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合集下载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变形。

力对物体的作用有二种效应,一是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趋势,称为外效应;二是有使物体发生变形的趋势,称为内效应。

力是看不见也不可直接度量的,可以直接观察或度量的是力的作用效果。

使1千克(kg )质量的物体产生1米/秒2(m/s 2)加速度的力,在国际单位制中就定义为1牛顿(N )。

力的常用单位为N 或kN 。

力是矢量。

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对刚体而言,因为力可沿其作用线滑移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效果,故力的三要素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因此,对于刚体而言,力是滑移矢。

因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一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力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受到该物体的反作用力作用。

所以,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

若干个共点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且力的合成满足矢量加法规则。

2.1.1 力的合成 ( 几何法 )力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合成和分解,如图2.1(a )所示。

作用在刚体上的二个力F 1、F 2,只要其作用线不平行,由于力可以沿其作用线滑移,总可以移至其作用线的交点O ,合力F R 即可用矢量和表示为: F R =F 1+F 2合力F R 与其分力F 1、F 2对于刚体有着相同的作用效应。

图2.1(a ) 之力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简化为三角形。

如图2.1(b)所示,将二分力首尾相接,则与分力首尾相对的第三边即为所求之合力F R 。

这样得到的三角形,称为力三角形。

(a )平行四边形法则图2.1 力的合成 ( 几何法 )(b)力三角形RF 2(c)汇交力系 (d)力多边形2图2.1(c) 中作用线汇交于同一点的若干个力组成的力系,称为汇交力系或共点力系。

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力的平衡

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力的平衡

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力的平衡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它既具有圆周运动的特征,又具有匀速运动的特点。

在这种运动中,物体沿着圆周轨道运动,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

然而,要保持这种运动状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力的平衡。

力的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即物体受到的力相互抵消,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在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中,力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的力。

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必须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否则就无法保持圆周运动的状态。

向心力是一种指向圆心的力,它不仅使物体沿着圆周轨道运动,还改变了物体的速度方向。

同时,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因此必须受到另一个力的作用,即离心力。

离心力是一种指向远离圆心方向的力,它与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正好与向心力抵消,使物体保持匀速运动。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力的平衡与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关系。

物体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时,必须保持两个方向上的力平衡,即向心力与离心力之间的平衡。

如果这两个力不相互平衡,那么物体将会偏离圆周轨道。

以一个绳子连接的物体作为例子,当绳子因为向心力的拉扯向圆心方向时,物体会被牵引沿圆周运动。

此时,如果没有离心力的作用,物体将会沿直线运动,而不是匀速圆周运动。

而当离心力与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物体将保持匀速圆周运动的状态。

然而,力的平衡与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并不总是成立的。

如果存在其他力的干扰,如摩擦力、斥力等,就会打破力的平衡,导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比如,当物体在平面上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时,摩擦力可能使物体减速或甚至停止运动。

同样地,当物体在空间中进行匀速圆周运动时,外界的斥力或吸引力也会干扰物体的运动轨迹。

综上所述,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与力的平衡密切相关。

力的平衡是保持匀速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使物体能够沿着圆周轨道保持匀速运动。

然而,力的平衡并非一成不变,受到其他力的干扰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

运动和力之间有哪些关系知识点: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一、概念解析1.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称为运动。

2.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三、运动的类型1.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直线。

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

3.匀速运动: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4.变速运动:物体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的统称。

四、力的作用1.启动运动: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开始运动。

2.改变运动状态:物体运动过程中,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者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3.停止运动: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速度减小直至为零,停止运动。

五、常见的力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4.拉力:物体间由于拉伸而产生的力。

5.推力:物体间由于推动而产生的力。

六、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交通工具: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离不开发动机产生的动力。

2.体育竞技: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通过肌肉力量来克服重力和摩擦力,从而完成各种动作。

3.航空航天:火箭升空时,喷射燃料产生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实现飞行。

综上所述,运动和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掌握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习题及方法:1.习题:一个静止的物体在受到一个恒定的力的作用下,经过5秒后速度达到20m/s,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力的计算公式:F = m * a。

