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世界教育思潮
第四章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一.名词解释1.教育国际化:二、填空1.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标志是1965年保罗·郎格朗《 ________ 》的发言。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肯定并推广了终身教育思想。
2.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的标志是1990年在宗迪恩大会发表的 ________________ .3.联合国 ___________ 组织对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4、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________巴黎会议上以终生教育为题的报告,使终生教育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提倡。
5、终身教育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个的___________;二是完全的_____________。
6、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完成其________ 的过程,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7、在教育主体维度上,终身教育强调的是________。
8、教育国际化包括:一是教育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一是教育本身____________,加强国际交流。
9、满足________ 学习的需要,是全民教育思想的宗旨和最终目的。
10、全民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的 _____ 化、民主化、终身化进程。
11、终身教育思潮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基础上发展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的概念。
12、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_________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正式提出“终身学习”概念。
13、法国实施终身教育的主要组织是“地区高等中学群”。
法国终身教育开展的特点是它建立了比较完整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确立了“以_________为中心”的终身教育制度,重视企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责任。
14、美国终身教育体制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
教育学第三章---第八章练习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育体制:3.教育制度;4、教育立法:二、填空: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
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12、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级设置。
13、学校评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选优评估三种形式。
14、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____________办学为主。
第四章 世界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为人服务的功能近年来受到重视,全面提高
受教育者的素质是社会进步的理想途径。 战后科技进步推动职教思潮从知识本位转到能力本位, 又由于工作岗位流动性的增加推动职教思潮从能力本 位转到素质本位。
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决定了
职业教育思潮的兴替!
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面向各类人群,如1999年汉
城第2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全民 职业教育”; 将传统的TVE改称为TVET。
另一方面职业培训愈发受到重视,教科文组织
反对单纯针对职业岗位的教育目的,强调为社
会成员建立可持续学习的基础,以利于他们在 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持续发展。
实际上,素质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对先前各种思
能力本位也有其局限性,在教育目的上不可避
免地存在重视行为、忽视品德的倾向; 在教育方法上强调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容易 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宗
旨的思想潮流。就是要将职业教育纳入到终身 教育的体系之中。素质本位与终身教育有着不 可分割的联系。
60年代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首倡终身教育理念,
1972年教科文组织将终身教育加以肯定并广为 流传。在终身教育中,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 主要内容。
终身教育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出接 受职业教育是一种基本人权,教育应当服务于 人的职业生涯。
它要求职业教育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技能
培训,更为社会上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所有人 群,包括现实劳动者和潜在劳动者提供技术培 训和终身学习的机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泰纳强调要获得一种职业能力、德国的教育形式—— “双元制”。
二战后生产的日趋现代化,复合性岗位增多, 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从业能力。对此,能力 本位提出了一条旨在打破按学科组织教学,有 针对性的加强岗位技能培训的改革道路。
当代世界思潮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当代世界思潮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影响【摘要】当代世界思潮的兴起带来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深刻影响。
通过探讨当代世界思潮对教育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当代世界思潮对世界观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开拓视野、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对人生观教育的影响则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价值观教育方面,则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推动其形成独立、批判性的思维。
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也在当代世界思潮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革和创新。
当代世界思潮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产生综合影响,为未来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当代世界思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影响、教育体系、教育方法、综合影响、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当代世界思潮的兴起当代世界思潮的兴起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密切。
这种全球性的联系和互动,使得世界各地的思想和观念得以快速传播和传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代世界中,许多新兴思潮如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多元文化主义等不断涌现,挑战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观念体系。
这些思潮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探索和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这也为当代世界思潮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渠道,使得不同文化和思想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影响。
当代世界思潮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交流平台。
这种全球性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人们对自我和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1.2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生命和价值的认识和看法。
它们构成了一个人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行为表现。
国际教育理念

一、國際教育理念
(二)相關詞彙的定義
1.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協助學生從地球村的觀點, 認知人類相互依賴、合作,以求生存的歷程。 (黃博仁,2005) 2.國際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指教育的歷程,強調 未來導向、多面向科技整合,以及驅動全球化願景的領導, 驅使利害關係人積極參與制度的改變,來回應全球環境的 改變,並透過全球化議題的學習,以利培養世界公民,促 進教育的永續發展。 (黃乃熒,2009)
一、國際教育理念
(三)全球化時代對學校教育的衝擊
