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

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二十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是极其短暂的,但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人类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转变(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独立、欧共体成立、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等等)以及科技的繁荣、新价值体系的洗礼。
科技的繁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崭新的途径,但是人却越来越沦为无个性的客体,并引发了普遍而深刻的精神危机。
因此可以说,20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最不安定、动乱最大、灾难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内,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也是离不开其所在的历史的。
下面首先简要的对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进行一个分期和综述。
(1)1900年代至二战以前,这是一些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各种探索、实践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资产主义政权上的进一步巩固,西方各国基本进入了普遍繁荣的时代。
德国是西方骚动的中心,并直接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后建立了新秩序。
在战争期间诞生的这些精英思想包括了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功能主义城市规划宣言《雅典宪章》,有机疏散思想,城市人文生态学研究与社区邻里单位思想。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以现代建筑运动为支撑的功能主义规划思想在战后西方城市的重建和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最终完成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的确立。
在这个时期,“功能”、“实用”、“效率”成为主题词。
这个时期有卫星城理论的提出与新城运动,有战后的历史环境保护运动以及第十小组的“人机结合”规划思想及理论。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社会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后现代社会”,社会价值观体系处于混乱交织的过程。
事实上,战后重建的二三十年,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人们所期待的和谐社会,社会内部依然处于动荡的边缘,冷战的加剧,社会分化加剧,道德沦丧,文化种族冲突,资源环境枯竭等等等等使人们不安。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世界中形成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社会思潮。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

窑政治法律窑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摇鄢摇收稿日期院圆园圆员原园猿原员愿曰摇摇摇修订日期院圆园圆员原园源原园愿基金项目院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野劳动分工空间维度下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化与权力几何学研究冶渊圆园圆园月杂园远冤作者简介院崔立颖袁女袁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曰丁乙袁男袁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袁博士遥崔立颖员袁摇丁摇乙圆渊员援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南京圆员员员愿怨曰圆援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重庆源园园园苑源冤摘摇要院早在员怨世纪末圆园世纪初袁涂尔干尧韦伯等社会理论的开创者们将城市文明视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核心袁尤其是圆园世纪苑园年代以来袁伴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野空间转向冶袁城市问题被进一步空间化袁以往作为野容器冶的空间顿时具有了生命力袁并蕴含着强大的生产力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政治与城市化问题展开多个维度的研究袁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遥关键词院城镇化曰摇城市空间曰摇消费空间曰摇身体空间曰摇后殖民主义中图分类号院月园愿怨援员摇摇文献标志码院粤摇摇文章编号院员远苑源原园圆怨苑渊圆园圆圆冤园圆原园园园员原园远我国在快速推进现代化都市群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袁出现不少社会问题和野城市病冶遥面对这些挑战袁我们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袁积极推动实践工作曰另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的经验和理论袁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遥中国的城市发展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领先世界的城市文明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袁近代以来袁西方社会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更为领先袁我们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