:13.500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麦晓晴黄迎* 何钰琳黎嘉妍陈颖[导读] 公园作为城市系统重要的组成要素麦晓晴黄迎* 何钰琳黎嘉妍陈颖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乡建设学院广州广东 510550摘要:公园作为城市系统重要的组成要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疫情爆发之后,城市居民对于公园的需求日渐增大,不止局限在一个放松休憩的场所,而是希望公园成为一个既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满足审美需求,又能提供多样化活动类型的场所。
本文以研究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公园活动空间的现状为出发点,梳理相关理论研究。
以广州黄埔公园作为样点,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其周边居民的使用后评价进行调查和数据收集。
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得出使用者满意度及使用后评价分析、使用者空间偏好分析等。
研究结果从城市公园设计的角度为公共空间的活动空间建设提出了参考。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城市公园活动空间使用后评价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志码::A 0.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加之疫情对生活的冲击,人们对自然空间的精神需求和休闲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大。
城市公园成为受众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园活动已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所以,城市公园的活动空间对市民活动而言息息相关,而研究公园空间与人们行为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
活动空间和环境设置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而人们的行为与反应也能印证环境的设置的是否合理[4]。
环境行为学则是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人的行为与环境设置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反馈于环境设计和规划中[3]。
对于城市公园而言,活动空间正是承载市民对休憩休闲活动需求的空间,也是公园内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好的空间设计可以人们产生正面的行为,为空间带来活力,丰富市民的生活[3]。
大都市城郊文化设施社会空间分异——以广州番禺区为例
本研究选取 的案例地广州市番 禺区是广州市城
市空 间“ 南拓 ” 发展 的重点 区域 , 是广州 旧城居住 功 能疏解 的主要地 区 , 是 广州城 市居住 郊 区化 的显 著 表征 。作为城市发展 的新城 区 , 番 禺区与广 州 中心
本文在分析广州番 禺区文化设施物质空 间供给
结构基础上 , 结合 问卷调查分析 , 探讨城市社 区文化 设施配置 的社会空 间差异 和类型 划分 , 从 人本 主义 出发 , 提 出调整和优化 城市郊 区文化 设施 社会空 间 配置 的政策建议和具体 措施 , 不 仅有 助于 认识 国内 转型期城郊地 区城市社会空间 的碎化特征 以及文化 设施 的社会空间不均衡 性 , 丰富我 国大都 市城市 生 活空间结构研究 的理论 框架 , 而 且有 助于进 一步发 挥文化在城市发展 中的社会融 合作 用 , 促进 社会公 共 文化资源的空间公 正 , 维护社会公 平 , 对 于建设 和
市社 区文化设施配置的社会分异特征。基 于实地考
察及统计年鉴 , 首先分析 了文化设 施供 给的空 间特
征, 然后结 合 2 0 1 2年 番 禺区文化设 施 问卷调 查 , 用
番禺区 1 6个镇街空 间单元 的七种 文化设 施数 量规
模、 人均规模等变量 与 2 4种人 口社会 经济变量构成
谐 社区具 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 研 究 区 域 及 方 法
于核心区的外 围 , 成为第二 圈层 , 其余街镇构成第三
圈层 , 从 而形成 番禺区核心 一边缘 式文化 设施供 给
空间格局 。
2 . 社 区级文化设施规模 的空 间差异显著 从社 区级文化设施 空 间供给 密度上 看 , 各街 镇
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研究
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研究叶昌东;周春山【摘要】研究了转型期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城市空间增长在旧城空间、城市边缘区、城市外围空间和区域性空间四个圈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旧城空间表现出由计划经济时期综合性使用功能向商业、居住、办公等专业性功能分化;城市边缘区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要的功能,采取圈层、轴向和填充的蔓延式增长方式;城市外围空间的以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功能开发,采取综合性城市新区、新城等形式的跳跃式增长方式;城市增长出现向区域性空间的延伸,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功能延伸,包括兼并和竞合两种增长方式;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是政府力、市场力、社区(集体)力3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对全国大城市空间增长分异具有代表意义,文章最后基于广州城市空间增长分异特征对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增长展开了讨论。
%Urban spatial growth differentiation of Guangzhou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rban spac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urban district, fringe zone, outer space and regional space .The old urban district is subdivided into commercial , residential, and official areas.The fringe zone is mainly in residential and industrial land use with a sprawl growth pattern.The outer space is mainly in industrial and infrastructure land use with a jump growth pattern . The regional space is mainly in infrastructure land use with an extend pattern .The factors affecting urban spatial growth include grovernment , marketing and community forces .Urban spatial growth of Chinese metropolitans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6页(P133-138)【关键词】城市空间增长;空间分异规律;广州【作者】叶昌东;周春山【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广东广州510642;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城市中全面铺开的阶段,期间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全面转型,表现出市场化、分权化、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经济以及生态建设等转型特征,并带来了城市空间增长的空间分异[1]。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消费的社会分异特征及供给对策
