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感知环境东北林大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摘要: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图2.1 R. 克里尔广场形态构成图解
图2.2 R. 克里尔列举 的四边形广场的多种形 态
图2.3 夏洛腾广场 和斯洛斯广场(R. 克 里尔设计)
2. Hamid Shirvanv的城市设计设计观
《都市城市设计程序》中,提出了城市设计组织结 构中8种主要构成要素:
a. 土地使用 b. 建筑形式与体量 c. 交通与停车 d. 开放空间 e. 人行步道 f. 支撑活动 g. 标志 h. 保存与维修 认为城市设计主要取决于城市各个局部地段物质元素的空间 组织与处理。
3. 城市设计的“质”和“量” “质”功能(function) “量”强度(intensity) 4.城市构图理论 城市构图理论是以城市整体形式为出发点,探讨 城市设计各组成要素间的艺术处理原则与城市设 计形式美的规律。 • 发展脉络 古典城市构图理论(对称法则)现代城市构图理 论(均衡法则)多元探索(加法法则、等级指数)。 • 趋势及其认识
• 物质——形体分析探讨Urban space外在形式美 的分析及创造方法。 • 共同特点:研究对象是城市物质空间中实体环境 这一客体,基本上不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及社会 文化背景的影响。 • 意义:对当代城市设计设计仍有巨大影响。
图2.40 18世纪初的慕尼黑市局部景观
图2.41 京都市城市轴及城市形象结构
• “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 体系,亦即环境的“意象”。 • 存在空间的3要素:中心(centre)、路线 (pach)、领域(area or domain) • 人对周围环境(包括城市设计)的认识都遵从 中心——路线——领域模式,场所的人文 意义。
(4)城市形态
良好城市形态取决于: ——整体形象性要求的设计 ——体现出形态的特性 ——整体感
XX城市风貌专项规划
——学界出于规划体系统一完善和规范城市设计运行机制的需要,也曾出现了反对的 (郑正,1998,不主张增加新名词)以及主张融入(郭恩章,1998,应该统一称为总体 城市设计为宜)的声音。 但可能出于理解方便的需要(风貌一词的文化学渊源),风貌特色规划这一称谓一直沿 用至今(1996年河北省推行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名义)。
建立适合寒冷气候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 寒地城市应当注重培育本土品种,采用针叶 与落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合理规 划城市外围防护林带,提高城市全年,尤其 是冬季城市绿量(东季采暖污染),并重视 加强小规模的绿地建设。
4.2中观层面 加强城市住区户外物理环境设计 满足日照要求,控制建筑阴影影响面积, 重视“风屏蔽”,合理规划户外活动场地。
分层次
即是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不同层次有侧重地对城市风貌特色加以维 护、塑造与强化;
分系统
选取影响城市风貌物质形态景观的关键系统,进行结构、特征分析, 充分发掘和利用各要素集合的内在联系,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对景观
要素合集做出布局安排,提出建设控制要求,提升城市形象;分 区块
以城市功能、建造年代、环境特征、行政区划等为依据对城市地区 进行风貌特征进行空间划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通则与 导则,落实系统控制,指导后续的详细规划与建筑设计。
落实——编制导则、突出重点/专项
即是在系统架构的基础上,以通则或者导则的形式提出设计要求, 寻求与法定规划结合,或选取重点地段或专项规划深入设计达到示 范作用;
风貌概念/规划演变/比较研究/体系剖析
技术路线
规划方法
关注内容
方法剖析
方法剖析——具体多采用分层、系统、分区三种方法为主 的规划控制手段;
风貌概念/规划演变/比较研究/体系剖析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共五则)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共五则)第一篇: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摘要:本次认知地图研究是以吉林建筑大学为调查对象,对学校进行更进一步地了解。
在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影响校园意象的要素是:建筑、场所、道路、标志、边界、区域。
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予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与意向图。
关键词:认知环境、意象、校园、地图正文:一、调查对象概况:吉林建筑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学校始建于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设立的新中国首批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
1997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等次。
学校已成为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决策咨询与服务基地。
2013年更名吉林建筑大学。
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1亿元人民币,校区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
学校设有图书馆、行政馆、公共教学馆、实验楼、土木教学馆、逸夫建筑艺术馆以及文体中心等教学中心。
其中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37484.5平方米,设有7个阅览室,研究间一个,有阅览座位2800席。
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纸质图书为112万册,电子图书76万册;藏有中外文报刊1400种,其中中文期刊1008种,外文期刊92种,中外文报纸112种。
藏书结构以建筑科学为主要特色,兼有理工、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交通及其它各学科藏书。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 第12章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3、评价:
①居民构想图是徒手绘制的,这要 求居民受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但现 实中有很多教育程度低的人,他们不 可能绘制出来,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 他们的空间行为。 ②林奇研究的整个焦点都指向了 意象的可见因素,忽略了声音、气味 等因素。
2、带状商业网点
主要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 城市传统的购物街,主要干道两旁呈带 状连续分布的商业网点,以及欧美超级 公路为提供长途旅客稍作休息或投宿的 带状商业性设施。
3、专业化商业街
专业化商业街即城市内一些十分专 门化的商业区域,如西方城市常见的汽 车专门区、印刷品专门区(如书店等)。 南昌市图书城在哪?饮食一条街在 哪?古玩一条街在哪?电子城在哪?
实体空间
(二)社会区分析的指数