要么是他们曾经遇到过的袁要么是他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袁西方城市空间理论对他们遇到的城市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袁这些理论不一定能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现成的指导意见袁但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遥空间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多学科交叉尧碰撞的领域袁对于这一人类生存的共同场所袁人们透过哲学尧地理学尧政治经济学尧建筑学尧美学尧物理学等不同视角诠释出截然不同的意义遥这注定了空间概念将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遥正如哈维所指出的袁在思考空间是什么的问题时袁必须先思考野不同的人类实践袁如何创造与使用了不同的空间概念冶咱员暂遥如果要从哲学上探究空间的本质袁那么其决定因素无疑是人类的实践遥若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定义空间袁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袁哈维在叶空间作为一个关键词曳渊杂责葬糟藻葬泽葬运藻赠宰燥则凿冤一文中系统阐述为院第一袁绝对空间渊葬遭泽燥造怎贼藻泽责葬糟藻冤袁这是牛顿尧笛卡尔所定义的空间袁这种观点将空间视作静止的容器袁或者说是一个静态的载体袁空间本身与存在其中的事物相互独立袁属于一种野物自体冶渊凿蚤灶早葬灶泽蚤糟澡冤的空间曰第二袁相对空间渊则藻造葬贼蚤增藻泽责葬糟藻冤袁这种空间概念认为空间的意义在于物体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袁强调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袁相对空间这一理论体系是伴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出现而迅速建立起来的曰第三袁关系空间渊则藻造葬鄄贼蚤燥灶葬造泽责葬糟藻冤袁这种空间观来源于过程哲学袁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即是空间本身袁空间内嵌渊藻皂遭藻凿鄄凿藻凿冤于过程之中袁不可分割遥圆园世纪苑园年代兴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关系空间的界定方式袁强调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袁多琳窑马西渊阅燥则藻藻灶酝葬泽泽藻赠冤在叶保卫空间曳一书中指出袁野空间是第圆圆卷第圆期摇摇摇摇摇摇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圆园圆圆年源月灾燥造援圆圆晕燥援圆允韵哉砸晕粤蕴韵云悦匀韵晕郧匝陨晕郧允陨粤韵栽韵晕郧哉晕陨灾耘砸杂陨栽再渊杂燥糟蚤葬造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耘凿蚤贼蚤燥灶冤粤责则援袁圆园圆圆圆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第圆圆卷由大如寰宇尧小如尘埃的事物相互作用构成的冶咱圆暂怨遥本文提到的城市空间尧身体空间尧经济市场空间等都属于这个范畴遥在关系空间的框架内袁延展出一系列城市空间理论的维度袁这些维度所聚焦的问题不尽相同袁包括生产空间尧消费空间尧身体空间渊性别空间冤尧后殖民主义空间遥需要指出的是袁上述四种空间理论的研究维度是在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袁是在揭示现代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反衬出来的具有建构意义的后现代主义视角遥一尧基于野日常生活冶的空间观城市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亨利窑列斐伏尔渊匀藻灶则赠蕴藻枣藻遭增则藻冤对城市空间尧乡村社会尧日常生活等问题的深入研究由来已久遥圆园世纪圆园年代袁列斐伏尔曾在巴黎做过两年的出租车司机袁这段经历赋予他分析城市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敏锐的判断力袁加之二战后法国城市化步伐加快袁以及远园年代受工人学生运动的影响袁促使列斐伏尔将研究视角完全聚焦到城市空间理论上遥在叶日常生活批判曳中袁他将城市里的野日常生活冶渊藻增藻则赠凿葬赠造蚤枣藻冤提升了一个位格要要要使日常生活跳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元结构袁使其独立于经济政治之外遥员怨远愿年的法国学潮运动让列斐伏尔意识到袁政治斗争的场所已经由传统的工厂车间延伸到城市空间袁日常生活比车间生产更具有主导作用遥他甚至指出院野革命袁总是当人们不再能主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时发生遥冶咱猿暂而这些日常生活恰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家居尧食物尧陈设尧邻里等琐事袁这样的生活最终体现出单调性和陈腐性袁异化着人性和社会遥列斐伏尔批判日常生活的同时袁发现了其中隐含的革命潜能遥从本质上看袁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空间的扩张袁其实现手段就是空间生产遥列斐伏尔将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下野空间中的生产冶渊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蚤灶泽责葬糟藻冤转变为野空间的生产冶渊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燥枣泽责葬糟藻冤袁在这里袁空间本身就是生产对象遥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空间理论的全新发展遥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空间化的同时袁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存亡袁在叶资本主义的生存曳一书中指出袁资本主义之所以到今天都没有灭亡袁原因在于不断占有空间和生产空间遥例如袁圆园世纪缘园年代袁列斐伏尔的家乡纳瓦让克斯渊晕葬增葬则则藻灶曾冤附近兴建起一座新城穆朗克斯渊酝燥怎则藻灶曾冤袁以适应开发天然气和石油的需求遥面对这个大规模的空间生产袁列斐伏尔批判道院野一个自然尧有机尧美丽的图景正在迅速被现代化过程所废碎袁这个有着手艺人和小店主的小城袁正在变得单调尧被掏空噎噎濒死的耶海贝爷碎裂开来噎噎街道上充斥着汽车袁变得越来越嘈杂袁越来越像一片荒地遥纳瓦让克斯在沸腾袁所有地方都在沸腾遥冶咱源暂员员苑原员员