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生态德育意识的培养

合集下载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农村初中生作为农村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究农村初中生的生态德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村初中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薄弱。

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了解有限,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他们经常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行为屡见不鲜。

这一方面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地区缺少环境教育有关。

农村初中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较弱。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们在农田中使用化肥农药过度,导致土壤污染和农作物质量下降。

他们还有不少孩子将小动物随意抓捕甚至杀害,破坏了生态平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农村初中生的生态德育。

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

学校可以在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等内容,开设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

还可以组织参观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脆弱,培养他们的爱护环境的情感。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学生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学校还可以组织节能减排的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节约用水用电等等。

鼓励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小动物和大自然,教育他们尊重生命、热爱自然。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野外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态环境的奇妙之处,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农村初中生的生态德育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以及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的农村新一代。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村初中生的生态德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保护问题成为了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为了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态道德教育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起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和行为。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活动的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呈现出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态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生物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成为未来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和建设者,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生态环境知识的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包括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构成等内容,通过生物学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

还要普及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和改善身边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活动。

2、案例分析和讨论生态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往往符合一定的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问题的产生原因、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围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和行为。

3、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给学生看一些环境保护意识的影视作品、宣传片等,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并带领他们深入了解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感受。

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自然之美。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以培养当代中国良好公民为目标。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初中生物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渠道。

生物学的教育内容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教育不断让学生了解到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从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出发,积极去保护它,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的行为密不可分,学校应从初中开始就要把生态道德纳入课程。

教育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负起对环境的保护责任,关注当下发生的环境问题,让他们懂得珍惜自然,从小做起为环境做出贡献,同时也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最后,生态道德教育也为学生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生物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科目之一。

当学生在生物学实验、课外活动等环节学习到了生态保护的知识后,有可能会产生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进而选择相应专业,并对行业发展的贡献作出积极的影响。

然而,实施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时刻关注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例如是否会影响学生对科学规律的了解和掌握,是否会抑制学生自主意识等。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伦理观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初中生物学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更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只有深刻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态观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情感。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伟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以及培养他们的环境伦理情感,激发他们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行为动力。

二、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培养环境伦理情感的目的。

1. 知识渗透法生态道德教育首先是在生物学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伦理和环保观念。

通过讲授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珍惜之情。

2. 实践体验法生态道德教育还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的美好和脆弱。

可以组织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身体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实例教育法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言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过强调一些生态破坏的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引导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改造。

中学生物教育中的生态意识培养

中学生物教育中的生态意识培养

中学生物教育中的生态意识培养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已经成为生物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物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不仅要教授生物学知识,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出贡献。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中学生物教育现状与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虽然生物学在中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重视,但在生态意识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

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较为模糊,往往仅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缺乏实际行动的动力和自觉性。

因此,加强中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生态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1.结合生物学知识,开展生态教育: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将生态学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演化过程,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实践观察: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观察活动,实地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直观感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环保主题活动: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塑料污染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5.家庭教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

6.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生态意识培养的效果与展望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学生的生态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们更加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行为逐渐成为习惯。

同时,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对生态意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学生物教育在生态意识培养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和教师关注生态意识的培养,将这一理念贯穿于生物教育的全过程。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为生态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多可能性。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引言:生态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和责任感的过程。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的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的现状目前,农村初中生的生态德育存在以下问题:1. 意识淡薄: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相对较弱。

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 行为不规范: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农村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如乱扔垃圾、乱倒废水等。

3. 缺乏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担负的责任,但农村初中生往往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对环境问题麻木不仁。

1. 教育能力不足: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能力相对较弱,缺乏生态德育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方法。

2. 环境教育不够:农村学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环境教育内容与实际学习内容脱节,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3. 家庭教育不到位:农村家庭对生态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家长对孩子的环境教育缺乏引导和关注。

1. 增强教师队伍素养:加强师范生的环境教育专业素养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增强他们对生态德育的理解和把握。

2. 完善环境教育体系:农村学校应该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教育课程和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4. 提高学校环境建设:农村学校应该加大对环境建设的投入,改善学校内外的环境条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学习和生活环境。

结论: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完善环境教育体系、加强家庭环境教育和提高学校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初中生的生态德育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态习惯和责任感,为农村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在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大背景下,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农村初中生,我们
有义务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养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生态德
育呢?我分享以下几点:
1. 关爱大自然
生态德育的本质是发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精神。

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例如节约用水、关闭水龙头、不随地扔垃圾、勿破坏植被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丰富自己的自然知识,种植植物、培养小动物,让我们与大自然更加亲近。

