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基本原理
陆地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学基础学习知识原理
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第二章1.干绝热直减率:一团空气在大气层中垂直移动并不发生与周围空气的能量交换时所经历的温度变化,约为9.8℃∙km-1。
2.辐射率:单位时间内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能总量。
章节总结:入射和出射辐射之间的平衡决定了地球之间的能量平衡。
大气层将大约一半的太阳短波入射辐射传给地表,而吸收了地球表面释放的长波出射辐射的90%,这使大气层基本上是从底部呗加热的,并由此产生大气对流运动。
因为热带从太阳吸收的能量要比释放到太空的多,而极地流向太空的能量损失多余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所以产生了大气环流的大尺度格局。
这些环流将热量从赤道传向两极以均衡这种不等性。
在此过程中,他们在每个半球产生了3个相互独立的气团:热带气团,温带气团和极地气团。
主要的高于区域有4个,这些地区的空气下沉,降雨量较低。
副热带高压带是地球上主要荒漠分布的区域,主要的低压区域有3个,在这些地区空气上升,降水量较高。
这些地区维持着赤道的热带雨林和北美西部与南美南部的温带雨林。
从赤道向两极的热量传输中,洋流占到了40%,这些水流由表面由表面风系和高纬度的高冷高盐海水沉降流所驱动,而由低纬地区的涌升流来平衡。
区域性和局部性气候格局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异质性。
海陆的不均匀加热通过形成盛行高高压与低压的区域来改变气候的一般纬度格局。
这些气压中心和主要山脉的位置指引着风暴轨迹,这些风暴强烈影响着区域气候格局。
海洋和大湖还能使相邻陆地的气候变得温和,因为他们的高热容量使其升温降温比陆地要慢得多。
这些热反差产生的季节性风系(季风)和日间风系(海陆风与陆海风),影响着相邻陆地。
山脉还产生降水量和截获阳光辐射量的异质性。
植物对气候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来实现的,后者决定着地表对热射辐射的吸收量和以长波辐射与显热、潜热湍流通量形式释放到大气层的能量大小。
长波辐射和显热通量直接加热大气层,而潜热向大气层传送水汽,影响地方性的气温与提供降水的水汽资源。
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它包括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以及环境规划等多个领域。
理解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和其背后的重要概念。
一、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人类依赖自然环境的资源和服务,比如食物、水源和能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环境学的核心。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是环境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组成,通过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形成复杂的生态过程。
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比如,了解食物链和能量传递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决生态系统中的问题。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提倡环保意识和行动。
四、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污染的来源、传播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比如,通过环境监测和评估,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从而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的产生和扩散。
五、气候变化与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和影响,并研究适应和应对的策略。
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原理,可以引导我们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加强气候适应措施等行动。
六、环境政策与规划环境政策与规划是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基于环境学的基本原理,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可以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环境法律法规,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卢梭的环境理论
卢梭的环境理论(一)基本原理首先,系统方面的基本原理。
环境系统主要涉及很多分支系统,每个分支系统还有自己的子分支,但是这些分支、子分支都是具备一些类似的属性和特征。
例如,完整的体系。
整个环境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些环节的变化将造成一种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最终使得整个环境发生整体性的变化。
多元化的体系,环境系统之间存在很多分支,他们之间不仅有着相同的属性,也有一定的不同,这就形成了整个环境科学的多元性。
另外,环境科学还有包容性和变化性等其次,容纳性方面的基本原理。
环境问题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为破坏的环境变化,使得整个系统难以承受,突破了相应的极值,但是当环境接受人为破坏的时候,在没有突破这个极值的时候,对于人为的这种破坏具有很强的容纳性,这种容纳性主要有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多元性决定的,系统越复杂,容纳性就越强,对于后期的恢复就越有利。
最后,共存性方面的基本原理。
共存是说两个以上的生物之间的互相之间的一种依存关系。
这里说的共存性主要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共存性。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动物,人不仅有社会属性,更加具有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的基本原理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人们的繁衍生息才具备条件,整个社会才能科学发展,人和环境之间才能达到一定的平衡。
最终有利于人们的发展和进步。
(二)体系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环境科学也有了自己的体系,主要的分为环境科学、环境学、环境技术学、环境工程学四大分支。
具体的环境科学分支又涉及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伦理学理论等;环境学分支中有自然、社会和综合三个环境方向研究;技术分支中有监测、评价、控制、信息、政策、资源、规划等等具体分类;最后的工程类的环境问题有:大气、噪声、水体污染,生物保护等等。
这种环境科学的分类方式是针对现代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而设置的,现阶段,整个环境科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自然的环境学科、技术工程理论层面,整个环境科学的系统还没有完善,很多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笔者认为,以后的环境科学要重点开展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学科内部的综合性研究。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环境的概念和范围:环境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并包括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依赖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全过程。
2.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资源利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评价与监测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
2.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通过收集有关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环境规划是通过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管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人材、设备、财务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环境保护实现最佳效益。
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治理是针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的关系: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环境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环境学原理知识点梳理
1. 环境学的定义
- 环境学是研究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
互作用的学科。
2. 环境学的基本原理
- 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是环境学研究的基础,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也是环
境学的重要内容。
- 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缓慢性,需要进行
长期观测和研究。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环境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生态破坏等。
3. 环境学的研究方法
- 环境学采用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样品分析、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
- 环境学研究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实验和观测。
