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以西安为例

合集下载

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现状与开发对策

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现状与开发对策

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现状与开发对策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本文将对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1. 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中国古都之一,西安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兵马俑、大雁塔、华清宫等,这些古迹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清晰的主题定位西安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古代历史文化为主题,如古城墙夜游、唐代街市体验等,这一主题与西安的历史背景相契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3. 相对低廉的价格与其他大城市相比,西安的文化旅游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4. 缺乏多元化的文化体验目前,西安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观光游览上,缺乏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体验,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1. 引进高科技手段在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可以引进高科技手段,如增加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通过VR设备让游客感受古代历史的魅力。

利用实时翻译技术,为国外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2. 开发与文化相关的体验项目除了传统的观光游览,可以开发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体验项目,如学习书法、制作陶艺等。

这样可以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西安的文化,并参与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3. 加强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通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将西安的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利用。

推出以兵马俑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文具、衣物、饰品等,吸引更多的游客购买和收藏。

4.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对外宣传,提高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介绍西安的文化背景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参观。

5. 加强与其他旅游城市的合作与其他旅游城市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旅游产品。

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合作,推出联合门票或联合旅游线路,让游客充分体验中国的文化之旅。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提升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最新整理)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最新整理)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调查人员:你猜等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你猜摘要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

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一、古城西安1.概述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

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

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

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西周开始,西安成为中国的都城,当时被称作“宗周”丰镐,丰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记载入史书的城市。

秦咸阳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与咸阳市东南部,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摘要:身为人间的瑰宝——非物质文化财产,不但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也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的重要基石与体现方式,而对非物质文化财产的旅游发展,正是人们挖掘其巨大历史文化意义的最有效方式。

也因此,随着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下的热点问题,并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心与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前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便已开始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

1972年《全球文化与自然财产条约》颁布至今,世界遗产已开始呈现在中国大众视线,但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仍未引起普遍关注。

直到80年代,《有关保存民间传统文化的提议》的颁布,才切实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它们的环境保护也已刻不可缓。

而此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提问也已开始提上了日程。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益引起了全球公众的普遍关注。

2005年,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有关进一步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在2006年发布了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往后也陆续有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纳入其中。

而由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对的十分重视,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

因此旅游开发历来成为国际热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1.1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区旨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环境与空气,并强调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整体保护意识,从而成为人们维护社会文明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2007年中国文化部成立了首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至今,在全国已建立的18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中,设在少数民族地方的就有10个。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方也建立了多个全国级的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10个案例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10个案例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及相关单位共同发布了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共征集150个候选案例,最终评选出包括“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在内的十个案例。

一、江苏南京:秦淮灯会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夫子庙灯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每年持续50多天,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

项目亮点有哪些?1、良好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形成了传承和保护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组织机构,出台多项规划、制度、办法。

2、多方合作,保障资金支持。

融合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保障对非遗传承和旅游利用的资金投入。

3、以会带旅,以旅促会。

灯会带动非遗挖掘,非遗挖掘带动传承人保护,传承人带来传承产品,产品销售带动传承积极性,传承积极性保障了非遗传习所,传习所优化了景区吸引力,如此等,通过秦淮灯会形成了丰富的、可进化的非遗传承的生态链。

4、品牌化发展、国内外双修。

通过统一形象标识体系的设计进行品牌化发展。

与境内外主流媒体密切的传播合作、交流办展、邀请驻华使馆官员参展等方式积极的走出去,在国际上形成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二、江西景德镇:古窑让非遗“活”起来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承载着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哲学智慧的江西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享誉全球。

文旅相融,古窑新生。

为传承展现国宝非遗,景德镇古窑恢复传统制瓷作坊与红店,并复建复烧瓷窑,使景德镇古窑景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代表千年瓷都的一张瑰丽名片。