2. 保护环境
农村的环境更加脆弱、易受污染,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展开环保行动。

例如,不烧秸秆、拒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垃圾分类、合理利用资源等。

同时,应该积极向
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教育身边的人注重环境的保护。

3. 营造和谐生活
生态德育的目标是塑造一种和谐共生的社会,我们应该从自己身边做起,创造干净、
整洁、有序的生活空间。

例如,不乱涂乱画、不在公共场所喧哗、懂得礼让、善待他人。

在营造和谐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4. 参与社会活动
生态德育需要实际行动,参与社会活动是重要的一步。

例如,积极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参加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表现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感。

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
我们能够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生态德育需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有坚定地、持续地实践,我们才能够塑造和谐共生的社会,构成生态文明的美丽新农村。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初中生在生态环境和德育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篇文章将从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存在不足之处。

由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初中生对环境的意识相对较弱。

他们很少参与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缺乏认识。

一些农村初中生的道德意识也有待提高。

他们对于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和行动。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课堂教育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自觉行动起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环境保护工作室、开展义务植树等,让学生亲自接触环保工作,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学校和家长应联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况,并鼓励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学校在进行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时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每个学生的水平都一样。

要尊重和平衡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成长。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一些项目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

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如日常表现、考试成绩、社会实践等。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加强的工作。

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努力,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农村初中生,为建设美好乡村做出积极贡献。

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在当今世界充斥着环境问题的同时,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家,我深切意识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教育方法、课程设计和环保活动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以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

一、教育方法在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过程中,教育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我们需要采用更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方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态保护区,通过亲身接触和观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如影视资料和互动课件,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讲解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应该将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贯穿于学科课程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生物或地理课。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关于环保的文章,并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分析和解决与环保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课上,可以探讨人类历史上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不断进步的历程。

通过融入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的课程设计,我们可以将环保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从而形成持久的影响。

三、环保活动除了课堂教学,环保活动也是培养中学生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行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还可以与社区、环保组织等合作,参与更大规模的环保行动,如河流清理、环境保护宣传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总结起来,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是一项需要全面而系统教育的任务。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关爱生态文明、尊重生命的一种教育。

通过生物学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责任感。

本文将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明白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从而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态伦理观念。

生态伦理观念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背后,蕴含着对生态平衡和生态和谐的一种伦理追求。

通过生物学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态伦理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伦理观念。

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生物学教学的情境再现和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他们养成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的习惯。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引导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态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保护动植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外拓展来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环保志愿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的调研和实地考察,让他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和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指通过生态学知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授和培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培养珍爱自然、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品质。

在当今时代,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任务。

而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生态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探讨。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生态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动环境保护的工作。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对环境负有责任。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教育学生应当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深刻的认识和责任担当,以行动保护环境。

1. 配备生态教材生态道德教育需要配备合适的生态教材,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课堂上就学习到生态知识。

选择一些有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生态教材,让学生了解到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关心环境保护问题。

2. 制定相关课程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专门为生态道德教育制定相关课程,设置一些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摘要】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通过将生态知识与道德教育融合,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相互依存关系。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可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环境和生物,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方法探索,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建设美丽的环境和社会。

展望未来,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培养更多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初中生物学教学、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伦理观、案例分析、教学方法、重要性、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作为初中生物学教育的一部分,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和道德行为,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背景介绍部分旨在探讨为什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各种生物种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人类自身也受到了影响。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念和道德行为,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维持平衡,培养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从背景介绍部分可以看出,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2 目的和意义生态道德教育旨在通过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态伦理观和道德品质。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谈一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危机也随之而来。

而这种危机往往源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是非常迫切的。

而初中生物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自然成为了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要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关键在于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等问题。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教学方法也至关重要。

生态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宣讲,而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让他们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脆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保活动,比如植树活动、垃圾分类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些实践性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落实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手段,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人类对其影响,加深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影像,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一些环保英雄的事迹,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

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既重要又具体。

只有通过专业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具有生态道德素养的公民。

初中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第一篇范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生物学科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内涵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

这种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二、初中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现状在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缺乏实际行动等。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初中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方法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授生物多样性的章节时,教师可以介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贡献,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步树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技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水质检测等。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环保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环保技能,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力。

3.引入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4.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后果,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虚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如环保志愿者、政策制定者等,从而提高他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随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初中生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态德育作
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农村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文将探究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知识、环保行为习惯和生态伦理观念等。

通过生态环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


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种植绿植等,让他们从小事做起,积极
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还要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引导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树立
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实施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电影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生态保护区、农田等地,亲身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脆弱,增强他们保护
环境的责任感。

