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构造地震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构建及效果

合集下载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195随着我国油气资源的进一步消耗,发现新探区成为目前油气勘探的重点,而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条件地区的资料由于以前处理技术落后成像效果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因此运用新的处理手段对老资料进行重新处理,能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挖掘这些地区的勘探潜力,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地震资料较差的数据成像有很大的提升效果是解决复杂构造成像的一种有效手段。

1 方法原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建立在构造起伏及横向速度剧烈变化的基础上,是一种真正的全三维成像技术。

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遵守波的反射、绕射和折射定律,符合斯奈尔定律,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的成像问题。

生产中常用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克希霍夫积分法。

实现方法是,将地下地质体分成均的面元网格,然后计算地下不同面元网格与地面每一个炮点位置之间的旅行时,产生走时表,使用射线追踪技术计算出的走时表和叠前数据道集,计算出地面炮点和接收点到地下成像点到的几何扩散因子以及相应的走时最后在偏移孔径范围内对时距曲面进行加权叠加,实现最终成像。

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算式为:作为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的叠前深度偏移,相对于叠前时间偏移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及陡倾角等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突破了叠后时间偏移和叠前时间偏移等传统处理方法的应用条件限制。

2 深度偏移处理的关键步骤2.1 时间域构造模型建立层位解释原则如下:1)第一层反射的最大偏移距应小于该层的最大深度。

2)层位拾取应选择能量强、连续性好的同相轴追踪,最好一个地质时代界面的反射或者是一大套地层的速度界面。

3)层与层之间的厚度不能太薄。

4)层位解释后得到的间域构造模型是每一层的时间域构造平面图的。

2.2 初始速度模型建立为了使速度能够迅速收敛、逼近地下正确的地质模型需要有一个较准确的初始速度模型,GeoDepth提供了RMS 速度转换的方法:2.3 速度模型优化初始模型往往是不够精确,为了得到一个跟地下地质情况相吻合的速度模型,需要通过多次迭代收敛、优化层速度模型,直至每CRP道集成像结果一致为止。

叠前深度偏移网格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建立及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网格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建立及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网格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建立及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目前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精确成像问题的重要手段,其成像效果取决于深度域速度模型的准确与否.通常采用的沿层构造解释速度建模方法,在构造特别复杂、层位解释不合理时往往得不到准确的速度模型,因此研究了网格层析反演更新深度域速度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可利用偏移成像数据计算剩余误差曲线和地层倾角信息,迭代更新反射层的位置和形态,最终获取准确的速度模型。

标签:叠前深度偏移网格层析反演速度模型1引言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逐步进入精细挖潜阶段,对于陡倾角和横向速度变化剧烈等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问题采用常规偏移方法的成像效果难以满足精细构造解释的要求。

目前深度偏移是改善地震资料质量,提高复杂构造和岩性反射成像精度的最有效技术。

速度是决定偏移剖面质量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叠前时间偏移还是叠前深度偏移,合理的速度模型都是准确成像的前提,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和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同时近地表的复杂变化又引起地震数据的低信噪比,影响了均方根速度模型的求取精度,层析速度反演利用实测数据的旅行时和预测数据的旅行时之差的反投影来更新波传播路径上每个点的速度值,可以更精细地估计速度的变化情况。

基于反射波的成像道集层析反演速度分析技术,将成像道集的剩余时差按照射线路径进行更新,能够对整个速度模型进行迭代更新,应用实例表明,层析反演速度建模技术是可行的,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2共成像点道集层析速度反演原理由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同相叠加作用,基于初始模型得到的共成像点道集具有比cmp道集更高的信噪比,并且共成像点道集上残存的剩余时差可以用于通过层析反演的方式沿着射线路径进行反投影,得到速度模型更新量,完成速度模型的更新。

3叠前深度偏移层析反演速度模型的建立3.1 Petrel建立网格化初始速度模型首先建立工区,通过加载深度域网格化叠加数据体、网格化插值平滑速度场、网格化层文件,完成初始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的建立。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分析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分析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分析马彦彦;李国发;张星宇;田纳新;祝文亮;翟桐立【摘要】基于层位的层析反演和基于网格的层析反演是实际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的两种主要速度建模方法.根据歧口凹陷典型地质模型及其正演模拟的地震波场,对两种速度建模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层位的层析反演方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只能得到速度模型的低频分量;基于网格的层析反演方法可以获得速度场的高频分量,但受初始模型的影响较大,不容易收敛到实际速度模型.为此联合应用两种方法,即先利用基于层位的层析反演方法获得速度场的低频分量,再利用基于网格的层析反演方法获得速度场的高频分量,这样能够提高速度模型精度,改善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质量.【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4(049)004【总页数】7页(P687-693)【关键词】层位层析;网格层析;速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作者】马彦彦;李国发;张星宇;田纳新;祝文亮;翟桐立【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海石油南海东部公司,广东广州510240;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天津30028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天津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1 引言由于考虑了射线偏折和薄透镜项的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成为现今复杂构造成像最具前景的技术方法。

