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发展及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化理论:城市社会学主要关注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影响。
其中包括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城市化的类型和模式、城市化的影响等。
2. 社会差异理论:城市社会学研究社会差异以及城市中的社会分层现象。
通过研究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理解城市社会的结构和运作。
3. 社会网络理论:城市社会学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通过社会网络理论分析城市中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和作用。
研究城市中的社交网络、职业网络和邻里关系等。
4. 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等。
研究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消费行为以及城市中形成的特定文化。
5. 城市政治与城市治理研究:城市社会学关注城市政治的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研究城市中的政治权力分配、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关系以及城市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等。
6.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规划与设计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关注城市空间的分布、城市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社会效应等。
城市社会学通过以上的理论与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社会的本质、运作和发展规律,为城市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
狭义:精神现象及表现形式。 广义: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 文明产品。 ‚一切凡是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 都属于文化,非自然的人类活动 所创造、活动方式本身‛。
(二)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是人类的第二本性,是人类与 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2,文化涉及面广,它涉及到所有生活 领域; 3,文化是社会形态; 4,文化与社会融合在一起。 社会文化: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其成员的 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且世代 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是特定社会 里的成员所拥有的一种‚生存计划‛。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 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 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 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 衡。
1,城市化派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 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从工业 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 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认为: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 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 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 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 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4,经济学派
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 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 活动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 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 为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主要表 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 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 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
认为: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 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 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 人性的尺度。城市是人造的,但城 市又制约人的生活。工业城市破坏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 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 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他 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 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 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理论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
城市社会学中,存在着多种理论,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
理论:
1. 资源依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是由于人们
对资源的需求和利益的追求。
城市的规模和功能扩张是为
了满足居民的需求,而居民则在城市中获得资源和机会。
2. 人类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
城市的结构和动态是由人类活
动和环境条件共同塑造的。
3. 社会交往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
互动和社会关系。
它研究人们在城市中如何相互依赖、互
动和形成社会网络。
4. 集体行动理论:这一理论研究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在城市中的发展和影响。
它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员如何在城市中发生和推动。
5. 都市化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它关注城市发展和变革如何影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活方式。
6. 社会空间理论:这一理论关注城市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研究城市空间如何塑造社会关系、身份认同和权力结构。
这些理论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区发展等领域的学科。
以下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2.城市社区与人口:研究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社区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
3.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城市贫困、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治安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4.城市社会关系:研究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交往行为及其社会影响。
5.城市文化与教育:研究城市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交流、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城市社会问题与政策: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政策应对,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等,探讨政策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等,探讨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8.城市社会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以上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这些研究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体系。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1、城市社会学:以城市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及其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机制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2、城市社会学研究方式(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等。
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①科学认识城市社会现象②揭示城市社会发展规律③理性认识城市社会问题④科学预测城市社会发展趋势(2)实践意义①预防和缓解城市社会问题②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③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④引导积极、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第二章城市的历史1、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1)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2)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西欧城市多是工商业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3)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城市内部矛盾表现为封建社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
(4)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与欧洲中世纪城乡关系的特点不同。
2、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1)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城市同时并存的规律(2)城市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规律(3)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的规律(4)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规律(5)城市规模与城市容量相适应的规律第三章城市社会理论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法理社会:分崩离析、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甚至相互对立2、韦伯:城市共同体他认为,一个聚落要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1)防御设施(2)市场(3)自己的法院以及——至少是部分的——自己的法律(4)团体的性格(5)至少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东西方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第一,东方的城市并没有像西方城市那样有一套特殊的。
《城市社会学》课件2
02
城市与城市化
Chapter
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概述
城市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人口 、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 异。
城市通常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服务, 包括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
详细描述
城市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理区域, 具有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
城市化的含义与进程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环保法 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清洁能源、优化城 市规划等。
城市犯罪问题
城市犯罪的定义
城市犯罪问题是指发生在城市中的犯罪 行为,包括抢劫、盗窃、杀人等。
城市犯罪的危害
城市犯罪问题不仅影响受害人的身心 健康,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
城市犯罪的成因
城市犯罪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家庭教育 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的定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
