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市场社会感应空间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1、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动态大系统。
2、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中国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4、城: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防御敌方侵袭;市:商品交易的场所5、定义城镇的标准(1)在产业结构上(2)在规模上(3)在景观上(4)在物质构成上(5)在职能上6、城市地域(1)行政地域:按一定标准在行政上设置市、镇、乡、村等,并确定其边界(2)实体地域:为了区分城乡(3)功能地域:社会发达,经济联系频繁,分解模糊,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7、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8、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1)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2)区域的经济地理条件9、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10、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很少的文化扩散(3)逆城市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1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粮食剩余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业劳动力剩余12、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13、从经济增长角度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与城市化(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14、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15、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1)推拉因模式(伯格,经济原因)观点:人口迁移是原住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两部门模型、二元经济)观点:不发达经济由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仅能维持生存)和现代城市工业部门(高生产率)组成,只有工业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是人口转移的主要驱动力16、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7、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1)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2)复合指标法18、城市化近域推进概念:企业向城市集聚到一定程度由于高昂的土地价格、拥堵的交通以及环境品质下降等原因而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扩散。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按一定的数学规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形成地理格网,可以用于表示呈面状分布、以格网作为统计单元的地理信息。通过对地理格网划分及编码规则的深入分析研究,规定我国地理信息系统采用三种地理格网系统:
4 0× 6 0格网系统
直角坐标格网系统
自行设计
4 0× 6 0格网系统 以纬度40和经度60进行划分而构成的多级地理格网系统,主要适用于表示陆地与近海地区全国或省(区)范围内各种地理信息等。它的分级如下: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
一、GIS组成 二、GIS主要特征和功能 三、GIS的发展前景
第三节 城市地理学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二、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三、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结构研究 四、城市问题研究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口和财富的主要聚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等因素有关。
二、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1. 城市化研究 2. 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3. 城市分类研究
1. 城市化研究
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过程,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效果与问题,城市化水平预测,以及各国和各地区城市化对比研究等。
2. 区域城市体系研究
一般侧重从区域角度、整体观点分析一国或一地区城市体系的结构(规模、类型)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在区域中的集聚与扩散,大都市带或城市连绵区的形成和发展等。
城市体系研究的成熟理论
3. 城市分类研究
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城市的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分出各种类型的城市。 城市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域内各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城市之间的异同。
城市地理学读书报告及评价
城市地理学期末论文(一)前言:本学期的城市地理学采用的是许学强老师等合著的《城市地理学》教材第二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将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都梳理了一遍,并在重点的章节上添加近年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在的广州及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城市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城市地理学》一书从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化定义、城市化原理、城市的分类等多个角度向我们深层次剖析了城市这个自然与人文之美相互交融,自由与规划的思想矛盾又统一的巨大有机体。
我们生活在城市,熟悉通向这座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线路,对这座城市商业中心的分布了然于胸,却无法参透关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城市从何而来?城市为谁服务?推动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什么?本书通过地理与规划工作者多年来对城市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理论体系,向我们部分解答了对城市的种种疑问。
本文将以学生和读者的角度对《城市地理学》一书进行评价和学习感受,全文分为三部分:1、对全书架构的分析和评价;2、对城市发展史和城市空间两章的重点讨论;3、关于此书缺漏和不足的一些个人看法。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评价,我希望能够对这门课程进行回顾总结,也希望在对教材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同时找到自己关于城市地理学的个人理解。
(二)全书架构分析与评价《城市地理学》第二版一书共有13章,与第一版无异,但在一些小节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小幅度的补充和删改,旨在更加系统地阐述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城市地理学是隶属于地理学下的一门二级学科,其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简言而之就是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两种尺度下的空间形态。
由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十分宽广,即使是其中的某一分支也足够让专业人士倾尽一生心血用做研究。
因此本书主要面向本科生和非专业人士读者群,用科普性较强的理论叙述结合案例让读者熟悉城市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即所谓的“入门”阶段。
感应空间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感应空间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根据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一般原理,一定的感应空间影响着一定空间中人的行为。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村庄的布局仍然受到传统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影响,封闭、保守,缺乏集体意识。
这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开放、进取、搞活的体制需要。
文章从感应空间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村庄感应空间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感应空间理论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村庄规划和村庄感应空间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
在村庄规划中重视感应空间理论的应用,能增强村民对村庄的好感,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有利于更好的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异质等值。
