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精品——苕溪诗帖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https://img.taocdn.com/s3/m/8450982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c.png)
《苕溪诗帖》,读米芾行书,高清到这样才叫爽!故宫博物院的高清数码文件,细至纸纹肌理。
来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
”(米芾《画史》)创“米家山”。
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
”(《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原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米芾苕溪帖全文释文
![米芾苕溪帖全文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98f68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72.png)
米芾苕溪帖全文释文《苕溪帖》全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用“卜” 点去)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注释:•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
•襄阳漫仕黻:米芾自称“襄阳漫仕”,“黻” 是他的名。
米芾祖籍太原,因其祖父徙居湖北襄阳,曾在襄阳居住,所以有此称呼。
•赓:继续、连续。
•缕会:此处“缕会” 二字有误书,旁边用“卜” 点去做标记,表示写错了456。
•玉鲈堆案:鲈鱼摆在饭桌上好像一堆玉一样。
•团金橘满洲:橘子结满枝头,呈现出一团团金色。
•惠泉酒:一种很有名的酒。
•壑源茶:宋代的一种名茶。
•蠹简:被虫子蛀过的书简,这里代指书籍。
•贺老:指贺怀智,唐玄宗时期的著名乐工。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四处漂泊。
•梁鸿:东汉时期的隐士,家贫好学,崇尚气节。
这里米芾以梁鸿自比,表达一种自谦的态度。
•剡:古县名,在今浙江嵊州一带。
•戴:指戴逵,东晋时期的名士、画家、雕塑家,曾隐居剡县。
•鲁公:指颜真卿,他曾被封为鲁郡公,米芾在此将与自己同游的林舍人比作颜真卿。
释文:我将要前往苕溪,戏作这些诗呈给各位朋友。
我是襄阳的闲散之人米芾。
因为夏天的美好松竹我留在这里,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我要前往苕溪去看那儿的溪山。
硬笔临帖之二一五米芾《苕溪诗帖》
![硬笔临帖之二一五米芾《苕溪诗帖》](https://img.taocdn.com/s3/m/dc53867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2f.png)
硬笔临帖之二一五米芾《苕溪诗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释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佑戊辰八月八日作。
《苕溪诗帖》字字析(一)
![《苕溪诗帖》字字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655755c00242a8956bece4b1.png)
《苕溪诗帖》字字析(一)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将、之、苕、溪、戏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将”字是一个方形取势,属于左右结体,整体左重有轻。
先写一点,用笔如高空坠石,疾而重再畜势顺锋上行写“丨”划“丨”的下部外展顿挫弯钩。
“寽”字上重下轻,书写时要注意变化,最后一点点在“寸”的上部,用笔饱满。
“之”字取扁势,用笔灵动跳跃,第一笔露锋入纸稍顿提笔右行,翻转承接下一笔,之是个正捺,下按捻管露锋收笔。
“苕”露锋写草字头左边的一竖,下笔时意要写出它的承接上一笔的那个小尖,这种很微妙,再按锋写出圆厚,对比右边的灵动,下面的口是上大下小,用笔的轻重基本一致。
“溪”是左右结构,三点水呈一波三折状,书写时把握好它的提按关系,“奚”字下面三横都是折笔,注意三横的长短变化。
整体上部左傾,下部右傾。
“戏”字呈梯形,这在米字中非常见的,取左右结构,左边略襄于右边。
露锋入纸,书写时注意左右紧紧相靠,中间少量留白,要学会计白当黑,疾笔写出“捺“顿笔重叠上行绕锋
写撇。
下笔果断不纠结。
来源:中国书法作者简介
楠亭,女,湖北襄阳人,号枕砚楼主。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系,受教于何加林,张伟平导师。
书法师从李国盛,夏碧波老师,2016.5月参加张旭光北兰亭(受业于张旭光,王厚祥,刘京闻,李明)行草书研修班。
系中国美术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米芾书法 苕溪诗卷(可直接打印)
![米芾书法 苕溪诗卷(可直接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3202e11fff00bed5b9f31ddb.png)