地震资料品质、偏移方法和速度模型是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1]。

就地震资料品质而言,随着野外采集设备和采集方法的不断进步,地震资料在炮检距、方位角、信噪比等方面基本可以满足叠前深度偏移对地震资料品质的要求[2]。

就地震数据偏移方法而言,叠前深度偏移是勘查地球物理学科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从基尔霍夫叠前深度偏移、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到高斯束叠前偏移和逆时叠前深度偏移,众多学者对偏移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复杂构造成像提供并储备了比较完备的技术和方法[3~5]。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蔡伟涛1,朱志勇2(1.成都理工大学;2.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叠前时间偏移是近年来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发展趋势,可获得偏移归位后的速度场,适应于陡倾角构造和深部的正确成像,在本工区的应用中,采用Kir chho ff 积分求和的方法,使得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剖面比叠后偏移处理的剖面有较大的改善,使其质量得到提高,断层及地层不整合关系清晰,由此得到了较好的地质解释结果。

关键词:叠后偏移;叠前偏移;速度 地震资料处理是油气勘探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处理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勘探的全过程。

因此,搞好地震资料处理,提高处理水平,是物探处理人员始终所追求的目标[1]。

1 叠前偏移的必要性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偏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地震偏移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1]。

我们知道,常规叠加是建立在水平层状介质及横向速度连续变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构造起伏及横向速度剧烈变化情况它不能够满足斯奈尔定律,同时造成速度分析的多解性,最终导致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和正确的成像结果;另外,在偏移前的道集中进行速度分析,也造成速度点偏离其真实地下位置,叠加剖面不等同于零炮检距剖面。

叠前偏移方法基于双平方根方程的非零炮检距成像理论,建立在对点散射的非零炮检距方程基础上,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曲线旅行轨迹对振幅求和,是一种射线成像,能够解决叠后时间偏移存在的问题[2]。

总之,常规叠后偏移技术由于受到其理论本身的限制,越来越不能够满足高精度成像的要求。

叠前偏移方法,理论上消除了输入数据为零炮检距的假设,避免了NM O 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比起叠后时间偏移保存了更多的叠前地震信息,为叠前反演与属性提取奠定良好的资料基础。

图1 不同变速情况下偏移成像方法的选择2 偏移方法选择根据不同勘探目标,采用叠前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目标处理任务和要求,首先对原始资料和原有剖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问题,提出处理方向和可采用的技术(应该提出有多种技术组合的多套处理流程),然后进行技术和参数的处理试验,并参考用户意见确定最佳处理技术和流程,最后实施作业,完成目标处理全过程,提交用户满意的剖面。

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及速度模型建立技术

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及速度模型建立技术
2 . 4 最 小 井距
【 5 】 符 奇, 张烈辉, 胡书 勇, 等. 底 水油藏
水 平 井 水 平 段 合 理 位 置及 长 度 的 确 定 [ 1 1 . 石 油钻 采工 艺, 2 0 0 9 , 3 1 … 1: 5 1 - 5 5
初期 日产油1 0 . 3 t ,含水率5 4 . 6 %。油藏采 油速 度从 整体 实施 前 0 . 7 8 %达 到最 大 时 2 . 7 6 %,累计 产油 1 2 . 2×1 0 t ,采 出程度
对 常 规速 度 分析 有 以下优 点 。
( 1 )偏移后做速度分析可 以提高道集的信噪比。
( 2 ) 可 以消除绕射波对速度分析的干扰。
( 3 )反 射波 归位 后可 以使速 度 分 析得 到 的 速 度场 位 置 关 系 更正 确 。
2 叠前 时 间偏 移 速度 分析 方 法
学院 学报 , 2 0 0 5 , 2 5 ( 6 ) : 3 1 — 3 4
( 上接6 9 页)( 2) 层 间厚 度 不能 太 厚 ,层 间太 厚 ,速 度 变 化太
在胜 利某地 区做叠前时间偏移 时 ,针对资料的特点 ,采用 两种速度分析方法联合建模 ,偏移结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如 图7 所示 ),首先用D e r e g o ws k i 循环法速度分析得到初始速度模 型 ,在D e r e g o w s k i 循环法速度分析的基础上再利用垂向剩余延迟 分析法对速度进行精细调整得到精确 的速度模型 ,精细速度模 型偏移剖面中断面及断裂系统更加清楚。
对做好 叠前偏 移处理具有 一定 的指 导作用 。
随着对勘探精度 的要求越来越高 ,叠前 时间偏移处理已成 为实现复杂隐蔽构造 精确成像的重要手段。而叠前偏移成像的 质 量又主要依赖于速度分析精度及速度模型 的正确性 ,因此在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时必须了解叠前时间偏移对速度 的要求 、深 入研 究速度分析及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和技术 ,为叠前 时间偏移 处理提供准确可靠的速度模型。

