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规范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及护理ppt课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及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2d2d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c.png)
分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经验
课件将结合实例,分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心理护理、 生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
课件内容概述
发病机制
折返机制是PSVT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涉及心脏电信号的异常传导。此外,自律 性增强和触发活动也可能参与PSVT的发生。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悸、胸 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绞 痛、心力衰竭甚至晕厥。
诊断
根据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及患者症状, 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通常可以明确 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能需要进 一步行心电生理检查以确诊。
外科手术治疗
适应症
对于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或需要同 时进行其他心脏手术的患者,可
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 式,如心脏直视手术、胸腔镜手 术等,切除或阻断异常传导通路。
注意事项
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需严格 掌握手术适应症;术前需进行全 面评估,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术后需加强患者护理和康复指导。
包括护理评估、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并结合实例分享护理经 验。
对课件内容进行总结,并 展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
0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概 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心动过速, 大多数心电图表现为窄QRS波心动过速。
对未来治疗的展望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 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 选择。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常规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cf48214ca2161479171128d1.png)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和交界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常因心率较快,心电图往往无法辨认异位P被,诊断、治疗极为相似.故常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多见于正常人,约60%无器质性心脏病;亦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病窦综合征、预激综合征、高血压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器质性心脏病时。
情绪激动、烟、酒、茶、咖啡过量、感染、消化道疾病和妊娠等均可作为发作的诱因。
【入院评估】一、病史采集要点1.现病史(1)详述起病过程:发作频度、持续时间、类型、有无突发突止特点,以及心动过速终止的方式。
主要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晕厥等及其经过。
(2)心功能不全进展的情况:有无活动后气短、夜间平卧及憋醒情况、端坐呼吸,活动或劳动耐力情况,进而评价心功能分级。
(3)注意询问有无脑、肾、心、肺等处的栓塞症状。
(4)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既往治疗的医嘱遵从情况。
2.既往史:有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
3.个人史:叙述是否从事高空作业、驾驶等职业。
4.家族史:叙述在直系亲属中是否有类似发病情况。
二、体格检查要点1.心脏体征:发作时心率快慢、节律,心尖搏动位置与范围,有无阵颤、心界大小,心脏杂音的部位、时相、性质、强度、传导、随体位等的变化。
2.心功能不全体征:颈静脉充盈度、肝脾大小,下肢及腰骶部浮肿情况、肺部湿罗音,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或奔马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诊断要点(1)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年轻人。
不发作时同正常人,仅少部分患者因心动过速无休止发作出现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2)多为突然发作、突然中止。
如发作时间较短,心率不太快,症状较轻,稍有心悸,心前区不适或无症状。
发作时间较长、心率过快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时,症状常较重,可出现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心绞痛、晕厥等一系列供血不全表现,发作中止后每有多尿。
(3)体征心律规则,心率快,每分钟150220bpm,脉细而速。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疗方案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814ecc3968011ca20091ab.png)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疗方案
本病大多数发生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
低血钾和洋地黄中毒等,故必须紧急处理,控制发作。
诊断要点
①心电图示3个或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②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 . 12s, 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③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min,心律规则,亦可略不规则;
④心房独立活动,与QRS波群无关,形成房室分离;通常发作突然开始,伴有室性融合波或心室夺获。
治疗方案
预案1:首选利多卡因,用法同室性早搏。
预案2:利多卡因无效时改用
胺碘酮150mg,缓慢静脉注射,然后静脉滴注维持,前6h每分钟Img,以后每分钟0.5mg。
预案3: 5号葡萄糖液500ml
普鲁卡因胺0.5-1.0g静脉推注,缓慢静脉滴注
(每分钟5~10mg,总量不超过l~2g)
预案4:洋地黄中毒所致者可用
10%葡萄糖液2 0ml
苯妥英钠100mg 静脉推注,5min内注完
说明
①普鲁卡因胺毒副作用较大,用药时随时•注意血压和心电图变化,血压下降可用升压药,心电图QRS波群增宽时立即停止注射。