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一、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状态等价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静止状态时,物体的速度为零;但是反之物体的速度为零,并不一定是静止状态。

比如一个竖直上抛的小球,小球在运动到最高点时,其速度为零,但是由于下一时刻小球会下落,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说明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我们知道小球在空中上去下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也受到重力作用,故合外力不为零,所以小球在最高点速度为零,但不是静止状态。

静止状态不仅是速度为零,而且合外力还要为零。

二、惯性定律惯性定律中,牛顿总结了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状态。

反过来,一个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应两种受力情况:一种是不受任何外力,另一种是受到平衡力作用。

当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相当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等价于不受外力作用,故在理解惯性定律时,其中的外力应当理解为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外力改变的是物体的速度,可以是速度的大小也可以是速度的方向。

也就是说当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时,我们说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错误的理解:物体速度越大,受到的外力越大。

例如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和B,分别受到外力F1和F2的作用,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A的速度为3m/s,物体B的速度为6m/s,则F1和F2谁大?由于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两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合外力为零,则水平方向上,两物体应该都分别受到外力F和摩擦力f 的作用,由于A和B是完全相同的两个物体,根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可得,A和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同,再由二力平衡可得F1=f,F2=f,所以F1=F2。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会使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但物体的初始速度并不是由受到的力决定的。

三、受力分析在对物体受力分析时,需要重点深度理解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引言: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对自然现象和力学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观点对后世的物理学和科学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并探讨其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启示。

一、力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他将力分为两类:自然力和非自然力。

自然力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力,非自然力则是外力对物体施加的力。

1.1 自然力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力是物体固有的属性,根据物体的本性和种类的不同,自然力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他将自然力分为四种类型:地球的重力、火的上升力、空气的浮力和水的浮力。

这些自然力可以解释为物体追求其自然位置的趋势。

1.2 非自然力非自然力是亚里士多德用来解释物体运动和改变运动状态的力。

他将非自然力分为两种类型:推动力和阻碍力。

推动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阻碍力则是物体运动的障碍。

二、运动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理解与现代物理学有所不同。

他将运动分为两种类型:自然运动和非自然运动。

2.1 自然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运动是物体根据其本性追求自然位置的运动。

他将自然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垂直运动是指物体朝向地球中心或远离地球中心的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指物体沿着水平方向的运动。

2.2 非自然运动非自然运动是亚里士多德用来解释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的概念。

他认为非自然运动是由外力推动物体产生的。

三、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则是力的结果。

他提出了三个关键观点来解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1 动力学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受到的推动力成正比,运动的距离与推动力成正比。

他将力和运动的关系描述为“力越大,运动越快;力越小,运动越慢”。

3.2 阻力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阻碍力的作用。

他认为阻碍力会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使物体最终停止。

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和运动的关系
4、牛顿的观点(1687年英国):——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
1、斜面实验:让静止的小球从第一个斜面滚下,冲上第二 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滚动的距离增大,当第二个 斜面放平,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2、推理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论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 即采用“事实基础+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推翻了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知识点——力和运动的关 系
力和运动的关系
【一、力与运动关系的几种看法】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000年前古希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一切运动物体终将归于静止。 【说明】科学来源于实际。在科学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常常从经验出发, 经过简单思考来探究自然规律。这种经验结论是否科学、是否是真理,必须 经过实践的检验。因为事物的本质有时会被掩盖在表面现象中。
力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 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它把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 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 律。故选B、D。
【答案】 BD
2、伽利略的观点(17世纪意大利):——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物 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说明】伽利略构想的理想实验(又称假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把实 验与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 发展。

