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下健三代代木体育馆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代代木体育馆 建筑解读

代代木体育馆  建筑解读

代代木体育馆建筑解读代代木体育馆位于东京都新宿区代代木公园内,是一座多功能体育馆。

建筑于1964年完工,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馆之一,作为体操比赛场馆使用。

此后,它还曾用于初次世山含脯隆、1986年FIBA世界篮球锦标赛、1991年女子排球世锦赛以及1993年世界柔道锦标赛等多项国际性赛事。

代代木体育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传统日本神社的设计风格,被称为“神殿体育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建筑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能够容纳13,000名观众。

代代木体育馆由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丹下健三还开创了“超现实主义建筑”的概念,他的设计风格被称为重构主义。

代代木体育馆的外观与传统神社风格类似,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日本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如木材、钢材和混凝土等。

建筑的檐口和吊顶采用了木质结构,既能起到美观的效果,又有很好的隔热和保温作用。

代代木体育馆的建筑结构非常稳定,它采用了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极高的抗震和抗风能力,非常适合于体育场馆使用。

代代木体育馆的内部设计非常简洁大气,空间感非常宽敞,观众席和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这也是比赛观赏性很强的原因之一。

体育场地座落在第二层,首层则是大厅、办公室和储物间等功能区域。

所有观众席都安装着空调系统,可以满足不同季节的需求。

除了作为体育场馆使用外,代代木体育馆还可以用作演唱会场馆、展览馆等多功能场所,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塑性。

体育馆在2012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新,引入了最新的LED照明和音响技术,以满足更高的音响和照明效果需求。

总的来说,代代木体育馆不仅作为一座体育场馆,还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它融合了传统日本建筑和现代建筑技术,为东京的城市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单曲面单层悬索结构
双曲面单层悬索结构
单曲面双层悬索结构
双曲面双层悬索结构
双曲面交叉索网结构
丹下认为:“虽然建筑形态,空间及外观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概况分析 :
体育馆总面积 9.1公顷,南 北有近6米的 高差,由一个 主馆(游泳馆) 和一个附馆 (篮球馆)及 办公与辅助设 施组成 。
第一体育馆 两片新月形的靠悬索支撑, 中间沿用了日本民族中的吊 桥撑起了整个建筑,非常的 柔性,流动。
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大斜坡的交界处,丹下健三把两个承重钢索分开, 以便减轻钢索的负荷,减少钢架的拉力,而室内,却没有一根支撑物。 房顶形成一个圆形,就像固定在柱子上的一块布。
第二体育馆
总的来说它就像一个人在用力 的拽起一个圆环。绳索没有直 接连到主塔上,而是从后面绕 出来,在主塔前绕了一圈之后 连到塔尖上。传力路径没有大 的变化,但建筑效果却突然生 动起来。
丹下健三:建筑应该拥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外形的几何解析:
这一个由瞬间的海浪漩涡而引发灵感的 设计,其类似海螺的独特造型给人很强的 视觉冲击。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 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 大型内部空间。
海浪和螺旋的设计不仅来自于美观, 更来自于大自然,与自然很好的 结合在一起,遇到强烈的狂风可以顺 着其螺旋装的线条吹走,而暴雨可以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 顺着螺旋状的线条流下
东京代代木国立体育馆
————世界首创的柔性悬索结构
设计者:丹下健三 结构师:川口卫
悬索结构基本形式
稳定索 柱, 支撑杆 吊杆 承重索 固定索, 拉索 地锚, 固定锚 基础
悬索结构的形式
• 分类: • 按屋面几何形式的不同:单曲面、双曲面 • 按拉索布置方式的不同:单层悬索体系、双层悬 索体系、交叉索网体系(鞍形索网体系)。

代代木体育馆

代代木体育馆

• 新干线正在修建,新的城市供水系统、高速交 通网络等都在加紧建设。 整个东京,生机盎然。代代木体育馆是上世纪 60 年代建筑技术进步的 象征,柔性设计当时被视为最复杂 的设计,复杂在于大跨度、大空间, 让场馆及其他设施都被统一在了这个用高张力缆索为主 体的悬索屋顶 结构之下, 它脱离了当时勒· 柯布西耶推崇的柱式造型, 被誉为划 时代的作品。 所以它还没落成,人们就纷纷跑来猎奇,就好像今天的 人们参观“鸟巢”“水立方”一样, 、 代代木体育馆一度人满为患。 如同奥运对于日本的意义,这座建筑对于日本的意义,日本人 不言自 明,而作为建筑师,丹下健三在国人中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到达了顶峰, 就像是高迪之 于西班牙、阿尔托之于芬兰一样。丹下健三,让世界看 到了一个新的日本。 • 解说:在日本人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之下,丹下设计的两座体育场馆在 短短的 18 个月内得 以顺利完工,30 多天后,人们翘首期盼的东京奥 运会终于到来。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这 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举办, 也是日本战后第一次举办大规模国际盛 会。新干线、彩电、卫星直播„„这一系列新事物的 问世都与奥运密 不可分, 它们切实的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 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于日本 的印象。
代代木体育馆 立面平面图
外壳分析
• 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海螺壳以 及人的头 盖骨等都是一种 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 “薄壳结构”。 这种薄壳 结构的表面虽然薄,但非 常耐压。模仿它们壳 体在 外力作用下,内力都沿着 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 学特征,早建筑工程中广 泛运用。代代木体育馆像 一只 巨大的海螺,外观曲 线流畅,轻快,形象动人。 • 第一体育馆为两个相 对错位的新月形,第二体 育馆为螺 旋形,像个大蜗 牛,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 中间的空地 形成中心广场。 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 系起来,贵宾 和管理人员 入口在步道的下面。观众 人流和车流也巧妙 地分开 了。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建筑师:丹下健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代代木体育馆是上世纪60年代建筑技术进步的象征,柔性设计当时被视为最复杂的设计,复杂在于大跨度、大空间,让场馆及其他设施都被统一在了这个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之下,它脱离了当时勒·柯布西耶推崇的柱式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

