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复习之第七章重点及出题方向(西南民大)
毛概课件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008年12月18日,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3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决策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未作出改革开 放的重大决策,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 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 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 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 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 十七大报告)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 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前页
后页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有两面性:既有 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 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 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 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 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应模式化。对于苏联 模式: 第一,只有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制度。 第二,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才能维 护社会主义制度。
西南大学-毛概复习资料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第一,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生产力不发达和多层次城乡、区域差距过大收入差距拉大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两个毫不动摇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第二,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绝不搞单一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贸经济。
如何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首先,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其次,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反对搞私有化“经济人”假设一、从理论上讲,“经济人”的假设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目的是为了论证私有制的永恒性。
二从政治上讲,这些观点的政治目的,是企图引导我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三、从认识上讲,主张私有化的错误就在于违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从实践上讲,主张私有化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
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为他们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督、管理和引导。
毛概第七章知识点整理
毛概第七章知识点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变,变的是具体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7.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依据/必要性/为什么?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两者的内容及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实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0.如何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
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毛概(7--15章)复习重点
第七章律;第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第五、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改革开放*1、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得失?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2、如何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为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的丰富内涵?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制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想长处。
三、市场经济作为资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势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概第七章)
第七章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了解)广义的改革: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性质、水平和要求的变革。
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要知道)改革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二、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和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搬。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生产力制约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建立,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
毛概第七章复习题————————————————————————————————作者:————————————————————————————————日期: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经济发展同人口众多、资金短缺、资源贫乏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5.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A.政治体制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C.经济体制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7.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A.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作为改革的目标D.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改革的目标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A.改革B.开放C.民主D.矛盾9.发展是社会主义的A.目的B.直接动C.结果D.前提10.稳定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A.前提B.目的C.直接动力D.目的和直接动力11.对外开放是A.我国的基本国策B.我国的基本原则C.我国的基本路线D.我国的核心利益1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是A.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开放格局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步骤的开放格局D.有计划、有步骤、由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13.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国是A.2001年12月B.2002年12月C.2003年12月D.2004年12月(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B.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因为改革开放A.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C.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D.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3.社会主义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点是A.目的和作用B.领导力量C.内容和对象D.形式和手段4.改革开放是A.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之路B.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C.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D.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是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A.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B.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C.是非对抗性的矛盾D.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6.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发展是A.硬道理B.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C.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手段D.稳定是前提9.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0.对外开放,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1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是A.全方位B.讲平等C.多层次D.宽领域12.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A.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B.切实维护国家安全C.提高对外贸易效益D.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三、思考题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答:(1)当前的改革不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考研政治毛概第七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七章常考知识点汇总第七章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调查研究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基础环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
毛泽东早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两个方面。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基本工作方法,它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党(包括共产国际这类国际组织)的关系、处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毛概重点整理附答案版(7~14章)
毛概重点整理附答案版(7~14章)毛概资料整理第七章1、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作用?一是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二是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三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可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第九章1、我国各民主党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成员在人民代表大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发挥重要作用。
2、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看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不同时期参与国家政权的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者,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3、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有哪些根本不同?(1)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议会有着本质的不同。
(2)我们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与西方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
(3)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西方议会议员有着本质区别。
毛概整理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性质)1、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情况:“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2)国际环境: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2、性质: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矛盾问题:(毛泽东)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考: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什么要对外开放: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表现为(1)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即生产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2)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3)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毛概第七章
改革
相互关系 稳定 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是动力 改革我国社会主义事 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维 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发展是目的 发展是实行改革和维
护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
稳定是前提和保障
稳定是基础,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无从进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本章导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依据
第一、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第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坚持和
完善党的领导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政治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 生态体制改革 党建制度改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经济 体制