愿换句话说袁这是现代性对传统地方认同感的挑战袁人们对于世代居住的家园变得越来越陌生袁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所带来的是人们身份认同的缺失袁难怪列斐伏尔会感叹道院野施加于日常生活之上的抽象与僵化袁无力生产或再生产任何有生命的东西袁却只是一味地压制它们遥冶咱源暂员员苑原员员愿据此袁列斐伏尔得出空间生产的基本矛盾袁即资本追逐空间的剩余价值和消费者追求空间的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遥要赋予空间以社会主义的属性袁需要完成空间的交换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变遥二尧消费主义时代的符号化空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野生产要消费冶理论所涉及经济运行的四个环节包括生产尧分配尧交换尧消费遥其中袁生产环节决定着消费的性质和对象袁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发展遥但是袁随着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袁消费的作用越发突显袁甚至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遥可以说袁消费空间是生产空间的一种延续袁消费者在购买中的选择决定某种生产是否有价值遥消费过程本身也在生成着新的空间景观渊泽责藻糟贼葬糟造藻冤遥消费空间的本质是交换袁正如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言袁消费领域和生产领域同样遵循着商品逻辑和基于市场交换的工具理性遥由此形成的空间景观可以体现为我们眼目所及的都市商圈尧品牌商标尧迪士尼乐园尧肯德基和麦当劳这样的连锁餐厅袁以及整个旅游业袁或是各种诸如电影尧娱乐尧唱片等文化产业遥在整个空间消费的过程中出现了商品的异化袁即在使用价值之外催生出一种野符号价值冶袁商品的某种象征意义甚至超过其本身的功用遥让窑鲍德里亚渊允藻葬灶月葬怎凿则蚤造造葬则凿冤在叶拟像与仿真曳渊泽蚤皂怎造葬糟则葬葬灶凿泽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冤一书中阐释了在消费空间中符号渊泽蚤早灶冤所具有的能指渊泽蚤早灶蚤枣蚤鄄藻则冤与所指渊泽蚤早灶蚤枣蚤藻凿冤之间的断裂袁人们脱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进入一种审美幻觉之中袁并习惯于将野拟像冶当作是真实甚至超真实渊澡赠责藻则则藻葬造蚤贼赠冤来看待遥居伊窑德波渊郧葬赠阅藻遭燥则凿冤对景观社会渊泽燥糟蚤藻贼赠燥枣贼澡藻泽责藻糟贼葬糟造藻冤的描述也体现了类似的观点袁他认为当前社会的特点是视觉主导着社会现实袁景观社会是一个野外观冶优于野现实冶的社会遥资本家正是通过控制景观的生成尧变化和销售来影响社会生活遥除了上述野符号消费冶理论袁比较著名的还有托斯丹窑本德窑凡勃伦渊栽澡燥则泽贼藻蚤灶月援灾藻遭造藻灶冤的野炫耀性冶消费理论遥该理论主要阐述当时美国新兴的一批野暴发户冶竭力模仿贵族生活袁通过浪费式的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财富或社会地位袁以此博取他人的认同与羡慕遥确立某种社会成员间的身份认同感袁有时确实可以成为人们消费的动力遥例如袁皮埃尔窑布迪厄渊孕蚤藻则则藻月燥怎则凿蚤藻怎冤提出的野消费趣味学冶认为袁消费行为是人们进行社会区分和树立认同感的途径袁消费的趣味和习惯成为一种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准袁这个理论为探究空间认同感问题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视角遥法兰克福学派则提出关于文化产业批判性的消费理论遥他们认为袁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袁文化消费和艺术欣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袁审美日常化带来的是流行文化的兴起袁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遥因为资本在文化产业的运作中必须遵循市场原则袁会导致艺术的庸俗化袁文化精英和大众审美走向对立袁认同危机由此显现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这种危机袁他们指出袁由电影尧电视尧唱片尧大众传媒构成的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产品的批量化和标准化袁这让文化和艺术的崇高特性荡然无存遥人们的消费行为常常影响着空间建构袁正如哈维所说的那样袁当代或者是后福特主义时期袁城市的公共行政管理越来越倾向于私有经济袁政府机构将城市的经济效益置于政策的中心袁并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刺激消费袁或是通过博览会尧嘉年华等娱乐观光活动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遥整个城市空间俨然成为一个主题公园袁并且以一种图像化和象征符号化的无深度的景观来满足消费者对都市文化的想象与需求遥三尧基于人类野身体冶的空间观早在古希腊时期袁身体被人们视为野万物的尺度冶袁并借以探究宇宙的运作尧社会的结构尧精神的状态乃至一切事物的本质遥人类对于身体的关注从未停止过袁特别是尼采尧福柯尧德勒兹对身体理论的发展袁给身体哲学注入强大的生命力遥这里所说的身体不能简单等同于肉体袁而是既包含人的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袁空间的生成离不开不同身体的遭遇和互动袁由此引出以身体为视角的空间观遥伊丽莎白窑葛洛兹渊耘造蚤扎葬遭藻贼澡郧则燥泽扎冤在叶身体要城市曳一书中分析了身体和城市空间的两种关系模型遥她指出院第一类关系模型是身体先于城市的建造设计而产生袁身体决定着城市袁城市是身体的反映曰第二类关系模型是身体与城市属于平行关系袁二者相互界定尧相互补充遥维特鲁威在叶建筑十书曳中对身体和空间建构的相互关系举过一个绝佳例子院在原始社会袁人类发现火可以带来温暖并驱赶野兽袁为了保存火种袁搭建了壁炉尧房舍等空间容器遥在这里袁身体的需要促进了空间形态的变化遥反过来袁房舍等遮蔽物的出现推动着人类由蒙昧野蛮的状态走向文明遥值得一提的是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此类似袁一方面强调客观环境会对认识主体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袁另一方面强调认识主体的实践会反作用于客观环境遥哈维在叶希望的空间曳一书中指出院野马克思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袁身体是根据历史尧地理尧文化和传统而由不同的物质生产能力和性质来区分和标记的遥他还意识到袁种族特征尧种族划分尧年龄和性别这些符号被当作外在标准来衡量某一类劳动者能够或者被允许去做什么遥冶咱缘暂员园员他进一步发展出野身