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17、古诗三首 望洞庭》说课稿(附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洞庭》。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义句意,体会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
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有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法:创设春天的情景,感受春天的美好,通过诗词比赛,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诵读体会法:在完成扫清文字障碍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诗句,体会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抓字眼体会法:抓“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想象法:通过诵读,来想象诗人所描述的画面。

感受洞庭湖的柔和、秀美以及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说学法:
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山青水秀,而且历史悠久,唐诗宋词更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今天,我们将借助唐诗《望洞庭》,来领略一代“诗豪”的绝世文采。

2、解题,了解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整体感知美。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目的。

(二)理解读,洞察美。

精读感情:1、抓住字眼“两相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明确诗的意思;
2、抓想象领悟诗的意境。

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赏析古诗。

3、抓吟诵: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诗可言志,亦可传情。

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

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
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出示两首诗:
2、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 “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四)延伸读,升华美。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再如杜甫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

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七、说板书设计
尽量做到简明扼要。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和 山 水
人 景
以上是我对《望洞庭》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观察 想象
《望洞庭》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 月
和 山 水
人 景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

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观察 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