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武汉市城市空间发展与变迁

城市人口增长的基本过程
从1980一1990一2000年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全市总人口变化概况:
全市总人口持续增加,从1980年的280.9万 增加到1990年的335.6万和2000年378.8 万 年均增长率逐年下降,从1980一1990年的 年均1.8既下降到1990一一2000年的年均 1.22%; 平均人口分布密度逐年上升,从1980年的 34人/公顷增加到1990年的41人/公顷和 2000年的46人/公顷。
90年代初期:沌口轿车产业开发区和东湖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立和发展,形成两个重要 的经济增长点和综合组团,市区人口从1990年 的335.6万增长到2000年的378.8万,年均增 长率为1.22%。 人口规模在持续扩大,但增 长幅度逐渐放慢。
武汉市区总人口仍在持续增加。但城市内部不同地区人口的增减却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城市 内部人口的空间分布不断发生着调整和变化。市区内部以旧城为主的老城区、外围新兴发 展区和市郊乡镇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人口增长与分布也截然不同。
人口密度在50一
300人/公顷之间
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
城市总人口空间变异规律
初期:在城市吸引力的作用下,人口由广大的 郊区及外围辐射区域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 (特别是中心区)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处于向 心增长的时期。 后期:城市的吸引力下降,人口开始向广大的 郊区转移,出现郊区化现象,进入离心扩散的时 期。
武汉三镇格局
汉口空间结构形态特点 ——三镇格局的形成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 早期三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点 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汉口的发展主要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 3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 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 ,其 昌历史最为悠久 ,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 (江夏山)筑的 历史上 ,武汉三镇相对独立发展 ,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空间结构形态有如下特性 : 夏口城 ,将郡址移至夏口城 ,即今武昌。 差异很大。建城时间比较早的武昌、汉阳两城受传统的城 (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 汉阳的发展最早始于东汉末年“戴监军筑 ,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 市布局形态的影响 ,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 局模式 ,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北),周围一里八十步 ,与当时的夏口城隔江相峙,为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城 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 ,主要政治、文化建筑具 ,城区自此定型 (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 ,并随 ,为汉阳府 池。汉阳城几度兴废 ,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 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它地方 ,沿街 着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 ,与江河走势相呼应 治和县治。 主要亦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字、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 ,平 ,以交通运输功 (平行 )的商业街道。通往码头的称之为“路” 汉口的发展 ,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 ,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 , 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间巷之中 , 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 能为主;平行河岸的称之为“街”,以商业生活功能为主。 · 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 ,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并“九 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封建社会后期 ,出于商品经济的 (3)与武昌、汉阳“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方式相比较 ,汉口 省通衡”之誉。清末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纷纷侵入中国。 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 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 ,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 “白一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并且 , 商口岸。至上世纪初 ,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至此 ,武汉 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 由.城市的扩张比较迅速,城市在功能上多以商业贸易为 “三镇鼎立”的空间格局基本成行。 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主,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育极不完善,如缺乏有规划的绿化开 敞空间和作为城市中心的政治文化空间,没有形成城市公共 空间体系。 (4)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 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形成了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 居住区组织方式。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的“里分”,就突 出反映了此种特征。 清武昌城
改革开放30年武汉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2008-06-13 本站张文彤刘奇志[摘要]: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的形成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发展框架下,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30年,国家政治经济背景不断变化,武汉城市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轨迹,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对其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建设空间格局演变总体规划作用正文: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概述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在城市空间的投影,不同时期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形态。
