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需要解决的三大问1
浅谈省级设计院向工程公司的转型
为主 体 ,通 过 前 后 延 伸 和 横 向 整 合 设 计 、采 购 、
施 工 管理 和试 车 考 核 等 各 个 环 节 ,实 现 由单 一 环 节 向 为 固定 资产 投 资 活 动提 供 全 过程 服 务 的转 变 。 从行 业 价 值 链 的角 度 来 看 ,这 种 转 变 使 设 计 院 实
生新 的变化 :① 总 承 包 业 务 逐 渐 成 为 公 司最 主 要
现 在 ,国内 不 少 省 级 设 计 院 都 已经 把 转 型 为
万
军 :高级工程 师 ,总经理 。18 9 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 工系。长 期从事 化工设计和设计管理工作。联系电话 :( 5 1 8 6 80 07 )8 3 2 8 。
化的游戏规则来参 与竞争 ,与时俱进 ,向国际先
进 的项 目管 理 和设 计 管 理 模 式 学 习 ,积 极 向工 程
公 司转 型 。
得最佳效益 的同时 ,也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转 型为 工 程 公 司 的设 计 院 ,将 在 收 入 和 利 润 构成 、融资 能 力 、组 织 架 构 和 管 理 理 念 等 方 面 发
适应 国际惯 例 ,熟 悉 国 际 法 律 和 法 规 ,按 照 全 球
其 他诸 项 业 务 之 间 的关 系 和 定 位 ,让 设 计 与 项 目 效 益有 机地 结合 起 来 ,既要 发 挥 设 计 的 主导 作 用 , 又 要统 筹 管 理 采 购 和施 工业 务 ,在 使 项 目投 资 获
以设计 为龙头 的工 程 公 司设 定 为 自己的 战 略 目标 ,
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存在问题及对策
结语 三 、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增长 , 国内工 程 公 司 面 临 着 难 得 的 发 展 机 遇 , 但同时 , 也面临着国际 化 竞 争 的 巨 大 压 力 。 项 目 的 成 功 管 理 不 仅 对 项 对企业有良好经济 效 益 , 对 国 家 也 会 产 生 良 好 的 社 会 效 益。 因 此, 目、 要开拓创新 , 总结经验 , 在项 目 的 实 践 中 不 断 摸 索, 最终创造出一条项 目管理的成功之路 。
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 岗位职责描述不清晰 。 我国的经 济 体 制 受 到 原 苏 联 模 式 的 较 大 1. 影响 , 大部分企业 、 事业 单 位 都 是 按 照 专 业 来 划 分 部 门 、 科 室。 而 大 部 分工程公司的业务是以 工 程 项 目 为 核 心 的 , 也就是要求其在一定时期 内、 安排固定的人员 、 在一定成本内 完 成 某 项 固 定 的 任 务 。 这 与 按 专 业 科室在运作特点上是存在差异的 。 划分的部门 、 项目部人员的岗位的职 责 没 有 规 范 的 制 度 加 以 界 定 , 在运作中实 际上其职责并不明确 。 这就会导致项 目 经 理 难 以 恰 当 的 管 理 项 目 组 成 员, 具体任务分配给成员 时 , 就 缺 乏 合 理 的 依 据, 直接影响项目组内部 职责不清也导致无法 制 定 绩 效 考 核 标 准 , 使项目经理缺 的运作 。 另外 , 少管理项目部人员的手段 。 项目实施中不考虑成本 。 设计人 员 往 往 单 纯 根 据 传 统 和 经 验 从 2. 合理性 、 安全性和实用性 上 进 行 设 计 , 优 化 设 计、 节省成本的概念不明 确 。 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 中 也 只 机 械 性 按 照 图 纸 进 行 施 工 , 也没有考 虑资金的问题 。 这样就使项目的成 本 增 大 ,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影响项 目的利润收益 。 缺乏系统化的项 目 计 划 、 监 控 与 考 核 体 系。 项 目 运 作 的 特 点 决 3. 定, 对于项目的时间 、 成本 、 技术 、 质量 、 安全、 客户满意度等方面都需要 系统的前期计划 、 中期监控 、 后期考 核 体 系 。 体 系 建 设 需 要 经 验 和 数 据 积累 , 传统的设计院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一系列项目管理手段和工具, 流程 和 规 定 不 健 全, 管 理 经 验 不 足, 都是制约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问 题。 设计 、 采购 、 施工等方面沟通不 畅 。 项 目 管 理 是 以 项 目 部 为 核 心 4. 和枢纽 , 将设计 、 采购 、 施工紧密联 系 。 项 目 初 期 的 进 度 计 划 、 项目实施 阶段的 合 理 资 源 配 置 、 项目完工后的总结考核, 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沟 通 。 缺乏了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 必定导致效率的降低 、 时间的延误 。 项目管理中采取的对策 二 、 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决 定 着 企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 但总承包工 程是一 项 复 杂 的 系 统 工 程 , 任何一个专业、 任何一项影响因素如果严重 失控 , 都会 造 成 成 本 增 加 , 或质量降低, 或进度拖延, 最终将直接影响到 公司的效益 。 年来本人根 据 近 年 来 在 钢 铁 行 业 项 目 管 理 中 的 体 会 , 就 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总承包管理中的一些体会 。 建立项目组织机 构 和 岗 位 责 任 制 。 人 是 一 切 活 动 的 中 心 , 是生 1. 产力发展的动力 , 是工程 建 设 的 核 心 力 量 , 脱 离 人 谈 建 设 是 天 方 夜 谭。 而对人的组织和管理是 以 最 大 限 度 地 调 动 工 程 建 设 人 员 的 积 极 性 、 主 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 。 总 承 包 工 程 参 与 建 设 的 人 员 很 多 , 为了能有效 地将其组织和管理 , 首先 应 建 立 符 合 项 目 特 点 和 与 公 司 管 理 配 套 的 项 目组 织 机 构 , 有效的组织机构不但能将工程建设人员有机地组织起来, 而且能保证项目经理和 公 司 的 有 效 领 导 。 在 项 目 组 织 机 构 成 立 后 , 要 建立各个职能部门的工 作 制 度 。 从 管 理 学 的 角 度 认 识 , 人生活在社会 因此就应该因人而异地或给予经济效益、 或给予 上有金 字 塔 式 的 需 求 , 适当的权利支配 、 或给予名誉等 。 明 确 岗 位 责 任 制 就 是 通 过 约 束 、 通过 给予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创造性 。
