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word格式 精校版)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word格式  精校版)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word格式  精校版)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1

彭涛、魏建2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

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会整体演进的结果,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golu)、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和阿夫纳·格雷夫(Avner Greif)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总体上来看,阿西莫格鲁的分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他们在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三种前沿范式进行整体评述;第二部分从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三者的异同;第三部分阐述制度变迁内生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2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生;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三种前沿范式的整体框架

(一)阿西莫格鲁:强调制度变迁中政治力量的重要性

诺思(North,1990)认为政治过程界定和实施了产权,阿西莫格鲁沿着这个思路,利用动态博弈均衡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制度变迁的动态模型,着重将政治因素纳入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中,内生地刻画了经济制度的动态变迁过程。他的另一个特色在于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证实和证伪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命题,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经济绩效的重要性。

阿西莫格鲁的制度理论源于“社会冲突论”和诺思的“国家理论”,他以“社会冲突论”为基础发展了一个更具微观基础的政治决策理论(孙圣民,2009:112~118;郭艳茹,2010:65~69)。权力和社会冲突是其理论的主线。他以社会群体之间各种利益冲突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强调以权力分配为主导分析制度及其变迁的过程。他将权力定义为法定政治权力、事实政治权力和实际政治权力,认为政治制度是掌握了实际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为了能够在未来持续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做出的安排。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政治权力由谁掌握以及对“可信承诺问题”的解决,政治权力及其分配决定了冲突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政治权力和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

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制度和经济绩效的变化。掌握事实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决定着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好的政治制度一旦形成,能够使政治权力在社会中配置相对分散和平等,进而解决“可信承诺问题”,使社会更加稳定,形成有利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又影响未来政治权力的分配,决定政治制度是否自我实施和自我强化。这就是阿西莫格鲁描述的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阿西莫格鲁的制度理论偏重于政治制度的分析,经济制度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这也是阿西莫格鲁对制度变迁内生化的主要贡献所在。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民主与非民主制度演变的分析中,阿西莫格鲁首先假设个人和集团对政体的偏好是由政体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决定的,随后再引入意识形态说明偏好是受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Acemoglu & Robinson,2006)。引入意识形态说明偏好是内生的这一举措,仅仅只是将外生性假设从偏好移向了较之更靠前的意识形态,只是将解释问题的原因向前推了一步,而没有解决它。因此,阿西莫格鲁的内生化不够彻底。二是阿西莫格鲁对初始的事实政治权力从何而来没有进行解释,只是利用历史案例和实证检验的方式来说明这一初始权力的存在。这样的做法使其理论缺乏完整性。

(二)青木昌彦:强调制度变迁中信念的重要性

基于制度研究存在外生和内生两种路径的理论现实,青木昌彦试图发展出一个更一般的分析框架以将这两种思路整合起来,一方面研究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多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研究在均衡制度观框架下的制度变迁机制。青木昌彦将制定规则的博弈与按规则运行博弈的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制度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他利用重复博弈和主观博弈的分析方法,试图内生地揭示经济活动中整体性制度安排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动态规律。

青木昌彦强调信念的坚定与动摇决定了制度的形成、稳定和变迁。他认为博弈中各个参与主体所形成的共有信念与各个博弈域(domain)中所形成的制度规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即域中规则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为参与主体的认知提供了支持,促使他们在重复博弈中形成了共同知识或共有信念,进而促使均衡的产生和制度的形成。共有信念产生的关键是看一个均衡的概要表征能否被各方参与主体所认同。如果被接受则意味着制度将产生或者变迁。

青木昌彦(Aoki,2001)将制度定义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强调制度是对博弈均衡概要表征或信息的浓缩。青木昌彦如此定义,是想通过该定义充分说明制度具有既相互制约又协助的双重性质,从而能够解释制度的稳定性或制度刚性问题。他借助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参与个体在不同域之间的互动,分析了一个域的均衡策略如何与同一域或不同域的其他参与人的均衡相互依存,从而用以解释制度的耐久性和多重均衡的存在性。然后,他通过强调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解释了制度如何从多重路径中选择和决定一个发展方向,形成新的制度均衡(Aoki,2007:1~31)。

青木昌彦虽然想发展一个集分析性和概念性于一体的研究框架,但由于其对政治域及其正式制度做了外生化处理,只重点分析经济域和社会域的制度动态变迁过程,这就使他的内生性不够彻底。

(三)格雷夫:强调制度变迁中文化的重要性

在格雷夫看来,将制度看成是博弈均衡(North,1990),或者看成是政治市场的博弈均衡(Acemoglu,2003、2006),抑或看成是促成均衡的共同信念(Aoki,2001、2007)都不足以充分解释制度的动态变迁。因为在博弈均衡框架下,参与人的决策集都是先验决定的,哪怕这些可行的决策集都是基于过去信息形成的,也都是针对参与人面临的未来情况预设的,所以上述角度都不可能真正内生地说明制度变迁的动力学问题。格雷夫的制度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两条路线:制度的形成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的路线(Williamson,1985)和制度是博弈规则的路线(North,1990);

(2)将博弈分析与制度分析相区别,指出传统分析存在多重均衡的缺陷;

(3)将制度分析的演绎法与归纳法相融合,形成了“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框架,突出强调文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格雷夫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基于特定背景的互动分析(context-specific analysis),这个方法将环境的知识、历史与理论以及特定背景结合在一起来界定制度,说明制度为什么以及如何建立、制度惯性、制度变迁等问题(Greif & Laitin,2004;Greif,2006)。

这种分析方法还将制度分析和社会资本分析结合起来,用以说明文化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共同促进了行为秩序的产生,共同作用形成了信念体系和内化规范等人为的非物质因素。这些人为的非物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制度或制度要素的表现形式,它们对于那些行为受其影响的个体来说是外生的。将文化纳入到对社会制度的分析中,并认为文化影响是制度持久存在的原因,这又说明了上述人为非物质因素本身又是内生性的。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格雷夫是在综合多种方法后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制度分析框架,即他所谓的“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方法”。这是一个将社会学中杜尔凯姆、帕森斯和韦伯等人的思想与旧制度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后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制度分析框架(Greif,2006)。在这个分析框架下,格雷夫对制度的稳定性、内生性变化以及历史制度对后来制度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该框架对制度的分析是基于制度的历史背景展开的,它将制度的动态变迁过程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来分析,强调了制度演化过程中微观机制的作用,从而又将演化制度主义的理念吸收了进来。这个分析框架将特定历史作为制度分析的背景,能够有效地避免制度动态变迁分析的“多重均衡”难题。他还放弃了对制度变迁过程中参与主体主观选择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分析,

