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docx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名词解释:第⼀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
4.表型(phenotype):⽣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理特征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殖(reproduction):⽣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两性配⼦和两性配⼦的结合⽽产⽣后代的⽣殖⽅式称为有性⽣殖。
8.同源染⾊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物的染⾊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体。
9.⾮同源染⾊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体互称为⾮同源染⾊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个与卵细胞结合产⽣合⼦,以后发育为种⼦胚,另⼀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体(autosome):在⼆倍体⽣物的体细胞中,染⾊体是成对存在的,绝⼤部分同源染⾊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物的染⾊体数⽬、⼤⼩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体组成称为染⾊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体的数⽬、⼤⼩和着丝粒位置、臂⽐、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物河内的染⾊体进⾏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分析的过程称为染⾊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12章 遗传与发育
54/126
55/126
56/126
同形异位基因最早发 现于果蝇胚胎发育中。
刘易斯(E.
B. Lewis)等 人于二十世纪40年代做过 许多果蝇同形异位突变的 遗传分析。 同形异位基因的分离和克 隆进一步揭示了这类基因 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理。
分子克隆技术建立以后,
57/126
58/126
29/126
30/126
31/126
P297
32/126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P297
生物个体的发育,与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环境中的 很多生物及非生物因子,都可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个 体发育。 例如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互作。植物受到病原菌侵染时,由病 菌释放的诱导子(elicitor),识别受植物抗病基因控制的受体 (receptor)后,激活植物细胞,使其迅速产生一氧化氮,过氧 化氢、活性氧中间体(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这些 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植物产生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杀死病原菌。同时它们也作为信号传递分子,诱导 植物防卫相关基因(defense-related gene)表达,如几丁质酶、 葡聚糖酶,这些水解酶可降解真菌细胞壁,抑制病菌生长;或 诱导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及其它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基因表达, 以加强植物细胞壁,抵御病菌侵入。
28/126
三、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但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细胞核。 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决定着个体发育的方向和模 式,控制细胞的代谢方式和分化程序。 细胞质则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并为DNA的复制、 mRNA的转录以及tRNA、rRNA的合成提供原料和能量。 从另一方面看,细胞质中的一些物质又能调节和制约 核基因的活性,使得相同的细胞核由于不同的细胞质 的影响而导致细胞的分化。细胞质的不等分裂起着重 要的作用;没有细胞质的不等分裂,其后果只能是细 胞数目的增加,不会有细胞的分化。
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第三版)
绪论遗传(heredity):生物世代间相似的现象;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分离规律1、F1代个体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2、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假说)1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一)、测交法1. 杂种F1的基因型及其测交结果的推测杂种F1的表现型与红花亲本(CC)一致,但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其基因型是杂合的,即为Cc;因此杂种F1减数分裂应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分别含C和c,并且比例为1:1。
(二)、自交法F2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1/4)表现隐性性状F2个体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如白花F2为cc;(3/4)表现显性性状F2个体中:1/3是纯合体(CC)、2/3是杂合体(Cc);推测:在显性(红花)F2中:1/3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F3均开红花;2/3自交后代将发生性状分离。
(三)淀粉粒性状的花粉鉴定法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推测:1/2 Wx 直链淀粉(稀碘液) 蓝黑色1/2 wx 支链淀粉(稀碘液) 红棕色用稀碘液处理玉米(糯性×非糯性)F1(Wxwx)植株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粒呈两种不同颜色的反应;蓝黑色:红棕色≈1:1。
结论:分离规律对F1基因型及基因分离行为的推测是正确的。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
.
.
.