设计院转型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模式探究
设计院转型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模式探究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工程项目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为设计院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
通过向国际市场拓展,设计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设计院转型为国际工程公司涉及到管理模式的调整和变革。
本文将就设计院转型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究,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设计院转型为国际工程公司需要具备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设计院需要加大对员工的国际化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商务能力。
设计院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跨国公司的文化融合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设计院需要注重跨文化沟通和团队建设,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国际化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项目管理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设计院需要面对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项目管理挑战。
设计院转型国际工程公司需要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这包括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计划、组织架构和流程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经理的能力建设,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执行力和协作效率。
设计院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起高效的国际项目团队,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交付。
三、质量管理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质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设计院转型国际工程公司需要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国际标准和客户需求。
设计院应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监督检查机制等。
设计院还需要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质量。
设计院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跟踪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工程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四、风险管理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设计院需要面对诸多的风险和挑战,如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
设计院的转型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难点探讨政策层面,国内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由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是政策的导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101号)的要求,“改革的目标是:勘察设计单位由现行的事业性质改为科技型企业,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工程咨询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岩土工程公司等模式进行改造……”。
实践层面,在国内,从近两年众多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的发展来看,由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在冶金、化工、水务等需要重装备的行业领域,领先的企业如化建、成达、寰球、赛迪、南方、京诚等均已实现了向工程公司转型,其年产值也相应实现了由几个亿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爆炸式发展。
在国外,ENR对国际设计公司200强统计分析表明,国际上真正的顶级设计企业几乎全是工程公司,具有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功能的工程公司(设计+承包型)占30%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增大,工程公司是与国际接轨的组织模式。
