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年春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苏联模式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引导学生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了解苏联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应该实事求是的总结成就与失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之前的课程,我们讲到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在政权建立以后,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它进行了反扑,但是苏维埃政权推行了一种“特殊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个政策保证了他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在这种政策引导下,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苏维埃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新课讲授(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国内战争结束后,无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苏俄逐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在当时的俄国,尤其是经过一场战火洗礼之后的俄国,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我们刚才谈到过,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苏俄领导人本来希望继续实施这种政策,但结果证明这种政策不适合当时的经济建设。

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斯大林模式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困难,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3.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深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课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苏联的基本情况,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难以长足发展。
2、拓展: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高度集中
3.评价斯大林模式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弊端,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拓展: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⑵、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
⑶、针对这种形势,列宁作出了怎样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必须加以调整,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追问:新经济政策“新”在哪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学生自己归纳)
“新”的体现:
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法学法
阅读法、归纳法、讲述法和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再总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
制作时间:2019年月日授课时间2019年月日
课题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1、识记苏俄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时间、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等基本史实。
2、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和导学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苏联模式。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新课导入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

面对严重的危机,政府必须调整政策。

苏联是如何建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怎样的?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讲解: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提出问题: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学生分组制出前后经济形势对比表格,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思考。

2.教师讲述: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克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以及其中的困难和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逐渐提高,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思考历史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掌握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三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其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案例分析法:以苏联三个五年计划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准备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进行详细的教学解读。

2.课件和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多媒体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包括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内容较为详细,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之处。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成就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就。

2.难点: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就。

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不足。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主旨】苏俄结束内战后,经济形势严峻,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国家恢复了经济。

苏联建立后,斯大林掀起了工业现代化和农业集体户运动,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

【教学目标】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了解苏联模式;通过出示材料、播放视频、列表格等方式,引导学生整理苏联的措施和成就;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了解列宁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吗?提示: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如旭日东升,喷薄而出。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苏联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列宁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其中的艰难曲折与成败得失已成为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

现在就让我们来重温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吧!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引出苏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提问:“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列宁为什么说“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苏俄的情况如何?提示:粉碎国内外反革命叛乱和武装干涉后,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工人常常处于饥饿之中,农民对余粮征集制不满,工农联盟受到威胁。

在唐波夫省、乌克兰、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等地,不断出现农民以各种形式对抗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须改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章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围绕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经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标、主要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目标。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

2.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措施、成就和问题。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九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与能力:掌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联工业化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内容;苏联模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材料、表格、图片等方式,学生整理、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列宁的创新精神,体会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前进及艰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结苏联模式的启示。

教学重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一、导入新课近几年来,中俄领导人借助“一带一路”合作论坛峰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频繁互访,在政治上互信、在经济等领域互联合作,秉承中俄历史互联互鉴底蕴,伴随着中俄双方举行的“国家年”“旅游年”等大型活动,将中俄双方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

历史上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就?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今天,两国人民如何把“新型大国关系推向新时代”?二、探究新知(一)新经济政策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引发农民骚乱。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续表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材料展示: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一分析,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和实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提示: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主要内容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本课涉及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苏联模式的深入理解尚有难度,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掌握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的特点。

2.难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联模式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包括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果,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模式的特点。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教案(1)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但是它的工业化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呢?结合课本P48到49第一段话,小组讨论分析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提问学生,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三)农业集体化
由于要进行工业化,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国家人为的压低粮食价格,在1927年底—1928年初,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影响了工业化的进行,所以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结合框架介绍本课构成。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授
(一)新经济政策
首先来看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结合课本P47,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和目的。
于是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实行,结合课本P47填写导学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四人一组,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学生通过导学案图表与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4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苏联1922年底成立
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5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1)经济技术落后,工业落后;
(2)国际形势严峻,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6自主预习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的相关问题
7、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合导学案材料,分析苏联模式的影响。
齐读学习目标
1结合课本,学生自主预习再师徒交流:新经济政策实行背景与目的。
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
2“新”在哪里?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1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成果。

本课内容涉及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特点,以及苏联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苏联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其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掌握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意义。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和特点,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联在二战中的具体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联的国旗和国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联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包括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

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和战后的重建。

3.操练(10分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历史学科教案四、教师小结五、课堂练习3、“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这些话表明斯大林什么观点?(快速的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4、为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斯大林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二五计划的完成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从斯大林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的办法是什么吗?产生了怎样的弊端?6、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表现在那两个方面?请说出,各自又有什么成果?(请评价一下斯大林模式)见试卷教师点拨: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补充: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越大,阶级斗争就越尖锐在此认识下,苏联进行了大清洗运动。

