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区隔
2022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22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第Ⅰ部分选择题(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定D.发展和变迁【答案】B【解析】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C【解析】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82年春就读于海德堡大学,专攻法律。
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塞在《冲突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性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
A、B、D三项分别是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默顿、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社会批判理论B.激进主义理论C.社会有机体理论D.后现代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A.米歇尔·福柯B.尤尔根·哈贝马斯C.皮埃尔·布迪厄D.艾尔弗雷德·舒茨【答案】C【解析】A、B、C、D四项均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其中,皮埃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等。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城市社会学教案,含国外各著名大学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课程介绍城市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度推进,城市研究也受到日趋广泛的重视。
城市如何成长和衰落,如何建构和运行,如何赋予社会生活以意义,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构成了城市社会学讨论的中心问题。
本课程将从基本视角、重要主题、主要理论观点、城市研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对城市社会学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教学大纲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城市的结构、成长和变迁,城市社会过程的主要特征,作为划分城市人文地理区域主要维度的阶层、性别、民族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城市社会的组织方式或者社会的解体,以及经济、政治结构和变迁的过程。
同时,认识城市与地域及与时代环境的联系,以及处在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域的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多样性特征。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论观点、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城市的不同方式和方法以及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社会中的城市问题展开规范的和较深入的研究。
讲授重点第一讲:导论何谓城市?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视角有不同的定义,本讲首先在梳理各种不同的城市定义的基础上导引出社会学关于城市的界定,并就城市对人类社会和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本讲还简要介绍了城市社会学产生的背景、过程、涉及的主要问题。
以及城市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了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使学生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等。
第三讲: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本讲将城市视作一种历史现象,首先探讨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动因,时间与地点等,然后以若干典型城市案例为基础,简要介绍了古代城市和封建时期城市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方式,最后扼要介绍了中国城市的起源、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
城市管理学 题库
城市管理学AB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答案:(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4分)(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分)(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3分)编制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答案:(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3分)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的原则;(3分)(3)动态原则;(2分)(4)协调原则。
(2分)C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答案: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机构包括().答案:综合机构专业机构协调机构临时机构城市规划的新趋势包括( ).答案:规划的主体多元化规划的空间形态多样化规划的价值取向人本化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答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城市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案:(1)在平抑和消除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的同时,实现城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4分)(2)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3分)(3)保障充分就业,实现收入公平分配;(3分)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
答案:谁污染谁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奖励制度排污收费赔偿制度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答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城市环境的特征是()。
答案:脆弱性开放性人为性复合性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是根本保障.答案:法制手段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答案:(1)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市发展;(4分)(2)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3分)(3)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3分)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过程要点是什么?答案:(1)明确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城市发展战略关注什么;(3分)(2)关注城市的发展条件;(2分)(3)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3分)(4)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步骤。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10_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10_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城市管理学》机考终结性5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90分钟客观题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 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A 60%B 65%C 75%D 70% 2.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A 农业现代化B 科技现代化C 工业化D 信息化 3. 在我国城市中,城市国家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A 市人大B 中共市委C 市政协D 市政府 4. 集聚经济对城市管理的启示是()。
A 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B 城市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C 城市间政府应该加强沟通D 城市政府要注重政策向城市周边地区倾斜5下列的城市政府职能中,()属于传统职能。