项目亮点有哪些?1、研究基础和研究团队。

要保证文化本源与旅游体验之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依赖强大的研究基础和壮大的研究团队。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景观创新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景观创新
三 西安城市文化景观建设转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因 此 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景观 城市文化景观是现代化的根基 是城市的气质 每个 时代都在城市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保护历史的连续性 保留城市的记忆 保留 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 大问题 在这方面 西安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 如何把资源优势上升为发展优势 关键 是如何处理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创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 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 文化 都不是凭空创造的 它的繁荣与发展 都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为出发点和依 据 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对先人留给本城市 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不仅要 很好地精心保护 而且要认真学习 研究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结合本城实际 推 陈出新 创建自身城市特色 因此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文化景观有 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 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界定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 艺术和 科学价值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城市景观指的是城市中由街道 广场 建筑物 园林绿 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 其中自然景 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 如大小山丘 古树名木 石头 河流 湖泊 海洋等 人工 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 文化遗址 园林绿化 艺术小品 商贸集市 建筑物 广场
关键词 西安市-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景观创新-国家文物保护法
当今社会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过 )& 余年的发展 城市建设已由纯经济建 设向经济与文化建设并重的时代转变 追求城市特色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所谓城 市特色 就是它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表现的地域特征 西安尤为凸显 长期以来始终把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

浅谈我区文化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以曾都区非遗保护为例

浅谈我区文化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以曾都区非遗保护为例

浅谈我区文化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以曾都区非遗保护为例文化生态是指各地区各民族自然而然的原生性的、祖先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生活和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体,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非物质的艺术表现形式。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如:端午节。

到了过节那天,人们从早晨起来采艾草、洗粽叶、包粽子、煮鸡(鸭)蛋、赛龙舟。

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正是这些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东西,它不用政府组织,也不能重新打造。

一、我区文化生态资源保存现状近年来,我区本着“保护为主、活态传承、合理利用、重视发展”为总体思路。

对曾都区所有文化生态资源进行了普查。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资源涉及十大类共计5696项:民间文学类5424项,(其中故事173首,歌谣206首,谚语1980条,歇后语1520条,俗语1545条);传统音乐类159项,(其中民歌137首,器乐曲16首,曲艺音乐6首);传统舞蹈15项;传统戏剧2项;传统美术10项;民俗25项;传统技艺14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7项;传统曲艺10项;传统医药20项。

二、我区在文化生态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是全面普查收集,组织逐级申报。

从2000年以来,组织群艺馆非遗工作人员和乡镇文化干部对各乡镇文化生态资源逐村入户走访和普查摸底,对资源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状态、传承现状等进行搜集、编撰。

印刷出版了《随州民歌》、《随州花鼓戏音乐集成》、《韵山祭祀歌》、《随州民间歌谣》、《随州民间谚语》等书籍,汇编了《乐都风物》。

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申报曾都区级非遗名录37个;随州市级名录23个;湖北省级名录4个;国家级名录2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作者:杜长安甘洁月朱一萌余弦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7期贵港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非遗项目的主要申报地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以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延续着历史前进的脉络,蕴藏着文化发展的精髓。

[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文化断层、解构、衰败等危机。

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中国公众视野。

之后,全国各地开始有序开展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1位,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共处、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文化。

截至2022年,广西拥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14个,其中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36名,其中49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贵港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非遗项目的主要申报地之一,拥有一定数量和种类多样的优秀非遗项目。

本研究以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基础上,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

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特点贵港市有苗族、布依族、蒙古族、仫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39个,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港市少数民族人口有69.6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14%。

贵港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多彩的民间文化和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技法,多民族聚集又为贵港创造了有利的人文条件,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经过世代相传和岁月洗礼的文化瑰宝。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环境视角的实证研究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环境视角的实证研究
JA Ho gy n I n -a
( e at n o T ui S u e s U i ri , a j g J n s 1 0 6 D pr me t f o r m, o t a t nv s y N ni , i gu2 0 9 ) s h e t n a
Ab t a t sr c :As itn i l ut r l e tg s t e o to fs e i c n tr le vr n n ,te ls fi o ii a n i n n ” n a gb e c l a r a e i h u c me o p cf a u a n i me t h o s o s” r n le v r me t u hi i o t g o n wa a st r asi u vv 1 N w ag e tn mb ro tn il u t r l e i g sa e i v le n t u im e e o me t wh c a s a o d y e t t s r ia . o r a u e fi a g b ec l a r a e r n ov d i o r h s n u h t s d v l p n , ih me n d u l — d e w r o h i o s r ai n h s p p r d s u s s h w t e “ e o d r a i ca e v r n n ”n u e y tu s o be e g d s o d t te r c n e v t .T i a e ic se o h o s c n a y r f i l n i me ti d c d b o r m ti o i
观 ,更 要 注意它们 所依 赖 、所 因应 的构造性 环境 ” ,