叠前深度偏移在复杂构造模型成像中的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在复杂构造模型成像中的应用
道 号
0 30 4 0 50 0 0 0 60 0 70 0 8 0 9 0 10 10 0 0 00 10
演所得的资料信 噪比很高 , 以在成像处理过程 所
中 , 以略 去常规 处 理 中的绝 大部 分 内容 。模 型资 可
料 处理 的 流程如 图 2所示 。
1 0 00
( 中国地质 大学 地信学院, 北京 10 8 ) 003
摘 要 : 究了叠前深度偏移在复杂构造模型成像 中的应 用。主要对一个复杂的地质模型所正 研 演 出的地震 数 据 资料进 行试 验性 处理 , 对该 试验 性 处理 结果 进行 归 纳分析 , 出速 度 ~深度 模 并 得
型 的准确 性 决定 于对偏 移 结果 的 质 量 以及 根 据 地 下构 造 选 取 偏 移 孔 径 的原 则等 定性 认 识 和 结


2 0 00
30 00
40 0 0
图 4 由真 实速度 ~深度模型所得 的叠前深度偏移结果
F g 4 T e mir t n o a eo i i . h g ai fr l v l t o e c y~d p h mo e e t d l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4 9 期
物探 化探计 算技术
20 年7 0 7 月
文章 编号 :1o — 14 ( 0 7 o - o 8 - o o 1 79 20 )4_ 2 1_5
叠前 深 度偏 移在 复 杂构 造 模 型 成 像 中的 应 用
张铁强, 王正和
值 。精确的速度模型必须是在一个构造框架内
去 描绘 地下 的速度 场分 布 。因此 , 于地 层 的方法 基
便成为建模 中最常用 的方法 。 目前的叠前深度 偏移速度都是通过迭代方式来求取 , 作者在本文中 所采用的地质模型如下页图 1 所示。

叠前深度偏移在辽河复杂构造成像中的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在辽河复杂构造成像中的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在辽河复杂构造成像中的应用随着辽河勘探开发的深入,勘探目标已经转向低信噪比复杂构造地区。

通过对叠前深度偏移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了多项新技术,保幅保真地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成像精度,较好地解决了辽河凹陷复杂构造成像质量,资料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标签:深度偏移;复杂构造;叠前道集;速度建模;应用效果随着辽河勘探步伐的推进,对地下构造形态的成像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以水平层状介质假设为基础的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只能适应速度横向变化不大的地区[1,2],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应用高精度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1 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偏移算法通常归为以下三类:(1)基于标量波动方程的积分解的算法,包括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

可以处理从0到90度的所有倾角,但在处理横向速度变化时很麻烦。

(2)基于标量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解的算法(有限差分法偏移)-波动方程偏移、逆时偏移。

可以处理所有的速度变化类型,但确有不同度数的倾角近似值,而且如果不注意设计,差分算法会严重削弱应有的倾角近似值。

(3)基于F-K变换来实现偏移的算法-相移法偏移,在处理速度变化上的能力有限。

2 做好深度偏移的关键技术影响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原始采集炮集数据质量。

观测系统设计中,偏移距、覆盖次数和方位角分布都影响偏移效果;炸药震源激发过程中激发能量不一致会造成偏移画弧现象;复杂地表及复杂地下构造引起的低信噪比也会降低成像质量。

二是偏移前预处理质量。

偏移前要做大量的去噪、各种一致性处理等工作,以弥补采集数据的缺陷,改善叠前深度偏移效果。

三是可靠的地质模型的建立。

由于叠前深度偏移以层速度为基础,能够解决速度的横向变化,以往的以叠加速度为目标的速度分析手段失去作用,如何建立符合地质特征的速度-深度模型是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

四是偏移算法的选择和偏移参数优选。

鉴于辽河油田的资料特点、各种偏移算法的优势,研究认为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是目前主要的有效方法。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与效果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与效果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与效果
鲁烈琴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1997(032)005
【摘要】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复杂构造的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问题的理想技术。

应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软件GeoDepth,对我国西部E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

其基本思路是:①在时间剖面上拾取速度层位,建立时间模型;②用相干反演法和速度转换法相结合逐层求取层速度,建立层速度-深度地质模型;③用剩余速度分析修改和优化地质模型;④选用克希霍夫积分求和法实现
【总页数】6页(P703-708)
【作者】鲁烈琴
【作者单位】西北石油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西部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处理新技术 [J], 王文常
2.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千米桥潜山勘探中的应用与效果 [J], 祝文亮;刘俊杰;梁峰;陈树亮
3.重磁电一体化勘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 [J], 张春贺;尹成明;甘贵元;王财富;孙卫斌;刘云祥;胡祖志
4.起伏地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以川东复杂地区应用为例 [J], 陈爱萍;邹文;李亚林;何光明;杨智超;王明清;杜洪;吴战培
5.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的应用 [J], 王红旗;鲁烈琴;刘文卿;张建伟;孟小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保幅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保幅偏移