1、史域奇和贝尔用三组社会描述变量分别表 示“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三个 概念,并将这三个组变量组合成三个复合指数。 然后他们根据这三个复合指数进行社会类型的划 分,具体方法为: ① 以人口普查带为基本单位; ②将城市化和社会地位两指标四等分,从而 形成16种类型; ③用经过处理的数据作图;
第十二章 城市市场空间、 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第一节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结构
一、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城市内部的商业结构一般分为三种:多 层次商业中心、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 干道商业带)、专业化商业区。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是由这三种商业布 局组成的复杂系统结构。
1、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主体
北理环艺理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北理环艺理论考研题目及答案北京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研题目及答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空间的美学价值、增强空间的功能性、促进社会交往、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等方面。
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空间,满足市民的休闲、交流等需求,同时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2. 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体验。
设计师需要从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感受、审美偏好等方面出发,创造出既舒适又具有艺术感的空间环境。
同时,还要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实现设计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3. 简述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原则。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原则包括色彩的和谐性、色彩的功能性、色彩的心理效应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空间的性质、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合理选择和搭配色彩,以达到美化空间、引导人流、调节情绪等目的。
同时,还要考虑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4. 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理念。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理念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设计师需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要通过生态设计手法,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增强空间的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材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创新性、科技性、生态性,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的空间环境。
而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地域特色的体现,运用传统设计手法和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韵味的空间环境。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分析摘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要素和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选取了东北林业大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块:主楼南侧绿地、丹青楼前广场和文博楼前广场,进行环境景观的分析,提出了三个地块中各自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原则、植物景观设计、历史文脉的体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分析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I summarize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campu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 ch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plots of t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outh green space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nt square of Dan Qing building and front square of Wen Bo building, analysis landscape and put forwar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plots. Based on design principl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 context, I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alysis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概述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境行为心理学-链接之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2. 空间认知 •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必须具备某些基本的能力,如基本的
定点定位、路径的了解等。 • 人们多少了解所在地方的空间知识,并能识别和辨认环境,
这样他不仅能去他想去的地方,而且还能为他人指路。 A. 空间认知的性质 B. 认知地图 C. 影响空间认知的因素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嗅觉,个体是根据嗅觉刺激的强弱来判断距离的。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习惯化: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 性会发生变化。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 化。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 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而对变化 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 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B. 知觉常性:这些是人类学习并反复强化、建立牢固心理表象 的结果。