1.人際互動頻繁:不同文化間所產生的差異,需要完熟的 人格、態度和素養,才能達成有效的溝通、理解和相互欣 賞。 2.人才快速流動:學生是否具備足夠的跨國素養與能力, 深深影響國家的競爭力與發展。 3.全球的「全面觀點」:瞭解自身獨特地位,有能力關照 整體趨勢,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一、國際教育理念
(六)世界各國推動國際教育現況 2.英國
2004年:教育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 DfES)發表《讓世界進入一流的教育》,建立完整的教育、 技能和兒童服務之國際策略。
一、國際教育理念
(六)世界各國推動國際教育現況 3.澳洲
2000年:提出中小學「全球化課程」的概 念,藉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2002年:透過Australia’s aid program的財 務支助,廣泛徵詢約150位相關人員及組 織的意見,編制完成Global Perspectives: A framework for glob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 schools手冊。
資料來源:林明地,2010,國際教育目標的落實與檢視。
教育学考研之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考研之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知识点整理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迥然不同,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一)1、1972年,法前总理富尔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成为20世纪下半叶有指导性质和广泛影响的文献。
2、基本宗旨: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学习,早期教育;终身教育;学生能力培养。
要求教育承担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能力。
3、问题: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解决了教育与物质生产的不相适应的矛盾,但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道德水平下降;治安混乱;泛滥;家庭观念薄弱。
(精神生活和道德面貌方面)(二)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2、宗旨:解决二战后物质生产高速发展而精神生产薄弱的问题;解决高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精神危机,道德及生态危机;改善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环境;培养能适应未来生活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与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论有关系。
现代科技离不开现代教育,现代科技依托于现代教育。
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起源于人力资本理论。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但也有缺点:1、思维的狭窄性、线形2、只考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3、未看到教育的政治、文化功能(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源于二战后的功能论学派和冲突论学派1、功能论学派:帕森斯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指出制约教育行动系统的有:社会、文化、人格系统。
社会系统的四功能要素: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认定:教育功能之一:个体社会化;学校是选择人才的合理机构;学校教育最终目的是使社会功能协调。
冲突论学派新韦伯主义冲突论新马克思主义冲突论:经济再生产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抵制论”。
二者都是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国家主义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推崇教育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但哲学上,有狭窄性;价值取向和对象上,本位主义,局部利益;教育上,鼓吹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全球教育(教育国际化思潮、国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教育为社会国际化发展培养人才;教育本身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
国际教育思潮与世界教育改革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 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 。 ———实际上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质量观。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各国的课程改革主要反映出三个特点 :
第一,为培养人的合理素质结构调整改革课 程结构,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与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等的平衡,呈现出多样化、实用 化、个性化、综合化的特点。 第二,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 求,增删调整课程内容。 第三,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
各国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 :美国1958 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规定,从1959年到 1962年,联邦政府每年拨款八亿多美元援助 各级学校教育;1975年,日本教育经费居发 达国家第二位,其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仅 次于美国。 教育投资的增加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 速度的增长,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校学生人 数激增。
五、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批判理论”与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产生 1、产生的必然性 2、存在的合理性 3、发展的可能性
五、批判主义教育思潮
批判教育学的特征 批判教育学与现代各种教育思潮的区别 批判的课程与教学论 阿普尔教育理论的批判性 批判教育学的困境与出路
第二节 战后世界教育改革
20世纪被誉为是教育改革的时代。 从起源于19世纪末期、在20世纪初期达到高 潮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到 两次世界大战对教育的影响;从战后各国 教育的恢复与重建,到60年代以后席卷全球 的教育改革浪潮;从80年代世界各国新一轮 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到90年代人们对教育 改革运动的反思和在新世纪对教育的期望, 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世界公民教育思潮研究

对思 潮的 实践 效果 与理论 争 议进 行梳 理 ,对发展 前 案进 行展 望
第一 章 对世 界公 民教 育 的 内涵 、外 延进 行 了界 定 指 出世界 公 民教 育思 潮 是将 各 国公 民培 养 为 “世
界公民” (Glob 11/wor1c1 CitizeiMlip)的思想潮流 教育 目的是培 养公民的 国际视野,使其担 负起作 为地
2()世 纪 91)年 代 以 来 , “全 球 化 ” 的影 响 逐 渐 凸 显 ,单 纯进 行
传 统 的 “国 家公 民”教 育 已不能 适 应快速 发 展 变化 的世 界 ,也 无法
解决环 境 、气候 、人 口 、宗教 、种 族 暴 力等 全球 性 问题 这就 需要
各 国开展 公 民教 育 时既 要 坚持 培 养公 民的 爱 国情 感与 民族认 同,也
主 义核心 价 值观 引领 社会 思潮 ,凝 聚社 会共识
本 书由 宋强 著 ,中 国社 会科 学 出版社 2O18年 2月 出版
《世 界公 民教 育 思潮 研 究 》便是相 关研 究成 果之 一
本 书基 于三 个递 进 的 维度逐 步展 开 第一 个 维度 是 :世界 公 民
教 育思 潮 “是 什 么” ? 对思 潮进 行描 述 性 研 究 ,集 中在 思 潮 的核 心
概 念 、国 内外研 究现状 、世 界公 民资格观 和 教 育观 第二 个 维度是 :
第二 章 通过 科 学设 定检 索式 ,对 Web c ̄/Scienc Scopus两 大英 文数 据 库 、 “中国知 网 、CSSCI、维普 、
万方检 索 ”四 大 中文检 索库 中的数 千 条相 关 文献的 分析 ,解 析 了 国 内外研 究 的热点 和 存在 的 问题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潮

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潮简介
本文将介绍世界上知名的教育家以及他们的教育思潮。
约翰·杜威(John Dewey)
约翰·杜威是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被公认为现代教育改革的
奠基人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经验主义”,即将研究与实
际生活经验相结合。
杜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鼓励学生通过
实践和体验,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民主价值观。
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玛利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她创立了蒙特梭利
教育方法,被认为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先驱之一。
她提倡以儿童为中
心的教育,强调自主研究和个体发展。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注重培养