(10)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s( x , y , z ) s0 ( z ) s( x , y , z )
u ( x, y, z, ) u0 ( x, y, z, ) us ( x, y, z, )
u 0 ( x, y, z z, ) u ( x, y, z, w)e
iz


FTX T iS ( X T , zi )z u ( X T , zi )
(4.30)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还有MRS-ELBF的广义屏算子、ELRF的广义屏算子 及基于Born/Rytov近似的联合广义屏算子。 模型试算
Marmousi模型相屏偏移剖面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Marmousi模型ELBF法偏移剖面(dz=2m)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因稳健且效率与精度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 点和焦点。包括射线法和波动方程法(FXFD,SSF,FFD,GS) 。以 粘滞声波、弹性波波动方程为基础的偏移方法,以及适于各向异 性介质的偏移方法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射线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Kirchhoff积分法的关键是绕射旅行时的计算
u 1 1 i ( )u z v c
(7)
相关成像条件
1 P ( z m , ) S ( z m , ) ˆ R( z m ) 2 N S ( z m , )





(8)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模型试算 下面给出Marmousi模型FXFD的试算结果
Marmousi模型及其FXFD法偏移剖面
2u x
2

2u y
2

2u z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进展及应用问题与对策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进展及应用问题与对策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进展及应用问题与对策王延光【摘要】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科研和生产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结合胜利油区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及经验,首先介绍面向研究区块地表和地下地质情况的特色化实用叠前深度偏移与建模技术,在不同区块和地质任务的应用中,这些技术可以根据需求配套使用.其次,从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思路出发,分析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最后,通过几个典型区块的工业化应用实例验证了胜利油区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效果,总结出一套“深度域+”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思路,进一步推动深度域地震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服务.%Seismic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is a key technology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development,research and production.Based on study on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in Shengli oilfield,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and modeling techniques were introduced firstly according to surface and subsurface ge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which could be used together in application to different study area and different geologic task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And secondly,effects on the prestack migration techniqu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idea of integration of acquisition,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an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Finally,several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technique to typical examples in Shengli oilfield were used to verify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ion solution of prestackdepth migration technology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 set of "depth domain+"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summarized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technique in domain of depth and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for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7(024)004【总页数】8页(P1-7,29)【关键词】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影响因素;应用实践;各向异性【作者】王延光【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3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成为广泛应用的常规技术,胜利油区的生产和科研实践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地震勘探中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

地震勘探中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

地震勘探中的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通过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传播特性,可以了解地下结构和地质情况,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提供依据。

在地震勘探中,叠前深度偏移算法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提高勘探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

一、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基本原理叠前深度偏移算法是一种用于地震数据处理的数学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在时间域将地震数据转换为深度域,然后采用折射面模型或者波阵面模型来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

其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1.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逆时偏移(NMO处理),将时间域的地震数据转换为零偏移距时刻对应的地震数据。

2. 然后,将逆时深度层剖面上的地震数据集合在一起,形成叠前深度域数据。

3.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关键是调整不同深度层的地震数据时差,以消除波形的走时差异,实现不同深度维度的波形匹配,进而实现相关波形叠加成像。

4. 此后,根据地震波在不同速度介质中的折射、反射特性,利用Kirchhoff积分公式计算深度域内的各点反射能量,最终形成地下结构的深度成像结果。

二、叠前深度偏移算法的应用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地下结构成像质量和解析度。

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沉积物地质研究。

地震勘探可以对深层地质结构进行探测和解析,对于沉积物地质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提高地震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更好地揭示岩相、层序等信息。

2. 石油勘探与开发。

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其质量和准确性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的成功具有决定性作用。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提高地震成像质量,更好地勘探目标层位和构造特征。

3. 工程地质勘察。

叠前深度偏移算法可以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对于建设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其可以准确获取地下结构信息,对于建设工程场地的选址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与应用针对低信噪比地区地震资料地质构造复杂的特点,进行了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研究,通过叠前深度偏移得到了更精确的成像结果,满足了勘探开发需要。

标签: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0引言对于陆上低信噪比资料同相轴连续性差,横向分辨率低,常规处理手段往往不能满足地质人员进行精细解释的要求,从而制约了对地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叠前深度偏移能够适应速度的横向剧变,使用空变的层速度模型取代了前者的均方根速度,保证了射线路径为真实的曲线,而不是直射线来近似,使偏移成像不再受大倾角地层、超覆或速度横向突变的地下地质条件限制。

在复杂地质条件地区,其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皆有提高,且由于直接成像为深度剖面,真实地反映了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克服了因速度陷阱造成的假象。