- 环境学还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应用,将科学研究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实践相结合。
4. 环境学的应用领域
- 环境学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 环境学为制定环保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 环境学在城市规划、农业发展、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5. 环境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环境学将继续发展壮大。
- 环境学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研究对象,提出更有效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 环境学还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形成更完整的研究体系,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
- 环境学的发展将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作出贡献。
以上是对环境学原理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学基本原理是指对环境与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思想体系,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旨在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出发,探讨环境学基本原理,并剖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指出:“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界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够生存下去”。
马克思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反对人剥削自然的观念,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而自然环境则受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主义环境学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规律。
2.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环境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3. 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追逐利益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因此,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重要性和应用1.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和措施。
2.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环境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理学研究
环境理学研究环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旨在研究和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它涉及诸多领域,包括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球科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
通过深入探究环境问题,环境理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改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一、环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所塑造的环境。
它强调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环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1. 生态系统:环境理学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物种间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等。
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相互作用的核心。
2. 可持续性:环境理学强调人类活动的可持续性。
这意味着要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确保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不破坏环境资源。
3. 环境污染:环境理学研究环境中的污染物,包括化学物质、废物和能源的使用。
它分析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并提出限制和减少污染的方法。
二、环境理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数据收集与分析:环境理学依靠大量的数据来了解环境变化和趋势。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揭示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并为环境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实地调查与观测:环境理学研究员常常进行实地调查和观测,以获取准确的环境数据。
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
3. 数学模型与模拟:环境理学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模拟和预测环境系统的行为。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预测潜在的环境影响,以及评估环境管理的效果。
4. 实验研究:环境理学研究人员进行实验来研究环境问题的不同方面。
通过实验,他们可以控制变量,深入研究环境过程,并测试假设。
三、环境理学的应用领域环境理学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解决多样化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环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1. 水资源管理:环境理学研究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使用情况。
简述环境学四大原理
简述环境学四大原理环境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环境学中,有四大原理,它们分别是环境整体性原理、环境动力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和环境限制性原理。
这四大原理是环境学研究的基石,下面我将对它们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环境整体性原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指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换言之,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环境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因此,我们在研究环境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二、环境动力性原理环境动力性原理是指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它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随时间变化的。
例如,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因此,我们在研究环境问题时,要考虑到环境的动态性,并对其进行长期观测和监测。
三、环境适应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在适应环境变化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当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了生物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生物造成伤害或死亡。
同样地,当社会经济发展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我们在进行环境管理和保护时,要注意保持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的平衡,避免超过其适应能力的范围。
四、环境限制性原理环境限制性原理是指环境对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和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环境具有一定的容量和稳定性,当超出其承载能力时,就会对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限制。
例如,当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有限时,就会限制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同样地,当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不足时,就会限制该地区的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
环境学
第一章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1、环境(广义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参考答案: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主体的不同,是各种学科研究的环境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客体的不同则是各子环境之间的差别所在。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学与环境基本规律参考答案:环境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阐述环境科学体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本规律。