关键词:感应空间;村庄规划;规划建议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duction and behavioral geography, induction space affects human behavior in some space. in china’s vast rural areas, the layout of the village is still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peasant economy, closed, conservative, and the lack of a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is is far shor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opening up in the new era ahead, invigorate institutional needs. start from the sensor space, the the village sensing spac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discusses induction space theory in village planning. theformation of village planning and village sensing space is complementary, and its purpose is to make a living in one of the villagers.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the induction space in the village planning applications can enhance the goodwill of the villagers on the village, change farmers’ backward ideas, is conducive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break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eterogeneity equivalents.keywords: induction space; village planning; planning proposals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轨,根据感应与行为地理学的一般原理, 一定的感应空间影响着一定空间中的人的行为[1]。
转型期中国内部空间重构探讨
转型期中国内部空间重构探讨摘要: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函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转型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实现软着落,其成就瞩目,使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就转型期中国内部空间重构进行探讨。
关键词:空间结构;转型;内部空间重构abstract: spatial structure is a func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city spatial structure is a part of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content.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chieve a soft landing in the nineteen ninties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city, the internal space reconstruction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on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interior space re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key words: spat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internal space re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tl94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背景: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1.20多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内部结构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步入了转型期,市场机制在塑造城市空间方面逐渐发挥了主导作用,例如:城市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外来资金和地方资金在郊区住宅开发、开发区建设乃至旧城改造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推动了城市空间重构的进程;离心力扩散力量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主导动力,开始了郊区化过程。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张品【摘要】空间研究成为近几年城市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知识史的回顾与总结,整理出空间理论的核心基础,使之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同时认清空间转向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未来空间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0(025)006【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城市社会学;空间转向;空间【作者】张品【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天津,3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620世纪的社会学历史是空间缺席的时代,康德所谓的“先后”和马克思界定为首条件制约的“历史创造”,使历史方式的认识论成为批判思想和阐释本质的长期在场。
理论意识中的这种历史属性也使城市社会学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历史的建构。
20世纪70年代,米歇尔·福科对“空间时代”崛起的前瞻性观察以及亨利·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科学的研究,形成了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广泛的空间转向,其后,新城市社会学将空间应用于城市社会研究,开启了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空间时代。
空间转向不是简单的切换和转变,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城市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和理论拓展。
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这个发展过程及其意义,才能真正认识空间如何成为研究城市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论和视角。
传统城市社会学虽然没有关于“空间”完整而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不乏若干具有洞察力的论述。
在早期的城市社会研究中,一些社会学家就或多或少地关注了空间这一重要纬度,在某种意义上为后世的空间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为揭示城市内在的贫富现象,对19世纪曼彻斯特的居住情况进行研究,把英国社会划分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阶层,并将其投影到城市空间,描绘出曼彻斯特的住宅分离景观模式。
[1]暗含了对于城市社会问题分析的空间语境。
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不同,并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
城镇与乡村对立的思考内在地表达了对空间某种程度的强调,尽管还比较隐晦。
城市地理学绪论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地理在新领域和新方法方
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城 市信息化、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 全球化、国际化和城市现代化、管治、体制与 政策研究,城市犯罪地理研究,以及现代服务 地理研究等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和进展主要 涉及城市分形、GIS/R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子生态分析和城市建模等,特别是信息技术 应用的研究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为城市数字 化建设、城市信息化管理和城市传统研究课题 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二、1920-1950年 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
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世界开 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 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问世。 此时,虽已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出现了一些理论,但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 立的分支学科。城市地理研究系统地、大规模地 开展是在战后,尤其是1950年以后的事。
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
“文革”10年间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 个阶段。 1966—1971年间,几乎所有地理学的科研 和教学工作都被迫停止,许多地理研究机构 和教学组织被强行拆散或撤销。 1972年以后大部分地理工作者逐步回到原来 的工作岗位。。
4、1976年—1980年代末的振兴阶段
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人文地理学毕竟已经形成雏 形。有了一支有理论有实践的研究队伍,研 究的领域几乎在人文地理的每个分支全面展 开.专门的城市地理学的论文始见于1920年 代,主要以单个城市的研究为主,面上的研 究较少,理论探讨则更少。
2、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