发放测评对比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课件材料,分析评价斯大林模式利弊思考回答提高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此问题的讨论探究,进而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

巩固基础达标检测见《达标测评》篇子板书设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巩固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经济:新经济政策教学反思安全教育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班级姓名基础题:(ABC层均做)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是(C)A.1919年B.1921年C.1922年D.1936年2.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 C )A.轻工业 B.商业 C.重工业 D.交通运输业3.下表是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

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年)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470 460 440-450 420-430A 国内战争的破坏B.德国法西斯的进攻 C.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年份1928年1932年1937年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欧洲的排位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5 3 2 2 1A.英国 B.法国 C.苏联 D.德国5.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初三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初三历史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初三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2.结合教材和史料,说说卡德纳斯进行改革的举措以及改革影响。

归纳总结:卡德纳斯改革的措施与影响措施:(1)政治上: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经济上: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3)教育上: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体系,推动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到来。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是这一时期突出的民族解放运动,其影响深远,颇具特色,巩固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成果,开辟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的新时代。

初三历史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本课属于民族解放运动史的范畴,在教材中的地位相比不是那么重要,很多教师忽视对本课的讲解,讲解流于形式。

本来内容特别丰富的一课却弄得很枯燥,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对本课同样重视,给学生补充史料、展示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讲故事,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山东权益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协约国还同其他战败国签订条约,认识凡尔赛体系确立的“新秩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成立、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题,他们可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掌握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

2.教学难点: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过程。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联五年计划、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课件:教学所需的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巩固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初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苏联实行五年计划,进行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在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同时,教材也介绍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俄国革命和苏联成立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表面的知识和一些片面的观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客观评价其成就和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认识苏联在工业、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同时,他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

2.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教师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教案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3.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1939年苏联国歌歌词:您毫不留情地肃清了各种腐朽的敌人与卑鄙的奸贼。

您是人民的自豪与智慧的象征,人民的心脏和良知。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与天才,构建了我们未来的公社。

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其光荣使我们志更坚力更强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列宁的党,斯大林的党,英明的布尔什维克党!提问思考:“列宁指明我们自由的道路,斯大林带领我们继续前进”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带来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1.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新经济政策__。

内容包括:①农业上:以__征收粮食税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__雇佣劳动力__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__自由买卖__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自由贸易__;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__资本家__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__按劳取酬__的工资制。

2.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__国情__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__积极性__,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工农联盟__,促使国民经济__稳步发展__。

3.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苏联__”。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__工业国__。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苏联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深入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成就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成就和影响。

2.难点: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及其对苏联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比较法:教师学生比较苏联不同领导人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差异和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社会主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1.掌握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

掌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以及苏联模式。

2.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

3.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道路。

难点: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的利弊。

投影图片: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思考: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引入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了基础。

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是如何解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教师: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史料1我们原本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教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学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史料2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教师:阅读教材P47第1、2自然段,列宁是如何解决这次“失败”的?2.实施教师: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21年,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教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学生: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史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点拨:特点: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3.作用史料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史料2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学生: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1.苏联成立史料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才能彻底消灭民族压迫,奠定各族人民合作的基础,为了各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并对付资本主义的包围、要求联合成一个联盟国家。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宣言》教师:阅读教材P48第1自然段及史料,苏联的全称是什么?什么时间成立的?苏联为什么成立?学生: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时间:1922年。

成立的原因:苏联的成立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

2.苏联的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图片投影: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村。

教师: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史料1“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

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史料2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史料3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学生思考:(1)这些话表明斯大林的什么观点?(2)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答案提示:(1)快速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

(2)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那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斯大林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任务是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用于重工业。

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33年,任务是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1938年起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二战爆发而被打断)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

史料4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 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193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史料5教师小结: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苏联工业化的速度创造了世界奇迹。

教师:如何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使苏联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概念辨析】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教师:阅读教材P49第2、3自然段,说出农业集体化实行的背景和时间及措施。

学生:背景: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措施: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苏联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史料1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

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史料2实现农业集体化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师:如何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学生: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

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苏联模式史料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

教师:苏联模式形成标志是什么?学生: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

教师: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在经济、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主要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具体表现:经济上,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机关必须执行。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制度建设。

教师: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积极作用: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严重弊端:(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计划经济制度过于死板,妨碍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个人手里,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从长远来看,它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22年,苏联成立。

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

为了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肯定下来,1936年苏联颁布了新宪法。

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这一体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背景时间内容作用苏联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时间成就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特点背景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