所以我们针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在该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采用了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方法[1]。

1前期预处理针对该工区地震资料特点,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消除干扰技术、振幅补偿技术、静校正技术、叠前去噪技术,为叠前深度偏移提供了高品质的道集数据。

2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研究2.1深度域速度模型的建立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相比,虽然对速度的敏感度要小,可以较容易地求取均方根速度,但最好的时间偏移速度未必是最好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

因此,在叠前时间偏移均方根速度模型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工作,以便准确建立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层速度模型。

2.3速度场的求取、确定与修正深度偏移所用的初始速度是将由前期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的速度沿模型层抽取并平滑而来。

因此,有了时间层位和该层的速度,就可用图偏移的方式形成该层的深度图,进而形成初始层速度模型。

速度的修正,是在深度域拾取深度延迟后,使用层析成像技术,对目的层的速度和深度同时进行更改,并经过多次反复迭代,直至深度延迟值近乎于零,表明这层的速度准确为止。

然后再进行下一层,直至最底层完成后,就建立起了准确的层速度模型。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叠前偏移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

从理论上讲,叠前时间偏移只能解决共反射点叠加的问题,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应用于地下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复杂的地区。

当速度存在剧烈的横向变化、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真正的全三维叠前成像技术,但它的成像效果必须依赖于准确的速度-深度模型,而模型的迭代和修改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费时的过程,周期长,花费也相当昂贵。

1.1 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和速度分析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常规NMO、DMO和叠后偏移的缺点,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

叠前时间偏移产生的共反射点(CRP)道集,消除了不同倾角和位置的反射带来的影响,不仅可以用来优化速度分析,而且也是进行AVO地震反演的前提。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础是计算地下散射点的时距曲面。

根据Kirchhoff绕射积分理论,时距曲面上的所有样点相加就得到该绕射点的偏移结果。

具体的实现过程就是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曲线旅行时轨迹对振幅求和,速度场决定求和路径的曲率,对每个共炮检距剖面单独成像,然后将所有结果叠加起来形成偏移剖面。

1.2 叠前深度偏移实际上,叠前时间偏移可认为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倾斜地层的广义NMO叠加,其目的是使各种绕射能量聚焦,而不是把绕射能量归位到其相应的绕射点上去,它基于的速度模型是均匀的,或者仅允许有垂直变化,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仅能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当地下地层倾角较大,或者上覆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的条件下,叠前时间偏移并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

为了校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在时间剖面的基础上,再做一次校正,使成像点与绕射点位置重合,这就是做叠后深度偏移的目的,但叠后深度偏移有缺点,主要是无法避免NMO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而且在实现过程中缺少模型叠代修正的手段,因此叠后深度偏移一般作为叠前深度偏移流程的一部分,用于深度域模型层位的解释。

叠前深度偏移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建立及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层析反演速度模型建立及应用
L I Ya n f e n g , W ANG Ya n t a o , ZHU Yub a o , ZHANG Ch u n t a n g , W ANG Mi n
( 1 .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D a q i n g O i ie f l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7 1 2 ,C h i n a ; 2 . N o . 1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f o D a q i n g O i l ie f l d C o m p a n y L t d . ,D a q i n g 1 6 3 0 0 1 ,C h i n a )
( 1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 大庆 1 6 3 7 1 2;2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 司第一采油厂 , 黑龙江 大庆 1 6 3 0 0 1)
摘要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 目前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精确成 像问题 的重要手段 ,其 成像效果 取决于深度 域速度模 型的准确与否。通常采用 的沿层构造解释速度建模方法 在构造特别 复杂 、层位解 释不合 理时往往得 不到准确 的 速度模型 ,因此研究 了层析反演更新深度域速度模型 的建立方法 。该 方法可利 用偏移成像 数据计算 剩余误差 曲 线和地层倾 角信息 ,迭代更新反射层 的位置和形 态 ,最终获取 准确 的速度模型 。应 用实例表 明 ,层析反演速 度
r e a s o n h o r i z o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t h e r e f o r e t h e mo d e l i n g me t ho d o f r e f r e s h i n g t h e v e l o c i t y i n t h e d e p t h d o ma i n b y t o mo —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历程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历程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历程引言地震偏移技术是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其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位和恢复反射界面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保真度。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油气勘探的重点转向复杂地表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区域。

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质量通常较差, 且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往往得不到精确的地下构造形态,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工具。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并行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量庞大的三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成为可能。

叠前深度偏移在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问题的同时能够提高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压制多次波以及突出深层反射;不仅如此,与传统的时间域地震剖面相比,深度域成像的地震剖面更具地质意义。

叠前深变偏移的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在复杂地质环境中提高地震勘探的能力将是极大的促进。

一、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发展常用的时间偏移技术是基于横向速度变化弱的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产生的,而深度偏移技术是基于横向变速的真实地质深度模型发展而来的。