外壳分析: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海螺壳以及人的头盖骨等都是一种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

这种薄壳结构的表面虽然薄,但非常耐压。

模仿它们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都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学特征,早建筑工程中广泛运用。

代代木体育馆像一只巨大的海螺,外观曲线流畅,轻快,形象动人。

第一体育馆为两个相对错位的新月形,第二体育馆为螺旋形,像个大蜗牛,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中间的空地形成中心广场。

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系起来,贵宾和管理人员入口在步道的下面。

观众人流和车流也巧妙地分开了。

立面形式分析1.体型组合有两种处理方式,而代代木体育馆是将复杂的内部空间组合到一个完整体型中去。

这类建筑的特点是明显的主从关系和组合关系,造型统一,简洁,轮廓分明,给人以明显和强烈的印象。

2.相似体型的重复的第一体育馆的立面与平面悬挂在两个塔柱上的两条中央悬索及分列两侧的两片鞍形索网是屋盖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高耸的塔柱、下垂的主悬索和流畅的两片鞍形曲面组成了雄伟别致的建筑物。

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大斜坡的交界处,他把两个承重钢索分开,以便减轻钢索的负荷,减少钢架的拉力,而室内,却没有一根支撑物。

代代木体育馆介绍讲诉

代代木体育馆介绍讲诉
7/17/2020
悬索形式:劲性索
• 劲性索:是以具有一定抗弯和抗压刚度的曲线形实腹或空 腹构件来替代柔性索的悬挂结构。
• 优点:1) 由于构件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因而其抵抗局部 荷载下机构性位移的能力大大增强。
• 2) 无需施加预张力,施工方便。 • 3) 可就地取材,降低材料造价。
• 悬挂在中央塔柱上的两条主悬索+两侧的索网 • 鞍形索网的承重索采用高0.5~1.0m的7/2020
代代木体育馆是当代仿生建筑的杰
出代表,它是由瞬间的海浪漩涡 而引发灵感的设计,其类似海螺的
独特造型。两座馆都用悬链形的 钢屋面悬挂在混凝土梁构成的角
上,似蜗牛。悬索结构来源于 蜘蛛网的灵感。
第一场馆 鞍形索网
类似于悬索桥的系统,由主悬索、次索网、斜拉索、
曲线边梁、撑杆、塔柱与锚块组成。
7/17/2020
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个斜坡的 交界处,丹下把两个承重钢索 分开,以使减轻钢索的荷载, 减少钢索的拉力,固定在两根 钢索上的弯形金属横梁,焊接 在房顶的钢板上。
第一体育馆中间断开部位可以 作为自然采光带,非常巧妙。 百页窗作为外界面,变直射的 自然光为散射光。
第二体育支撑柱的顶部是采 光口,自然光由此口漫射而入, 随着馆内的顶棚螺旋般地渐渐 地明亮起来。
谢谢观赏!
7/17/2020
第二体育馆
小体育馆用一根拉紧的钢索绕着一根桅杆, 再把钢拱架固定在钢索上用来支撑 ,整个 房就像是一个人在用力的拽起一个圆环。背 索没有直接连到主塔上,而是从后面绕出来, 在主塔身前绕了一圈之后连到了塔尖上。传 力路径没有大的变化,但建筑效果生动了起 来。
7/17/2020
7/17/2020
代代木体育馆简介

代代木体育馆分析

代代木体育馆分析

丹下健三之代代木体育馆浅析日本设计界一直追求着独到的东方风情,日式的设计总是希望能够体现一种以柔克刚和朴素内敛的风格理念。

虽然现代建筑的变革同样冲击着日本的建筑界,改变了日本城市的风貌,不过就核心的本原而言,日本的建筑师一直不曾放弃他们的传统。

世界大师丹下健三是战后日本建筑界的代表,是象征高度成长的日本建筑家,城市规划家的正统,是日本建筑体系之父。

1.丹下健三Kenzo Tange简介:1.1生平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38-1941年,前川国南建筑事务所, 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并由此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59年,获东京大学工学博士, 1961年,创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1962-1979年,获哈佛大学名誉博士,于东京大学执教, 1986年,担任日本建筑家协会会长,2005年3月22日逝世,终年91岁。

