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1)

合集下载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时代对于整个规划行业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变化中,挡墙的规划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的整合以及设计,更多的是在结合相关学科统筹设计,而关注的对象也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

而数字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繁杂的问题,进行多学科交互,解决一些规划专业从业者所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实现最终规划成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空间形态、经济性、美学修正理论研究:东南大学的杨俊宴教授在《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内涵,在文章中以城市各基准评价单元的内在作用以及联系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内在的公平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

同时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筛选,[7]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同时以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底线进行了制定,提出以城市发展的经济性为原则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修正的修正模块的建立。

在杨俊宴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方法一文中,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以高度控制结合控制强度的理念,建立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矩阵,从而对城市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在《控制与引导: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案例》一文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控制项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引导相融合,且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控制项详细规划层面进行城市设计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策略。

薄力之在《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纽约以及东京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也对这四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分析。

03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2014

03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2014

③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 信息论,使之接近行为论。
④ 1970年代,G·克梅鲁提倡:区位的决策应为感应行为的 决策,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9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与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有关的诸学科, 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理学、 哲学、医学等。这些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
可见,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
决定因素。于是,韦伯又提出劳动力系数概念:
劳动力系数 = 劳动费指数 / 区位重量
劳动力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的可能性大;劳动力系数小, 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指向性强。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6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 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 工业区位论-12
第三章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 非中心布置的交通经济工业
这类工业都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它们服务于全国市场,并与最新 的创新保持同步。它们往往沿高速公路呈带状发展,如波士顿128公路 沿线的电子和航天工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滨水的非本地市场的工业
这类工业在大都市地区内的区位受到对交通考虑的有力影响。它 们的原材料通过海运送达,或者它们生产完成的产品只有通过深水港 运输出去。
奎因从交通成本的角度,对商业设施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认 为零售业(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区位选择应遵守如下四种原则:
1) 消费者呈线状分布时,不管该分布是等间隔还是非等间 隔的,商业区位在中心点布局最有利,原因是在这一点上总交 通费用最小。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是一种研究地理现象、探究空间模式和空间关系的学科。

它应用空间数据和地图信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遥感技术,来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空间现象。

空间分析理论包括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空间交互、空间分布、空间模式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空间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空间分析方法则包括空间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空间交互分析等多种操作性方法,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大量空间数据中发现关键信息或构建有用模型。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适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比如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交通规划等等。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地理上的问题,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城市结构类型

城市结构类型

服务核 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总部 心区 经济、金融保险业、商贸、
餐饮、基础教育、医疗卫生、 文化休闲等基础服务业
通州 副中 心
城市拓 都市农业;绿色食品加工; 展区 科技、教育、文化培训;印
刷、出版、包装;大型会展; 制造业;住宅房地产;物流
10个 新城
生态涵 养区
林果业、养殖、旅游、教育 文化产业、休闲度假产业、 现代商业、无污染的都市型 工业
2)扇形模式——兰州
2.兰州市域功能区结构和外部形态
分析城市的发展过程受到城市内部活动需求及既定城市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及行政 区划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两山夹--)l』”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兰州沿河发展的狭长的带状城市布局。全市130 hm2建设用地中,实际居住162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仅为80hm2。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 红古五区以及80年代后期划归兰州市管辖的永登、榆中和皋兰三个郊县。
2扇形模式兰州33兰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31受河谷地形影响产生诸多不利因素兰州的城市空间结构无论是在最初形成期还是在之后的发展期无不严重地受到了河谷盆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样产生了一些与生俱来的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 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 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如图:
2.1市域城市功能分区由内向外呈现为如下层次: a城市中心区。 b混合功能区,即带状过渡地带。 c近邻内、外层组团工业带。 d农业郊区带及卫星城镇。
2.2综上所述,城市地域结构显示为:商业中心斗带状过渡地带,即居 住、生活、行政、轻工批发等功能混合带一近邻内、外层组团工业 带一大农业郊区带及卫星城镇。第二、三圈层往往根据地形依次向 外伸展,大致以带状不连续形态沿河谷分布。所以,兰州市域地域 空间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心圆结构特征,但由于河谷地形、 河流等自然条件的强烈限制,层次结构具有不连续性,这使得兰州 市地域结构明显呈现带状组团式。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
• 城市经济学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 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 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 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 特征说明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复杂 性和多元性。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要 属政府行为、土地价格、社会结构及人文 类型等因素。
一、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 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3_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理论
alexander认为人的活动的倾向比需求更为重要因为倾向作为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反映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而这就是城市规划和设计需要满他1965年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一文从城市生活的实际状况出发指出城市空间组织应当重视人类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方面及其多种多样的交错与联系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在进行空间组织时不应偏好简单和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轻易接受简单的各组成要素互不交叠的组织方法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2
(1)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在20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的设想,1904年 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工业城市》一书。
——工业城市是一个假想的规划方案,它位于山林起伏的 河岸斜坡上,人口规模35000人。其选址考虑的是“靠近原料产 地或者附近有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者便于交通”。
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 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 种弊病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组织空间的理论-5
(2)雅典宪章
——在柯布西埃影响下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 1933年通过了《雅典宪章》,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 原则。
——中心边缘区:由中央商务区向四周延伸,往往由若干 扇面组合而成,商业地段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且高密度 住宅区距中央商务区较近,低密度住宅区分布在其间。
——中间带:具有混合型社会经济的特征,由高级单元住 宅区、中级单元住宅区和低级单元住宅区组成,并且高密度住 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劲,地密度住宅区距离城市中心较远。
(5)塔弗的理想城市模式
1963年E.J.塔弗 (Taffe) 等人,从城市社会学角度提出了城市 地域理想结构模式。