因此时间偏移不能解决速度横向变化引起的非双曲线时差问题,当横向速度变化大、超出常规时间偏移所能适应的尺度时,偏移的成像精度大为降低(这一现象由Hubral P于1977年首次发现)。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界的关注,并开始对非均匀介质偏移方法的研究。

波动理论的引入促进了深度偏移技术的发展。

2O 世纪7O年代,Claerbout 首次把波动方程引入到地震波场偏移成像中,Schneider 提出了基于波动方程积分解的克希霍夫积分法偏移,Gazdag 和Stolt 分别提出波动方程频率一波数域偏移方法,应用的都是简化形式的抛物线波动方程,即单程方程和爆炸反射面模型。

2O世纪8O年代出现了全波动方程偏移、逆时偏移成像等算法,但由于当时计算机效率低,对速度模型要求苛刻等原因,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 (NXPowerLite)

叠前深度偏移 (NXPowerLite)

(b)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
一.概述
二.变速射线追踪法计算走时
三.有限差分法计算走时 四.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


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具有高偏移角度、
无频散、占用资源少和实现效率高的特点,并且积
分法能够适应变化的观测系统和起伏的地表,优化
t1 min( s0 , s1 )z ( t 32 a ) t 2 min( s0 , s 2 )x
(15) 当(14)式方程的右边根号下出现负值时,我们选取: (16) 当向z方向外推时, z ,当向x方向外推时 l x 。 l
( t 32b ) t 0 min( s0 , s1 )l
特别注意关键参数的试验:反假频距离、反假频频 率和偏移孔径的合理选取
模型试算(叠前深度偏移)
对Marmousi模型数据实现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图(a),(b) 分别为使用Kirchhoff积分法和波动方程法偏移的结果。可以看 到,波动方程法对背斜内幕和低速目的层较好的成像。
(a) 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20) 在满足(20)式的条件下,利用方程(19)可实现三维旅行时场的 计算。
模型试算
x/m x/m (z/m)
1000 m/s
(z/m)
1000 m/s
2500 m/s 2500 m/s 图4 层状介质和重叠在其上的震源 位于(40,160)点的等时线图。注意, 上 、 下 层 速 度 分 别 为 1000m/s 和 2500 m/s。 图5 含高速体的均匀介质和重叠在其上 的震源位于(160, 0)点的等时线图。背景 速度为1000m/s,高速体速度为2500m/s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的应用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的应用

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复杂地区的应用
王红旗;鲁烈琴;刘文卿;张建伟;孟小红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4(025)005
【摘要】应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对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实现过程是:在时间剖面上拾取速度层位,建立时间模型;用相干反演法和叠加速度反演法相结合逐层求取层速度,建立层速度-深度地质模型;用剩余速度分析修改和优化地质模型;选用Kirchhoff积分法或差分法实现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总页数】2页(P498-499)
【作者】王红旗;鲁烈琴;刘文卿;张建伟;孟小红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石油,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中国地质大学,北
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86
【相关文献】
1.三维地震技术在赵家寨复杂地区的应用 [J], 李金辉;牛争华
2.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西部复杂地区的应用与效果 [J], 鲁烈琴
3.起伏地表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以川东复杂地区应用为例 [J], 陈爱萍;邹文;李亚林;何光明;杨智超;王明清;杜洪;吴战培
4.三维地震勘查技术在复杂地区的应用 [J], 闫敏;刘茂争;陆一峰;周丽娟
5.基于高精度卫星遥感的极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应用技术 [J], 牛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构造地震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构建及效果罗勇;张龙;马俊彦;肖立新;林娟【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地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地下构造多表现为上陡下缓的形态,断裂发育,波场极其复杂,给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造成困难.论述了独山子地区地震叠前偏移速度模型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充分利用该区的钻井资料建立区域层速度量版,消除近地表西域砾岩对下伏地层速度的影响;其次通过测井速度资料对地震速度进行约束校正,采用沿层相干反演等层速度反演方法提高速度模型的精度,最终对二维网格开展拟三维速度模型的建立,确保了二维网格速度场空间和时间上的闭合,叠前深度偏移取得了良好的成像效果.【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3(034)005【总页数】4页(P576-579)【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构建;层速度量版;沿层相干反演;拟三维速度模型【作者】罗勇;张龙;马俊彦;肖立新;林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3;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3独山子背斜处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冲断带四棵树凹陷之中,位于盆地南缘山前第三排构造带西部。

背斜北翼被一系列南倾断裂切割成南翼缓、北翼陡的断背斜,地层倾角达65°~85°;而白垩系底部及以下地层则为褶皱缓、断裂规模较小的断褶,构成上陡、下缓两大构造层。

因此,此类复杂构造带在独山子断裂下盘,地层挤压褶皱剧烈,加之逆断层多次切割,地层破碎,导致地震反射层杂乱,资料品质差,地震成像十分困难。

研究此类复杂构造区地震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效果,对提高类似地区的地震勘探精度很有帮助。