1.2主要著作一览:《米开朗基罗颂——勒.柯布西耶绪论》,1939年,日本文化工作联盟出版;《1960年东京规划——构造改革的方案》,1961年,新建筑社;《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1962年,朝日新闻出版局(日文版),1965年,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英文版);《日本列岛的未来》,1966年,讲谈社;《丹下健三1946年-1958年——现实与创造》,1966年,美术出版社;《丹下健三1955年-1964年——技术与人类》,1968年,美术出版社;《丹下健三1946年-1969年——建筑与城市》,1970年,瑞士Artemis出版社(日、英、德、法文版);1970年,Gusutabo Giri出版社(西班牙文版);《人类与建筑》,1970年,彰国社;《建筑与城市》,1970年,彰国社;《21世纪的日本》,1971年,新建筑社;《丹下健三——建筑与城市》,1975年,世界文化社;《丹下健三 Studio》,1978年,瑞士Artemis出版社;《1986年东京规划——东京都临海城区与东京湾城区的设计构想》《从一支铅笔开始》,198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回忆录---15个月的时光》,1985年,新建筑社(英文版);《丹下健三》,2002年,新建筑社,丹下健三与藤森照信合著1.3、生平荣获奖项近半个世纪来,他设计的近二百个作品和方案遍及多个国家;发表过大量的专著;荣获了日本文化勋章,三十多次国际金奖和大奖,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七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十二个国家的城市、艺术或建筑协会的二十三个名誉称号。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

香川县厅舍从1955年开始着手设 计,这座建筑后来被称为让现在 建筑在日本生根的杰作。是丹下 超越日本弥生时代传统,而表现 绳文时代传统所做的努力。用了 水平栏板和跳梁,高层部分最被 称道,模仿了日本寺庙五重塔的 样式。 在这个作品中,丹下把木构建筑 所具有的美通过钢筋混凝土的造 形而提高到极限。 但是后来丹下香川县建造了新的 县厅,旧县厅成为东馆。
世界上最美的建筑之一:代代木体育场
因为这座建筑,前所未有 的,奥委会将国际奥委会功劳 奖授予了建筑师。主席布伦戴 奇在颁奖时说“体育激励了建 筑师,一方面总所周知许多世 界纪录在这个比赛馆中产生, 这个作品激发了运动员的力 量。” 同时这个比赛馆深深铭刻 在有幸参加大会的人们的记忆 中,铭刻在前来观战的追求美 的人们的记忆中。”这正是丹 下在这一时期所追求的建筑空 间与建筑功能相融合,从而在 人心中产生出和这建筑相吻合 的象征的理念。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日本建筑史上的勒柯布西耶
主讲人:陈斌 学号: 512300144202
一张不包含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根本不值得一看,因为它忽 略了长久以来人文精神所登陆的那个国度。 ————奥斯卡王尔德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1913年9月4日- 2005年3月22日),日本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为战后日本经济 腾飞时期活跃起来的代表建筑师, 影响了黑川纪章、槙文彦、矶崎新 等一代日本建筑师。 丹下曾任职前川国男建筑事务所, 设计了岸纪念体育馆。 1942年,他在大东亚建设纪念 造营计画竞赛中获首奖。 1946年,任东京大学助教授。 同年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邀请作建 筑系客座教授。在此期间,其广岛 和平纪念公园方案入选备受瞩目。 1961年创立“丹下健三、都市、 建筑设计研究所”。 1974年起,任东京大学名誉教

代代木体育馆3篇

代代木体育馆3篇

代代木体育馆第一篇:代代木体育馆位于东京都渋谷区,是一座多功能体育馆,建成于1964年,曾是1964年夏季奥运会的比赛场馆之一,现在也是日本国内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演出的举办场所。

代代木体育馆的设计师是丹下健三,他是日本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还包括大阪国际会展中心和名古屋市立美术馆。

他运用了新材料和先进技术,创造出了代代木体育馆的流畅简洁的造型。

馆内采用了可伸缩座椅的设计,可以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座位配置,最多可容纳1万5000名观众。

代代木体育馆除了体育赛事外,也经常举办大型演唱会和展览会等各种文化活动。

2019年,代代木体育馆举办了“艾薇儿世界巡回演唱会”、“杰出青年展”等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

代代木体育馆的交通十分便利,周边有多条地铁线路,同时也有多个公交车站点,可以方便前往。

馆内还设有多个便利设施,例如休息室和餐厅等,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作为日本体育文化的重要场所,代代木体育馆不仅是传统体育运动的场馆,也是现代文化艺术的表现场所,保持着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篇:代代木体育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作为比赛场馆之一而建成。

