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苏轼》阅读答案
《东坡居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一O八O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倚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东坡居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一O八O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倚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名师讲题】《尚书 盘庚上》苏轼《东坡志林 论周东迁》(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爱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①。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
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②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斅③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以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
”王命众,悉至于庭。
(节选自《尚书·商书·盘庚上》)材料二:盘庚之迁也,复殷之旧也。
古公迁于岐,方是时,周人如狄人也,逐水草而居,岂所难哉?卫文公东徙渡河,恃齐而存耳。
齐迁临菑晋迁于绛皆其盛时非有所畏也。
其余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
春秋时楚大饥,群蛮叛之,申、息之北门不启。
楚人谋徙于阪高,蒍贾曰:“不可。
我能往,寇亦能往。
”于是乎以秦人巴人灭庸,而楚始大。
苏峻之乱,晋几亡矣,宗庙宫室尽为灰烬。
温峤欲迁都豫章,三吴之豪欲迁会稽,将从之矣,独王导不可,曰:“金陵,王者之都也。
王者不以丰俭移都。
若弘卫文大帛之冠,何适而不可?不然,虽乐土为墟矣。
且北寇方强,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望实皆丧矣。
”乃不果迁,而晋复安。
贤哉导也,可谓能定大事矣!嗟夫,平王之初,周虽不如楚强,顾不愈于东晋之微乎?使平王有一王导,定不迁之计,收丰、镐之遗民,修文、武、成、康之政,以形势临东诸侯,齐、晋虽强,未敢贰也,而秦何自霸哉?魏惠王畏秦,迁于大梁;楚昭王畏吴,迁于鄀;顷襄王畏秦,迁于陈;考烈王畏秦,迁于寿春;皆不复振,有亡徵焉。
东汉之末,董卓劫帝,迁于长安,汉遂以亡。
近世李景迁于豫章,亦亡。
吾故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卷五·论周东迁》,有删改)[注]①刘:杀害。
②矧:shěn,况且。
③斅:xiào,教导,使觉悟。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九) 课外古诗词阅读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5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1分)2.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2分)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5分)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山行留客”中的“留客”的意思是。
(1分)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2分)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三、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5分)[唐]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释]①翠微:青山。
1.“每到渔家不欲归”中“归”的意思是。
(1分)2.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分)3.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5分)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夔州秋景的?(1分)2.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5分)送万巨①卢纶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尽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注释]①万巨:人名。
1.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1分)2.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诗歌中、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2分)3.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2分)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曹矞《永恒的文赤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恒的文赤壁曹矞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
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
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
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
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
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
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
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
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
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
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
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
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
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问题】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东坡居士(林语堂)》阅读答案
《东坡居士(林语堂)》阅读答案《东坡居士》阅读答案东坡居士①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
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②在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③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④在元丰四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⑤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⑥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
夜里像猪一般啼叫。
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
再一个是马梦得,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
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
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⑦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
苏轼《东坡志林 论古 武王非圣人》洪迈《容斋续笔 汤武之事》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不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
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
”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
使文王在,必不伐纣。
而以兵取之,可乎?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戳?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交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
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
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 文本二:《东坡志林》云:“武王非圣人也,昔孔予盖罪汤、武。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
至孟轲始乱之。
使当时有良史,牧野之事,必以弑书。
汤、武仁人也,必将为法受恶。
”可谓至论。
然予窃考孔子之序《书》,明言伊相汤伐桀,成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商,武王胜商杀纣,各蔽以一语,所谓六艺折衷,无待于良史复书也。
(节选自洪迈《容斋续笔·汤武之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供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B.杀共父时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必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c.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D.杀其父时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11.下列对文中如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意,指表达自己的用意,与现在所说的“点头致意”中的“致意”并不一样。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篇一:《喜欢苏东坡(节选)》阅读答案喜欢苏东坡(节选)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品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geming家史”。
散文阅读训练《苏东坡》附答案
散文阅读训练《苏东坡》附答案(12分)①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进京,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
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苏轼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
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
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
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②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③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④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
