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教科版 (2)

合集下载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为物理学中的力与物理现象沉浮,是五年级下册科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初步了解自然界规律的必要知识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如下:•能够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感受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设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主要原因是橡皮泥与水的比重不同,当橡皮泥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橡皮泥会浮在水面上,反之则会沉在水底。

2. 实验设计策划本节课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如下:•分组活动。

将课堂上的同学分为若干组,每个组员平均参与。

•实验前准备。

老师在课堂上将会提供给同学们一些橡皮泥和一些小石子,以及一些杯子、水花器等实验工具。

•实验设计。

同学们自由组合设计实验方案,将橡皮泥和小石子串接一起,探索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每个组都需要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保证全员参与。

•实验记录总结。

实验前后,同学们都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最后将这些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三、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大家知道为什么有些东西能够浮在水面上,有些又会沉到水底下吗?2. 讲解理论知识老师介绍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同时让同学们了解水的密度和浮力等物理概念。

3. 实验操作同学们分组完成实验设计,老师在旁边引导和协助。

实验后,各组成员需要总结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

4. 结束反思同学们将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老师核对后,同学们开始总结本次实验对于知识的提升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加强。

四、教学心得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实验方式,让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实验方案,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积累和动手操作技能。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学生在知道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橡皮泥的为研究材料,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对于本节课,有这样几点思考:
1. 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有探究的欲望?对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关键在于是创设符合学生水平的,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导入情境,在三年级研究“材料在水中沉浮情况”的基础上,学生对于铁制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心存疑惑,有效的利用学生对此的探究热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热情。

2. 利用学生的前概念转化科学概念. 学生对于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上,都了解不管什么形状的实心橡皮泥都会沉在水底,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探究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学生已有纸质船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经验,可以发现在制作纸质轮船的特征去探究如何将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经验转移。

3. 对于新概念“排开的水量”的理解?学生对于为什么要了解排开的水量心存疑惑,引发学生了解排开的水量与物体在水中沉浮之间的联系后,学生对于排开水量有更深的认识。

4.如何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中获得结论,发现排开的水量越多,橡皮泥越容易浮在水面上,可以让孩子们再探究其他材料是否具有与橡皮泥相似的联系,解开轮船在水中沉浮的神秘面纱。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学生对于橡皮泥的选择上,导致溶解在水中的
橡皮泥不能再来做沉浮实验,刚好数学学具中有相似的橡皮泥可以用来实验考了学具不过周全。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教科版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教科版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教科版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

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

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

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

这样做是有依据的。

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

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

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

这到底该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

思考: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

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

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沉浮活动反思

沉浮活动反思

沉浮活动反思
沉浮活动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经过课后的反思,我觉得这节课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橡皮泥能从水中浮到水面吗?;第二;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还是在水面的沉浮?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的.结论有两种。

第一种:橡皮泥不能从水中浮到水面,原因是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体积无关。

在前面的几种形状中基本都得到了认可,无论方形还是别的形状都是下沉的。

第二种:橡皮泥可能从水中浮到水面,原因是在前面的学习中,保持物体的轻重不变,改变物体的大小体积后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通过这样设想作出的橡皮泥形状就含有“空心”的部分。

理论上只要中空,橡皮泥做的密不透风就可以让橡皮泥浮到水面。

但是实际操作就比较困难,真正能做到密不透风的制作比较难!
完成第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转向到第二个问题的探讨“我们研究的问题是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还是在水面的沉浮?”看似在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

水中和水面的概念完全不同,一字之差我们的放置橡皮泥的位置就截然不同。

相对于让橡皮泥从水中浮到水面来讲,单单浮在水面不下沉不是多么容易的。

所以开发了学生动脑能力,先说
1/ 2
说不同的形状,比如碗形,盒子形等等。

学生通过不同形状的猜测发现现在浮的形状比原来沉的形状大的多!
我想,科学课的教学,知识的掌握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如何面对生活中困难!这个才是我们每个科学老师,甚至是每个老师应该做的!
2/ 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盛元小学刘永霞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先观察实心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然后再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其能浮起来;进而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开橡皮泥沉浮的秘密:橡皮泥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起来。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教参书中的两点建议要引起我们的注意:“1.观察橡皮泥的沉浮。