作为奥运会历史的一部分,代代木体育馆见证了无数优秀运动员的辉煌时刻,也是当时日本现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代代木体育馆的设计师丹下健三是日本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设计了代代木体育馆,还有许多其他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代代木体育馆采用了新材料和先进技术,是当时日本建筑技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此外,代代木体育馆在室内座位设计方面也是开创性的,它采用的可伸缩座位设计在当时尚属少见,给观众带来了更加舒适的观赛体验。

自奥运会结束后,代代木体育馆成为了一个多功能体育馆,除了举办体育赛事外,还经常用于举办大型演唱会和展览会等文化活动。

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高质量的设施条件,代代木体育馆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演员和运动员前来举办活动,成为了日本文化体育界的重要一环。

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代代木体育馆

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代代木体育馆

绿色环保建材DOI:10.16767/ki.10-1213/tu.2020.03.060结构主义思潮下的代代木体育馆徐雅婧1张保安2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华润置地(北京)有限公司摘要:本文通过对结构主义的阐述与分析,总结结构主义 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和体现。

并从结构主义多个特点出发对某 国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建筑作品代代木体育馆进行分析,从而更 深层次的理解结构主义建筑特征以及如何将其设计方法运用与 设计中。

关键词:结构主义;丹下健三;结构;形式;功能1 引言^构主义建筑思潮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批判和挑战 功能主义的过程中产生。

结构主义起源于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 语言学,涵盖了多个知识领域。

结构主义建筑以结构主义语言 学为出发点,从事物的内在联系来进行创造。

旨在从表层结构 出发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结构。

结构主义建筑主张从整体出发 在整体性中表现人文、历史、自然、逻辑等多方面的要素,从而营 造一种建筑和精神合二为一的空间。

2结构主义概念原则、特点及意义2.1结构主义特性结构主义的内核是结构.由各种结构转换形成的一种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特性:(1)整体性,即体系中各部分相互依 存,按照某种规律组成一个整体;(2)转换性,即结构各部分的关 系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各部分的联系与对立不断革新;(3)自身调整性,即结构的守恒性,一个结构中各部分的转换很 难超越结构的边界,产生的各组成部分都是保有该结构规律的。

2.2结构主义建筑特征(1)数量美学(2)群化思维-个体与整体的融合(3)整体性的 人性关怀。

2.3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结构主义冲击功能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以社 会、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内部结构以及外在形式美等方面进行创 新,代表建筑设计师有路易斯•康、赫曼•赫兹伯格、以及丹下健 三等;(2)运用计算机模拟形态学结合功能主义,为建筑设计提 供精准科学的模型数据,打破传统思维、不断创新,为建筑师提 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创作方法。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

顶峰之作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
合体育馆
成就:
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 日本现代建筑以此作品为界,划为之 前与之 后两个历史时期。有人甚至认为这
幢建筑是日本现代建筑达到国际水准的 标志。
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赞誉。 结构表现主义时期
原始的想像力: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 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 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 材料、功能、结构、比例,(外部、内部空间手法 和功能与结构)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高张力缆索 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 间(直指人心的力量),激发了运动员的力量。
“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 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 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 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 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 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 它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 不见踪影……”这一最基本的理念 便是丹下在建筑实践中始终坚持的 信条。
目录人物简介创作历程建筑创作活动的三个阶段典型作品分析生平荣获奖项主要著作一览综合评价人物简介创作历程建筑创作活动的三个阶段典型作品分析生平荣获奖项主要著作一览综合评价展开丹下健三编辑本段人物简介生平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 为战后50年代,丹下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典型化”的概念,赋予 建 筑比较理性的形式,开拓了日本现代建筑的新境界。代表作品有:广岛和平纪念资料 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1955年)、旧东京都厅舍(1952-1957)、香川县厅舍(1955 -1958)、仓敷县厅舍(1958-1960)等。 第二阶段 为60年代,是丹下和他的研究所成果辉煌的时期。在1960年的东京规划中,提出了 “都市轴”的理论,对以后城市设计有很大影响。在大跨度建筑方面作了新的探索,最著 名的是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1961-1964)。在运用象征性手法和新的民族风格方 面也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如山梨县文化会馆(1966)、东京罗马天主教圣玛丽大教堂 (1964年)、静冈新闻广播东京支社(1966)等。 第三阶段 为1970年以后,丹下健三及其研究所在北非和中东做了不少建筑设计,如约旦哈西姆 皇宫工程、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城市规划(1976年)、阿尔及尔国际机场等。这一时期, 丹下健三还对镜面玻璃幕墙进行了探索,重要作品有东京都新市政厅、东京草月会馆新馆。 以及大阪万博场址、基础设施规划、御祭广场(1970年)、广岛国际会议场(1989年)、 新东京都厅舍(1991年)、新宿公园塔(1994年)、富士电视台总部大楼(1996年)、 东京'Dome' Hotel(‘穹隆’大酒店)(2000年)等。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四章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四章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第一节、战后的建筑概况在建筑思潮方面,西欧和美国在战后最初二三十年中继续为建筑的现代化做贡献;日本在现在建筑中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建筑也在使现代化与本土地域性的结合中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这时期建筑虽然名目繁多,五彩缤纷,及基本观念仍属于现代建筑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工业的无止境发展与技术至上对地球和人类的危害,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批判过去,批判权威,要求分裂与自立门户的所谓后工业时代,或后现代主义,或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思潮。