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环保行为实践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生
态德育的教育,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环保知识和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他们会养成良好的
环保习惯,主动关心并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他们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环境保
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资源的选择来实施。

教师可以精心策划生物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来实施。

传统的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和小组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实施。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如清洁日、种树活动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保护环境,亲身体验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成就感。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给学生举办讲座,让他们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精心组织校园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希望这些浅谈能够为初中生物学教师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境
保护意识,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
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观念和环境责任感,让学生从小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和
行为。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指的
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和感知。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生态环
境问题,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师
还可利用多媒体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激发
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意识。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环境责任感是指
个体对环境保护问题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感。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深
入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引导他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起保护
环境的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育学生低碳生活、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方式,让学生
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形成环境责任感。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
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通过讨论和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要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实践,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的新一代。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本文将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策略。

一、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1. 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

2. 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珍爱生命,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生态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担当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公民。

1. 整合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习环节中,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与生态道德相关的知识。

2. 创设生态环境教学场景。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好,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欲望。

3. 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习惯,促进生态意识的形成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4. 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思考。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浅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生物学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重要知识。

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那么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浅谈一下。

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教材来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

教材是教师们教学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教材中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案例、知识点和实验,引导学生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尊重和关爱之心。

在动植物生态方面的知识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动植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等,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去实践生态道德教育。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生态环境的差异,并且实际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进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这些活动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实施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亲自践行生态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环保的事例和经验,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探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得城市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而农村作为传统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综合种种因素考虑,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成为关键。

生态教育贯穿在我们生命的各个阶段,尤其在农村的生态环境中更加容易感受到生态的重要性。

农村的空气清新,水清澈透明,风景宜人,让我们的身心都能得到恢复。

因此,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也更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

生态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从而更加关爱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从小培养健康和谐的生态意识,让自然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加强生态德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生态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生态保护的实践效果。

比如,带领学生参观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让他们在美丽的场景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进行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增加土地的绿色覆盖量,让学生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影响,从小抵制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并且在农村家庭和农村学校中进行垃圾分类和处理,从而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农村初中生生态德育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包括自然环境的认知、辨识、优化、改良和保护。

一方面,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感性经验中走向理性认知。

比如通过探究当地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让学生从观察、感知中认知自然的奥秘。

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如自行设计小型植物培养器、观察萤火虫等活动,并记录这些活动的结果和体验,从而增强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意识。

除了以上措施,还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农村初中生的生态德育。

比如,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更丰富的获取生态环保相关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生生态德育意识的培养[论文摘要]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止。

可以说,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

本文在呼唤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试图以大学生为生态意识培养的切入点,以高校德育为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主阵地,结合生态意识培养,探索高校德育改革,最终提升高校德育的价值关怀,促进德育向人性的自然回归。

一、生态意识及其与德育的关系鉴于生态意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在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领域均对其进行了界定,其中前苏联哲学家Э•B•基鲁索夫在《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一文中提到,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和。

国内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意识是指在处理人类活动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学观念和常识①。

有的学者认为,生态意识是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理性升华,是自然生态的众多辩证过程在人脑中的综合反映,并能合理运用生态理性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维活动②。

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意识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优化目标来理解和追求社会发展的一类意识要素与观念形态,是生态规律的支配作用和生态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人的观念上的反映③。

这是近几年大家谈得比较多的一个方面。

我觉得还有一个方面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就是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的过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其中需要重点把握一个点,然后由点到面慢慢铺开,这个点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群体。

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知识层次低、但接受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对生态问题感兴趣。

他们今天的生态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

因此,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重视他们的生态教育是我国国民生态意识水平提高的关键。

纵观国内各教育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普及性的生态知识教育。

这样,这一艰巨的任务便落到了高校德育的肩上。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德育的价值局限于政治价值,片面地认为德育只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道德观念应当反映的现实关系之一。

他们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己的肉体组织的观念。

”④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德育必须冲破原有的价值局限,重视生态意识教育。

这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的全新课题。

所以,教育者要充分认识生态意识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中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

二、中学生生态意识的物化倾向人是有需要的,人类需要的特有性质决定了需要既是人活动的力量源泉,又是人活动结构中的一个因素,因而成了人性结构的内在规定。

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现实也就成了句空话,更谈不上进行价值创造。

但是人的需要也存在着正当与不正当、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分。

我们认为,判断人的需要是否正当、合理,主要应看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否有利于人的价值的提升。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之中,中学生的价值选择如何?据此,一些研究者曾就当代中学生的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生态环境知识等做过一些调查。