n啪 咖 P bi a kwhc c step big o s i ni otn at f ra o iI p c ewok Th u l p r i a t u l o d 。sa c h a h c mp r t ro b ns ca a en t r. e a p u s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 城市公 园绿地是城市社会空间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与城市居民 日
常生 活 密切 相 关 。 对广 外 中 心城 区居 民进 行 问卷 调 查 的 结 果表 明 , 公 园绿 地 的 消费 随 着 居 民生 活方 式 l 的改 变 呈现 新 的 特 征, 并 具 有 显著 的 社 会空 间和 社 会 群 体 差异 , 即公 园绿 地 的 分布 存 在 空 间上 的不 均 衡性 , 居 民的 本地 化 水 平越 高 ,社 会 经 济地 位 ( E ) 高 ,对 公 园 绿地 的 实际 享 有 程度 越 高 。 为实 现 S S越 公 平 兼 顾效 率 的 公 园绿 地 供给 目标 , 应根 据 居 民生活 和 消 费 方式 的 改 变, 调 整 规 划对 策 , 并根 据社 会 分 异 结 果 ,结 合 社 会 空 间特 征 对 公 园 绿 地 进 行 差异 化 供 给 。
园 、街 头广场绿地 、城市公 园、风 景 区和 森林
房 由市场 主导,居住地 由被动接 受变为主动选 择,这种对 居住地 的主 动选 择结果必然 反映在 日益显著 的社 会空 间分 异和极化上 。 由于城市
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
设 中注重景观质量 ,自然形成 公园服务的高覆盖
区 。新城就业和 居住 的门槛 均比较高 .从而形成
高S E S 群体 的聚集区。
一 赫
,
帚 伴盼 国 靴 斟搁辫
彗壁
一 J 哥 姗巨 肖
一
桥相 隔 ,成为 最著名 的高S E S 、高公 园服 务区
域 ;新C B D 珠江新 城 ,拥有珠 江公 园,沿江带状
公 园以及4 O h m 的花城广 场等 。这 些新城不 仅地
处环境优越之地 ( 临 江 或 呈 岛状 ) ,且 在 规 划 和 建
中圈层或外圈层的郊 区 ,这种异 地安置的 比例 占 旧城 区拆迁居 民的2 0 % 以上 ,这 部分 居 民多为低
家庭月
2 O O 0 ~4 9 9 9
3 8 2 6 4 6 1 9
收 入 5 0 0 0 — — 9 9 9 9 ( 元) 1 万
一
1 9 9 9 9 万 8 7 2
住 房 单位 福利 房 2 0 5 8 1 1 5 9 2 7 7 4 1 5 0 5 性 质 自建 2 6 8 7 9 6
随 着城市 空间的扩张 .出现 了各种新城 .包
套建设和 环境也未能得 到政府和 资本 的支持 .发
展上 处于停滞衰败期 .如原芳村 的 中口和 白鹤洞 工业 居住 区,越秀 区的人 民 、诗 书街 ,荔湾 区的 龙 津等 旧商业居住 区 其住房早 期为企业单位分 配 的福利 房 .居住环境相对较 差 .且 房产拥有成 本 低 .因 此 转 让 和 租 住 成 本 较 低 .一 部 分 外 来 人 员或 内城 滤出人员转入该 区域 ,加上原住 下 岗企 业 工人 .成为较低收入社会群体 聚集区 ,同时也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数据, 运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
01
公共服务设施概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公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给与一定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的基 础设施。它们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保障。
影响城市交通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对城市交通有 着重要影响,如过于集中的商业设 施会导致交通拥堵,而合理的分布 可以减轻交通压力。
城市空间结构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
空间限制
城市的空间结构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有直接的影响,如土地利 用性质、交通设施等都会限制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
人口分布
城市的人口分布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也有影响,人口密集的地区 通常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
广州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优化策略
空间分布特点
广州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 和部分发展较早的郊区。近年来,随着城市 化的加速和新兴区域的发展,一些新的公共 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向郊区和新建城区布局。
优化策略
广州市需要进一步平衡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 ,特别是在一些发展较慢的区域和新建城区 ,应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 和品质。同时,对于中心城区,需要考虑如 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高效地配置公共服务 设施。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和 质量通常也会更高。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可以为公 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人口密集度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密集度密切相关 。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应更 为完善,服务水平也相应提高。
转型期城市社区资源配置的社会分异研究——基于广州的实证
会生态学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转型期广州城市社区资源配置呈明显向高收入地 区 聚集的特征 传统条件下的空间均衡分布模式被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地区指向的集中布局模式所取代 但
受地理 区位 开发时序及功能定位影响.社 区地位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并非完全一致 ; 不同阶
层社会群体聚集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其可达性差异明显,社区资源配置的社会分异特征显
述公 共 服 务设 施 区位 理 论 研 究 的最 新 进 展 . 以及 深 入 探 讨公 共 服 务设 施 可 达性
区资源的配置事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 社 会公共资源分配 的公平公正,历来是