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与运动的关系
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第一类已知物体的受 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运动 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动力学问题中经常出现对运动状态的不同的描 述,(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等)。如何利用题中给出的运动情况 来解决动力学问题,就必清楚力与运动的关 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 二、运动的描述: 动、匀减速直线运动) 对应的力学特征: 合力恒定且与速度共线
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 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 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如图所示,水平的木板B托着木块A一起在竖直平 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从水平位置a沿逆时针方向 运动到最高点b的过程中( BD ) A.B对A的支持力越来越大 B.B对A的支持力越来越小 C.B对A的摩擦力越来越大 D.B对A的摩擦力越来越小
如图示,一圆盘可绕一通过圆心且垂直于盘面的竖直轴转动,在圆 盘上放一块橡皮,橡皮块随圆盘一起转动(俯视为逆时针转动)。 某段时间圆盘转速不断增大,但橡皮块仍相对圆盘静止,在这段 时间内,关于橡皮块所受合力F的方向的四种表示(俯视图)中, 正确的是( )
受力特征 合力恒定且与速度不共线
加速曲线运动、减速曲线运动的判断 加速曲线运动 合力方向与速度夹角为锐角 减速曲线运动 合力方向与速度夹角为钝角
14.开口向上的半球形曲面的截面如图所示,直径 AB水平。一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曲面内A点以 某一速率开始下滑,曲面内各处动摩擦因数不同, 因摩擦作用物块下滑过程速率保持不变。在物块 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始终为零 B.物块所受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化 C.滑到最低点C时,物块所受支持力最大 D.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逐渐变小 六、运动的描述:匀速圆周运动 对应的力学特征: 径向方向: 合力大小恒定,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切向方向: 合力为零

力与运动关系-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关系-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关系一、知识点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单位为牛顿(N)。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

5.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6.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m g。

7.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惯性是指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一种力。

10.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11.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同向求和,方向同二力;异向求差,方向同大力。