这项活动只能用一块橡皮泥做实验。

市面上有各种品牌的橡皮泥,教师要多加挑选,选择放在水中不会化掉的橡皮泥做实验,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影响精确度。

”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解析如下:第一,每个组只提供一块橡皮泥做实验。

教材第7页插图中橡皮泥的四种形状是先后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的,不要误以为是四块橡皮泥。

本课研究的是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体积所引起的沉浮变化,是对第2课中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的应用。

第二,对橡皮泥的要求很高。

学校实验室没有橡皮泥,只好让学生自己准备。

我要求学生要买质量好一些的橡皮泥。

结果在上课时,有的学生带来的是1元钱的橡皮泥,有的是4元钱的,20多元的学生没有买。

毕竟太贵了,不是学生能承受起的。

学生把橡皮泥放在水中,要么化了,要么捏出来的不能成形(太软了,侧边立不起来)。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且化了的橡皮泥一下捞不起来。

6个班上下来,烧杯、水槽全被橡皮泥弄得脏兮兮,像臭水一样。

实验桌上的痕迹轻易擦不掉,擦过桌子的抹布都变硬了。

实验室没有通水,提上提下,费了好大劲才逐一把仪器清洗干净,一早上的空余时间全干活了。

第4课、第5课的实验都要用到橡皮泥,这样的材料怎能再用呢?无奈之下我只好向同行们求助。

在论坛里看到有经验的老师已经发出了帖子:“五下第一单元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每年上到此课都有很多老师反映买到的橡皮泥一放水里就烂,今天在此贴出解决办法。

现在一般使用的橡皮泥都是水溶性的,所以放入水中会烂,我们可以到美术用品店或淘宝网上购买“素描橡皮”也叫“可塑橡皮”,大小与大的绘图橡皮差不多,国产的价格约在2元左右,一个小组一块,使用100ML的烧杯,实验效果不错。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学习如何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

•发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探究其原因。

1.2 教学重点•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学习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

1.3 教学难点•发现橡皮泥在水中是否会沉浮。

•分析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1.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盘、橡皮泥、块状物(例如石头、水果、木块等),量筒、水。

•教学课件。

1.5 教学过程•介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引出实验问题:橡皮泥在水中是否会沉浮?•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器材的特征,提出实验设想:如何测量橡皮泥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并记录不同材料的密度值。

•向实验盘中加入水,并将不同材料一一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总结实验结果及结论,并通过教学课件进行简要讲解。

二、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学习了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并了解了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操作,探究问题,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了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本堂课也能够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过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们在进行实验时可能会因为误操作影响实验结果,因此需要老师多加指导和监督。

同时,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还需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探究和思考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含教学反思)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含教学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主要教法
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
橡皮泥的 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放入后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毫升)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200
浮形 1
200
浮形 2
200
浮形 3
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课后 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对于新概念“排开的水量”的理解? 学生对于为什么要了解排开的水量心存疑惑,引发学生了解排开的水量与物体在水中 沉浮之间的联系后,学生对于排开水量有更深的认识。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
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
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课题
时间:___月____日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小学五年级科学关于沉浮的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关于沉浮的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关于沉浮的教学反思
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中,开始教材就让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认识的几种物体按体积排序,再按重量排序,其实,有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这个实验产生质疑,认为本身是不同材质的物体,体积、重量都不同,不能排序;但有些学生始终也不明白排这个顺序有何意义。

对于我,这个部分应该激发学生疑问,在重量和大小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比较,再引出控制变量法,但课堂上也经常会被学生绕进思想漩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我选取了实验箱中一整块的九分之一的橡皮泥,选的小一点,是为了能让橡皮泥放的进量杯,而选择量杯是因为刻度更加精细,能把排开的水量看的更清楚,虽然橡皮泥小了,同学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在捏形状里,但是学生的手很巧,都能做出合理的形状,并且清楚的读出排开的水量
《马铃薯在液体的沉浮》一课,是实习生上的,她在比较、鉴别两种液体是,用的是清水和浓糖水,并没有得到白色颗粒的现象,而是棕色的糖浆以及满屋的焦味,第二节课马上改正了方法,鉴别的是清水和盐水,在课堂的最终再出示浓糖水。