体政治冶理论袁将身体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联系起来袁认为身体是作为资本积累和争取权益斗争的工具袁对身体的研究野必须立足于对物质实践尧再现尧想象尧制度尧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力量主要结构之间的真猿崔立颖等院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第圆圆卷正时空关系的理解冶咱缘暂员圆缘遥身体不仅影响着空间建构袁某种程度上说袁身体也是空间景观的一部分遥例如袁古希腊文明非常崇尚身体之美袁艺术作品中经常能见到健美的裸体身躯袁在他们看来袁裸露的身体袁优美的线条袁精准的身材比例是高贵尧纯洁尧健康的表现遥这种对身体的崇拜甚至影响了建筑领域袁以至不同的空间容器被赋予男性或女性身躯的隐喻遥芒福德渊酝怎皂枣燥则凿冤在叶城市发展史曳一书中指出院野房舍尧村庄袁甚至最后到城镇本身袁乃是女人的放大遥冶咱远暂愿原怨维特鲁威在叶建筑十书曳中也指出袁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身体袁爱奥尼柱式象征女性的身体袁科林斯柱式则模仿少女的苗条身材遥身体空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性别空间上遥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尧价值取向尧权力职责是空间关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袁并且社会化的性别关系直观塑造了空间形态遥在不同的文明中袁男性和女性的居住区布局尧座次等方面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遥例如袁南美洲吉瓦罗印第安人住宅的右端入口只能由男性使用袁女性则使用左端入口曰中国古代的祠堂尧小乘佛教的许多庙宇都禁止女性踏入遥当然袁这其中最显眼的还要属女性主义在空间理论中的崛起遥女性主义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袁发掘出属于女性的空间袁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最有成就的人之一是英国的马西遥她在叶空间尧地方与性别曳渊杂责葬糟藻袁孕造葬糟藻葬灶凿郧藻灶凿藻则冤一书中探讨了女性权利的空间差异遥她曾调查过英格兰煤矿区和棉纺织区的女性地位与权利问题袁发现二者可谓千差万变袁处于野光谱的两端冶遥她发现员怨世纪英格兰的达拉谟渊阅怎则鄄澡葬皂冤矿区是一个典型的父权社会袁多数情况下男性的工资是家庭的唯一收入袁妇女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操持家务袁且出力不讨好袁野男人们工作三班倒袁女人们在家里一刻不得歇息院衣服要洗袁要给男人擦背袁把热菜热饭时刻都预备好冶咱远暂员怨源遥与此相反袁在曼彻斯特周边的产棉区袁男性与女性的地位完全颠倒袁女性在外挣钱袁男性操持家务遥马西在此引述恩格斯的说法院野在很多情况下袁家庭并没有因为妻子工作就完全解体袁而是变得上下颠倒了遥妻子挣钱养家袁丈夫待在家里袁照顾子女袁打扫做饭遥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袁仅在曼彻斯特袁大约有好几百男性就过着这样的生活遥不难想象职业男性的愤怒之情袁他们被颠倒的家庭关系惹恼了袁而其他的社会关系却一切如旧遥冶咱远暂员怨远这体现的正是性别空间中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冲突袁男性和女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份认同危机袁保持平衡的方式或许是让各方在空间中达到一种安适其所的状态遥四尧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空间观在全球化进程中袁世界的主导力量往往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袁导致全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都落入这些国家手中袁相应的袁这些国家也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遥因此袁有人指出袁全球化其实是后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新手法袁这些强权国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和安排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袁并且以自己的标准来区分野发达冶与野落后冶袁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各国尧各地区的独立选择权和由此带来的多种可能性袁对空间多样性造成破坏遥马西针对这种现象指出院野在许多这类现代性话语中袁同期差异渊糟燥灶贼藻皂责燥则葬灶藻燥怎泽凿蚤枣枣藻则藻灶糟藻泽冤已经被概念化为时间序列遥空间体的多样性被当作只是时间队列中的各阶段遥冶咱圆暂苑员简言之袁就是空间异质性渊泽责葬贼蚤葬造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蚤贼赠冤被并入时间序列之中袁地方间的差异被当作是时间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袁其后果就是不同区域间的差异和多样性被简单地贴上先进尧落后或是发展中的标签遥例如袁在对比非洲和西欧文化时袁片面地宣称非洲文化是滞后的尧有待迎头赶上的袁而西欧文化则是领先的袁是非洲的榜样袁似乎再过一千年袁非洲凭借自己的努力也能发展出西欧的文化一样遥这种观点抹杀了空间的多样性袁是一种无视野他者冶轨迹的空间观袁在这种观点中只存在单一的历史发展模式袁野对那些在队列中耶滞后爷的空间来说袁未来缺乏开放性是这种轨迹的单一性结果冶咱圆暂苑园遥其实袁这种后殖民主义的时空观有一定的帝国主义传统袁美国历史上出现过的野命定扩张论冶和野罗斯福推论冶便是最好的证明遥前者认为美国成为一个全球力量是早已注定的袁其扩张行动不仅合法而且是历史的必然曰后者则将美国视为野国际警察冶袁全球无论何处进入无序状态袁美国都有责任干涉遥在菲律宾殖民战争期间袁西奥多窑罗斯福渊栽澡藻燥凿燥则藻砸燥燥泽藻增藻造贼冤甚至宣称野战胜的文明压倒了代表黑暗与混乱的野蛮人冶遥厄尔金斯渊耘造噪蚤灶泽冤对于英国殖民主义的描述最能体现这种帝国主义时空观的传统袁他写道院野日不落那广袤的帝国是由一个帝国精神整合起来的袁即文化使命噎噎不列颠通过将所谓的土著人转变为耶进步公民爷的方式袁将光明带向黑暗大陆噎噎他们自命为那些倒霉耶土著人爷的受托者袁在他们眼中这些人还没有进化到一定的高度来发展自身或做出对自己负责的决定遥冶咱苑暂在这样的观念中袁空间已经丧失了多样性袁剩下的只是帝国主义者眼中的善恶美丑袁而全球化语境下的时空观正是对它的一种延续遥五尧城市空间理论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上述城市空间理论的四个研究维度体