中外城市地理 学聚焦的研究领域 。 随 着后 工业化社 会 经济 的发 展及 人本主义思潮兴起 ,西方地理学界对城 市公共资源分配的社会 公平 以及对应的
著
关键词 : 社区资源 . 社会分异 , 转型期 . 广州
A b t a t Si c h o p e e s e ta sto fs i — c n m i s se , a k tm e h n s h sb e sr e : n et ec m rh n i r n iin o co e o o c y t m m r e c a im a e n v t e p i a y p o iin me n fu b n p b i e v c a i t s ta i e e t r m h r — a st n h rm r r v so a so r a u lcs r ie f cl i h t s d f r n o t e p e t n i o ie j f f r i
基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 (0 70 7 、 4 919)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 ( Y C 4 0 6 1 J 80 3 ) 0 信 阳师范学院博士科研 启动基金和信 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 计划联合资助。
城市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分异城市空间分异一、城市空间分异的动因两个概念:1.城市社会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可以看做是城市社会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城市阶层结构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结构的表征,是城市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表现,即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变化赋予城市物质空间以社会意义。
它通常有泛指和特指两重含义。
①城市社会空间泛指城市里面一切人类所感知或体验的空间。
②城市社会空间特指城市里面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如唐人街、贫民窟、富人区等。
2.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是指原本同一体中的个体由于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属性的差异产生新的社会距离,从而从原本群体中不断分开或异化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不断分化和相对集中的演化过程。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动因:城市社会空间三个因素:1.经济社会地位由于人们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存在差异,不同的人具有差异化的社会身份,进而以经济组织和社会结构为基础,产生经济社会地位。
2.种族不同群体由于人种、宗教、国家和文化等特征而形成的种族差异,如非洲人等,这些种族群体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了族裔社区。
3.城市生活方式具有相同或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常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如老龄化社区、蚁族社区等城市社会空间。
二、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模型同心圆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在五种力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便产生了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
他认为社会经济状况随与城市中心的距离而变化,并根据生态原则设计了表示城市增长和功能分带的模式。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_周春山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8卷第6期2013年6月V ol.68,No.6June,2013收稿日期:2012-09-09;修订日期:2013-02-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097);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7B070900038)[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971097;Soft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No.2007B070900038]作者简介:周春山(1964-),男,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1667M),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城市地理学等。
E-mail:Zhoucs@728-738页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周春山1,叶昌东2(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2.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广州510642)摘要:1990年以来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全面展开的阶段,城市空间增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全国52个特大城市为样本,利用各城市1990-2008年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拓扑结构图示等方法对城市空间增长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在规模增长上表现出增长速度快且按人口规模等级顺序依次变缓,在要素增长上表现出新型化、多样化变化,在结构增长上出现带状化、多中心化转变,在形态增长上呈分散化、破碎化变化,城市空间增长方式以轴向式和跳跃式为主导,特别是2000年以来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工业化进入中高级阶段之后的快速经济增长、快速城市化以及政府GDP 导向的政绩观是导致城市空间增长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规划与社会空间分异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进行有序安排和优化。
而社会空间分异则涉及到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现象。
城市规划和社会空间分异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的效果不同,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空间分异就会产生。
富裕社区往往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而贫困社区则可能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全的问题。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现象,导致社会空间的分隔和隔离。