A 消防B 城市规划C 环境保护D 治安管理6()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 市政府构成体制D 市建制体制7. 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B 市政府组成C 市政协D 中共市委8. 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和获取。
A 优劣机威分析方法B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 历史分析方法9.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B 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D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人文环境10. 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11. ()属于我国城市政府财政收入的一般预算收入来源。
A 利润收入B 收费收入C 政府公债D 税收收入12.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年。
A 5B 15C 20D 25 13. 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A 外部性B 公共物品C 非对称信息D 垄断势力的存在14.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3)(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13)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本土人口迁移非常频繁,曾出现过几次迁移的高潮(如下图所示)。
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人口大规模西移;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向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南部人口大量迁往北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新兴工业兴起的“阳光地带”。
(1)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2)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影响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
(3)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分析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4)20世纪70年代以后,东北部老工业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分析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因素。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流经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图1为钱塘江水系图。
材料二:2015年杭州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逐渐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材料三:图2为2017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统计图,杭州人才流入量位于全国首位。
(1)影响钱塘江流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分析钱塘江的主要水文特征。
(2)根据材料,分析杭州吸引人才流入的原因。
3.根据表数据和如图“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北京市-0.015 5.292河南省0.5640.562(1)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为______ 出生率、______ 死亡率、______ 自然增长率。
(2)北京市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 ,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 引起的。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_社会学概论真题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真题(总分100, 做题时间150分钟)单项选择题孔德认为,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是()。
SSS_SINGLE_SELA社会静力学B社会物理学C社会动力学D社会发展学分值: 1答案:A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协调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的。
社会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
在涂尔干的理论中,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被称为()。
SSS_SINGLE_SELA集体意识B机械团结C有机团结D社会团结分值: 1答案:D本题考察社会团结理论的涵义。
社会团结理论是指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结构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SSS_SINGLE_SELA韦伯B帕森斯C斯宾塞D马克思分值: 1答案:B结构功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代表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
布劳的著作是()。
SSS_SINGLE_SELA《冲突的社会功能》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C《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D《社会行动的结构》分值: 1答案:C布劳对霍是斯的交换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
他在其著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中指出,交换常常是在资源和权利分配的不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的。
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来自于()。
SSS_SINGLE_SELA奥地利B英国C德国D法国分值: 1答案:D皮埃尔·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等。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第三层次是()。
SSS_SINGLE_SELA预测性功能B解释性功能C规范性功能D描述性功能分值: 1答案:A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城镇化发展论文一、中国城镇化的战略嬗变与国家治理著名城市学家贝利曾指出,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尽管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其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并产生多样化的人类后果③。
新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正是在这种战略演进之中,国家治理的实践进程以及新近的公共治理需求变化得以呈现。
第一,抑制型城镇化或逆城镇化。
自新中国建立至“文革”结束,基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城市(镇)化采取极为谨慎的限制发展思路,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相对迟缓甚至是停滞且有阶段性起伏的状态。
譬如,1949—1957年为显著的上升期,城镇化率从10.64%上升到15.39%;而1958—1965年间,则分别经历了前三年的快速增长和后五年的持续下降,城镇化率一度达到19.75%的阶段高位,也曾一度因撤销城市而迅速降至17.98%。
及至“文革”,城镇化基本停滞,1977年的城镇化率甚至负增长至17.55%④。
此阶段的城镇化,受到三方面因素的重大影响:一是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建设资源的匮乏。
建国初年,恢复秩序与发展生产面临严重资源紧缺,这对于选取乡村服从和服务于城市、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能力为依据设计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路影响深刻。
二是城市“生产性功能”的新设置。
革命后政权无论是基于秩序可控的考量,还是出于迅速促进国家建设的需要,都亟需发展出生产性而非延续传统的消费性城市定位,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实现对乡村资源的超常规汲取,将经济上“小体量”的城市转变成为秩序支配的中轴。
从那时延续至今、被人们广为诟病的城乡二元体制,实际上是国家对城市功能进行生产定位置换的实践后果。
三是以满足城市人口控制、实现城乡区隔化治理的户籍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确保资源供给和迅速形成国家统治力的强大功效。
然而户籍的居住固着功能逐渐衍生出新的内涵,它逐渐成为城乡分治体系下大量社会福利差异化配置的“分配器”,这实际上以计划方式固化了城乡之间的权益格局。