C. 格式塔心理学:在辨认形态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是格式塔学派, 其中重要概念就是言简意赅。关于形态方面有几个言简意赅 的规律:接近律、相同律、连续律。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D. 认知容量: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人类 的环境知觉收到了这种有限性的影响。分组分类 的排列可能会更有利于人们增加认知容量。
• 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大手笔、大形象问题,还有许多细 微的生态关系需要认真对待。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 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 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新鲜从 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环境特性。
Splendid split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整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城市森林近自然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度 ,是反映森 林质量 和生态 状况 的一项 重要指标 ,也是 进 行 森林近 自然经营 的重要参 考指标 。近 自然度评 价最理 想
的方法是找 一个对应 的且从 未受人 类干扰 、仍处 于天然 状 态的参 照系 ,但是这 种参 照系很难 找到 。国 内外 对近 自然 度评价指标 体 系均 做过研 究 ,但 由于地 区不 同、森林植 被
带 ,位 于 北 纬 4 。 1 ~4 。 1 ,东 经 12 2 ~ 1 1 2 7 2。 1
1 3 4 啊。 2 。 8
功能 通过形成森林环境改善小气候环境 、吸收污染物 质、 提高环境 质量以及通过 污染物 质的隔离防护 ,保持道 路附近地 带的生态环境 质量等 。
表1 城市森林主要 类型
城 市森林类型
E 生态公益林( ) E
然度评价 体系 ,为 沈阳城 市森林 的近 自然经营和 可持续 发 展做出有益探索 。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 区域为沈 阳市 区 ,沈 阳市位于 辽宁 中部 ,区内在 地貌上正 处于长 白 山余脉 ,吉林哈 达岭 向辽河 平原过 渡地
所处环境条件等不同 ,国内 目前 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脚 。 而指标体 系建立 的好坏直接 关 系到 评价 的科撑 下的近 自
郁 闭度等 。记 录灌 、草种名 、高度 、盖度 ,记录枯 落物 盖 度 ,群 落 层次 l物 种 多样性 采 用 常规 S a n n Wi e 指 hno— e r n 数 、Pe u il 均匀度指数计测 o 。
各指标权 重。将近 自然度 划 分为4 等级 ,#  ̄ 个 v
明:评价结 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证明指标体 系与模型具有 普适性 ,可对城 市森林 的建 设提 供有益探 索。 关键词 :城 市森林 ;近 自然度 ;层 次分析法 ;指标体 系 城市绿 化随 着城市 建设 的快 速发 展 ,越 来越受 到社会 的 关注。与此 同时 ,作为人 类文 明和社 会进步 的产物—— 城 市森林 ,也 开始蓬勃 建设起 来 。城 市森林 是城 市生态 系 榆树( l sp mi ) U mu u l 、杨( o uu p ) a P p lssp.、旱柳(a x ma- SⅡ t sdn ) u a a、刺槐 ( b i su o cca、油松 (iu a u Ro i a pe d a ai) n Pn s tb - leomi 等 ,主要 灌木 有 :水 蜡 (/u—t m bui l a[r s ) Lg s r u o ts oi f - u ) 忍冬 (o i r a o ia、 紫丁 香 (y ig baa 、 n r、 L nc a jp n c) e S rn a o lt) 榆 叶梅(九 St lh) P mU i a、珍珠绣线菊 - e h n e ro r a亡u b a 翻 。
072.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
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王玉琢摘要:随着城市通讯、交通等新技术的冲击,城市人口、物资、信息的流动日益频繁,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丰富,城市结构特征更加复杂多变。
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如城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乏、场所认知度降低……这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城市活力消解的难题。
如何“以人为本”地识别并城市空间问题、重塑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城市空间活力形成过程、主客体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深入解析,确定了城市空间活力以人群活动为外在表征、以空间特征为内在机制的双重内涵,从人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建构了城市空间活力理论框架,并从空间的静态维度、时间的动态维度及主体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提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对后续城市空间活力的实证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活力,城市空间活力1引言在当今城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群活动需求、优化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城市以人为本”是当代众多城市亟待解决却又常被忽略的问题。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重塑活力空间,为多样化的人群活动提供舒适的、充足的、优质的物质环境,建构以人为本的生活秩序是建设健康、生机、魅力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何认识城市空间活力的现状、探索空间活力的营造要素及内在机制,进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目前,已有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视角局限在微观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