西安文旅成功经验

西安文旅成功经验

**西安文旅成功经验**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西安文旅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地文旅部门深入挖掘这些资源,通过修缮古迹、复原历史场景、开发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千年古都的魅力。

同时,西安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利用AR、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二、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西安文旅的成功还得益于其独特的旅游品牌。

当地以“古都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如“大唐不夜城”、“华清宫”等景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

同时,西安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大唐芙蓉园灯会”等,进一步提升了其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优质的旅游服务体系是吸引游客的又一重要保障,在这方面西安的做法很典型。

当地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如加强旅游交通建设,优化旅游公交线路,方便游客出行;提升旅游餐饮水平,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等。

这些措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

**四、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西安文旅部门积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

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

同时,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推出优惠政策和旅游套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此外,西安还注重与国内外旅游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拓展旅游市场。

**五、注重文旅融合发展**文旅融合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途径。

西安在文旅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中,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同时,西安还注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

西安古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西安古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西安古遗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古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现在的中国,古遗址保护从技术和方式上已经逐步成熟,而在古遗址的开发利用方面却处于原始的旅游开发模式,需要一种快速根本性的转变。

关键词:大雁塔古遗址开发利用城市产业1、前言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各国的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

作为构成我国文物古迹主体古遗址,最能体现我国历史文明特色和优势。

西安市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最集中的表现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物和古遗址的保护问题,社会各界及政府各部门对于古遗址有着高度的重视,但是以西安市大雁塔为例,社会、国家政府为大雁塔区域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保护的成果是大家所能看到的,同时也在保护利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大慈恩寺古遗址区域简介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

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3、大雁塔古遗址保护现状概况在大雁塔保护治理方面,西安市民宗委和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实施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整体规划,彻底地整治了塔座周围环境,清除了杂树杂草,改铺供水管道,彻底地改造完善了大雁塔基座防渗、排水工程和塔顶地防渗工程。

在古塔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大雁塔古遗址已经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在开发利用方面西安市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大雁塔北广场的建设与落成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以此来宣传古文化遗址,这种方式的正确与否还在激烈的讨论中,但是就大雁塔北广场的建设对于大慈恩寺遗址的保护利用而言,其存在着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有这部分的不合理因素在其中,主要存在于设计和管理方面,大雁塔北广场作为大雁塔古遗址保护的一项措施值得肯定,同时也是与大雁塔古遗址一个最不协调的内容之一。

最新-西安文化遗产旅游分析研讨 精品

最新-西安文化遗产旅游分析研讨 精品

西安文化遗产旅游分析研讨西安文化遗产旅游的分析2012年10月2-7日,笔者及其小组成员街头随机访谈100位游客,并做了详细的反弹笔录记录受访者对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感受、期望、体验满意度。

通过对西安文化遗产旅游的整体评价,结合实地考察及对游客的随机访谈,综合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度无与伦比,但是在深度开发中游客对文化历史的接触式的体验普遍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被动的接受信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的优势和机遇西安市有着天然博物馆的美称,地下地上的文化遗产族谱体系丰富无比,既有各类型文物、博物馆,又有以历史遗迹遗址为载体的大型遗址公园、主题公园,还有以寺庙、道观为基础的佛教产品,与城市建成区相结合的民居、城墙等。

仅在西安市的碑林区内分布着明城墙、湘子庙街、城隍庙、钟楼鼓楼、张学良公馆、清真大寺、北院门高家大院、关中书院、宝庆寺华塔等19处文化遗产景点。

同时,不乏世界级、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所有的文化遗产特点鲜明,与其他旅游产品的互动性结合良好。

在调查中,86的受访游客普遍认为西安是一个良好的目的地接待城市,整体接待设施良好,居民的好客程度较高,总体满意度达到90。

同时,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举行,为西安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了良好的口碑效应,高铁项目的兴建开通推动了河南、湖北、广州等地游客到访,关天一体化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强强联合也推动了西北地区游客自驾游。