可以说,工程公司是国内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从现有的传统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难点呢?下面,笔者根据天强公司在勘察设计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进行一些探讨:难点一:组织模式的选择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行组织模式的选择,这也是转型的核心问题,而组织模式选择的关键又在于组织模式能否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
根据现代组织学理论,现代企业通行的组织模式包括直线职能式、事业部式、矩阵式、网络式等,这些组织模式各有优劣,适用的条件也不相同。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对于工程公司而言,采取矩阵式组织模式是适应项目管理需要的最优选择。
矩阵式组织模式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适合于以项目运作为核心的工程公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²项目是工作的焦点,任务清楚,目的明确。
设计院转型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模式探究
设计院转型国际工程公司的管理模式探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工程项目在我国也越来越普遍。
设计院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项目的规划、设计等重要工作。
设计院如何转型为国际工程公司,成为国际工程项目的参与者和领导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探讨设计院如何实现转型,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管理模式。
一、设计院转型为国际工程公司的背景设计院作为我国重要的工程设计单位,在国内已经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设计院也需要积极融入到全球工程市场,参与国际工程项目。
设计院要想转型为国际工程公司,需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 国际化能力的提升:设计院在国际工程项目中需要面对更严格的标准和规范,需要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国际工程项目的需求。
2. 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国际工程项目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需要设计院具备更高水平的项目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个方面的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3. 团队建设和文化融合: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设计院需要与国外的客户、合作伙伴合作,需要建立文化共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基于以上挑战,设计院需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促进转型为国际工程公司。
二、设计院转型的管理模式探讨1. 引进国际化管理团队设计院在转型过程中可以考虑引进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以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
这些管理团队成员可以是有着丰富国际工程项目经验的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其熟悉国际工程市场的运作规则和方式,帮助设计院进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完善。
在团队中加入国外专业人才,也可以帮助设计院与国际客户和合作伙伴更好的进行沟通和合作。
2. 建立国际化的项目管理体系设计院在转型为国际工程公司时,需要建立国际化的项目管理体系。
这包括项目管理流程、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等,确保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设计院可以借鉴国际知名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和改进。
设计院转型工程公司的组织管理探讨
设计院转型工程公司的组织管理探讨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设计院传统业务市场的日趋饱和,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大力发展EPC业务,并将向工程公司转型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
而在这条转型之路上,设计院通常会遇到以下种种问题:1. 没有针对不同EPC项目的特点调整EPC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导致项目部存在责、权、利不对等现象。
2. 公司层面与项目部层面对EPC项目的管理深度与管理内容存在认知差异,导致资源分配无法达成共识。
3. EPC项目部的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以及统一的设计标准,导致经验型决策居多。
4. EPC项目管控范围以及干系人管理的特点导致EPC项目的接口管理任务多、难度大。
面对这些问题,企业的组织模式如何选择与调整才能更加适应企业的转型战略,是我国设计院企业的一大困惑。