取而代之的是强调过去的制度要素对后来制度选择的影响,这就避免了使用主观博弈这种复杂的技术手段内生化处理多重均衡的问题。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会整体演进的结果,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golu)、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和阿夫纳·格雷夫(Avner Greif)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总体上来看,阿西莫格鲁的分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他们在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三种前沿范式进行整体评述;第二部分从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三者的异同;第三部分阐述制度变迁内生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二、三种前沿范式的整体框架

(一)阿西莫格鲁:强调制度变迁中政治力量的重要性

诺思(North,1990)认为政治过程界定和实施了产权,阿西莫格鲁沿着这个思路,利用动态博弈均衡的分析框架构建了制度变迁的动态模型,着重将政治因素纳入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中,内生地刻画了经济制度的动态变迁过程。他的另一个特色在于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证实和证伪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命题,进一步明确了制度对经济增长、经济绩效的重要性。

阿西莫格鲁的制度理论源于“社会冲突论”和诺思的“国家理论”,他以“社会冲突论”为基础发展了一个更具微观基础的政治决策理论(孙圣民,2009:112~118;郭艳茹,2010:65~69)。权力和社会冲突是其理论的主线。他以社会群体之间各种利益冲突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强调以权力分配为主导分析制度及其变迁的过程。他将权力定义为法定政治权力、事实政治权力和实际政治权力,认为政治制度是掌握了实际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为了能够在未来持续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而做出的安排。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实际政治权力由谁掌握以及对“可信承诺问题”的解决,政治权力及其分配决定了冲突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政治权力和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

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决定了经济制度和经济绩效的变化。掌握事实政治权力的利益集团决定着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好的政治制度一旦形成,能够使政治权力在社会中配置相对分散和平等,进而解决“可信承诺问题”,使社会更加稳定,形成有利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又影响未来政治权力的分配,决定政治制度是否自我实施和自我强化。这就是阿西莫格鲁描述的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阿西莫格鲁的制度理论偏重于政治制度的分析,经济制度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这也是阿西莫格鲁对制度变迁内生化的主要贡献所在。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民主与非民主制度演变的分析中,阿西莫格鲁首先假设个人和集团对政体的偏好是由政体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决定的,随后再引入意识形态说明偏好是受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Acemoglu & Robinson,2006)。引入意识形态说明偏好是内生的这一举措,仅仅只是将外生性假设从偏好移向了较之更靠前的意识形态,只是将解释问题的原因向前推了一步,而没有解决它。因此,阿西莫格鲁的内生化不够彻底。二是阿西莫格鲁对初始的事实政治权力从何而来没有进行解释,只是利用历史案例和实证检验的方式来说明这一初始权力的存在。这样的做法使其理论缺乏完整性。

(二)青木昌彦:强调制度变迁中信念的重要性

基于制度研究存在外生和内生两种路径的理论现实,青木昌彦试图发展出一个更一般的分析框架以将这两种思路整合起来,一方面研究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多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研究在均衡制度观框架下的制度变迁机制。青木昌彦将制定规则的博弈与按规则运行博弈的两个视角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制度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他利用重复博弈和主观博弈的分析方法,试图内生地揭示经济活动中整体性制度安排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动态规律。

青木昌彦强调信念的坚定与动摇决定了制度的形成、稳定和变迁。他认为博弈中各个参与主体所形成的共有信念与各个博弈域(domain)中所形成的制度规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即域中规则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为参与主体的认知提供了支持,促使他们在重复博弈中形成了共同知识或共有信念,进而促使均衡的产生和制度的形成。共有信念产生的关键是看一个均衡的概要表征能否被各方参与主体所认同。如果被接受则意味着制度将产生或者变迁。

青木昌彦(Aoki,2001)将制度定义为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强调制度是对博弈均衡概要表征或信息的浓缩。青木昌彦如此定义,是想通过该定义充分说明制度具有既相互制约又协助的双重性质,从而能够解释制度的稳定性或制度刚性问题。他借助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参与个体在不同域之间的互动,分析了一个域的均衡策略如何与同一域或不同域的其他参与人的均衡相互依存,从而用以解释制度的耐久性和多重均衡的存在性。然后,他通过强调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解释了制度如何从多重路径中选择和决定一个发展方向,形成新的制度均衡(Aoki,2007:1~31)。

青木昌彦虽然想发展一个集分析性和概念性于一体的研究框架,但由于其对政治域及其正式制度做了外生化处理,只重点分析经济域和社会域的制度动态变迁过程,这就使他的内生性不够彻底。

(三)格雷夫:强调制度变迁中文化的重要性

在格雷夫看来,将制度看成是博弈均衡(North,1990),或者看成是政治市场的博弈均衡(Acemoglu,2003、2006),抑或看成是促成均衡的共同信念(Aoki,2001、2007)都不足以充分解释制度的动态变迁。因为在博弈均衡框架下,参与人的决策集都是先验决定的,哪怕这些可行的决策集都是基于过去信息形成的,也都是针对参与人面临的未来情况预设的,所以上述角度都不可能真正内生地说明制度变迁的动力学问题。

格雷夫的制度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1)融合了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两条路线:制度的形成是为了节省交易费用的路线(Williamson,1985)和制度是博弈规则的路线(North,1990);(2)将博弈分析与制度分析相区别,指出传统分析存在多重均衡的缺陷;(3)将制度分析的演绎法与归纳法相融合,形成了“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框架,突出强调文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格雷夫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基于特定背景的互动分析(context-specific analysis),这个方法将环境的知识、历史与理论以及特定背景结合在一起来界定制度,说明制度为什么以及如何建立、制度惯性、制度变迁等问题(Greif & Laitin,2004;Greif,2006)。这种分析方法还将制度分析和社会资本分析结合起来,用以说明文化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共同促进了行为秩序的产生,共同作用形成了信念体系和内化规范等人为的非物质因素。这些人为的非物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制度或制度要素的表现形式,它们对于那些行为受其影响的个体来说是外生的。将文化纳入到对社会制度的分析中,并认为文化影响是制度持久存在的原因,这又说明了上述人为非物质因素本身又是内生性的。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格雷夫是在综合多种方法后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制度分析框架,即他所谓的“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方法”。这是一个将社会学中杜尔凯姆、帕森斯和韦伯等人的思想与旧制度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后形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制度分析框架(Greif,2006)。在这个分析框架下,格雷夫对制度的稳定性、内生性变化以及历史制度对后来制度的影响展开了研究。该框架对制度的分析是基于制度的历史背景展开的,它将制度的动态变迁过程看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来分析,强调了制度演化过程中微观机制的作用,从而又将演化制度主义的理念吸收了进来。这个分析框架将特定历史作为制度分析的背景,能够有效地避免制度动态变迁分析的“多重均衡”难题。他还放弃了对制度变迁过程中参与主体主观选择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分析,取而