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
虽然,对城市地理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1.“庇古税”: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两者相等,这种税便被称为“庇古税”。
2.“开”字型网状布局:即在原来沿江、沿海基础上加上南北沿京广、京九线和东西沿陇海—兰新线。
以这四条线为主轴,还将形成五纵五横、10条二级开发轴线,形成网络开发。
3.补偿贸易:补偿贸易是指一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买进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4.产品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加率之间的比值。
5.产权: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
6.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
7.产业布局政策:指调节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政策。
8.产业布局指向:是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
9.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0.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
11.产业组织政策:指调控一个产业内的资源配置结构的政策,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资产的矛盾。
12.垂直区域经济合作: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比如制造业企业与初级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
13.城市成长力系数:城市成长力系数是学者用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
14.城市的“三生功能”:即:(1)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发展;(2)确保城市生产和流通的运行;(3)努力从生态失衡走向生态平衡。
15.城市的“三元结构”:即:(1)满足和组织社区生活的城市社会结构;(2)满足和促进社区生产和流通的城市经济结构;(3)满足和维持社区生态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地理
1、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郊区城市化: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的、人口流向主要由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大都市区出现的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远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城镇的城市化过程。
再城市化:大都市的人口恢复增长,针对逆城市化的一个过程,逆城市逐渐衰败,再度城市的过程。
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阶段。
3、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着眼点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是现状。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是目标。
4、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
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5、CBD概念: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地区,金融、贸易、信息和办公活动高度集中,建筑密度最大、以高层建筑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最为发达的区。
在城市各种功能区中,CBD地价最高,土地利用最为集中,是城市经济的中枢。
RBD概念: 为季节性涌入城市旅游者的需要 在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6、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基础
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逐步增加和我国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意识的加强,对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也也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社区管理的涉及面非常广,涉及到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而政府和市场在这些社会调度中可能存在一些无法把控或者不足之处,导致社区管理落后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大都是以经验为首要考虑因素,而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城市社区管理。
本文通过结合我国城市社区的类型特征和可持续社区理论的构成要素,依据城市社会学、社区地理学、创新理论与城市经济学和可持续框架城市理论等理论,对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理论知识来促进城市社区的健康成长。
标签:社区管理;可持续发展;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一、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城市社区的理念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存在,但近些年才在在我国被广泛关注,引起很多学者和专家对其的学习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住房体制的进步与改革,城市社区管理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重中之重。
但由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是对社区服务和社区基础建设有一定的宏观把控,城市社区管理包括社区服务和社区基础建設。
不仅仅于此,城市社区管理是社区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城市的建设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国外的城市社区管理制度和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的城市社区。
因此,进行对城市社区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城市社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一)我国城市社区类型及特征目前我国的社区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传统式的街坊社区、单一式的单位社区、混合式的综合社区、演替式的边缘社区、新型房地产式的物业管理模式社区和移民式社区六种城市社区类型。
传统式的街坊社区主要由原有城市社区和街道构成,保留其城市中原有的精神风貌,居民区和生产区相结合,居民大都是原有的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和谐。
单一式的单位社区,由一家单位或者多家单位共同建设,居民区和生产区相分离,但社区与单位相互融合,居民幸福指数高。
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与社会治理
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与社会治理在社会生活中,公共空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社交互动的场所,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公共空间的存在和发展,既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公共空间的定义与分类公共空间,广义上指的是城市中供公众使用的开放空间,包括公园、广场、街道、步行街等。
从狭义上讲,公共空间主要指的是城市中的公园、广场等具有特定功能和形态的空间。
公共空间按照功能和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休闲娱乐类:如公园、游乐园、广场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
2.社会活动类:如街道、步行街、商业街等,既是交通空间,也是人们社交、活动的场所。
3.文化教育类:如博物馆、图书馆、学校等,为人们提供文化、教育、学习的场所。
4.行政服务类:如政府机关、公共服务设施等,为人们提供行政、服务功能的场所。
公共空间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公共空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它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公共空间是社会矛盾的展示场。
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社会矛盾和问题往往会在这里暴露和显现。
例如,城市的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往往在公共空间中得到放大和显现。
其次,公共空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
公共空间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了一个互动、协商的平台,使各方可以在公共空间中进行沟通、协商,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最后,公共空间是社会秩序的建构者。
公共空间的存在和发展,既受到社会秩序的影响,也反过来对社会秩序产生影响。
公共空间通过规则、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公共空间与社会治理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空间和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公共空间数量的不足和质量的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被商业设施和住宅小区所取代,导致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下降。
其次,公共空间的利用效率低下。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地理学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