【自考真题】2015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5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第Ⅰ部分选择题(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A.社会和自然B.秩序和进步C.结构和稳定D.发展和变迁【答案】B【解析】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主要是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即社会进步。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社会学研究的两大主题。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B.美国C.德国D.英国【答案】C【解析】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82年春就读于海德堡大学,专攻法律。
3.刘易斯·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C.《冲突的社会功能》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塞在《冲突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性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
A、B、D三项分别是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默顿、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社会批判理论B.激进主义理论C.社会有机体理论D.后现代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米歇尔·福柯B.尤尔根·哈贝马斯C.皮埃尔·布迪厄D.艾尔弗雷德·舒茨【答案】C【解析】A、B、C、D四项均为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其中,皮埃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等。
自考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2.在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3.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叫做:社会资本4.在莫顿的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代替,这是:反叛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6.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7.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联合家庭8.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被称为:种姓9.决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在莫顿的失范理论中被称为:形式主义10.“社会学之父”—孔德11.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被称为:自然资源12.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13.“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14.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15.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都被称为:结构式流动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18.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19.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符号20.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21.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22.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23.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24.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为稳定的是:核心家庭25.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26.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被称为:分层研究27.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28.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29.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者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分析方法称为:定性分析30.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被称为:社会管理31.“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的过程被称为:基本社会化32.在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中,米德的理论认为: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主我、客我、超我三个部分33.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叫做:核心家庭34.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称为:社区发展35.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被称为:种族36.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37.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叫做:垂直流动38.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斯宾塞是:英国人39.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40.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41.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42.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43.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叫做:主干家庭44.以人们的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这一过程被称为:社区建设45.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被称为:等级46.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的次数是:五次47.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48.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步骤:审查、分类、编码、汇总49.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50.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51.个人所带有的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因素,是指:生物因素52.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提出的社会现代社会理论是:后工业社会论53.在消费的社会学理论中,韦伯提出来的是:生活风格理论54.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工作互动所形成的的共识来实现,这种社会控制的类型是:非制度化控制55.偏差性社会问题是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属于偏差性社会问题的是:食品安全问题56.偏差性社会问题是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属于偏差社会问题的是:毒品问题57.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属于结构性问题的是:腐败问题58.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叫:社会现代化59.社会控制的方式: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60.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叫做:实证主义方法论61.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对社会行动过程以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是:人文主义方法论62.在社会互动的理论中,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互动理论是:拟剧论63.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这种观点来自:拟剧论64.社会学者对社区的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65.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节后研究报告》,以职位为基础,可将全国成年社会成员划分为:10个阶层66.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67.