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
名词
1.伴生种:是指植物群落中存在度和优势度大致相等的生长而特定群落间并无联系的确限度为二级的种类。
但是伴生种在比较高层次的群落单位间也有成为特征种。
即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2.濒危植物:在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地带处于灭绝危险中的植物。
这些植物种群不多,地理分布有很大的局限性;植株数量已经减少到快要灭绝的临界水平;生境也退化到不再适宜其生长。
3.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缀块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调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4.长日植物:长日植物是指只在长日下开花的植物(质的长日植物)或在连续光照下也开花,但开花被长日促进的植物(量的长日植物,如菠菜、萝卜、小麦等。
5.沉水植物:整株沉于水中,与空气隔离,环境特征是弱光、缺O:,适应特1薄且呈丝状或带状,具封闭式通气组织,增强浮力、贮存CO:和O:
6.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7.次生演替: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8.层片:甘姆斯(H. Gams)(1918)提出,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
在植物群落垂直层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并且层片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分。
层片的划分在群落结构研究中常比层次划分更有价值。
9.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0.短日植物:短日植物是指只在短日下开花的植物(质的短日植物)或在连续光照下也开花,开花被短日促进的植物(量的短日植物),如烟草、大豆等。
11.多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一般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测定。
12.顶极群落:克列门茨认为,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
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
13.地带性植物群落:在综合的外界环境条件中,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的配合状况,使地球表面的气候条件依纬向、经向和山地垂直三个方向改变,植物群落也依这三个方向分布,在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三维空间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4.非盐生植物:或称为甜土植物(glycophytes),在含盐量0.33MPa以上土壤生境中不能正常生长,也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植物。
15.浮水植物:此类植物生长在水中,只有叶、花果等浮出水面,有通气组织。
16.附生植物:地上部分完全依附在其他植物体上的植物。
在群落中主要是一些层间植物,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等
17.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18.光补偿点:是指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9.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0.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中被植物所利用并转化为化学能的波段主要为红光和蓝光,所以在可见光谱中,
波长为760-620nm的红光和波长为490-435nm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有效,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21.钙质土植物:指适宜在富含碳酸钙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22.高温胁迫:温度升高到植物适应范围最高点产生的对植物的能量代谢、生长发育胁迫现象。
高温主要引起生物膜物理化学状态和蛋白质分子构型的可逆变化,因为类囊体膜对热特别敏感,光合作用失调是热胁迫的最初指标。
高温造成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后导致细胞和个体的死亡。
23.光合适应:植物在长期高C02适应后,植物的光合作用恢复到原来毡平,甚至高浓度C02对作物光合速率的最初促进会随时间延长而渐渐消失。
人们将这种因长期生活在浓度CO2下导致作物光合能力下降的现象称为对C02的光合适应。
24.光合诱导:受光斑照射时,林下植物叶片便会逐渐提高其光合速率,这过程涉及到气孔导度的增大和光合酶的激活。
25.光能利用效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26.光抑制现象;当叶片接受的光能超过它所能利用的量时,光可以引起光合活性的降低。
它的最明显特征是光合效率的降低。
27.盖度:一般有两种表示,即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它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基部盖度指植物基部着生面积,也称真盖度。
盖度可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
28.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的高大乔木,灌木和热带高草,如乔木和大灌木,高位芽植物可以分成:大高位芽植物(30m以上)、中高位芽植物(8-30m)、小高位芽植物(2-8m)和矮高位芽植物(2m-25cm以上);高位芽植物所指示的是潮湿地带的气候。
29.关键种:指其活动和丰富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性的物种。
该种的生活习性和多度决定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0.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1.旱生植物:适于在干旱环境中生长,能较长时间地忍受干旱胁迫、维持水分平衡并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它们能耐受的土壤水分张力上限大于4MPa。
根据旱生植物对水分胁迫(这里指水分亏缺引起的胁迫)的响应方式,可以区分出避免干旱胁迫的植物(避旱植物)和忍耐干旱胁迫的植物(耐旱植物)两个大类。
32.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33.环境梯度:一个地区多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分﹑土壤肥力﹑土壤盐渍性﹑生物因素﹑风等)共同组成相互渐变的梯度。
沿连续的环境梯度,自然群落一般是连续地相互渐次变化﹐而不是以清晰的边界突然地让位于其它种的组合,用环境的梯度就可以解释群落的连续性。
34.基础生态位:能够为某一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35.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建群种,它决定着整个群落的基本性质。
决定群落外貌的主要是它的建群种的生活型。
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36.进展演替与逆行演替:概念没找到,两者都是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但具有不同的特征,进展演替具有群落结构复杂化;地面最大利用;生产力最大利用;群落生产力的增加;新兴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植物环境特殊适应为方向的物种形成;群落的中生化;群落环境的强烈改造等特征。
而逆行演替具有群落结构的简单化;地面的不充分利用;生产力的不充分利用;群落生产力的降低;残遗特有现象的存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为方向的物种形成;群落的旱生化和湿生化;外界环境的轻微改造等特征。
37.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38.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39.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
用公式表示:D(密度)=N(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S(样
地面积)。
一般对乔木、灌木和丛生草本以植株或株丛计数,根茎植物以地上枝条计数。
样地内某一物种的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称做相对密度。
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称为密度比。
40.内稳态:生物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1.耐阴植物:有两个含义,其一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也能忍耐一定荫蔽的植物类群;其二是在生活史的某些阶段(主要是苗期)需要适度弱光的类群。
42.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
43.逆行演替:进展演替
44.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的百分率。
用公式表示为: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45.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生物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而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46.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47.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群落最小面积,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
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
48.群落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
它是植物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9.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即为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包括形态方面的结构和生态方面的结构,前者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后者指层片结构。