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城市问题的批判与反思袁其中不少问题也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野城市病冶遥正如上文所言袁我们研究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少走弯路遥首先袁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过程中吹响了野空间转向冶的号角袁空间维度不再是可有可无袁是一个野空间觉醒冶的时代遥在此基础上袁列斐伏尔揭露了空间生产的本质是在转移过剩的资本与产能袁以此延续资本主义的生命遥当前袁我国的城市规划尧房地产开发尧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均属于空间生产袁而空间生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袁一方面刺激经济发展尧改善城市环境袁另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袁破坏原生城市文化袁最终可能使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失去地方认同感袁许多的野乡愁冶在大规模的空间生产中丧失可以寄托的文化符号遥这些负面影响在西方社会早已出现过袁我国在城镇化建设时应尽量避免上述问题袁这些问题一旦出现袁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袁且很难解决遥其次袁消费空间理论中所涉及的话题关涉现代都市在资本运作下产生的空间异化遥这种异化使得整个城市沦为一种外观优于现实的景观社会袁人们不再注重事物本来应该是什么袁而去关注这个事物看上去怎么样袁社会被高度符号化袁真正的艺术受到打压袁西方学者如居伊窑德波尧法兰克福学派对这些问题表达了深切忧虑遥在这样的社会中袁消费者不再是商品的主人袁而是异化为商品的野奴隶冶曰人们的消费需求或许不再是真正的需求袁而是商业炒作的结果曰城市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转而为商业服务袁人们迷失在大街小巷的消费符号中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袁形形色色的商业景观在各大城市中已颇具规模袁人民生活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袁物质充裕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遥消费者异化为商品的奴隶现象袁在我国也一定程度存在着袁要解决这个问题袁除了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引导外袁更多还得靠民间社会自身的成长来消化遥再次袁身体空间理论从空间构建源自身体居住的需要为出发点袁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袁并最终将话题导向富有政治意义的性别空间遥男女平权的诉求是由城市中所特有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决定的袁不再是传统的野男主外女主内冶的模式遥以马西为代表的女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着墨颇多袁其创新点在于将女权问题空间化袁以空间差异的形态来展现性别权利的分化袁并试图从空间理论角度来解决女权主义问题袁对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遥就中国社会而言袁我们的文化传统尧国民性格等与西方社会并不相同袁在处理城镇化过程中性别权利的变化问题时袁不可能采取社会运动的方式遥适用于中国的办法应该是基于普法教育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调节遥最后袁后殖民主义的空间观通常是被左翼学者批判的对象袁马西将这样的观念称为野时间征服空间冶袁即将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在一条时间序列中袁其中就只剩下野强者冶所定义的先进与落后袁而这样的空间观必然也是缺乏开放性的遥目前袁我国正与国际社会一道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袁在对待不同地区尧不同国家的发展问题时袁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袁避免形成盲目的优越感遥同时在与发达国家合作时袁要特别分清什么时候该野与国际接轨冶袁什么时候要寻求传统文化之根袁这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存续而言袁都是值得深思的命题遥缘崔立颖等院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04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简介(1)

希波丹姆斯模式:理性光芒的闪耀
强烈的人工痕迹,几何的秩序和美学。棋盘式路网为股价,构筑规整 的公共中心,强调整体秩序和美。应用:米利都、古罗马营寨等
帝国理想 —古罗马的君权秩序与世俗特征
1、古罗马思想与文明的特征
伦理化的倾向
追求现实的幸福;追求满足享受的种种现实技法
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
沉浸于巨大的、物质的享乐之中;社会契约论,人高于社会,社会 是为个人谋利益的契约的产物。
1、资本主义初期的时代特征
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急剧“爆炸”
解放生产力,城市成为经济生产与生活中心,人口、用地急剧增长 例:伦敦
恶化的生态环境,退化的城市景观
环境污染、居住条件恶劣、交通阻塞、公共卫生设施缺乏
相对滞后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与匮乏的规划理论
无法应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问题
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资本家对无产阶级工人的剥削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
缺乏城墙防御体系,狭小简朴的住宅,发达的广场、宏伟的卫城
3、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
理性、秩序(圆形+放射;几何的运用),对希波丹姆斯模式的影响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
追求人的尺度和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建多变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卫城)
