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市场社会感应空间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形成地理格网,可以用于表示呈面状分布、以格网作为统计单元的地理信息。通过对地理格网划分及编码规则的深入分析研究,规定我国地理信息系统采用三种地理格网系统:
4 0× 6 0格网系统
直角坐标格网系统
自行设计
4 0× 6 0格网系统 以纬度40和经度60进行划分而构成的多级地理格网系统,主要适用于表示陆地与近海地区全国或省(区)范围内各种地理信息等。它的分级如下: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
一、GIS组成 二、GIS主要特征和功能 三、GIS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城市地理学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结构研究 四、城市问题研究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口和财富的主要聚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因素有关。
二、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 城市化研究 2. 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3. 城市分类研究
1. 城市化研究
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2. 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城市体系研究的成熟理论
3. 城市分类研究
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 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各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城市地理学读书报告及评价

城市地理学期末论文(一)前言:本学期的城市地理学采用的是许学强老师等合著的《城市地理学》教材第二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梳理了一遍,并在重点的章节上添加近年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在的广州及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城市地理学》一书从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原理、城市的分类等多个角度向我们深层次剖析了城市这个自然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自由与规划的思想矛盾又统一的巨大有机体。
我们生活在城市,熟悉通向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线路,对这座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了然于胸,却无法参透关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城市从何而来?城市为谁服务?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什么?本书通过地理与规划工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向我们部分解答了对城市的种种疑问。
本文将以学生和读者的角度对《城市地理学》一书进行评价和学习感受,全文分为三部分:1、对全书架构的分析和评价;2、对城市发展史和城市空间两章的重点讨论;3、关于此书缺漏和不足的一些个人看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评价,我希望能够对这门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也希望在对教材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同时找到自己关于城市地理学的个人理解。
(二)全书架构分析与评价《城市地理学》第二版一书共有13章,与第一版无异,但在一些小节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小幅度的补充和删改,旨在更加系统地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城市地理学是隶属于地理学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简言而之就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两种尺度下的空间形态。
由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十分宽广,即使是其中的某一分支也足够让专业人士倾尽一生心血用做研究。
因此本书主要面向本科生和非专业人士读者群,用科普性较强的理论叙述结合案例让读者熟悉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即所谓的“入门”阶段。
感应空间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感应空间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根据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一般原理,一定的感应空间影响着一定空间中人的行为。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村庄的布局仍然受到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封闭、保守,缺乏集体意识。
这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开放、进取、搞活的体制需要。
文章从感应空间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村庄感应空间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感应空间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村庄规划和村庄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
在村庄规划中重视感应空间理论的应用,能增强村民对村庄的好感,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利于更好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异质等值。
关键词:感应空间;村庄规划;规划建议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duction and behavioral geography, induction space affects human behavior in some space. in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the layout of the village is still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peasant economy, closed, conservative, and the lack of a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is is far shor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ahead, invigorate institutional needs. start from the sensor space, the the village sensing spa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induction space theory in village planning. theformation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village sensing space is complementary, and its purpose is to make a living in one of the villagers.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the induction space in the village planning applications can enhance the goodwill of the villagers on the village, change farmers’ backward ideas, is conducive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terogeneity equivalents.keywords: induction space; village planning; planning proposals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轨,根据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一般原理, 一定的感应空间影响着一定空间中的人的行为[1]。
转型期中国内部空间重构探讨

转型期中国内部空间重构探讨摘要: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函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转型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实现软着落,其成就瞩目,使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就转型期中国内部空间重构进行探讨。
