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导论(1)
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伦敦全景
伦 敦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1、同心圆模型 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Burgess) 提出 (1)基本内容:城市内部结构由5个同心圆地带组成 第一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带是过渡带。 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 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 第五带是通勤带。
2、评价
(1)优点 第一,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初西方城市的带状现象。 特别是过渡带,今天仍可以在某些地方看到其以某 种方式存在着。 第二,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一元 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 法。 (2)缺点 同心圆模型过于理想及对其它因素考虑较少(例 如没有考虑街区、地形、交通等)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与理论
•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
• 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 新城市社会ban) • 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 以其自身优势聚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 民,居民有一定的匿名性。 • 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 文化、服务等中心。 • 聚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居民具有 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活动趋于专业化。 • 城市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 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 烈。
4、折衷学说
1954年爱里克森(E.G.Ericksen)综合上述三种理论 的优点,提出了“折衷学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中心业务地区,从城市中心向 外呈放射状延伸,在中心业务地区 外侧为大工业地带。住宅区则分布 于放射的中心业务地区之间。
(2)评价 此理论符合欧洲某些城市地域的分化状况, 更适用于分析工业城市的地域结构。
希腊雅典的卫城建在城中岩丘顶部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
城市社会学(课本重点整合_带目录)
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3——11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第二节城市社会学家们对的一些概念的解释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第三节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第2章世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1——13 第一节早期城市第二节中世纪的城市第三节近代城市第四节现代城市第3章我国城市的兴起和发展13——23 第一节夏商时期的城市第二节秦汉时期的城市第三节隋唐两宋时期的城市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城市第五节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前的近代城市第六节建国以后的城市发展第4章城市生态系统23——30第一节城市生态与生态系统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三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四节城市生态系统的失衡第五节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第5章城市人口30——37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人口发展理论第三节人口迁移第6章城市规划37——42第一节城市规划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三节中国城市规划第6章城市社区42——46第一节城市社区的概念第二节社区的功能与比较维度第三节中国城市社区第7章城市文化47——51 第一节城市文化第二节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标志第三节城市文化的不同层面第8章城市社会问题51——55第一节社会学与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意义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研究观点第9章城市管理55——62第一节城市管理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第二节城市管理的体制、法制和政策第三节城市人口管理第四节城市安全管理第五节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第六节城市教育管理第七节城市医疗管理第八节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第九节城市卫生体育管理第十节城市生态环境第10章城市的未来62——65第一节早期思想家对未来城市的设计第二节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因素第三节未来城市的类型第四节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第1章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一般概念介绍城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城市社会学
①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中的阶段成果。
②城市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劳永逸的。
③城市规划是发展建设的龙头。
④城市规划一定要体现各自城市的特色。
2、城市社会隔离
大体分两大类:
1)人群隔离:各类人群不断进行的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呈现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社会隔离。
2)居住隔离: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居住在各种不同层次的社区中。
迪尔凯姆认为:城市内社会差别和个性发展是保持社会聚合力及人类获得更大发展的基础
③齐美尔(George Simmer,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
他重点考察城市生活的社会心理,从分析都市生活入手,揭示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别,以及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
齐美尔在他的重要论文《城市与精神生活》中,明确指出个人必须学会使自己适应城市。
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它在社会学体系中是一门年轻而且较早的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的产生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初期
最早有城市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及一直到近代初期的几位思想家。
①亚里士多德在名著《政治学》中就有对城邦的研究。
②柏拉图专门提出城邦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不得超过一定规模……等。
④韦伯(Mara Weber, 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
他提出了一种“建立理想类型”的方法,即从具体独特现象中抽取一些主要性,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现象的典型特征和本质属性中,由此建立理论模型,对复杂的独特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代表作:《论城市》(1920年发表)
城市社会学的两个创始人:
帕克
沃斯
①帕克(Robert Park, 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01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城市社会学
F.tonnies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 上,他最先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围绕 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学体系。腾尼斯以社区与社会两个概念 表明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同 时还将人们的共同意志:即本质意志、 选择意志与社区、社会分别相对应。
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 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 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 案。1902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明日的
城市社会学
第二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和理论
一、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流派
(1)城市化派(The Urbanization城市
School)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及社会结构 的影响,探讨从工业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 市社会转变的城市模式。他们认为:城市主要特 点在于角色分化、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 规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农村人口 的较少流动性等使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 2020/8/14 他们主要研究农村生活方式如何为城市生活方式
2020/8/14
城市社会学
(3)生存学派(The Ecological Complex or Sustenance School)
生存学派又称维持学派。该派主要研究居民如 何组织自己,以使环境更好地适应人类生存的 需要。他们认为,城市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 来满足大量聚居人口居住需要的组织形式;城 市化的进程直接取决于生存活动的分工程度, 社会分工又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生存 学派将城市社会环境、人口、社会组织和工艺 四个基本因素作为变量,认为其中一个变量发
2020/8/14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课件一章ppt课件
第一节 城市与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 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 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 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浅,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 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 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 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 同,社会就不会和谐。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何谓城市化 对城市化的界定,也存在着广泛的讨论: (1)地理及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向 四周影响及扩展。 (2)农村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中城市特 征的出现。 (3)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一个过 程。 (4)社会学家较为倾向于下面这种解释:人口集中的 过程,其中城市(镇)人口占地域人口比率的增加。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civilization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 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二、从文明的出现来看 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准 城市的出现 国家制度的建立(略) 文字的产生(略)
第一节 城市和文明
文明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 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 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思考: 人类为什么要群居? 群居产生了什么后果?