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提出,导致集体行为发生的因素有:6个(结构性助因、结构性紧张、一般化信念、触发性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68.在城市群研究理论中,麦吉提出的理念是:城乡融合区(城市群理论创始人)琼·戈特曼提出的理念是:城市群理论69.在城市群研究理论中,主张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城市,这种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270.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面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的社会变迁形式的是:有计划变迁71.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将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划分为:七个阶级72.社会问题最有效地解决办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审核均衡体系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社会解组理论73.社会问题仅仅是人们对某种社会情况界定过程的主观产物,这种观点来自于社会问题研究理论中的:社会构建理论74.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的选取个别或少数有代表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调查,以推断调查总体的研究方法是:典型调查75.费孝通先生指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概括的是:文化自觉76.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是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的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是,这一观点是组织管理理论中的权变理论77.社会变迁的基础类型中,为了根本变革社会制度,改善生产关系,从而产生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被称为:社会革命78.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中,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参与或控制的社会变迁叫:有计划变迁79.普遍调查常用的方式之一是:普遍调查80.社会学研究分析中,偏重于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定量分析81.呼吁组织采取民主而非集权的领导方式是,认为民主比专制领导的的效果更好,坚持这一观点的是:行为组织理论82.社区具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服务,以满足成员需求,这是社区的:经济生活功能83.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普遍调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84.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取或吸收的过程称为:文化传播85.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的组织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86.从心理学视角来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是:乌合之众理论87.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那么这个群体发生集体行为就越小,这种解释集体行为的理论是:搭便车理论(奥尔森)88.偏差性社会问题包括:毒品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89.结构性社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贫困问题等90.自然性社会问题包括:自然灾害问题91.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要具备系统所需的一般条件,包括AGIL四个方面92.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布鲁默93.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杂交即(吸收另一种文化的元素融入本文化):文化采借94.某种文化元素随着社会交往而飘散,为其他社会采借或吸收的过程叫做:文化传播95.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人指导的霍桑实验中形成的理论是:人际关系理论96.学校不再被视为社会实现其良性再生产的领域,而是成为统治阶级用于生产与其特殊地位和利益相吻合的工具,这种教育的社会分析视角被称为:冲突论视角97.到达就业年龄且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被称为:失业98.对社会发展的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叫:社会发展计划99.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00.1942-1952年中国的基本阶级格局包括:四个阶层(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101.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概念工具为:理想型102.我国首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学者是:谭嗣同103.组成文化最小的单位是:文化特质(文化元素)104.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泰罗和法约尔105.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和麦克雷戈106.人际关系的代表人物: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107.以泰勒制原则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叫做:福特主义108.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叫做:后福特主义109.中国城镇化A.第一阶段平稳起步:1949-1957年B.第二阶段大起大落:1958-1977年C.第三阶段加速发展:1978年至今110.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市”的城镇化方针时间是:1978年11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作者:多核心理论——哈里森和厄尔曼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扇形理论——霍伊特小城市的全貌研究——林德夫妇112.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秩序和进步113.社会学的特征表现为:综合性、应用性、整体性、经验性114.社会学的功能:研究、教育、社会管理、社会批评115.马克思韦伯的国籍:德国116.科塞的代表作:《冲突的社会功能》117.科塞的观点:功能冲突论118.达伦多夫的观点:辩证冲突论119.《区隔》的作者:皮埃尔·布迪厄120.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区域、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叫:亚文化121.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122.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123.根据获得角色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124.以社会成员的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125.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26.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里归属为标准,群体可以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127.以群体规模可划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128.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两种模式:欧美模式: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墨印模式:政治主导性城镇化,政府主导下发展工业和少数城市倾斜,是工业水平化大大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129.大城市人口郊区化,外围卫星城镇分布分散化被称为:逆城市化130.被认为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理论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131.“镜中我”理论作者:库利(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什么样子的反应)132.在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的社会互动形式叫:交换133.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适用于纵贯分析134.功能上能相互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组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求,这种文化特质就组成了一个:文化丛集135.文化丛集组合成的文化整体是:文化模式136.