这种分隔和隔离不仅仅是在物理上的,还包括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沃伯格所说:“城市是由特定空间的特定位置上的独立的群体组成的。
这些群体之间在文化和经济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其次,城市规划也与社会阶层分化和资源分配的问题息息相关。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距离拉大,在城市中体现为不同区域贫富差异的加剧。
城市规划应当从整体性和公平性的角度出发,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以减少社会空间分异。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和市政府往往面临着种种制约和挑战,如资金和资源的有限性等。
如何平衡社会空间分异和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是城市规划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城市规划还涉及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平衡与协调。
公共空间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然而,在部分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减少和私人空间的扩张,导致了社会空间的进一步分异。
某些富裕社区往往将公共空间私有化,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降低。
城市规划要注重打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促进社会交流和互动,以减少社会空间分异。
最后,城市规划也需要关注社会空间分异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空间分异不仅仅是一种现象,还是城市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空间分异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不均衡。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考虑,以促进城市的均衡和谐发展。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关系研究——以中国为例
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的关系研究——以中国为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成为了吸引人们的磁力。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的繁荣,更包括了社会空间的分异。
社会空间的分异是指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工作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首先,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分异。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尽相同。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经济中心得到了大量投资和资源,各种各样的机会和福利也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城市。
相比之下,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分化,大城市成为了人们追求梦想和发展的中心,而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则成了贫困和资源匮乏的代名词。
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也加剧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
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内的社会空间更加分化,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内聚集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
富人区和贫民窟、商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存在使得城市内的社会空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再者,城市规划和政策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分异。
城市规划和政策直接影响着城市内的社会空间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政府往往会倾向于重点发展商业中心和高端住宅区,而对于贫困人口多的地区则投入的资源较少。
这种城市规划和政策的倾斜导致了社会空间分异的进一步加深。
富人区的繁荣和绿化空间的丰富与贫民窟的危旧和环境污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导致社会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城市内社会空间的划分。
一些社区因为文化传承和历史遗迹等原因而成了游客的热门地点。
而一些社区由于贫穷和社会问题等原因则变得相对边缘化。
这种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物和环境上,还包括了居住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不平等。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与社会空间分异密切相关。
城市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人口流动、城市规划和政策以及文化和价值观等因素都对城市内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工作和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了社会空间的分化。
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以近代城市公园为中心
多元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以近代城
市公园为中心
戴一峰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公园作为近代中国城市一种新型的公共空间,近年来引起一批学者的浓厚兴趣,问世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者揭示了中国近代城市公园萌生与演化的历史进程、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多重功能及其象征意义.这些成果既显示至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
的广度和深度,也显示了有待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一是对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的比
较研究;二是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倡议者和设计者;三是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与城
市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
辨证关系.