看来,教学不止要精益求精,更要用透彻的心,缜密的
思维来面对。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哪些物体能够浮在水中?哪些物体会沉在水中?”•第二步: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力和浮力是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使学生真正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第三步:开展实验环节,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并以此验证之前所学的沉浮规律。

•第四步: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实际生活中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1.技巧引导在引入新知识的环节,我采用了一些技巧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通过关键问题和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做了一些因材施教的调整。

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允许他们自主制作橡皮泥物体并记录实验结果,而对于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3.课后拓展在教学结束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课后拓展内容,比如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实际应用案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沉浮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主要是带领学生测量比较物体排开水的量,从而分析物体排开水的量与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之间存在的关系。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科学产生兴趣以及在试验过程中体会数据的重要性,而且,在这方面本节课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造船比赛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自己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用比赛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我认识到,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本节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在讲解用量杯观察的注意事项时,应及时板书,加深学生的映像,
2、在最后结束部分,我应该展示一下学生的作品,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并可以反问学生,哪一种形状的船承载
量更大,排开水的水量更大,这样,又加深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我没有把握最后的收尾部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日期:第2周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有了上一节课的知识,对于把在水中原是沉的橡皮泥做成船形之后能浮在水面上,学生也都能够认识到这是在重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增大了物体的体积的缘故。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统一的认识之后。

我们着重让学生认识到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的形状浮在水面上时,排开了更多的水。

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我们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一团橡皮泥沉在水中让水面上深的高度比这团橡皮泥捏成船形浮在水面上使水面上升的高度,谁更大呢?六个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橡皮泥团(沉在水里)使水面上升的高度会更大。

极少数的认为一样,但也是底气不足。

只有一个同学认为橡皮泥船能使水面上升的高度更大,但也就是这么猜,没有理由。

实验的结果又给学生上了很好的一课,让大家知道了动手实验对认识科学真理有多么大的意义。

《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两年前,我按照书上的图示,让孩子们把一块橡皮泥做成4种实心的形状,然后放入水中观察沉浮。

橡皮泥质量不好的都软了,实验效果不好。

这个学期上课我就吸取了上次的教训。

让每个组准备了一桶橡皮泥,在一桶里有很多根同样规格的橡皮泥,我让每组同学从里面拿出四根,然后做成四种不同的形状,再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引导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后排开的水量并没有变化,也就是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效果好,结论很容易得出。

可是在做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比较试验中,最难操作的就是测量排开的水量。

我在500毫升的烧杯上
贴上了刻度条,并改变了原有水量为300毫升,让学生用大一点橡皮泥做实验。

虽然我觉得准备的很详细,可是还是有几个小组,在实验操作中失败了,我反复思考,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反复的试验中将杯中的水中带出,测的数据不够准确。

这一课的记录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记录表的第一项是测“实心团”排开的水量,第二项是测“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其实都是沉的形状,修改成“沉的形状1”和“沉的形状2”。

与后面“浮的形状1”“浮的形状2”统一起来。

这样教学效果好。

我想,要上好这节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橡皮泥的体积不能太小,否则排开的水量变化不明显;2、橡皮泥最好要硬一点的,避免放到水中就软掉;3、可以自制刻度杯或者刻度板,保证读数更为精确,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玩中来感悟科学概念及实验数据,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成科学观点。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想办法让橡皮泥能够浮在水面上;接下来问学生:你们是如何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由于橡皮泥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于是我们就要思考了,橡皮泥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是否是橡皮泥能够浮起来的原因?从而顺其自然地进入本课的第二环节:探究橡皮泥的沉浮与排开水量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我先给学生演示:取一个200ml量程的烧杯,在量杯里倒入1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再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答出了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演示后接着学生分4人小组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得到“橡皮泥的沉浮与橡皮泥形状改变后排开水量的多少决定的”这一科学观点,我们的教学目标到此已经达到了。

弄清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后,我接着问: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该怎样做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得到了空前的高涨,他们急于跃跃欲试,都想应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我提出的问题。

虽然学生的回答不尽完善,但他们都能解释个中原因。

科学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课堂,是发明创造的课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觉得一个科学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验效果,并不迷信教材,寻找最科学、最适宜教学的手段和材料,最终完成科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在比较讨论中,学生们达成了共识“橡皮泥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形状不影响重量。