第二节 城市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的三个基本方面 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 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 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 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 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 削弱业缘关系强化。
城市社会学讲义(ppt)
二、城市社会学的独立发展时期
1、芝加哥学派及城市社会学的创立 1893年,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社会学,并开设城 市社会学课程,展开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此基础 上创立城市社会学。 2、城市社会学独立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 帕克:城市社会学指导纲领。罗伯特。帕克是芝加哥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为1916年出版的《城市: 关于开展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 帕克主要研究领域: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
第四讲 城市生态系统
1、城市生态系统 以人类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 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的对立统 一。可分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以人类为主体 具有人工化环境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 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门研究城市社会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具体 社会科学。 3、研究目的 揭示城市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良性运行的规律、 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五、城市社会学的内容范围
1、基本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学构建、城市社会学流派,城市功能,城 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生活,城市社会问题,现代城市 管理,城市社会发展预测等 2、体系结构 城市社会学基本理论 城市社会学基本方法 城市社会学应用知识
雷克斯与帕尔:新韦伯主义
雷克斯:城市中质量不等的住宅获取不仅是经 济因素决定的而且是由市场机制与科层制共同 决定的。
帕尔:城市资源分配不平等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 原因。 合著:《种族、社区与冲突》(1967)
第三讲 城市社会功能分析
一、城市功能的已有见解
1、《雅典宪章》:居住、工作、交通、游乐
3、中心城市的特点
城市要素的集中性 城市空间的开放性 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城市活动的高效性 4、中心城市的特殊作用 经济方面: 第一、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据点。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导论
第四节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流派 1、新马克思主义 : • 曼纽尔·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卡斯
特提出要“重建城市社会学”,《城市问题》 (1977) 其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劳动力的再生产和集体性消费 • 戴维· 哈维(David Harvey) :《社会正义和城市》(1973) (“ScoialJusticeandtheCity” )、《对资本的限制》 (1982 )、 《资本的都市化》、《希望的空间》 (2000) • 布莱恩· 罗伯特(Brian Roberts) :《农民的城市》(1978) •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1974)
2、美国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基于实地观察研究
●芝加哥市:1837年建立,1880年100万人口,1990年200万,第二大城市 芝加哥大学:1892年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1893 首任系主任:A.W.斯莫尔 ●城市社会学之父:罗伯特· 帕克(Robert Park) 《建议对城市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进行调查》 (1916) 方法上:走出思辨,强调实地调查; 内容上:为城市研究制订了纲要:组织、职业、文化。城市并非杂乱无章的, 而是秩序井然的社会有机体。 帕克的城市概念: 首先,城市以市场为基础,是一种商业结构 其次,城市以正规结构为特征:正式的组织、制度和控制手段 第三,强调城市生活中的心理因素,感情少,理性多,联系纽带由感情转为利益 主要贡献:方法和理论 ●沃思: ●伯吉斯: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导论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 1城市的生态: 人口地域分布、机构的空间设置和相互关系 生态性质:共生性和竞争性 生态过程:城市的动态变化过程 浓缩与离散;集中与分散;侵入与接替;隔离 • 2城市社区: 组织系统、生活方式、文化、心理、政治、消费 • 3城市规划及城市问题 • 4城市化:
2.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
三、城市性
第一章
(二)理解城市性的若干纬度 ★ 人口的集聚性
• 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物质密度是指人口数量上的密度,精神密度是指人们的社会交往密度)。 ★ 人的异质性
• 人的异质性是指构成某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程度。异质性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种族、宗 教、文化等横向的类别差异,也包括教育、收入、 财富、权力、地位等纵向的层级差异。
城市社会学
(二) 工业城市
二、城市的发展史
第一章