再社会化也称为:重新社会化137.社会解组理论:社会问题最有效地解决方法是尽快建立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均衡体系138.价值冲突论:文化价值和兴趣的冲突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倡社会实际存在的利益关系139.社会构建理论:社会问题如何被界定为社会问题,没有涉及到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140.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描述性功能141.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是指:文献法142.提出“应该把集体行为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的理论是:价值累加理论143.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可以把教育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144.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145.舒茨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代表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146.在广州万木草堂开设郡学的是:康有为147.人类创造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总和叫:文化148.觉得自己的文化、规范、价值观都是最好的,叫做:文化中心主义149.再社会化叫:重新社会化150.X理论(性本恶)和Y(性本善)理论的提出者是:麦克雷戈151.暗示根据受动条件,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152.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53.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提出的组织理论是:超Y理论154.人们转换工作的过程中失业被称为:摩擦失业155.在失业的类型中:由于发生经济波动而造成的失业叫做:周期性失业,比如经济危机156.由于生产技术提高使得原有的工作机会小时造成的失业,叫做:结构性失业,比如纺织女工的工作被织布机代替157.受季节影响造成的失业叫做:季节性失业,比如捕鱼人冬天不能捕鱼158.人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文化震惊159.文化自觉的提出者:费孝通160.政府和社会主治为促进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的过程叫做:社会管理161.教育能够为专门化的社会角色提供训练有素的能力,这种关于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是:功能论视角162.社会学研究中的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实验环境的人为性163.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164.社会符号论的代表人物:布鲁默165.交换论代表人物:布劳166.结构功能代表人物:默顿167.当代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多选题1.偏差性社会问题包括:毒品问题、贪污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2.著名家庭社会学家威廉古德认为,家庭的特征应该包括:A.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B.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C.它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D.他们共享许多事物;E.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3.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偏差文化4.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包括:社会团结理论,失范理论,多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5.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正向社会化6.社会化从教化方面可以分为:正向社会化(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或教化)、逆向社会化(年轻人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老一辈人)7.社会学研究的程序有三个阶段:筹划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8.环境的功能(环境对人具有什么作用):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启迪9.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有:干扰正常的生活秩序、破坏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10.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区、伙伴群体11.偏差的社会问题包括:毒品问题、贪腐问题、食品安全问题12.消费社会的特征包括: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张、消费主义盛行13.关于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主要观点有:大中城市论、均衡发展轮、多元模式论、小城镇重点论14.1977年,中国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可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15.社会结构类型包括:关系型社会问题、实体性社会问题、规范性社会问题16.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17.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众性、自发性、非组织化、非制度化18.社会学的社会管理功能的表现有: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19.社会学的主要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20.消费的社会特征:消费成为社会的核心、消费水平和规模不断扩大、消费主义盛行21.现代学校教育的显功能包括:社会化功能、社会选拔功能、提高人口素质功能、知识技术创新功能22.学校教育的潜功能:社会控制、未来人际关系、减少就业压力23.社会学研究的文献来源有三大类: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媒24.1941年,美国社会学家富勒和麦尔兹在《社会问题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要经过的阶段包括:警觉、政策制定、改革25.属于初级群体的:邻里、家庭、游戏伙伴26.属于次级群体的:学校、职业团体、社会团体27.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非直线式性、全面性、前进性28.费孝通借用“五脏六腑”来比喻社会学建设:五脏“五脏”: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出版物“六腑”:指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区概论)、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透视与内嵌:城市空间转向及其实践——理论探讨和三个案例
透视与内嵌:城市空间转向及其实践——理论探讨和三个案例方琦;王伯承【摘要】城市空间转向是空间理论与实践探讨聚焦点.研究基于空间理论发展脉络,对上海市"析出街道"三个案例进行观察,发现城市空间转向在西方历经了生态本位到经济本位转变,并在中国展现出政治本位向社会本位过渡.社会本位的城市空间转向,将以建构生活空间、文化空间、治理空间等三大空间为具体呈现.【期刊名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7页(P89-95)【关键词】空间转向;社会本位;析出街道【作者】方琦;王伯承【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0237;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81空间是相对时间的一个实体化概念,最早在自然科学中广泛运用。
自20世纪以来,空间概念及议题被不断抽象化,成为人文社会学科讨论焦点。
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世界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诸多社会问题,以列斐伏尔、卡斯泰尔、哈维等人为代表的研究者,在城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凭借对空间概念思考尝试解决当时城市问题。
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城市社会学崛起,空间转向(Spatial Turn)也成为了理论研究中的新议题,以福柯、德里达、布迪厄、哈贝马斯、吉登斯等为代表的后现代社会学家为空间转向研究描绘了新蓝图,将现实空间问题转向虚拟空间,给空间理论研究带来了新契机①何雪松:《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学海》,2005年第6期。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城市空间转向层面研究著述颇为丰富,主要聚焦在以下层面。
一是对空间转向的哲学探讨,如通过哲学本位中主客体二元对立进一步认识时空变化,突破二元对立世界认识,对空间进行审视并建构多样态空间进行谱系认识及研究等②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关于空间理论的简析随谈
