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施工缝区别
各种缝区别
后浇带、伸缩缝、沉降缝的区别1.后浇带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主体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2.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筑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3.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4.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 5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建筑工程中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概念
建筑工程中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概念施工缝【construction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根据规范《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第&6条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8.6.1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
施工缝和后浇带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8.6.2 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Omm〜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Omm-300mm;2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Omm~50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Omm~20mm;3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4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8.63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范围内;2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3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范围内;4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5后浇带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6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8.6.4 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处;2垂直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5Omm,且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5倍。
建筑五缝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抗震缝的区别1、后浇带:施工后浇带氛围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楼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温度应力等问题。
2、伸缩缝:若建筑平面尺寸过长,因为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置缝将建筑分成好几部分,该缝即称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3、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
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九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4、结构缝:5、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上部各部分结构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成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6、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可见,除了施工缝。
其余两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1、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2、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完全分开;3、伸缩缝:为克服过大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联系及区别
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的联系及区别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及防震缝。
变形缝,按地质情况和结构特点(超过规定的物理长度及不同高度、单位荷载、动力或振动荷载、热力或冷荷载等),为防止相互干扰而造成结构性破坏而采取的分离措施。
伸缩缝是考虑建筑物过长,当温度变化时埋设在土内墙基础或柱下条形基础或箱型基础等下部结构受温度变形的影响小,这样上部结构下面部分受约束影响较上面的大,因此当温度变化时将可能导致上部结构的裂缝,设置伸缩缝可保证主要受力构件不致因温度应力损坏。
桥梁结构中伸缩缝可防止温度应力在超静定结构中产生过大的附加应力,导致结构损坏。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设置伸缩缝可有效控制混凝土的开裂。
总之,伸缩缝是为了减小温度应力的不良影响而在荷载较小处设置。
沉降缝是为了防止地基沉降不均匀而导致上部结构裂缝或破坏而设置的,例如在层高相差较多,或地基土不均匀或新旧建筑连接等情况下,一般都要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需将基础断开,但伸缩缝则可不断开,因此沉降缝也可做伸缩缝。
防震缝是为防止两部分上部结构的刚度不同而在地震中的振动频率和变形不一致而引起较严重的震害,在平面布置复杂、房屋高差大和刚度悬殊时都应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应有足够的宽度,否则反而因房屋两部分振周期和相位角不同而引起它们的碰撞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伸缩缝,为防止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性破坏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施工缝,由于混凝土结构的复杂性,而采取的在施工便利又不影响到结构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由施工技术而留下的临时施工面。
它们之间的区别。