表现度: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称为表现度。
完全显性: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只有一个的表型效应得以完全显现。
不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中,显性是不完全的。
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称为并显性遗传。
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伴同遗传的现象。
交换:由于同源染色体相互间发生互换而使原来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再伴同遗传的现象。
.。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10章 基因突变
P258
P263
第六节 转座因子
本章小结
11/329
P268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由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称为 突变体或突变型(mutant)。
显性突变: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对原来的基因表现为显性。
隐性突变:
突变产生的新基因对原来的基因表现为隐性。
隐性致死:纯合态才有致死 白化基因等。
镰刀形贫血症、植物
9/329
根据突变引起的表型特征,可将突变分为:
3.条件致死突变(conditional lethal mutation): 指在一定条件下表现致死效应,而在其它条件下可 以存活的突变。 例如:噬菌体T4的温度敏感突变型在25℃时能在 E.coli宿主中正常生长,形成噬菌斑,但在42℃时就不 能这样。
突变发生的时期和部位
P249 从理论上讲,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 任何时期,在体细胞或性细胞中都可发生,但性细胞 发生的频率要比体细胞高些。 性细胞发生的突变可以通过受精直接传递给后代。
14/329
突变发生的时期和部位:
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突变的体细胞在生长过程中, 往往竞争不过周围的正常细胞,受到抑制或最终消失。 所以保留体细胞的突变,需将它从母体上及时分割下 来加以无性繁殖,许多植物的突变就是体细胞的突变 结果。如果果树上一旦发生优良突变,即可直接采用 无性繁殖方法育成新品种。
突变当代不表现突变性 状,往往不能被发现、 保留。
表现突变性状 表现突变性状
有性生殖 表现突变性状 无性生殖 表现突变性状
19/329
二、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P250 基因突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普遍特征: (一)、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 (二)、突变的多方向性与复等位基因 (三)、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四)、突变的平行性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 合成期(S期);③. 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
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
细胞壁内为细胞膜。
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
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与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8)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0)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6)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0)第十章基因突变 (33)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7)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8)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2)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第四章 孟德尔遗传(遗传学 朱军 第三版)
YyRr自交后代的10粒豌豆种子中,出现5
粒全显5粒全隐的概率为多少?
C10 (9/16)5(1/16)5
5
二、二项式展开(自学) 2测验(Chi平方测验) 三、X
在遗传学试验中,实际获得的各项数值与其 理论值常具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究竟是 属于试验误差造成的,还是真实的差异,通 常用X2测验进行判断: (O-E)2 X2 = -----------E O是实测值,E是理论值,是总和, 有了值,有了自由度(用df表示,df = k1, k为类型数),就可以查出P值
C c c
配子 C Ft
图4-3
Cc红花
红花Cc cc白花 1 :1
豌豆红花和白花一对基因的分离
2、自交法
3、F1花粉鉴定法
* 玉米籽粒:糯性、非糯性 * 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分别控制着籽粒及其花粉 粒中的淀粉性质 * 非糯性:直链淀粉,Wx, 蓝黑色 糯性:支链淀粉,wx 红棕色 F1(Wxwx)花粉— 红棕色:蓝黑色=1:1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三、分离规律的验证
实质:成对的基因(等位基因) 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 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有 成对基因的一个
1、测交法
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 合个体间的杂交 所得的后代为测交子代,Ft
杂交cross和测交test crossΒιβλιοθήκη P红花 白花 CC cc
c
红花 白花 Cc cc
例:水稻抗性(S)→敏感(s)为显性,抗性植株(SS)×敏 感植株(ss)→F1:抗性植株(Ss)×敏感植株(ss)→测 交后代:14株抗性(Ss)+6株敏感(ss)。
1、假设该实验符合测交遗传,计策交后代各占1/2; 2、求理论值(e)=各类型总数×该类出现的概率 e(抗)=(14+6)×1/2=10 e(敏)=(14+6)×1/2=10; 3、求χ2值 χ2=(14-10)2/10+(6-10)2/10=3.2 4、确定自由度(df):一般为df=类型数(K)–1; 5、查χ2表:据χ2 =3.2,df =2-1=1,在χ2表中查得该事件发 生的概率P=0.05~0.10; 6、判断:遗传学中,概率一般以5%为分界标准。 ①P>5%或5 ~10%,差异不显著,差异由实验误差造成,符合 假设,可接受。 ②P<5%,差异显著,观察数与理论数间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 不符合原有理论预期。 ③P<1%,观察数与理论数有极显著差异,更应否定。
遗传学(朱军_主编)_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研究方向: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孟德尔认为父母本性状遗传不是混合,而是相对独立地传给后代,后代还会分离出父母本性状。
于是提出:①.分离规律;②.独立分配规律。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1.测交法:也称回交法。
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型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自交法: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产生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3.F1花粉鉴定法: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进入不同配子。
独立分配的实质:1.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2.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卡方测验:进行χ2测验时可利用以下公式(O是实测值,E是理论值,∑是总和),即:显性现象的几种表现(重点)1. 完全显性: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2.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3.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4. 镶嵌显性: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必考,概念,F2代比例)1.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一、基因突变的概念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质)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分子结构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替换(substitution)/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倒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