城市环境问题是指由于城市化进程中人类 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空气污 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对环境的破坏 和污染。
城市环境问题的危害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城市犯罪的解决措施
解决城市犯罪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治 安管理、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社会治 理等。
06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Chapter
调查研究法
总结词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收 集资料的方法。
详细描述
调查研究法是城市社会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 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纲,对城市居 民、社区、企业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社 会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分 析城市社会现象和问题。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2.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
三、城市性
第一章
(二)理解城市性的若干纬度 ★ 人口的集聚性
• 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物质密度是指人口数量上的密度,精神密度是指人们的社会交往密度)。 ★ 人的异质性
• 人的异质性是指构成某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程度。异质性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宗 教、文化等横向的类别差异,也包括教育、收入、 财富、权力、地位等纵向的层级差异。
城市社会学
(二) 工业城市
二、城市的发展史
第一章
★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城市的出现及发展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1.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家庭手工业转向现代大工业生产;“工厂体系”;城市 内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2. 社会结构 工业革命使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增长明显;城市内部社会 出现阶级分化: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3. 城市空间 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高密度的单中心结构,中心城市及其中心商业 区在整个大都市区居于主导地位;专业化的分工和统一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使 得企业布局密集,城市规模集群发展态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 空间的生产、消费、阶级斗争功能凸显。 4. 政府管理 缺乏住宅;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城球化时代的城市
第一章
2. 全球城市的特别偏好及特点 ★ 第一,在区位分布上,全球城市往往是全球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信 息化、 数字化水平尤其突出。 ★ 第二,在城市功能上,全球城市对本国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其发展 也已 经远远超出了国家边界范围。 ★ 第三,在内部结构上,全球城市存在“堡垒”和“隔离区”的极化 对立。堡垒服务于跨国精英,而隔离区则成为社会底层的贫民窟。 ★ 第四,在产业体系上,生产性服务业空前集聚。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论文目录什么是城市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6)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系 (7)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社会学(一).城市是“城”和“市”的组合词。
“城”是指主要为了防御,而用城墙围起来的地域。
“市”是指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出自《易经》)。
合起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具有防御功能和商品交易功能的地域。
在城市产生之前,市没有固定的场所。
早期的市一般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
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
在英文中,对应于中文的“城市”的词有两个,一个是“Urban”,含义是城市,市政,源于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生活。
另一个是“City”,意为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
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上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经济学上的概念是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或者解释为城市是坐落在有限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在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有所不同。
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在地理上有界限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居住密集,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一种相互作用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一部分相互作用在并不真正认识的人之间发生着;城市要求有一种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合理的法律。
城市在地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城市的概念在其他领域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在中国,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镇。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
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城市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区生活以及其他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主要涉及: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分布状态,城市社会结构与功能,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城市社会问题,城乡差异和互赖关系,城市化,郊区化及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等。
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对它的创立和发展有过较大的贡献和影响。
城市生态学:亦称“城市区位学”,研究城市社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是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后果、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模式、城市人口的分布、人类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现象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其研究成果对确定城市合理规模,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最适生态容量,提供文明优美的生活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城市区位学:即“城市生态学”。
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等。
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工业、金融、商业、文教、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的集中,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在国家和地区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在城市的分类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划分标准:一是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城市。
在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时,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二是按城市的主导职能不同划分为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三是按城市的作用范围不同划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
城市发展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过程。
是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要的过程。
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
成过程(即城市人的社会进化过程) (2)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表 现形式——生活方式(如居民职业生活、消费生 活、人际交往、精神生活) (3)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功 能单位——群体、组织。(家庭、单位、非政府 组织、民间组织等)
2.城市社区研究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范畴,是地区性社会生活共
韦伯考察了欧洲和中东历史上的城市,并将它们 与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加以比较。 在《城市》一文中,韦伯提出了完全城市社区的 定义: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它必 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相对优势。这个聚居 地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下列特征: (1)防卫力量; (2)市场; (3)有自己的法院; (4)相关的社团组织;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由。
神生活的特点。
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特点是: 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理性和非情感化。
韦伯(Max Weber)
(4)韦伯(Max Weber) 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 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 的奠基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 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 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 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 (1896~1898、1902~1919)和慕 尼黑大(1919~1920)任教。1903年 与桑巴城市发生的作用。 他对城市的研究相对系统。
(二)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 芝 芝加哥(Chicago),位于密歇根湖畔、 加 芝加哥河两岸,同时拥有静谧与华丽的 哥 湖光艳影、时尚与都市的河流景观。有 人将它列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不仅如 学 此,更让人惊诧的是在众多学术领域执 派 牛耳的各“芝加哥学派”,它们分布于 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领域。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
(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系统分析法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
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
城市社会学
1.礼俗社会又称"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传统社会。
它的特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角色分化少,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单位,情感型的初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习俗和传统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2.法理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礼俗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