01科学判断设计院现有组织模式类型是基础对EPC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的科学判断与精准定位,是设计院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或重新选择适当的组织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项目式组织模式的特征主要为按照项目来划归所有资源,将项目的组织独立于公司职能部门之外;矩阵式组织模式的判断标准主要基于一下五个方面的标准:02正确选择设计院EPC项目管理组织模式是关键设计院企业在选择与调整组织模式时,应同时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1. EPC业务在公司中的定位:当设计院的主要盈利来源仍为传统勘察设计业务,而EPC业务在企业内属于探索性项目或在盈利中占比很小,则可考虑采用弱/平衡矩阵式;若相反EPC项目为主导业务或在企业盈利中占相当的比重,则可考虑采用强矩阵式或项目式的组织模式。
2. 组织变革倾向:当设计院高层领导变革意识与变革力度薄弱,更加倾向于基于传统业务的标准化管理,则可考虑采用弱/平衡矩阵式;当高层领导变革意识与变革力度强,更加强调基于原则的适应性改变,强调授权,注重调动积极性,则可考虑采用强矩阵式或项目式的组织模式。
设计院如何成功转型工程公司
设计院如何成功转型工程公司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建设项目选择工程总承包模式。
工程公司相比传统设计院,在组织结构、项目管控体系、人员结构等方面差异明显,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上具有较大优势。
从国内外情况看,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升级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应该重点从调整组织模式、优化管理体系、强化项目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政策层面我国现行《建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提倡对建筑工程实行总承包,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
”这一规定,在法律层面为EPC 项目总承包模式在我国建筑市场的推行,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
为进一步贯彻该项规定,2003 年 2 月13 日,原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将EPC 总承包模式作为一种主要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予以政策推广。
2016 年8 月,住建部印发《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十五章第二项中指出:“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的深度融合。
”随着政策规定的逐步贯彻落地,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设计院提升工程总承包能力,尽快向工程公司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实践层面以设计院为主导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通过设计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和降低工程实施费用,保证工程整体技术性能最优。
ENR 对国际设计公司200 强统计分析表明,国际上真正的顶级设计企业几乎全是工程公司。
在国内,近几年由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已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在石油化工、冶金等需要重装备的行业领域,领先的设计企业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均已实现向工程公司转型,其年产值也相应实现了由几亿到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爆炸式发展。
虽然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是设计院实现企业和员工价值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但在转型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1)总承包项目往往工期紧、设计深度与优化要求高、设计人员的责任大、需要版次设计等,所以很多设计人员对总承包项目有抵触情绪,宁可做单纯的设计工作,也不愿做总承包项目设计。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在今天的勘察设计行业,一部分大型设计院已经把成为工程公司设定为自己的战略愿景,在业务上也开始了从设计转向工程总承包的模式转变。
从近几年勘察设计行业的收入统计中也可以看到,工程总承包的收入比例在持续增长,在一些转型较早的化工、有色冶金乃至电力建设行业,工程总承包已经逐渐成为工程建设的主流模式。
然而,就笔者服务过的众多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向工程公司转型还是艰难重重。
在一些刚刚转型的设计院中,据传总承包项目做十亏九,或者其业绩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还是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边做边学”的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设计院向工程公司的顺利转型呢?以笔者看来,需要重点解决三大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观念问题,即企业上下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设计院转型成为工程公司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困难,并积极一致地去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曾经服务过一家大型设计院,目前也正在运作一些总承包项目,但设计和总承包项目之间存在大量的衔接问题。