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的形成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反过来影响各要素的发展。
一个良好的空间布局结构能提高城市运行的效率、增强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
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而言可分为圈层式和轴向式两大类。
圈层式空间结构是最基本的城市形态,城市用地按照功能的分异一层层向外圈状布局,通常会形成由核心区向外的“三、二、一”型产业布局形态。
这种空间结构的优点是各方向发展较为均衡,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
新拓展地区紧密围绕已经发展成熟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省,可以很快形成规模效应。
但是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城市内部交通日益拥堵,自然环境与城市越来越远隔离,城内环境逐渐恶化,继续圈层状摊大饼发展将使城市不堪重负而逐步衰落。
针对城市圈层式外摊的种种弊端,又出现了“主城+卫星城”的改良型空间结构模式。
以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为源头,世界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卫星城(新城)的概念,即在规模巨大的主城外围较远的地区,新建若干功能相对独立的新城市,形成反磁力点,从而抑制主城规模继续扩大,同时卫星城与主城间以生态绿地相隔离。
然而,卫星城并没有起到反磁力中心的作用,主城仍然不可抑制的突破环城绿带的控制,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依托由快速交通干道、市政设施管道集合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向外轴状拓展。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NAN EOG R  ̄ II G / -C I RES EARCH
V0.O 1 No3 2 . Ma y,218 1 0
武 汉市城 市社会 空间结构 演变过程分 析
1 . 城 市社 会空 间与城 市社 会空 间结 构 2
代 主要是 封建 社 会传 统 的社 会结 构 模 式 ,社 会 分化
和 隔离 严重 ;现代 ( 0 8 5 - 0年代 ) 分异 特 征 绝对 减 弱 ,当代 ( 0年 代 一 8 )社 会 分 异 再 度 出现 导 致社 会
空 间重 构 。 由于城市 因各 自的地理 区位 、城 市 空 间 结构 演 变 的历史 、交通 、产业 发展 等 不 同 因素 ,城
的人 群 的汇 集 ,个人 交 往 的大部 分 内容 在 邻 里 内进 行 。社 区是 由若 干个 邻 里单 位构 成 的 ,指 占据 一 定
区域 ,彼 此 相互 作用 ,不 同社 会 特 征 的人 类 生活 共
同体 。社 区 中有 相对 完 备 的生 活服 务设 施 ,相应 的
1 相 关 概 念 辨 析
实 体空 间 和社会 空 间组合 而成 的空 间实 体[ 城 市 空 2 】 。
间结 构是 以一 套 组织 规则 ,连接 城市 形 态 和子 系 统 内部 的行 为 和相 互作 用 ,并 将这 些 子系 统 连接 成 一
个 城 市 系统 ,其 中城 市形 态 指 的是 城市 地 域 内个 体
11 城 市空 间与城 市 空 间结构 . 城 市空 间是 人类 的主 要 聚居 场所 ,是一 个 庞
大 、复杂 的综 合 体 ,也是 社 会 、经 济 与文 化 发展 到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ppt课件

武汉市1853年到1978年间城市形态发展演变
放射型
从表1可以看出,1949—1957年汉口、汉阳以扩散生长为主,武昌以跳跃生长为主;1957 年至1980年长达20年间,汉口扩散生长和轴向生长并驾齐驱,汉阳、武昌以轴向生长为绝 对优势;1980年—2000年三镇轴向生长力度开始减弱,转而在前一阶段伸出的生长轴间进 行大规模填充发展,主城城市空间总体上呈现出饱满、密实、“摊大饼”式的发展态势。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建筑102班 组长:蒋娅芹201016052208
李舒茵201016052217 6 羊金鹏201016052220 奎 妮201016052230
马林楠201016052218
目录
• 城市形态的定义,组成要素。 • 武汉市简介 •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 武汉市空间形态的三个阶段:组团式(“三镇鼎立”的
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_王珺

第29卷第3期2007年9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 ur nal of Hubei U niversity (Natura l Science )V ol .29 N o .3 Sep .,2007 收稿日期:2006-11-0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建议项目基金支持项目,项目编号:2002040作者简介:王珺(1980- ),女,博士生文章编号:1000-2375(2007)03-0316-05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王 珺,周均清(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工程中心,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基于对武汉城市圈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将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依次划分为5个阶段,揭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认为发展至均衡网络型空间结构是其必然趋势,并指出经济发展、交通诱导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是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变;动力因素;武汉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T U984 文献标志码:A1 引言区域空间结构作为空间要素的组合格局,可视为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地域投影.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是构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过程.关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弗里德曼(J .R .Friedmann )用核心边缘理论演绎了区域空间的演变过程,顾朝林[1]、陈修颖[2]、王建[3]、陆大道[4]等人亦根据经济发展特征对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阶段进行了划分.在针对具体区域的研究方面,戈特曼(J .Go ttm ann )揭示了美国的Meg alopo lis 是伴随着居住郊区化的过程逐渐成长演化起来的,金斯伯格(Ginsburg )与麦基(M cg ee )等人则分别研究了日本的大都市地带与东南亚的Desako ta (城乡融合区)的演变规律.国内学者对“长江三角洲”[5]、“珠江三角洲”[6]、“苏锡常”[7]等东南部城镇密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已进行了较多的论证,但对于中部地区城镇密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较为少见.