【总页数】8页(P134-141)
【作者】戴一峰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使用者视角对于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的指导意义研究——《城市公园的反思:公共
空间和多元文化》引发的思考 [J], 王璐艳;刘克成
2.使用者视角对于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的指导意义研究——《城市公园的反思:公共
空间和多元文化》引发的思考(英文) [J], 王璐艳;刘克成;
3.论中国近代史中的“中国中心”和“西方中心”——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为例 [J], 徐文;李贞
4.精英阶层视角下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解读 [J], 邓
双喜
5.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官民互动——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 [J], 张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
图1 广州各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及空间分布
2010 年 第 4 期 第 2 6 卷 13
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
综合公平特征
3.1 综合公平指数模型的构建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的地
理分析依赖其可达性度量[1]。1958 年, Stewart 和 Warntz 最早提出空间可 达性的测算公式,可达性即为研究对 象吸引力指数与空间隔离的函数[1], 见公式(1),是构建 GIS 环境下不同 观测对象相互作用潜力和空间相互影 响计算模型的基础。
是指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使用 者区位之间的空间隔离,通过 ARC GIS9.3 提取街道网络距离表示。是 空间隔离参数,根据现有研究,的取 值范围在 1 到 2 之间,其中参数取2 的
较多[ 2 ,2 0 ,2 1 ] ,本文综合公平指数测算 中的参数取值设为 2。所以,空间单 元 i 中 k 类第 j 个公共服务设施的空 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可以通过公式 (3)加以计算。
;k 是指所有公共服务设
施中的第 k 类设施,
;是
指第 k 类设施中的第 j 个公共服务设
施,
,
,是
指第 k 类公共服务设施中第 j 个设施
的相对影响系数; 是指 k 类公共服 务设施中第 j 个设施的服务范围; 是指 k 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总体服务范 围。基于服务范围方面的差异,可将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三类:市 级及以上( 省级或中央) 、区级、街镇 级。因此,用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口 的规模表征其服务范围,将其影响力 系数转化为不同设施服务的人口规模 与此类设施服务人口总规模的比值。
我国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的空间公平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集中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主要用极差 法、劳伦兹曲线、Gini 系数和集中 曲线评价服务设施分布的公平性[ 1 4 ] , 是从服务设施数量的视角研究设施 的供给公平和需求人群的可达性公 平[15]。此外,基于可达性公平原理, 林康等人提出了区域公共产品空间 公平性的定量评价方法[16] ;王远飞、 朱华华等人分别实证分析了 GIS 技术 在公共服务设施公平分布规划及布 局优化领域的应用[ 1 7 - 1 8 ] ;陶海燕基 于医患者比值构建医疗服务分布的 公平性指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 整个研究区域内各街镇居民所享有 的卫生服务公平性的空间分布[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u b l i c F a c i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84【作者简介】周春山(1964-),男,博士,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海燕(1973-),女,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高军波(1979-),男,博士,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
【修改日期】2013-09-18【文章编号】1002-1329 (2013)10-0084-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 【摘要】我国转型期城市公共服务存在供给总量不足、需求分化、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而与社会群体相互作用形成公共服务的社会空间分异和社会不公平现象。
弄清影响分异的因素和形成机制对公共服务的公平构建和效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广州公园服务的社会空间分异特征为基础,选取公园服务水平和人口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相重叠的双高型(高SES、高服务区)和双低型(低SES、低服务区)街道,从城市发展历程、公园建设及服务特征、人口构成特征等方面总结形成公园服务水平两极分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与累积、城市选择性更新与滤出、城市扩张中的城乡二元分化、居民消费需求与能力的分化等四类。
基于各类公共服务的共性和个性,有必要进一步对教育、医疗、公交等其他公共设施进行相关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形成机制;公园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urban public service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such as inadequate supply, differentiated demand, and structural imbalance.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services and social groups, social inequity and soc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ccur, and consequently, to guarantee social equity and the efficiency in terms of public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factor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mechanisms. By analyzing the “double high (high SES and high service level)” and “double low (low SES and low service level)” stree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four types of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such polar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features of park services, and population composition. To be speci fi c, the four types includethe