○苕○溪○诗○卷□米□芾《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释文:苕溪诗帖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ef33026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e9.png)
米芾神作《苕溪诗》鉴赏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
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藏研网分享一则米芾《苕溪诗》高清大图请您赏析点击下方或搜索藏研直达高清大图赏鉴▼米芾《苕溪诗》清代董浩楷书题:此米芾蜀素真迹卷为大学士傅恒旧藏,壬寅冬其子额附福隆安家不戒於火,而是卷适以付装获全,因进入内府,即提什纪其事。
今春其孙丰伸济伦家复遭祝融之厄,传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为丁甲下取洵乎。
翰墨因缘,流传有数,艺林名迹,当有神物护持,不可思议耳。
戊申孟夏御识。
臣董浩奉敕敬书。
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米芾《苕溪诗》局部图《蜀素帖》内容包括他自作的各体诗八首,故此帖又名《书诸体诗卷或》或《拟古诗帖》。
全卷依序为五言古诗《拟古》二首、七言绝名《吴江垂虹亭作》二首、七言律诗《入境寄集贤舍人》与《重九会郡楼》各一首、五言古诗《和林公岘山之作》一首与七言古诗《送王涣之彦舟》一首。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
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
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
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
米芾《苕溪诗》。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https://img.taocdn.com/s3/m/c8bd067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d.png)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四)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留、因、夏、溪、山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留字笔划笔法分解
“留”字属方形,上面的四点露锋入用笔流畅连惯,后面的一点顿笔顺势写田字的一“丨”再叠起横折,折处手腕有个轻转的动作,上大下小横折处圆润无提按,注意“田”中的留白。
因字笔划笔法分解
“因”字首笔的左竖顿笔直入略带弧形写出稍蓄势拎起横折竖弯钩,右边竖长于左边,观察要仔细,中间的“大”字紧靠近左边横画是侧锋写出,整个字厚圆凝重。
夏字笔划笔法分解
“夏”字取纵势,首笔藏起“横”画很夸张写得长且右上斜后折笔写中下部,几乎都是一分笔轻松轻快连绵写出,注意书写时空中动作也要完成,以免失去气韵。
溪字笔划笔法分解
“溪”字三点水依然是一波三折状,难就在这里,多练习几遍,右边的“奚”是草法每个转折处都是圆折裏锋写出,不见圭角。
字形左边短于右边。
山字笔划笔法分解
“山”取扁势,首笔写中间的“丨”露锋入向右后调锋向下弧形写出,左边短竖是露右边是藏锋,一露一藏艺术之美彰显,注意左右不同的空间。
作者简介。
高清米芾苕溪诗加注释
![高清米芾苕溪诗加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f440b3d31126edb6f1a105e.png)
米芾《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我将要前往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戏作苕溪诗呈给各位朋友。
襄阳漫仕(米芾自称,祖籍太原,因其祖父徙居湖北襄阳,曾在襄阳居住)米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因为夏天的美好松竹我留在这里,如今为了领略秋天的美景,我要前往苕溪去看那儿的溪山。
平日总是歌咏白雪,现在我要到那里创作采菱的歌谣。
鲈鱼摆在饭桌上好像一缕缕的玉一样,橘子开满洲头绽放团团的金光。
在这水宫的无限美景中,让我追随着前人谢灵运(旅圣)的足迹在这里尽情地游玩一番吧。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半年的时光可以依傍在修竹林里歇憩,三个时节能够欣赏美丽的花朵。
慵懒地倾倒惠泉酒小酌,每每点杯壑源茶细细品尝。
主人贤友良多,摆席开筵,环看四周的群峰,它们也被宴会的哗闹声打破了沉静。
早起去朋友家归还书简,便不由得因思念家乡而嗟叹不已。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我在这里居住半年,接连与诸位胜友共饮。
可是我因为身体有恙,每次相约自己只是制备菜饭漫谈而已,时常还向刘、李、周三位朋友借书。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喜好慵懒闲适的生活却无法推却朋友的盛情,自知穷困哪里希冀通达。
贫穷并非道理的拙劣,得病才发觉养心的功效。
