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探析

作者:孙婧娴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第02期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兴的手机用户群体数量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的PC机器用户人数。(personal-computer)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速度比较快,多元价值观冲击着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价值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当今网络下的心理学变化,从而迎接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观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的冲击。本文根据心理学视角下网络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开展社交网络背景下个人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心理学;社交网络;个体行为;用户分析

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手机、IP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人数增加的情况不容忽视,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行为应该受到规范和管理。商业企业一定要重视利用主流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来降低市场开发活动中的难度。通过进行管理活动中的社会性网络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一、我国社交网络用户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经济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各种高科技电子“舶来品”不断抢占我国市场,社交渠道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丰富。大学生群体在使用手机进行网上冲浪活动越来越频繁。手机腾讯公司的QQ、微信(微信聊天软件从2011年推广使用,用户每年呈亿级单位增长,从2011年的1.2亿人迅速飙升至2014年底的5.4亿人。)相比较传统社交网络平台,微信工具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支付工具与交流方式的统一性,逐渐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在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社交网络软件分析,我们发现,微信软件结合了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支付方式,吸引了广大用户的参与。广大群众都有“从众心理”,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开发了众多的功能,比如“抢红包”等功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使用微信。根据用户使用微信软件的频率,我们发现每天一次使用微信的人数达到36.23%,每天多次使用微信的人员也有31%。

二、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

1.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人具有暗示作用,它突出人的美好心灵与优秀品质,可表现为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技术、一种行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必须树立新的心理学分析观念,构建新的社交软件运用途径。首先,技术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不再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发现的优势、长处,促使用户潜力得以开发;其次,教育人员需强化积极心理学教育,对社交用户积极品质进行培养,促使社交用户的抗挫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增

强;再者,教育人员要突出社交用户主体地位,利用积极心理学对社交用户进行引导,指导社交用户进行自我鉴别、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启发;最后,要将素质扩展作为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使社交用户活力得以激发,有利于对社交用户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根据我们国家工信部在2014年底作出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等交流工具进行网上活动。其中,70%的大学生经常性地使用手机软件新媒体在互联网上冲浪,进行资料查询、阅读材料活动。学习,上网聊天以其观看影片等活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在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积极宣传同时,强调当代大学生社交用户的历史使命感,强化社交用户“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意识培养工作,通过有效的沟通,QQ群和微博等聊天工具中,与更多的社交用户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加强网络发布平台与社交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发布一些思想政治宣传中的最新信息。

2.个性心理倾向的作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多种文化观和不断改变的社会价值观对社交用户的心理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具体的困难。在不断碰撞的思想教育活动中,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应该通过网络思维的交互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个性心理倾向对态度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个性的主要表现,在个性结构中包含多个活跃因素,例如兴趣、动机、需要等。需要是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在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用户个体行为分析,教育人员要明确社交用户的心理特征,对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进行激发。技术人员需采用多元化的分析形式,对社交用户的不良动机、消极情绪进行抑制,鼓励社交用户投入到健康的额网络活动中,促培养高尚情操,引导社交用户抵制不良兴趣,抵制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通过尊重社交用户个性,对社交用户实施心理学教育,有利于做好社交用户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社交用户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需清理过去事件,对现阶段社交用户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找出过去事件中的不合理因素,明确社交用户心理问题是因何种因素所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评价自己的过去,促进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的过程,能够帮助社交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判断,增强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

3.对用于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影响

就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所谓心理健康,并不是单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要注重积极情绪的培养,使人获取良好社会功能。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需具备积极心理潜能,在影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积极心理潜能,例如培养情绪情感体验、培养积极思维活动等。为了强化对社交用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育期间,还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过构建该系

统,可及时获取到信息资源,对用户等要素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功能。与传统消极网络价值分析观念相较,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张丽璇.当代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D].北京化工大学,2011.DOI:110.7666.

[2]欧卫,谢赞福,谢彬彬等.基于 LDA 模型的社交网络主题社区挖掘[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8):21-25,29.DOI:10.3969

[3]崔婧.社交网站(SNS):人际传播的延伸——以开心网为例[D].河南大学,2010.DOI:10.7666

[4]吕钦钦.社交网络自我暴露行为与线上人际吸引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聚友网”为例[D].北京大学,2015,11(30):149-152.DOI:120.1047

[5]管理,郝碧波,程绮瑾等.不同自杀可能性微博用户行为和语言特征差异解释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3):349-352.DOI:10.11847

[6]李如圣.社交网络媒体对中国汽车消费者品牌偏好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21(3):149-52.DOI:110.110

[7]顾璇,金盛华.青少年网络自我展示及其特点--基于虚拟人种志的初步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456-4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