historical inertia and accumulation duringthe urban development, its selective renewal and filtration, the urban-rural dualization during the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itizens’ consumption demand and ability. Based on the commonalities and individualities of those public services, the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other public facilities such as schools, hospitals, public transport, and so on.KEYWORDS: urban public servic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paces; mechanism; park1 引言近40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城市公共服务分配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的满意度[1]、服务的社会分异[2~4]和空间公平[5~7]等方面。
其中,涉及公平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费赞(E.B.Feyzan)将影响公平的因素总结为可用资源的数量、人口的构成与分布、政策要求的数量和强度以及居民需求[8];特伦(E.Talen)则认为包括城市形态、组织规则、居民联系和种族[2];也有人认为经济和社会因素如收入和居民价值观是主要动因[3],人们为了追求优美的居住环境,愿意付出更高的通勤距离成本[9]。
在国内,由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外部性,其空间分布也成为转型期以来居住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学校、公园绿地、文化设施、医院和地铁等公共设施最容易通过房价形成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10~11]。
总体而言,高收入家庭和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能够享受更多更优质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周春山 江海燕 高军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社会公平性动态变化研究”(10YJC840036);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城市公共交通公平的定量评价与公平规划研究——以广州为例”(2011KB08)。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URBAN PUBLIC SERVICES: A CASE STUDY ON THE PARKS OF GUANGZHOUZHOU Chunshan; JIANG Haiyan; GAO Junbo85的公共服务,从1996年对深圳蛇口的研究[12]到近几年对上海[13]、广州[14~15]等大城市的研究结论均是如此。
有研究认为公共设施供给和分布应与城市空间结构、人口结构和数量相适应,通过找出薄弱区域、增加供给以降低不公平[16~17]。
比较而言,国外学者的研究不仅结合人口社会空间描述公共服务的社会公平问题,还对不公平现象进行解释[18];而国内学者更多集中在不考虑人口构成的地域均等和空间均衡的描述性研究上,缺乏对现象的解释。
本研究以广州市公园为例,在公园服务的典型社会空间特征研究基础上,选择服务水平呈两极分化的街道类型,总结公园服务社会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分配,减少两极分化,提高服务效益。
2 研究数据、思路及基础研究区域为广州中心6区(越秀、荔湾、海珠、天河、黄埔和白云南部)的105个街道,公园绿地面积2328hm 2,占全市公园绿地面积总量的46.54%(2007年)。
涉及数据包括:2007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居委社区、交通调查的GIS数据和2009年按街道人口1‰抽样的3594份《广州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公众意愿调查》问卷数据。
研究思路分四步:(1)采用ArcGIS9.2分析工具中的网络分析和简单缓冲方法,计算各街道被公园绿地服务区覆盖的比率,按服务比为0.7001~1.0000、0.4001~0.7000、0~0.4000将105个街道划分为高、中、低服务区三种类型。
(2)采用SPSS14.0将3594份问卷的人口数据进行聚类,计算人口社会经济地位指数SESI(socio-economic status index)[14],按照SESI为2.85~4.14、2.46~2.84、1.80~2.45将105个街道划分为高、中、低SES三种类型。
(3)结合以上两种指标,将105个街道划分为五类典型社会空间服务类型(图1、表1)。
(4)选择两极分化的“双高型和双低型”典型街镇分析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前三步已在有关论文中详细阐述[14],限于篇幅,本文重点解释社会空间两极分化的形成机制。
3 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与累积机制3.1 内城社会空间结构的累积性和延续性城市历史发展的惯性在城市功能空间和社会空间均表现出历史的累积性和延续性特征,但不同时期主导因素各不相同[19]。
(1)广州内城“西富——东贵”区和中间地带的平民区格局,在1949年以前是城市长期的政治、商业功能在空间表1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服务的典型社会空间特征一览Tab.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ypical social space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Guangzhou in terms of public services 社会空间类型空间特点人口特征公园服务特征典型街道双高型(高SES、高服务)行政中心区、新CBD 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比例最高,达44.52%,SESI指数最高公园类别多样,服务水平高,服务重叠率高,人均享有量高洪桥街、白云街、猎德街双中型(中SES、中服务)中等居住区各类人群混合居住,以一般打工者为主公园类别单一,服务水平和人均享有水平中等,无重叠率员村街双低型(低SES、低服务)原芳村旧工业区、城市边缘区多数为租房者,一般打工者和外地人比例最高基本属于服务盲区或服务水平低下冲口街、鹤洞街、龙洞街、凤凰街、新塘街低享高型(低中SES、中高服务)老城商业和居住区、城市边缘区外地打工者和本地中老年人比例高老城区以综合公园为主,服务水平中高,重叠率中等,但人均享有量低;边缘区以专类公园和村镇社区公园为主,服务水平中等,无重叠率;实际可利用率低农林街、人民街、北京街、官洲街、华洲街、黄村街、珠吉街高受低型(高中SES、中低服务)旧科教区和旧CBD 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比例较高,占32.63%,本地打工者比例最高基本属于公园服务盲区,但旧科教区实际享有高水平单位附属绿地五山街、新港街、林和街图1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服务的社会空间类型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social spaces in terms of park services in the central cityof Guangzhou城市公共服务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周春山 江海燕 高军波P u b l i c F a c i l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13年 第37卷 第10期 VOL.37 NO.10 OCT. 201386上的累积和家族继承的结果[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