农家小院可以留客,青冥的天空任凭鸿雁们自由飞翔。
乘着秋帆追寻贺怀智的足迹,载着美酒乘船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厌倦从仕的生活到处流落,不断地驱车四处游玩。
热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住下。
快凉的季节就顺着河流往东边飘去。
到了新的地方亲近或是陌生的人聚在一块,身处异乡感觉也像在家乡一样。
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
![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https://img.taocdn.com/s3/m/f42caf6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c.png)
米芾《苕溪诗帖》《蜀素帖》《蜀素帖》米芾自言: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
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由集古到创新,自成一家,别人不知其何为祖也,米芾狡黠自傲之情溢于言表。
《蜀素帖》恰为其蜕去“集古字”的痕迹,自我风格呈现的优秀作品,可做为学习米字的最佳范本。
《蜀素帖》乃是四川的一种丝织物,《蜀素帖》的最大的价值是,它作为米芾传世真迹而存在。
《蜀素帖》书写在丝绸织品上,由于吸水性弱不易受墨且书写迅疾,故而出现较多的枯笔。
《蜀素帖》通篇墨色浓淡相兼,笔墨形态丰富。
或完全以枯笔为之,干而不燥,枯中见润;或顿挫分明且迅疾“刷”出,形成痛快淋漓之势,如渴基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苕溪诗帖》《苕溪诗帖》虽然与《蜀素帖》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是这两幅作品风格面貌却有所不同。
一个流畅如行云流水,一个沉着如磐石之重。
《苕溪诗帖》就更加自由奔放,天然烂漫,完美的契合了整体的气韵和细节表现,大小相宜,映带自如,犹如行云流水。
《苕溪诗帖》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
在章法上,米芾虽喜欢“集古字”,但是他的书法并不是只对古人书法的照抄照搬,而是经过深入积累,将自己的风格与古人的风格融会贯通,从而自成一家。
《苕溪诗帖》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米芾重视整篇的气韵,兼顾各处细节,严于法度。
《苕溪诗帖》字字呼应、行行连贯。
全篇接应之处有连有断,而并非追求笔笔相连、字字相连,这便使字与字、行与行在形式上达到了笔断意连。
《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米芾,一位颠逸狂放、天资高迈,于书、画造诣皆高的人物。
他自言善书者只有一笔,而我独有四面,指其书法中、侧、露、藏等手法多样,使得作品姿态万千。
米芾的意趣和个性在宋四家中尤为突出。
米芾苕溪诗帖章法特点
![米芾苕溪诗帖章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d25e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5.png)
米芾苕溪诗帖章法特点
米芾的《苕溪诗帖》在章法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总体上,该作品体现了米芾的意趣和个性,用墨燥润相间,用笔多元,痛快淋漓,妙趣横生。
结构方面,整体上险峻奇崛,婀娜多姿。
具体来说,米芾在《苕溪诗帖》中通过不同的笔法、结构、布局等展现了自己的风格与古人的风格融会贯通的特色。
通篇体现出了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产生“相称”的整体效果。
在结构上,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通篇字体微向左倾,于险劲中求平夷。
另外,《苕溪诗帖》在章法上的一大特点是米芾善于运用“集古字”的方法进行创作。
尽管米芾并非只是照搬古人,而是将自己的风格与古人的风格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
总的来说,《苕溪诗帖》的章法特点主要体现在米芾个人的书法风格与古人书法的融合上,通过其独特的用笔、结构、布局等展现出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六)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六)](https://img.taocdn.com/s3/m/fad53e0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4.png)
米芾笔法《苕溪诗帖》字字析(六)
米芾《苕溪诗帖》解析字:白、雪、詠、更、度
《米芾笔法》米字单字示范,造型分析,笔划分析,结构分析,逐个击破
米芾行书结体,多取左低右高状,欹侧现象很普遍。
但就整体观之,未见一字孤立无援。
伏地而泣。
用笔上也是非常丰富,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使转提按翻转交替运用。
白字笔划笔法分解
“白”字首笔藏锋铺毫写丿调锋写丨,横折外没有棱角显圆润,中间和最后横划灵动轻松,里面一横紧靠左边右侧空出。
注意观察细节方能进步快!
