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合集下载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本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临床要点,及时诊断并给以正确疗法。

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于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已确诊为Tdp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4例患者进行治疗后心律失常得以终止,其中10例患者予以硫酸镁治疗,6例患者予以异丙肾上腺素,4例患者予以临时心室起搏器以提高心室率,1例患者死亡。

结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引起住院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应迅速做出诊断并给予补镁补钾、安置临时心室起搏器等多种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心率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由法国医生Dessertenne于1966年命名的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是其主要发病特征。

发作期间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心悸、头晕,严重者可致心源性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甚至因室颤而致心脏性猝死。

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收治的24例TDP 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Tdp患者为本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均符合疾病的诊断标准,并经心电图检查、临床病理等确认。

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1.8 ± 5.6)岁;均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其中出现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的患者12例。

发病诱因总结: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例,不稳定心绞痛4例,低血钾4例,手术2例,心力衰竭2例,药物因素1例,脑卒中1例,重症心肌炎2例。

大部分患者均存在易感因素,其中电解质紊乱的有14例,腹泻6例,感染9例,有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感因素。

1.2 心电图特点疾病发作时患者QRS波群增宽>0.12 s,形态多变且不规则,每隔5~20个心动周期QRS波方向会发生变化,波形绕基线上下扭转,患者的心率一般为170~250次/min。

7例患者发作数秒至十余秒后可恢复至正常窦性心律,隔一定时间后再次反复发作。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知识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知识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相关知识概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之间的、主波方向忽而向上忽而向下近似扭转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病人在非发作期有显著的Q-T间期延长。

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可为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传导阻滞伴心室自主心律异常缓慢,低血钾或低血镁,变异型心绞痛,心肌炎,引起Q-T间期延长一些药物反应,如锑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乙胺碘呋酮和酚噻嗪类以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概述1.临床表现短暂发作可仅有黑朦、头晕,持续时间较长时可引起晕厥、抽搐,导致室颤和猝死。

2.心电图(1)宽大畸形的ORS波形,其形态、振幅、时限易变,ORS主波方向不断变化,每隔3~10个QRS波其方向便围绕基线上下扭转一次,R-R间期不规整。

(2)可由R-on-T或R-on-P的室性期前收缩诱发。

(3)有Q-T或Q-U时间延长,达0.6s以上。

(4)心室率可达200~250/min。

鉴别诊断尖端扭转性室速需和心室颤动波相鉴别。

心室颤动时无QRS波围绕基线上下扭转的特点;短暂发作的尖端扭转性室速仅有黑矇、头晕,但室颤时病人表现为全身抽搐、意识丧失。

治疗概述1.首先针对病因,低钾时补钾,低镁时补镁(一次静注25%硫酸镁2g,如仍不能终止,可第2次静注,接着以3~20 mg/min静滴)。

心绞痛者纠正心肌缺氧。

2.拳击心前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3.同步直流电击复律。

4.应用加速基本心率和缩短Q-T间期的药物,首选异丙基肾上腺素1~4 μg/min静滴,使心室率维持在100/min左右,对非QT间期延长者禁用,其次为阿托品静脉注射。

5.人工心脏起搏器,尤适用于有高度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者。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症,由于心脏率失常而出现的,多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当中,其表现为心搏过速,心律不齐,伴有明显的心绞痛和胸骨疼痛。

原因主要有基础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心脏传导系统紊乱,体力活动过度,服用激素类药物,以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编码的遗传性病变等可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等,患者大多会出现心动过速时的惊恐感,头晕,上腹部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

检查可以发现心律不齐,伴有单流联合左束支或右束支扭转,有时可发现体力活动诱发的异常心肌收缩,有时可以发现心室反射活动的综合征。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建议通过心电图检查,以及进行血液分析,血清氨基转移酶、钾、钠等的测定,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检查。

如果检查出病因,如心肌病、电解质紊乱、心脏传导系统紊乱等,患者可行相应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虽不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但通常存在演变的可能性,因此,开展诊断并加以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及时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展,使患者可以保持有效的心脏功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对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其并发疾病,常用药物治疗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苯巴比妥和普萘洛尔等。