其实,在一个设计院转型初期,由于经验的缺乏,设计和采购、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脱节、扯皮现象在所难免,但是对于这家单位,其根源主要在于企业内部人员的观念上还存在认识的不一致。
甚至在这家企业的高层领导团队中,对于总承包业务是否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摇摆不定。
一些领导认定总承包业务是工程建设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设计院规模做大、管理提升的必经之路;而另一些领导看到了总承包业务的种种风险和企业管理上的巨大差距,还是认为设计业务更加稳妥,总承包业务是走一步看一步。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还是对于总承包业务管理的基础建设,乃至对于总承包项目的人员和技术支持上,都会出现方向不清、相对混乱的局面。
观念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重点关注设计意识的转变。
作为脱胎于传统事业单位体制的设计院,其思想意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保守成分,在设计上通常有以下比较典型的表现:例如考虑责任终身制,在设计上过度强调安全系数,而不太关注造价;设计院技术自我的意识过于强烈,因而忽视业主或者施工方的设计优化建议等等。
打铁还需功夫硬——从风险管理看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之路
打铁还需功夫硬——从风险管理看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之路一、转型期设计院面临的风险一家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某电力设计院,一直以来主要从事电站、电网的勘测设计咨询。
近年来,面临着国内市场萎缩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该设计院开展了战略转型,积极拓展了总承包业务和海外业务,寻找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落脚点。
目前,该设计院总承包业务收入已经占到总营业收入的一半左右,正同时开展3个总承包项目。
从已经完工的总承包项目经营效果来看,刚刚达到盈亏平衡点,尚未形成有效的利润增长点。
为了提升总承包业务的运营效益,控制经营风险,该设计院开展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该设计院在开展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中辨识出其面临的前十大风险如图1所示:图1:转型期设计院的十大风险二、风险分析1、基本分析图1说明该设计院现在面临的首要风险是产品质量风险,而且该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产生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风险。
这说明,由于总承包业务管理经验不足、人力资源紧张,该设计院对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总承包项目信心不足。
第二大风险是国际化经营风险。
该设计院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在越南、中东和非洲。
主要开展的业务类型为总承包业务。
由于该设计院国际化拓展刚刚起步,对项目所在国家的政展的需要。
设计院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追求个性独立、注重细节和品质、拥有完美主义情节,而工程公司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市场效益、结果导向。
要融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就要在转型过程中,既传承设计院的优良文化,又需要重新构建工程公司的文化,这将考验着设计院领导的智慧。
第八大风险是生产/经营场所的安全风险。
单纯设计院的安全管理范围小、风险源较少,安全管理较为简单。
然而总承包业务安全管理的范围广、风险源多而杂,安全管理较为复杂。
从安全管理的策划、安全管理组织的组建到安全管理执行与监督检查都需要企业重新设计。
第九大风险是合同管理风险。
对于转型期的设计院来说,合同管理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合同评审环节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效益风险和法律风险。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思考
制最早起源于美 国的建设经理制(M制)它是社会化分工 C , 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我国, 项目 代建制是政府投融资体制改 革的必然结果 。 项目代建制可分为全过程代建和分阶段代 建两种模 式, 目前在 尚处于试点运行阶段且多为分 阶段代 建。 设计院根据合同约定完成代建任务’ 收取总投资额一定 比例 ( 一般为1 %至3 的代建费用并按合同约定得到相 . 5 %)
应 的奖 罚, 但不负责包 干建 设费用 。
期、 费用三大 目 标的控制; ②设计和施工由同一总承包商负
责, 使得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界限不复存在, 设计与施工相衔
2 9年 第 5 OO 期
《 展研究》 发
在 运行 过程 中, 我们发 现项 目 代建 出现的 问题 主要有:
创新不断发展, 工程项目管理的复杂性和专业化分工愈来 愈明显。 而经营管理恰恰是设计院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 设计院在 转型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力度。 例如, 在工程技术 方面, 要不断创新思维, 研发并掌握前沿核心技术; 在材料 设备采购方面, 要加强询价管理, 善于找出不同的厂商并决 定他们的产品是否合适; 在合同管理方面, 要建立讨价还价 机制, 尽量减少合同造价; 在流程管理方面, 要通过协调把 不同的产品、 技术、 服务和流程结合在一起, 压缩 内部交易
享 有更 多的获利机 会。
3项 目 . 代建制
才队伍建 设、 增强 资本运 作能力 、 全完善管 理措 施和服 务 健 措 施等, 弥补 自 身的不足 。
一 .
