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防火防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⒌ 加强通风排气 通风类型动力分为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按作用范 围可分为局部通风和全面通风。 ① 易燃易爆物质的容许浓度<0.25LL; ② 对有火灾爆炸危险厂房,通风气体不能循环使用; ③ T>80℃,通风设备应用非燃烧和不产生火花的材料; ④ 设备的一切排气管(放气管)都应伸出屋外,高出附近屋 顶;排气不应造成负压,也不应堵塞; ⑤ 对局部通风,应注意气体的密度。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⒍ 加强设备维护,确保完好 ⒎ 采用自动控制和安全防护及报警装置 ①安全联锁自控技术措施; ②设置可燃气体、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自动报警器。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3.1.2 加强火源的控制和管理 ⒈ 明火及高温表面 ⑴ 加热明火 ① 加热易燃物料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明火; ② 明火加热设备应布置在散发易燃物料设备的侧风向或 上风向,并保持安全距离; ③ 有2个以上的明火设备,应集中布置在装置的边缘。
维修动火事故案例
维修动火事故案例
维修动火事故案例
不安全的做法:
(一)未采用气体探测器测试可燃气体的浓度。 (二)采用发火的乙炔火炬来判断罐中是否有可燃的碳 氢化合物。 (三)相邻罐的管道开口处未用封帽等其他措施隔离。 (四)所有的罐都是互通的,且一些罐中含有原油和可 燃性的蒸气,但并未采取相应措施以隔离。 (五)一个将就的工作平台(一个梯子放在两个罐中间 ,另外两名工人踩住其中一端以保持平稳)。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表3-3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续)
类别
火灾危险性特征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 1、28℃≤闪点<60℃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化学易燃危险固体; 5、助燃气体; 6、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 点≥60℃的液体雾滴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 1、闪点≥60℃的液体; 2、可燃固体
Ⅰ类:矿井甲烷;
Ⅱ类: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和薄雾; 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最小点燃电流分为ⅡA、ⅡB、 ⅡC三级;按引燃温度分为T1~T6六组。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⒊ 电气火花(电火花) ⑴ 电火花:工作、事故电火花两类。 ⑵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 Ⅰ类:矿井甲烷; Ⅱ类:工厂爆炸性气体、蒸气和薄雾;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⒌ 防雷电
⑴ 雷电的分类
直击雷 感应雷: 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传导雷:(在电线和管道的传播速度可达300m/μs,
在低压系统中约占雷害事故的70%)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直击雷

直击雷:雷直接击于被击物上,被 击物可能是建筑物、树木或人等。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惰性化:将惰性气 体加入易燃混合物 系统使氧含量低于 最小氧气浓度
§3.1.1 控制可燃可爆物质 ⒈ 取代或控制其用量 ⒉ 加强密封 ⒊ 使用惰性气体保护
最小氧气浓度: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能发生 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y(O2)min=LL﹒y0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类别
火灾危险性特征
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的生产过程: 1、闪点<28℃的易燃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 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 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通有机物或硫磺等易 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 的物质;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等于或超过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⑵ 维修用火 ① 当检修又无法停工时,应将相连的管道拆下断开,或 加堵金属盲板隔离。在加盲板处要挂牌并登记; ② 输送、贮存易燃易爆物料的设备、管道检修时,应用 惰性气体吹扫置换,可燃气降至安全浓度方可动火; ③ 不能利用与生产设备有联系的金属构件作为电焊地线, 以防止在电路接触不良时,产生电火花。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⒋ 防静电 ⑴ 静电的产生 静电荷通常是在不同物质相互运动时产生的(接触和 隔离),而物质的运动是化工过程的主要部分,例如粉体 流动、液体流动。
21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⒋ 防静电
(2) 静电的危害

引起火灾和爆炸 造成电击事故 妨碍生产
22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Ⅲ类:爆炸性粉尘和易燃纤维
据粉尘特性和引燃温度高低分为ⅢA、ⅢB二级,T11、 T12、T13三组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⑶ 爆炸危险环境的分区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划分: 0级区域(简称0区) 1级区域(简称1区) 2级区域(简称2区) 10级区域(简称10区)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划分: 21区 火灾危险环境区划分: 22区 23区 11级区域(简称11区)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⒉ 摩擦及撞击火花的预防 ① 不准抛掷、撞击金属设备、管道。 ② 轴承应保持良好的润滑。
③ 易燃易爆区应铺不发火材料的地坪;不准穿钉鞋进入。
④ 管道、吊车,应定期检测。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⒊ 电气火花(电火花) ⑴ 电火花:工作、事故电火花两类。 ⑵ 爆炸性物质的分类: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3.2.1 厂址的选择与总平面布置 3.2.2 从建筑设计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3.2.3 阻火设备 3.2.4 报警和联锁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3.2.1 厂址的选择与总平面布置 ⒈ 厂址的选择 (1) 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 (2) 沿江河、海岸时,要位于下游;
[例] 求戊烷在空气中燃烧的最小氧气浓度。
解:化学反应式: C5H12 + 8O2 = 5CO2 + 6 H2O 查得戊烷在空气中LL=1.5%,计算得: y(O2)min=0.015×8 =0.12=12%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⒋ ⑴ 严格控制生产工艺指标 温度控制 ① 除去反应热 ② 防止搅拌中断 ③ 正确选用传热介质 ④ 防止传热面结疤 ⑤ 热不稳定物质的处理 导热系数:
水:0.58W/m.K
冰:2.33 W/m· K 空气:0.034 W/m· K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⒋ 严格控制生产工艺指标
(1)控制温度 ⑵ 控制压力 ⑶ 控制投料速度、加料比及加料顺序 ⑷ 超量杂质和副反应的控制 碳化钙法生产乙炔时,要求磷含量不超过0.08%。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⒉ 总平面布置 (2) 总体布置的基本原则 ① 按原料、中间产品以及成品产出的顺序进行布置; ② 接运原料区和产品发送区要分开,以免互相干扰; ③ 有可燃流体泄漏危险的装置,要布置在火源的下风位置; ④ 车间和厂部管理人员集中的建筑物,要布置在远离危险区 的位置上。
事故经过: 1980年8月3日凌晨2点左右,某石油厂添加剂车 间储存航空煤油的20号罐(容积400m3),在收油过 程中,由于静电放电发生爆炸,引起大火,接着罐
区的4个油罐相继爆炸,附近的厂房和车间相继起火,
大火燃烧了4个多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万多元。
静电事故案例(一)
原因分析:
(1)对同种油品在不同条件下输油的安全措施没 有认真考虑和制定。含有杂质的废煤油和航空煤油同走 一条输油管线往同一个油罐混送,结果加剧了静电的产 生,使油面电位迅速增高。 (2)输油采用从油罐顶部进油的方式,油料要从静 落差为6.1m的高处溅入油罐,加剧了油沫和静电的产 生,同时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达到了爆炸的浓度, 此时正好遇到静电放电,引发了爆炸事故和火灾。