同时,患者应避免体力活动过度、食用刺激性食品、服用激素类药物,还应具有良好心理状况,常进行心理治疗及运动治疗。

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应及早进行药物治疗,有助于保持心脏正常功能。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一疾病,它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患者初期症状不典型,因而容易被漏诊和误诊。

也有可能出现恶化的情况,因此,国内外专家建议,对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尤其青少年和儿童,应定期检查心电图,发现心脏病变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动扑动颤动、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诊断和急救处理严重心律失常通常指可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短暂意识丧失或猝死等危急状态的心律失常。

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临床特点:突然发作并突然终止,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数小时或数日,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晕厥先兆或者晕厥。

2、心电图特点: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辨,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心律绝对规则,频率多在150-240次/分,QRS波与窦性者相同,但若有束支传导阻滞或因差异传导时可宽大畸形,ST-T可有继发性改变。

3、急救处理:可先用简单的迷走神经刺激法,但此种方法在急危重症抢救中受到一定限制,对于无效或效果不良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用药原则切忌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使用,应为临床医生所注意。

(一)机械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

①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吸动作(Valsava法);③颈动脉按摩,病人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约5-10秒,如无效再按摩左侧,切忌两侧同时按摩,以防引起脑部缺血;④压迫眼球:嘱病员眼球向下,用拇指压迫一侧眼球上部10-15秒,如无效可试另一侧,此法老人不宜,有青光眼或高度近视者禁忌。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①维拉帕米(异搏定):5mg稀释后静注(5分钟),发作中止即停止注射,15分钟后未能转复可重复一次;②普罗帕酮(心律平):70mg稀释后静注(5分钟),10-2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一次;③三磷酸腺苷(ATP):为一种强迷走神经兴奋剂,常用ATP-20mg 稀释后快速静注,5-10秒内注射完毕,3-5分钟后未复律者可重复一次;④洋地黄:西地兰0.4mg稀释后缓慢静注,2小时后无效可再给0.2-0.4mg,室上速伴有心功能不全者首选,不能排除预激综合征者禁。

(三)电复律。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一)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常见冠心病,特别是曾有心肌梗塞患者。 其次是心肌病变、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 (二)其它病因:代谢障碍、药物中毒、延长综合症、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脑心综合症等。 (三) 偶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室性心动过速
二、发病机理 (一) 心室折返:以下2 个概念反映此机理 1 心室晚电位(ventrical late potencial): 心室肌内存在缓慢的不同步传导,致心室肌某局部的电活动 延迟,位于QRS主体后的舒张期。(如心肌梗塞),用时间 叠加原理通过信号平均技术再经高通沪波处理,可记录到QRS 终末部ST段中的高频低振幅的电活动。
室性心动过速
(七)Brugada综合症: 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并V1~V3ST段抬高,或仅有
V1~3VST段抬高,出现类似R’波,并有室颤发作史。 ICD能有效地预防心脏性猝死。 在安置后,可试用胺碘酮或(和)β受体阻滞剂。
室性心动过速
(一)早搏型 最常见,一般均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可 持续或反复发作,以一室早开始,突发突止。
心电图特点:
1 室早开始,心室率多130~180次/分,QRS波增宽畸形,
2 节律规则或略有不规,
3 3 可见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 4 4 偶有1:1室房逆传,QRS后有逆行P波,兼有不等
早期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平台期或3 相早期, 晚期后除极:发生在复极完成或接近完成即3位相后。
当后电位达阈值时则引起一次触发活动,若连续发生 则为心动过速。
膜电位震荡Hale Waihona Puke 钙离子内流有关。室性心动过速
三 室速分类 从病因学:器质性心脏病 全身疾病 特发性(发生在“正常心脏”)

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及临床治疗

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及临床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在临床治疗中属于一种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常伴发尖端扭转室速,其多发群体通常为QT间期延长者[1]。

QT间期延长总共有2种类型,一种为先天性,另一种则是获得性,其中获得性在临床中发病的概率最高,其发病因素具有多种,如心脏疾病、治疗药物以及电解质紊乱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均有可能导致获得性QT间期延长发病,此症具有非常的误诊率,所以,为避免发生患者治疗被延误的情况发生,应给予其临床治疗高度的关注[2,3]。