例如,吴鹏举等人于2000年对河南省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中学生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生态意识还远没有成为中学生的普遍价值选择,不少中学生甚至逐渐迷失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

追求名牌、攀比、斗富已经在学校悄然升起,甚至成为时尚。

在校园里, 随地吐痰、乱扔杂物、践踏绿地、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随处可见。

可见,让人类从物的观念中自拔,是当务之急。

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是重中之重。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詹奇曾大声呼吁:“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我们一直所走的方向错在哪里,然后才能讨论人类情形的道德问题……。

我们当务之急是坐下来重新思考。

这时,我们感到我们迫切需要新的价值观念及新的方向。

”三、生态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中的培养1.体现生态意识的渗透性培养中学生的生态意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

我国在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高校德育的终极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

为此,高校德育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中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中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中的定位,能够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并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

只有使中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培养生态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作为中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充分地体现这一时代性。

但是,德育应该是向心的教育,而非生硬的灌输。

这样,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更应体现生态意识的渗透性。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承担着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自然与科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是进行生态价值观教学和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基地。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和文明习惯。

例如,在“自然与科学”的授课过程中,应善于挖掘、整理和研究生态哲学思想,还应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等宝贵的生态思想。

北京大学叶朗教授曾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概括为四点:“生”的思想;人与万物一体;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人与万物生死与共,休戚相关⑧。

这些思想都将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挖掘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有关“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绿色GDP”等重要思想。

如果说前两门课更加注重的是生态知识的渗透,那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则要求在中学生进行的道德及法制教育过程中,增加生态法规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进行制度的保障。

因为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迫切地需要有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来规范中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

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生态法规的教育力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也是中学生生态意识由知到行的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通过生态意识的培养与监督,促使中学生自觉维护自然界的有序性,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这些都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德育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

当然这种理念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高校德育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考核上都要突破传统的方式,真正使德育成为一种向心的教育。

在目前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仅仅依靠的是个别老师课堂上的有意识渗透,还没有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更没有列入德育考核的范围之内,德育工作将任重而道远。

2.体现生态意识的极限思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增长的极限》一书曾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人类拼命追求经济增长是否合理,有没有一个极限?对此,有的学者大声疾呼:“地球是一切生命的家园,人类拥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

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系统吸收我们排放的废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人类自毁家园,明天我们将无处容身。

”中国这个曾以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4人口的大国,所面对的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急剧减少和恶化,以及珍稀物种的锐减与灭绝,还有不断增长的人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样才能继续实现中国人“丰衣足食”的理想?人的价值观也再一次接受拷问。

亚里士多德曾明确提出:美德是体现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

那么,人对自然的美德也应体现于两个极端之间,即体现于极限意识之下的“禁欲”与“纵欲”间的“节制”,即人类不要过度。

事实上,古人所提的“适度”与“中庸”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说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是对人性的扭曲,现代人对自然的“纵欲”同样也扭曲了人性,人欲找回自己人之为人的根本,需做到对自然的“节制”。

对自然做到“节制”要求人类对自然的活动限制在大自然能吸收消化的范围之内。

一些单位为片面地追求利润而过度开采、浪费有限的人类资源,这是不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的。

人类应当珍惜资源与环境,尽量节约使用,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那种不顾长远利益而急功近利的行为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可见,“节制”是调整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平衡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自然保持基本张力的理智选择,更是避免人类因过分自我膨胀而走向灭亡的明智之举,同时也是高校德育中必不可少的内涵之一。

在中学生生存的最主要空间就是校园,因此,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每一个寝室、教室、宣传栏、草坪等等都应该看成一个活生生的生态教育模板,辅导员、班导师、任课老师,各职能部门员工应该形成一个生态教育网络。

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氛围之中,为此学校团队组织要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以发挥其教育作用。

例如,可以用专题讲座,观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氛围之中。

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群体,而不是去刺激每个人积累更多的财富、享受更高的消费、占用更多的资源。

3.体现生态意识的平等观念有学者认为,关注自然是因为自然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然而其内在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对人的有用性上。

由此可见,关注自然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人类自身。

简言之,关注自然是“为人”的。

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人应该确立自己在自然界正确的、合乎自然规律的地位,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一项基本的道德原则,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和实践,促进人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根源并服从于生态规律。

德育必须倡导生态伦理精神,在德育过程中注重人的环境道德意识、情感和行为的养成,使人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此要鼓励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与生态环保相关的考察和调研活动。

在校园里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园美化、绿化活动,使学生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美、创造美,培养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高尚情操。

还可举办有关环境知识的竞赛、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巩固所学环境知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危机感,激发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翔实的调查和认真分析后撰写调查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