并且在文化遗产景点的调查中,近九成的游客对曲江新区的整体环境感到满意,曲江文旅集团的文化产业模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二西安市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1一家独大的局面长期的不到改善在受访的游客中,首次来西安的游客中85都去秦兵马俑参观,多次来西安的游客近乎100去过秦兵马俑,而如清真大寺、高家大院、张学良公馆等景点则相对较少,严重客流分布不均。

一来是因为世界级或者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在促销和影响力上更容易吸引游客,二来西安的一些文化遗产如前所提到的高家大院、城隍庙等坐落于居民区内,景点与当代生产生活密切相连,散落分布、规模较小,长期得不到重视,并且承载能力较小。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周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创新研究院,浙江义乌322000)[摘要]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

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赶茶场;生态存续[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21)01-0091-04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文化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民众的集体智慧创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的宝贵文化记忆和文化载体。

在文化的活态传承中,民众是非遗文化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际上是对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及延续,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一、“文化自觉”理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1世纪以来,“文化自觉”理念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在中国被相继提出。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文化事项,其中“文化自觉”理念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理念的提出“文化自觉”理念由费孝通先生最先提出,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最终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初,梁启超先生在《欧游心影录》中倡导:“‘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同时也要吸纳西洋的成就,‘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一个新文化系统’。

作为文化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保护实践的理论思考及问题分析

作为文化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国保护实践的理论思考及问题分析

【 建筑 文化】
作为文化 生态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
中国保 护实践 的理 论思 考及 问题 分析
张 松
( 同 济 大学 建 筑 与 城 市 规划 学 院 ,上 海 2 0 0 0 9 2 )
摘 要 :文 章 通 过 回顾 以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为 中 心 的 国 际 无 形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思 想 的 产 生初 衷 及 其 保 护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l 0 0 9—3 0 6 0 ( 2 0 1 3 ) 0 5 —0 0 5 8 —0 9
进 入新世 纪 以来 , 我 国 国家 和地方 政府 采取 抢救性 保护 、 生产 性 方式 保护 、 文化 生态 整体 性保 护等
多项举 措 , 在 保护 和传 承非物质 文化 遗产方 面做 了积极 的探索 。2 0 0 6年 、 2 0 0 8年和 2 0 1 1年 , 国务 院分
更加 广泛 的非遗保 护路 径 的可能性 。


பைடு நூலகம்
国 际无 形 文 化遗 产 保 护 历 程 回溯
目前 , “ 非物 质文化 遗产 ” 可 以说 已经 是 一个 广 为人 知 的概 念 了。而这 个 概 念 的形 成 , 在 国 际 遗 产
收 稿 日期 : 2 0 1 3—0 9—0 2
基 金项 目 : 教育部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项 目“ 中 国历 史文 化 名城 保 护 与 文 化 建 设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1 1 J J D7 5 O O 2 O ) ; 上 海 同济城 市规 划设 计 研 究 院科 研 项 目“ 历 史 城 区整 体 保 护 的规 划 技 术 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KY一 2 0 1 卜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优秀论文]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优秀论文]
图3-3庸仕女打马球像I堇I34丝绸之路群雕3.3.3.3恢复与发扬
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或游牧文明的产物,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功能,而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于这些已经消失的优秀文化传
54
统,如传统戏剧、工艺、古乐、曲艺、庙会活动等,应该加以发掘和恢复,使他们重新回到人们的城市生活中。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历史城镇活力、增强城镇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西安的仿唐歌舞,以及南门的入门仪式,还有绍兴市提出要恢复古代社戏;国外许多知名的历史城镇在一定区域内恢复马车等传统的交通方式。这样既给城市增添了新的文化景观,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3.4.1法律法规的建设
我国的法律制度采取的是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结合的形式。由于国家立法只规定了一些原则性的内容,将国家法律深化、具体化并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立法对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3.4.1.1地方立法的意义
以与我国历史保护法律制度相似的日本为例,其整个法律体系实质上是以地方立法为核心的,“国家立法保护的对象往往只是确定由中央政府负责的全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部分,而更广大的地区由地方政府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保护”1641,而且,地方立法的内容甚至更为广泛,反过来还推动国家立法的发展。例如,日本的《古都保存法》中为涵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村落的保护工作,在一些城镇通过制定条例的方式先后开展起来。1968年《金泽市传统环境保存条例》、《仓敷市传统美观保存条例》为最初的尝试。1971年有《柳川市传统美观保护条例》,1972年有《京都市市接地景观保存条例》等保护条例的制定。由于声势浩大的市民保护运动和地方自治体制定的各种保护条例的推动,1975年7月《文化财保护法》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I“。
在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的保护立法对文化遗存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瑰宝、文化灵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成为旅游开发前提性环节,为文旅融合新业态稳步发展奠定有力基础,指明价值取向。