变形缝主要防止几个结构在不同方位产生的位移时,不会对结构产生破坏力;伸缩缝主要防止几个结构在相对方向产生位移时(主要是热胀冷缩作用),不对结构产生破坏力;施工缝是为了更好地的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为完成复杂的结构而留下的临时施工面。
变形缝、伸缩缝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必须有,必须做资料;施工缝根据结构具体情况可有可无,一般情况下,不用做资料。
后浇带、施工缝、变形缝
∙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就是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防震缝。
这三种缝是可以看到的缝隙,就是工程竣工之后仍然存在的缝,其中沉降缝和防震缝类似,从基础开始断开,主要作用是防止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而造成开裂和地震时的碰撞;伸缩缝主要是防止因为温差变化而引起的开裂。
∙施工缝和后浇带是当建筑工程竣工之后看不到的缝。
施工缝是因为天气、工人需要吃饭、或者泵车出现故障等引起现浇面不能一次性浇筑,故需要留着施工缝,等天气可以满足浇筑,工人吃好饭或者泵车修好后就会继续浇筑,所以这个缝是临时的,它不是一道真实存在的“缝”,只是由于存在先后浇筑的时间差,而在先后浇筑的砼之间的一个“结合面”。
后浇带是因为浇筑物因为自身因素太大或者过长,不能一次性浇筑,以免物体发生因为热胀冷缩而开裂。
所以留置两三个月左右(一般图纸有说明),等该变形的都变形了,在用高一标号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湿接缝
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
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
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
伸缩缝【expansion joint】指的是为适应材料胀缩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而在结构中设置的间隙。
伸缩缝又称温度缝,是建筑工程常用名词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
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建筑物基础因其埋在地下受温度变化影响小,不必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厘米到3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两条伸缩缝的间距在建筑结构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湿接缝概述湿接缝:指预应力混凝土梁体分块预制,悬臂拚装成大跨度连续梁,梁体间采用现浇混凝土把梁块连成整体的接缝。
湿接缝干接缝概述干接缝:预制好的砼用特殊的黏合剂粘上的在干接缝施工中,节段之间一般选用无溶剂型环氧树脂胶结剂将相邻的2块梁段粘结成一个整体,它主要起润滑、锚栓、防水、传递应力等作用。
湿接缝湿接缝与干接缝预应力混凝土梁体段间的接缝主要分干接缝和湿接缝,在不会出现冰冻稳定或使用了体外索时,可采用干接缝,干接缝比湿接缝安装要快.预制节段采用干接缝不能实现完全水密封性,会影响后继预应力压浆的质量,降低了预应力索的防腐效果.因此,在雨水区及沿海区域一般都采用湿接缝,它不仅适于体内索,也适于体外索.湿接缝能弥补节段接合面的细小缺陷,密封性好,能有效防止水汽入侵。
沉降缝 变形缝 伸缩缝
沉降缝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和伸缩缝是建筑中常见的结构缝隙,用于解决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内外温差、荷载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变形问题。
本文将分别介绍沉降缝、变形缝和伸缩缝的定义、作用、分类及应用等方面内容。
一、沉降缝沉降缝又称断裂缝,是建筑物中的一种缝隙,用于接受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因沉降而产生的位移变形。
建筑物沉降由于土地基特性、建筑材料和房屋使用情况等因素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沉降变形如果不进行控制和处理,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沉降缝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担沉降变形:沉降缝通过将建筑物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从而使沉降变形主要集中在沉降缝处,减少了沉降引起的结构变形。
2.分散荷载:沉降缝可以使建筑物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荷载进行分散和消化,减小了荷载对整体结构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3.隔离振动:沉降缝可以减少建筑物内部的振动传递,从而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和使用性能。
沉降缝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刚性沉降缝:由于不同部分的沉降不同、变形差异较大,采用刚性沉降缝来控制和承受沉降变形。
2.弹性沉降缝:该类型缝隙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适应建筑物沉降变形,减小其对结构的影响。
3.综合型沉降缝:即刚性沉降缝和弹性沉降缝的结合,取两者的优点,使之适应不同的沉降变形需求。
沉降缝的应用范围广泛,主要适用于大型工业建筑、大跨度屋盖、桥梁等结构。
在实际工程中,沉降缝的设计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进行,需要考虑土地基的性质、预测房屋沉降量和变形情况、确定沉降控制的目标等因素。
二、变形缝变形缝是指建筑物中由于温度变化、湿度变化、荷载变化等原因产生的结构变形引起的缝隙。
建筑物因热膨胀、湿度变化、荷载变化等原因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变形缝的作用就是减小或隔离这些变形对建筑物造成的不利影响。
变形缝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担变形:变形缝通过将建筑物分割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使变形主要集中在变形缝内,减小了变形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1、开缝位置不同
伸缩缝只设在墙、楼地面、屋顶上,基础不设缝;而沉降缝则从屋顶到基础,全部构件部位均需设缝分开。
2、替代效果不同
一般沉降缝同时可起伸缩缝的作用,而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
3、宽度不同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采用20-30mm,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五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
4、作用不同
伸缩缝是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所设置的,而沉降缝是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
建筑变形缝、伸缩缝、防震缝、沉降缝、施工缝,你都认识吗?