环境基本规律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规律规则和五律协同四项基本原理。
2、环境多样性参考答案: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人与环境和谐参考答案: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4、环境承载力参考答案:“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5、人口容量参考答案:“人口容量”(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
从适应生存的角度讲,人口容量可定义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6、地方病(endemic disease)参考答案: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地方病在一定地区内流行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有一定数量的患者表现出共同的病征。
地方病分为化学性地方病和生物性地方病。
化学性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体从环境摄入的元素量超出或低于人体所能适应的变动范围,就会患化学性地方病。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简介•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的产生、传播和控制,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环境科学的基础原理1.生态学: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科学。
生态学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方面的研究。
2.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组成、特性,以及土壤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土壤学是环境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3.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的组成、结构、运动规律以及大气与地球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大气科学研究包括气候、气象、大气污染等多个方面。
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1.水污染控制原理:研究水污染的来源、传播和处理技术。
水污染控制主要包括水质净化、废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
2.大气污染控制原理:研究大气中污染物的来源、传播和控制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主要包括废气处理、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3.土壤污染修复原理:研究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修复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吸附剂应用和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工程实践。
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领域•环境影响评价:用于评估工程项目、政策或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和评估。
•环境监测与评估:通过采样和分析环境样品,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
•环境保护工程: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工程技术,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结论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学科和技术领域。
通过研究环境的基础原理和工程应用,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控制与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在改善环境质量、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学基本理论
◆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沙漠化、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森林锐减
草场退化、土地退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 资源耗竭
矿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紧缺 土壤资源的退化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 环境污染
水环境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
生物污染
物理环境污染
◆ 人口剧增
人口剧增 的结果 使得 上面所有的问题 都 被大大地 放大了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 境 学
第二章 水环境
第三章 大气环境
第四章 土壤环境 第五章 固体废物 第六章 物理环境 第七章 生物环境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环境 环境多样性
人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规律 环境科学
第一节 环 境
什么是环境?
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 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中心事物是环境最主要的属性,环境服务的 对象和重点,是环境的主体。
人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环境规律
什么是规律
规律:亦称法则。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
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事物背后并决定或 支配现象的内在因素。 客观性 隐蔽性 普遍性 稳定性
重复性
强制性
适应性
环境规律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环境基本规律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环境基本规律 1 环境基本规律 2 环境基本规律 3 环境基本规律 4
精神文化 诗歌小说 散文戏剧 农牧业 经济 制造业
戏曲小品
电影电视 文化传统
话剧歌剧
雕刻美术 音乐……
环境学原理复习内容
qV 1
m
qVm
解:假设完全混合意味着湖泊中的污染物质量浓度等于流出水中的污染物质 量浓度
输入速率
qV 2
输出速率
qm1 qV 11 qV 2 2
qm 2 qV m m (qV 1 qV 2 )
降解速率
qm r k V
qV 1
m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
间,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联系,这些信息对调节生
态系统各种生物组分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 生物而言,生态系统的信息有: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营养信息
4.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维持系统内生物生存与演替的前提条件,所以生态 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 一、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 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这些遗传信 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因此,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 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二、生态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 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 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 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 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件下的瞬时增长率。它是恒定的、最大的。
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 当环境是无限制的情况,如空间、
2.种群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4.生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 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5.群落结构--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①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 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 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 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6.生态系统 在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之间通过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发生相互作用, 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稳定的自然系统,称为生 态系统 。
环境学