本文以广义上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活力的形成机理入手,对城市空间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定义与内涵解析,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
基于知觉理论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分析
基于知觉理论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分析作者:李嘉王天宏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4期摘要: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在人居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居民内在心理需求的驱动下,显著影响居民的行为和活动。
有效的公共活动空间应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的多样需求,提供适应各种偏好和活动的环境,这也是评价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质量的关键标准。
以上海徐汇区乐山社区空间更新为例,结合知觉理论方法,探讨如何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应用知觉理论。
通过关注居民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空间设计;知觉理论城市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却显得不够活跃,忽略了居民的内在需求。
这些空间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不断增加和多元化的居民需求,出现了互动机会有限、居民之间联系不足等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3年11月发布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
如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建设。
基于知觉理论,设计者需要理解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以创造更适应居民心理需求的社区空间,促进友好互助关系的形成。
一、知觉理论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相关概述(一)知觉理论基本原理知觉理论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爱德华·托尔曼于1932年在《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动物行为受到内部认知地图的影响,这是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知觉理论强调人类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部刺激,经历感觉、注意、理解和记忆等心理过程,最终形成对环境的感知。
知觉理论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环境心理学紧密相关。
环境心理学关注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经验,而知觉理论提供了理解感知和认知过程的基础。
二者共同关注情感、态度、行为反应和适应性,深化了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城市景观设计与空间感知研究
城市景观设计与空间感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与空间感知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空间感知。
城市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感受和评价。
好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空间感知,从而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设计、绿化环境等方面的设计,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好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并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空间感知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感受。
好的空间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空间感知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嗅觉感知、触觉感知等方面。
好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从而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视觉感知是空间感知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好的视觉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好的视觉感知需要考虑到建筑设计、绿化环境、道路布局等方面。
建筑设计需要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布局,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
绿化环境需要注重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绿化环境。
道路布局需要注重道路宽度、车道数目、人行道宽度等方面,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道路环境。
听觉感知是空间感知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之一。
好的听觉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好的听觉感知需要考虑到噪音污染、声音传播等方面。
噪音污染是城市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创造出安静、舒适、宜居的环境。
声音传播需要考虑到声源位置、声波传播路径等方面,从而减少声音传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嗅觉感知是空间感知中比较次要的方面之一。
好的嗅觉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好的嗅觉感知需要考虑到气味污染等方面。
气味污染是城市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气味污染,创造出清新、舒适、宜居的环境。
城市建筑室外空间热舒适评价分析及优化
requirement of comfort for outdoo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utdoor micro-climate, a canopy that covered the project site was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izing the shading coefficient of the canopy while designing the openings forms can improve the overly heating conditions during summer.Key words outdoor microclimate; thermal sensational index; Ladybug & Honeybe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 FD)近年来,城市空间布局中室外或半室外的活动场所逐渐增加,鼓励市民增加室外活动、亲近自然,为健康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理空间条件。