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例如:转座子)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发生替换、倒位、缺失和插入的结果可能造成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
这种突变引起mRNA 翻译提前终止,产生一条短的不完整的多肽链。
无义突变通常对所编码的蛋白活性有严重影响,产生突变的表型。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产生突变的表型。
同义突变(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的分类1、根据突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遗传学(朱军主编)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研究方向: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二、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各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质膜:细胞表面的一层单位膜,特称为质膜。
真核细胞除了具有质膜、核膜外,发达的细胞内膜形成了许多功能区隔。
由膜围成的各种细胞器,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称为内膜系统。
内膜系统的作用: 1.使细胞内表面积增加了数十倍,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2.细胞代谢能力也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细胞器,核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核被膜,核内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
细胞质:存在于质膜与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细胞之中具有可辨认形态和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叫做细胞器。
除细胞器外,细胞质的其余部分称为细胞质基质或胞质溶胶,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
细胞质基质并不是均一的溶胶结构,其中还含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
细胞质基质的功能:1)具有较大的缓冲容量,为细胞内各类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离子环境。
2)许多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基质中完成的,如①蛋白质的合成、②mRNA的合成、③脂肪酸合成、④糖酵解、⑤磷酸戊糖途径、⑥糖原代谢、⑦信号转导。
《遗传学》朱军主编_课后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练习)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二、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三、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四、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本、A’、B’、C’来自母本。
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
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
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遗传学名词解释朱军(3)
遗传学名词解释朱军(3)遗传学名词解释朱军70、假显性:(pseudo-dominant):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71、假连锁: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由于靠近易位断点,易位杂合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
72、染色体组(Genome):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构成—个完整体系,缺少任何一条均会造成不育或变异。
73、整倍体(Euploid):指具有基本染色体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74、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75、同源多倍体: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76、77、非整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组织和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78、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如:三体、四体、双三体等。
79、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如:单体,缺体,双单体等。
80、缺体:缺掉一对或一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的个体,2n-2或(n-1)”表示。
81、单体:缺失掉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n-1。
82、“Turner氏综合症” (性腺发育不全):性X染色体单体,45,X0。
83、三体:指二倍体的染色体组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
表示为:2n+1。
84、先天愚型(Down 氏综合征) 21 三体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核型为47,+21,患儿的核型中比二倍体(46)多了一条第21号染色体85、影印培养法: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
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圆木柱上,然后把这一“印章”上的细菌一次接种到一系列选择培养基平板上。
经培养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
朱军遗传学(第3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言1.1 复习笔记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2.遗传和变异(1)遗传的定义遗传(heredity)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的定义变异(variation)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3)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遗传学研究的任务① 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
② 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揭露其内在的规律。
③ 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二、遗传学的发展1.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累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过程中,早已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且通过选择,育成大量的优良品种。
2.近代遗传学的发展① 18世纪下半叶,拉马克提出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等学说。
②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后又提出泛生假说。
③ 魏斯曼是新达尔文主义的首创者,提出种质连续论。
④ 1856至1864年,孟德尔从事豌豆杂交试验,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
⑤ 1906,贝特生(Bateson,W.)提出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⑥ 1901至1903年,狄弗里斯发表了“突变学说”。
⑦ 1906年,贝特生等在香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性状连锁现象。
⑧ 1909年,约翰生发表了“纯系学说”。
⑨1903年,萨顿提出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间的行为。
⑩1910年以后,摩尔根等用果蝇发现连锁遗传规律。
⑪1913年,斯特蒂文特绘制出第一张遗传连锁图。
⑫20世纪30年代,布莱克斯里等提出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⑬1930至1932年,费希尔、赖特和霍尔丹等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性状的遗传变异,推断遗传群体的各项遗传参数,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数学分析基础。