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
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词,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
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
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
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纯粹是抄人家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扑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
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罪孽颤栗笨拙哀号14、谈谈下面语句的含义。
(3分)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
15、第④段开头撇开一笔,说“把笔停一下”,意为暂时中断苏东坡受审问、拷打的叙述,插写另一与之相关的内容。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望海潮练习(东南形胜)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望海潮(东南形胜)课后练习(1)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3.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完成文后试题。
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下列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4.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注,以此奉寄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苏东坡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苏东坡传》阅读理解及答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苏东坡传》阅读理解及答案苏东坡传(节选)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借景抒情与专练
2022届中考借景抒情与专练考点:1.(唐)杜甫《遣意》2.(2021年金华中考)(宋)文天样《自叹》和(宋)赵溍《访辛弃疾》3.(唐)崔季卿《晴江秋望》4.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宋)庞谦孺《答何中丞伯寿》6.(明)王猷定《月螺川早发》7.李煜《望江南》8.李清照《如梦令》9.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10.曾巩《西楼子》11.(宋)苏轼《东坡》12.(宋)苏轼《定风波》1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4.王维《山居即事》15.赵师秀《约客》16.严维《丹阳送韦参军》17.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18.(宋)周密《野步》与(清)赵翼《野步》【考点研究】一、“情”与“景”的关系1.意象——物象,事象,人象2.情的类型——悲喜心情,反常心理,矛盾心理3.同一意象在不同时空有不同的思想情感。
4.实景(眼前所见),虚景(想象之景)。
5.作者想象别人的幸福生活,正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6.愁苦的题材——羁旅之愁,思乡之愁,贬官之愁,离别之愁,物是人非之愁,时光流逝之愁……7.借景抒情(定式),借物抒情、借物抒怀、借景抒理(变式)。
8.借景抒情——“情”明示寓情于情——“情”暗示考场作文——“理”明示9.阅读题模型——经典单层式组合(聚合型)与定向复合式(辐射型)(1)经典单层式组合(聚合型)模式:手法句(艺术手法)+材料句+分析句(2)定向复合式(辐射型)——“象”变“情”变(3)多点定向聚合式——“象”变“情”不变(4)情感内容定向复合式(辐射型)——手法句(借景抒情,直接抒情)+材料句(意象,形容词)+内容定向二、示例(一)(唐)杜甫《遣意》示例(唐)杜甫《遣意》文本遣意(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细雨更移橙。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酿黍:酿酒。
移橙:栽橙。
问题《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2分)答案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东坡还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东坡还宅文言文及翻译
东坡还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东坡还宅文言文及翻译
《苏东坡还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君子具有宽广的胸襟,与人为善的心态,助人为乐的精神,故他看到任何好事,都会全心全意助人完成;看到任何坏事,总会设法阻止使它无法完成。
“小人反是”,意思是小人正与此相反。
“小人反是”的完整表达是“小人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小人”,即道德修养不高,只注重现实利益的人。
小人心胸狭小,患得患失,凡事多算计自己的利益,故他看到任何坏事,总会尽力促成;看到任何好事,都会不遗余力地阻止。
苏轼晚年,从南方的流放地归来,曾想过定居于阳羡。
而此时的他罪名未除,囊中羞涩,幸亏当地的好友四处奔波,为他物色了一所房子。
苏轼倾尽所有,勉强买下了那所房子。
在快搬进新居的时候,苏轼在一次散步时听到路边村舍有一老妇在哭泣。
原来这个老妇就是苏轼所买房子的旧主人,因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房子被不肖子卖掉,无家可归所以伤心。
苏轼听后立即吩咐家人取来房契,当场焚毁,并叫老妇的儿子迎接母亲回去居住。
而自己付出的房钱却丝毫没有提起。
《还田舍》《东坡》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还田舍》《东坡》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还田舍周捨①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
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②室。
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时密。
心存野人趣,贵使容吾膝。
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
[注]①周捨:南朝时期人,齐梁两代皆为官。
此诗应作于梁代。
②仲长:东汉隐士。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16.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还田舍》开篇两句叙写作者结束了游宦生活,远离官场,呼应了题目中的“还”字。
B.《还田舍》五六句描写松竹和蓬麻日渐高大茂密的景象,表现了田舍环境的僻静、冷清。
C.《东坡》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清幽、宁静的环境特点。
D.这两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B(这两句写出植物的勃勃生机,体现田园生活的特点。
“僻静、冷静”不符合诗意。
)17.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7分)(1)下列诗句中,所用手法与“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室”不同的一项是(2分)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B.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D.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陆游《鹊桥仙》)[解析]C(“未凿”二句手法为用典。
A项用“廉颇遗矢”典。
B项用荆轲刺秦,易水送别典。
D项典出《楚辞·渔父》)(2)以下作品的体裁,与《还田舍》相同的是①C,与《东坡》相同的是②F。
(2分)A.《国殇》(屈原)B.《登鹳雀楼》(王之涣)C.《归园田居》(陶潜)D.《念奴娇》(苏轼)E.《登高》(杜甫)F.《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解析]A项七言古体诗B项五言绝句C项五言古体诗D项词E项七言律诗F 项七言绝句(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3分)①《还田舍》中“心存野人趣”一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性本爱丘山”一样,都写出诗人天性热爱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
东坡苏轼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
东坡苏轼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时代变迁,经典之风采不衰;文化演进,传统之魅力更着。
古人有登高怀远之慨,今人有探幽访胜之思。
在印刷装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粹原装书的踪迹愈来愈难寻觅,给倾慕传统的读书人带来了不少惆怅和遗憾。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1.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
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
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
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
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文言文苏轼《东坡林志游士失职之祸》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士失职之祸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而田横亦有士五百。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若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不失职也。
其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选自苏轼《东坡林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B.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C.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D.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即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申春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苏东坡的南渡北归阅读答案
苏东坡的南渡北归阅读答案
原文:
苏东坡北归
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
”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注释】①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从②揖③题
2、翻译:①少憩村店②官为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④是天佑善人也
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解释
①:跟随
②:拱手
③:写
2、翻译
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
②做官的人是谁?