关键词:空间结构;转型;内部空间重构abstract: spatial structure is a fun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s a part of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conten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chieve a soft landing in the nineteen nintie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city, the internal space reconstruction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interior space re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ternal space re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tl9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背景: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1.20多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内部结构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步入了转型期,市场机制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城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外来资金和地方资金在郊区住宅开发、开发区建设乃至旧城改造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推动了城市空间重构的进程;离心力扩散力量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主导动力,开始了郊区化过程。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张品【摘要】空间研究成为近几年城市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知识史的回顾与总结,整理出空间理论的核心基础,使之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同时认清空间转向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未来空间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0(025)006【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空间转向;空间【作者】张品【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620世纪的社会学历史是空间缺席的时代,康德所谓的“先后”和马克思界定为首条件制约的“历史创造”,使历史方式的认识论成为批判思想和阐释本质的长期在场。
理论意识中的这种历史属性也使城市社会学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历史的建构。
20世纪70年代,米歇尔·福科对“空间时代”崛起的前瞻性观察以及亨利·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科学的研究,形成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广泛的空间转向,其后,新城市社会学将空间应用于城市社会研究,开启了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空间时代。
空间转向不是简单的切换和转变,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城市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和理论拓展。
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这个发展过程及其意义,才能真正认识空间如何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论和视角。
传统城市社会学虽然没有关于“空间”完整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
在早期的城市社会研究中,一些社会学家就或多或少地关注了空间这一重要纬度,在某种意义上为后世的空间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为揭示城市内在的贫富现象,对19世纪曼彻斯特的居住情况进行研究,把英国社会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阶层,并将其投影到城市空间,描绘出曼彻斯特的住宅分离景观模式。
[1]暗含了对于城市社会问题分析的空间语境。
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不同,并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
城镇与乡村对立的思考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某种程度的强调,尽管还比较隐晦。
城市地理学绪论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理在新领域和新方法方
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城 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 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管治、体制与 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 地理研究等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和进展主要 涉及城市分形、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子生态分析和城市建模等,特别是信息技术 应用的研究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城市数字 化建设、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城市传统研究课题 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二、1920-1950年 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
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世界开 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问世。 此时,虽已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 立的分支学科。城市地理研究系统地、大规模地 开展是在战后,尤其是1950年以后的事。
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文革”10年间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 1966—1971年间,几乎所有地理学的科研 和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许多地理研究机构 和教学组织被强行拆散或撤销。 1972年以后大部分地理工作者逐步回到原来 的工作岗位。。
4、1976年—1980年代末的振兴阶段
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人文地理学毕竟已经形成雏 形。有了一支有理论有实践的研究队伍,研 究的领域几乎在人文地理的每个分支全面展 开.专门的城市地理学的论文始见于1920年 代,主要以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面上的研 究较少,理论探讨则更少。
2、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虽然,对城市地理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1.“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这种税便被称为“庇古税”。
2.“开”字型网状布局:即在原来沿江、沿海基础上加上南北沿京广、京九线和东西沿陇海—兰新线。
以这四条线为主轴,还将形成五纵五横、10条二级开发轴线,形成网络开发。
3.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4.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间的比值。
5.产权: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6.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7.产业布局政策: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8.产业布局指向: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9.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0.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1.产业组织政策: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12.垂直区域经济合作: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比如制造业企业与初级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13.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学者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14.城市的“三生功能”:即:(1)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2)确保城市生产和流通的运行;(3)努力从生态失衡走向生态平衡。
15.城市的“三元结构”:即:(1)满足和组织社区生活的城市社会结构;(2)满足和促进社区生产和流通的城市经济结构;(3)满足和维持社区生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3、专业化商业街
7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8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型
– 是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年建立起来的。 – 他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 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 – 模式要点如下: • (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 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 按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环绕其他的职能活动。 • (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 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 • (3)随者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 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 • (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 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 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
第十一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和感应空间
1
• 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或地 域结构时,着重点是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或称 功能分区。 • 现代城市地理学除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外,还研究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