⑭1941年,比德尔等人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4.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生殖(reproduction):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8.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色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色体。
9.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子食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子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一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种子胚,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生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色体(autosome):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色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一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一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色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河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遗传名词朱军解释
连锁遗传: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相引相:把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联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或相引组。
相斥相:把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或相斥组。
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或多或少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交换:是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交换值: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也称重组率/重组值,是指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百分率。
遗传距离:通常用交换值/重组率来度量基因间的相对距离,称为遗传距离。
通常以1%的重组率作为一个遗传距离单位/遗传单位(cM)。
两基因间的距离越远,基因间的连锁强度越小,交换值就越大;反之,基因间的距离越近,基因间的连锁强度越大,交换值就越小。
两点测验:通过三次测验,获得三对基因两两间交换值、估计其遗传距离;每次测验两对基因间交换值;根据三个遗传距离推断三对基因间的排列次序。
三点测验:一次测验就考虑三对基因的差异,通过一次杂交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一次测验获得三对基因间的距离并确定其排列次序。
单交换:当三个基因顺序排列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如果每个基因之间都分别发生了1次交换,就叫作单交换。
双交换:当三个基因顺序排列在一条染色体上时,对于3个基因所包括连锁区段来说,就是同时发生了两次交换,即为双交换。
干扰:一个单交换发生时,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次单交换的几率就会减少,这样的现象叫作干扰,或干涉。
符合:对于受到干扰的程度,通常用符合系数或称并发系数。
连锁遗传图: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即可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绘制成图,叫作连锁基因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遗传:亲代与子代同一性状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体数量性状即由多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律。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在群体中的变化、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物种进化。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
主缢痕:着丝粒所在的区域是染色体的缢缩部分,称为主缢痕。
次缢痕:在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还常另外有缢缩部位,染色较淡,称为次缢痕。
随体:某些染色体次缢痕的末端所具有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称为随体。
次缢痕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者区。
端粒:染色体臂末端的特化部分,可将染色体末端封闭,使染色体之间不能彼此相连。
着丝粒: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 (spindle fiber) 结合的区域。
染色质:间期细胞核内由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 RNA 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常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浅、螺旋化程度低、处于较为伸展状态的染色质。
主要是单一序列DNA 和中度重复序列DNA 构成。
染色质:在间期细胞核内,对碱性染料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较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之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对之间的互称非同源染色体。
姊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到的染色体由相同的 2 个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彼此以着丝粒相连,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细胞周期:细胞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一段历程。
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 ,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因为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称为减数分裂。
生殖: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有性生殖: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A 染色体:正常数目的染色体。
B 染色体:额外染色体的统称,又称超数染色体或副染色体。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等等。
相对性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相对差异的一对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正反交:两个亲本互相轮换作为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杂交合称为正反交,包括正交和反交。
精品文档去雄:杂交前将母本花蕾的雄蕊完全摘除。
人工授粉:将父本的花粉授到去雄后母本的柱头上。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同一基因的不同形式,彼此互称为等位基因。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型: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包括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生化特征。
它是基因型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具体表现。
完全显性: F1 所表现的性状都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有些性状,其杂种 F1 的性状表现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这称为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 F1 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显性转换: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
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个体间的杂交,所得的后代为测交子代。