政治 体制
文化 体制
改革
其他 体制
生态 体制
社会 生活
毛概第七章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简答1.决定改革开放的原因答:见p1612. 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和严峻的社会局势,怎么办?答: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蓬勃发展。
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详见p162第二,三段3. 为什么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答:改革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由于: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 有人认为苏东国家搞“休克疗法”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改革,中国改革走的是渐进式改革,最终还是要回到苏东模式的轨道上看来。
这种观点对吗?二者的根本区别何在?答:用激进还是渐进来区分我国同前苏东国家的两种改革,是十分肤浅的,因为它根本没有涉及问题的本质。
两种改革的根本区别在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完全不同。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不是因为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弊端,而是认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
因此,他们认为需要改革的不仅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有的经济模式,而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改革目的不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同苏东国家根本不同。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
毛概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马克思主义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革命的阶级斗争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实施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D.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发展 B.创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相结合 B.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全面开放、兼顾内外 D.“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8.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 A.兴办经济特区 B.开放浦东新区扩大出口 D.实施“走出去”战略二、多项选择题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改革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邓小平明确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是否有利于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增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吸引力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推进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1.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毛概 第七章
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关系图示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关系的主要经验和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 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 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历程
第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 序幕。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第二,1984年,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 制改革。 第三,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 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第四,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 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 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二.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必要性 国内情况: ‚文革‛十年内乱,政治混乱,经济崩溃。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影响了 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制 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臵和充分利用,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国外关于中国改革性质的观点
尼克松:‚邓是改革家,而非革命家。作为一 个共产党人,他不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或民主主 义的国家。‛ 费正清:‚无论是谁,如果从此得出结论,以 为中国农业看见了光明,要学我们的样子,即搞 ‘资本主义’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改革 不能称之为恢复‘资本主义’,因为党和国家还唱 着、并且致力于集体主义,也就是‘社会主义’。‛ 索尔兹伯里:‚我敢打赌,他能使中国腾飞, 走向某种新型经济,仍称社会主义,却吸收了很多 自由贸易成分,其目的在于使中国得以稳步跻身于 那些蒸蒸日上的太平洋流域诸强之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选择题:1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材料题:1. 案例材料1:“票证经济”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蔬菜副食、煤炭燃料,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都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是票证的黄金时期。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攥着米票、面票、布票、油票、肉票在供应站门口通宵排“长龙”抢购年货的场面,曾是春节前的一道景观。
八十年代人们购买紧俏商品的情景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行市场经济,物资大为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93年4月1日,粮票光荣退休,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
“票证经济”的结束预示着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剩时代。
问题:“票证经济”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1)“票证经济”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2)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30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成就证明,邓小平作出的改革决策是及时而正确的。
案例材料2:小岗村的生死契约改革的起点是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要求承包土地,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这份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史的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
小岗村的秘密契约引发的中国农村改革,其意极其深远。
思考:1、为什么农民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改革?2、农村如果不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行不行?能不能解放生产力?案例点评:家庭联产承包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使农民自己经营承包的土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国民的粮食需求,解决一直供应紧缺的问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同时,发展乡镇企业等也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邓小平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邓小平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是就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的。
革命打破并消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同样起着打破和消除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作用,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问题:1.为什么把我国的改革称为革命?改革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由于:第一,改革与革命一样,其根源仍在于社会基本矛盾。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第四,从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将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把改革称为革命,还可以从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理解。
改革虽然不是对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但它也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
从广度上来讲,改革要解放生产力,就必须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障碍,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所以是全面的改革。
从深度来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邓小平案例4:“鸡尾酒的故事”上世纪40年代,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来自中,俄,法,德,美,意的贵宾聚集一堂,纷纷夸耀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唯有美国人笑而不语.为了使自己的表述更加形象,更有说服力,他们纷纷拿出具有民族特色,能够体现民族悠久历史的实物——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首先拿出古色古香,做工精细的茅台,打开瓶盖,香气四溢,众人为之称好。
紧接着,俄国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大香槟,意大利人亮出葡萄酒,德国人取出威士忌,真可谓众彩纷呈,唯有美国人两手空空。
最后,大家把目光齐聚到美国人身上,只见美国人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把大家先前拿出来的各种酒都倒出一点,兑在一起,说:“这叫鸡尾酒,它体现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综合创造,我们随时准备召开世界文明智慧博览会。
"请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还要虚心学习借鉴外国的长处,同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这样才能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因此。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论述题:1.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问题:“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和严峻的社会局势,怎么办?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呢?第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蓬勃发展。
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改革开放的国际背景20世纪中期以后最重要的考验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及其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对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提出了以往所没有的新课题;二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若干调整措施,创造了一些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同时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改革是因为: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等严重制约了生产力发展。
就国际来看,新技术革命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了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2.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改革开放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和暴力行动革命,是摧毁旧的社会基本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这种革命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而改革它不需要经过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和暴力行动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基本制度,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改变不适应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制度,这种革命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所以改革不可能也不需要采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激烈方式。
其次,改革开放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从改革开放的内容看,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
第二,从改革开放的目的来看,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所以必须强调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方面,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本身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充分建立起来,在经济技术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社会主义优越性还不可能充分得到体现,因此存在着使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得以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第三,改革开放可以使社会主义在新的实践中获得生机和活力。
“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3. 邓小平在说明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