12.二力平衡:同体、共线、反向、等值。

二、例题精讲【例1】★(2014•苏州)体育活动中蕴含很多物理知识,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力扣杀排球时手感到疼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足球被踢出后仍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受到惯性力作用C.乒乓球被扣杀后飞向对方,说明力可以维持物体运动D.铅球落地后将地面砸了个坑,说明铅球受力发生了形变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专题:运动和力.分析:(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所以,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2)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之为惯性;(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解答:解:A、用手击排球,手对球施加力,排球飞走了;同时手感到疼,说明排球对手也施加了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A正确;B、足球被踢出后仍能继续运动,是因为足球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力作用.故B错误;C、乒乓球被扣杀后飞向对方,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错误;D、铅球落地时将地面砸出了一个小坑,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说明地面受力发生了形变,而不是铅球受力发生了形变,故D错误.故选A.【例2】★(2014•岳阳)用一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下部,水瓶会沿桌面滑动,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水瓶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A.力的大小有关B.力的方向有关C.力的作用点有关D.受力面积有关考点:力的三要素.专题:运动和力.分析:力的三要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解答:解:用手推矿泉水瓶的下部和上部,是力的作用点不同,使矿泉水瓶发生了不同的运动情况,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例3】★★(2014•无锡)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物理实验,展示了飞船内部物体在失重(相当于物体不受重力)情况下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利用小球做了两次实验,第一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放手,第二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在放手时对小球施加一个垂直于悬线的力,下列四图表示小球在这两次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情况,其中符合实际的是()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考点:重力;力与运动的关系.专题:运动和力.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解答:解:飞船内部物体在失重(相当于物体不受重力)情况,第一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放手,小球不受任何外力,根据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故甲图正确;第二次实验时,将小球偏离竖直位置后,在放手时对小球施加一个垂直于悬线的力,由于惯性,小球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因为受到细线的拉力作用,所以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故丁图正确;故选:B.【例4】★(2014•乐山)如图所示,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中,有一竖直悬挂的拉手突然向后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做匀速运动B.汽车突然减速运动C.汽车突然加速运动D.汽车的运动不能确定考点:惯性.专题:运动和力.分析: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解答:解:车上悬挂的拉手开始随车一起向前运动,当汽车突然加速运动时,悬挂的拉手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向后倾.故选C.【例5】★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同一个拉力器比试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丙所用拉力一样大B.丙的手臂长,所用拉力大C.乙的手臂粗,所用拉力大D.甲的体重大,所用拉力大考点:弹簧测力计及其原理.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解答:解:甲、乙、丙三位同学用同一个拉力器比试臂力,结果每个人都能把手臂撑直,但手臂长度不同时,拉力器的变形程度不同,手臂越长,拉力器形变越大,受到的拉力越大.故选B.【例6】★★(2014•达州)弹簧测力计分别受到水平向左的F1和水平向右的F2的拉力作用,F1、F2均为3N,弹簧测力计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C.F1、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F1、F2是一对平衡力考点:弹簧测力计在力的相互性方面的应用.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分析: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力不可能脱离开另一个力而单独存在,两个力分别向两边拉,与一端固定只拉另一端效果是相同的.解答:解:用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向两端拉弹簧测力计,与只拉一端效果是相同的;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拉一端时,另一端也必须有力的作用,因此,弹簧测力计不可能显示两边的拉力之和,而只会显示一个力的大小,即3N;因为F1、F2方向相反,都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且均为3N,弹簧测力计静止不动,所以F1、F2是一对平衡力.故选D.【例7】★★如图a所示的长为L的弹簧,其重力不计,将下端剪2/3后,在剩下的部分弹簧的下端挂上重物G1,然后把剪下的弹簧挂在重物G1下面,再在弹簧下面挂上重物G2;如图b所示.平衡后,上下两弹簧的伸长量相等,则G1和G2的关系为()A.G1=G2B.G1=2G2C.G2=2G1D.G1=2G2/3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专题:应用题;图析法.分析:把下面的弹簧看作由两个上面的弹簧组合而成,因此可以看出由三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承担着物重;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力的传递性可判断出弹簧承受力的大小,从而可知G1和G2的关系.解答:解:由于上下两弹簧的伸长量相等;如果将下面弹簧看作由上面两个弹簧组合而成时,则下面每个弹簧的伸长量是上面弹簧伸长量的一半;因此下面两个弹簧的受到的拉力大小等于G2,而上面弹簧受到拉力的大小等于G1+G2,由于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因此上面弹簧所受拉力的大小等于下面每个弹簧所受拉力大小的二倍,故有G1=G2.故选A.【例8】★(2011•厦门)2011年5月,科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适合地球生命居住的星球.该星球距离地球20光年,对物体的引力是地球的两倍.若把地球上质量15kg的物体放在该星球表面,其质量是_______kg,受到该星球的引力是_______N.(g=10N/kg)考点:重力的计算;质量及其特性.专题:应用题.分析: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公式G=mg可求物体的重力.解答:解:在该星球表面,物体的质量不变,仍为15kg;收到该星球的引力为G=2mg=15kg ×2×10N/kg=300N.故答案为:15;300.【例9】★★(2013•常州)小明游览我市古迹文笔塔时,利用一根细棉线和一个小铁球,对一根立柱是否竖直展开实验探究,现象如图(甲)、(乙)所示.相对于立柱底端而言,该立柱顶端()A.略向东南方向倾斜B.略向西南方向倾斜C.略向西北方向倾斜D.略向东北方向倾斜考点:重力的方向.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分析:如果物体竖直时,一个重垂线和物体的边缘是平行的,物体倾斜时,重垂线和物体边缘有夹角,物体向哪个方向倾斜,重垂线下面的小球就偏向哪个方向.解答:解:如图,长方体的物体竖直放置时,重垂线挂在顶端,重垂线和物体边缘平行;长方体物体倾斜放置时,重垂线下面的小球偏向倾斜的一侧.由题干甲图知,物体向西倾斜,由乙图知,物体向南倾斜,所以立柱向西南倾斜.故选B.【例10】★★一辆小车在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左运动,其受力分析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G和F支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拉力F和F支是一对平衡力C.拉力F和重力G是一对平衡力D.拉力F和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考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专题:应用题;运动和力.