因此,热舒适度成为室外或半室外活动场所的评价要点之一。
极端的热环境可能对室外活动人员造成感官上的不适,更有甚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例如:降低器官生理机能、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等[1,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更加需要关注城市微气候中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3]。
影响室外热环境的因素较为复杂。
其中,一类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风速、太阳辐射等;另一类因素是人为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群的布局安排、下垫面的形式等[4]。
除了前述客观因素以外,有的评价标准也将人员主观行为列为影响因素之一[5]。
针对人员热舒适,国内外已有多种舒适度评价指标,各个评价指标包含的参数各不相同,且评价标准的侧重点各不同。
本文将对常见的几种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进行文献综述对比,并通过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室外热舒适度的模拟分析计算。
景观意象理论研究
景观意象理论研究引言景观意象理论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它强调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景观意象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概述景观意象理论的内涵、探讨其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分析应用实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念阐述景观意象是指在人们内心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或人造景观的印象、感知和理解。
它不仅与自然元素有关,还涉及到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景观意象理论的是人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如何产生情感共鸣,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理论探究景观意象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景观认知、景观情感和景观意象。
景观认知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它受到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景观情感是指人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包括喜爱、敬畏、愉悦等。
景观意象则是人们在景观认知和情感反应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印象、感知和理解。
在景观意象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特征、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
景观的形成过程包括多个阶段:观察、理解、描述、记忆、想象等。
每个阶段都涉及到人们对景观的认知、情感和意象的塑造。
景观意象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性、文化敏感性、主观性和动态性。
应用分析景观意象理论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方面,景观意象常常是作家描绘人物情感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古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近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风光。
在艺术方面,景观意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绘画、摄影、雕塑等,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建筑领域,景观意象理论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空间。
此外,景观意象理论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景观意象,可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第四讲 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5、空间侧界面与空间地界面
侧界面
• 空间的侧界面主要通过建筑实体向上发展的空间高度体现。 如图示,沿解放路、中山中路、依仁路的建筑层数多为小高层, 这与其建筑功能密切相关(多为宾馆、酒店、书城等大型商业 建筑)。而正阳街沿街的建筑层数多为2层的低层建筑。体现 其步行空间的亲切感。 • 地块内部中主轴线两侧的建筑高度根据其空间的开敞度而 有所变化。半开敞或者私密空间围合的建筑多为多层建筑,而 地块中心的开敞空间则为底层建筑。越是开敞的空间其建筑高 度越低。侧界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例如: 费城中心区再开发规划 (Ed. Bacon, Downtown Philadelphia Redevelopment Plan)
三、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1、 场所理论的本质:场所理论是倡导依据 城市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 设计。
(1) “空间”是由实体界定、有固定范围 或有意义的虚体所组成。 (2)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是由 于其文化或历史内涵赋予空间的意义所决 定的。
地界面
• 步行街北段西侧有以下沉式广场,集购物、餐饮为一体 的下沉空间。广场铺地采用同心圆发射状的方式装饰, 体现其功能的聚集空间。
6、空间尺度比例
• 街道的空间尺度比较适宜,尤其是在正阳步行街,沿 街建筑高度多为2层,道路宽度约为7米,所以D/H约 等于1,空间有很好的封闭感,同时又不失给人以一种 亲切感,符合步行者的空间感受。
2、空间单调,缺乏视觉焦点 • 作为一个商业、公共文化中心,其空间形 态的布局显得过于单调,没有垂直方向上 的视觉焦点。空间意象不明确。
3、环境的硬质空间过多,缺乏景观绿化
• 过多的硬质铺地形成分散式的硬质空间,这些硬质空 间除了停放车辆还是停放车辆,而由树木草地等组合成的 柔质空间却十分少。地块中可利用的景观绿化仅仅为主轴 线的一带树木而已。而南端所谓的公共绿地却没有充分发 挥其作用,由于其内部没有如石凳石桌等供人们游憩休息 的设施来形成一个景观场所,以及外围空地又被停放的车 辆所占据,因此此处却成了一处消极空间,极少有人光顾。