50.群落结构及层片: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水平和垂直结构,而层片则指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
联系:层片是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
51.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5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53.生态幅:又称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耐性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最高、最低生态因子(或称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54.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55.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56.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57.生态位1:生物在空间、食物及环境条件等资源谱中的位置。
58.生态位2: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9.实际生态位:能够为某一物种所占据的实际上的空间。
6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61.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上、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变异性和分化性的个体群,是趋异适应的结果。
生态型是可遗传的变异。
62.生活型1: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63.生活型2: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气候或其他环境条件下,因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
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趋同适应类群。
是植物体与环境间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反映,生活型与分类学中的分类单位无关。
64.生理干旱:植物因水分生理方面的原因不能吸收土壤中水分而造成的干旱。
65.生长型: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
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传统的生长型包括植物是乔木、灌木、草本、高度、形态、叶形和叶质等进行生长性的分类。
66.沙生植物:对风沙土壤基质适应的植物,并可再划分为抗风蚀、抗沙埋、耐沙割、抗日灼、耐干旱、耐贫瘠等一系列生态类型。
67.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68.湿生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之中,地下水在地表附近,或有季节性淹水。
一般空气湿度也大,因而其蒸腾少。
这类植物在潮湿环境中生长好,不能忍受较长期缺水,抗旱能力很差。
69.嗜钙植物:只在富含钙的碱性土壤上才能生长的植物。
70.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实际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
71.实际死亡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死亡率称为实际死亡率或称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
72.生物群落:是指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73.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74.物候现象: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季节变化的反应现象。
75.纬向地带性:植物分布随着温度变化而呈现的地带性变化。
76.温室气体:大气中的CO:、氯氟烃(CFC,)、O,、CH:、NO。
等的增加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
这些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77.温周期现象:一天内温度的昼夜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植物适应于温度的昼夜变化的现象称为温周期现象。
温周期现象实际上是植物适应温度变化(变温)的结果。
对于大部分植物来说,适当的变温是有利的,但变温过大就会有害。
78.物候期:高等植物的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阶段,即物候期。
79.物种丰富度:指生物群落中包含的物种数目。
80.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81.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某个最小量的因子限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又因为这个因子的量最小,也称为最小因子。
例如某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数种因子影响时,其受限制的程度取决于最少(小)的那个因子。
82.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生物发生的生态幅变化。
83.协同进化:关系密切的生物在进化上互相适应的现象。
84.胁迫:在资源利用曲线上,系统适宜区之外到最低或最高点之间的区间称为耐受区,此时植物要遭受一定程度限制,即胁迫。
在生态学上,胁迫是指一种显著偏离于植物适宜生活需求的环境条件。
85.先锋植物:在演替的早期阶段,以低生物量和通常低的营养水平为特征的植物。
86.嫌钙植物:只在缺钙的酸性土壤上才能生长的植物。
87.盐生植物:所谓盐生植物即能在含盐量在3.3bar以上土壤中正常生长并完成其生活史的植物。
88.盐土植物:在盐土或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良好,而在其他条件下生长不良的植物。
89.盐渍化:是指水灌地由于盐分积聚而缓慢恶化的过程。
90.有效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个常数,称为有效积温(K)。
91.阳生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发育健壮,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群落的先锋植物均属此类。
92.阴生植物:在弱光下比强光下生长好,强光受害,如许多生蕨类在群落中多处于底层。
93.优势度:是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生态重要性的指标,优势度大的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
确定植物优势度时,指标主要是种的盖度和密度(密度比+盖度比)/2×100%。
动物一般以个体数或相对多度来表示。
94.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
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95.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96.原生演替: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
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97.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者都是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是指在原先没有生命的地方,即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一个群落被破坏,但并未完全被消灭的地区所发生的演替。
两者起始条件不同,并且次生演替过程比原生演替快。
98.主导因子:在一定的场合下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生态因子,不能同等地看待,因为各种生态因子在一定的场合中按着一定的配合方式结合,结果不同;其中总会有某种生态因子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生态因子就是主导因子。
99.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组成成分)。
100.种群增长类型:一类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即假定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因而其增长率不随种群本身而变化;另一类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有一个环境容纳量,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
101.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或内分布型。
大致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102.最低死亡率: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种群中个体都是由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10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按从小到大龄级比例绘图,即是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
104.重要值: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在近些年来得到普遍采用。
用于确定乔木的优势度或显著度: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用于草原群落时: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105.植被型:植被分类的主要高级单位。
由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对温度、水分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而成。
同一植被型具有相似的区系组成、结构、形态外貌、生态特点、及动态演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