设计 院向工程 公司转 型的路 径选 择及相关 问题
项目 代建 是指 业 主委 托建 设经 理负责 整个工程 项 目的 管理, 包括 项 目 划 、 策 可行性 研 究、 关手续 报批 、 让 采 相 设 购 、 工 、 工试运 行 等 工作 , 不承包 工程 费用 。 文所 施 竣 但 本 说 的代建 制就 是指 项 目业 主通 过 招标方 式 , 选择 社 会专业
设计院转型后项目管理的难点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如何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一直是困扰国内诸多工程公司,特别是原先由设计院转型而来的工程公司的难题。
本文结合项目管理咨询经验,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后,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工程公司、项目管理、设计院转型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飞速增长,国内工程公司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巨大压力。
在向综合化、国际化转型的过程中,“先进的工艺技术、优异的工程设计能力、广泛的国际采购经验、高效的项目管理水平与控制能力、灵敏的经营信息”这些优秀国家工程公司的特征,“一个也不能少”。
这其中,如何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与控制能力”成为困扰国内诸多工程公司,特别是原先由设计院转型而来的企业的难题。
由于天强管理顾问长期以来为设计院提供咨询服务,其中多次接触对于从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的案例,感触良多。
笔者结合天强管理顾问公司以往的咨询案例,对于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后项目管理中若干难点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应对建议。
一、项目管理难点成因分析在大部分从设计院转型的工程公司内,项目管理难、控制难,成为大家的共识。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难点呢?笔者认为,应该首先从工程公司的历史特点、业务特点、组织结构性特点来分析原因。
我国的经济体制受到原苏联模式的较大影响,体现在组织结构上,就是大部分企业、事业单位都是按照专业来划分部门、科室。
而且这一习惯在大部分设计单位、工程公司内还比较普遍。
而与这种按专业划分部门相对应的是,大部分工程公司的业务是以工程项目为核心的,也就是要求其在一定时期内、安排固定的人员、在一定成本内完成某项固定的任务。
这与按专业划分的部门、科室在运作特点上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大部分工程公司内部,都通过矩阵化管理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下图就是一张典型的工程公司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其中,工程公司设置的专职职能与技术部门公司的常设性组织,它们是公司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中心(如项目部、质量保证部、经营部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派出专业人员组成包括项目经理在内的临时性的项目组。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发展10大问题辨析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发展10大问题辨析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波善——摘自《中国勘察设计》作者:祝波善2015年第9期本文为笔者根据在2015年8月举办的2015思翔年中策略论坛上所做的主题引导发言整理,并结合相关研究汇集而成。
2015年上半年以来,行业内企业深刻地感受到了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在新的环境下,行业发展面临着深刻的问题。
为此,笔者梳理了目前行业发展过程中业内感触较深的10大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理性应对未来发展。
2014年行业发展统计数据表明,全行业已经终结了过去普遍式增长的时期,尤其是煤炭、冶金、化工、建筑、市政等细分行业营业收入基本上都是处于低增长甚至下滑的状态。
2015年上半年以来,行业发展形势更加严峻,部分企业遭遇到了业务增长的困境,甚至是生存的危机。
新环境下,转型已经成为设计单位实现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定位自身未来的发展。
在与业内单位不断沟通讨论过程中,笔者梳理了现阶段设计单位关于转型发展命题比较关注,乃至非常纠结的10大问题(见图1),希望与大家一起思考与探讨。
图1 行业转型发展10大问题四个现状性困扰——边界模糊、颠覆力量、产业视角、主体关系目前,行业企业普遍面临四方面的困扰:首先是行业边界在哪里?推进转型,会不会影响设计单位的行业属性?进一步的问题是,未来到底还有没有设计行业?这样的问题还是实实在在地困惑了业内很多单位。
在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双重力量的叠加下,设计行业的内在属性一定会改变,尤其是创造价值的方式会发生嬗变。
过去十几年行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本身也伴随着设计行业收入结构的改变。
2014年的数据显示,纯设计收入在设计行业的总收入中仅占比20%。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投资模式的调整,原有的设计行业边界会逐步模糊,但是作为专业服务型机构的内在本质不会改变。
发展大环境的变化也重构了行业发展的游戏规则,新生态就是我们现在面临新的游戏规则,设计单位传统的运行方式面临新挑战,传统的发展经验适应不了新的游戏规则。
设计院转向工程公司的四种发展路径选择
设计院转向工程公司的四种发展路径选择【摘要】随着WTO后保护期即将结束和投融资体制的变化,勘察设计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应对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我国有不少设计院纷纷提出了转向工程公司的发展思路。
笔者在为多家设计院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发现设计院转向工程公司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协调设计业务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关系,由此衍生出四种常见的发展路径,且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
基于国内设计院的普遍现状,“循序渐进”式的发展路径是相对最优的选择。
【关键词】发展路径、设计院、工程公司、核心问题、循序渐进一、问题的提出1.1 设计院转向工程公司的基本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借鉴前苏联的平行承包模式,设计院只承担勘察设计环节。
在过去,这种模式较好地满足了设计专业化和施工专业化的要求,但是随着WTO后保护期即将结束和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模式存在诸如人为割裂行业价值链、造成规模不经济、导致责任主体不明、提高管理协调成本、影响投资效率、损害了生产集约化等弊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有关部委分别于1999年出台《大型设计单位创建国际型工程公司的指导意见》(建设[1999]218号)、2003年出台《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2005年出台《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质[2005]119号),着力改变平行承包模式,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