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入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入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入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涵盖以下内容:城市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对城市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在城市研究领域中,空间句法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入门知识。

首先,我们将介绍空间句法的基本概念。

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空间结构和组织方式的理论。

它将城市空间看作是一种由不同要素相互关联和组织而成的复杂系统。

通过分析和描述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句法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

其次,我们将探讨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空间句法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社会地理学等领域。

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空间句法可以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最后,我们将总结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意义,并展望它的发展前景。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它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促进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化。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介绍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入门知识。

通过对空间句法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本文进行概述,介绍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空间句法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

随后,我们将介绍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的概念和定义,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作用。

在介绍空间句法的应用领域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其在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和空间分布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整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整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三讲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1
教学重点
城市设计空间分析的三种研究方法: 图底理论 联系理论 场所理论
2
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 )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 理论(linkage).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 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 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 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 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8
城市轴线的表现形态 A、有的呈显形状态 B、有的呈隐形状态
城市轴线的空间范围 城市轴线可分为城市整体轴线和城市局部轴线。 城市整体轴线(又可称为城市主轴)贯穿城市
的大部分地域,连接城市中的主要公共活动节点 和景观节点,往往既是发展轴线又是景观轴线, 由一条或以上的交通走廊来确保轴线的可达性。
19
城市局部轴线(又可称为城市次轴) 只贯穿 城市局部地段,往往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轴线。 常见的如市政中心的纪念轴线,集中了市政建 筑(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如博物馆、美术 馆和大剧院),以及与城市的特定历史背景有 关的纪念建筑(如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和巴黎的 凯旋门等),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20
城市轴线的组织方式
28
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及延续
29
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中轴线
30
31
32
33
34
35
36
3、 场所理论 (Place Theory)
————是把文化、社会、自然和人的 需求等方面加入到城市空间研究中的理 论。
37
38
39
40
41
4、三种理论比较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阶层居住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将其提炼、抽象出结构模型,用以反映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

一、Burgess的同心圆模型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同心环模式的中心观点在于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