代之的是强调过去的制度要素对后来制度选择的影响,这就避免了使用主观博弈这种复杂的技术手段内生化处理多重均衡的问题。

三、制度变迁理论内生化的方向

内生化已经成为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趋势。内生化的主要目的是证明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结果,不是外部因素(如诺思的人口变化、价格相对变化)作用的结果。内生化的主要理论价值不仅在于理论上更加严密,而且在于能够为制度改革提供更加符合现实的、可行的政策支持,而不是将制度变迁的动力界定在社会较难控制的外部因素上,这样就能够为制度改革指出更加明确和可操作的方向。

在理论推进上,三者都显著推进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内生化,为制度变迁的宏观分析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

阿西莫格鲁的特色在于充分运用历史计量方法,将政治权力配置制度和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并且制度代理变量的选择技巧大大拓展了制度计量分析的空间,启发了思路。

青木昌彦充分利用了博弈论的进展,开拓性地将制度分析由博弈内的分析拓展到博弈间的分析。这个框架能够容纳更多的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并且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各个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对于共有信念的强调凸显了认知对于制度变迁的重要性,弥补了诺思分析的缺陷。

格雷夫的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是一个更为进步的框架,“拟参数变量”的引入使其分析框架能够很好地解决内生分析和外生分析之间的转化问题,并且对制度因素历史传承的强调使其很有技巧且合理地解决了多重均衡问题。

在政策含义上,阿西莫格鲁将制度变迁的关键界定为政治权力,强调良好经济绩效的产生必须以政治改革为前提。

青木昌彦强调制度是共有信念的凝聚,这意味着制度变迁要得到各方参与主体的一致认同才能够稳定实施。

格雷夫突出了历史制度要素对新制度构建的影响,说明制度改革既要充分尊重既有制度背后的文化,又可以通过改造思想、改变文化观念来实现新制度的构建。

制度变迁理论的内生化趋势还在发展,三位学者的推进虽有着显著进步,但制度变迁的内生分析依然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这个根本性挑战就是,在展开理论分析时总需要将一部分因素作为已经存在的解释变量来阐述它们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就需要将部分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阿西莫格鲁的分析框架存在循环论证问题。青木昌彦的共有信念较为模糊,不易界定,并且依然存在将自然资源、技术因素等作为外生变量的缺陷。格雷夫利用“拟参数变量”虽然解决了内生问题,但是他所定义的“拟参数变量”是情景决定的,较难界定。

新制度经济学进入中国后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中国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制度变迁的内生理论深化了制度变迁机制的研究,给出了更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导向,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制度改革攻坚也应有着指导意义。

如阿西莫格鲁强调社会冲突是制度演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实际政治权力的分配格局决定着制度变迁发展的方向。这个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中国中央政府作为对改革实际控制者的行为表现及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

同时,随着转轨的深入,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内部及其之间的互动行为越来越显著,如何引导这些互动形成更具凝聚力和稳定性的共有信念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此,格雷夫的制度要素间互动理论和青木昌彦的制度关联性和互补性理论有着很好的解释力。因此,可以尝试融合三者,以格雷夫的内生制度理论为框架,利用主观博弈方法和社会冲突论建立一个解释和预测中国转轨过程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运用三者的优势为中国的制度转轨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利用中国的现实素材,对三者进行检验,从而提出内生化程度更为深入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郭艳茹,2010:“制度、权力与经济绩效:阿西莫格鲁(Acemoglu)理论评述”,《理论学刊》,2010,5:65—69。

孙圣民,2009:“历史计量学五十年:经济学和史学范式的冲突、整合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4:112—118。

孙圣民、徐晓曼,2008:“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文史哲》,2008,5:153—160。

张建伟,2004:《转型、变法与比较法律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Acemoglu,D.,2003.“Why Not a Political Coase Theorem Social Conflict,Commitment and Polit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1:620-52.

——2005.“The Rise of Europe:Atlantic Trade,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3):546-79.

Acemoglu,Robinson,2006.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oki,M.,2001.Toward a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Cambridge,MA:MIT Press.

——2007.“Endogenizing Institution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3(1):1-31.

Greif,A.,2000.“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Exchange:A Research Agenda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 Analysis.”Review of European Economic History.4:251-84.

——2004.“Institutions and Impersonal Exchange:The European Experience.”Working Paper No.284 May 2004: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1812743597.html,/sol3/papers.cfm abstract_id=548783.

——2006.Institutions and the Path to the Modern Economy:Lessons from Medieval Trad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eif,A.and Laitin,D.,2004.“A Theory of 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98(4):633-52.

North,D.,1990.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Williamson,O.E.,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word格式 精校版)

内生制度变迁理论:阿西莫格鲁、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比较1 彭涛、魏建2 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成功地重新阐释了经济史中重大事件的经济逻辑,在收获关注和成功的同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因为诺思将制度变迁最终归结为人口和相对价格变动等外生因素,这不仅使其理论存在不周延之处,而且严重削弱了理论解释力。 制度变迁的内生化处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制度分析范式。内生化理论的核心特征是坚持制度变迁是社会整体演进的结果,其中的任何因素及其变化都是内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制度变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其中任何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来对待。 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golu)、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和阿夫纳·格雷夫(Avner Greif)是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制度变迁的动力进行内生化处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理论范式。总体上来看,阿西莫格鲁的分析较青木昌彦和格雷夫的分析更为狭窄一些,他主要侧重于讨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之间的互动,突出强调政治权力的分配对经济制度的变迁起着决定作用。青木昌彦与格雷夫则倾向于建立一个统一、庞大的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制度变迁及其相互关系。其中,格雷夫的分析更为一般化,因为青木昌彦将政治领域中制度均衡直接视为外生参数而不予以讨论。 研究视角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制度要素所涉及的不同层级(或者领域)、对制度变迁产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这使三个分析范式的内生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他们在处理制度变迁的内生化过程中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手段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特色。内生化程度是制度变迁内生分析范式的理论主线,因此我们对三者的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契合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明晰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方向。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三种前沿范式进行整体评述;第二部分从研究视角、分析方法、制度变迁传导机制、多重均衡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三者的异同;第三部分阐述制度变迁内生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1《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2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生;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李姿姿(197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民社会、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 《学术界》 (双月刊)总第128期,2008.1 ACADE M I CS IN CH INA No .1Jan .2008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李姿姿 (中央编译局 世界所,北京 100032) 〔摘 要〕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 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社会;国家在社会中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通过国家-社会二分法来看待问题,认为国家与社会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打破了这种二分的视角,以米格代尔(Joel S .M igdal )、埃文斯(Peter B.Evans )、奥斯特罗姆(Elinor O str om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公与私合作伙伴关系等理论,认为 国家与社会存在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形塑的。〔1〕在这一理论的影响 下,产生了有关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形形色色的研究。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超越了传统二分法对单方面的片面强调,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对国家权力和作用的认识转变,对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一、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是讨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 072—