环境学第1章环境学基本原理一、环境1、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2、自然环境——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自然环境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循环3、人工环境——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按功能分为——聚落、生产、交通、文化二、环境多样性1、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环境过程多样性;环境形态多样性;环境功能多样性—提供资源、调节、服务、文化2、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物质需求多样性、精神需求多样性、创造多样性3、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作用界面、作用方式、作用过程、作用效果三、人与环境的和谐1、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程2、环境问题——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因素。
五类:自然灾害、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者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分类(1)按污染因子的性质:化学污染(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生物污染(细菌、病毒、真菌等)和物理污染(噪声、振动、光、热污染、电磁辐射、核辐射等);(2)按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环境污染;。
3、人与环境的和谐1到5和谐程度逐级递增(一)适应生存适应生存的量度有两个指标: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环境条件下,维持人—环境系统不发生引起环境功能破坏的质的改变,即维系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人口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或者人口承载量,是适应生存能力的重要量度。
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资源、生态、环境在保障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工程学》课件
总结词: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是环境工程学中重要的实践领域,通过合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总结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是环境工程学中重要的实践领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修复被污染的土壤,降低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恢复土壤生态功能。
PART
04
环境工程学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总结词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包括挖掘、置换、淋洗、热解吸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同时利用化学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手段,降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浓度,实现土壤的净化与恢复。在修复过程中,还需注意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保护,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详细描述
PART
03
环境工程学的技术与实践
REPORTING
总结词
固体废物处理原理是环境工程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对固体废物的减量、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总结词
固体废物处理原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通过破碎、压缩、焚烧、微生物分解等手段,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同时采取防渗漏、覆盖等措施,减少二次污染,保护土壤和地下水。
详细描述
土壤污染修复原理是对已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和恢复的过程,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
REPORTING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工程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环境污染严重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导致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环境工程学需要解决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问题。
资源短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工程学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和工艺,以适应新的环保需求。
技术更新换代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需要环境工程学做出相应的应对。
环境科学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环境科学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环境科学是研究与环境相关的各种学科,其基本任务是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和规律,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
而生态系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组织单位。
在环境科学中,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提供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科学依据。
一、环境科学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整体,它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生态位,一个生态位包括一种或多种生物物种的环境属性以及生物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位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结果,同时也制约着个体的数量、分布和生命周期。
二、环境科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相互关联的生物个体的总称,其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
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域、大气等,它们提供营养物质、水分和能量等要素,为生态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持。
2.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其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
物质循环是指营养物质在生物个体之间进行转移和再利用的过程,其中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等。
三、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环境保护是指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高人类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环境污染防治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是防治环境污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空气、水域和土壤的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资源的有限性是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巧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巧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环境科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环境科学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
环境问题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性方式。
第二,环境问题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因为环境问题不是短期内就能够解决的。
第三,环境问题是动态的。
环境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把握好环境变化的动态发展规律。
环境科学在实践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模拟、环境影响评价等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是环境科学的应用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并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的污染物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提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一般分为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两个阶段。
环境模拟是环境科学中的一种研究手段,通过模拟现实环境,对环境问题进行试验和研究。
通过环境模拟,可以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影响进行前期评估,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评估环境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预测环境变化趋势,帮助制定环境规划和环境政策,保护环境资源和人民健康。