本文通过探析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抽签法随机抽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本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20~60岁,平均(40.1±1.4)岁。

1.2患者入选及排除标准[4]1.2.1入选标准:QT间期发生有延长现象,并探查到诱发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根本性因素,同时发作心电图伴有较为典型的扭转型室速表现,男性患者的QT期间延长指心率需> 450ms,而女性患者则是>460ms。

1.2.2排除标准:明确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属于先天性者;获得性诱发因素不清楚者。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发作特征本研究50例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其症状均表现为黑或晕厥,1d发作次数最高可达30次,平均发作次数(2.1±2.1)次。

而在心率方面,病情发作前,其1min内平均值为(58±14)次,病情发作后则为(66±10)次。

其中,自限性患者所占的比例为60%(30/50),治疗中经电转复恢复所占的比例为58%(29/50),心室颤动所占的比例为28%(14/50)。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抢救体会及原因分析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抢救体会及原因分析
心 电 图 示 : 性 心 动 过 缓 , 4次 / n QT 间 期 窦 HR 4 mi,
品 1 0mg 提 高 心 室率 , 者 心 率 增 快 , 出 现 室 性 . , 患 未 心 动 过 速 , 续 阿托 品 0 5mg静 注 , 日 4次 。 5 d 继 . 每 后低血钾 纠正, QT 间期 正常 。
钾 纠正, 再 发生室速 。 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例 2 女 , 0岁 , 作 性 意 识 丧 失 8h : 4 发 。患 者 纳 差
乏 力 3 d 在 某 医院 静 滴 1 % 葡 萄 糖 5 0 ml 维 生 , 0 0 加
素 C 2 0g 地 塞 米 松 1 . , 0 mg共 3d 否 认 呕 吐 、 泻 , 腹
/一 i. 1拢 盎 乳 涛 . :
: I _ r 『l,i y! I_i’
图 2
期 延 长 , 发 多 源 室 性 早 搏 , P。立 即 静 注 利 多 卡 频 TD
因 5 , 酸 镁 2 5g+1 %葡 萄 糖 4 , 时 静 0mg 硫 . 0 0ml同
郭 演 平 , 淑 慧 张
( 西省扶风 县人 民医院 内二科, 西 扶风 720 ) 陕 陕 2 2 0
中 图 分 类 号 : 5 1 7 R 4 .1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2—0 6 ( 0 2 0 10 7 4 2 0 )9—0 3 0 8—0 2
1 病 例 介 绍 例 1 女 , 2岁 , 然 心 悸 短 暂 意 识 丧 失 6h 6 : 6 突 。 d前 因 浮肿 自服 双 氢 克 尿 噻 2 , 日 2次 , 2 5 mg 每 共 d 食 纳 减 少 、 力 。 6 h前 突 然 心 悸 、 晕 、 噱 , 。 乏 头 黑 继 之 意 识 丧 失 . 续 约 数 十 秒 自行 缓 解 , 频 繁 发 作 。 持 但

4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分析

4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分析

4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分析作者:赵建霞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硫酸镁治疗方案终止,6例应用异丙肾上腺素终止,1例安置临时心室起搏器终止,死亡4例。

结论熟悉掌握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特点,积极应用硫酸镁、异丙肾上腺素等,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分析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s,TDP)是1996年法国学者Desserenne提出并命名的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类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病与心肌复极异常有关,由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易发展为心室颤动[1]。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治,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41例,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32~79岁,平均68.4岁。

1.2基础病因及诱因依据Jackman分型对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41例进行发病诱发因素总结,具体见表1。

1.3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病因给予综合治疗,如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给予硝酸盐类及钙离子拮抗剂,解除手术及应激创伤等为基础治疗;加用硫酸镁治疗方案:25%硫酸镁8 ml加入10%葡萄糖20 ml静脉注射,约5 min左右注完,10 min后根据治疗反应可重复1次,5次为1个疗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后给与硫酸镁持续静脉滴注。

2结果30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应用硫酸镁治疗方案,并依据血钾测定结果静滴氯化钾(3~6 g/d)终止,6例经硫酸镁无效者经改用异丙肾上腺素(1~4 μg/min)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终止。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措施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措施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措施相信大家对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的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疾病,不过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危害性非常的大,所以大家一定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信息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措施。