小麦粉国家标准word版

小麦粉国家标准(2006-11-08) 2006年11月08日 《小麦粉》 (国家标准讨论稿) 前言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是对GB 1355—1986《小麦粉》、GB/T 8607—1988《高筋小麦粉》、GB/T 8608—1988《低筋小麦粉》、《专用小麦粉》LS/T3201~3208-1993的修订与合并。 本标准与GB 1355—1986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本标准的结构、编写规则及规范性技术要素按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修改; 根据小麦粉的加工工艺和用途,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定等。 新增内容: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表示面筋质量的指标─面筋指数; 增加了检验规则、判定规则。 增加了对标志、标签的要求。 本标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标准 Codexstan 152—1985《小麦粉》(修订版1—1995)和欧盟关于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制定了添加剂限制条目,修改了小麦粉脂肪酸值指标。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355-1978、GB 1355-1986。 小麦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粉的质量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及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各类小麦为原料加工的小麦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15 粮食卫生标准 GB 5491 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 5492 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 GB/T 5497 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 GB/T 5504 粮食、油料检验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法 GB/T 5505 粮食、油料检验灰分测定法 GB/T 5506 粮食、油料检验面筋测定法 GB/T 5507 粮食、油料检验粉类粗细度测定法 GB/T 5508 粮食、油料检验粉类含砂量测定法

比较-读后感

读《青木昌彦的学术思想》1之感 文章首先表达了对因病辞世的青木昌彦教授的尊敬和怀念,这不仅是因为青木教授作为一个理论大家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学界,更是因为他的不少观点和主张,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给出了恰当的分析框架和工具,从而帮助中国经济学界思考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政策误区。 钱颖一院长先讲述了青木教授的生平以及自己与青木教授的结识经过。接下来便着重介绍了青木教授在比较制度分析方面的主要学术研究贡献。 文中说到,青木教授的开创性贡献是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理论研究和比较日本企业的制度结构。那篇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论文“企业的横向与纵向信息结构”就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来比较了美国企业中的纵向信息结构和日本企业中的横向信息结构,这两种信息结构的效率不同是取决于“基层”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技术、经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因素。之后出版的《日本经济中的信息、激励与谈判》深入具体的分析了日本企业中的横向信息结构和级别等级制的激励方式等各种制度安排的经济含义。这本书的开创性贡献载于运用了最新进展的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理论来研究快速崛起的日本经济和企业,这是运用微观经济理论解释并比较不同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开河之作。青木教授先后研究了企业与银行关系、公司治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发展中的社区与市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比较制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系系列。 制度改革在中国经济改革中有特殊地位,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相应的,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有凸显的位置,远比在发发国家受到更大的重视,而青木教授的学术研究无疑对中国经济改革有深远的影响。 1钱颖一、星岳雄等,《青木昌彦的学术思想》,载于《比较》2015年第6期.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初探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课程考试试卷封面 教师姓名: 日期:2011年01月04日

浅议国家与社会关系 内容摘要: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政治社会学和政治纪经济学学者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注的是权力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如何分配,即政府控制的权力与社会的自主权力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它所关注的是如何划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合理界限,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如何保持适度平衡和确立一种建设性互动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化和协调化,是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过程而演进的,是推动经济民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性资源。本文以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国家与社会关系,并着重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理论入手,分析国家与社会关系,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和全球化的实际,探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可行之路。 关键词:国家与社会;互动;全球化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政治社会学和政治纪经济学学者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它关注的是权力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如何分配,即政府控制的权力与社会的自主权力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市民社会理论的核心,它所关注的是如何划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合理界限,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如何保持适度平衡和确立一种建设性互动关系。当今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主要是由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事实引起的。从社会角度而言,它体现了随着利益多元化的形成和社会自主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渴望;从国家角度而言,它体现了在体制转变阶段,如何界定政府权限、规范政府行为的要求。因此,科学地解答这一问题不仅是学术理论界的事情,而且是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以政治社会学视角审视国家与社会关系 国家只不过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位匆匆过客,只有社会才能与人类共始终。 1. 社会产生国家 国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独立解决不了自身的矛盾,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组织来管理社会,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国家产生的最初阶段,缓和了社会矛盾,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向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2. 社会支持国家 国家是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而生。国家刚一诞生,社会就赋予其两种职能:统治职能与管理职能。社会在国家的帮助下取得了巨大成功,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必须支持国家的发展才能使社会按正常的脚步向前迈进。)

国家标准文档格式

计算机行业标准化网 软件设计文档国家标准htm 附录国家标准文档格式 附录1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述为 1.引言 1.1 1.2背景 a. b. c. 1.3 1.4 a. b. c. 2. 2.1要求 a. b. c.输出如报告、文件或数据,对每项输出要说明其特征,如用途、产生频度、接口以及分发对象; d.输入说明系统的输入,包括数据的来源、类型、数量、数据的组织以及提供的频度; e.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用图表的方式表示出最基本的数据流程和处理流程,并辅之以叙述; f.在安全与保密方面的要求; g.同本系统相连接的其他系统; h.完成期限。 2.2目标 说明所建议系统的主要开发目标,如: a.人力与设备费用的减少; b.处理速度的提高;

e.自动决策系统的改进; f.人员利用率的改进。 2.3条件、假定和限制 说明对这项开发中给出的条件、假定和所受到的限制,如: a.所建议系统的运行寿命的最小值; b.进行系统方案选择比较的时间; c.经费、投资方面的来源和限制; d.法律和政策方面的限制; e.硬件、软件、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方面的条件和限制; f.可利用的信息和资源; g.系统投入使用的最晚时间。 2.4 2.5 3. 3.1 3.2 3.3 3.4人员 3.5设备 3.6 4. 4.1对所建议系统的说明 概括地说明所建议系统,并说明在第A.2章中列出的那些要求将如何得到满足,说明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及理论根据。 4.2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给出所建议系统的处理流程和数据流程。 4.3影响 说明在建立所建议系统时,预期将带来的影响,包括: 4.4.1对设备的影响 说明新提出的设备要求及对现存系统中尚可使用的设备须作出的修改。 4.4.2对软件的影响