“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政府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而划定的一体化发展区域,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 为半径,包括黄石、孝感、黄冈、鄂州、咸宁、天门、仙桃、潜江8市在内的城镇密集区域.在“中部崛起”国家宏观战略逐步推进的当前背景下,“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城镇密集区域,研究其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不仅对“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揭示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密集区域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的划分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化总体上来讲是一个相对平稳的过程,但这其中由于全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对地区的发展也带来了根本影响,以至于形成了几个特征鲜明的阶段(图1).2.1 离散型空间结构阶段———隋朝以前的历史时期 区域内城镇以军事、政治职能为重,城镇分布较为零散,城镇行政等级的划分只有政治意义,没有形成经济意义上的等级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地区.本区域农业经济不发达,且因地处当时政治板块的边缘区,并富含铜、铁矿产等铸造兵器的丰富资源,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本区域的城镇主要是出于封建割据的军事需要而产生的,如商代中期的盘龙第2期王珺等: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317城,西周时期的鄂王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王城等.秦统一全国之后,将天下重新设郡置县,但这一时期郡、县与乡镇的设置,形成的仍然是一种行政意义而非经济意义上的等级体系[8].三国时期,由于本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十分显赫,各地筑城垒营,兴起了许多政治军事城市,如吴王孙权的国都———武昌(今鄂州)、夏口城(今武昌)等,区域内城镇之间基本无经济联系,“没有一个类似于上游益州、下游扬州,能够在经济上堪称中心从而将其督区大致联聚起来的都会”[9].2.2 向心型空间结构阶段———隋朝至晚清时期 区域内县治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军事据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和实力.区域范围内出现经济中心,并逐渐发展壮大,城镇之间的经济联系由于物资商品的流通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经济等级梯度的城镇体系以及向心型空间结构.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中原转向南方地区.另外,人类治水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品种增加和耕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本地区农业的兴盛,使之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区.农业经济的发达导致商业的繁荣与兴旺,地区发展的军事意义在逐渐淡化,而经济意义却在迅速提升,导致城市职能、分布形态以及整个区域城镇群体空间格局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区域中心城市在这一段时间发育并日益壮大.自从隋炀帝治江夏郡于江夏(今武昌),江夏便成为本地区的政治中心,且很快作为经济中心迅速崛起,并在南宋末年宋金交战之时,超越荆州、襄州成为长江中游最大城市之一.至明成化年间,汉口从汉阳地区分离出去,不久便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同时,随着城镇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区域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经济等级梯度的城镇体系.隋大业年间的郡———县划分以及县治的确定开始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而至明代,中心城镇汉口、鄂州(今武昌),二级城镇阳逻、宋埠、仙桃、刘家隔、朱家河等,连同一大批沿长江、汉水分布的小型专业集镇,共同构成了具有一定经济等级梯度的城镇体系[10].周边城市的人流、物流开始小规模地向中心城市集聚,形成向心型空间结构.2.3 两极分化型空间结构阶段———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除中心城市武汉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的转变中有所发展以外,其他一些工商市镇处于停滞和衰落状况,区域内原有以耕织经济、小商品流通建立起来的城镇体系被彻底打破,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周边市镇的凋落使得城镇体系两极分化严重.鸦片战争之后,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本区域进入工业化时期,但如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本地区的工业化开端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色彩.帝国主义低价收购本区域的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等初级原料,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工业产品,再高价倾销回本地区.在外来资本的压迫之下,以张之洞为首的官僚资本在武汉兴建钢铁、军火和纺织等工业.由于基础较薄弱,以及国外与官僚资本的围剿倾轧,本区域民族资本工业生存得相当艰难.在殖民经济的影响下,武汉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商品流通集散地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城市,迅速地成长起来.与此同时,区域内其他城市却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方面区域内的工业项目绝大多数位于武汉地区;另一方面原本通过农产品交换发展起来的小商品经济,由于城乡间不平等交换而遭到重创,导致众多原有的市镇逐渐凋落.这一时期,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规模差距的逐渐拉大,形成两极分化的空间结构.2.4 集聚型空间结构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 区域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力之下,城镇体系中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工业化的集聚作用开始显现.这一时期,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国民经济的组织重在均衡发展,且主要按照地区组织经济,强调每一个省区都要建立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在统一计划安排下,对本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武汉市的投入,加快了冶金、电力、机械、化工等重型工业部门的发展,在“一五”期间将大批重点项目建在武汉.在国家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就有7项建在武汉.另一方面,针对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以及该时期内工业发展的特色,国家也对区域内其他城市进行了重点投资.