关于空间理论的简析随谈福柯(Michal Foucalt)对权力的空间向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他眼中现代社会是铜墙铁壁的监狱是四散飘零的群岛,密不透风是其主要特征,全景敞视监狱就是空间施展权力的集中体现,不仅仅是监狱,在医院、学校、军营、工厂都可见权力发生的的微观运行。
权力技术与知识话语紧密地联系着,空间被赋予话语体系即是权力的运作。
分界与区隔是权力管制的方略,不同的人被放置到某一空间内,也就被归置到相应的地位,从而形塑了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比如圆形监狱的塔楼内,被监视者无法确知是否有监视者在内,但会产生自我监视自我控制,永远都无法挣脱。
权力通过空间来改造身体,人的身体时刻处于权力网络之中,被改造成服从的身体。
最终提出了异托邦(Heterotopia)这个概念,不同于乌托邦的本不存在,它是可触碰可进入的,是多元的异质文化的共时性同存的空间,也是时间不断聚集积累的空间。
进入异托邦需要一些许可,隔离与进入基本自由,是逃脱主流同一性叙述进行一种差异规划的空间。
无论如何自我劝诫无论怎样深信被说服的规范,只要产生了质疑,就能突破与改变,蕴含着革命的契机。
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理清了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两者的复杂关系,建立起以实践和社会行动为核心的地理学。
在他的理论中,最有解释力的莫过于“资本-惯习-场域”的三元分析,三者关系可表示为——[资本+惯习]+场域=实践。
资本(Capital)在马克思那里被定义为累积起来的抽象劳动,大多是物质化的,而他则拓宽了这个概念的意涵,即凡是可以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关系来发挥作用的任何资源都是资本。
经济资本(如金钱)社会资本(如人际网络)文化资本(如审美品味、语言叙事、文凭职称)是资本的三种形式,分别以客观形态、身体形态、制度形态呈现。
场域(Field)是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根据资本的不同类型和数量进行界定,占有某个位置即占有相应的权力,资本赋予了对场域进行控制和支配权力,它可以配置物质或身体上的生产或再生产工具、可以决定日常运作的常规,以及从中获取的特定的利润。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融合理论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析和阐述个体、群体以及文化如何在社会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最终形成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本综述文章将系统地梳理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及其应用领域,以期为社会融合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社会融合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将回顾社会融合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社会融合理论模型,如多元文化融合模型、结构融合模型、心理融合模型等,并分析这些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文章将探讨社会融合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如社区建设、移民融入、社会政策制定等领域,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融合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融合理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贡献。
早期的社会融合理论主要关注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涂尔干(Durkheim)和滕尼斯(Tönnies)等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社区、共同体和团结等概念,为社会融合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融合理论逐渐关注到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问题。
帕森斯(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及默顿(Merton)的角色冲突理论,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和角色对个体融合的影响。
他们指出,社会融合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进入20世纪后期,社会融合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关注到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问题。
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同化论和区隔融合论等理论观点纷纷涌现。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还重视文化、心理和认同等因素在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通过研读大师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从个人观点及本土化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的意义。
并逐一对五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结合本我国大城市实情对城市意象五要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作出小结及心得感想。
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便是他于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大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
此外,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规划及园林,建筑设计等均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及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并且应该是“可识别的”,并且有能够启发人们强有力“意象”的能力。
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设计及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理解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它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断的意象,综合之后就成为对城市的意象。
很多个别意象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城市的整体意象。
一个城市的可读性,表现为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城市管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6)考试说明:本人汇总了历年来该科的试题及答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标准考试题库,对考生的复习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内容包含:不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Ctrl+F),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试题答案,敬请查看。
《城市管理学》题库一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1.( )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A.市人大B.市政府C.市委D.市司法机关2.城市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
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D.城乡失衡发展3.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 )获取。
A.竞争一合作分析方法B.历史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优劣机威分析方法4.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年。
A.5B.15C.20D.255.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 )。
A.行政方法B.社会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6.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就其下级行政建制而言,分为辖区的市和不辖区的市,不辖区的市一般是( )。
A.县级市B.地级市C.副省级市D.直辖市7.(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A.稳定型B.衰退型C.波动型D.增长型8.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主导、居民响应参与、自上而下推行的社区治理模式,( )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A.美国B.日本C.法国D.新加坡9.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包括( )。
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10.西方国家区域协同的多元调控模式主要以( )为代表。