对属于获得性病因者(间歇依赖性TdP)(1)静脉补钾和补镁低钾可使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降低,使复极延迟,根据缺钾程度通常用氯化钾静脉滴注方式给予;镁可激活细胞膜上ATP酶而使复极均匀化以及改善心肌代谢等,予1-2g硫酸镁稀释后缓慢静注,继以1-8mg/min持续静滴,即使血镁正常亦无妨。

(2)异丙肾上腺素1-4μg/min静脉滴注,随时调节剂量,使心室率维持在90-110次/min之间。

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可缩短QT间期及提高基础心率,使心室复极差异缩小,有利于控制TdP的发作。

(3)TdP发作时,可试用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但禁用Ⅰa、Ⅰc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4)TdP持续发作时,应按心搏骤停原则救治,有室颤倾向者,可用低能量电复律。

(5)对顽固发作伴严重心动过缓、严重传导阻滞者,药物应用有矛盾,宜安装永久调搏器。

对属于先天性病因者(肾上腺素能依赖性TdP)(1)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药物,常用美托洛尔25-50mg,日2-3次日服或普萘洛尔10-30mg,日3次口服。

β阻滞剂可使心率减慢,QT间期因此延长,但QTc可能缩短。

治疗效果以长期随访不再有晕厥发作来衡量,而QT间期可能并不明显缩短。

(2)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持续性发作者可采用直流电复律或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3)患者应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及精神刺激,禁用延长心室复极和儿茶酚胺类药物。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心脏疾病,那就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了,我们知道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症状,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措施。

尖端扭转型室速习题

尖端扭转型室速习题

尖端扭转型室速习题
1.治疗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应首选()
A. 硫酸镁
B. B.氯化钙
C. C.氯化钾
D. D.利多卡因
E. E.碳酸氢钠
2.多潘立酮与下列哪些药物合用,可能增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 )。

A.伏立康唑
B.克拉霉素
C.胺碘酮
D.奥美拉唑
E.泮托拉唑
3.可用于难治性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是()。

A.利多卡因
B.奎尼丁
C.普鲁卡因胺
D.胺碘酮
E.维拉帕米
4.关于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叙述,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A.呈室性心动过速的特征,Q—T间期延长
B.心室律绝对整齐
C.QRS波群围绕基线不断扭转
D.发作时常出现R一on—T现象E.QRS波群形态一致
5.红霉素可引起( )。

A.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B.双硫仑样反应
C.吉海反应
D.红人综合征
E.肺毒性
6.甲硝唑可发生( )。

A.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B.双硫仑样反应
C.吉海反应
D.红人综合征
E.肺毒性
7.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常首选()
A.利多卡因
B.电复律
C.异丙肾上腺素
D.人工心脏起搏
E.体外除颤
8.青霉素可发生( )。

A.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B.双硫仑样反应
C.吉海反应
D.红人综合征
E.肺毒性
9.含水物料的水分,按其在固体物料中存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A.重力水分
B.表面水分
C.毛细管水分
D.化合水分。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指心室内快速而规则的激动,频率100-250次/分的宽QRS波心动过速。

室速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的分类方法有:按QRS波群的图形可分为: 单形性室速:每一阵发作中,QRS为同一形态。

多形性室速:同一阵发作中有两种或更多不同形态的QRS波群。

尖端扭转型室速:QT间期延长,每隔数个或十几个心动周期,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向相反方向逆转一次。

按每阵连续发作的持续时间分为: 非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小于30秒,无晕厥或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持续性室速:每阵发作大于等于30秒,或虽未达30秒,病人已有意识丧失,需紧急电复律。

【入院评估】一、病史采集要点1.现病史详述起病过程: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类型、有无突发突止特点,以及心动过速终止的方式。

主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晕厥等及其经过。

心功能不全进展的情况:有无活动后气短、夜间平卧及憋醒情况、端坐呼吸,活动或劳动耐力情况,进而评价心功能分级。

注意询问有无脑、肾、心、肺等处的栓塞症状。

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既往治疗的医嘱遵从情况。

2.既往史: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有无应用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无心脏手术史,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诱因,既往心电图是否存在长QT间期表现等。