环带1代表中央商务区(CBD),是城市商业、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焦点。

在中心区的外缘是批发商业地区,分布有仓库、轻工业或市场;CBD也保留了比较小的、分散的居住用地。

环带2是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

早期在此居住有许多商人,随着城市增长,工业由内城转移到此处,居住环境遂渐遭到破坏。

此带内部边缘是工业用地,而其外缘则由不断减少的邻里构成。

一度盛行的独户住宅(Town House)已转变为平房、备有家具的出租房,甚至小的工业。

这里人口之间差别较大,既有老居民也有第一代迁居户,既有游民也有罪犯。

这里的犯罪率及精神疾病比例全市最高,较多的流动人口是本区的特征。

环带3是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

本区人口由工厂和商业工人构成。

他们有足够的经济承受力以逃离环带2,但其到达工作地点的途径仍需便宜且方便。

本区焦点是工厂,其人口构成以工厂工人和商业工人等工薪阶层为主体,有各种年龄群体的居民。

环带4是较好的住宅区分布地带。

分布有私人住宅和公寓群,是中产阶级的家园,并且辅助性的商业中心得以发展。

环带5是通勤地带,与CBD之间的通勤时间在30-60min,这里是郊区单身家庭宿舍的集中分布地带。

在上述5个地带以外,还有周围的农业地带以及城市的宽广腹地。

图8-14同心圆模式图理论局限性:(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的推论基于均质性的平面,划带过多,同心圆形状过于规则,没有考虑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及人们居住的影响,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城市内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

因此,同心圆模式的适用性受到局限。

城市结构类型

城市结构类型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种类型
1 同心圆模式 2 扇形模式 3 多核心模式
1)同心圆模式
• 同心圆学说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 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理论之一。
• 美国艺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吉斯于1925年最早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模型。1871
年芝加哥遭到一场大火几乎有13个建筑区成为平地其核心区全部被烧毁。伯吉斯以1920年代的美国芝 加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心商业区(CBD)位在都市中央邻近密歇根湖畔,白天为繁盛的商业区,夜 晚人潮散去,中心商业区几乎没有居民。商业区外是住宅区,首先是包括少数民族聚集区,是贫民聚 集的旧区,之后是高级住宅区,沿着北边的湖畔成圈环状分布,远离工业区。芝加哥的市郊已经有市 郊化出现,城市外围环绕着广大的通勤带,每天大量人口进入中心商业区。通过芝加哥的研究,而推 论出城市土地利用分布的形成。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 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 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 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 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 区 (3)社会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 住宅区 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 (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可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多中心型、辐射型和不规则型等。

1.单中心型:即城市内只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半径向分散状分布。

2.双中心型:即城市内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两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3.多中心型:即城市内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多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4.辐射型:即城市内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分散分布的形式。

5.不规则型:即城市内内部空间分布不规则,缺乏中心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2.城市空间流动性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结构与空间连通性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交通、人流、物流的流畅性与城市的发展、竞争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3.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层级结构,即各种不同功能区的相对等级关系。

4.阶段性与动态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也是不同阶段的产物。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城市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

2.政策与规划城市空间利用规划是指国家、地区、城市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类型用地,按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进行布局和规范,从而形成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6、利用滨江风景带形成的开敞空间走廊。组织有序的衔景立面,使人文景观和 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与河滨绿化空间相呼应的特色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 休憩环境。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 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 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 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 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
(2)、特 征
1、以人为本──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设计依据 2、综合性──与城市规划、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管理学等等密切相关 3、时间性、地方性──时间、空间的统一,静态景观和动态 景观的统一,地方特色、风格的统一
精选课件
(3)、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规划,具有整体性,并受城市性质、规模、社会文化、经济能 力的制约。 街道城市设计要从城市整体出发,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强调街 道景观多样统一的辩证关系,即变化中求得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在街道 空间的尺度上、两侧建筑物的体量组合上、色调上、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 理解与表达上求得统一;而在细部处理上,在色彩上,在街道的横断面设 计和地面铺装形式上进行变化,既保证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又保证城市 街道变化的丰富多彩。
精选课件
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建筑单体的色彩较 为重视,但对单体色彩与城市总体色彩的关 系却表现出一定的“无意识”,体现在:某 些现代城区中出现的单体建筑之间色彩的争 奇斗艳使城市色彩局部产生不和谐;某些有 地标意义的建筑在其外观更新过程中“喜新 厌旧”,忽视色彩所产生的识别意义,忽视 人们对城市地标的心理依赖,也忽视城市地 标的景观面貌对延续城市文脉的作用;在旧 城改造中,新的建筑往往以异质性的“斑块” 对老街区不同时代所呈现的色彩与“肌理” 形成干扰;也有因城市更新而导致历史色彩 “剖面”边缘的识别模糊等问题(图5)。所 有这些均表明城市色彩有很多可以进行控制 与引导的方面,这需要通过规划进行色彩干 预以使城市总体色彩朝有利于整体识别个性 的方向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02:突破两个核心考点 典例剖析 一、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分析:
高雄矿产资源匮乏 ,工业部门主要有石化、炼油、 钢铁、造船、食品等。读高雄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1) ~(2)题 。 工业区集中布局可以共用基础 第(1)题,商业区一般集中布局 设施,方便企业联系,取得规 在城市中心附近,辐射城市及 (2)题,台湾石油资源缺乏, 模效益, C项正确; 周边地区,不会因集中布局而 石化工业的原料来自岛外, 影响其服务范围, A项错; 因此石化工业应布局在港口 附近;石化工业污染严重且 文教区如小学等应该分散布 有爆炸的危险,应远离居民 局在各个居民区,方便学生 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上学,因此 D项错误。 因此d地适宜。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综合上述三种观点,城市空间结构可 以概括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历史 时期内,城市各个要素通过其内在机制 (包括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 作用而表现出的空间形态。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城市空间结构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 本课题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基础 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 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01:夯实两大基础点
工业区 中心商务区 低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
Network Optimization Expert Team
• 3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 式。 • 4 时间层面。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但每一历 史阶段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 有必要引入时间层面。 基于费利的概念框架,有的学者把城市空 间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如建筑)和动态活动 空间(如交通网络)。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