与之同时,国内不少大中型设计院都纷纷提出了转向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公司的发展思路。
所谓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公司,就是以设计为基础,通过前后延伸横向整合设计、采购、施工管理、试车考核等各个环节,实现由单一环节向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提供服务的转变。
从行业价值链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使设计院实现了由价值链上一个“点”向整条“线”的变化。
1.2 设计院转向工程公司的核心问题笔者在为多家大中型设计院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研究发现,设计院转向工程公司不是简单的业务范围的扩大,而是业务形态与定位都发生了本质变化。
设计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设计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1.从我的角度谈谈我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我的角度看,对我院现状及存在的部分问题列了一张表,如下:2.对于我院的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1)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型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是必然的选择。
适合转型的体制是前提。
(2)在转型的方式上,不对现有模式做根本的变革,不冲突设计业务的地位,较稳定的为总承包业务的培育提供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但这对我院高层的战略规划和对时机的把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且需要付出一定的协调成本。
(3)观念滞后、资源有限、市场竞争激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困难。
通过提高人员的素质、项目管理的控制水平,与其他工程公司合作,组成“联合体”来承接项目,寻求与领先的工程公司(包括国外的)合作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困难。
(4)可以先一步的培育公司的软实力:项目化的组织结构、设计管理(强化矩阵式管理)、报价管理(重视和控制前期报价)、项目管理(推进项目经理负责制)、技术质量管理(适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流程化管理等。
(5)干三维配管起家,找机会跟老外合作,干配管,收美元。
然后由外入内,靠替老外做项目时收集的资料,自己做工艺包,掌握核心技术,国内也有这样的先例。
3.所在部室现状,我认为一个合格的部室领导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
如果我是部室领导,我会怎么做部室现状:质量体系逐渐规范和加强,运行机制逐渐规范。
有的项目专业分工不很细致,专业接口少,界面宽泛;工作强度有时较大,有时没活干,这和项目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关系;校核没有严格的专业校核内容表,只靠校核人员自己把握;和其他专业分配产值时得不到部室领导支持;有综合能力强的人,专业能力深度又略显不足;师傅带徒弟没有一套流程,有时和项目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
智、信、仁、勇、严那是对院长的要求,我认为合格的部室领导: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要有一个党员的素质或者类似党员的素质;要有很强的业务工作能力;要有很高的工作标准;要有深入细致求实的工作作风;要有很强的协调和组织能力;要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
论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设计管理问题探讨
论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设计管理问题探讨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设计院在建筑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设计院的转型,将设计和管理融合,从传统的设计服务向全过程的总承包模式转变。
EPC总承包模式以其高效、经济、协同的特点,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模式。
在设计院转型为EPC总承包模式的过程中,由于设计管理问题的存在,设计院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设计管理问题的角度对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设计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不匹配。
在传统的设计服务模式下,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主要关注于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对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却相对不足。
转型为EPC 总承包模式后,设计院需要更加注重项目整体的管理能力,包括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
由于设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很多设计院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项目执行效率低、成本控制不力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设计院可以通过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项目管理能力。
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和资深项目经理进行培训,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自上而下地梳理流程,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责任,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
设计院还可以通过与其他EPC总承包商的合作,学习借鉴其成功的项目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能力。
第二,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
在EPC总承包模式下,设计变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由于项目过程中客户需求、法规标准等方面的变化,设计方案往往需要进行多次的修改和调整。