★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城市的出现及发展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 1.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家庭手工业转向现代大工业生产;“工厂体系”;城市 内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2. 社会结构 工业革命使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增长明显;城市内部社会 出现阶级分化: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3. 城市空间 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中心;高密度的单中心结构,中心城市及其中心商业 区在整个大都市区居于主导地位;专业化的分工和统一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使 得企业布局密集,城市规模集群发展态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 空间的生产、消费、阶级斗争功能凸显。 4. 政府管理 缺乏住宅;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城球化时代的城市
第一章
2. 全球城市的特别偏好及特点 ★ 第一,在区位分布上,全球城市往往是全球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信 息化、 数字化水平尤其突出。 ★ 第二,在城市功能上,全球城市对本国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其发展 也已 经远远超出了国家边界范围。 ★ 第三,在内部结构上,全球城市存在“堡垒”和“隔离区”的极化 对立。堡垒服务于跨国精英,而隔离区则成为社会底层的贫民窟。 ★ 第四,在产业体系上,生产性服务业空前集聚。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导论
城市社会学
(4)齐美尔的城市社会心理的思想
齐美尔 (George Simmel,185 8—1918)
格奥尔格· 齐美尔(1858-1918) 齐美尔生于德 国柏林,从宗教信仰上来说,他是个基督徒, 而从民族归属来说,他却是个西班牙裔犹太 人,后面这一点说明了为什么尽管他才华横 溢、成绩斐然,但在学术生涯中只获得了 一种边缘性的位置。在柏林大学,他要求 晋升的愿望屡次受挫。万般无奈之下,1914 年,他离开柏林大学,就任于位于德法交 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教授,但那儿的 学术也是一片凋敝。1918年9月,郁郁不得 志的齐美尔永别人世。
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1 858—1917
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 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 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1917 年11月15日他在巴黎去世。
城市社会学
从今天的角度说,斯莫尔在学术上的贡献 乏善可陈,不过他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 抛下了“定向之锚”,那就是:芝加哥是美 国社会学的天然实验场,而芝加哥的社会 学家们应该将德国人的理论运用于日益 凸现的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
斯莫尔更像是一个学术经纪人。他的贡献有 三件:其一,1892年,斯莫尔建立了芝加哥大学 社会学系,这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而且到斯莫尔退休之时,既是芝加哥大学中 的一个大系,也是全美培养博士最多、开设 课程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学系,单在 1893年到1935年间,它就培养了109位博士, 硕士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 美国社会学的翘楚;
Robert Ezra Park 1864— 1944)
城市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01绪论
(三)城市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
1.资料收集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问卷 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与实验法. 问卷法是通过填问卷(或调查表)来收集资料的 一种方法. 访谈法是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有目的地谈话来收 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二)城市社会学研究方式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深入事件现场并在自然状态 下通过自身感官直接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 文献法是指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来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 实验法是指将研究对象置于人为设计的条件控 制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三)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城市社会 学研究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一些学者专注 于非空间城市社会学研究;另一些学者则继 续把城市的空间形式作为城市社会学的主要 研究对象.
(四)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城市社会学的早期探索 1.我国城市社会学的早期探索 城市社会学是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 最早有资料可查的是1917年清华大学教授狄 特莫(CGDittmer)指导该校学生在北京 西郊对195家居民的生活费用调查.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涉及面宽,综合性强, 知识跨度大的学科.因此,对城市社会的研 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方法.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个层次: 城市社会学方法论,城市社会学研究方式, 城市社会学研究具体方法与技术.三者共同 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 或哲学,一般而言,方法论包含两个层次的 内容,一是指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遵循的哲学 方法;二是指进行本学科研究时所遵循的学 科方法. 从城市社会学学科本身来看,城市社会 学一直有两大方法论传统:其一是实证主义; 其二是人文主义.