建筑变形缝、伸缩缝、防震缝、沉降缝、施工缝,你都认识吗?变形缝:建筑物由于气温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等外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变形而预留的构造缝,是伸缩缝、防震缝、沉降缝的总称。
▲高层变形缝伸缩缝:为了防止建筑物由于气温变化,即热胀冷缩导致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设置的构造缝。
通常做法是沿着建筑长度方向一定距离设置缝隙,从基础顶面以上开始将楼层、屋顶、墙体全部断开。
基础因埋在地下,受温度影响较小,可不必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详见现行且最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如下图:▲伸缩缝:热胀冷缩自由伸展防震缝:抗震设计时,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应用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
为减轻或防止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间隙。
简单的说,就是把不规则、复杂的结构分成若干个规则的防震单元,基础可不断开。
关于防震缝的最小宽度详见现行且最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
通常在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如裙楼)、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从基础到屋顶全部断开,目前,也可采用后浇带的形式解决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后浇带的宽度大于等于800mm,通过沉降观测,带两侧沉降趋于稳定时浇筑砼,一般做法是结构封顶28天后浇筑。
如下图:▲后浇带:解决了高低自重不一引起的沉降问题注意:后浇带模板支设系统要独立设置。
施工缝:在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施工缝:剪力墙处施工缝留置注意:新浇筑砼前,施工缝处要清理清扫干净,并凿毛处理。
综上所述,变形缝是伸缩缝、防震缝、沉降缝的总称,'三缝'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通常采用'三缝合一'。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区别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理解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定义: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
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2沉降缝定义: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
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设置原则:(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3、防震缝定义:在地震烈度≥8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防震缝。
作法:从基础顶面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
最小缝隙尺寸为50 ~100 mm。
缝的两侧应有墙,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设置原则:(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并且楼板高差较大(3)各组成部分的刚度截然不同规定:在地震设防区,当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对待伸缩缝与沉降缝的区别为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建筑工程中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的概念
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根据规范《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第8.6条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8.6.1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
施工缝和后浇带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8.6.2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100mm,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300mm;2 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mm~50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0mm~20mm;3 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4 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8.6.3 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 范围内;2 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3 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 范围内;4 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5 后浇带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6 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8.6.4 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 时,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 处;2 垂直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且不应小于螺栓直径的5 倍。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 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概括如下: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结构缝、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
结构缝在《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结构缝有如下定义:结构缝系指为避免温度胀缩、地基沉降和地震碰撞等而在相邻两建筑物或建筑物两部分之间设置的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等的总称。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其定义:根据结构设计需求而采取的分割混凝土结构间隔的总称。
一、按功能,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1.膨胀缝(伸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膨胀(伸长)变形的结构缝;2.收缩缝(缩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短)变形的结构缝;3.沉降缝:能够有效消解超静定结构中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而引起变形差的结构缝;4.抗震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强迫移位时,能够消解、缓和结构不同部分碰撞损坏的结构缝;5.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体型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结构缝;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缓和应力集中影响而设置的局部结构缝;7.控制缝:在结构容易发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其它措施,主动引导裂缝出现并加以控制的缝;8.拼接缝:预制构件装配连接时,拼接处所形成的缝;9.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按预定位置划分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接槎出所形成的缝;10.界面缝: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建筑构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在界面上所形成的缝。
二、按做法,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1.全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分割成完全独立的若干部分;2.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上部结构断开所形成的缝;3.局部断开的缝:结构局部在一定范围内,分割所形成的缝;4.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不考虑传递内力的预制构件之间的拼接缝;5.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传力,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的缝;6.钢筋连通、混凝土接槎形成的缝:从受力上按整体考虑,但在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而形成的施工缝;7.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出现的缝:通过在预定部位削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产生并加以控制的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施工缝区别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
目的是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伸缩缝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防震缝: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基础可不断开。
防震缝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重点:区别“变形缝”和“施工缝”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或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对于楼梯的施工缝通常的做法是:梁、板施工缝留在小跨1/3跨处,柱的施工缝留在楼面梁下50mm处,柱子的施工缝之所以留在此处,最大一个原因是方便施工,楼梯按理留在1/3净跨处,但是,实际操作留在梯梁根部的不是没有,主要因为梯板斜向施工缝不易处理好,我们专门进行过比较,发现留在1/3处大部分梯板都出现缝隙,而留在梁根部,反而没有,这和施工单位水平,施工操作工艺有很大关系,虽然规范说应留在剪力弯矩较小处,但是毕竟是理论上的东西。
我们单位曾经因为这事,和质检站监理,专门用几栋一模一样建筑物做过试验,并且是不同施工单位,还有同一施工单位,进行过比较。
主要是施工工艺达不到
要求,而没有办法采取的措施。
楼梯施工缝留设位置
楼梯施工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