2.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
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
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
6.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
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7.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8.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9.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上10.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11.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12.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13.大都市带的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1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5.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16.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7.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18.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19.我国城市暗器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0.城市的地理位置定义: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21.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22.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依据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23.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会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城市地理学》思考题 推荐 (2013.11.2)
《城市地理学》课程(第1~13章)思考题第1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城市不但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方面,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所以,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它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般来说,城市地理学主要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变化规律。
对于我国,因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城市地理学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学科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2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如何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城镇2.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组合,具有基本单元。
它主要反映的是非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间劳动力联系规模的密切程度。
第3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2.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3.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4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3.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4.举例分析城市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及其演化模型。
第5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试对比分析中西方城市郊区化的特点、过程、动力等。
第6章城市职能分类1.试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
2.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的空间尺度与人的感知
城市的空间尺度与人的感知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也越来越密集,密集的空间往往会使人焦虑、紧迫感。
天性使然祖先为了更好的抵御天敌、获取资源选择了群居,但物极必反人在把群居协同做到极致的同时总有一些私密需求。
群居是刚需,城市化的进程也不会停下脚步。
这就需要建设者规划好城市的空间,在满足刚需的同时给予城市一定的开放空间,以满足一些个人需求。
关键词:城市空间;行为;心理一、城市发展现在城市的朝着规模化、功能化、多元化发展,城市功能分区不断明显。
在不同区块下生活的居民行为模式会不同,城市空间的设计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所以,现在的城市设计越来越注重人们在空间上的体验,街道、广场、公园、绿地、公共设施的设计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人们追求自由与广阔的空间,一个宜居的环境。
二、影响行为的空间因素城市的空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行为,就像被困在笼中的野兽会盲目的做出重复且无意义的举动。
影响行为的主要城市空间因素:城市大小、建筑密集程度、城市街道、广场绿地、公共设施建设等。
以昆明市盘龙区为例,当地居民的生活离不开盘龙江,盘龙江周边是居民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为此当地在盘龙江沿岸修建了许多街道以确保居民出行便捷,也有效控制了人流。
盘龙江沿岸也有许多的公园绿地,可以给游客提供休憩场所与公共设施,这些场所与设施越齐全的地方游客也越多,反之则越少。
这是城市空间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如龙江公园,龙江公园除了有一个大型公园外,还以廊道的形式对公园作了延伸,游客可以沿廊道而来沿廊道而回。
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步行道,有效减少了车辆出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三、空间对心理的影响平面空间的视觉冲击会映射到人的心理,造成人的心理感应。
平面规整的,如正方形、圆形、六边形等,安稳而没有方向感,这类空间适合表达严肃、隆重。
像矩形平面的空间,有横向的延伸、展示和欢迎的感觉,纵向有引导的感觉。
酒店大厅采取这种平面,横向列出前台,欢迎展示之意,而纵向也设有各种出口,正是利用了矩形的纵向引导。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是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年建立起来 的。他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 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
模式要点如下: (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
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 (Core Fringe)”。
赫伯特(Herbert)和卡特(Carter)进 一步提出了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指数比率 (Central Business Floorspace Index Ratio,简作CBI)的概念,将城市的规 模、形状及其它有关因素考虑在内,使 人们可以用更精确的方法去界定CBD。 许多学者,如卡特和罗利(Rowley), 1966年在对英国加的夫市的研究中,均 将CBHI、CBII和CBI三指标综合使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以后对CBD内部 结构、演变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 环绕其它职能活动。 (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 能部门所占据。 (3)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 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 (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 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 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 该模式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有一定指导意义。然而,实际情况却表现出 商店的位置并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决于离核心 区的距离。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布、 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状况等。因此,加纳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
文章编号:1006-4303(2000)02-0179-05收稿日期:1999-12-20;修订日期:2000-01-06作者简介:张建强(1962-),男,讲师,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张建强(浙江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摘要:以城市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城市发展的转变及趋势,讨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