• •
5.6电脑分析技术 电脑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逐渐使规划者从 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科学化。
• • •
2.3认知意象分析 这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其分析结 果直接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
• •
1960年,凯文· 林奇根据人们有关城市景观儿时记忆的测验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城市意象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进展,其结论集中发表在《城市的形象》 一书中。 认知意象对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可识别性和意象性。 通过研究,林奇概括出城市意象五要素:路、边、区、节点、标志。
• •
5.3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 在“心智地图”分析基础上,可进一步调查分析居民对城市某些标志性节点, 如塔、教堂、庙宇等建筑物及其空间的主观感受。这些标志性节点在所在城 市中一般都有相当的空间影响范围,并且在城镇景观、居民生活和交通组织 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功能。
• •
5.4序列视景分析 过程:在待分析的城市空中,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 点,选择适当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事先准 备好的平面图上标上箭头,注明视点位置,并记录视景实况,分析的重点是 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使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做 视锥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 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
5.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 • •
5.1基地分析 这里的基地分析是广义的,是指对城市设计地段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的综合 分析,也是场所文脉分析理论的具体深化内容之一。 基地和用途是一对孪生概念。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它有两重性,一方面,只有 当基地所形成的限制条件被认识时,才能考虑其可能性;而另一方面,同时 又只有在用途提出后,基地分析才可进行。