西安近年来成为文化旅游名城,在多方政策支持、市场供给侧需求的驱动下,西安很好地利用了聚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科技、时尚、健康、教育等新元素,打造响亮的文旅产品尤其是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技文旅产品的开发更是成为新的发展势头。

那么在文旅融合方向下,以公共文化资源驱动文化遗产活力,以国民教育体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成了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宗旨。

关键词:文旅融合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一、文旅融合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共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就是对该理念的践行。

因为文化体验与文化旅游是依托西安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的核心需求就是在旅游体验中,实现旅游价值的共创,促进文旅融合。

近年来西安在打造一批文旅空间上展示了一定的经验。

如长安十二时辰、簋唐楼等文旅产品,游客满意度大大提升。

这些都可以运用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等载体,将静态的、单一的观看变成动态的、体验式文旅产品和服务。

所以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项目变得立体化、可视化,提升游客的体验价值,实现需求者与供给者的价值共创。

二、以公共文化资源驱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力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所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在形式和内容上植根于时代所需。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消费上投入较多,这也体现了精神需求层面尤其是文化需求对人们的重要性。

所以西安市在打造现代化都市的同时,利用好旅游经济规模。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摘要:蔚县剪纸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蔚县剪纸形式特特别,风格独特,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传统民间艺术。

本文通过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对蔚县剪纸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环境以及文化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为蔚县剪纸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为合理的理论依据,并从中找到剪纸艺术更好融入到现代生活的元素与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

关键词: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学;传承发展一、文化生态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化生态学概述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交叉的学科,在人类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结合下,有着多元化的特点,文化生态学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追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等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全球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反映。

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考方法、创造力和艺术能力,是捍卫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权利的根本依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当前全球已经步入数字社会,不可逆的数字化浪潮,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基本面。

诸多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面临濒危、失传,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未来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和更广泛的非遗受众群体,都将成为互联网网生一代“数字原住民”。

非遗的传统文化形态如何进一步融入现代化的话语表达体系,融入更多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成为当前困扰非遗传承的主要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意义1.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甚至更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比避免的带有一定的泥土气息,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人才更容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好感。

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现状问题及对策

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现状问题及对策

当代经济·月刊2019年第5期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现状问题及对策衷敏青(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西安境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共有348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8处。

截至到目前为止,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有6处,它们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西安拥有得天独厚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风土民情、丝绸之路等无形文化资源,以及以渭河平原、秦岭为依托的自然旅游资源,雄厚的科教实力。

这些独特的条件使西安市形成了以文物资源为主体,自然资源和科技教育资源共同发展的齐全性旅游资源特征。

近年来,西安的旅游接待人数呈现递增的趋势,旅游收入也逐年增加。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整体呈现一个良好向上的发展方向,但与发达的旅游城市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不仅是经济效益的差异,更多的是发展方式和理念上的差异。

目前,西安的遗产旅游还处于相对传统和孤立零散的发展方式,旅游企业缺乏合作意识,景区存在多头管理的尴尬现状。

一、西安市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政府合作层面欠缺实质性进展政府作为旅游合作的主导,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有所觉醒,认识到了旅游合作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旅游合作内在机理的深入挖掘,与此同时,政府对旅游合作战略的整体控制还不够。

缺少顶层设计是遗产旅游合作的大瓶颈,客观地讲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合作机制,争取发展权和受益权受限,使旅游合作缺乏实质性进展。

2、旅游企业合作层次低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

近年来,虽然旅游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但“弱小”的情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虽然星级酒店和旅游景点的数量已超过规模,有一部分的旅游公司也有短期合作行为,但这些合作往往并不是主动的,缺乏严格的约束和激励,甚至包含了一些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内容,并且很难实现旅游因素资源的有效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