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人在零工资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多少人“零工资就业”
2006年06月27日18:47 光明网
2005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广告系的于晓丽,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近一年,从没领过工资,她却仍舍不得放弃这份“工作”。一份关于“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6万人中,“零工资就业”的人已占被调查者的0.8%左右。很多人不得不采取“零工资就业”的方式,放弃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障权益。(《中国青年报》6月22日)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工作近一年了还在当没领过工资的实习生,这一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大学生为什么如此选择?当然,责任不完全归咎于当代的大生。作为以培养、塑造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罪魁祸首则是积重难返的教育体制。
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零工资就业”暴露出一些高校在教学与实践上的脱节。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如何加大理论知识贡献的力度,一方面尽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
出现“零工资就业”,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期望值已降低。“大学生满地都是”已成事实,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正如社会的发展轨迹所昭示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但需要指出的是,“零工资就业”是一把“双刃剑”,毕业生固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积累经验,企业也可以多方面考察员工,而大学生的超低工资会使人怀疑上大学的必要性,甚至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
看到大学毕业后的现状和预设的前景格格不入,得出“读书无用论”的判断,无疑是对当代教育的嘲讽。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和低起薪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并不一定就是大学生自身不值钱造成。大学生到底是否“贬值”,很难定论,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用人单位的日益理性,以及社会务实风气的形成,大学生的学历开始“贬值”了。
“零工资就业者”是隐性失业人口,当大学生遭遇低起薪“寒流”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其生活困难,压力加大。尤为可怕的是,他们的增多会加大贫富差距,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零工资就业”的背后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正是因为就业难,重金投资教育却“血本无归”,才有了“零工资就业”,有了“读书无用”的怨言。“零工资就业”与其说是无奈之举,不如说是控诉,是对教育这一公共产品“质次价高”的嘲弄。
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反思,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致力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以消弭其对教育绝望的心理。无论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改观,如果不能切实扭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首先让人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就得了业,“零工资就业”就将持续存在,“读书无用论”就一日难以消除,科教兴国战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