这些思潮最先反映在哲学文学艺术等的批评上,到20世纪70年代也波及建筑。

本章主要涉及战后4 0至70年代的城市与建筑思潮。

一,西欧英国:在建筑设计上,现代建筑派在战争期间在英国完全站稳了脚。

20世纪50年代以英国青年建筑师史密森夫妇和斯特林为代表的新粗野主义(现代建筑派在战后的一个企图在建筑形式上创新的支派)和60年代以库克为代表的称为阿基格拉姆派所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的设想,对当时青年建筑师与建筑学生影响很大。

虽然阿基格拉姆所提出的插入式城市没有实现,却在青年中掀起了一股以钢或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巨型结构来综合解决多种用途与可变要求的建筑设计倾向,并预告了要在建筑中采用与表现尖端技术的高技派的来临。

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面对尖锐的城市交通问题,英国开始研究旧城中心的改建。

其基本见解之一是:建造架空的“新陆地”。

“新陆地”的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通与服务设施,行人可以不受干扰地自由往来与房屋之间。

这样的见解已被应用到一些大型的建筑中,如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1967)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在高技派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

自70年代起,一些英国建筑师福斯特,罗杰斯,格里姆肖,和霍普金斯等等都有采用各种尖端的工程技术,来创造端庄与优雅的建筑的经历。

此外,阿鲁普和他的联合事务所则是世界上知名的擅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的事务所。

法国: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1947-1952)是一幢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而设计的房屋。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为例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为例

1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1丹下健三与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思想1.1丹下健三丹下健三是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擅长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日本的建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在国际建筑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丹下健三青年时期,由于汇入日本的现代主义思想缺乏对日本地域文化的思考和创新,当代日本建筑形式多以传统样式为主。

丹下提出“敢于投身现实的技术世界中,建设性并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并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尝试,以合理主义的姿态”[1]。

丹下创新性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日本地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连续三年凭借日式建筑样式的设计赢得日本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这在此后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实践。

1.2贝聿铭贝聿铭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青年时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执着于寻觅在林立的摩天大厦和地域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的方法,使地域文化与建筑共生,如期甚至超预期实现了项目使命和当代价值,用建筑作品诠释对于地域文化创新性的理解。

2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1丹下健三——现代与传统的叠影2.1.1建筑元素符号从丹下健三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提炼出极具日本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

(1)香川县厅舍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与香川县的风土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产品和材料,设计成一个服务于县民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

欧美的古典风格、折衷样式是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刻板印象,而现代的日本强调民主意识,丹下对于香川县厅舍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对地域文化进行了创新。

摘要 在城市化建设的热潮之中,部分现代建筑形式趋于单一,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不断缺失的趋势。

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在反思中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建筑元素符号、构筑手法、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位建筑师对于地域文化传承手法的异同和创新之处,以期获得对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启示。

1987年 第九届 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日本

1987年 第九届 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日本

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 Kenzo Tange 日本1913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在爱媛县今治市度过他的童年;1938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受到世界级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响。

随后进入其学生前川国男创立的建筑事务所;1942年,进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46年~1974年,留在东京大学任教,并创立“丹下研究室”,培养了大谷幸夫、浅田孝、冲种郎、稹文彦、神谷宏治、矶崎新、黑川纪章、谷口吉生等日本著名的建筑师;1974年之后,曾在国内外许多大学进行教学活动,在国际交往中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见闻。

他也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们有密切的接触,互相探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1959年,荣获法国《今日建筑杂志》第一届国际建筑美术奖;1965年,荣获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功劳奖;1966年,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AIA)1966年度金奖;1967年,荣获法国文化选金奖;1968年,荣获丹麦建筑师协会(ADA)国际奖、南斯拉夫星条勋章;丹下健三(KenzoTange)主要著作:《米开朗基罗颂----勒.柯布西耶绪论》,1939年,日本文化工作联盟出版;《桂----日本建筑的传统与创造》,1960年,造型社出版(日文版),1960年,耶鲁大学出版社(英文版);《1960年东京规划----构造改革的方案》,1961年,新建筑社;《伊势----日本建筑的原型》,1962年,朝日新闻出版局(日文版),1965年,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英文版);《日本列岛的未来》,1966年,讲谈社;《丹下健三1946年~1958年----现实与创造》,1966年,美术出版社;《丹下健三1955年~1964年----技术与人类》,1968年,美术出版社;《丹下健三1946年~1969年----建筑与城市》,1970年,瑞士Artemis出版社(日、英、德、法文版),1970年,Gusutabo Giri出版社(西班牙文版);《人类与建筑》,1970年,彰国社;《建筑与城市》,1970年,彰国社;《21世纪的日本》,1971年,新建筑社;《丹下健三----建筑与城市》,1975年,世界文化社;《丹下健三Studio》,1978年,瑞士Artemis出版社(日、英、法文版);《1986年东京规划——东京都临海城区与东京湾城区的设计构想》《从一支铅笔开始》,198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回忆录---15个月的时光》,1985年,新建筑社(英文版);《丹下健三》,2002年,新建筑社,丹下健三与藤森照信合著。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