工业布点由建国前的武汉市,扩展到整个区域,建立了化工区、炼铝、矿山机械、水电、棉麻纺织、食品工业中心[11].大多数城市的工业体系都是在这一时期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工业化的集聚作用开始显现.318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9卷2.5 极化型空间结构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这一时期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呈现出典型的极化特征,表现出以武汉为绝对核心的形态.从空间规模上看,武汉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从空间分布上看,城市圈内城镇分布呈现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中心城市首位度很高,形成结构性的失调.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代替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但由于本区域处于中国中部地区,体制转换不如沿海地区快.政府通过投资、税收、政策等手段对工业布局以及城市发展过度干涉;区域发展重点倾向于行政中心城市;各城市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以上这些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这种不完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向中心城市集聚,却无法通过城市之间的产业链接促进经济要素从中心城市向周围区域的扩散.2004年武汉市非农业人口为474.98万人,是区域内第2大城市黄石市区的7.88倍.2004年武汉市的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到了整个城市圈地区的51.4%、58.0%、59.7%、67.0%、78.2%、75.2%;而其他城市的各项指标最高不过11.4%,且许多指标只有3%左右[12].区域内周边城市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京珠高速、沪蓉高速、107国道、318国道)附近,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状轴线.图1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历史演变规律3 武汉城市圈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趋势弗里德曼(J.R.Friedmann)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区域空间结构会发生阶段性的演变,按照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的演进的顺序,区域空间结构相应的呈现出离散型空间结构———集聚性空间结构———扩散性空间结构———均衡性空间结构.与此类似的是,我国区域经济学家陆大道[5]认为随着由农业经济时期向后工业化时期的转变,区域空间结构可以分为类似的4个阶段:(1)“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呈原始状态,区域的城镇居民点没有形成等级———规模体系”;(2)“发展不平衡开始出现,形成一定的空间经济梯度”;(3)“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在先发达起来的地区开始形成点—轴状态,形成等级特征”;(4)“形成完善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但等级差别越来越小,扩散化的作用效果越来越重要”.由弗里德曼等人的经典阶段划分理论可知:由“离散”至“集聚”至“扩散”再至“均衡”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如本文第2部分所述,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虽然出现了波折与反复,但总的来说遵循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本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伴随着社会经济演进过程,总体上表现为离散状态———向心状态———集聚状态(如图1所示).虽然在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出现了与一般规律相悖的现象,但这是该时期畸形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背景的特殊性造成的.另一方面,从目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特点来看,它正处于由集聚型空间结构发展至扩散型空间结构的临界点,其必然趋势是发展成为均衡网络状结构.目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呈现出极化型特征,这种特征是在一种不完全市场经济作用下的集聚效应造成的.一方面,源于集聚动力对产业的区位要求第2期王珺等: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319 和规模经济要求,资金、劳动力、原材料等经济要素从周边区域集聚到武汉,并产生了大量的创新元素和成果(商品、技术、社会体制、生活方式等).另一方面,中心城市武汉过于集聚,出于产业区位成本的考虑,这些创新元素急切需要扩散至周边地区,但由于城市之间合作机制不健全、产业链不完善、区域壁垒的存在等问题,这些创新元素和成果无法顺畅地扩散至周边区域,从而导致本区域集聚力远大于扩散力.但随着政府、专业人士对该问题的重视,扩散作用会逐步加强,并表现为扩散型空间结构,直至最终形成均衡网络型状态.4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因素4.1 经济发展因素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体现.从表面上来看,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演变呈现出离散型———向心型———两极分化型———集聚型———极化型的特点;究其本质,空间演变的过程反映出“农业经济不发达———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商贸流通业兴盛———殖民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过程.本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图2 武汉城市圈内城镇沿交通轴线分布4.2 交通诱导因素 交通因素是促使本地区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因素.水运交通时期,江、河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较大,如明清时期,汉口、阳逻、宋埠、仙桃、刘家隔、朱家河以及一大批专业市镇均沿长江、汉水分布,发达的水运交通促使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铁路交通时期,由于近代大工业生产主要依靠以铁路为代表的快速交通运输方式,传统的水运交通逐渐衰退,导致鸦片战争后本区域许多沿江市镇的凋落与两极分化型空间结构的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时期,城镇主要沿高速公路、铁路分布,而目前区域内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状的交通布局形式,造成了空间结构的极化型特征的形成(如图2所示).4.3 政策导向因素 国家政策导向因素对本地区空间结构的影响较东南沿海地区更为明显.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1,本区域的工业发端于重型工业,目前区域内工业结构的特点仍然是重型工业偏多.国家政策对于重型工业的牵制作用决定了其对区域城市发展以及空间结构演变的深刻影响.