②药物无效时或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但洋地黄中毒所致者不宜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https://img.taocdn.com/s3/m/ae9013f119e8b8f67c1cb934.png)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快速而整齐的心律失常,简称室上速,是指室上性期前收缩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称阵发性室上速,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
临床上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发作时主诉心悸、胸闷,少数病人心动过速持续导致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极少数因心室率过快而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而危及生命。
发作时可作机械刺激性方法如舌根部刺激法,应用压舌板、筷子或手指,压舌根部或刺激咽后壁,诱发恶心、呕吐。
Valsalva法深吸气后屏气,然后用力呼气,采取仰卧效果佳。
另外可以考虑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控制,反复发作的可以考虑作心脏射频消融术。
阵发性心动过速(包括预激综合症)年轻人常见一种心动过速叫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原因是心脏的传导系统多出了一个分支;发作特点是:突然发作,又可突然终止,伴有心悸、胸闷、胸痛、头昏;心率可达到150-250次/分,心电图可以检查出来;如果不及时终止发作,会导致血压下降,休克等。
终止发作的物理办法有:1、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2、刺激咽喉部,引起恶心、呕吐可以停止发作;3、将面部浸在冰水中;4、卧位,分别按摩两侧颈部中间部位;药物治疗一般到医院,医生会注射腺苷、异搏定等药物终止发作;射频消融术(推荐)已十分成熟,安全有效,能根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概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不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不能耽误治疗的时间,因为这种疾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直接影响到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实施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所以一旦发生了这种疾病,需要及时的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的,并且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对于患者还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只有这样,患者的身体才能得到很快的康复。
步骤/方法:1、这种疾病的患者,心情不能过于激动,特别在治疗的期间,患者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过悲过喜过怒,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想一些太伤心的事情,心情过于激动是不利于患者的治疗的。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急诊治疗及护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急诊治疗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571068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09.png)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急诊治疗及护理【摘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突然发作可引起患者心率快速增加、胸闷、心慌等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100例PSVT患者的急诊治疗及护理经验。
从临床特点分析中发现,PSVT患者多为年轻成年人,发作时表现为心搏跳动、颈静脉搏动增强等症状。
在急诊治疗方案中,药物控制和电复律是主要手段,同时配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心电图等护理措施。
并发症防治方面,应重视心功能损害和血栓栓塞等风险。
预后评估中,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总结经验中强调了团队合作、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同时展望未来研究将侧重于个体化治疗方案和精准预测PSVT的发作风险。
本研究为PSVT患者的急诊救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护理、并发症、预后评估、疾病概述、研究目的、临床特点分析、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疾病概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心律失常,通常起源于心脏上室,导致心脏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
这种疾病在临床急诊情况中比较常见,患者常常会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PSVT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心电生理学、自主神经系统、荷尔蒙水平等因素的调节失衡,导致心脏神经元放电异常,从而形成快速的心率。
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心脏病变、药物不当使用、情绪激动、饮食不当等。
对于PSVT的治疗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及时有效地控制心率,维持心脏的稳定是关键。
通过药物治疗、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旨在探讨PSVT疾病的临床特点、急诊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并发症防治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急诊治疗及护理中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症处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症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7c078193336c1eb91b375d40.png)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症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快速而整齐的心律失常,简称室上速,是指室上性期前收缩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称PSVT,是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
临床上PSVT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具有突发突止的特点,PSVT发作时主诉心悸、胸闷,少数病人心动过速持续导致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极少数因心室率过快而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而危及生命。
查体第一心音强度恒定,心律绝对规整。
少数病人有血压低、肢端凉等休克征象,而非发作期进行心脏查体其结果一般正常。