丹下健三是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就是他的杰作。

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1987年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个人荣誉丹下健三(たんげけんぞう)是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师。

1913年9月4日生于大阪府。

1935-1938年就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前川国男事务所工作了4年。

1942-1945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专攻城市规划,1949年晋升为教授。

同年获广岛和平中心设计竞赛一等奖。

并出席国际现代建筑协合大会,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注意。

1961年设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

丹下健三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特邀教授,获得过众多的国际荣誉。

URTEC1961年成立“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URTEC)。

稻冢二郎、山本浩、岩本隆等优秀人才都在这里工作过。

他们设计的山梨文化会馆、阿尔及利亚奥兰综合大学都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用丹下健三的话来说就是“能够交流的主体建筑”和“能够成长的建筑”。

山梨文化会馆地上有8层,地下2层,面积18085平方米,是一幢广播、报纸和印刷业共同使用的综合性建筑。

在考虑各企业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彼此方便的联系和将来扩建的可能。

为此,作者采用了四行圆筒形结构作为主要支柱,楼梯、电梯、卫生间和空调机都布置在圆筒内。

柱子之间架设办公室、播音室和印刷工厂。

其中广播位于最上层,下面是报社和印刷厂,位置布置很合理。

在各层之间还留出许多空间作屋顶花园,为将来扩建做准备。

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土的粗糙质感、楼板和圆筒交接处的梁头,愈加强调了这幢建筑物的结构,暗示着它将来的成长。

山梨会馆建成之后就进行过扩建,这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立体交往空间。

体育馆1964年建成的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是为第18届奥运会修建的。

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总 体 分 析
作 品 分 析

平面两个错位的新月型的是第一体育馆,也就是图中 所指的游泳馆。平面如蜗牛形的是球类馆,也就是图上 所指的第二体育馆。
结构分析
第一场馆
其类似于悬索桥的系统, 两边各有一个半圆形的 混凝土的刚环,刚环于 地面形成一个倾角,丹 下并没有把主揽铆钉在 中轴线上,而是在各个 端部伸出了一个尖角的 • 钢索吊桥的基 铆钉,这样才形成了最 终两个错开半圆的样子。
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人物简介
• 生平
丹下健三(KenzoTange)1913年生于 大阪,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 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 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开始在 国际上崭露头角。丹下健三最强调建筑 的人性化。1987年他获得成为普利兹克 建筑奖。
• 顶峰之作
• 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 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 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 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 “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现代建 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 历史时期。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 一人的赞誉。
第一场馆
第二场馆
采光
第一体育馆悬索部分在外立面形成屋脊,屋脊两侧面 是采光面:在馆内形成了一条美丽新颖的光带,于波纹荡漾, 泛着点点两馆的睡眠形成呼应,是整个体育馆的气氛更具有活力,该 光带每部空间的设计为:一百叶窗作为外界面,变折射光,内部具有 人工照明一满足馆内照明的需求。 第二体育馆的支撑结构主谓语一侧的观众席后的通道处,由于 支撑住的顶部是采光口,自然光由此口漫射而入,随着馆内的顶棚自 上而下逐渐螺旋般地逐渐逐渐的明亮起来,光明柔和而飘逸,加强了 螺丝选型悬索构件所构成线条的顶棚所创造的向上的动势,运动员处 于运动场上感到是一种力量,一种奋力向上的力量,体现了高攀搏击、 焕发活力的体育精神。

世界着名建筑师之丹下健三

世界着名建筑师之丹下健三
National Gymnasiums for Tokyo Olympics , Tokyo , Japan
第一体育馆为两个 相对错位的新月形, 第二体育馆为螺旋 形,两馆南北呼应 形成中心广场,其 主轴线与用地北面 的明治神宫的轴线 一致,主要入口位 于西北的原宿和南 面的涩谷。用地内 设置东西向宽敞的 人行步道将两馆联 系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并将人流和车 流明确的区分开来, 贵宾和管理人员的 人口在步行道下面。
1967-1968年京都城市轴规划等。
东 京 规 划
广 岛 规 划
创作阶段
※ 著作
丹下健三还是一位著作家,主要著作有 《米开朗基罗颂----勒·柯布西耶绪论》,1939年,日本文化工作联盟出版; 《桂----日本建筑的传统与创造》,1960年,造型社出版(日文版),1960年,
耶鲁大学出版社(英文版);
日本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 1961—1964
National Gymnasiums for Tokyo Olympics , Tokyo , Japan
第二体育馆建筑面积 5591平面米,固定座席 3389名。在直径65米的 圆形平面只设一根高 35.8米的独立柱,主索 为直径40.6厘米的钢管 呈螺旋状,一端在柱顶, 另一端锚固在地面,主 索与看台外缘之间用钢 架向心布置。屋面为3.2 厘米厚的钢板焊接而成。
英、德、法文版),1970年,Gusutabo Giri出版社(西班牙文版);
《建筑与城市》,1970年,彰国社;等
下篇
作品赏析
日本东京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 1961—1964
National Gymnasiums for Tokyo Olympics , Tokyo , Japan

代代木体育馆.