青岛市东岸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

青岛市东岸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
2. 功能中心识别。参考已有研究,本文首先
利用核密度法识别各功能要素的高值区,作为候 选功能中心,之后通过构建微观尺度网格,统计网 格内功能要素数量,进而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 法识别热点集聚区⑷,最后将这两个结果进行叠 加,得到各功能中心及边界范围。其中微观尺度
网格由区域面积和POI点数量确定,本研究网格 宽度为300m。
关键词:城市功能;空间结构;POI;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F299. 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98(2019)05-0013-06
城市功能空间是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
研究热点之一。城市功能空间理论起源于20世 纪20年代的西方国家,柯布西埃等学者的城市功
能分区理论、沙里宁的“有机扩散理论”和芝加哥 生态学派的“同心圆、扇形、多核”三大学说是城市
第32卷第5期 2019年9月
青务职止授*Biblioteka 昵学报Journal of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Vol. 32 No. 5 Sep. 2019
青岛市东岸城区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研究
杜臣昌,和娴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编研中心,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以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区位商等方法,对青岛市东岸城区居住、办公、商业三类功 能空间的分异格局进行分析,解析功能中心体系的能级结构,并探讨城市功能空间的复合特征,以期为 青岛市城市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撐。结果表明:三类功能要素整体呈现“南密北疏、西密东 疏、海密陆疏''的特征;三类功能空间均呈现多中心特征,且不同能级中心差异明显;综合型和复合型街 道是东岸城区街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与城市功能中心分布基本一致。
功能空间研究的经典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Harvey (1973) :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1)空间形态(Spatial Form): 地理学的方法(Geographical Approach) (2)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 社会学的方法(Sociological Approach) (3)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 在社会学方法和地理学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interface)
(3)区位理论 企业选址行为(最大利润)/家庭选址行为(最大满足) 交通成本/其它成本要素/收益要素/利润空间界面 (4)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优化 从最大利润(profit maximization)到最大福利(welfare maximization)
3.2 行为学派(Behavioral Approach)
3. 城市空间结构的解析理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3.1 新古典主义学派(Neoclassical Approach) (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范式理论(normative theory):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理想竞争状态下资源 配置的最优化(假设条件包括经济理性、完全竞争、最优决策) 空间经济行为 空间变量(克服空间距离的交通成本) 最低成本区位(least-cost location) 区位均衡(locational equilibrium) (2)城市土地使用的空间模式 Alonso(1964)的地租竞价曲线 区位-地租-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成本和区位成本之间的均衡
2.2 感知空间(Perceived Environment):主观体验
(1)Lynch(1960) 城市环境的意向构成(imagery) (2)Clark & Cadwallder(1973) 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desirability):居住选择意愿
2.3 社会-经济空间(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
1.1 Foley and Weber (1964): 多维概念框架 第一层面:文化价值、功能活动、物质环境 第二层面:空间/非空间属性 第三层面:形式/过程 第四层面:时间 1.2 Bourne (1971):系统理论 (1)城市形态(Urban Form):要素空间分布 (2)城市要素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 (3)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 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 特征要素及其相对重要度和空间分异模式 经济地位(economic status): 扇形分布模式 家庭类型(family status): 同心圆分布模式 种族背景(ethnic status): 多核心分布模式 (4)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用于 检验(演绎法的研究)或建构(归纳法的研究) 关于空间形态和社会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理 论假设
4.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
(1)社会过程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机制,社会关系是导 致社会过程的根本动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应当建立在社会关系的 构成范畴和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社会学和地理 学相结合的方法。 (2)Urry(1981):社会关系的构成范畴包括经济 (economy)、国家(state)、社会(civil society)。 相对于经济范畴中的阶级关系而言,在社会范畴中存在多元化的 社会关系,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在不同的基础(如性别、 年龄、宗教、种族、地域)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3)社会过程的空间属性:全局性过程和局部性过程。 空间相对论 社会科学的现实主义哲学 社会科学的抽象研究和具体研究
空间相对论:空间并不是具有实质的物体,只是作为自然实体和社 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存在。 社会科学的现实主义哲学:社会实体(即社会群体及其关系)具有 导致社会过程的内在因果机制。由于社会实体总是存在于时空之中, 其因果机制在具体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得以实现,取决于社会实体 之间的时空关系。因此,社会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影响社会过程 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
现实状态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空间经济行为 企业选址行为的区位因素分析 区域发展政策
3.3 结构学派(Structural Approach):政治经济学
(1)结构学派对于新古典主义学派及其改良的行为学派的挑战不仅 是在方法论在而且是在认识论上、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是在理念上:从 个体选址行为到社会结构体系 (2)城市空间形态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和生产过程中的阶级关系 (3)物质环境(城市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社会过程) 的必要条件 城市物质环境与资本再生产:在城市建成环境的投资-建造-使用中, 实现资本积累和化解经济危机(如美国的郊区化过程) 城市物质环境与劳力再生产: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延续 (如城市居住空间的社会分异) (4)产业区位研究:在经济结构重组的过程中,资本的每一次流动 (部类的和空间的),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地域分工。 (5)新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忽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外范畴中 的社会过程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局限于抽象理论,忽视特定时空 条件下的实证研究。
(1)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 Burgess(1925)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zone model) Hoyt(1939) 扇形模式(sector model) Harris & Ullman(1945) 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 (2)城市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 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多变量统计方法 主因素分析方法 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 大规模实证研究
2.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
2.1 城市物质空间(Physical Environment):客观现实 (1)Jones (1958):城市风貌(townscape)
(2)Conzen(1960):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阶段 边缘地带(fringe belt) 固结界限(fixation line) (3)Smailes(1966): 城市物质空间演化方式 向外扩展(outward extension)/增 生(accretion)和内部重组 (internal reorganization)/替代 (replacement)的双重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