儿童的自信心、集中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提供适合他们年龄和
能力的材料,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杜威·苏生(Dewey Sorenson)
杜威·苏生是中国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中国教育深度改革”的理念。
苏生教育思潮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并注重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
以上介绍了世界知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潮,他们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们的教育理念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与教育思潮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逐渐走向了全球化。
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倡导和传播的教育新思想和新理论,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了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国际教育思潮。
这些思潮荡涤了传统教育的痼疾、弊病,引领了国际教育的发展走势,促进了各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回顾近几十年来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十分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动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国际组织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实施在国际公约中做出的承诺,促进了各自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从而,也形成了一种以追随国际教育思潮来进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模式。
在近期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过程中,突出的有三大思潮: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
这三大思潮,势大力沉,汹涌澎湃,反映出国际教育发展主潮之特征:一是大众化、民主化、平等化;另一是优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及终身教育权20世纪60-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终身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国际教育的思潮。
终身教育主张人的教育应该是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的,而不仅仅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需要在其一生当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因而,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而教育应当满足每个人在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需求。
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很快在世界各国传播,逐渐形成了二战以后国际教育思潮发展中出现的最强大的教育思潮。
到20世纪末,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建立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联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包括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样的一种终身教育体系。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
韩国宪法引进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明确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地位,即政府必须要实施终身教育,并制定出落实终身教育的新的教育体制。
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如智利、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国,都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在教育部的具体策划下,将终身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国家教育体制,在新教育制度中既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掀起了新的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

列举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正在涌现。
下面梳理20世纪20年代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第一,军事化教育思潮。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军事化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支坚强的国家力量,以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强调国家精神和道德修养,发挥军事体系在实施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儿童心理学思潮。
20世纪20年代,有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以儿童特性为核心批判成人学术和教育,提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性为基础的教育。
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家朗费罗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适应儿童健康成长的心理发展习惯,从而实现儿童的内心发展,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活动主义教育思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生命具有活动性,而非理论性,他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他把学习比做一件“在动中发现”的事情。
20世纪20年代,活动主义教育思潮推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二战后社会素质教育思潮。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二战的结束,各国教育界开始提出要将改变社会的理念和活动融入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团结。
例如,英国对普通学校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倡导社会性教育;德国则建立了“社会民主教育”;荷兰则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思潮。
20世纪20年代,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潮盛行,把培养正确的思想和政治观念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之作为教育的基石。
随着它的出现和发展,各国在提升社会素质,强化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第六,技术教育思潮。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之后,历史领导者开始重视青少年早期技术教育,崇尚以“教学员学习如何创新和思考”为宗旨的“实践科学技术教育”,实施技术教育,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社会发展。
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1)

会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形式多样。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日本: • 198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关于终身教育》 • 1984年,日本成立“全国教育改革理事会” • 1990年成立终身教育审议会 • 1990年日本议会通过《终身学习振兴法》
• 特点:超越于经济效益的视野来实施终身教育, 而注重国民的精神和品格发展。源自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中国:
•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 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 论述了终身学习的意义、目标、形式和策略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 趋势: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 制度;学校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 多种功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 高等教育要加强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 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 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 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二)背景——现代人面临的九大挑战