代代木体育馆.

结构与空间
• 这种悬索结构实现了大空间,大跨度的 可能,使室内场地不受柱网的干扰。
丹下创造出了一个 奇迹,在承受拉力最 大的两个斜坡的交界 处,他把两个承重钢 索分开,以使减轻钢 索的荷载,减少钢索 的拉力,而室内,却 没有一根支撑物。房 顶形成一个圆形,就 像固定在柱子上的一 块布。 • 这种组合悬索结构, 不仅满足了建筑造型 的需求,也满足了建 筑功能的需求,它可 以通过适当提高场地 上方的净空高度,两 侧下垂的悬索屋面蒸 好与看台升起坡度一 致,可使所形成的内 部空间体积最小,利 用中央支承结构还可 以设置天窗满足室内 采光要求。
建筑结构与空立面形成屋脊,屋脊两侧面是采 光面:在馆内形成了一条美丽新颖的光带,于波纹荡漾, 泛着点点两馆的睡眠形成呼应,是整个体育馆的气氛更具 有活力,该光带每部空间的设计为:一百叶窗作为外界面, 变折射光,内部具有人工照明一满足馆内照明的需求。 第二体育馆的支撑结构主谓语一侧的观众席后的通道处, 由于支撑住的顶部是采光口,自然光由此口漫射而入,随 着馆内的顶棚自上而下逐渐螺旋般地逐渐逐渐的明亮起来, 光明柔和而飘逸,加强了螺丝选型悬索构件所构成线条的 顶棚所创造的向上的动势,运动员处于运动场上感到是一 种力量,一种奋力向上的力量,体现了高攀搏击、焕发活 力的体育精神。
建筑简介
•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 (1964年)建筑师:丹下健三。 •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 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 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 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 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 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 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外壳
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海螺 壳以及人的头盖骨等都是一种曲线均匀,质地 轻巧的“薄壳结构”。这种薄壳结构的表面虽 然很薄,但非常耐压。模仿他们壳体在外力作 用下,美丽都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学 特征,在建筑工程中广泛运用。代代木体育馆 像是一只巨大的海螺,外观曲线流畅,轻巧, 形象动人。而且它靠这种大扭曲的屋面更使得 室内空间增加了动感,体现体育精神!

代代木体育馆 建筑解读3篇

代代木体育馆  建筑解读3篇

代代木体育馆建筑解读第一篇:代代木体育馆的外观与结构设计代代木体育馆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场馆,位于日本东京都渋谷区代代木公园内。

它是由丹下健三设计的,是一个现代主义的建筑,当时它展现了日本国家在科技和建筑领域的发展实力。

以下是我对它的外观和结构的解读。

外观该建筑的特点是结构精致,外观简单,体积巨大,几何形态明晰。

它呈圆形,高约46米,直径95米。

圆形的外形代表了永恒、团结和公正,符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理念;同时它的外墙由横纹混凝土制成,增强了建筑的质感。

建筑物的外表面没有其他装饰,仅仅利用横纹混凝土的质感来产生光影的变化,但它却并不会失去优雅美观的特质。

体育馆四周的广场和人行道是一个公共空间,人们可以从人行道上看到整个建筑。

为了隔绝建筑的立面和人行道之间看似抹上的灰土,丹下建筑师原本定想采用新型防污涂料。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雨水和空气会反而加速建筑物表面的污染,还会使涂层更损耗、更难维护。

为了找到一条不增加建筑维护成本的好方法,他改变了想法:“不如让建筑本身变成洁净的化身。

”因此她便仅仅采用了混凝土外表。

这种混凝土有一定的触感,构成了建筑的轮廓线,看来十分简约,却又很有力的凸显了建筑的主体。

结构代代木体育馆的主要结构是伸缩式的,它可以通过移动更改观众的位置。

在日本地震频繁的环境下,丹下建筑师的设计巧妙地体现了建筑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为此建筑中使用了128支14米高的钢柱和77米直径的主屋顶,将重量分散在钢支撑上。

为了改善室内的声学效果,他使用了一种轻钢板和竹制板的夹层材料来制作屋顶。

此材料具有良好的隔音和反射。

总的来说,代代木体育馆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它通过其几何形态和稳定的结构来体现日本人对现代化、简约和高效的理念。