3.个人史:叙述是否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职业。

4.家族史:叙述在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类似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1.心脏体征:发作时心率快慢、节律,心尖搏动位置与范围,有无震颤、心界大小,心脏杂音的部位、时相、性质、强度、传导、随体位等的变化。

2.心功能不全体征:颈静脉充盈度、肝脾大小,下肢及腰骶部浮肿情况、肺部湿罗音,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或奔马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一)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头晕,接近晕厥或晕厥。

(2)体征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A波,S1强弱不等,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连续发生的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速。

可达龙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 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可达龙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 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2007年5月护理学报May,2007第14卷第5期JournalofNursing(China)Vol.14No.5【个案研究】可达龙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滕中华,王勇,曹世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CCU,广东广州510515)[关键词]可达龙;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R54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969(2007)05-0091-01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是法国学者Dessortenne于1966年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1979年Sclarotsky又称之为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

近年来认为是一种伴有Q-T间期延长的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

缓慢型心律失常为引起TdP最常见的原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引起TdP几率高,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者亦可发生,由于Q-T间期长,增加不应期的离散,引起折返,形成TdP[1]。

可达龙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目前普遍认为其不良反应少,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确实,且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其他药物,对心功能无影响[2]。

我院2005年2月1例患者使用可达龙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79岁,因反复胸闷、心悸2年,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高血压2级、左室肥厚;2型糖尿病。

入院查体:心率150次/min,血压16.8/9.3kPa(126/70mmHg),神志清楚,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可闻及3/6收缩期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

入院时心电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以左心扩大为主,二尖瓣钙化合并重度反流,主动脉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射血分数(EF):36%。

24h动态心电图及床边心电监测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速,阵发性房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速,QTc间期:0.47s,查血清钾3.7mmol/L。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32 0
J U N LO R C IA L C R C O R A FP A TC LE E T O A
脏性猝 死 的预 防 一A ,H / s c A A E c指南 解读. 世界 急危 重病 医学 杂志 ,20 4 07, ( ) 11 3 :8 7 (  ̄

2 !2 : : 1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9914 19 .06
心室肌内折返径 路和折返 时 间的多变 , 现为室性 Q S—T 表 n
( 收稿: l 一 ) 2 0 l 0 3 6
作 者 单住 :65 0 山 东省 乳 山 市人 民 医院 24 0
T波降支融合 , Q—T间期长达 0 5 s有 清钾为 2 6 m lL . m o 。临床上给予 /
1 %氯化钾静脉滴注 ,5 0 2 %硫酸镁静脉 推注。同时静 脉滴注 异丙肾上腺素 , 心室率 维持 在 10次/ 左右 。经上述 治 将 0 分 疗后 , 室性早搏消失 ,d T p终止 , 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 。 Q—
T p的治疗根本措施是根治病 因, d 预防复发 。对 间歇依
赖 型 T p 首先要 寻找并消除引起 Q—T间期延长 的病 因 , d, 针
关联 、 也有散发 的, 其发生 系交感神经张力增强所致 ; ②后天
获得性 T p又称 间歇依 赖性 T p 是在继发 性 Q—T问期延 d d, 长基础上发生 , 与运动及情 绪波动等 因素无 关 , 发生机制 其 可能是心室肌细胞弥漫 性传导 障碍引起不均匀 复极或复极 延缓 …。Q— T间期延长者心室肌细胞不均匀复极化的时间
Q—T问期 0 5 s .0 。给 予安定 口服 , 酸镁 静脉推注 , 硫 复方丹
图 1 室性 早 搏 , 端 扭 转 型 室 性 心动 过 速 。 尖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5例报告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5例报告