分析:(1)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则物体受平衡力作用;(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解答:解:因为小车在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所以物体受平衡力作用;A、重力G和F支是一对平衡力,故二力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拉力F方向水平向左,F支的方向竖直向上,因此二力不是一对平衡力;C、拉力F方向水平向左,重力G的方向竖直向下,因此二力不是一对平衡力;D、拉力F和摩擦力f,作用在小车上,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所以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故选D.【例11】★★★如图所示,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铁块,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逐渐变大),另一端不动,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F随角度α的变化图线可能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B.C.D.考点:摩擦力的大小.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分析:根据木板抬起的过程中铁块的受力及状态的变化,通过受力分析可得出摩擦力随角度的变化.解答:解:铁块受到的摩擦力在开始到滑动过程为静摩擦力,f=mgsinθ,为正弦规律变化;而滑动后,f′=μmgcosθ,为余弦规律变化,而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故C正确;故选C.【例12】★★★A、B、C叠放在一起,在水平力F A=F B=10牛的作用下以相同的速度v沿水平方向向左匀速滑动,如图所示.那么此时物体B作用于A的摩擦力大小和作用于C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A.20牛,0牛B.20牛,10牛C.10牛,20牛D.10牛,0牛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的大小.专题:推理法.分析:(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2)分别对A、B、C三个物体在水平方向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二力平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出摩擦力的大小.解答:解:物体A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拉力,因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A受到B 对A水平向左、大小为10N的摩擦力作用;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A对B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也为10N摩擦力作用,由于B和A一起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B受到水平向左的力和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大小相等,因此C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零,即B对C的摩擦力大小也为零.故选D.【例13】★★★如图所示,当传送带静止不动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动,沿传送带从上端A点滑到下端B点所需时间为5分钟;则当皮带轮转动,传送带斜向上匀速运动时,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动,沿传送带从上端A点滑到下端B点所需时间为()A.5分钟B.大于5分钟C.小于5分钟D.无法确定考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专题:动态预测题.分析:物体在滑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取决于前后两次它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变化.而运动状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物体与接触面之间的阻力的大小,因此,弄清二者之间的阻力非常关键.解答:解:物体两次受到的都是滑动摩擦力,无论物体与传输带相对速度是多大,只要滑动起来,摩擦力就不变了.也就是两次受力相同,运动过程也就相同,因此从A点滑到B点仍用5分钟的时间.故选A.【拓展题】(2014•龙江县二模)放在一辆足够长且表面光滑的平板车上的两个物体,随车一起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这两个物体在车上将会(不考虑空气阻力)()A.一定不相碰B.一定相碰C.若两物体质量相等一定相碰D.若两物体质量不相等,一定相碰考点:牛顿第一定律.解析:两物体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惯性,两个物体仍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不变,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因此,它们一定不会相碰.答案:A(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汽车突然开动时,站在汽车上的人会向后仰,是由于人具有惯性B.竖直抛向空中的石块,运动的越来越慢,是由于石块的惯性越来越小C.人沿水平方向推停在水平面上的车,车未动,车受到的推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D.打乒乓球时,球拍对球施加力的同时球拍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一定相等考点:惯性;平衡力的辨别;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解析:A、因为原来汽车和乘客都处于静止状态,当汽车突然开动时,汽车向前运动,而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人会向后倾倒.故A正确;B、竖直抛向空中的石块,运动的越来越慢,但质量不变,惯性不变,故B错误;C、人沿水平方向推停在水平面上的车,车未动,车受到的推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作用于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故C正确;D、打乒乓球时,球拍对球施加力的同时球拍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两个力是相互作用力,所以大小一定相等.故D正确.答案:ACD(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意一个分力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考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合成与应用.解析: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例如磁铁和铁钉之间,不接触仍然有磁力的作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当方向相同时,合力等于两个分力之和,一定大于其中任意一个分力;但是当方向相反时,合力等于两个分力之差,可能小于其中的一个分力,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该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该选项说法正确.答案:ADa、b为截面完全相同的直角楔形物体,分别在垂直于斜边的恒力F1、F2作用下静止在相同的竖直墙面上,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受力个数一定相等B.b受到的摩擦力小于a受到的摩擦力C.a、b所受摩擦力方向一定沿墙面向上D.F1、F2大小不一定相等考点:摩擦力的大小.解析:对a受力分析如图1:除摩擦力外的三个力不可能平衡,故一定有摩擦力.故a受四个力.除摩擦力外对b受力分析如图2:除摩擦力外,N,F2,mg三力有可能平衡.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解F2,设F2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则有:F2cosα=mg…①F2sinα=N…②由①得F2=…③(1)若,F2=没有摩擦力,此时b受3个力.(2)若F2>,摩擦力向下,b受四个力.(3)若F2<,摩擦力向上,b受四个力A、当F2=,b只受3个力.而a一定受四个力.故A错误B、由摩擦力公式得,f=μF N,f1=mg+F1cosα,f2=mg﹣F2cosα;f1﹣f2=(F1+F2)cosα>0,b受到摩擦力小于a受到的摩擦力,故B正确.C、当F2=时,b受到的摩擦力为0,故C错误.—11—D 、F 1和F 2有可能相等,但也有可能不等,故D 正确.答案:BD(多选)如图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 、b 至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固定于墙壁.开始时a 、b 均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 所受摩擦力F fa ≠0,b 所受摩擦力F fb =0,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A .F fa 大小不变B .F fa 方向改变C .F fb 仍然为零D .F fb 方向向右考点:摩擦力的大小.解析: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弹簧的弹力的大小不变,速度不能突变,故b 仍静止,弹簧对木块b 作用力方向向左,所以b 所受摩擦力F fb 方向应该向右;由于弹簧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剪断瞬间,弹簧弹力不变,a 的受力的情况不变,所受摩擦力也不变,所以选项AD 正确.答案:AD。