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绪论
三、城市社会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 社会学:
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基本原理→社区、城市化、 社会变迁。
• 城市学科群: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 1、城市经济学: 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城市地理学: 空间结构、地域特点,角度,城市体系、城市结构。 社会现象、过程与联系。
3、城市规划学: 包括建筑学、技术科学。研究方法、目的、 范围有差异。 4、城市生态学: 对象: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 人与环境、生态群落与人类社会,属交叉学科 →城市社会学框架。 例:东京都立大城市科学研究所:城市社会 学、行政学、财政学、经济学、防灾学、公共 科学、规划学、基础设施。
(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具有独立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 法。调查→概括→归纳→抽象(理论)。 横向:城市的结构和功能。 纵向:动态的、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系统角度:城市结构→区位→社会生态(人 口、经济、产业)、文化、社会心理。 动态角度:城市起源、变迁、城市化、社会 问题、城市规划、管理。
二、研究动态(一)
• 欧美:
1、人类生态学主流研究范式向新城市社会学范式的转变。 非主流范式的出现。理论探讨异常活跃。 2、主要流派: A、社会网理论:20世纪70、80年代,韦尔曼、奥里弗、 格兰诺维特。 B、消费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卡斯特、桑德斯。 C、新韦伯主义:20世纪70年代至今。雷克斯、墨尔、 帕尔。 D、世界体系理论,90年代末至今。多斯桑托斯、沃勒斯 坦。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
• (一)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对象、课题,与 相关学科的关系 • 1、概念定义: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是一 门研究城市结构与城市社会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 是以城市成长过程、城市人际关系、城市社会问题为 中心研究课题的社会科学学科。 • 说明:城市研究起源于社会学创始人马克思· 韦伯等。 直接起源于20世纪2、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代表 人物:帕克、伯吉斯、沃斯。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 社会问题与城市解体。1930年代转向城市社区研究、 城市比较研究、地域小集团研究。新近动向:社会网 理论、消费社会学、新韦伯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等。
城市社会学-01-序言 09-9-2247页PPT
6.[美]威廉.F.怀特,2019,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 7.[英]埃比尼泽.霍华德,2019,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 8. R.林德、H.林德,2019,《中镇(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
王惠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6
英文文献基本词汇--Vocabulary
city, urban district, town ; suburb, country, district;inner-city, downtown, uppertown
rural
导论》,商务印书馆。
2
B、进一步阅读书目
1. [加]简.雅各布斯,2019,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
2.[美]G.W.施坚雅,2019[199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美]周敏,2019[1992],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
商务印书馆。 4.[德]马克斯.韦伯,2019,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下卷,第9章/第7节。
Urban Sociology(1)
城市社会学
(2009/9修订)
第一讲 序
万向东 中山大学 社会学系
1
A、一般教材
1. James L.Spates & Macionis, John J., The Sociology of Cities,
St. Martin’s Press, N.Y., 1982.
(《城市社会学》,1987中文版)
(U.S.) Burgess, Ernest W. & Mckenzie , 1933, Urban community.
第27讲 第七章城市社会学(一)(2011年新版)
第七篇城市社会学第一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大纲要求7.1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知识7.1.1熟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理论7.1.2 了解城市社会学与城乡规划的关系7.1.3 掌握城乡规划的社会价值取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一节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一、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特研究方式。
社会学重视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调控的研究。
它具有描述功能(社会是怎样的)、解释功能(社会为什么会这样)、预测功能(社会将怎样)和规范的功能(社会应该怎样),这些功能也是社会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社会有机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整体的社会,换言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和运行过程.强调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
二、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早期的城市社会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腾尼斯、涂尔干、西美尔和韦伯等欧洲社会学家,他们把城市纳入社会学研究范畴,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些城市社会学思想,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的本质。
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把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市社会学完成了创立阶段。
后来。
城市社会学又出现了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结构功能学派、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新韦伯主义学派等,城市杜会学不断获得发展。
城市社会学在20世纪初传人中国,并在80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简单地讲,城市社会学是以城市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就具体的研究对象而言,有多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
有学者总结了有关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说法,大概包括以下几种观点:①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这种观点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强调研究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方法;③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表现形式、内容和动力机制;④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起源与变迁以及传播和扩散;⑤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主要研究城市生话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ppt
城市社会学在构建理论的过程中,强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 融合与贯通。正如郑也夫(北大社会学教授,个性学者)先生 所说,要做一个杂食者,不要“偏食”。
1.城市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2.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 3.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4.城市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5.城市社会学与城市生态学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 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 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机械团结和有机团 结。