雷电流:雷通过低接地电阻(小于
30欧)被击物时的电流。

我国测得的最大雷电流幅值为300KA。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感应雷

感应雷:由于静电感应或电
磁感应形成的电压升高。

感应雷幅值一般不超过500KV, 对110KV及以上的线路不能构 成威胁。 感应雷也是造成低压电器设

备损坏的主要雷害之一。
1
第三章.防火防爆
本章内容框架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控制可燃可爆物质 加强火源的控制和管理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厂址的选择与总平面布置 从建筑设计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3.3 消防设施

火灾的分类


灭火的基本方法
灭火物质及其选用 常用灭火器型号标识
§3.1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3.2.2 从建筑设计方面采取限制措施
★ ⒈ 生产及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⒉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⒊ 厂房的耐火等级、层数和占地面积 ⒋ 厂房建筑的防爆设计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表3-3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 良好的气象卫生条件; (4) 考虑到邻近工业区的相互影响; (5) 有毒害因素的企业,应选在工业区和居民区的下风侧;
(6) 社会公路不应穿越厂区; (7) 考虑发展需要的用地及必要的安全距离。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⒉ 总平面布置 (1) 平面布置的区块划分 ① 工艺装置区; ② 原料及成品储存区; ③ 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区; ④ 管理区; ⑤ 生活区。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⒉ 总平面布置 (3) 厂内道路
① 工厂道路出入口至少应在不同的方位设两处,
且主要人流和货流分开。 ② ③ 厂内道路应尽量作环状布置。 消防道路,应考虑大型消防车通行和错车要求。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 ⒊防火间距 防火间距,一般是指两座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其 确定原则: ⑴ 相邻装置或设施不会受到火焰加热; ⑵ 邻近装置中的可燃物(或厂房)不会被辐射热引燃; ⑶ 要考虑燃烧着的液体从火灾地点流不到或飞散不到 其他地点的距离。 我国现行的设计防火规范,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06和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等,对各种不 同装置、设施、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均有明确规定,在总平面布 置设计时,都应遵照执行。


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2、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⑴ 根据燃烧性能建筑材料可分为不燃烧体、难燃烧体、 燃烧体。 ⑵ 建筑物分为四个耐火等级。 ⑶ 耐火极限:按规定的升温曲线,对建筑构件进行耐火 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构件失去支持能力或发生 穿透裂缝,或背火一面温度升到220℃时止,这段时间称
⒋ 防静电 ⑶ 静电危害的预防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⒋ 防静电 ⑶ 静电危害的预防 ① 从工艺上控制静电产生 ② 泄漏导走静电 ③ 采用电中和的方法 ④ 人体防静电 空气增湿 80% 加抗静电剂 静电接地 静置存放 合理设计与选材 控制流速 控制杂质 控制温度
导电工作地面 安全操作
静电事故案例(一)
⑶ 建(构)建物的防雷装置
闪接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金属屋面可
作为闪接器。 下引线:常用园钢或扁钢制成,要求路线尽可能短。建筑 物和构筑物的金属结构可用作下引线,但须连接可靠。 接地装置:与一般接地装置相同。
要求:用园钢直径≥10mm,用扁钢厚度≥4mm、截面
积≥100mm2,用角钢厚度≥4mm,用钢管壁厚≥3.5mm。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传导雷

传导雷:又称入侵波,是
雷击于导线后,雷电流沿 导线传播、并入侵被保护 设备。

传导雷是造成低压电器设 备损坏的主要雷害之一。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⑵ 雷电的危害 电击 毁坏设备或大规模停电 爆炸和火灾
§3.1 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


§3.2 火灾爆炸事故蔓延扩散的限制措施
表3-3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续)
类别
火灾危险性特征
具有下列情况的生产: 1、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热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 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 2、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 烧作其他用途的各种生产; 3、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