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第六讲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 教学目的:让学生理解关于人的学说、社会的学说,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发展的关系,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时代价值,做坚定的爱国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自由发展的关系,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教学时数:讲授学时:2个,讨论学时:2个,课外学时:4个 引言: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国家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学生只有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履行对祖国、对社会的崇高义务,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一节个人与社会 一、关于人的学说 人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方向延伸的: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而后者历来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论是东方的思想家,还是西方的思想家均未能弄清人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们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的本性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性的不断改变的历史而已。 二、关于社会的学说 (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种: 1、社会契约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卢梭) 2、社会有机论(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孔德、英国斯宾塞)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结成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人们在生产中相互交往,形成与一

word版国家规范下载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word版国家规范下载 篇一:公文国标-20xx版word文档制作标准 一、公文制作标准(格式篇)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xx年6月29日联合批准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gb/t9704-20xx版用于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中的公文处理,也是为了亲们工作起来方便,下面我就一篇标准公文word文档的一些设置做一下具体说明: 第一节,外围 一、页面设置(页边距,如下图上(t)-3.5cm、下 (b)-2.9cm、左(l)-2.8cm、右(R)-2.5cm) (图、1) 那么上(图、1)的页面设置是如何进入设置的呢,如下: (图、2) 如你所见,只要单击(图、2)中左上角的文件(F)菜单就可见到页面设置(u)….选项了。 二、页面设置(版式,如下(图、3)所示页眉(h)-1.5cm、

页脚(F)-2.2cm)其进入设置方法同上。(纸张大小,可以不用管,默认的a4就可以) (图、3) 上面我们对一篇标准word文档的外围(页边距、纸张、版式)设置进行了说明,下面我们将关于其内围(行距、段落、字体)如何设置也进行相应的说明: 第二节,内围 一、行距(固定值-29.5磅):用组合键ctrl+a将文章全选,其效果如下(图、4)所示, (图、4) 然后单击鼠标右键会出现段落(p)….选项,单击段落(p)….会出现如下(图、5),这时将行距(n)选为固定值,然后在设置值(a) 里面将磅数手动改为29.5磅,好的,我们的行距设置就成功啦。 (图、5) 二、段落特殊格式(s)(首行缩进、2字符),由于我们是经常发文(无论上行、下行或者去函)都有部门称呼(不能缩进),所以在编辑段落时只选中正文部分就可以,如下(图、6)效果: (图、6) 当你对这段正文进行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编辑后其结果

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内容提要:通常对美日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本文从知识和决策权的角度研究了美日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同。日本企业重视专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模糊工作设计、员工参与管理和横向协调为特点的分权式管理制度。美国企业重视通用知识的作用,因而形成了以规范工作设计、专业管理和纵向协调为特点的集权式管理制度。最后,本文分析了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关键词:管理模式通用知识专用知识决策权 美国和日本企业管理体制之间的差异一直是学者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这两种管理模式形成和存在的根源在于两国不同的文化。由于两国的文化是不可移植的,因而两国的管理体制相互之间也是不可能移植的。沿用到中国,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应该发展具有自己特殊的管理理论,而不是用西方的管理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另一派学者认为,不存在任何两种分裂的管理理论,世界各国的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日本的管理实践是在五六十年代学习美国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日本的管理体制不能说完全是由日本文化决定的,只能说是在本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国的管理经验,是美国模式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也越来越注重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如今,日本管理体制中的团队管理、员工参与、及时生产等管理方式也在美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日本和美国的管理体制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同一体系下不同的发展模式,因而可以用统一的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目前,关于美日企业比较体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在统一理论框架下的严谨理论分析。本文运用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理论,认为美日管理体制差异的核心在于知识在组织中不同的分布状态,以及导致的相应的决策权分布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美日两国形成不同管理模式的原因,以及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一、知识和决策权在组织中的分布关系

国家与社会之间

选自《公共行政》2002年第4期(P19-25) 国家与社会之间 ——论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中介组织兴起的必然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时期,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向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同时,加入WTO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中国的市场经济虽已基本确立,但还不完善、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规则不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滞后。无可否认,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然而,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也会由于垄断、外部效应、公共物品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从而出现市场失效的情况。所以,在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不仅达不到理论上的帕累托最优,就连其基本的资源配置功能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政府就要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方面不仅要面临着市场机制存在着内在缺陷的问题,还要面临着市场机制力量薄弱,不能较为充分地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的问题,而且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和竞争经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主要作用,政府不直接干预市场活动主体的行为,只能通过各种间接手段调控、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因而,市场经济必然会划定政府权力的范围,迫使政府重新调整其职责和功能,限制政府的结构和规模。为此,政府又必须在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把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给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承担政府微观经济管理职能弱化后的部分职能;另一方面又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填补对某些领域直接参与、直接管理手段的放弃和间接调控机制尚未健全所形成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机制的结构真空。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从不发达、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向发达、规范的市场经济的过渡、转轨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轨迹,诺思称之为lock in(锁定)和path dependence(路径依赖)。”[1] 而在这种转轨过程中,要避免极易出现的lock in现象,就必须找到一种path dependence,即归根到底要找到一种使市场与政府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通道。建立在市场契约关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行政权力的基础上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重要的path dependence。 2.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称作市民社会、文明社会,他是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近现代社会学家共同使用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指一种不同于国家构造的社会形态。今天,市民社会已成为西方社会普及性的结构形态,也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 中国作为迟发展型国家,国家在启动现代化的初期完全占主导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样才能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资源进行工业化,因而运用政权力量渗透、控制了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国家高度统合社会的关系模式,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两个越位:公共生活对私人生活的越位;国家生活对社会公共(民间)生活的越位。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模式使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国家行动的有效性降低,进而削减了国家的权威,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转变国家高度统合社会的关系模式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了。西方国家现有的国家和社会二元结构模式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市民社会通过与王权和国家权力的不断斗争,逐渐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地位。在市场社会的强大压力下,国家不断收缩其行动范围,逐渐退出私人领域和非政治性公共领域。这一过程呈现出社会主导国家的特点。西方市民社会尽管有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但由于国家的被动性调适,西方