雪字笔划笔法分解
“雪”字上宽下窄向倾斜彰显米字以险取胜的重要特征,第一笔以点代横,用笔饱满顺序左边一点,把点写成了短竖,这也是米字常见的特征之一,横折钩右上斜势,中间的四点用一笔写出流畅生动,下面“彐”也是上宽下窄,整个字上轻下重,轻外笔划亦圆厚凝重。
詠字笔划笔法分解
“詠”字属左右结构外方形,左边短于右边胖瘦略同,第一点依然是饱满写出注意三横的那种起伏长短的变化,“言”字上松下紧,右边“永”疏朗一致最后一笔反捺回锋收笔,圆厚!
更字笔划笔法分解
“更”取纵势,首笔露锋入有波折回锋写田字上宽下窄上松下紧,时时制作矛盾,顺势藏锋写竖撇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反捺铺毫有个回收的动作,很微妙,要观察仔细。
度字笔划笔法分解
“度”字亦取纵势,点划露锋入和横划紧紧相接,要善用腕力杀纸,竖撇中锋写出稍顿回锋空中划弧线,下面文字横划夸张好与最后正捺呼应,捺有铺毫现象,这里用到三分笔,否则出不来这么宽厚效
果,注意轻与重中锋与侧锋的变化!
作者简介。
米芾书法《苕溪诗》
![米芾书法《苕溪诗》](https://img.taocdn.com/s3/m/0114943ff111f18583d05ab0.png)
米芾书法米芾书法《《苕溪诗苕溪诗》》米芾是今江苏镇江人,只活了短短五十七年。
宋徽宗时曾官至“书画学博士”,官位不是太高。
官虽然作的不大,在书画上却是位盖世高手,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了现代。
文人体米芾的书体很见文人的间适、优雅的通病。
笔画粗细的变化,构成了米芾书体的美妙之处,因此字字皆有新法。
笔画虽然相同,但到了米芾的笔下,同一字却有旷世之美,通篇的构筑,布局的安排,皆有让人惊叹之处。
颇见文人内心独立,以高雅为己任的追求。
中年天真之作《苕溪诗》是米芾中年的作品。
书于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已三十八岁。
那时他在游历苏州、无锡,此卷是他出发造访无锡之前的手笔。
虽中年已到,但字中却不乏天真之气,以胸中之美,贯注全篇,整个书风令人惊叹不已。
皇家的藏品此卷原为清代的内府藏品,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后失散流落民间。
卷中“念养心功厌”六字残失,“载酒”二字缺损。
1963年故宫收得此卷,郑竹友先生倾力根据未损前的照片将以上所缺之字补全,给了我们一个窥见其全貌的机会。
书法欣赏苕溪诗 》原文《苕溪诗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书法欣赏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误书旁注卜乃点去符号)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高清碑帖米芾《苕溪诗》内有分析!