• 一,变化加快,以至于传统的教育体系和方法不能 适应需要; • 二,人口增长,引起对教育的量和质两个方面的需 要不断增长; • 三,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需要我们只有“活到 老学到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 四,民主政治的挑战对公民的需求增加; • 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接收的信息和数据的理 解、阐释、吸收和利用的能力需要持续的训练;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2.提出的背景 • 世界 教育的发展
入学率的上升、妇女受教育权的增加
• 教育民主化的趋势
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二、全民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基本内涵: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 教 育以及减少男女受教育的差别。
《教育学》第二版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行动纲领———人口、发展和教育,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人口、发展和教育肯定了
教育对人口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次会议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全民教育的概念, 但其字里
行间无不渗透着全民教育的思想, 并且赋予全民教育更多的责任———促进人口问题的改善和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995 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北京宣言枠和行动纲领———妇女的教育和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一、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全民教育思潮是当今国际教育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它的提出始
于“世界全民教育大会”。1990 年3 月5 日至9 日, 由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银行发起和组织的世界全民教 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 来自150 个国家、联合国系统各机构和20 个政府间组织以及150 个非政府组织的1 50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实施宣言的枟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 动纲领枠。由此, 发展全民教育成为世界绝大数国家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政 治承诺, 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作为制定国家教育政策的指 导原则。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四、全民教育在中国、印度和非洲的实践
全民教育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任。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 高质量, 改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对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而言, 实现全民教 育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 中国的全民教育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全民教育进程, 率先承诺普及“ 全 民教育” 。为此, 中国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过努力, 中国 的全民教育事业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在学校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扫盲和 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进展, 清晰记述了中国特色的全民教育推进历程。。同时, 建成 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 距。虽然我国全民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学前教育普及率、义务教育巩固 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较低, 残疾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方面还很薄弱 , 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 距离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 中国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全民教育。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2.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当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 求的时候,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就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 20世纪以后: 博比特:课程与教学应当对社会的需要作出反应,并通 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 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查特斯和塔巴等人:“活动分析法”课程编制技术 陈鹤琴: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其中“做中学、做中教、 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也反映了这 种取向。
(2)“主动适应论” 主张: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 也是互动、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还 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典型代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主 义课程理论 代表观点: (1)杜威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教育是一个社会的 过程,教育即生活本身,而不是成人生活的被动准备。教育 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使人的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 的问题。 (2)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把重视个人经验的课程改造 为重视集体经验、社会经验的课程,把重视个人智能发展的 课程改造为重视集体意志统一的课程,把指向当前社会经验 的课程改造为指向未来社会经验的课程。
1.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当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主要是学科的发展的时候, 学科知识就成为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 我国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的 “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近现代: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引进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对该取向的评价
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来源于当 代社会生活经验,这是对“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材”的挑战 。 特点——学习活动的取向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什么上而不是放 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优点——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特别注意与社会生 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它关注 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缺点——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应该避免仅仅关注学生外显 的活动及表面上的热烈,更要关注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结构及 全面发展。
教育思潮的概念

教育思潮的概念教育思潮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和期望,也体现了教育界对于教育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教育思潮的兴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也反映了教育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一、古代教育思潮古代教育思潮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早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传统的师徒制教育。
古代教育思潮主要有:儒家教育思潮、道家教育思潮和法家教育思潮。