完整word版,劳动合同标准版

劳动合同标准版 甲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乙方: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 家庭住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甲方相关制度和乙方岗位特点,遵循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甲乙双方一致同意订立如下条款,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期望双方保持良好的长期聘用关系。 一、合同期限和期限 第一条甲、乙双方选择以下第________种形式确定本合同期限: (一)固定期限: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至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 (二)无固定期限: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至法定的或本合同所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时止。 (三)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期限。自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至__________工作任务完成时即行终止。 其中试用期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止,期限为_____天。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二条根据甲方工作需要,乙方同意从事________岗位(工种)工作。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岗位(工种) 第三条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第四条乙方同意在甲方安排的工作地点___________从事工作。根据甲方的工作需要,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变更工作地点。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条乙方实行____________工时制。 (一)实行标准工时工作制的,甲方安排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______小时,每周不超过______小时。甲方由于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二)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______小时,平均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______小时。 (三)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乙方自行安排。 第六条甲方延长乙方工作时间的,应依法安排乙方同等时间补休或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第七条乙方在合同期内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休息、休假的权利,甲方应保证乙方每周至少休息一天。 四、劳动报酬 第八条乙方在试用期间的工资为_____元/月。试用期满后,甲方以下列第种计算方式支付乙方工资: 1、计时工资。工资为_____元/月。

论经济组织_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制序_省略_利益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夏普利值分析_高政利

第34卷第3期 财经研究 V o l .34N o .3 2008年3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 no mics M ar .2008  论经济组织、权力结构与制度的制序度 *———不同利益参与者行为选择的夏普利值分析 高政利1,梁工谦2(1.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长沙410205; 2.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2) 摘 要:由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及团队效应,是经济组织的两种诱发起源方式,前者本质是权力,并由股权权威人为制造“制序”,后者本质是制度,并由分散的股权意志加总,演化形成系统内部制序,两者均是实现组织制序快速同化、降低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其经济组织的生产函数由该权力比例结构下形成的制度所决定。当组织中不同利益参与者的平均福利量会增加、但不是所有人的边际量会相等时,其诱致性制度变迁的选择性激励偏好,将产生外部性并出现市场失灵;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一组权力序的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所达成的制度内容是制序的“度”的选择,称为“制序度”,其效率具有先降后升再下降的特征,其利益参与者的不同行为选择,将由他们持有的不同稀缺资源在权力结构中的利益分配值即夏普利值所决定。 关键词:经济组织;权力比例结构;制序度 中图分类号:F 091.3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8)03-0107-14 收稿日期:2008-0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7AJ Y001)、(06BJY059);湖南省社科基金(06ZC42) 作者简介:高政利(1964-),男,辽宁沈阳人,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 梁工谦(1957—),男,江苏南京人,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以往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发现,良好而高效的制度及变迁对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良好而高效的制度及变迁却仅仅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其制度的形成和变迁本质上取决于不同稀缺资源持有者在组织中博弈形成的权力比例结构关系,并随着权力的质与量的动态比例关系变化产生新的差异性结构,从而影响和决定利益参与者的不同行为选择,最终对制度形成的路径、方法、内容以及经济增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本文从经济学视角,首先阐述了经济组织起源的两种诱发方式,一是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所引致,二是团队效应。前者的本质是权力,并在股权权威下“人为”制造秩序,后者的本质是制度,并由分散的股权意志加总,在系统内部演化形成制序,以阐述经济组织的权力与制度关系;然后,针对经济组织不同利益参与者,提出了当所有人的平均福利量会增加、但不是所有人的净增加(边际)· 107·

完整word版,2018最新国家标准房屋租赁合同

昆山市房屋租赁合同 甲方(出租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 乙方(承租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码: 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乙方承租甲方可依法出租的房屋事宜,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甲方同意将坐落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房屋产权证号:________________ ,土地使用权证号:______________ ,面积 ___________ ,(下称“该房产”)的房产出租给乙方。乙方对房产充分了解愿意承租。甲方该房产的附属设施和装潢情况如下(详见物品清单):________ 第二条:租金等费用情况: 1、甲、乙双方约定,该房产月租金为(本合同价款皆为人民币) ______ 元整(大写): _____ 元整。 2、乙方应每—个月支付一次租金即______ 元整。每次应于相应租期开始前—日支付。 3、保证金(押金)为 ____ 元整。于合同期满乙方办理退租时返还乙方。 4、租赁期间,使用该房产所产生的水、电、煤气、有线电视、—费用由乙方承担。费用由甲方承担。 第三条:租赁期限:租赁期共______ 个月,甲方从 ____ 年—月—日起将该房产交付乙方使用, 至_年—月_日收回。 第四条:甲方的义务: 1、甲方保证对该房产有出租之权利并能依约交屋,如有任何权属纠纷或权限不实由甲方承担 责任。如因此损害到乙方利益,甲方应赔偿乙方相应的损失。 2、甲方应按本合同约定的时间及物品清单中的设备完好的交付乙方使用。 3、租赁期间若因房产质量问题影响乙方正常使用由甲方负责维修,费用甲方承担。 第五条:乙方的义务 1、乙方应按房产的规定用途使用,遵守国家和本市有关房产使用和物业管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承租房产进行非法活动。 2、乙方不能擅自改变房屋的结构,也无权将此房转租、转让或转借他人,否则甲方有权收回此房,并没收保证金和剩余房产租金。 3、乙方因使用不当或管理不善导致该房产物品清单中的设备损坏、丢失的应负责恢复原状或原价赔偿。导致自身或他人人身、财产损伤,由乙方负责 第六条:违约责任:

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精)

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 关键字:领导乡镇国家关系政治自治社会村民组织社会关系 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 ——从基层实践看中国政治的特点 景跃进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749】【字号:大中小】 “国家与社会关系”与“党政关系”是我国政治学研究中广为人们运用的两对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所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这两对概念或范畴所揭示的社会-政治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我们思考和运用这两对范畴具有什么意义?就此一主题而论,文章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不过笔者讨论的进路是具体的,确切点说,这一讨论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政治的背景。文章首先反思乡村研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运用脉络,其次围绕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两委“一肩挑”现象,解析党政关系与国家-社会关系的交织(注:本文的观点最先发表在拙著《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和宏观透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一书。2004年5月曾作为会议论文提交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国政治与政党发展”研讨会。此次在杂志上发表,笔者作了一些技术处理。)。 一、乡村研究中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既有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能主义政治的消退,“国家与社会”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学界普遍采用的一个分析术语(注:这一范畴首先是通过市民社会的讨论而引入学界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的一系列专题文章在大陆学界开启了这一学术话语。从理论上说,市民社会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一种特定型式,关于它是否适用于分析中国社会存在一定的争论。不仅如此,有的学者对国家与社会二分法是否适合于中国也提出相应的疑问。对此,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尽管如此,随着自由主义著作在国内的大量引介和影响日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范畴越来越为人们普遍接受。杨念群:《近代中国研究中的“市民社会”--方法及限度》,二十一世纪,(香港)1995年第12期。黄宗智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载于甘阳主编、哈贝玛斯等著《社会主义:后冷战时代的思索》。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导论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在乡村政治(尤其是村民自治)的研究中,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经验研究,它几乎成为一个主导性的研究范式。