3、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1)马塔与带形城市
近代交通工具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主要设想:各种空间要素沿城市高速、高运量的交通轴线集聚,并无 限向两端延展。两条基本原则: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 带形城市忽视了空间增长的集聚效应而难以持续。
1000米
3、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2)戈涅与工业城市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述

图2
图3
轴。该规划为由两条相距 2 km 的平行超高速道路
穿越整个东京湾,其 3 层交通,不同尺度的环形相交对应
着不同的车速。城市轴中部,布置行政机关、情报
中心、控制中心、商业服务以及文化娱乐设施。随
着城市的扩大,城市轴可以不断地向前延伸,在轴
的两侧,布置生活单元。垂直交通核构成巨大的柱
3.4 布局手法
边环境,互为景致,达到“校在景中,景色映城”的
整体布局遵循基地现状条件,通过点、线、面 效果。另外强化绿化系统的整体性和渗透性,即
列,其间设梁,托起空中的建筑,从而形成开放的
地面活动空间,地下设停车场,整个城市轴的交通
与运行非常有序。
这一规划虽未实施,但却给我们带来了重要
的启示。在方法上,通过“带形”或“城市轴”在人的
尺度与超人尺度间建立一个连续性的秩序,把建
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统一成整体,通过循环分层的
交通流线构成统一的城市空间各要素的线索,在
2006 年 第 5 期 ·43·
勘察设计
ARCHITECTURAL DES IGN MANAGEMENT
欧文认为未来社会将按公社组成,土地划归 国有,分给各种公社,实现部分的共产主义。最后 农业公社将分布于全世界,形成公社的总联盟,而 政府消亡。他以极大的热情和抱负,毅然动用自己 的大部分财产创建共产村,但最后却失败了。包括 后来傅立叶的法郎吉和卡尔的“依卡利亚”共产主 义移民区等,也都先后失败。在资本主义社会,根 本不存在理想世界的城市,他们的实践虽在当时 未产生实际影响,但他们的天才思想,为今后的 “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 1.2 花园城市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一、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当时英国的城市规划师弗雷德里克·劳奇就提出了城市规划应该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
此后,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发展,包括道路、交通、水源、绿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二、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的应用1.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骨架。
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布局要以人为本,要求城市布局应该优化城市的交通流线、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城市空间布局也越来越科学合理,进一步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提倡在城市设计中尽量保留自然绿地,并构建完善的绿地系统。
这种理念已经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北京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了大片的绿地空间,并且将其分布在市中心与城市边缘等不同地区,形成了生态都市与宜居城市。
3. 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定的人口密度是必须的,但过高的人口密度则可能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污染等问题。
因此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强调城市的人口密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控制。
目前,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对于人口密集区域或地区已经采取了分区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情况规定相应的建筑高度和总体容积率,以此控制城市的人口密度。
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城市的绿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绿地率得到了提高,城市环境也变得更加生态、宜居。
其次,城市的交通流线得到了科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 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10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 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 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 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 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 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23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 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因埃的现代城 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 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 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他发表了“明天城 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 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供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 除了必要的各种 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 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 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 。 