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0引言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
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
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
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
刘苏衡1,张力民2
(1.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
Vol.20No.3May,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
范围内,这些机构相互交织成一张社会网络。社会区是一种范围更大的社会均质地域单位,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标准、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生活在不同社会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观念和行为[4]。
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概念,学术界有多种定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属性相近的人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空间分异现象。顾朝林认为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1]。艾大宾、王力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社会分化所形成的,它在地域空间上最直接的体现是居住区的地域分异。居住的地域分异直接促成了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异,居住的地域分异格局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特征[5]。柴彦威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内部各种空间的组合状态[6]。易峥定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是分析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和空间行动,揭示城市中社会组织和社会运行的时空过程和时空特征,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核心[7]。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即是人类在城市空间活动形成的邻里、社区、社会区在空间上表现出的格局和差异。
2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划分及特征
武汉从一个“因武而生”的军事城堡发展到今天拥有800多万人的华中地区特大中心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三镇“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得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初步可将其社会空间发展分为3个阶段。
2.1形成发展时期(~1949年)
第一阶段是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时期。众所周知,武汉被长江汉江两江分割,在历史上两江曾多次改道,最终形成目前的武昌、汉阳、汉口三足鼎立的态势。三镇的城市空间结构从形成开始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开始最晚,发展最快。它主要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到明末清初,汉口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并有“九省通衢”之誉。但由于航运技术的限制也只能依托汉水,沿河成市,上起硚口,下至汉口,在今长堤街与汉水之间,面积不过十余平方公里。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在汉口沿江强辟租界,带动了汉口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其城市布局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在这样的城市结构布局下,其社会空间结构简单清晰,主要被分为两部分,即由租界区(从武汉关至长春街及延伸至中山大道的区域)的上层社会和其外围的中下层社会所组成。租界是外国人(使领馆成员驻军和达官贵人)活动居住的领域,有很强的空间隔离特征。外围城市道路沿水运码头向外扩展,和码头垂直的称为“路”,主要进行交通和运输,和河岸相平行的则成为“街”,是普通居民和小商贩进行商品交易和生活居住的地方。
武昌城历史最悠久,始建于三国孙权时期,于明洪武四年城区基本定型。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城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城区基本定型。解放以前,武昌和汉阳基本上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城址选择重视对地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8]。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城市中心形成“十”字或“丁”字形街口,并作为衙署、钟鼓楼、市楼或学宫等官方建筑的所在地。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北面的闾巷之中。武昌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显著社会空间隔离特征的旧政府达官贵人聚居区。外国列强及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及其后解放战争后,传统的空间结构趋向散乱,武昌区朝徐家棚和大东门外双向扩展,汉阳则向鹦鹉洲与钟家村两面推进,这一时期武汉城市的扩展呈典型的轴向拉伸。但总的来说,解放前武汉市较为完整地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的空间结构。2.2计划经济时期(1950~1978年)
计划经济时期与传统社会时期社会空间结构的最大区别是逐步取消了阶层划分,取而代之以结构单一的社会区,社会空间结构趋于简单和同构。
解放初期武汉的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内环以内
第20卷刘苏衡等: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