2012电线电缆最新国家标准(新修订)(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电线电缆国家就最新修订(2012)标准 一、辐照交联电力电缆(电压等级:0.6/1KV;执行标准: GB/T12706.1-2002) 辐照交联电缆是利用高能射线轰击聚其分子链中的氢原子排出,于是分子链上产生空隙,相邻的分子链结合在一起形成-C-C-交联键,形成了网状的大分子立体结构而构成交联聚乙烯。 通过辐照后的交联聚乙烯热性能可达到105度,辐照交联为物理交联方式,整个交联没有水的介入,其绝缘中的水分子含量不大于100PPM,绝缘纯度高,从而辐照交联的电缆在电性能、机械性能方面有独特的优良特性,电缆寿命可达60年,同时电缆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敷设不受落差限制等特点。 YJV、YJLV 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YJY、YJLY 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YJV22、YJLV22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YJV23、YJLV23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YJV32、YJLV32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YJV33、YJLV33辐照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钢丝铠装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VV、VLV、VY、VLY、YJV、YJLV、YJY、YJLY适用于室内外敷设。可经受一定的敷设牵引,但不能承受机械外力作用的场合。单芯电缆不允许敷设在磁性管道中。 VV22、VLV22、VV23、VLV23、YJV22、YJLV22、YJV23、YJLV23敷设在室内、隧道、电缆沟,能够承受一定的机械外力,不能承受过大的拉力。 VV32、、VLV32、VV33、、VLV33、YJV32、YJLV32、YJV33、YJLV33敷设在室内、隧道、电缆沟,能够承受一定的机械外力。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请留下您的宝贵意见,请尊重我的知识产权。 《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制度的定义与分类 张旭昆制度是什么? 许多研究制度的理论家都对“制度”下过互有差异的定义。在老制度主义者以及后(现代)制度主义者中间,对制度就有不同的定义(1)。较早的美国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凡勃伦相当宽泛地定义制度是“大多数人共同的既定的思想习惯”(2)。康芒斯则认为制度无非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3)。另一个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沃尔顿·哈米尔顿对制度提出了一个更精确的著名定义:“制度意味着一些普遍的永久的思想行为方式,它渗透在一个团体的习惯中或一个民族的习俗中……制度强制性地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可行范围。”(4)后(现代)制度主义者霍奇森则认为制度是通过传统、习惯或法律的约束所创造出来的持久的行为规范的社会组织(5)。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如此定义制度:“制度提供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6)日本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7)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概括了其他人对制度的三种定义,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他指出,关于制度有三种定义,一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参与者,尤其是组织;二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规则;三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均衡解。他本人倾向于第三种定义,但提出了修正意见,把制度定义为关于博弈重复进行的主要方式的共有理念的自我维持系统。 对于上述定义,本文有如下几点看法:制度不宜被定义为博弈的参与者,尤其是组织。制度也不宜一概被定义为博弈的均衡解。首先,并非任何博弈的均衡解都是制度,起码一次性囚犯博弈的均衡解就不能称作制度。因此,制度至多只能是某一类博弈的均衡解。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从给“制度”下定义这一目的出发,可分为两类:一类博弈的策略集是参与者除生理条件不许可之外所有可能的行为,包括杀人、放火等,其解是给博弈的参与者划定行为的可行范围或可行空间,例如禁止上面列举的行为。这类博弈的均衡解才可能是制度或行为规则。另一类博弈的策略集是参与者行为的可行范围或可行空间,它们由制度或行为规则所规定,其均衡解是博弈的参与者的最优行为,而不是制度或行为规则。前一类博弈可称作决定制度的博弈,简称制度博弈;后一类博弈可称作既定制度下决定行为的博弈,简称行为博弈。这两类博弈都可能出现多重均衡解,包括多重子博弈精炼均衡解。制度博弈的多重均衡解有助于说明制度的多元性,行为博弈的多重均衡解有助于说明行为的多样性。 其次,制度也不宜被定义为制度博弈的均衡解,因为如果制度被如此定义,那么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将无人会不遵守制度,但事实并非如此;并且若严格按此定义,则不被人遵守或实行的规定便不能算作制度,于是“禁偷盗”也不再是制度了。当然,如此定义制度,可强调制度的可实施性,但是可实施性并不是制度的根本性特征,因为大多数制度,尤其是那些具有非帕累托性质的制度,往往是不能得到完全遵守完全实施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制度来讲,可实施性都是不完全的,根据均衡解定义,它们似乎都不应算作制度了,因为既然有人不遵守之,便证明遵守行为并非纳什均衡解。必须把制度和制度的有效性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制度失效正是制度演化中的常见现象,是制度演化分析需要说明的现象,如果失效的无法实施或难以实施的制度不算制度,那就意味着把制度演化分析的很大部分工作给取消了。 再次,把制度定义为博弈的均衡解,其目的是为了把制度作为被解释的内生变量,而不再是制约博弈结果的外生变量。但是,若要达此目的,未必非要如此定义制度,可以像上面所做的那样,把博弈分为制度博弈和行为博弈,在行为博弈中,制度是制约博弈结果的外生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2008年国庆节,《南方周末》邀请了海内外的一些朋友,希望大家能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包括:你对国家做了什么?国家为你做了什么?你还能为国家做什么?国家还能为你做什么?了解我写作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读者会知道我不过是由着这个机会,重申自己对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政治何为?国家何为?谈到对国家的理解,引用最多的恐怕就是美国总统肯尼迪就职演说时的那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应该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就在人们以饱满的热情四处传播、赞扬肯尼迪的爱国主义时,身为美国公民的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此非常不以为然。在弗里德曼看来,从本质上说,政府仍不过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政府既不是一个给我们带来恩惠与礼物的人,也不是使我们盲目崇拜和为之服役的主人或神灵。也就是说,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公民的权力达到最大化,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公民不能合理合法的享受自己的权力,那么这个国家的政府就应该进行改进或者下台。 这本书上还重新定义了一下爱国,以前我们想到爱国,大部分都是什么以集体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之类的。我们想象中的爱国也更像是爱我们的政府,或是说爱我们的执政党。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爱这个东西是相互的,而且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这本书中举了这样一个国家,圣马力诺,它有9个政党,每年4月和10月由大议会选举产生两名