总之,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关注环境的研究,也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保护。
通过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学基本原理
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生态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
本文将探讨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以增进对环境学的理解。
一、环境学的定义和目的环境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提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法和策略。
其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当前和未来的世代都能享受良好的环境品质。
二、环境学的三大基本原理1. 物质循环原理物质循环原理是环境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它研究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元素的循环、能量的流动等。
物质循环以生物圈为载体,包括从生物体内向外界的物质输出,以及从外界到生物体内的物质输入。
2. 能量流动原理能量流动原理是指在自然界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物质代谢等方式,在生物圈中不断传递和转化。
环境学通过研究能量流动原理,揭示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3. 自然平衡原理自然平衡原理是环境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自然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环境学通过研究自然平衡原理,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学采用多种科学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
主要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模型模拟等。
环境学家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实际观察和数据采集,分析环境变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环境趋势,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
四、环境学的应用领域环境学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能源、水资源、大气污染、土壤退化等众多方面。
环境学在城市规划、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环境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五、环境学的挑战与前景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学习《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概论》的总结与心得
学习《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概论》的总结与
心得
在研究《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
多知识和经验。
本文将对我在该课程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
首先,这门课程让我对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研究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包括环境污染与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
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环境问题的本质,并且为我今后在环境保护
工作中提供了指导。
其次,该课程培养了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不
同的案例和实例,我学会了运用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
我学会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
评估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这些能力对于我今后从事
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要。
此外,该课程还提高了我的科研和学术写作能力。
在课程中,
我进行了一些小型的研究项目,学会了如何进行文献调研、数据分
析和撰写学术报告。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熟悉科研工作的流程,并且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学习《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扩展了环境科学的知识,还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科研和学术写作的水平。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能力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质多样性(生命物质、非生命物质) 环境过程多样性(参与物质、时间尺度、变化性质) 环境形态多样性(地形地貌、气象、物质形态、生 物形态、景观) 环境功能多样性(以树林、大气层为例)
2016/4/26
49
1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生命系统—等级系统—多层次或水平,
2016/4/26
52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我国:最丰富,陆地生态系统分成595类,其
中森林248类、灌丛126类、草原55类、荒漠
52类、草甸77类、沼泽37类
2016/4/26
53
自 然 环 境
地 球 上 的 生 物
病毒 原核生物 真菌 真核原生生物 藻类植物 苔藓类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 原 生 动 物 脊椎动物 节 两 爬 哺 肢 鱼 栖 行 鸟 乳 动 类 动 动 类 动 物 物 物 物
2016/4/26
18
人工环境
聚落环境 工业环境 农业环境
文化环境
医疗休养环境
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改造而形成的。
2016/4/26 19
环境分类小结
自然环境 人 类 环 境 物质:空气、水、岩石、土壤、动物、植物 、微生物 能量:包括气温、阳光、引力、地磁力 自然现象:包括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 (构造运动,地震,火山爆发)、大气运动 、水循环、水土演变等 人工构筑物 人工产品和能量 科学技术、综合生产力、政治体制、社会行 为、宗教信仰、文化与地域因素等(广义)
地球表层
2016/4/26 15
生存环境 由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阳光和 食物等基本环境要素所组成。 地理环境 由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 圈和生物圈组成,是环境科学和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 地质环境 包括地表以下直至地核的各地质圈层,与地 理环境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主要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 的研究对象。 宇宙环境 指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与地理环境之间也 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主要是天文学研究的对象。
环 境 学
2016/4/26
1
教学内容
环境学基本原理 生物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 人居环境 大气环境 水环境 土壤环境 物理环境 可持续发展
2
2016/4/26
主要参考书
1 2 3 《环境学》,左玉辉主编,高教出版社. 《环境学导论》,何强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环境科学——交叉关系学科》(第7版),Eldon D.Enger 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0 《环境学》,陈英旭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环境学原理》,陈立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环境学概论》,曲向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环境学基础》,刘超臣 、蒋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
合体。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本法所称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
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
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6/4/26 9
从 被太 大空 气看 所到 包的 围地 球
2016/4/26 10
环境:主体周边相关客体的结合
客体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和运动的。周边包含地域和非 地域的概念,根据主体的影响能力,有一定的“辐射半径” 。
丹顶鹤的环境
保 滩涂、沼泽等 护 水域 区 内 部 保护区内其它生物 保护区周边农田 迁徙路线上相关 湿地、农田等
学习环境
学校、教室、机房 实验室、图书馆 教师、学校氛围
主体
环境是相对于一定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 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的集合就称为这一中心事物 的环境。 ——电子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直接或 客体 间接影响 思考题:环境学所研究“环境”与生态学所研究 “环境”有何区别?