第2,较之东南沿海地区,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均较低,空间拓展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动无法单纯依靠自身所蕴含的经济推动力,政府政策的引导仍然是区域空间结构的成长的主要动力.5 对武汉城市圈未来发展的建议通过追溯武汉城市圈区域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其空间结构演化的自在规律、趋势及动力因素,有助于探讨有意识的调控机制,用以导武汉城市圈区域规划实践.对于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发展,本文建议应按照其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分阶段对其进行建设,促使其逐渐向更高的阶段演化.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目前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产业链的建立,武汉市至周边城市的“放射状”快速交通通道的完善,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政府之间合作机制的健全,引导各种创新元素和成果源源不断地向外扩散,促使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等各方面的转换,从而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构建扩散型空间结构.当完成扩散型空间结构的构建后,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均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9卷320在于平衡布局,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表现为加强区域周边城市之间的横向交通联系,形成网络状均衡结构;同时依托政府公共资源,加强周边城市之间的相互协作;并特别关注城镇实体空间与生态基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控制城镇蔓延.参考文献:[1]顾朝林,赵晓斌.中国区域开发模式选择[J].地理研究,1995,(4):8-22.[2]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3-49.[3]王建.区域与发展———中国发展报告[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45-46.[4]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4-111.[5]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8-39.[6]李红卫,王建军,彭涛,等.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J].城市规划学刊,2005,(4):22-27.[7]黄明华.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45-152.[8]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市县概况[M].湖北: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社,1984:44-50.[9]章开沅,张正明,罗福慧.湖北通史秦汉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96-316.[10]章开沅,张正明,罗福慧.湖北通史明清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40-470.[11]周兆锐.湖北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55-58.[1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4-110.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Wuhan urban agglomerationWANG Jun,ZHO U Jun-qing(Digital Research Center,H uazhong U niv ersity of Science a nd T echnolog y,Wuhan430074,China)A 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 cess of Wuhan urban agg lomeration, the pape r divid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into5stages and promulg ates the evolution rules o f the regio n s spatial structure.The research also arg ues that the inevitable trend o f the region's spatial structure is the balanced ne tw ork and ascer tains the economic develo pment,traffic inducement and the policy orientatio n are the m ain dynamic facto rs.Key words:spatial structure;evo lution;dy namic factor;Wuhan urban agg lomeration(责任编辑晏建章)。
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作者:汪小婷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摘要:武汉,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华中地区最繁华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作为中国内陆特大城市,近代武汉的空间结构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从“起始阶段”向“加速阶段”转化的过渡期,某些发达地区则已率先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武汉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且呈出自身的特点。
关键字:一、武汉市历史上城市空间的演化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在受传统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文化观念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历史上武汉是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链接而成的,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
武昌、汉阳相对发展较早,历史较为悠久,武昌、汉阳两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遵循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城内道路剁成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居民住宅多位于街道两侧。
早在1861年以前,武汉实际上只有武昌、汉阳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市镇,汉口此前所谓的老城区是自发形成的,主要是零散布置的一些民房。
汉口的发展相对较迟,在明朝时期发展较快,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到明末清初,汉口镇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随后汉口被开辟为商埠,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租借的开辟,租界区的建设引人了西方当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使得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带有西方城市的特色。
在汉口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张之洞的影响,武昌、汉阳相继建立起一批近代工业,修建陆汉铁路及其它市政设施。
