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制度变迁理论_阿西莫格鲁_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 2期总第 154期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 :阿西莫格鲁、
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
彭涛魏建
内容提要 :达龙 ·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golu 、青木昌彦 (Masahiko Aoki 和阿夫纳 ·格雷
夫 (Avner Greif 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为制度变迁理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在这三位学者中 , 阿西莫格鲁强调了制度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 青木昌彦突出了共同信念的核心地位 , 格雷夫则以文化的变迁为主线 , 三者共同将制度作为社会发展的内生结果 , 但他们在研究视角、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的界定和对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上各不相同。
作者简介 :彭涛 ,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生。魏建 ,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2007年度招标课题
“ 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博弈”
(项目编号 :07JJD790132 的阶段成果。关键词 :内生制度变迁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格雷夫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 , 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 ,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 , 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 , 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 20世纪 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
会整体演进的结果 , 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 ,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 , 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 , 因此 , 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 ·阿西莫格鲁 (Daron Acemgolu 、青木昌彦 (Masahiko Aoki 和阿夫
纳 ·格雷夫 (Avner Greif 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 ,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 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 , 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总体上来看 , 阿西莫格鲁的分
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 ,
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 , 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 , 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 , 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 , 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 (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 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 , 他们在
621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双月刊
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 ,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 , 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 , 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 , 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对三种前沿范式进行整体评述 ; 第二部分从研
究视角、分析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三者的异同 ; 第三部分阐述制度变迁内生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一、三种前沿范式的整体框架
(一阿西莫格鲁 :强调制度变迁中政治力量的重要性
诺思 (North , 1990 认为政治过程界定和实施了产权 , 阿西莫格鲁沿着这个思路 , 利用动态博弈均衡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制度变迁的动态模型 , 着重将政治因素纳入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中 , 内生地刻画了经济制度的动态变迁过程。他的另一个特色在于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证实和证伪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命题 , 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经济绩效的重要性。阿西莫格鲁的制度理论源于“ 社会冲突论” 和诺思的“ 国家理论” , 他以“ 社会冲突论” 为基础发展了一个更具微观基础的政治决策理论 (孙圣民 , 2009:112 118; 郭艳茹 , 2010:65 69 。权力和社会冲突是
其理论的主线。他以社会群体之间各种利益冲突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 , 强调以
权力分配为主导分析制度及其变迁的过程。他将权力定义为法定政治权力、事实政治权力和实际政治权力① , 认为政治制度是掌握了实际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为
了能够在未来持续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做出的安排。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政治权力由谁掌握以及对“ 可信承诺问题” 的解决 , 政治权力及其分配决定了冲突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政治权力和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
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制度和经济绩效的变化。掌握事实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决定着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好的政治制度一旦形成 , 能够使政治权力在社会中配置相对分散和平等 , 进而解决“ 可信承诺问题” , 使社会更加稳定 , 形成有利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又影响未来政治权力的分配 , 决定政治制
度是否自我实施和自我强化。这就是阿西莫格鲁描述的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 , 阿西莫格鲁的制度理论偏重于政治制度的分析 , 经济制度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这也是阿西莫格鲁对制度变迁内生化的主要贡献所在。他的
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对民主与非民主制度演变的分析中 , 阿西莫格鲁首先假设个人和集团对政体的偏好是由政体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决定的 , 随后再引入意识形态说明偏好是受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 (Acemoglu &Robinson , 2006 。引
入意识形态说明偏好是内生的这一举措 , 仅仅只是将外生性假设从偏好移向了较之更靠前的意识形态 , 只是将解释问题的原因向前推了一步 , 而没有解决它。因此 , 阿西莫格鲁的内生化不够彻底。二是阿西莫格鲁对初始的事实政治权力从何而来没有进行解释 , 只是利用历史案例和实证检验的方式来说明这一初始权力的存在。这样的做法使其理论缺乏完整性。
721①对三种权力的定义详见 (Acemoglu &Robinson , 2006 。
2011年第 2期总第 154期
(二青木昌彦 :强调制度变迁中信念的重要性
基于制度研究存在外生和内生两种路径的理论现实 , 青木昌彦试图发展出一个更一般的分析框架以将这两种思路整合起来 , 一方面研究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即多重均衡现象 ; 另一方面研究在均衡制度观框架下的制度变迁机制。青木昌彦将制定规则的博弈与按规则运行博弈的两个视角结合起来 , 形成了“ 比较制度分析” 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 他利用重复博弈和主观博弈的分析方法 , 试图内生地揭示经济活动中整体性制度安排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动态规律。
青木昌彦强调信念的坚定与动摇决定了制度的形成、稳定和变迁。他认为博弈中各个参与主体所形成的共有信念与各个博弈域 (domain 中所形成的制度规则
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 即域中规则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为参与主体的认知提供了支持 , 促使他们在重复博弈中形成了共同知识或共有信念 , 进而促使均衡的产生和制度的形成。共有信念产生的关键是看一个均衡的概要表征能否被各方参与主体所认同。如果被接受则意味着制度将产生或者变迁。青木昌彦 (Aoki , 2001 将制度定义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 , 强调制度是对博弈均衡概要表征或信息的浓缩。
青木昌彦如此定义 , 是想通过该定义充分说明制度具有既相互制约又协助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