1、发生机制折返、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是PSVT的发生机制,以前者最常见。
产生折返的基本条件包括:①心脏两个部位(或通道)的传导性不同,但相互联结成一个闭合环;②其中的一个通道发生单项阻滞;③另一条通道传导缓慢,使原先发生阻滞的通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兴奋性;④原先阻滞的通道再次激动,完成一次折返。
冲动在折返环内循环则产生快速心律失常。
触发激动是指在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洋地黄中毒的情况下,细胞内钙积累,心肌细胞在动作电位后仍产生除极活动(后除极),当后除极达到阈值时便引起反复激动。
如果在某些病理状态下,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或由于静息膜电位除极化而引起异常自律性增高则产生异常自律性的形成。
从临床电生理角度来说,电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的机制是折返激动,部分为触发机制,反之则为自律性增高所致。
大部分都可以由体表心电图做出诊断,仅小部分需电生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2、分型目前认为PSVT具有以下类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 VRT)、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 VNRT)、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NRT)、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NRT)、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其中前二者约占整个PSVT的90以上。
其中A VRT又分为顺向型A VRT (OA VRT,常见,心电图通常表现为正常宽度QRS波的心动过速)和逆向型A VRT(AA VRT,少见,心电图通常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的心动过速)A VNRT又分为慢快型A VNRT(常见,心电图RP<PR)和快慢性A VNRT(少见,心电图PR<RP)。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https://img.taocdn.com/s3/m/d0ef286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c.png)
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一、概述一)定义与分类1.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指心电图上连续出现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一般100~200次/min,在30秒内自行终止。
2.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同一心电图导联中QRS波形态一致,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秒,或虽然少于30秒,但伴随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分为结构性心脏病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和不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3.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可以清楚识别但连续发生变化,频率超过100次/min的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蜕变为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
发生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常围绕心电图等电位线扭转,被称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
TdP常与药物和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延迟复极密切相关,因此,发生TdP时应积极寻找并纠正相关诱因。
4.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心脏骤停的常见形式。
5.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风暴:指24小时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超过3次,并需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
二)流行病学1.NSVT:临床上常见的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在结构性心脏病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都较常见,也可见于表面健康的人群。
在伴有心悸症状的所有患者中,约有6%为NSVT。
由于大多数NSVT患者无症状,仅有50%左右的NSVT患者可重复记录,所以难以得到可靠的NSVT流行病学资料。
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中,约有3%的健康、无症状的个体发现有NSVT,男性和女性没有显著差别。
有报道显示11%的表面健康的老年人有NSVT。
多数情况下,NSVT发生短暂,无临床症状。
因此,临床上对NSVT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甄别这些看似正常而实际上有潜在疾病的人群,并对合并有NSVT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NSVT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性猝死(SCD)危险性增加的信号,所以对于NSVT患者,治疗患者的基础心脏病比治疗心律失常更重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方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fd5f14551810a6f42486f4.png)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方案
诊断要点
①心电图显示心率160~220次/min, R-R间期规则或基本规则,QRS波群形态和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QRS时间V0.Is。
②可有ST段压低和T波倒置:P波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或位于QRS波之后,或与T波重彘,不易辨认。
临床电生理检查可确定心动过速时折返运动的部位。
治疗方案
预案1: 10*葡萄融溶液20ml
维拉帕米(异搏定)5mg静脉推注,缓慢
预案2: 10%W萄精溶液20ml
普罗帕明(心律平)70mg静脉推注,缓慢
说明
①如用上述处理后室上性心动过速未终止,维拉伯米或普罗帕酮在15mn后可重复一次。
在心电监护下用药较为安全。
②有器质性心脏病不伴预激综合征,且2周内未用过洋地黄类药物的病人,可用毛花昔C 0.4mg加5$葡萄融溶液20ml缓慢静脉推注,特别是心衰病人应首选。
③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低血压者可用升压药,如甲氧.明肌内注射:或间羟胺
5~10mg,肌内注射,血压升高后可使迷走神经兴奋而终止心动过速。
④以上药物不能控制,可经食道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或体外同步电复律。