2016/4/26 8
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
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
学校周边
活动中心、城市 宿舍、食堂、操场
其 它
2016/4/26
生活环境
11
依照主体(中心事物)的差异,区分环境类型
地球的时空环境 投资环境
动物的环境
植物的环境 人的环境 建筑物的环境 城市环境 小区环境 居住环境
2016/4/26
创业环境
生产环境 办公环境 政治环境 教育环境 科研环境 技术环境
4
5 6 7 8
2016/4/26
3
关于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30%):课堂表现、考勤、作业、 小测验(小论文) 期末考试(70%)
2016/4/26
4
学习要求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理论联系实际。 多阅读环境类书籍 多翻阅环境类期刊
2016/4/26
5
生活在电气和石油、汽车、城市之中的现代人, 一面享受科技提供的丰富物质生活,一面在高楼林立 的水泥墙中怀念着阳光灿烂的原野生活。
2016/4/26
21
2 不可逆性
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系统内 外之间存在着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 的交流。环境系统是一个不可逆系统。
它一旦遭到破坏,根据物质循环规律,可 以实现局部的恢复,但不能彻底回到原来的状 态。
2016/4/26
22
3 潜在性 除了个别情况(如:骤发性自然灾害和人 为污染)可直观其后果外,一般情况下环境的 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 4 持续反应性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可以持续的,不仅对 当代人,而且对子孙后代有着深远地影响。如 黄土高原的生态状况可以理解为我们祖先欠下 的生态债,而这个债则要我们子孙后代偿还。
2016/4/26
16
自然环境
宇宙 太阳系 水环境 大气环境 土壤环境
地球
……
分子
原子 质子、电子
2016/4/26
生物环境
地质环境 物理环境
17
2、人工环境
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 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 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如聚落环 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医疗休养环 境等。
2016/4/26
37
黄 山 鳌 龟 背
2016/4/26
38
2016/4/26
黄山云海
39
2016/4/26
40
黄山上的奇石太多了,目不暇接啊! 飞来石 最有代表性的,老版红楼梦(87年)片头的时候,传说女娲补天的时候洒落人 间的啊。
2016/4/26
41
孤 峰 奇 石
2016/4/26
苏 轼
( 宋 )
2016/4/26
若波 把光 西潋 湖滟 比晴 西方 子好 ,, 浓山 妆色 淡空 抹蒙 总雨 相亦 宜奇 。 。36
——
奇 山 云 海
黄山四绝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松姿百态 ,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 形象逼真。自古黄山云成海,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 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 为主,可饮可浴。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 被誉之为“灵泉”。
42
沙漠和荒漠 也是大自然的另一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6/4/26
43
2016/4/26
44
2016/4/26
45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2016/4/26 46
2016/4/26
47
自然环境多样性 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2016/4/26
48
一、自然环境多样性
27
2016/4/26
28
2016/4/26
29
2016/4/26
30
2016/4/26
31
2016/4/26
32
山 川 河 谷 , 流 泉 飞 瀑
2016/4/26 33
五 岳 之 首
, 泰 山 至 尊
2016/4/26
34
伊瓜苏瀑布
2016/4/26
南美第一奇观、世界五大名瀑
35
12
人类的环境=自然环境
大自然不能创造出人类的所有环境
原生的自然环境
人 类 环 境
2016/4/26
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建筑物 潜艇 工厂
交通工具 宇宙飞船 休闲场所
城市 家 ……
13
人类的环境
依照客体的差异
物质环境 精神环境 文化环境 管理环境
伦理道德环境
法律环境
政策环境
二、环境的分类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1、自然环境 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可以把自然环境理解为一个由近及远和由小到 大的有层次的系统。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 境-宇宙环境。
从微观-宏观: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
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
2016/4/26
50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
多层次—外部形态、生理代谢、染色体和DNA分子水平。 全世界109个基因,其中约105个-高等生物体内; 遗传密码:高等动植物体内10—100亿个核苷酸对,细菌内约100万 个核苷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