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评析
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早期欧洲社会学家创造性地把城市纳入 社会学的研究范畴,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些可贵 的城市社会学思想。他们都强调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从社会结构等不同 角度探讨了城市的本质,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社会学的创
总之,城市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
透、相互借鉴、相互应用,虽然有自己独 特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特点,但是又是一门 边缘性的社会科学。这也正是郑也夫所为 的“杂”与“专”的关系吧。
二、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费迪南德.腾尼斯(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著作 有《社区与社会》等。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城市化反映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目前全世界都处在城 市化进程中。因此,城市化无疑成为城市社会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以 城市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城 市化的条件、城市化的形式与内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城市化相 伴而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的发展规律等。
城市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它表征着人类联系的具体形式。 以城市生活方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城市社会学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城市 生活方式的起源、形成与变迁、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城市生活方式 的传播与辐射等方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城市的特性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1903年一篇著名的论文《大 都市与精神生活》中提出从规模、分工与货币经济 三个社会学参量来理解大都市的精神生活。在他看 来,由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疏离、孤独、 冷漠和充满理性算计是大都市区别于传统乡村社会 关系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形象说明。
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 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 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 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 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6
么么么么方面
Sds绝对是假的
城市的特性
11
Hale Waihona Puke 城市的特性城市的特性还在于它能提供安全的保障。希腊城 邦抵御外族入侵的功能在现时代已不可能重演, 奢望通过万里长城来保护帝国都城的时代也不复 存在,需要我们正视的,是不断上演的社会风险。 在一个后工业的和充满风险的社会中,人类最需 要的是祈求安全的保障,日益强化的社会福利制 度建设不能不说是对此某种程度的回应。
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 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 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 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5
城市的特性
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 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 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 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城市更需要繁荣的商业经济。在商业高度发达的 现代社会,商业的激励作用更需要奠基于一个发 育成熟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城市得以发展、壮 大和延续的社会基础。
12
即它们都具备“精神、政治和经济的特质”。
9
城市的特性
在远古时期,神圣源自位于城邦中心的宗教设施; 而在世俗化的今天,神圣则可能产生自高高耸立的建筑
和有灵感的文化设施。 与此同时,神圣之感也可能被爱国主义或敬畏感所替代。 最早的城市应安全防御而生,用以抵抗外族入侵或躲避
劫掠;而在当下,安全更多的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提供 的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包括安全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和政治结构”。 “仅有神圣和安全还不足以产生伟大的城市”,它之所 以可能,更多的依赖繁忙的商业运作所源源不断地提供 的财富,惟此才足以维系大规模人口长时期的生存需要。
美国学者奥沙利文(O’Sullivan)认为只有当大量的 厂商和家庭集中在相对较小的面积区域内时人类社 会才可能开展一整套密切相关的城市经济活动,所 以他将相对较高的人口密度作为经济城市的主要特 征;
3
城市的特性
沃思(Wirth)把规模大、人口稠密的永久 性聚居地、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 人群作为城市的重要社会特征。
10
城市的特性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集中载体。城市应人的需要而 建立,同时它又用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方式来更 好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城市具有神圣性。在今天,虽然城市原先的宗教 意义有所衰落,作为都城和皇权代表的控制作用 已不如先前明显。但世俗化的世界仍然通过各种 仪式活动寻求上古时代某种神性的回归,以唤起 人类灵魂深处作为类属的某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 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 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4
城市的特性
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 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 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 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 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导论
城市的特征、现状与问题; 有关城市研究的概貌; 城市社会研究的视野;
1
城市的特性
“城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为什么有城市?”、“是什么让城市如 此伟大?”、“城市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城 市又当如何发展?”等设问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绕不 过的话题。
而这些话题要能够进一步铺展开,则首先需要求助 于对城市特性的把握,即城市相对于乡村而言所特 有的性质和的特有的品性。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 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 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 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 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 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 最本质特性。
8
城市的特性
科特金(Joel Kotkin)在对城市上下5000余 年发展史的梳理中发现,纵然这些城市相隔 千山万水、相距遥远千年,却有着惊人的相 似特征,那就是“地点的神圣,提供安全和 规划的能力,以及商业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