1 地震资料品质及成像难点受浅层高陡复杂构造的影响,进入深层的反射波极为复杂,使得背斜北翼侏罗系地震层序成像普遍较差,大部分剖面背斜北翼波组连续性差,断点不清晰;南翼地震资料品质相对较好,波组较连续,但部分剖面南翼深层地震成像效果较差,隐约可见断断续续的相位[1,2]。

以往该地区主要针对中上组合地震反射,针对中下组合地震反射波照明度欠缺,在以往叠后时间偏移地震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综合研究,落实圈闭进行构造成图时又受到各地层层速度的精度影响。

因此,通过叠前深度偏移开展层速度场的反演,提高速度精度至关重要。

但该区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难点:近地表结构复杂,表层速度模型构建难,静校正问题突出;近地表局部地区存在高速的西域组砾岩,对下伏地层的速度影响较大;构造埋深大,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模型多解;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波场复杂,偏移速度场建立及精度提高十分困难。

2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构建独山子背斜上组合浅部构造窄陡,中下组合深层构造宽缓,上滑脱断裂活动强,断裂下盘构造变化剧烈,速度横向变化大。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复杂构造和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地区地震资料成像问题的较好方法,而速度建模是叠前深度偏移准确成像的核心,只有建立准确的速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像效果[3,4]。

本文论述的速度建模方法是以井约束为基础,将均方根速度进行井控约束处理,获得符合地质规律的宏观层速度分布,建立较为合理的初始速度—深度模型[5]。

速度模型迭代优化过程中,采用相干反演法确立速度场的低频趋势,针对背斜北翼断裂下盘及杂乱反射区利用层析成像建立有效速度模型,最后通过多次速度扫描迭代进行调整,在整个迭代过程中利用井约束的区域速度规律控制速度及深度的变化,最终再将全区二维测线统一起来,采用拟三维建场方式进行多线速度闭合建模,保证二维测线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及构造模型的闭合。

2.1 初始速度模型建立初始速度模型是利用均方根速度场,通过Dix公式转换成层速度得到。

由于均方根速度转换得到的层速度会产生许多畸变点,特别是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地层倾角大、速度场变化剧烈的南缘山前地区误差很大,不利于后续迭代处理与速度修正。

利用均方根速度转换得到的是一个不稳定的没有地质意义的层速度,如果将这种层速度用于偏移,势必会导致偏移结果不理想。

大量的试验表明,简单平滑以及编辑可以消除一些异常点,但是无法建立起与实际地层速度—深度趋势较吻合的宏观层速度场[6,7]。

最终均方根速度通过Dix公式转化成层速度,再进行编辑平滑产生深度域层速度模型,偏移剖面中背斜主体构造及断裂下盘成像效果较差(图1)。

针对复杂山地高陡构造,只有结合区域地质认识,利用钻井资料速度信息,对处理过程中成像速度转换的初始层速度进行约束,使初始层速度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地质规律。

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图1 均方根速度转层速度建立的初始速度模型及偏移效果(1)通过全区域构造建模,确定每条测线上构造的宏观变化与大的层序结构、背斜主体构造与两翼及主控滑脱断裂接触关系。

时间域构造建模过程中,在统一基准面的基础上,拾取速度界面时尽量与地质层位分层相统一,一方面便于构造模型与测井、垂直地震剖面资料层速度相匹配,另一方面统一标准,利于后续二维网格拟三维建模。

(2)搜集研究区内所有探井的声波测井资料、垂直地震剖面资料及表层结构资料,在区域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参考每条线的均方根速度趋势,根据研究区所有井速度信息建立全区宏观层速度模型。

参考声波测井资料反映垂向速度的变化特性,判断速度模型与声波测井速度变化趋势是否基本一致,来进一步确定中上组合各层系之间层速度的变化规律。

(3)针对背斜南翼浅地表高速砾岩层,参考不同位置井速度变化规律,根据砾岩厚度变化进行适当平滑,确定高速砾岩层速度规律。

针对中下组合井资料较少的情况,根据构造变化趋势以及井速度向下估算,确定横向变化相对稳定的层速度。

在井信息约束下建立的初始速度模型,既能保留处理过程中成像速度的横向变化特征,又能与地质统计规律相吻合,较好地控制了低频宏观速度场,因此能得到稳定的成像结果,以供后续速度模型反演进行精确调整(图2)。

2.2 速度—深度模型优化图2 井控初始速度模型及偏移效果速度模型优化迭代是根据共反射点道集有效反射是否校正平直(同相轴上翘则速度偏低,同相轴下拉则速度偏高)的判断原则进行剩余延迟(剩余速度)分析,计算深度剩余延迟谱,拾取道集内同相轴的剩余曲率信息,通过相干反演或层析成像技术修正层速度模型。