”、“橡皮泥的重量没有改变,改变的因素可能就是浸人水中的体积了。

”接着分组开展实验“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在巡回指导时,我吃惊地发现有小组先杜撰数据,再开始实验。

我没有直接干扰,而是不作声色地走开了。

在实验汇报时,我有意先请了这个小组汇报,而他们杜撰的数据正好是完全相反的,立即遭到其他小组的反对。

我假装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组长不好意思地说了实话,数据没有可靠性,是不能成为证据的。

但矛盾来了,有些小组经过实验也出现了这样与实验结论正好相反的数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烧杯的刻度还不够精确,用烧杯测量排开的水量所得出的数据也就不够精确,甚至容易发生错误。

学生需要“符合猜测依据”的证据,在这种期望心理的影响下,他们在不是很清晰地数据面前选择了符合他们心理倾向的数据。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第17条指出“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

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

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

”科学是用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说话的,科学讲求实证,所以必须尊重证据,从实事中求是。

本单元中涉及数据的实验还有很多,借此机会,正好借题发挥,强调实验的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测量排开的水量的工作必须细致,观察刻度时视线应与水面持平。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第18条“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做假设时要引导学生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

”猜测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学生的理性思维表现活跃,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前有知识的掌握、应用和迁移。

虽然课堂在这里拐了个“弯”,教无止境,艺无止境,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透过细节发现不足,也更理解了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遵循逻辑的紧迫性,只有更多地关心孩子、关注教学,遵从“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五年级科学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教学的若干改进-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五年级科学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教学的若干改进-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教学的若干改进在实验教学中,按照教材中给出的材料、装置、方法步骤等进行实验时,偶尔会出现一些较大的误差,操作不便,材料不易准备等问题。

例如,本人曾经再上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按照教材的要求为学生准备了实验器材装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从而改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而研究物体沉浮和排开的水量的关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究其根本原因,除了学生自身操作失误外,和实验中用到的材料、装置等有很大的原因。

为此,我将该实验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后,再进行实验,实验的效果就好了很多。

1、橡皮泥容易溶于水的改进。

由于现在能买到的橡皮泥都具有很大的水溶性,所以学生往往不能用同一块橡皮泥完成整个实验;另外橡皮泥往往都带有各种颜色,溶于水后使得水也被染色,不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为此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在橡皮泥中适量的加入口香糖(市面上那种一毛钱长条的口香糖)后,可以降低橡皮泥在水中的溶解程度了,从而能保证从始至终用同一块橡皮泥完成整个实验。

2、橡皮泥不易做成空心的改进。

个别同学很难把橡皮泥做成空心,让它能浮于水面,为此,我们可以将整个乒乓球(由于乒乓球很轻,可以忽略质量对实验的影响)包在橡皮泥里面,做成浮于睡眠的球状。

也可以将乒乓球用剪刀截成两半,在一半的外面包上橡皮泥做成半球状。

3、读取排开的水量装置的改进在教材中橡皮泥排开水量是通过烧杯水面读数的改变,差减法求出来的。

但是当橡皮泥浮于水面时,水面上升的变化很小,读数就不明显。

为此,我将该装置改为将烧杯装满水后放在干燥的大水槽中,再用注射器抽取溢出的水量即为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教材中原装置改进后的装置总之,这些改进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于对最终的实验数据及结论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但对于科学的严谨性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科。

我们在材料、装置、气候,地域环境差异等影响下,可以对实验进行一些可行性的改进,从而使得实验的现象更明显,实验结论更易得。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在教学《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1. 实验目的和步骤的明确性:在开展实验前,应该清晰地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让他们明确知道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以及应该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2. 实验前知识的导入:在进行实验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忆有关物体的密度和浮力的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的本质。

3. 实验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在进行实验前,要确保实验设备和材料的充分准备,包括橡皮泥的质量和形状的统一,以及实验容器和水的准备等,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 示例和示范操作: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示范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并减少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5. 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在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结果的原因,并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

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

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

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

这样做是有依据的。

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

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

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

这到底该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

思考:
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

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

应变性、直觉性、灵活性、巧妙性、幽默性是教师智慧的表现。

2.编写人员要反复锤炼教材,因为你们手中的作品是广大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蓝本。

虽然新教学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老师们有多少时间去审视和重组教材呢?另外要积极与一线教师沟通,及时掌握教材实践效果,顺便还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答疑解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