力与运动的关系(共41张PPT)

力与运动的关系(共41张PPT)
5静、止质不量动为,5他0 受kg到的中重学生力,和站在地支面持上
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二__力__平__衡___. 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6、吊车吊着重20000N的集装箱以0.2米/秒 速度匀速上升,吊车对集装箱的拉力是
____2_0__0_0__0___ N。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
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你观察到的
现象:
小车由静止 变为运动, 且越来越快。
非平衡力改 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
19
小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实际生活中运动的车为什么要推,不推就会 停下来,是因为车还受到地面的阻力,有了 推力才能与阻力平衡,如果没有阻力,运动 的车不需要去推也会永远运动下去.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1
复习思考
1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什么平衡状态?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或静条件是什么?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平衡
3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 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不改变
f 打开后会匀速降落,又是为什么?
f G=f
匀速降落
G
G
G>f 加速向下运动
25
11、小明用20N的水平力推着小车在水
平路面上匀速直线前进,小车受到地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__一__物__体__ 上的两个力,大小_相__等___、方向_相__反___,且作 用在同一条__直__线____上。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___力____的作用时,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1 / 24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 1 理想实验的魅力1.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_运动_;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_静止_伽利略力不是_维持_物体运动的原因笛卡儿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_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_速度_沿同一_直线_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_方向_2.伽利略的斜面实验:(1)理想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再让小球冲上第二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无论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如何,小球达到的高度__相同__。

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__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__。

 (2)实验结论:力不是__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__。

知识点 2 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_静止__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__改变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知识点 3 惯性与质量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_静止__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2.惯性的量度:__质量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考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情境导入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如下图甲)。

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要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如下图乙)。

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示: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足球不是在草地上滚动,而是以相同的初速度在水平的水泥地板上滚动,它将会滚出比草地上远得多的距离,这说明了由于阻力的存在才导致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大,运动状态很快发生改变;足球在水泥地面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小,运动状态改变得慢,但终究还是要停下来。

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恰是起了使足球已经变小的运动速度再变大的作用。

运动和力的关系

运动和力的关系

要点诠释: 1.平衡力与平衡状态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 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要么不受力,若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归纳为:等大、反向、同体、共线。
例1.甲、乙两物体重力均为G,将它们挂于测力计下,使它们沿 竖直方向做直线运动,如图所示为甲、乙物体运动时的s﹣t图象。
要点诠释: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 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惯 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即 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3.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 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 “惯性力”等。惯性只有大小,惯性的大小仅取决于物体的大小、方向。 (1)甲图中,钩码静止,二力平衡,即:钩码的重力G,等于弹 簧测力计对钩码的拉力F,拉力F的方向和重力的方向相反。 (2)图乙中,放在桌面上的篮球,受到重力G和桌面的支持力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图丙中,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人和伞的总重G等 于阻力f,阻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 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 发生改变的原因。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三、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是平衡力。(通过物体所处状态, 判断受力是否平衡) 2.平衡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 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运动与力的小论文