⑤发作频繁,为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行心电生理检食,定位后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汇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0db409731b765ce040814bd.png)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010 年版)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疗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ICD-10 :I47.113 )。
行药物复律或直流电复律治疗。
(二)诊疗依照。
依据《室上性迅速心律失态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年第 33 卷第 1 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态指南》 (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适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第一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病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有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0% 以上为预激综合征患儿),也可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及先本性心脏病如Ebstein 畸形等。
多半发生时居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
小婴儿表现可不典型,无特别症状或仅有纳差等。
连续发生较久者可有休克、心力弱竭。
2.临床特点:忽然发生与忽然停止,心率常在160–250次/分之间,心律绝对规则,刺激迷走神经的机械方法和药物可停止发生或使心率减慢。
3.心电图检查。
(1)快而规则的 QRS 波群。
(2)心律规则,频次在 160 –250 次/分之间。
(3)可见直立或倒置的异位 P 波,或难以辨识。
(4)部分病例 S–T 段下移, T 波低平或倒置。
当伴有预激发生逆传型室上速、心室内差别传导或束支阻滞时,则QRS 波宽大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室上性迅速心律失态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年第 33 卷第 1 期)、《ACC/AHA/ESC 2003年室上性心律失态指南》 (JACC 2003,42卷,1493-1531页)和《诸福棠适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第一版社)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查找惹起室上速的病因,确立治疗方案。
2.治疗诱因(包含缺血、电解质杂乱、药物中毒如洋地黄类等)。
3.刺激迷走神经。
4.药物治疗或直流电复律。
5.获取患者及家眷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急救的知情赞同。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PT课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811b24cc1755270722089a.png)
潜在性: 旁路具有前向传导功能,但窦律时不显
示旁路传导,无预激波。
34
显性旁路的体表心电图定位
Δ 波定向:将具有预激特征的QRS综合波起始部 40ms规定为Δ 波(图15)
心动过速发作前表现为PR或AH间期延长,且有临界值。
逆行心房激动顺序呈向心分布即希氏束A波最早各导 联VA均融合 (图8)
18
图8 AVNRT心内电图
19
快慢型AVNRT
双径路的电生理特点
快径路:传导快,前传不应期短逆传不应期长
慢径路:传导慢,前传不应期长逆传不应期短
20
快慢型AVNRT
23
图10 快慢型AVNRT体表心电图
24
图11 快慢型AVNRT心内电图
25
慢慢型AVNRT
以多径路为解剖生理基础,一条慢径路为前传支,另 一条慢径路为逆传支构成折返,而快径路为“旁观者”。
图12
多径路房室结前向传导曲线
26
慢慢型AVNRT心电图特点-图13
频率相对较慢 心动过速发作时RP/≤P/R,RP/> 70ms 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刺激迷走神经可减慢或终止心动过速
14
图5 AVNRT假S波和r /
15
图6 AVNRT希氏束内2:1阻滞
16
图7 AVNRT室房分离
17
慢快型AVNRT电生理特点
心房刺激时房室前向传导呈跳跃延长,提示存在双 径路
• S1S1 相邻而S1R呈跳跃文氏 • S1S2每缩短10ms, S2R跳跃延长>50ms (图8)
心房心室刺激均可诱发或终止心动过速
32
WPW综合征
WPW综合征的解剖与电生理基础为房室间存在的异常附加 旁路,传统为 Kent 氏束,现称为房室旁路。发病率为 0.1 - 0.3%,男性多于女性。
阵发性室上速的管理指南
![阵发性室上速的管理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56dd0d45f0e7cd18525363a.png)
阵发性室上速的管理指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一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总称,根据2015年美国ACC/AHA/HRS指南的定义,室上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静息心率超过100次/分的心律,严格来讲可分为7类,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交界区心动过速。
心房颤动因其症状、心电图等表现与其它类型心动过速易于区别,故常被排斥在室上速的概念以外。
目前,临床上所描述的室上速通常是指AVNRT和AVRT,少数情况下为房速(AT)。
1.诊断与鉴别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病史、症状等)、体格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即能做出室上速的初步诊断。
其典型的表现是,不定期出现的突发突止的快速心律失常伴心悸,发作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慌(22%),少数出现胸痛(5%)、晕厥(4%)甚至心脏性猝死(0.2%)等。
仅凭症状区分室上速特别是AVNRT和AVRT极为困难。
相对来说,AVNRT患者发作时易伴多尿现象,可出现“颈部搏动感、撞击感”(因为心房和心室几乎同步收缩,造成右房血流向颈静脉反流)。
除非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否则室上速患者发病时体检的主要发现就是快速规律的心跳。
AVNRT患者可能见到颈部搏动征,这是新近提出的一种通过体征与AVRT相鉴别的方法,对部分患者可能有识别价值。
心动过速发作时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极为重要。
首先要看心室率是否规整,不规整者多为房颤、多源性房速或心房扑动伴不固定的房室传导。
鉴别AVNRT和AVRT时,要尽可能寻找心电图中的逆行P’波,典型AVNRT和AVRT的逆行P’波靠近前面的QRS波,形成“短RP”,其中AVNRT的RP间期更短,最新的指南以90ms作为截断值,即RP<90 ms者为AVNRT,>90 ms者为AVRT。
长RP的室上速则可能为不典型AVNRT、房速以及慢旁道介导的AVRT。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https://img.taocdn.com/s3/m/ab712ed205087632311212e7.png)
4.洋地黄类药物:
病情重,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有心力衰竭者, 宜首选洋地黄类。 饱和量,新生儿0.02mg/kg,<2岁 0.030.04mg/kg,>2岁0.02-0.03mg/kg,5%葡萄糖稀 释,先以半量静推,余量每6-8小时分2次静推。 12小时内完成饱和量。 禁忌:室速、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慎用:低钾、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 房室传导阻滞、肾功能减退。
4.