根据测交子代所出现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基因互作:几对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单位性状发育的遗传现象。
互补作用: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积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数累积越多,性状表现越明显的现象。
重叠作用: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
上位作用: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或修饰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上位作用。
上位基因:起遮盖作用的基因。
显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
隐性上位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隐性基因。
抑制作用:是指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称为抑制基因。
多因一效:一个性状发育受许多基因影响的现象。
一因多效: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发育。
外显率:在具有特定基因的一群个体中,表现该基因所决定性状的个体所占的比率称之外显率。
表现度:在具有特定基因而又表现其所决定性状的个体中,对该性状所表现的程度称之表现度。
相引相 : 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PL/pl) 。
相斥相 : 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Pl/pL) 。
重组率:在遗传学中,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连锁:是 2 个或更多非等位基因倾向于一起遗传的现象。
连锁的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能独立分配,但可以通交而彼此分开。
:是指在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一起而的象。
完全:同一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不生分离而被一起到下一代的象。
不完全: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或多或少地生非姊妹染色体之的交,交后代中大部分本型,少部分重型的象。
染色体作:确定相互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它之的距离的程称之。
距离:用交表示的基因距离称距离。
距离的位是厘摩根( cM ),是去掉百分率符号的交。
染色体作:确定相互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它之的距离的程称之。
距离用重率表示。
干:即一个交生后 , 在它近再生第二个交的机会就会减少。
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成一个群。
把一个群的各个基因之的距离和序志出来,就能形成(制)。
性染色体:是指直接与性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染色体。
常染色体:非性染色体称常染色体,通常以 A 表示。
性反:由雌性成雄性或由雄性成雌性的象。
性: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性状的表是与性染色体的相在一起,称性。
伴性:与性相伴随的方式,称伴性。
从性或称性影响:所涉及的性状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其性状只一种性中表;或在一性性,另一性性的象。
限性:只在某一性中表的性状的。
性状多数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
支配些性状的基因在两种性中都存在。
限性的性状多与性激素的存在与否有关。
缺失:指染色体本身失了一段。
假性: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性区段,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相区段上的性基因便会表出来。
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的正常直序重复。
反接重复:染色体某区段在重复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序。
如果重复区段涉及着点成双着点染色体,以定。
倒位:染色体某区段的正常直序倒了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在染色体的某个臂的范内。
abc.defg→abc.dfeg臂倒位:倒位区段内有着点,即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
abc.defg→ abed.cfg易位:指非同源染色体之生段移的象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之互段,其生程是 2 个非同源染色体生断裂,随后折断了的染色体及其断片交地重接。
易位: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的象。
染色体 ( 基因 ) :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是持生物体生命活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
用X 表示。
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 2n 的基上以染色体基数位成倍数性增加或减少。
非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 2n的基上增加或减少 1 条至数条。
一倍体:体胞内含有一个染色体数目的染色体(2n=X)。
二倍体的配子内部都只有一个染色体。
(二、三、四倍体依次推⋯⋯)倍体:是指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 n )的个体。
多倍体:三倍和三倍以上的整倍体称之。
同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来自同一物种。
二倍体染色体直接加倍异源多倍体:增加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
由种、属交种染色体加倍而成。
同源异源多倍体:体胞中有不同的染色体,且至少有一染色体的数目在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异型。
超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 2 n)多出若干条的非整倍体。
倍体:比正常合子染色体数( 2 n)少了若干条的非整倍体。
三体:在原有二倍体的基上,多出其中的某一条染色体,即2 n+1。
(n-1)Ⅱ +Ⅲ体:在原有二倍体中,少掉其中的某一条,即 2 n-1。
(n-1)Ⅱ +Ⅰ。
双三体:在二倍体的基上,某二染色体都增加一条。
2n+1+1。
(n-2)Ⅱ+2 Ⅲ。
双体:两都少 1 条, 2 n-1- 1。
( n-2)Ⅱ + 2Ⅰ。
四体:某染色体多出二条, 2 n+2 ,( n-1)Ⅱ +Ⅳ。
缺体:某一染色体都失了, 2 n-2 ,( n-1)Ⅱ。
双体:正常的 2 n 个体(二倍体)。
基因突:是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序列及其控序列)生了改。
突体或突型:有突(或改的)基因的胞或个体。
复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上的 3 个或 3 个以上的基因称复等位基因。
中性突:控制一些次要性状基因,即使生突,也不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因而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活力和繁殖力,自然保留下来,称中性突。
突的平行性:关系相近的物种因基比近似,往往生相似的基因突,称突的平行性。
花粉直感:两个相异的植株交,当代所籽粒即表父本性状的象生化突:由于因素的影响致生物代功能的异。
养缺陷型:致生物失了合成某种生活物的能力,需在特定的养下才能生。
核:染色体基因所控制的象和律。
胞:由胞基因所决定的律,也称非孟德,核外。
母性影响: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母本相同的现象。
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细胞质雄性不育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
保持系: N(rr)个体具有保持母本不育性在世代中稳定的能力,称为保持系。
不育系: S(rr)个体由于能够被 N(rr)个体所保持,其后代全部为稳定不育的个体,称为不育系。
恢复系: N(RR)或 S(RR) 个体具有恢复育性的能力,称为恢复系。
恢复性杂合体 N(Rr)或 S(Rr) + S(rr)具有杂合的恢复能力,称恢复性杂合体。
单基因不育性:指 1~2 对核内主基因与对应的不育胞质基因决定的不育性。
多基因不育性:由两对以上的核基因与对应的胞质基因共同决定的不育性。
有关基因的表现型效应较弱,但有累加效应,随着恢复基因的增加其育性上升。
近亲繁殖:也称近亲交配,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植物的自花授粉、动物自体受精是近亲繁殖中最极端的方式。
杂交:指两个或更多个品种之间、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之间个体的交配;就某一性状而言,指不同纯合子间的异型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