权力同等的执政官。他们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和议会首脑,任期半年,不能连任,三年后可再次当选。也就是说,在圣马力诺每年能产生4位国家元首。如果以60年为一周期,且不考虑连任障碍,理论上一个人一生中可以有240次当选国家元首的机会。而议员为60位,五年一届,平均下来60年就是720次机会。同样是政治权利,和世界各国相比,圣马力诺的“含金量”当属最高,真有点儿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皇帝轮流做,明朝到我家”的意思。这是一个没有铁路、机场和港口,甚至也没有红绿灯的国家,但人均拥有两辆汽车。全体公民享受公费医疗,实行小学和中学16年义务教育制。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国家,不用灌输任何爱国主义,一旦遇到外敌入侵,该国公民都会奋起抵抗。 所以说:归根到底,国家只是全体国民缔约产生的一个组织,是国民用以谋求幸福生活的工具。在此意义上,爱国主义者真正要做的不是忙于督促每个人去爱国家,而是要让国家能够爱每一个人。如果只是单纯的追求外表或是说军事实力的强大,那它就违背了国家这个东西最开始产生的意愿。苏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外表看起来固然强大,但我们也应该想到,它的工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是有无数的农民无偿的进行支持才造就的,而那些底层的人民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外表的强大。其实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我们也看到了国家在各个方面上的尝试,我也非常希望能看见理想中的中国,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完整word版)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docx

国家苹果标准果园建设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苹果标准果园的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指 标、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品种和砧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树形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果品分级包装和 冷藏、果品的流通和品牌创建、果园档案管理等技术标准。 1综合指标 1.1 产量 要求丰产稳产,范围 2.5 ~4 吨/ 亩。 1.2 果实质量 果品质量达到品种特征要求,符合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商品果 率95%以上,优质果率 80%以上。平均单果重大果型 200g 以上,中果型 180g 以上,小果型 160g 以上。大果型 80mm以上果实不低于 60%, 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 90%,中果型 75mm以上果实不低于 60%,70mm 以上果实不低于 90%。小型果 75mm以上不低于 50%,70mm以上不低 于80%。果面平均着色面积,嘎啦大于 50%,红星系大于 85%,富士 系大于 7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 12%~ 14%以上;病虫果率 5%以下。 1.3 树体 中庸健壮,新梢年平均生长量25cm以上;果树投影覆盖率为70%~ 80%;秋后保叶率90%以上。 1.4 管理制度 有完善的果品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果园信息化系统和果农服 务培训系统健全。

2果园的环境条件与选园标准 2.1 环境条件 标准苹果园要选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果园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苹果产地环境条件(NY5013—2001)的要求,特别是空气、水、土壤条件要按照附表1—3 中所要求的标准执行。 园地坡度小于 15°。土壤以黄绵土、沙壤土为宜,土层厚度 2 m 以上,土壤肥沃,地下水位在 2 m 以下。 2.2 选园标准 主要内容包括园地规模及行向、小区的设计、道路与排灌系统、 防护林的设置和附属建筑设施等。通常苹果树栽植面积应占园地总面 积的 85%以上,其它非生产用地不应超过总面积的 15%。 2.2.1园地规模及行向 园地应集中连片,面积在1000 亩以上。平地采用南北行向,或 按山坡地栽植行沿等高线延长。 2.2.2小区划分 小区按照地形、小气候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平地面积 25~30 亩,山坡地 8~15 亩。 2.2.3道路系统设置 道路系统由主路、支路和田间作业道路组成。一般主路宽 5~7m,支路 4~5m,作业道路宽 1~2m。主道与当地干线公路相通。 2.2.4排灌系统设置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国家与社会存在着诸多关系模式,而非简单的零和关系。有的学者归纳为五种:社会制衡国家、社会对抗国家、社会与国家共生共强、社会参与国家、社会与国家合作互补。[16]而波兰社会学家奥索斯基则认为存在三种模式:集体理解的模式,即建立在传统习俗之上的社会生活;多元模式,它是由于相互作用的“自然法则”而获得的社会均衡,在遵循某些竞赛规则的情况下,是各个不协调的决策的结果;一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央决策规定社会生活,主要决策都由一个机构制定并且监督实施。奥索斯基认为,由此可以演绎出第四种模式,“第四种社会制度的概念——尽管旧式的自由主义者反对——是把社会生活的多元特征与合理的计划系统协调起来”。[17]由此可见,不论是“五分法”还是“四分法”,皆包含“强国家-强社会”这一理想类型。事实上,西方国家的现实经验也印证了上述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表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确能够达致双赢的结局。[18]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革命型全能主义遗产的国度,将多元主义视为公民社会发展之道并希望最终实现“社会制约权力”的“弱国家-强社会”目标,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而,打破国家与社会零和博弈的陈腐观念和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珍贵的现实意义。就此,笔者赞同顾昕等人的观点,就中国的实际来说,在合作主义(Corporatism,也译为“法团主义”)理念下实现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增权(mutual empowerment),并最终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关系格局,不失为一种合理而又可行的发展模式。[19]一方面,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国家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在尊重社会独立性的前提下积极介入社会生活过程,对后者的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和引导,或者为它们创造适宜的活动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社会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并最终与国家形成“双向的适度的制衡关系”。当然,这样一种抽象的理论界说还需要一套技术性的操作方案与之相配套。就当前来说,改革现行的社团监管体系,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使它们成为法治框架内各种公共物品和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者,乃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中的国家,并非一个权力不受限制而肆意横行的“利维坦”,而是指国家具有较强的能力,能够有效动员和汲取社会资源,进行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套用迈可?曼(Michael Mamn)对国家权力的区分,“强国家”是说国家拥有强大的基础性权力(infra-structural power),而非专制权力(despotic power)。[20]对“强国家”进行这样的界定,不仅可以避免国家为其滥用权力侵害公民而寻找借口,而且有助于国家提高相应的基础性能力(如汲取能力、调控能力和合法化能力)并免除“自由派”对强大国家能力的无端责难。 国家主要指政府,有时指领土和资源的总合。社会是全体人民组成的整体,主要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