期、 T—U波 均 正 常 ; 阿 托 品 使 其 发 作 时 间 延 长 ; p阻 滞 ④ ⑤ 剂 、 类 抗 心 律 失 常 及胺 碘 酮 治 疗 无 效 ; 异 搏 定 治 疗 极 有 I ⑥ 效 。⑦ 室 早 联 律 间距 极 短 (8 30 s , 发 生 在 前 一 心 动 20 2m )可
s 段 终 末 或 T波 的开 始部 位 。 r r
T P 是一种特殊 类型室性心动过速 。 D) 近年来 , 临床上发现多
种 病 因 皆 可 发 生 T P 随着 研 究 的 进 展 , T P病 因 、 型 、 D, 对 D 分 发 病 机 理 及 治疗 方 面 均 有 进 展 性 认 识 ,T P并 非 单 一 实 体 D
Q—T间期正常 4例 , 中 1 其 例呈 R n oT现象 , 联律间距缩短
至 3( s 1 中低 血 钾 8例 , 常 7 。 0k 。 5例 n 正 例 14 T P分 型 、 D 依 据 室 速 的 , 图 特 点 、临 床 表 现 和 疗 效 t电 k 将 本 组 扭 转 型 室 速 分 为 3个 亚 型 “ 1I 为 并 Q—T间 。 。( ) 型 期延 长的 T P本 型为典型 T P 1 例 中有 1 例与它符合 。 D , D ,5 1 其 特 点 为 : 发作 前 或 发 作 间 歇 时 窦 性 心 律 的 Q—T间 期 延 ① 长 ,U波 明 显 , T波 增 宽 、平 坦 、高 大 或 深 倒 ;② 发 作 常 以 R n 式 开 始 , 于 Q—T问 期 已延 长 , 联 律 间距 一 般 不 oT形 由 故 短 , 在 50—7( s 甚 至 8(n 左 右 ; 室 速 率 可 达 20 常 0 0k , n 0ks ③ 0 次 /m n以 上 , R i Q S主波 每 隔 5 0 心 搏 绕 基 线 突 然 或 逐 —2 个 渐 转 至 相 反 方 向 , 作 时 频 率 逐 渐 加 速 , 中 止前 又 逐 渐 减 发 于 慢 且 振 幅 变 大 ; 发 作 历 时较 短 , 秒 到 数 十 秒 , 易 反 复 ④ 数 但 发作 且会发展为室扑 、 颤 ; 基础 心律为窦性心动过缓 , 室 ⑤ 窦 房 阻 滞 或 高 度 房 室 阻 滞 时 最 易 发 生 T P ( )Ⅱ 型 为 并 D 。 2 Q—T间期 正 常 的 T P 此 型 较 少 见 , 组 有 3 。其 特 点 为 D, 本 例 ① Q—T间 期 始 终 正 常 ;② 室性 异 位 心 律 联 律 间距 不 长 ;③ 起 搏 防 治 无 效 ;④ 交 感 刺 激 治 疗 可 使 病情 恶 化 ; I 抗 心 ⑤ 类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
用后 患者 可 能 出 现 的并 发症 和 不 良反 应 , 并 及 时进 行 护 理
干预 。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1 8例 , 均符合疾病 的诊断 标准 , 并经 临床病理 、 心电 图检 查等确 诊 。其 中男 6例 , 女1 2例 , 年 龄3 6~ 7 3 ( 4 7 . 6± 2 . 6 ) 岁; 均 出现 头 昏、 胸闷、 心悸 等症状 , 其 中出现 阿斯综合征 或晕 厥 1 2例 。诱 因为 : 1 5例患者合 并基础 疾病 ,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6例 , 不稳定性心绞痛 4例 , 心力衰竭 2例 , 心动过缓 2例 , 脑卒 中 1例 ; 1例有高血压病史 , 自行 口服 降压药剂 量过 大 ; 2例元基 础疾 病 , 但过 量服用 减肥 药。所 有 患者 均存 在易感 因素 , 其 中电解质紊 乱 1 5例 , 服 用胺 碘酮 1 1
1 6 0~ 2 5 0 ̄/ m i n 。
尖端扭转 型室性心动过 速是 一种特殊类型 的心律失常 , 疾
病发作 时心室率极 快 , 心排 出量受 到阻碍 而锐减 , 极易导 致患
1 . 3 急救治疗
患者入 院后立 即监测心率 、 心律 、 血压、 呼吸 、
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 , 并进行心 电图检 查。可以根据患者的病 情采取电击复律 , 建立静 脉通 道给予利 多卡因 、 异丙 肾上 腺素 、