二、药物治疗
1.腺苷或三磷腺苷 (ATP) :
从小剂量(0.1 mg/kg) 给药 ,在3-5秒内快速静脉推注 ( “弹丸 ”式),注射后迅速应用 2 ~ 3ml 注射 用水或 0. 9% 氯化钠溶液再次冲击。如无效,2min 后可重复第2剂,每次按0.05-0.1mg/kg递增,直至 最大量0.25-0.3mg/kg。注射部位宜选择上肢或近心 脏的血管。 经周围静脉给药,心动过速多在 30s 内 终止 , 中心静脉给药,心动过速多在 15s 左右终止。 给药后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出现一过性面红、呼吸困 难、胸部压迫感、手麻等症状 , 数秒内可消失。 注意:老年、冠心病、心绞痛、哮喘患者应当慎用。Fra bibliotek5.胺碘酮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顽固性室上速
用法:初始静脉注射给药剂量5mg/kg,稀释于5%的
葡萄糖溶液20ml中缓慢注射,注射时间至少超过3分 钟,首次注射后15分钟内不可重复进行静脉注射。可 重复2次,每天总量15mg/kg,最大单次剂量300mg, 有效后7-15mg/kg.d维持。静脉滴注超过1小时的,浓 度不应超过2mg/ml,否则增加静脉炎风险,除非使用 中央静脉导管。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取决于原来有无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心力衰竭。 2.心电图 P波形态异常,往往较正常时小,常与前一心动 的T波重叠,以致无法辨认。QRS波形态同窦性。发作持 续时间较久者,可有暂时性ST段及T波改变。部分患儿在 发作间歇期可有预激综合征表现。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疗规范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c7be75369eae009581bec89.png)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
2. 有无代谢紊乱、药物中毒、Q-T间期延长综合征。
【检查】
1. 检查神志、呼吸、血压、心率、心音、心律;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诊断】
1. 心悸、晕厥症状与原发病有关;
2. 心脏听诊:心音分裂,心律基本规则,颈静脉巨大的a波(炮音);
3. 心电图:
(1)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异位激动;
(2)心室率超过100/分,节律整齐或轻度不整齐;
(3)QRS波群增宽(>0.12s),有继发ST-T改变;
(4)房室分离;
(5)心室夺获,室性融和波。
【治疗原则】
1.院前急救措施:
(1)吸氧;
(2)平卧;
2.院内治疗原则:
(1)直流电复律: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肌缺血、心衰,应迅速同步直流电复律,能量100~200J;
(2)药物:若生命体征尚稳定者可选择药物,(a)利多卡因1~4mg/kg静注;(b)普鲁卡因胺100mg每5分钟一次至≤1000mg;(c)胺碘酮5~10mg/kg15~30分钟静注完;
(3)经静脉临时起搏器起搏心室,终止室速;
(4)射频消融术;
(5)预防再发:可服用Ia类,Ic类,Ib类抗心律失常药。
3.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
(1)尖端扭转型(Q-T间期延长):
1)对因治疗;
2)补充镁盐;
3)除去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诱因;
4)试用异丙肾上腺素;
5)临时心室起搏抑制室速。
4.由窦缓、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率缓慢所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1)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2)心室起搏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疗规范
【病史采集】
1. 常有既往多次发作病史。
2. 突然发作,突然终止。
【检查】
1. 神志、血压、脉博、心率、心律、心音。
2. 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
【诊断】
1. 心悸突然发作及突然终止病史;
2. 根据心率、持续时间及伴发病不同,可出现心悸、晕厥、心衰、心绞痛、急性肺水肿及低血压;
3. 心律快而绝对规则;
4. 心电图示:
(1)心率150~240次/分,节律绝对规则;
(2)QRS•波形态基本同窦性;
(3)逆行P波。
【治疗原则】
1. 院前急救措施
刺激迷走神经:方法:
(1)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
(2)深吸气后屏气,用力作呼气动作(Valsalva法);深呼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吸气动作(Muller法);
(3)颈动脉窦按摩:先按摩右侧5~10秒,再按左侧,不可同时两侧按摩;
(4)压迫眼球:视网膜脱离、青光眼、高度近视禁用此法。
2. 院内急救治疗原则
(1)抗心律失常药物:
1)异搏定2.5~10mg+50%GS40ml,静脉缓慢注射;
2)普罗帕酮(心律平)1~2mg/kg静注;
3)普萘络尔(心得安)0.05~0.2mg/kg静注;
4)胺碘酮:5~10mg/kg,缓慢静注(>20分钟)。
(2)升压药:(高血压病人不宜使用)。
1)肾上腺素0.5~1mg稀释后静注;
2)甲氧胺10~20mg稀释后静注;
(3)新斯的明:兴奋迷走神经,心脏病及哮喘忌用。
(4)电复律:食道调搏复律;经静脉临时起搏复律;直流电复律: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者。
(5)射频消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