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0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访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师
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天宝年间,诗人张继途经苏州,夜泊枫桥,心怀感慨,挥就此诗,之后的千余年间,诗韵钟声绵延千载,寒山寺也因诗闻名中外。现任住持秋爽法师修学勤勉、道心坚定,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紧跟国家发展形势,
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寒山寺法务与佛教文化建设,弘扬佛法、培养人才、热心慈善,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记者在这座千年古刹中见到了秋爽法师。
诗韵寒山和合祖庭
《中国社会科学报》:秋爽法师您好,寒山寺有1500 多年历史、声名远播,
也是苏州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千百年来,寒山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秋爽法师:寒山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建立。1500 多年来,她历经战火、屡次重建、不断新生,为佛教文化增添了些许神奇的色彩。现存寒山寺的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历代名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自改革开放以来,寒山寺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1980 年被批准为首批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和香客朝拜的圣地。1996 年建成普明宝塔;2008 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钟、中华第一诗碑,更增添了佛教道场的庄严;2010 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诗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风”石碑坊和崭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焕然一新。从1979年到2014 年,寒山寺连续举办了36 届除夕听钟声迎新年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作为承担重要文化传承使命的文化机构,寒山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成立了寒山书院、文化研究院、禅意书画院、佛教图书馆、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学社、寒山寺佛学网、和合安养院、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等,培养僧才,弘法利生,济贫帮困,发展文化。2010 年,寒山寺在苏州科技学院设立“寒山教育奖”,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和优秀青年教师;2011 年,寒山艺术会社移址寒山寺,与寒山寺禅意书画院合署办公;2012 年又发行了《和合祖庭》报,这些都对寒山寺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在,寒山寺已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重要文化符号。您也特别注重寒山寺的文化建设和弘扬,注重“文化建寺、文化兴寺”,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文化研究和传播机构。在您看来,寒山寺传承了怎样的文化?
秋爽法师:作为历史文化名寺,寒山寺的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体,其主体文化是佛教文化,核心则是和合文化,寒山、拾得“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千百年
来守护和供奉寒山、拾得的寒山寺已成为和合祖庭。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易额“寒山寺”源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记载:“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自此,寒山被尊为寺院祖师。寒山深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与拾得被民间称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被雍正敕圭寸为“和合二圣”。“和合二圣”发祥于天台山,却成就于苏州寒山寺。在寒山寺大雄宝殿后有一座“寒拾殿”,其建筑体量与大雄宝殿相近,这是全国独有的,殿中供奉着寒山、拾得木雕金身塑像,雕塑后壁镶嵌有石刻千手观音菩萨像,显示了寒山、拾得在寒山寺的崇高地位。
寒山子无名无姓,正统的经传史籍均没有其身世和经历记载,除了留存的三百多首诗外,现存的资料都带有传说性和神秘性。一些学者认为,寒山子生活于唐代,是陕西咸阳人。在他身上,儒释道文化融于一体,其经历大致是先学儒,约六十多岁时由儒入道,最后由道归佛时已七十多岁。寒山的诗作中不仅常有经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经》、《法华经》、《金刚经》、《维摩经》和《楞严经》中的许多佛经典故,还涉及《庄子》、《列子》等内容。
静修弘道忠于本职
《中国社会科学报》:佛教讲求“因缘和合”,寒山寺也特别注重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这是为什么?
秋爽法师:作为公认的“和合祖庭”,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础,寒山寺文化也具有和合文化鲜明的特征,可以说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寒山寺还成功举办了八届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寒山寺文化论坛,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和合文化及其内涵?
秋爽法师:和合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从文化起源上看,和合文化起源很早,从甲骨文、金文就可见其发端。先秦时期,《国语•郑语》中有西周史伯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之说;《论语•子路》中有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老子》中有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说;
《孟子•公孙丑下》中有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荀子•天论》中有荀子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之说。秦之后,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学至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思想的反思和革新,和合文化绵延不断,形成了一系列的和合文化理念。
“和合”的概念还可以从中华民族形成的视角审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由多
个部族“和合”而成,炎帝、黄帝、西夏、东夷、姬、姜等众多的部族在互动、
磨合的过程中,领悟到部族间的和合、联姻、融合是本部族发展与壮大的根本,于是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和合为一,炎黄二帝亦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也从此有了炎黄
子孙之称。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其他民族,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共一家的大家庭。
因此,不管从文化上还是从民族的形成过程看,倡导人们互忍互让、和睦相处的和合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和合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在中国应当具有比较好的大众基础,现实中是否是这样?
秋爽法师:和合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已经被大众广为接受。在江南地区,老百姓将“寒山、拾得”视作喜神、爱神。每当结婚、过节都要在厅堂挂上“和合二圣”的画像,顶礼膜拜,祈祷夫妻百年好合,家庭和睦,国泰民安。苏州作为和合圣地,和合文化更是随处可见,例如苏州火车站前就有一条“和合街”,远近闻名的苏州观前街附近也有一个和合小区,就连苏州会议中心、太湖论坛等也都新设了“和合厅”。
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和合村、和合镇、和合乡等地名30多处,分布在江苏、江西、山西、云南、湖南、上海、广西、广东、浙江、海南、河南等地。这些地名,大多由来已久,有美好的传说。比如,河南新密市大隗镇有一个村叫和合村,传说炎黄二帝由于父母分配疆土不公,经常出现矛盾,这时蚩尤乘机挑起战乱,后经过“和合二仙”在和合村议和寨调解,兄弟言和,团结一致,共同打败了蚩尤,和合村因此得名。和合文化可谓是炎黄子孙的根、炎黄子孙的家园。近年来, 一些企业以“和合”作为企业文化,通过开展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和合文化有什么特征?
秋爽法师:和合文化是动态包容的文化。我特别赞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在《和合与对话》中的说法:“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因此,和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文化能指导中华民族吸纳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合创新出更加优秀的中华文明。
拔济众生离苦得乐
《中国社会科学报》:佛教自产生以来,关于其教义是主张“出世”还是“入世”的观点就众说纷纭。不少人往往觉得“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秋爽法师:《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云:“比丘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也就是说,佛不是天使、天神,而是在人间成就的。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所以“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这一说法不完全恰当,因为某种程度上,二者都是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