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捷《虞美人·听雨》赏析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作者介绍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于太湖中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蒋捷的词作,被古人认为是填词的法度和标准,现存九十余首词,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虞美人•听雨》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恸,形成了郁勃悲慨、清峻流爽的风格,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作品写作背景

蒋捷晚年寄身僧庐,想是已经遁入空门。南宋灭亡,为保全气节,他不肯服务元朝,以致天涯漂泊,穷困潦倒。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此时的他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离合悲欢,国亡之痛,他身心憔悴。

作品内容评析

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伴着朦胧幽暗的烛光,依偎在低垂华丽的罗帐里,看红

袖起舞,消磨时光。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听秋风飒飒,孤雁哀鸣,雨打船蓬,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雪染双鬓,体衰老迈,只能寄身荒败的古寺野庙,痴看枯叶飘零,静听风雨潇潇。回想起少年的无忧,壮年的哀愁,而今的孤苦。人生啊,经历过了太多的曲折坎坷,以及离合悲欢,国亡之痛,也就心凉似水,情感木然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

逐句分析:

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借“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景物组合而成“少年听雨图”,传达出春风骀荡、欢乐甜蜜的情怀。这灯红酒绿的欢乐时光,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正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少年不识愁

滋味”的青春风华。

第二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以“客舟”为中心场景,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凄凉的景象点缀,挥就成“壮年听雨图”,映现出中年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风雨袭来时只能在客舟中听着无奈的雨声,消磨忧愁的岁月。

第三句:“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是“而今听雨”的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僧庐,两鬓白霜,孤独凄凉。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末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饱经风霜的作者,面对萧萧秋雨,追抚一生经历发出不尽的慨叹,又蕴藏着无限的惆怅。为什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总是这样的无迹可循?如今只能听任雨打窗棂,一直到天明了。

短短一首词,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一句一画面,描画出自己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寻欢作乐,歌楼上闲听歌雨;壮年,漂泊天涯,客舟中愁听风雨;老年,寄人篱下,僧庐下听雨度残年。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其中折射出词人由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的惆怅彷徨,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的心情,这是亡国者的哀痛,也是失志者的悲愤!

艺术手法分析

1.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

“少年听雨歌楼上”,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幸福快乐的生活情境。“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生活离乱,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个方位词“上”、“中”、“下”勾勒出一个渐次衰颓的生命轨迹。

2.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

三幅图画: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卷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特定的人生长卷从而透现了社会从相对安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三种境界(人生的三个阶段)的心态,在表现过程中是渐渐浓化的。

3.三种意象的动态互生。

第一是时间的意象:中年-壮年-老年;第二是空间的意象:歌楼-客舟-僧庐;第三是行为的意象,听雨是贯穿时空的主题。蒋词写人生各期之听雨,并未策马直

入,而是侧写听雨之空间,用可感之空间充实无形之时间。

4.结构

上阕追忆少年、壮年听雨,下阕首句写老年听雨,构成了严谨的三段“听雨”的并列结构,三条线索贯穿全词,使之浑然一体。三段式之后进行了总括——“悲欢离合总无情”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5.语言风格

既非苦心孤诣的字斟句酌,也非天生我才的神来之笔,而是明达快洁的娓娓道来。尝试引入白话,本词中“鬓已星星也”便是典型的白话。“曲化”或“俗化”在本词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而更有一番词外的意蕴——人生的沧桑最终都归于一声叹息的平凡中。

综合评价

该诗通过在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三处听雨的对比,概括了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即少年、壮年、老年,以听雨为线索,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将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全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以时间为序,上阙感怀已逝的岁月,下阙感叹目前的境况,由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以听雨为线索贯串全文。

三幅听雨的画面,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人生长卷,也从侧面透现了社会从相对稳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在人生中,面对自然界的风霜雨雪,不同时期不同心情都有不同的感悟,“冷暖自知”这几个字是最能概括这个中滋味的。词人廖廖几字,写尽对年华逝去的感叹,写尽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悲怆,写尽那种人生无奈的悲凉!人生如梦,岁月如风,恍然的一生终究在“听雨”中渐悟,道尽风华,道尽怅然,道尽悲苦,渗透人生百味与无常:“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