运动与力的小论文

运动与力的小论文
运动与力的关系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运动是指物体改变位置或状态的过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和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彼此相互依存。

运动需要力的推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换句话说,没有力的作用,就没有运动。

例如,我们推动一个停在地上的车,我们的力将使车加速并改变其位置。

其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

换句话说,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运动状态的改变越明显。

如果我们用更大的力推动同一个汽车,它将加速得更快。

除此之外,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当一个物体受到施加在它上面的力时,它会沿着力的方向移动。

例如,当我们用力推一个方向的物体,它将会朝着我们推的方向运动。

如果改变力的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也会相应改变。

最后,力还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当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可能会发生形变。

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明显。

例如,当我们用力压缩一个弹簧,它会发生弯曲。

运动与力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力的作用,就没有运动;而运动又需要力来推动和改变。

通过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何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如何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如何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作者:耿天鹏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9期如何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江苏姜堰市蒋垛中学(225503)耿天鹏我们认识力,其实是从力所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首先,我们从物体的形变来看力的作用效果。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有相应的表现,称为力的作用效果。

如竹竿受力时会变弯;沿弹簧的轴线方向拉弹簧,它会伸长,压它则缩短。

接下来,再由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来看力的作用效果。

人们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球不踢,不动,桌子不推不动;踢出去的球不再受脚对它的力,最终要停下来,停止对桌子的推动,桌子也停下来。

在历史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思考,他认为:如果要使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在他看来,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人们的许多生活经验或体验确实为科学奠定了基础;但也有相反的情况,有不少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却被深入的科学研究证明是不科学的。

在上述中,亚里士多德从他本人以及其他人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出发,所概括出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就是不正确的。

力与物体的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后来,伽利略通过类似图1的实验来说明问题。

让小车每次都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这样能保证小车到达平面时的运动速度相同。

观察、比较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并进行推理。

就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情况看:已经运动着的小车,在阻力大的毛巾表面很快停下来,而在阻力小的木板表面要运动较大的距离才停下来。

由此想象:如果在阻力更小的玻璃板上,它会运动得更远才停下来;如果平面是绝对光滑的呢?小车永远也不会停下来。

于是伽利略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它的运动。

如果物体不受力,它会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牛顿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大量的事实证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结论是正确的,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实验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实验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实验1. 引言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与力相关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和影响物体的运动。

2. 实验一:推车实验为了演示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作用,我们可以进行推车实验。

实验过程如下:a. 准备一个带有滚轮的小推车,确保它能够轻松推动。

b. 将推车放在平坦的地面上,使其静止。

c. 使用手掌用适量的力推动推车,观察推车的运动。

观察现象:当施加力后,推车开始移动。

推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从静止转变为运动。

解释:这是因为我们施加的力改变了推车的动量,使其从静态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实验二:拉力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观察力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特别是在绳子上施加拉力的情况下。

a. 准备一个光滑的水平桌面和一根长绳。

b. 将一端绑在桌子上,另一端拿在手中。

c. 用手以恒定的力拉住绳子,观察绳子上的物体(如一个小木块、一本书等)的运动情况。

观察现象:当你施加拉力时,绳子上的物体开始移动,并且速度逐渐增加。

解释:拉力使物体受到加速度,从而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可以看到,施加的拉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也越大。

4. 实验三:斜面实验斜面实验是另一个有助于理解力如何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验。

a. 准备一个平滑的斜面,可以是一个倾斜的木板或斜坡。

b. 找一个小球(如台球)或者一个玩具车。

c. 把小球或玩具车放在斜面上,观察它的运动行为。

观察现象:当小球或玩具车沿斜面滚动时,会感受到斜面提供的向下的力,这使得它们改变运动状态。

解释:斜面提供了一个斜向下的力,称为重力分量,它对物体产生了加速度,导致物体从静止到运动。

5. 总结通过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推车实验展示了力的作用如何使物体从静止转变为运动。

拉力实验显示了拉力如何改变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初中物理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力的概念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7、应用: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为0,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合力不为0,运动状态改变(运动快慢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三、摩擦力:
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正确使用:①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②调零;③应是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1、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惯性)决定的。