1 2 0・
临床 合 理 用 药 2 0 1 3年 3月 第 6卷 第 3期 中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i t o n a l D r u g U s e . Ma r c h 2 0 1 3, V o 1 . 6 N o . 3 B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名词解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有潜在危险的心律失常。

它是心的自我调节机制失去控制的结果,导致心跳变得异常快。

这种心律失常往往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心脏中的节律出现异常。

它由一系列异常的心搏及心脏电室内节律所导致。

心搏失常的类型可以根据异常的形式分为正转、逆转和旋转。

正转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指由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搏失常,它的心搏总是以正向的方向转动。

逆转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指由室性心动过速导致的心搏失常,它的心搏总是以反向的方向转动。

旋转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指心搏以左右旋转的方式运动,既有正向运动也有反向运动。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室传导阻滞。

这意味着由心室至心房的电路出现阻断,导致心脏中混乱的电路出现短路,而导致心脏出现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

另外,心脏病、肝病、心衰竭以及由于激素分泌紊乱的卵巢病也可能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导致患者心悸、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症状,而且在出现这些症状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晕厥或猝死。

对于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首先,药物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降低心搏药物。

其次,介入治疗包括微波消融术和电生理治疗。

微波消融术是将一种特殊的微波介入心室内,以热能对心脏造成破坏,以改善室性心动过速状态。

而电生理治疗则是通过刺激心室中的电路来维持心搏正常的节律。

此外,在治疗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时,患者还应该注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减轻身体负担,睡眠充足,不过度劳累,避免摄入激素类食物,少吃含盐量高的食物,远离烟草和酒精,以及少熬夜通宵。

总而言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活的心律失常。

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症状,应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治疗时,医生会选择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但患者也应该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减轻病情并维持良好的心脏健康。

尖端扭转型室速护理查房

尖端扭转型室速护理查房

点击请替换文字内容
活动无耐力
潜在并发症:室颤、猝死
标题
添加标题
加你的标题
1.评估危险因素:评估引起心律 失常的原因,有无冠心病、心衰、 心肌炎、药物中毒等,有无电解 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酸碱平 衡失衡等,遵医嘱予配合治疗, 协助纠正诱因。 2.持续心电监护:发现呈RonT现 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报告医 生 3.配合抢救:留置静脉通道,备 好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和其他抢救 药品、除颤仪、临时起搏器一旦 发生室颤或猝死立即配合,实施 心脏起搏治疗和心脏电复律

焦虑添、添加加恐标你题惧的标题
添加你的标题
健康添指加你导的标题
1.体位与休息: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由于心律失常发作所引起的胸闷、心悸、 头晕可采取高枕卧位、半卧位等,尽量避 免左侧卧位,左侧卧位时患者常能感觉到 心脏的搏动而使不适感加重。 2.给氧:根据患者的缺氧的程度调整合适 的氧流量。 3.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予心 律失常药物,静注时速度要慢,一般10-15分钟内注完,用药时尽量选择注射泵或 输液泵,胺碘酮静脉用药时易引起静脉炎, 因选择大血管,药物浓度不宜过高,严密 观察穿刺局部情况,谨防药物外渗,严密 观察用药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严 格监测患者用药前后的心率、血压、心律、
02 心 电 图 特 点
尖端扭转型室速心电图特点
①发作频率:200~250次/分 ②宽大畸形、振幅不一的QRS波群围绕基线不断 扭转其主波的正负1 方向每约连续出现3-10个同类 的波之后就会发生扭转,反向对侧。 ③QT间期常超过0.5s,U波显著 ④QT间期延长或有高大的T—U波融合, ⑤Tdp发作通常始于短—长—短周期现象 6.当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舒张期晚期、落在前面 的T波的终末部(RonT),可诱发室速,也可进展 成室颤或猝死。