2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赫夫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22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①社会区分析没有理论支持; – ②社会区分析没有解释社会分化怎样决定城市空间结 构。
• 史域奇和贝尔的社会区分析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
• 由于这些不足,社会区分析方法逐渐萎缩。
23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三、因子生态分析
– 今天,研究城市内的社会空间结构虽然沿用社会区概念,但 是,多因子统计归纳法已经取代了史域奇和贝尔的社会学解 释。这种新的研究,又称为城市因子生态系统(Urban Factori-al Ecology)。
• 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 史域奇和贝尔认为,随着工业社会规模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的 深入,城市社会出现了三种趋向,导致了社会区的形成。
18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 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广度变化。
– 表现为劳动分工和技术分工的变化,如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减 弱,而脑力劳动的重要性增强。
• 3、社会区(Social Area)
–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 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 社会区人口之间是社会关系。生活在不同社会区的人 具有不同的特性、观念和行为。反映在空间上,社会 区是由数个社区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城市均质地域。 – 社会区不同于城市本身有比较明显的空间范围,也不 同于多数邻里和社区有固定的地物界线,社会区的边 界比较模糊,不易辨认。
–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 活共同体。 – 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类似植物群落。社区人 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体,有明显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 社区由邻里构成,但具有比邻里更复杂的动态特征与空间特 征。 14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4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1、多层次商业中心结构包括
– 市中心商业区、 –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 小区级商业中心、 – 邻里商业中心、 – 日用杂货店铺 – 流动摊贩。
5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2、带状商业网点
15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 4、社会空间(Social Space)
– 社会学所指的社会空间, • 一是英美社会学界的所谓基层社会(Substrate Society),以涂尔干为代表,指的是社会分化, 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 • 一是法国社会学界有关邻里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研 究,以劳韦(uwe)为代表。 – 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 • 近似劳韦的观点,不过有明显的地域意义,最小 单位为家庭,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最 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 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 而以社会区为主。
11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三、赫夫(D.L.Huff)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 通过这一公式,便可计算出市内各大小 不同的商店群或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顾 客达成交易的机率,从而可以了解每一 商业中心的顾客来源,并可通过机率等 值线(Probability Contour)的绘制, 查出每个居民区对不同的商业中心的等 值机率点(Indifference Points),连点 成片即为每个商业网点的市场区域。 – 应用这个方法除了可以划出城市中重叠 的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外,还可以将每 一居民区的消费能力乘上到每个商业中 心的机率,得出PA1 所代表的实际金额。
•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 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 社会区分析 – 因子生态分析
• 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 感应、环境和行为 – 居民构想图(城市意向图) – 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3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 • 多层商业中心; • 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 • 专业化商业区
20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社会空间差异性是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差异性的表现。 – 社会越是现代化,城市里的人们按经济、家庭、种族 的分化就越强烈,社会区差异就越大。 – 也就是说,社会空间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社会内 部矛盾的反映,是城市经济发展同城市其它方面发展 不相协调的产物。
9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该模式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 网点有一定指导意义。 – 实际情况却表现出商店的位 置并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 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 决于离核心区的距离。还有 其他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 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 布、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 状况等。因此,加纳模式具 有较大的局限性。
• 1.因子生态分析方法
– 这一方法多从人口普查的资料中,抽取有关人口特征、社会 经济及房屋等指标为变数,基本面积单位可以是街坊,也可 以是较大的人口普查地域单位。然后对此资料矩阵进行因子 分析,按因子载荷量的高低对各因子冠以名称。求得的这些 因子,可以视为城市内社会空间变异的主要支配性因素。以 因子载荷量矩阵乘以原来的资料矩阵,得出因子分数矩阵, 可以绘成每一因子的因子分数图,也可以进一步纳入聚类分 析,透过联系树便可把性质相似的地域单位聚集成社会区。
25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三、因子生态分析
12
三、赫夫(D.L.Huff)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 评价
– 这个模式在大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可以用于新商 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零售商业的布局。 – 但这个模式也受到一些批评。 • 如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是一个平衡的模式;不能预测动态 变化, • 只考虑相互作用供应一方,即只考虑消费者对商业中心规 模和便捷性的反作用,而对需求一方,如消费者的感应和 特征都被忽视了等等。因此模式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 这个模式仅适用于分析同一层次的商业中心的市场区域和 预测其营业额,不适用于呈带状的商业网点和面向全市的 专门化商业区域,因为这两种非中心形态分布的城市商业, 其服务对象既包括全城居民,也包括城市居民以外的游客 和郊外居民。
– 城市内部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如西方城市常见的 • 汽车专门区、 • 印刷品专门区(如书店等)、 • 娱乐区、 • 古怪物品专门区(包括古玩店区)、 • 家具区以及医疗区等。 – 这种商业区域所销售的货物或者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常用的, 或者只是服务于有特殊需要的顾客。这些行业在地理上聚集 一起,供顾客比较和选择,对顾客的吸引力大。否则,零散 分布就没有吸引力,甚至难以存在下去。
21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2.社会区分析指数 • 史域奇和贝尔用三组社会描述变量分别表示“社 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三个概念, 并将这三个组变量组合成三个复合指数。
– 表示社会经济状况的复合指数为职业(体力劳动者比 例)、教育(受教育不到九年的成年人比例); – 表示家庭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生育率、就业妇女(妇女指数为种族群(少数民族群体的 比例)。
10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三、赫夫(D.L.Huff)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 1964年赫夫从概率论角度提出了一个计算商业零售范围 的公式,及零售引力模式。
式中PAi 是位于A 区的消费者到零 售店i 的机率,而整个地区共有γ个 零售点;每个店的吸引力分别为S1; ⋯, Sr ; T 为交通时间或距离,即TA1,⋯, TA r ; λ为对交通时间或距离的函数, 交 通时间愈长或距离愈远,消费者愈 不愿光顾此商店。零售店的大小, 雇员多少等可用来代表吸引力S, 不过,应根据引力的重要性而对S 加上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