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城市意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小组成员: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分析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分析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感知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地理空间以及城市等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分析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和城市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是指个体对城市空间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可以通过感知地理景观、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来实现。
感知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取决于个人对城市环境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个人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家可以收集和分析居民对城市空间的感知数据,从而深入了解城市居民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主观认知。
其次,城市环境质量是指城市提供给居民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以及居民在城市中生活的舒适程度。
城市环境质量包括但不限于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交通状况、绿地覆盖率等多个方面。
人文地理学中的环境质量分析侧重于定量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与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环境质量分析,可以评估城市环境的健康状况,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影响。
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会受到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变也会影响居民的空间感知。
一方面,城市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居民对城市空间的不满和厌恶,进而影响他们对城市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居民对城市空间的感知也会影响城市环境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例如,居民对某个地区的空间感知可能会影响政府部门决策,从而改变该地区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定量方法如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和统计分析等,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特点和环境质量状况。
定性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文献分析等,可以从个体层面深入探究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体验和环境感受。
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思考汇报
1.3 研究综述
1.4 相关领域理论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凯文·林奇的同事 Appleyard. D在此基础上,对 城市意象绘制成的认知地图类型进行研究,将认 知地图分为序列型和空间型两种,序列型强调 路径的连续性,可以细分为“ 段、链、支 / 环 和网 ”四种类型,空间型强调空间元素的相互 关系,可以细分为“ 散点、马赛克、连接和 格局 ”四种子类型;他经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把 建筑在城市里可被意象的因素归纳为三大方面: 形式因、可见度因素及使用与意义因素。 根据Klein 及Sarrinen 等在六十年代的研究,影 响个人意象的因素主要包括: 1、性别和年龄; 2、 经验(原住民和外来者差异);3、社会、 经济、阶层;4、种族文化;5、价值体系;6、 物质环境。
1.1 研究背景 从《城市意象》和《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的启示
1.3 研究综述
1.4 相关领域理论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延续了海德格尔关于“场所”的概念 。 场所基于存在,场址有了人类行为而变化为具有文脉的场所 提出场所精神,场所营造使得“场所精神” 视觉化 林奇在《城市意象》中研究使用者的认知图式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和设 计方法。 认为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城市设计应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 对城市空间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和可认知性,并通过边界、道路、区域、节点、标志等识别元素,
1.3 研究综述
1.4 相关领域理论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01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感知体验评价和意向空间结构研究 Study on perception experience evaluation and intentio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green open space
环境认知分析报告
环境认知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环境认知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于不同的环境。
环境认知是指个体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的过程,包括对环境中的人、物、场景等的注意力、感知、记忆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环境认知的分析将以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进行研究。
2. 环境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2.1 环境认知的定义环境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这种过程是通过接收、加工和组织环境信息来实现的。
环境信息可以包括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通道获取的信息,以及通过社交互动获得的信息。
2.2 环境认知的重要性环境认知在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境认知能够帮助个体准确地感知环境和情境的变化。