借助城市空间语言,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化过程,以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在意义有更深层次上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发展过程;城市公共空间;本质意义中图分类号:C9121815 文献标识码:AU nderstanding essential meaning of urban public space fromurban evolutionZH ANGJian 2qiang(C ollege of Art &Desig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Hangzhou 31003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ssential meaning of urban public space ,talking urban development as a major clue ,focusing on the change and trend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ev olu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with aid of the language of urban spa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 2ternal meaning of urban public space m ore profoundly.K ey w ords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public space ;essential meaning0 引 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是人的生命空间,它是具有蓬勃个性的生长空间,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1]。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城市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096503051;106563051总学时:54 理论课学时:48 实验与课程实践学时:6适用专业:地理学授课对象:本科生一、课程性质、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三、《城市地理学》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使学生牢固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2)使学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数据。
;(3)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与当前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
(5)进行短期2-3天的实际操作。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有基本认识,从而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章难点]]: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一、研究对象二、主要任务三、主要内容第二节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一、发展特点二、主要研究领域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第二章、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形成6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城市的定义、定义城市的标准、城市的形成[[本章重点、难点]]:城市的形成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定义二、城市的特征第二节定义城市的标准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二、市带县第三节、城市的形成一、城市的经济基础二、城市的社会基础三、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城市化原理 6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城市化的动力以及城市化的类型和调度,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在本章学习中会出现对许多问题的不同看法,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对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释。
城市地理学
1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四个阶段及特点1.1920年以前: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求其强调地理位子决定城市的命运,研究城市内部时往往描述建筑的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筑与街道的组合形式,屋顶的式样材料的种类。
21920--1950年:(1)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
(2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31950--1970年: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
研究对象分为(1)宏观城市空间(2)微观城市空间。
主要包括城市用地分以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4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
城市地理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呈现多元化态势。
2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五个阶段: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提倡向西洋学习21949--1966年的萧条阶段:受苏联影响地理学发展不平衡人文地理落后,经济地理发展31967--197年的停滞阶段:文革十年41976--1990年的振兴阶段:十一届三中全全会5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推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3都市区: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の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4大都是带:有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
5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位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7城市群: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为地区城市中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
浅析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更是发展蓬勃。
城市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合理安排布局,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
城市地理学也相应产生,并快速发展,不少城市地理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城市地理学是具有发展性特点的学科,随着城市的变革,每个阶段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也发生变革,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地理学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地理学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意欲有更多人关注到城市地理学并了解城市地理学。
关键词:城市;发展;空间结构1 引言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及其功能的形成、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成员。
地理学科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理念来研究城市,而别于其他城市学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发展,在学科的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
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
2 城市地理学发展进程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对城市的研究和对乡村的研究。
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的研究才渐渐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3、专业化商业街
7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8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型
– 是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于1966年建立起来的。 – 他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 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 – 模式要点如下: • (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 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 按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环绕其他的职能活动。 • (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 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 • (3)随者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 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 • (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 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 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