儒家教育思潮强调教育的中心是人的自我修养,注重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和学习,强调培养仁爱之心和对他人负责的精神。
道家教育思潮注重个体的自我修炼和追求真理,强调身心合一、自然之道和自由发展。
法家教育思潮注重法制教育和实用教育。
二、近代教育思潮近代教育思潮主要包括启蒙教育思潮、自由教育思潮、社会主义教育思潮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启蒙教育思潮是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场思想运动,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智慧,推动社会进步。
自由教育思潮强调个人自由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主张真实体验和自主学习。
社会主义教育思潮是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教育思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实用教育和职业教育,主张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三、现代教育思潮现代教育思潮主要包括进步教育思潮、民主教育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思潮。
进步教育思潮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民主教育思潮强调平等和自由,主张学生参与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
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追求,主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特长的培养。
全人教育思潮是对传统教育思潮的继承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智慧和道德品质。
四、当代教育思潮当代教育思潮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潮、多元文化教育思潮、全球教育思潮和绿色教育思潮。
信息技术教育思潮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潮

Page
15
2.论要素教育
裴斯泰洛奇强调指出:“我们观念中的‘要素方法’,其主旨就是追 求各种才能的均衡。”这个主旨涉及到体育、德育和智育的“要素方 法”。 体育的最简单要素是各种关节的运动。 德育的最简单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的最简单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
Page
16
3.论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2. 兴趣与课程
从多方面兴趣出发,赫尔巴特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
3. 教学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Page
22
五. 训育论
训育,即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形成完善的道 德品格。
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方法:
陶冶;
赞许和责备; 建立一个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
Page
23
五.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约翰·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 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教育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经验与教育》(1938)。
Page
24
一. 教育本质论
Page
27
2、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 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 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 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 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 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 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 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 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 这些假设。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 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 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际教育思潮与世界教育改革46页PPT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Hale Waihona Puke 国际教育思潮与世界教育改革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第十三讲:20世纪教育思潮

• (3)因而,“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 科与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 “要素 主义教育”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
20世纪的世界教育思潮
教育科学学院 孙碧
风云变化的20世纪
20世纪教育思想的谱系
• 永恒主义 • 要素主义 • 新马克思主义 • 结构主义 • 终身教育
一、永恒主义
代表人物:美国的哈钦斯 (R.M.Hutehins)、阿德 勒(M.J.Adler),英国的利文斯通 (R.Livingstone) 和法国的阿兰(Alain)等
三、新马克思主义
1、自由主义的教育功能观:整合、平等、发展 2、新马克主义者们的批判
第一,学校并没有实现平等功能 第二,学校与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符应关系 第三,学校中更加重视的是培养参加经济生产 的人格特征及人际关系技巧,而非认知性知识。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家: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资本家与工人 城市与农村 性别 政治意识形态 语言
四、结构主义
• 皮亚杰主要观点: • 每一个认知活动都有一定的认知结构。 • 儿童的认知结构不同于成人的认知结构,因此,一切
教育和教学都应该了解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的规律以及与 成年人心智发展的关系,并据此来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五、终身教育思潮
• (一)形成和发展史 • 1、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报告建议书》 • 2、1929年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 3、1965年法国教育家朗格郎(P.Lengrand)发表《论终身教育》报告书被认为是“终身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一、填空题
1. 当代世界三大教育思潮分别是()、()和()。
2.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出版了第一本终身教育的专著《终身教育》,初步明确终身教育的本质含义。
3.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郎的()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4.终身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是()。
5.有两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可以概括终身教育的内涵:一是(),二是()。
6.学习化社会是一种()的社会。
7.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它激励并使人们()。
8.首先提出并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术语,而且也是第一个为终身教育立法的国家是()。
9.1966年,美国颁布了(),从而确立了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为终身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的终身教育体制具有()和()的特征。
10.()年中国颁布《教育法》,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终身教育体系”。
11.全民教育基本内涵是()、()以及()。
12.()的成立标志着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形成。
13.教育国际化思潮形成原因是()、()、()以及国际组织的发展。
14.教育服务贸易的四种服务提供方式是()、()、()、自然人流动。
15.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其内容包括(),其目标是(),其途径是()。
二、判断题
1 英国著名成人教育家耶利克利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2 推动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因素必然包括社会背景和自身心理变化两大因素。
三、简答题
1.哪九大因素推导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
2.简述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
3.全民教育的基基本内涵与目标。
五、论述题
1.试述教育国际化含义及与教育民族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