其次,环境认知对于决策、规划和行动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环境认知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环境挑战。
3. 环境认知的影响因素3.1 个体因素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是影响环境认知的重要因素。
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而个体的特点则包括性格、情绪和经验等方面。
3.2 环境因素环境本身的特点也会对个体的环境认知产生影响。
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都会对个体的环境认知能力有所挑战。
此外,环境的结构和组织性也会影响个体的环境认知。
3.3 社会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对环境认知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也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4. 环境认知的研究方法4.1 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个体行为的方法。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可以推断其环境认知的能力和方式。
4.2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通过控制和操作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设计中通常包括自变量(环境因素)、因变量(个体行为或认知表现)以及控制变量等。
4.3 认知建模方法认知建模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环境认知过程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报日期:
基于环境知觉与人类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四、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五、空间意义分析
一、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凯文· 林奇1960年发表了他的代表做《城市的形象》,提出了一种 全新的分析城市形态的创造性方法。 1.1 环境意象 所谓意象性就是指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心 理形象的性能,亦可称之为可识别性或可见性。 分为3个方面:识别(即目标的识别性,占首要地位)、结构(即必须 包括目标和观察者)和意义(即这一目标要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 1.2 公众印象 人们之所以能识别城市总的路径,找到需要去的目的地,就是因为 记住了城市的某些特定的形象,心理学家把记忆中的客观事物和形象称 为表现或意象,把人对于特定空间的表现和意象称为认知地图。(保证 认知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可使居民产生归属感,有利历史文脉的延续)
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4.2”类似性城市“的思想 罗西将城市作为某个地域一个种群人们“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城市 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段所触发,过去所遇到的 经历就会和人的记忆一起呈现出来,因而罗西从研究场所和记忆入手,就 形成了“类似性城市”理论的内涵。 “类似性城市”的思想是关于人的意识,即城市主体的研究。
三、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清华大学朱文一运用符合学理论和方法,将城市空间定义为某种符号空 间,并把城市空间划分为六要素:郊野公园、城市大街、城市广场、城市的 “院”、城市街道、城市公园。这六种符号空间构成要素是空间知觉与人类 文化相互交织、作用的体现,并分别与六种空间类型:游牧空间、路径空间、 广场空间、领域空间、街道空间、理想空间对应,同时代表了文化发展的六 个层次:神话、宗教、科学、历史、语言和艺术(如下图)。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舒尔兹强调“中心”、“路线”和“领域”是知觉意义而非概念意义上 的,这三者也是“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存在空间”理解城市,城市 空间可看成为由中心(亦即场所)、方向(亦即路线)、区域(亦即领域) 三要素构成。
中心、方向、区域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舒尔兹吸取了“空间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思想,他认 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图式是由中心出发,形成路径,并由路径划分区域,从而 获得他所能及世界的图式,这种图式概念里,不涉及科学定量的意思,而只 是拓扑关系,如邻近、分离、连续等拓扑特征(如下图)。
现场所见的波士顿视觉形式
1.3城市意象及构成因素 通过对大量居民的认知地图的综合分析,林奇 认为,如果暂且排除地区的社会意义、作用、历史 等其他影响意象性的因素,城市意象的内容主要与 物质形式有关,其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缘、区域、 结点和地标,居民正是通过对这五种要素的认知, 才识别了城市的视觉形态(见下图)。
各种拓扑关系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2.2 评价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认识世界的普遍图式,人对周围环 境(包括城市空间)的认识都遵从中心——路线——领域模式,并强调了场 所的人文意义,与林奇一样,较以往的“之间空间不见人”的空间理论前进 了一步。 但他的存在空间三要素过于模糊、笼统,而且具有较为抽象的理论特征, 难以在城市空间创造的实践中把握和操作。对此,他本人也没有将其理论付 诸实践而给出较为肯定的证明。 正如汪坦教授所描述的那样,“形式”之学在现代主义之后陷入困境,“诺 伯格 舒尔兹设想以格式余而力不足,未能随缘“。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4 城市形态 城市环境的意象性有利于它视觉的识别和本身的构成,前面所提到的各 类构成因素——道路、边缘、区域、结点、地标都是建造一个明确的有特点 的全城结构的砌块,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呢?林奇认为,它取 决于: (1)应从整体形象性要求,对各个要素进行精心的设计 (2)体现出形态的特性。包括单一性、形式的简明性、连续性、统治性、 结合的明确性、方向性、视野、运动知觉、时间序列等。 (3)要有整体感(各种形象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有序的为人所感知)
阿尔多· 罗西的形态—类型学城市空间分析理论
4.3城市建筑理论中的空间观 从上面介绍中可以看出,理性主义类型学的研究是对现存城市和建筑 物的客体的研究,而“类似性城市”思想则是关于人的意识,即城市主 体的研究,这两者结合起来就蕴含着罗西基本的城市空间观。 罗西的城市空间观:即城市空间的物质性显现于现存城市中的建筑形 态共时性,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 城市空间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空间形态及场 所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历史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 式上的表现,体现在时间因素中现存城市的建设类型(历史性)。