若不受力,原来静止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也就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惯性)决定的。

若不受力,原来静止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运动:在物理学中,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

讨论运动必须取一定的参考系,但参考系是任选的。

运动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对运动的研究开创力学这门科学。

现代物理学是建立在力学基础上的科学,物理学中的各个科目只有在建立起一套力学规律后才被视为完备的学科。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力是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所受到的作用,它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N)来表示,方向由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或形状、发生弹性形变等。

1. 力的分类力可以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类别。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和支持力。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接触时的相互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摩擦力的大小,而动摩擦力则是物体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和弹力等。

重力是由质量产生的引力,它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电磁力是物体之间通过电场或磁场相互作用的力,如电场力、磁场力和电磁感应力等。

弹力是由弹性物体恢复自身形状所产生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弹性力会引起物体恢复原状。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它们会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所有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即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或分解力的方法求得。

几何方法是通过将力的向量按照比例画在同一起点,然后连接末端的向量,得到合力的向量。

分解力的方法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力的方法,使他们的合力与原力相等。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这种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分解方法有沿轴线分解和投影分解。

3.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引入一些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量,它是一个向量量,即具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等于沿着路径测量的实际距离,而方向则指向位移终点相对于起点的位置。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是位移的导数。

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投掷物体:当你投掷一个物体,你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量,使物体脱离地面并开始向上移动。

这个力量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从静止到运动。

同样,当物体落地时,重力向下的力量也改变了物体运动的状态,使其从运动到静止。

2. 驾驶汽车:当你驾驶汽车时,你施加的油门力量推动车辆,使其向前移动。

当你刹车时,你施加的制动力量则减缓了车辆的运动状态,使其从快速运动到停止。

3. 打击运动:在打击运动中,运动员通过施加力量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如,一个拳击手通过向拳击袋施加力量来使其移动,从而改变了运动状态。

4. 箭射:在射箭运动中,射手向弓弦施加力量,将箭射出。

这个力量改变了箭的运动状态,从静止到运动,并使箭飞向目标。

总的来说,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运动中都有很多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力是导致物体运动状态
发生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动力源泉。

物体的运
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两种情况,而力可以分为合力和分力两种形式。

本文将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首先从力的作用形式入手,
然后从静止和运动两方面对其关系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力的作用形式
力的作用形式可以分为合力和分力。

合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成力,代表了物体所受的总体力量。

分力是合力的分解力,代表了物体所受
的具体单个力量。

合力和分力的方向和大小是相互关联的,决定了物
体的运动状态。

二、物体的静止状态与力的关系
物体在静止状态时,合力为零。

这是因为合力为零意味着物体所受
的所有力量在方向和大小上完全抵消,使物体无法改变其静止状态。

如果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任何作用于物体上的力量都必须满足合
力为零的条件。

静止状态下的物体与力的关系可以用力的平衡方程来描述。

力的平
衡方程是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即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除
非有外力作用。

力的平衡方程可以表示为ΣF = 0,其中ΣF代表合力,
当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在静止状态下,物体所受的所有分力之和等于零。

这意味着物体所受的具体单个力量在方向和大小上相互平衡,使物体无法产生运动。

分力的平衡是静止状态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分力平衡的前提下,物体才能保持静止。

三、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从而改变其运动状态。

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在匀速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因为合力为零意味着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速度将保持不变。

而在变速运动中,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从而改变了物体的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重要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表示为F = ma,其中F代表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如果合力不为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力成正比,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四、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
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外力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时,物体将获得加速度,从而改变其运动状态。

而当外力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将受到减速度的作用,导致其运动减缓甚至停止。

力的方向也可以决定物体的运动轨迹。

当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时,它将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并使物体产生弯曲运动。

这种情况下,力对物体的作用类似于引力和斥力。

总结起来,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力是物体运
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动力源泉。


止状态与力的关系可以通过力的平衡方程来描述,而运动状态与力的
关系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解释。

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
动状态与加速度,从而改变了物体的速度和运动轨迹。

在研究物体的
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合力和分力的作用形式,
以及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之间的联系来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