针对独山子背斜构造特点以及速度变化规律,在初始速度模型的基础上,先采用相干反演法确立速度场的低频趋势,再针对背斜北翼断裂下盘及反射杂乱区利用层析成像法建立有效速度模型,最后通过扫描法对速度进行微调。

相干反演是通过射线追踪某一时窗内反射同相轴的时差曲线来估算层速度,避开了双曲线假设,精度较高,不足之处是在追踪的孔径范围内假设层内速度横向不变,更适用于较小炮检距数据的速度分析;另外分析的速度误差会由浅到深累积[8]。

相干速度反演在层速度的更新上直接可以用剩余延迟由浅到深逐层修正层速度,在速度精度欠缺的情况下,层速度更新幅度较大,成像效果较好。

当速度迭代到较为准确后,由于断裂下盘资料信噪比低,反射杂乱,为进一步优化层速度必须选择网格层析成像方法。

其实现过程是对共反射点道集内的同相轴进行自动剩余曲率拾取,利用剩余曲率反映的深度速度误差信息进行网格层析成像,修正速度—深度模型,直到共反射点道集拉平[9]。

在背斜主体及北翼反射杂乱区无法获得稳定有效的相干谱,采用相干速度反演方法效果不佳,而层析成像技术借助于自动剩余曲率拾取,能够有效优化速度模型。

速度扫描在资料信噪比极差,构造复杂时,速度求取快速直观。

针对背斜北翼反射杂乱区利用不同百分比速度进行扫描,根据成像结果判断速度高低范围,通过速度微调,局部成像进一步改善。

在整个速度模型优化过程中,必须参考初始速度趋势,另外还需要参考实际井信息,使速度变化趋势尽量与其一致,避免构造形变,通过井控约束,修正后的深度更合理。

在速度建模合理的同时结合构造模型不断优化完善叠前偏移建模方案,持续改进深度偏移成像效果,最终使共反射点道集同相轴拉平,成像得到改善[10]。

实际成像表明,采用井控速度建模及优化技术,对断裂下盘及中下组合构造主体成像改善明显,资料品质明显改善(图3)。

2.3 二维网格拟三维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场(1)建立统一的二维网格工区,把每条测线时间域道集、偏移剖面以及井数据统一加载。

(2)建立拟三维构造模型,保证在叠前深度偏移过程中不产生新的闭合差,需要对二维测线采取拟三维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在全工区内建立统一的三维构造模型和三维层速度模型。

建立统一的时间域构造模型是通过在偏移剖面上拾取速度界面,并将拾取的层位建立成三维构造模型,在拾取过程中需要保证全工区所有测线每个交点时间域T0闭合。

图3 速度模型优化前(a)后(b)偏移成像效果对比(3)在统一的三维构造模型基础上,抽取每条单线层速度模型,将层速度进行三维网格化处理,转换成层速度平面图,每个交点位置用合理的平滑半径对其进行平滑,确保交点位置层速度闭合,得到统一的三维层速度模型。

再用三维层速度模型将时间域构造模型进行转深,得到统一的三维深度模型,这样保证了深度模型在各交点的闭合。

(4)在三维深度模型和层速度模型中抽取各单线深度模型和层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深度偏移,从而在保证精确成像的基础上,实现了二维数据叠前深度偏移层速度及层位闭合[11,12]。

3 效果及认识叠前深度偏移资料成像显著改善,进一步落实了独山子背斜构造样式及圈闭特征。

独山子背斜为一浅层断层传播褶皱及深层断层转折褶皱的复合叠加背斜。

中浅层受独山子断裂控制构造高陡,具备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特征;深层受独山子北断裂控制,构造相对宽缓,落实侏罗系圈闭面积132 km2,为钻探提供了有利目标,并可靠落实了圈闭高点位置(图4)。

后期钻井验证:侏罗系顶界深度偏移与实钻误差为27 m,表明可靠的速度模型构建是深度偏移成像的关键。

叠前深度偏移是解决准噶尔盆地南缘高陡构造成像的理想方法,但是它对速度模型的依赖性很强,要求建立能宏观反映地下速度变化的地质模型,即深度域的层速度模型。

因此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主要工作是反复进行层速度分析与解释;第四系西域组高速砾石层分布范围及厚度变化对速度纵横向变化影响很大,只有通过建立区域层速度量板,消除高速砾岩对速度场影响,才能确定速度变化规律,从而消除浅层高速砾岩对中深层速度反演的累积误差,提高速度的精度。

在速度建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井速度资料,通过测井速度约束地震速度,纵向上使地震层速度与钻测井速度趋势吻合;横向上保留地震速度低频趋势,建立反映空间相对变化关系的层速度场,作为深度偏移层速度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