且在青山、滨江一带开通商口岸,使武昌城市空间沿长江向北扩展。
汉口租界与武昌商埠的建设,使武汉的城市空间格局由原来的“沿河”(汉水)发展转变为“沿江”发展,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构成的近代都会初步成型。
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精)

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 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
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武汉从一个“因武而生”的军事城堡发展到今天拥有800多万人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三镇“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 使得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 初步可将其社会空间发展分为3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时期武汉被长江汉江两江分割, 在历史上两江曾多次改道, 最终形成目前的武昌、汉阳、汉口三足鼎立的态势。
三镇的城市空间结构从形成开始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 开始最晚,发展最快。
它主要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到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
但由于航运技术的限制也只能依托汉水, 沿河成市,上起硚口, 下至汉口, 在今长堤街与汉水之间,面积不过十余平方公里。
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 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
汉阳城几度兴废, 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城区基本定型。
解放以前, 武昌和汉阳基本上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
城址选择重视对地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 其城垣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
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 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
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 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所在地。
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

论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摘要:武汉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
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通过对若干珍贵的城市历史图片的整理,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及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形态历史演变规划发展一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 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
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
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
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
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
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
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古汉阳城墙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
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
“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0引言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
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
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相关概念辨析1.1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
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
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
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
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
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刘苏衡1,张力民2(1.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武汉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
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Vol.20No.3May,2008云南地理环境研究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范围内,这些机构相互交织成一张社会网络。
社会区是一种范围更大的社会均质地域单位,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生活在不同社会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观念和行为[4]。
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概念,学术界有多种定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属性相近的人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空间分异现象。
顾朝林认为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1]。
艾大宾、王力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社会分化所形成的,它在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
居住的地域分异直接促成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居住的地域分异格局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特征[5]。
柴彦威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内部各种空间的组合状态[6]。