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
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
3、理解
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
参考译文:
苏东坡北归
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店里休息一下。
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大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
”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
”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
”东坡听了含笑而谢。
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
篇一:《喜欢苏东坡(节选)》阅读答案
喜欢苏东坡(节选)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
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
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
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
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
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
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
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
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
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
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
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
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品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
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
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
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
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geming家史”。
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
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
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
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
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
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
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
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
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
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
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
这种态度,使得我家
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
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方方/文,有删改。
) 13.作者分哪两个方面来诉说她对苏东坡的倾慕?请简要概括。
(4
分) 14.仔细品读下面句子,说说它是如何展现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的。
(4分)他一戏
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
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
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15.文章写的是“我”对苏东坡的喜爱,但是文章中画线的内容却是在说别人对苏东坡的喜
爱,有读者认为这有些偏离文意,你如何理解?(4分) 16.苏东坡是作者心中的那颗“星”,
她对这颗“星”从认识到仰慕应该给了我们一些启迪。
读完此文,说说选择好心中的那颗“星”,
要经历哪些过程?(6分)
参考答案: 13.此题围绕“才华”和“人品”两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共4分,每点2分。
【示例1】文学才华生活态度(人生精神)【示例2】诗文书画人品道德【示例3】才华品性 14.此题围绕修辞手法(夸张、排比)、特殊句式(“一??就”)或内容广度(从学问到生活)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共4
分,对语言特点的认识2分,对使用效果的分析2分。
【示例1】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巨大,在有意夸大之中体现出她内心对苏东坡的不同一般的推崇。
【示例2】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影响的范围之广,在多种领域的列举中体现出她对苏东坡的崇拜。
【示例3】“一??就”的句式表现了速度之快,展现了苏东坡的非凡才情对世人的影响之快、之大,由此传达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
【示例4】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学问到生活,表现出苏东坡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令人惊叹,由此传达出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
15. 此题围绕“侧面烘托手法的效果”和“从不同层面印证苏东坡受欢迎”两点内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共4分,每点2分。
【示例】不是偏离了题意,而是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展现苏东坡的才华之迷人,印证作者的观点。
同时,作者分出了由帝王到百姓的两个层次,印证其才华受人推崇的范围之广。
16.此题围绕才华、经历和人品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共6分,每个方面2分。
【示例】我会从我欣赏那颗“星”的才华入手,进而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而后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精神品格,以此引领自己的成长。
篇二:阅读《东坡食汤饼》 ,完成题目阅读及答案
坡食汤饼》,完成题目。
(12分)东坡食汤饼①陆游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
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
恶⑥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释】①汤饼:面条。
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
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3分)(1)恶不可食____________
(2)徐谓黄门曰 ___________ (3)秦少游闻之 ___________【小题2】找出与例句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例句: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A.录毕,??说(3)听说、听见【小题1】C 【小题1】黄门公(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东坡已经吃完了(面条)。
【小题1】豁达(乐观、洒脱) 解析【小题
1】分析:(1)食,有“吃”“喂养”等意思,在此句中是“吃”的意思。
(2)谓,有“告诉”“认为”“称得上”等意思,在此处意思为“告诉”。
(3)闻,在此用作动词,意思是“听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1】试题分析:A、代词,代书。
B、结构助词,的。
C、助词,无意义。
D、动词,到----去。
例句中“之”的用法为“助词,无意义”。
所以,应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
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注意“置是放下的意思,箸是筷子的意思,尽是吃完的意思”,有时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还要保证整个翻译的完整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这一语言描写以及“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这一侧面烘托分析出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的形象,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人物形象即可。
如文章苏轼的形象就是抓住了“语言”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来塑造其人物形象的,有时还可以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如本文中苏辙这个人物,对苏轼就是起到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