![高清碑帖米芾《苕溪诗》内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0e9ca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7b.png)
高清碑帖米芾《苕溪诗》内有分析!米芾《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创作于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的内容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的经意之作。
《苕溪诗》通篇八面生锋,笔力雄浑老辣,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观《苕溪诗》,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风貌,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
全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此字用“卜”点去)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
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
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厌鸿。
秋帆寻贺老,载酒过江东。
仕倦成流落,游频惯转蓬。
热来随意住,凉至逐缘东。
入境亲疏集,他乡彼此同。
暖衣兼食饱,但觉愧梁鸿。
旅食缘交驻,浮家为兴来。
句留荆水话,襟向卞峰开。
过剡如寻戴,游梁定赋枚。
渔歌堪画处,又有鲁公陪。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
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
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
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米芾《苕溪诗》291个高清单字高清单字加载较慢,请耐心等候;可单字对照临摹米芾《苕溪诗》赏析《苕溪诗》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所作的六首诗,是米芾的经意之作。
诗题称“将至苕溪戏作呈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
从诗中的内容可知,这时侯米芾是在无锡,已经从春天住过夏天,到这八月(秋中)间才预备离开无锡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将要离无锡时写的。
米芾自撰《头陀寺碑》里说道:“元祐戊辰,集贤林舍人,招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吴门,以王维画古帝王易于龙图阁待制俞献可字昌言之孙彦文。
米芾《苕溪诗帖》的特征分析
![米芾《苕溪诗帖》的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6a7b3c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2.png)
米芾《苕溪诗帖》的特征分析《苕溪诗帖》是米芾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苕溪诗帖》是米芾从无锡去往苕溪时所作的六首诗,是他中年时期所作的书法代表作品。
跌宕多姿,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用笔特征:一、中锋侧锋互用。
如'句″字。
二、顺锋入笔如'峯″字的捺画。
三、斜切入笔如'半″字横画。
四、露逆锋如'讴'字第二笔。
五、行笔中锋的字如'倾″字。
六、行笔侧锋的字如'菱″字较粗的左长撇。
七、收笔露锋的如'金″字捺画。
八、收笔藏锋的如'夏″字反捺。
九、突然截止收笔的如'茶″字捺画。
十、圆转笔画如'色″字竖弯钩,骨力内含。
十一、转折方笔,骨力外露方峻。
如'月'字。
十二、用一分笔写的字轻盈灵动如'遊″字和'洲″字。
提笔书写速度较快,但每笔要笔笔到位,交待清楚。
稳中有快之意。
十三、用三分笔写的较沉着厚重。
十四、写长横时有起伏,生动活泼。
如'去″字。
结构特征:一、在左右结构中的高低、宽窄、轻重、开合、迎让、正斜、收放变化。
二、上下结构中的正斜、宽窄、疏密变化。
三、全包围结构的字呈长方形,外框稳固,被包围部分端正。
四、走之底左低右高有骏马奔腾下山坡之势。
《苕溪诗帖》从通篇观察,节奏跳跃,对比强烈,用笔轻轻重重、结构大大小小。
大起大落而出乎自然。
字有倾侧动感。
险中求稳,刚柔相济。
意气风发,雄健豪迈。
有二王书法精神内涵。
释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
襄阳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
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
缕会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
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
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
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
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己。
复借书刘、李、周三姓。
好懒难辞友,知穷岂念通。
贫非理生拙,病觉养心功。
墨迹手机字帖北宋米芾苕溪诗卷纸本-适合手机欣赏临摹学习书法字帖
![墨迹手机字帖北宋米芾苕溪诗卷纸本-适合手机欣赏临摹学习书法字帖](https://img.taocdn.com/s3/m/5f0e61f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b.png)
墨迹手机字帖北宋米芾苕溪诗卷纸本-适合手机欣赏临摹学习书
法字帖
北宋米芾苕溪诗卷纸本
适合手机欣赏临摹学习书法字帖
《苕溪诗卷》,北宋米芾书,澄心堂纸本墨迹卷,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知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公元1088年),时米芾38岁。
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
知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面貌。
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
”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特别精心制作设计适合移动互联时代通过手机欣赏临摹学习的书法字帖,如果喜欢的话最好收藏起来,随时都可以打开临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