A.德国B.英国C.丹麦D.美国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1.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恩格斯城市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例
2021年7月第4期总第136期Jul.2021No.4Serial.136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收稿日期:2021-03-22作者简介:申丽华(1962-),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冯天雨(1994-),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
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撰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以下简称《状况》)一书,以大量亲身经历与实际考察材料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英国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及工人阶级群体形成、发展及演变历程进行翔实论析,生动阐述了系统丰富的城市生态思想。
当前学术界针对恩格斯《状况》的研究大多从城市空间正义、阶级分化与对立、工业化演进历程的视角出发,对该著作中城市生态思想的解读尚不充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综合建设的攻坚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深化期和工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期,深入剖析恩格斯《状况》中的城市生态思想,既能够为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同推进提供更为强大的智力支持,也能够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演进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效发展打下扎实牢固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早期工业化城市生态问题的多维表现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至恩格斯创作《状况》之时,已跨越了大半个世纪。
作为这场划时代变革的发源地,此时的英国已基本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这一生产阶段的历史性过渡。
尽管国内生产能力在该段演进历程中获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但随之共生的城市生态问题也在人口、空间、居住环境等多个层面日趋凸显。
(一)产业方式变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渐进式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演变的实质意义在于人与自然恩格斯城市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例申丽华1,冯天雨2(1.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6;2.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作为恩格斯早期城市生态思想的标志性著作,立足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考量和对资产阶级本质属性的历史剖析,从人口集聚、工业生产、空间规划、阶级分区等多个层面的直接表现加以展开,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极端逐利性、生产发展的阶段局限性以及资本权利的建构强化等因素,系统翔实地阐述了英国早期工业化中的城市生态问题。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
文学叙事中的空间方英【摘要】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3种类型。
物理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人的知觉可以感知的空间;心理空间是人的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编辑后所建构的内部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各种社会性元素的关系建构,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权力、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
在这3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
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spaces, namely, physical space, mental space and social space. Physical space is the space in physical state, and is able to be perceived by human senses. Mental space is the interior spac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edition of and the projection onto the exterior world by human emotions and consciousness. Social space is the inter-personal spa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hip of various social factors, placing emphasis mainly on politics, economy, power, race, class and culture. In addition, the contrary of, intersection of and boundaries between different spaces are what writers favor exploring and revealing, and thus should be particularly stressed. In addition, the division of the different sections of space is necessary for the studies on spatial narrative.【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4【总页数】7页(P42-48)【关键词】文学叙事;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边界【作者】方英【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新世纪以来,国内的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叙事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族际生态与实践路径
5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年第 7 期
中逐步形成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性的经济生态
建立协调统一的分工机制,通过打造互利共赢
系统。 当前,加强各民族之间分工合作这一有
的族际生态,从效率方面保障各民族实现经济
效路径,能够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之间实现互
我国 56 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际生态,在各民族生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互利
总体上呈现为一种彼此尊重包容、差异互补、
共赢、和谐共享、共治均等的关系状态,可以为
优势相济的族际生态,由此推动并形成“ 多元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种新
一体”的中华民族。 就是说,不同民族在同一
思路。
中华民族的生态系统内是具有共存和共生关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下大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20CMZ032) ;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公共资
源支持保障研究” ( AS2217) 。
作者简介:孙乃龙,德州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陈纪,南开大学教授,德州学院铸
可能会改变个人的生态认同
[6]
。 就是说,在
制,可以促成各民族经济系统之间形成互利共
一定地域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围绕各自经济、
赢的关系状态,进而保障各民族实现经济共同
文化、社会发展需要,势必会产生接触和互动,
繁荣发展,并由此凝结成一种经济共同体。 所
在此实践过程中将对彼此形成积极的生态认
以,在各民族经济生态系统之间打造互利共赢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民族政治学、民族社会学。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排序版)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是什么?[2022年7月试题]答:(1)城市特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2)市场的不完备性决定城市需要管理;(3)管理、市场各司其职可以提高效能。
城市化推动力是什么?[2022年1月试题]答:(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022年1月试题]答:(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3)综合利用、化害为利;(4)污染者负担原则;(5)依靠群众、齐心共管。