它的特征是:规模大,分工复杂,角色分化多,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非情感型的次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和法律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3、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
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
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4、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分工造成的个人差异性损害了社会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反过来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因为分工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
5.同心圆模型:同心圆模型是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城市结构和地域结构学说。
他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物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此学说的缺点是: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
其成功之处是:从动态变化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城市结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
城市社会学
1、城市社会学定义:研究人类群体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学,而侧重于研究城市社会的社会学称之为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提出的过程: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哲学家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正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经过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大革命,西欧结束了中世纪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沉睡状态,经济和社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相应地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了。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他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这都是为什么?从学术发展的背景来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窒息,而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的繁荣。
在这期间,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力学、气象学、生物学等都开始发展起来。
到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不能不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的启示。
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自然现象方面可以取得如此成绩,那么用来研究社会又会怎么样呢?因此,孔德在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正是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立论,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社会学在中国的叫什么:最早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他于1891年在广州兴里万木草堂建立“长兴学舍”,该学舍的教学大纲中设有“经世之学”的学科。
在“经世之学”学科中有政治学、群学等课程。
所谓“群学”就是社会学。
群学的“群”字,是从我国古代哲学《荀子》中引来的。
《荀子》中说,“人生不能无群”,人之所以贵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这在清朝末年有鼓舞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意思。
继康有为之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群学肄言》,一时风行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能农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 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 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 H.Thünen)首 先提出,他的学说又称杜能农业区位论。他根 据在德国北部麦克伦堡平原长期经营农场的经 验,于1826年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 之关系》一书,提出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即 在中心城市周围,在自然、交通、技术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 带来的运费差,决定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 (杜能称作“经济地租”)的大小。纯收益成 为市场距离的函数。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 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 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 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 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 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 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杜能学说的 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 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 重要的是首次确立了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 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
4.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研究理论与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4.1.2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肤浅经验论
城市空间是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它是人类的主要聚居
地,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城市生活的人类行为和目的,
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含义,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在这一空间
2)社会生态学派
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其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
的影响较大。该学派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话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 色的结构。生态学派提出了一些对城市理论体系有意义的概念,但是,社会生态学派把人 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的影响。
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特征人群的汇集地,也是个人交往的主要空间,
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影响的冲突点。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城
市社区。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征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第二主观论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 深入经验论 第一主观论
深入主观论 辩证主观论
1)景观学派
景观学派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 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已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 段不同,其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另 外,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芝加哥学派
1建筑学科 2经济学科 3传播学科 4社会学派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 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 加哥学派对新兴芝加哥城市 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 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 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 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 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 究的特征。托马斯和F.W.兹 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 在欧洲和美国(1918~ 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 的代表作。芝加哥学派对人 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 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 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 的范例。这一时期芝加哥学
城市地理学研究:主 要从城市土地利用方 面考察;外观上研究 城市所谓的景观论方 法。虽然考察了作为 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果 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但没有涉及到作为城 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 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以城市地域社 会为对象、说 明城市形成发 展的机制的社 会生态学方法。 但是社会生态 学方法过于把 人机械化和一 般化看待。
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
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古典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 《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 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 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 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 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 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 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 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 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注重人类主 观行为的行 为论方法。 只强调人类 活动的主观 因素,忽视 了制约人类 活动的各种 客观因素。
最近的城市地域 研究又发展到考 虑产生人类活动 各种社会制约的 政治、经济制度 的结构主义方法, 以及考察各种制 约条件,动态研 究人类活动的时 间地理学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 克等人著的《城市──对 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 (1925)、《都市社区》 (1926),伯吉斯的 《家庭──相互影响的个 性之统一体》(1926), 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 种生活方式》(1938), 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 贫民窟》(1929),F.R. 思雷舍的《团伙》 (1927),等等。芝加 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
3)区位论学派
屠能农业区位论是用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等主要概念来说明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的形 成机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则认为:合理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企业家,这两者的合理化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中心地等级体系。区位论学派的发展与 计量地理学的兴起直接相关,即与当时数学模式、统计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