代代木体育馆 建筑解读

代代木体育馆  建筑解读

代代木体育馆
1.代代木体育馆简介(设计师,坐落位置,建筑的背景,灵感来源,设计理念)
2.代代木体育馆的建筑形态分析
3.代代木体育馆功能区划分及功能区分析(每个功能区的功能是什么,这样划分的目的)一.代代木体育馆简介
1.设计师:丹下健三(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东京奥运场馆设计师,曾普利兹建筑奖,看重并主张建筑的人性化)
2.坐落位置:日本东京
3.建筑背景: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而建造
4.灵感来源:瞬间的海浪旋涡
5.设计理念:彰显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展现日本新的建筑理念
6.概况分析:①占地面积:91公顷(主馆25396㎡、副馆5591㎡)
②主要分区:游泳馆(主馆)、篮球馆(副馆)
二、代代木体育馆建筑形态分析
1、主馆
①主馆形态演变
②主馆平面图
③主馆
2.副馆
①副馆形态演变
②副馆平面图
3.为什么选取海浪为主要设计元素?
①背景原因:20世纪60年代,建筑界新的思潮风起云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呼声风起云涌,当时的建筑界的情况就如同海浪一般,异常澎湃,朝夕瞬变。

②国情原因:作为一个临海国,大海对于日本来说非常重要,里面有它赖以生存的物产,所以日本人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③视觉原因:不管是主馆的尖锐海浪形还是副馆的旋涡形,都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冲击感,其独特的造型更是让人记忆尤深。

4.在建筑中,哪些地方与仿生学相结合?
①如同海浪一般的建筑外形
②建筑顶部的悬索结构,灵感来源于蜘蛛网
5.顶面悬索结构分析
①主馆
②副馆
三、功能区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屋面曲线。
结构分析
• 屋面结构分析:
长轴方向有两根相距126m。 高40.4m的钢筋混凝土桅杆柱, 两根各由37根外径330mm的钢 缆组成的主索支撑于两根桅杆之 上。次索沿短轴方向布置,穿过 主索与外围的钢筋混凝土支座环 连接。索网上部用焊接起来的 4.5mm厚的钢板覆盖,内表面用 石棉板保护。
项目概况
• 第一体育馆(游泳馆) • 建筑面积:25396平方米
长边240米 短边120米 • 建筑高度:最高处40.4米
南北有近6米的高差 • 建筑层数:地上两层 地下两层 • 座位数量:15000个 • 混响时间:控场3s 满场1.9s
项目概况
• 第二体育馆(球类馆) • 建筑面积:5591平方米
圆形平面 直径70米 • 建筑高度:最高处35.8米 • 建筑层数:地上一层 地下一层 • 座位数量:4000个
项目概况
• 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 屋面结构:悬索结构 • 屋面防水:经2006年整修后应
该为防水卷材和防水涂料混合 模式。(资料不详)
项目概况
• 天窗形式 • 第一体育馆:斜坡式天窗
• 屋面结构:悬索结构 • 屋面结构主要组成部分:两个塔柱上的两条中央
悬索及分列两侧的两片鞍形索网 • 跨度:为126*120m
结构分析
• 屋面结构形成过程: 1.首先,是一个类似悬索桥的系统,它是吊起整个巨大屋面的主要构建 2.然后,两边各有一个半圆形的钢筋混凝土刚性环被从主缆上伸出的众
多钢缆吊离地面,与地面形成一个倾角,整个体育馆的基本形态就是这样。 3.另外,在众多吊索的中央可能增加了一道圈梁,以制造出现在这样的
两道悬索形成一个脊,脊的两侧 为采光用的天窗,在室内形成两道 光带,符合整个建筑的形体及氛围。 • 第二体育馆:锥形天窗
支撑柱的顶部为采光口
第 一 体 第二体育 育 馆室内图 馆 室 内 图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
游泳馆立面图 剖面图
设计图纸
地下一层平面图
地下二层平面图
设计图纸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结构分析——游泳馆
结构分析
• 屋面结构分析:
此建筑的神奇之处在于,丹下 健三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个斜坡 的交界处,他把两个承重钢索分 开,以减轻钢索的荷载,减少钢 索的拉力,形成现在的平面。在 室内,却没有一根支撑物。屋顶 形成一个圆形,就像固定在柱子 上的一块布。
造型分析
• 结构形式自然而言带来了错开 的新月形的平面形式,给体育 入体 育馆内。此外,两根主索之间 的缝隙还设置了顶光,勾画出 屋脊轮廓的同时,也在视觉上 形成了一个流线型的、宏伟别 致的内部空间。
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详细介绍
目录
• 项目概况 • 设计图纸 • 结构分析 • 造型分析
项目概况
• 项目名称: 日本东京代代木体育馆
• 建筑类型:体育建筑 • 项目介绍:是日本为举办第十八届奥林匹克 运动
会而建造的体育馆,现在主要作为冰上曲棍球比 赛场所,也有很多歌手及艺人举行演唱会。 • 总占地面积:91公顷 • 建筑师:丹下健三 • 施工时间:1963年2月-1964年4月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