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2022年7月试题]答:(1)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2)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3)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4)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5)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6)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7)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8)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022年1月试题]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022年1月试题]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读书笔记,来自豆瓣夕岸我相信,即便是在我们创造的家、现代的街道和现代的精神继续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和我们的后继者仍将继续战斗,让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宾至如归。
——全书最后一句如果不是崔卫平教授在上个月的博客中提到了它,我也许永远不知道这本写于近三十年前,引进于几年前的书居然有如此蓬勃的张力。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跨学科门类最广的社科书籍,我甚至连“之一”都不想再加了:文学、哲学、政治、社会、美术、建筑…从贝尔到福柯,从柏克到阿伦特,从波德莱尔到曼德尔施塔姆,从柯布西埃到雅各布斯…例证引用之驳杂让人惊异。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部分章节因为无关主旨就省略了。
个人觉得对于社科类的书,重逻辑的读书笔记比重情绪的即兴感想要踏实具体。
作者论述的现代性既不反后现代,又不发誓打倒一切,而是一种务实的,就事论事的态度。
前言中他提出,“我们最有创造性的建设和成就都迟早会转化成一些监狱和石墓——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我们或我们的子女就将不得不逃避或加以改变的监狱和石墓。
”2 他认为现代性首先应当维护公众利益,有利于拓展公共话语空间:“一件现代作品如果剥夺了人民的一些基本现代特征——言论、集会、辩论、传达自己的需要——那就必然会树立众多的敌人。
”5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以降的现代主义反复无常,生出了无数个理论后代,这些理论有的专注于建造词语和符号的洞穴,与现实世界脱离;有的用颠覆一切现代经验来企图重构现代主义,有的则走第三条道路,用轻松的嬉戏代替孤独的苦吟与绝望的拆毁。
令人哭笑不得之处在于,由于以上思想的从属者们都迫不及待地自称为现代主义者,致使往后的现代理论泥沙俱下光怪陆离。
伯曼在本书中所做的,一是将现有的这些理论分类为60年代纯形式的现代主义,纯反叛的现代主义和波普派的现代主义,以及紧跟其后的70年代结构主义;二就是力图在“暗淡无光”的学术背景下,“复活19世纪那种生气勃勃的辩证的现代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市区位过程
1、几个重要的区位过程
① 人口的集中与分散 ② 工商业的集中与分散 ③ 入侵及继承
例子:阁楼的变化、贵族化
2、区位过程的阶段性
Van den Berg(1987)他将集中—分散分为四 个阶段,即它们按照以下的形式发生: • 第一阶段是核心的迅速增长; • 第二阶段是随之出现的郊区——包括功能性城 市区域和都市的发展; • 第三阶段是反城市化,由于向外移民,整个城 市地区的人口下降了; • 第四阶段是再城市化的阶段,核心地区的人口 又再次增长。
2、外部和内部
A、外部因素
社会歧视:特权阶层的迁出与少数群 体的侵入、已经形成的少数群体对其 它群体的抵制。住房市场的歧视,廉 租房政策。
社会结构要素:其根本原因是少数群 体在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社会 结构特征。
社会排斥
•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 70年代的法国。目前该概念已经成为分析社会 关系的有效工具而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虽 然至今仍未形成关于社会排斥的统一定义, “但它意味着这样一个过程:个人或群体被全 部地或部分地排除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 显然,社会排斥往往是社会强势群体对弱势群 体进行拒绝与隔离的过程和结果,因而有学者 提出,社会排斥研究主要围绕社会弱势群体如 何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 的群体,并且这种状况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 而累积和传递等问题展开。
• 空间不只是社会的建构,社会也是空间的 建构。这也就是说,空间不只是社会的反 映,而是社会之所以为社会的一种建构元 素,即认为空来自并非社会的反映,而是社 会的表现。
• “空间,它看起来同质,看起来完全像我 们所调查的那样是纯客观形式,但它却是 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种类 商品的生产。” 即城市空间并不是客观、 独立的,而是一种社会产物。
“有组织的空间结构本身并不是具 有自身独立建构和转化规律的结构, 它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阶级结构 的一种简单表示。相反,它代表了 对整个生产关系组成成分的辩证限 定.这种关系同时是社会的又是空 间的”。
二、城市空间与城市区位
一、城市区位的含义
1、城市区位与地理位置相关
早期芝加哥学派的派克的人文区位学有这样的 假设:自然界的过程例如竞争、适应等在人类 社会一样有效,并决定了社区的大小及其区位 组织。像芝加哥这样的城市,虽然超越了个人 的控制,但是在人口和各种活动中却展示了一 种有秩序的排列。各种活动都在都市中找到一 个在经济上很有利的位置。
三、空间分化与社会区隔
一、区隔的概念
空间或区位区隔指背景相同的人集中在都市同 一地区。有两层含义: 1、相同背景的人集中居住,相同背景可能是: 社会地位、宗教、种族、职业等,这些都是表 明人的社会属性的; 2、区隔一般有地域方面的明晰的边界,不同背 景的人之间相互缺乏来往,甚至存在相互敌视 或歧视。
二、空间隔离产生的原因
1、自愿vs.非自愿
自愿隔离的原因可能是:(1)声望;(2)安全 感或满足感;(3)知道或认为自己在其他地 区不受欢迎。
非自愿的隔离的原因有:(1)法律或风俗可能限 制个人或家庭住在指定的地区;(2)经济动 力的结果:人们会选择自己的经济水平,住的 地方不是他们想住的地方,只是他有经济能力 能支付房租的地方。
总结:
• 三种理论(模式)的同一结论是:住宅区域的 不同主要取决于土地的价值(不同的土地利用 会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
• 但是它们也受到各种批评,如:收入阶层的分 布并不符合同心圆理论,最高或最低租值区同 时在市中心出现;太重视经济因素,忽视社会 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等。
• 但方法至今仍是刻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方法。
认为,在人类生存的空间中存在 着一系列的内在原则,它们使所有 环境的要素之间产生了空间上的联
• 举个例子:任何城市中的居民、商家、各种 制度、交通和通讯设施,作为城市的要素, 其相关的空间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 预测的。
• 这种人类空间分布的规律受到以下因素的 综合影响:对最佳地势的竞争、利用该地 区的总体效率、与相邻地区利用方式的兼 容性、人口规模和构成的变化、经济扩张 和紧缩的方式以及通讯条件和交通技术。
• W·威尔森的研究发现,由于中产阶层的迁出, 使得集中在美国大城市旧城区的大量失业者和 穷人缺少与就业者的联系,造成社会分割或社 会孤立。这种社会分割和孤立现象不仅体现在 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地方社区层面。由于失业 者和穷人的集中,且与主流社会脱离,使得整 个地方社区也逐步衰败,形成空间排斥,这种 空间排斥反过来又加剧了个人层面上的社会排 斥。比如,居住于被排斥社区中的个人,无论 个人的特征如何,都会遭受“地方歧视”。空 间向度可以作为分析社会排斥问题的一个有效 路径。正如S·梅西(Massey)明确指出的,空 间分化是社会排斥的重要原因。
• 这种观点认为城市的空间秩序是一 系列动态混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它 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已知的,最终 的结果甚至是可以预测的,它是人 类居住方式的内在性质。也就是说, 这种一定的城市物理空间是人类空 间分布原则所决定的一种理性秩序 的表现,是独具一格的。
2、新城市社会学范式 • 视城市空间为一种社会表达,一个
第五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 社会区隔
一、两种空间范式
自城市社会学一产生,空间就成为其 讨论的中心议题。空间是什么,空间 在城市分析中占据何种位置,对此存 在着不同的观点。以往对城市空间的 处理,一般采取两种范式:
1、人文生态学范式 视城市空间为一个物理空间,讨 论关注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城 市本身的扩张与重组等。
市场力量和阶级利益冲突的舞台。
• 强调城市形式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空 间转化,尤其著重的是关乎行动者 与充满了冲突的社会政治过程。
• 人类生态学只是把城市空间当作为一 种纯粹的物理现象,空间形式被作为既 定的东西加以接受,完全忽视了形塑城 市空间的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及不同 团体间的政治对抗。新都市社会学则 试图将城市空间过程放在资本主义体 系中进行考察,将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 对整体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