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及典故(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及典故(中)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
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语出] 《北史·袁聿修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近义] 瓜李之嫌
●[用法] 常常构成“有……之嫌”的格式;故有“瓜李之嫌”的说法。
“瓜田李下”是从古乐府《君子行》中的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引申来的
管中窥豹
●[释义] 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痕。比喻没有看到事物的全貌;
只是片面了解。也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部分推测全貌。
●[语出]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载庚申令:“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
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近义] 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反义] 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成语故事]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汗牛充栋
●[释义]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
容书籍极多。
●[语出] 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九·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
出则汗牛马。”
●[近义] 左图右史不计其数浩如烟海
●[反义]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辰星
●[用法] 含褒义。用以形容藏书之多。
●[辨析] ①~和“浩如烟海”;都可形容书很多。但~仅表示“多”;可形容著作多、
书多;“浩如烟海”不仅指书多;还可形容文献、资料、诗词、生活事件的繁多。
②见“车载斗量”
[成语故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
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沆瀣一气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
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
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语出]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
瀣一气。’”
●[近义] 狼狈为奸同流合污
●[反义] 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精成团结
●[用法] 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故事]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怙恶不悛
●[释义] 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
●[语出] 先秦《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近义] 死不悔改罪大恶极
●[反义] 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用法] 用作贬义。用来指不肯悔改的坏人。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前赵的国君刘濯,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于是,刘濯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刘濯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濯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
刘濯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