易峥定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分析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空间行动,揭示城市中社会组织和社会运行的时空过程和时空特征,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核心[7]。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即是人类在城市空间活动形成的邻里、社区、社会区在空间上表现出的格局和差异。
2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划分及特征武汉从一个“因武而生”的军事城堡发展到今天拥有800多万人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三镇“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得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初步可将其社会空间发展分为3个阶段。
2.1形成发展时期(~1949年)第一阶段是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武汉被长江汉江两江分割,在历史上两江曾多次改道,最终形成目前的武昌、汉阳、汉口三足鼎立的态势。
三镇的城市空间结构从形成开始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开始最晚,发展最快。
它主要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到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
但由于航运技术的限制也只能依托汉水,沿河成市,上起硚口,下至汉口,在今长堤街与汉水之间,面积不过十余平方公里。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在汉口沿江强辟租界,带动了汉口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其城市布局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在这样的城市结构布局下,其社会空间结构简单清晰,主要被分为两部分,即由租界区(从武汉关至长春街及延伸至中山大道的区域)的上层社会和其外围的中下层社会所组成。
租界是外国人(使领馆成员驻军和达官贵人)活动居住的领域,有很强的空间隔离特征。
外围城市道路沿水运码头向外扩展,和码头垂直的称为“路”,主要进行交通和运输,和河岸相平行的则成为“街”,是普通居民和小商贩进行商品交易和生活居住的地方。
武昌城历史最悠久,始建于三国孙权时期,于明洪武四年城区基本定型。
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
汉阳城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城区基本定型。
解放以前,武昌和汉阳基本上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
城址选择重视对地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
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8]。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
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所在地。
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
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北面的闾巷之中。
武昌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显著社会空间隔离特征的旧政府达官贵人聚居区。
外国列强及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及其后解放战争后,传统的空间结构趋向散乱,武昌区朝徐家棚和大东门外双向扩展,汉阳则向鹦鹉洲与钟家村两面推进,这一时期武汉城市的扩展呈典型的轴向拉伸。
但总的来说,解放前武汉市较为完整地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的空间结构。
2.2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与传统社会时期社会空间结构的最大区别是逐步取消了阶层划分,取而代之以结构单一的社会区,社会空间结构趋于简单和同构。
解放初期武汉的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内环以内第20卷刘苏衡等: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85的老城区,分布密集,以里弄建筑为主。
随着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政府对老城区的住房进行简单改建和修建,分配给不同单位,不同单位再将其分配给单位职工生活居住。
除少数继承房屋使用权和自建住房外,基本不存在其他的分配住房的方式。
这使得以前由于阶级差异形成的各个社会居住区逐渐转变,空间隔离现象也逐步消失,各阶层混合居住。
另外,由于国家实行平均化的工资制度使得不同单位不同职务工资差距绝对缩小,也使得阶层分化趋于模糊。
原有的根据阶级不同划分的居住空间差异被不同社会分工的差异所代替。
住房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工作单位的不同,而不再取决于收入或者其他因素。
计划经济时期是以经济建设和发展工业为主要目的,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武汉市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先后在武汉三镇投资兴建了武汉钢铁厂、武汉重型机床厂、青山热电厂、武汉锅炉厂和武汉造船厂等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工厂,工厂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的思路是工厂办社会,即由工厂在其就近位置修建或改建居住社区和其他配套设施。
所以在这些大型工厂的厂区附近新建了一批单位住房,使得工业居住混合。
如青山的工人村,汉口的徐州新村等。
在这样的空间布局和城市指导方针下,武汉三镇依托工业建设新建重建了一些社会区,客观上推动了武汉市向外扩展和郊区发展[9]。
汉口先后形成唐家墩工业区(轻、化工为主)、堤角(肉联)、易家墩等工业区,总的来说是沿解放大道向两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的建设,建设地区主要处于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之间狭长的带形空间。
汉阳主要是以旧城为基础,沿鹦鹉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主要建设了鹦鹉洲工业区和七里庙工业区。
武昌地区向东沿武珞路-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形成石牌岭工业区和关山工业区,向南沿武咸公路发展,形成白沙洲工业区,向北沿中南-中北路形成中北路工业区,沿和平大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以旧城、青山两大核心,分别沿主要干道由南、北向中间推进。
相应地,武昌的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以东,中山路以西的区域。
汉口方面主要集5中在长江以西,老铁路线以东的区域,同时铁路沿线也有带状分布。
汉阳方面,居住主要集中在南岸嘴附近,同时,沿长江、月湖也有带状分布。
长江大桥建成更增加了武汉三镇的联系,为武汉市现代空间结构的基本布局形成了框架。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武汉市主要继续发展了工业建设,对居住区和公共空间的建设和规划基本停滞,只是在已有的布局上填空补齐拼贴发展,极少关注社会和区住空间的建设。
居住用地沿路向不同方向不成片的扩展,表现为工业—居住的综合体。
武昌方面主要是沿着武珞路、珞瑜路、和平大道、中北路扩展,同时在青山区形成工业—居住的综合体。
汉口的居住用地主要是沿着解放大道西段向西、向北伸展,总体往西北方向拓展,而汉阳主要是沿着汉阳大道向西扩展。
计划经济时期改变了此前由历史长期形成的不同社会阶级形成的居住空间格局,个人不能自主选择居住区,由单位制分房重新对居住区划分,不同社会分工的人混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