心电图诊断7

心电图诊断7

直至一个P 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 QRS波群, QRS波群,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 波群 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 一定恢复, 间期又趋缩短, 之后又复逐渐延长, 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 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 度房室传导阻滞
点是无正常QRS 波群, 点是无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 QRS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 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 200~ 波动,频率达200 250次分, 次分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室扑常不能持久, 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 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往 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 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心 电图上QRS 波群完全消失, 电图上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 QRS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达200 500次分。 频率达200~500次分。 200~ 次分
QRS波一般不增宽, QRS波一般不增宽,若是 波一般不增宽 前一个R 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 个QRS波相距较近之处,出现 QRS波相距较近之处 波相距较近之处, 一个增宽变形的QRS 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是房 QRS波 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 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
心房颤动
(三)心室扑动与颤动(室 扑、室颤):室扑的心电图特
心房扑动( 2∶1下传) 心房扑动(呈2∶1下传) 下传
(二)心房颤动(房颤):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P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P波,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纤颤波),心房f波的频率为 纤颤波),心房 ),心房f 350~600次 350~6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 规则。 规则。

药物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筛选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药物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筛选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在体模型有犬心脏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o pe to cm lt a i— e r
vn i l l k C V ) 型 、 烷 麻 醉 犬 模 型 、 性 A B etc a bo , A B 模 rur c 氟 慢 V
摘要 : 近年来 , 多药物 由于存 在引发 尖端扭转 性室 性心动 许 过速 ( d ) T P 和猝死 的潜 在风险而从市场上撤 出。鉴于 此 , 一 系列药物引发 T P的筛选模型应运而生 , 于药物 开发早期 d 用
柳强 妮 , 曾繁典
( 中科技 大 学 同济 医学 院 药 理 系 , 北 武 汉 华 湖 403 ) 30 0
中 国图 书 分 类 号 : _5 R 5 17 R 5 17 ; 6 . R o ; 4 . ; 4 .1 R9 5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17 (00 0 04 — 3 A 10 9 8 2 1 ) 7— 8 1 0
激或化学刺激诱发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并给犬服用 利尿 剂, 建立慢性 Ⅲ度房 室传导 阻滞低钾模 型 , 发现奎尼丁 、 索他
洛 尔 可 诱 发 T P, 利 多 卡 因 、 卡 尼 ( eaie 、 萘 洛 尔 d 而 氟 l f cnd ) 普 ( r rnl ) 不 能 。常 用 于 导 致 Ⅲ度 C V 的方 法 还 有 : po eo 1则 p o A B
① 在房室结区注射 3 % 甲醛 ; 直流 电击 ; 机械损伤 房 7 ② ③ 室结区 ; 结扎或切 断希 氏束 ; 射 频消融 ( F al i ) ④ ⑤ R b t n ; ao
⑥ 冷冻消融( roal i ) cy ba o 。近年 来 , tn 经静脉 微创介 人性射
频 消 融术 诱 发 Ⅲ度 C V A B成 为 首 选 方 法 。在 此 模 型 应 用 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恶化为室颤
低血钾致Q-T间期延长
Dows波与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间歇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反复扭转呈纺锤形的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伴QT延长的扭转性室速应停止使用所是低血钾 3、可缓慢静脉注射25%硫酸镁10-20ml 4、异丙肾上腺素(缺血引起者除外) 5、β-受体阻滞剂 6、临时起搏诱导治疗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专家评价:
➢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又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尖端扭转型室速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形态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 临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尖端扭转型室速伴Q-T间期延长,其中少部分尖端 扭转型室速形态可不典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以反复晕厥、抽 搐为主要临床表现。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及心电图特点如下:
1、呈反复短阵发作,虽时间不长但易晕厥; 2、发作时心电图出现一系列增宽、多变的QRS波群,频率
为每分钟160~280次,R-R间期不齐,QRS方向常突然 转至相反方向,沿基线扭转; 3、发作期多有Q-T间期延长; 4、发作前室性早搏常为频发性、多源性,常有R ON T现 象; 5、可自行终止,也可恶化为心室颤动。
➢ 另一种为尖端扭转型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
➢ 因两种类型发病机制和治疗有较大差异,多数学者将前者称为“尖端扭转 型室速”,或“Q-T间期延长伴多形性室速”,后者则称为“多形性室速” 。
➢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介于室速与室颤之间的一种类型。多见于缓慢性心 律失常、低血钾症、奎尼丁晕厥、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