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 围的是容纳 200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式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 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 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 空间和阳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是指物质要素和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式,过程则是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种交通流。
相应地,城市空间被划分为“静态活动空间”(adapted space)(如建筑)和“动态活动空间”(channel space)(如交通网络)。
Bourne(1971年)试图用系统理论的语汇使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表述更为严密。
Bourne 认为:第一,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第二,系统理论的中性立场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运用系统理论的语汇并以图示的方式,Bourne描述了城市系统的三个核心概念。
①城市形态(urban form)是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见图1a,土地使用模式表示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②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是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整合成为一个功能实体,被称为子系统(见图1b,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是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使各个子系统整合成为城市系统(见图1c,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竞价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
除了Foley和Webber提出的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Bourne把它们的构成机制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城市空间结构概念的一个重要发展。
对此,Harvey(1973年)作了更为精辟和明了的论述:任何城市理论必须研究空间形态(spatial form)和作为其内在机制的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研究受到社会学科的方法(socia1ogical approach)和地理学科的方法(geographical approach)之间的学科界限的束缚。
社会学科的城市研究仅强调社会过程,而地理学科的城市研究只注重空间形态。
Harvey指出,城市研究的跨学科框架就是在社会学科的方法和地理学科的方法之间建立“交互界面”(interface)。
图1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资料来源:Bourne(1971年),pp.31.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地理学科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是对于城市内部空间分异模式的判识和测度,在方法上越来越趋向于运用数量化技术,特别是多变量统计方法。
Knox(1982年)在回顾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时,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物质环境(the physical environment)、感知环境(the perceived environment)和社会—经济环境(the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
由于感知环境是建立在对于物质环境的主观体验的基础上,在回顾研究发展过程时,又可以把上述两者归并为一种基本类型。
1. 城市物质空间城市内部空间分异模型的早期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的物质属性(urban physical space),包括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分异及其演化过程。
在Jones(1958年)对于Balfast 的城市风貌研究中,根据建筑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建造年代、使用功能和建筑形式),将城市物质环境划分为五种类型,然后判识城市风貌的空间分布模式(见图2)。
Conzen(1960年)认为,对于城市物质空间演化阶段的划分往往过于主观武断,并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过程。
在对于A1uwick的研究中,Conzen引入了“边缘地带”(fringe belt)和“固结界线”(fixation line)的概念。
他的研究方法是判识“固结界线”作为城市物质空间发展的障碍,包括自然因素(如河道)、人工因素(如铁路)和无形因素(如地产业权)。
城市物质空间的发展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这些因素的束缚,但最终会克服这些障碍,产生新的边缘地带,直至遇到新的固结界线,从而形成城市物质空间的分布模式。