第十一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和感应空间
1
• 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或地 域结构时,着重点是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或称 功能分区。 • 现代城市地理学除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外,还研究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
2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赫夫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22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①社会区分析没有理论支持; – ②社会区分析没有解释社会分化怎样决定城市空间结 构。
• 史域奇和贝尔的社会区分析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
• 由于这些不足,社会区分析方法逐渐萎缩。
23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三、因子生态分析
– 今天,研究城市内的社会空间结构虽然沿用社会区概念,但 是,多因子统计归纳法已经取代了史域奇和贝尔的社会学解 释。这种新的研究,又称为城市因子生态系统(Urban Factori-al Ecology)。
• 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 史域奇和贝尔认为,随着工业社会规模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的 深入,城市社会出现了三种趋向,导致了社会区的形成。
18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 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广度变化。
– 表现为劳动分工和技术分工的变化,如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减 弱,而脑力劳动的重要性增强。
• 3、社会区(Social Area)
–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 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 社会区人口之间是社会关系。生活在不同社会区的人 具有不同的特性、观念和行为。反映在空间上,社会 区是由数个社区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城市均质地域。 – 社会区不同于城市本身有比较明显的空间范围,也不 同于多数邻里和社区有固定的地物界线,社会区的边 界比较模糊,不易辨认。
–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 活共同体。 – 社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性社会,类似植物群落。社区人 口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体,有明显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 社区由邻里构成,但具有比邻里更复杂的动态特征与空间特 征。 14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4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1、多层次商业中心结构包括
– 市中心商业区、 –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 – 小区级商业中心、 – 邻里商业中心、 – 日用杂货店铺 – 流动摊贩。
5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2、带状商业网点
15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一、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 4、社会空间(Social Space)
– 社会学所指的社会空间, • 一是英美社会学界的所谓基层社会(Substrate Society),以涂尔干为代表,指的是社会分化, 包括社会地位、宗教和种族的变化; • 一是法国社会学界有关邻里和人与人的交往的研 究,以劳韦(uwe)为代表。 – 地理学所指的社会空间, • 近似劳韦的观点,不过有明显的地域意义,最小 单位为家庭,较大的为邻里(街坊)、社区,最 大的为城市区域甚至国家。城市地理学所研究的 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 而以社会区为主。
11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三、赫夫(D.L.Huff)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 通过这一公式,便可计算出市内各大小 不同的商店群或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顾 客达成交易的机率,从而可以了解每一 商业中心的顾客来源,并可通过机率等 值线(Probability Contour)的绘制, 查出每个居民区对不同的商业中心的等 值机率点(Indifference Points),连点 成片即为每个商业网点的市场区域。 – 应用这个方法除了可以划出城市中重叠 的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外,还可以将每 一居民区的消费能力乘上到每个商业中 心的机率,得出PA1 所代表的实际金额。
•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 邻里、社区、社会区和社会空间 – 社会区分析 – 因子生态分析
• 第三节 城市感应空间分析
– 感应、环境和行为 – 居民构想图(城市意向图) – 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
3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 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 • 多层商业中心; • 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 • 专业化商业区
20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1.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
社会空间差异性是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差异性的表现。 – 社会越是现代化,城市里的人们按经济、家庭、种族 的分化就越强烈,社会区差异就越大。 – 也就是说,社会空间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社会内 部矛盾的反映,是城市经济发展同城市其它方面发展 不相协调的产物。
9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二、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
– 该模式对合理布局城市商业 网点有一定指导意义。 – 实际情况却表现出商店的位 置并不总是与地价峰值区的 距离有关,地价也不完全取 决于离核心区的距离。还有 其他因素影响地价,如土地 面积的大小、人口和收入分 布、交通和便捷性的不规则 状况等。因此,加纳模式具 有较大的局限性。
• 1.因子生态分析方法
– 这一方法多从人口普查的资料中,抽取有关人口特征、社会 经济及房屋等指标为变数,基本面积单位可以是街坊,也可 以是较大的人口普查地域单位。然后对此资料矩阵进行因子 分析,按因子载荷量的高低对各因子冠以名称。求得的这些 因子,可以视为城市内社会空间变异的主要支配性因素。以 因子载荷量矩阵乘以原来的资料矩阵,得出因子分数矩阵, 可以绘成每一因子的因子分数图,也可以进一步纳入聚类分 析,透过联系树便可把性质相似的地域单位聚集成社会区。
25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三、因子生态分析
12
三、赫夫(D.L.Huff)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 评价
– 这个模式在大城市规划中也有一定使用价值,可以用于新商 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零售商业的布局。 – 但这个模式也受到一些批评。 • 如理论基础薄弱,基本是一个平衡的模式;不能预测动态 变化, • 只考虑相互作用供应一方,即只考虑消费者对商业中心规 模和便捷性的反作用,而对需求一方,如消费者的感应和 特征都被忽视了等等。因此模式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 这个模式仅适用于分析同一层次的商业中心的市场区域和 预测其营业额,不适用于呈带状的商业网点和面向全市的 专门化商业区域,因为这两种非中心形态分布的城市商业, 其服务对象既包括全城居民,也包括城市居民以外的游客 和郊外居民。
– 城市内部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如西方城市常见的 • 汽车专门区、 • 印刷品专门区(如书店等)、 • 娱乐区、 • 古怪物品专门区(包括古玩店区)、 • 家具区以及医疗区等。 – 这种商业区域所销售的货物或者提供的服务都是不常用的, 或者只是服务于有特殊需要的顾客。这些行业在地理上聚集 一起,供顾客比较和选择,对顾客的吸引力大。否则,零散 分布就没有吸引力,甚至难以存在下去。
21
第二节 城市社会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
• 2.社会区分析指数 • 史域奇和贝尔用三组社会描述变量分别表示“社 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三个概念, 并将这三个组变量组合成三个复合指数。
– 表示社会经济状况的复合指数为职业(体力劳动者比 例)、教育(受教育不到九年的成年人比例); – 表示家庭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生育率、就业妇女(妇女指数为种族群(少数民族群体的 比例)。
10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三、赫夫(D.L.Huff)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 1964年赫夫从概率论角度提出了一个计算商业零售范围 的公式,及零售引力模式。
式中PAi 是位于A 区的消费者到零 售店i 的机率,而整个地区共有γ个 零售点;每个店的吸引力分别为S1; ⋯, Sr ; T 为交通时间或距离,即TA1,⋯, TA r ; λ为对交通时间或距离的函数, 交 通时间愈长或距离愈远,消费者愈 不愿光顾此商店。零售店的大小, 雇员多少等可用来代表吸引力S, 不过,应根据引力的重要性而对S 加上权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