罗西认为城市不仅是一个空间,也是有意义的场所,体现了一种场所精 神。人们对城市的总体认识应建立在对城市场所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 记忆基础之上,人类对城市的认识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空间因素在现 存城市中的建筑形态(共时性);二是时间因素在现在城市中建筑类型 (历时性),罗西的”类似性城市“的思想强调两者的结合。
凯文· 林奇最早采用这种方法对人们的头脑中记忆的城市形象进行研 究,从而得出认知形象的一般特征(见下图)。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众所理解的波士顿形象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波士顿半岛的概图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路”:即路径(path),是一 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尔地 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街道、 步行道、公交线、运河和铁路等) “边”:即边缘(edge),边缘 是不被观察者用作或视为路径的 另一种线性要素。(两个面的界 限,河岸,沟渠,开发区的边界、 墙体) “结”:即节点(node),是观 察者能够进入城市中的战略点, 进进出出的集中焦点。(交叉口、 交通的转换处、十字路口或路径 的汇聚点) “区”:即地区(district),是 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部分,以两 维范围来表达,在观察者的精神 中有进入其“内部”的感觉 “誌”:即地标(landmark), 是另一类的参照点,观察者不能 进入他们的内部,是外在的。 (建筑物、招牌,商店货山丘)
二、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 在空间论
诺伯格· 舒尔兹的存在空间论
2.1概述 诺伯格· 舒尔兹的的“存在空间”是林奇的“城市意象”与G.Cullen空 间观的延续与整合。G.Cullen注重具体可见的空间,从建筑、街道、中心等 元素来看待整个市镇地景;林奇属认知空间。诺伯格· 舒尔兹从任何空间知 觉均有其意义作用,因此必须与更稳定的图式体系相对应这一认识出发,论 述了人在世界上为自身定位所必需的基本空间概念,从而导出了“存在空间” 这一概念。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 “意象()image”。 诺伯格· 舒尔兹对于存在空间的结构进行了更具形态化的分析,称为存在 空间的垂直/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示存在空间具有层级性,依范围大小可分为: 1、地理区域或国家范围 2、地景或区域范围 3、城市范围 4、街道 5、住家 水平结构(存在于每一垂直结构中)主要由三个元素组成: 1、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领域) 2、连接各类型中心与地区的路线(路径) 3、具有特殊重要性与意义的各类型中心(场所)
五、空间意义分析
空间意义分析
5.1场所与场所的意义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城 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在场所理论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和感知 的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 一般来说,意义是指事物、现象事件以及它们在人们的活动中所起 作用的本质。意义体现了人们与社会、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是人类 交往与文化传播的纽带和桥梁。 场所的意义,是指场所的空间组织、形态元素和材质特征等综合传 递和反映社会、文化等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在人与场所的特定关系互动 中加以体现和认知。不同的社会、文化、社会团体,不同的人的认知对 城市意义有不然的理解。
概括地说,由空间意象的研究开始,知觉的、感觉的形式一直是 凯 文· 林奇的城市形态理论的核心,林奇的城市意象实际上是实体环境与知觉 过程的结合。
凯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
1.5 评价 凯文 林奇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讲心理学的方法和研究成 果运用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分析,将人——环境互动反馈机制作为一个同意的 整体来研究,并从城市整体出发,避免了以功能划分城市空间的局限性,实 现了对古典城市构图格局的超越。 不足之处:1、过于注重空间形态物质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不同社会地 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的人对城市认知意象的差异性;2、对城市环境形 象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强调不够,城市空间形态从表象上看是由一个个“要 素”构成,实际上是由要素之间的关系所支配,城市空间设计就是要素之间 关系的设计,即通过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创造空间的组织感和秩序感, 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结构和形态;3、以5种要素来概括城市的物质形态,对 于复杂的现代城市,显得太单薄了,城市的复杂性要求一种能容纳更多样性 的模式来理解。 简言之,以居民的认知印象来讨论城市的客观形象,使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超出了客体形式而深入认知主体的人,可谓开创了新世纪。但忽视历史、社 会和功能的作用是其不足之处。
城市符号空间构成
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城市符号空间的 构成要素图示
朱一文的符号空间论
将城市空间符号化,进行城市空间的文化——符号相关分析,从一个新 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空间的文化内涵,无疑将丰富城市空间分析的理论。 但对城市符号空间的观点的疑虑也有其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用语言或符号学方法来分析建筑与城市空间,有一个是否适用的问题。 (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仅仅作为表面工具是否合适) 2、符号及象征主义是否是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主要属性。(建筑物的功能 重要还是形式重要?巴洛克穹顶、流水别墅) 3、是城市符号空间论理论本身的认识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到城市空间 的功能活动属性;另一方面,有关“符号”本身的特性仍没有一个公认的认 识,也会影响到此理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