Smailes(1966年)的研究工作表明,城市物质形态的演变是一种双重过程,包括向外扩展(outward extention)和内部重组(internal rorganization),分别以“增生”(accretion)和“替代”(replacement)的方式形成新的城市形态结构。
替代过程往往既是物质性的又是功能性的,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地区。
城市物质空间的另一种研究角度是强调对于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客观现实,称之为感知环境。
Cox(1972年)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划分为城市环境的意象构成(imagery)和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desirability)。
Lynch(1960年)对于城市环境的意象构成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他的研究是根据在三个美国城市(Boston、Jersey City和Los Angeles)的抽样访谈结果。
访谈对象对于城市环境进行描述,指出他们认为重要的环境特征要素及其空间位置,并且以图解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
Lynch发现,人们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模式往往具有类似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路径(paths)、边界(edges)、地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地标(landmarks)等五个要素,于是就形成了共同的城市意象(见图3)。
图2Belfast的城市风貌资料来源:Jones(1958年),pp.154.图3 Boston的城市意象构成资料来源:Lynch(1960年),pp.146.对于城市环境的合意程度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分析人们的居住选择意愿。
在Clark和Cadwallder(1973年)对于Los Angeles的实证研究中,居民以家庭收入作为约束条件,标出他们认为最为合意的三处住宅区(见图4).然后,根据各个住宅区的物质环境、社会构成、就业便利和商业设施等,分析影响居住选择意愿的各种因素。
他们的研究工作还对不同经济地位和种族背景的社会群体的居住选择意愿及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比之下,Lynch的研究忽视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差异性,因此受到质疑。
2. 城市社会空间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上述两种研究的对象都是城市物质空间。
然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方法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urban social space),并且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发展紧密相联。
对于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三种典型模式(见图5)。
Burgess(1925年)根据Chicago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
居民的社会—经济构成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呈上升趋势。
Burgess引用了生态学的“侵食”(invasion)和“演替”(succession)的概念来解释城市形态的同心圆模式。
由于低收入的社会阶层不断向外扩展,迫使高收入的社会阶层向更为外围的地区迁移,形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的演替过程。
同样是建立在对于美国城市的实证研究基础上,Hoyt(1939年)提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式(the sector model),社会—经济特征相类似的家庭集聚在同一扇形地带。
Harris和Ullman(1945年)提出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多核心模式(the multiple nuclei model),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是围绕着若干核心进行空间组织。
这些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型引发了大量的城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有多种社会属性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上述三种典型模式只是概括了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的部分特征。
在此基础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判识和测度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方法和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Shevky、Williams和Bell开拓了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领域(social area analysis)。
他们认为,作为现代城市社会的一些重要演化趋势的空间表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可以用图4 Los Angles的居住合意程度分析资料来源:Clark和Cadwallader(1973年),pp.697.经济地位(economic status),家庭类型(family status)和种族背景(ethnic status)三种主要特征要素的空间分异加以概括(见Shevky和WilHams,1949年;Shevky和Bell,1955年)。
每个特征要素可以用一组相关的人口普查变量加以表征,根据这些变量的组合情况,将人口普查单元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空间类型,据此判识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