设计院在处理设计变更时,往往存在着缺乏规范的管理程序、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设计变更成本高、进度延误等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设计院可以建立健全的设计变更管理制度,明确设计变更的管理流程和责任人,确保设计变更的及时、准确、完整地传达和执行。
设计院还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化的设计管理系统,加强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沟通,降低设计变更的成本和影响。
论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设计管理问题探讨
116工程技术1 前言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工程总承包即“设计-采购-施工”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特别适用于高、大、精、尖、难项目。
在利好政策支持和影响下,越来越多设计院完成了向工程公司转型升级。
与传统的工程公司相比,转型设计院承揽EPC项目体现了设计主导作用,其技术优势能够融入到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方案和调试运行等环节,形成设计与采购、施工的良性互动,实现三者高度融合,并通过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受长期专业分工的影响,转型设计院缺乏项目现场管理和整体成本控制的理念和手段,甚至没有建立起配套的组织机构,设计管理能力与国际工程公司相比差距较大。
2 某项目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某锅炉煤改气工程位于北京市大兴区,EPC总承包商为设计院转型的某工程公司,工程内容为拆除现状燃煤锅炉,并在原位新建一台70MW的燃气热水锅炉。
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材料表问题。
材料表是施工图纸的重要部分,且是投标阶段费用、成本测算的依据,材料表错误或不完整,对招标采购、成本控制和工程质量影响较大,表述不清容易发生扯皮,直接影响进度和效益。
其主要表现是:与厂家数据不一致、工程量与施工图纸矛盾、信息不完整等。
(2)图纸问题。
图纸设计深度不够,不能指导施工,导致现场始终无法依据图纸落实施工资源。
督促分包单位进场后,却只能处于施工准备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工程进度,陷入前期窝工、后期赶工的境地。
(3)设计保守。
设计阶段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和重点,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对经济合理性、成本控制等方面考虑较少,从根本上影响了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主要表现是:重技术、重安全、轻成本。
3 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管理之所以仍存在诸多普遍问题,直接原因在于设计人员本身, 1)深入现场不够。
设计人过于依赖业主提供的原始图纸或以往设计经验,再加上工期紧,过于关注出图速度,导致现场踏勘不充分。
设计院转型发展的方向及路径初探
目前,交通、建筑、市政等行业的设计院功能性改革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发展方向不明晰,企业患得患失,部分企业虽有明晰的方向,但缺少有效转型发展路径。
本文以上述设计院为研究对象,研讨设计院转型方向和路径问题,供同行参考。
1设计院转型发展的方向分析交通、建筑、市政等行业的设计院在2010年以后,效益提升缓慢,遭遇发展瓶颈。
本文认为或与业务范围较窄,同质化竞争加剧,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不足等有较大关系。
本文就此从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及市场需求、政策引导、企业内生动力需求、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分析设计院转型发展的方向问题。
1.1外部市场深刻变化,投资人渴望市场提供项目建设一体化服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项目规模不断刷新纪录,结构复杂程度不断攀升、信息海量化和功能综合化今非昔比。
建筑业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影响深远。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已无法支撑粗放式的发展需求,建筑业必须走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简称“DBB”)模式除发挥了专业化优势以外愈发表现出其社会总资源消耗大、设计与施工割裂、责任分担错位、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
政府、雇主等相关投资人均渴望在市场环境下找到能够提供项目建设一体化服务的承包商,减少设计、招标、施工、供应等中间环节。
设计院是具有较大潜力转型为提供项目建设一体化服务的承包商。
1.2国家政策引导项目建设模式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变自2013年以来,推进建筑业改革和推行工程总承包发展等法规文件不断推出。
2014年7月1日,住建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要求加大工程总承包推行力度。
倡导工程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有实力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制;2016年5月20日,住建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建市[2016]93号),为过去有争议的20条政策“松绑”;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要求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
论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设计管理问题探讨
论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设计管理问题探讨设计院作为设计行业的重要机构,在建筑、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增长,设计院也在不断转型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转型为EPC总承包模式是设计院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设计管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对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设计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设计院转型EPC总承包模式的背景和意义EPC总承包模式是指工程总承包商负责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的一种模式。
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施工分离模式,EPC模式将设计、采购和施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设计院转型为EPC总承包模式,可以为设计院拓展业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 需求分析不清晰在转型为EPC总承包模式的过程中,设计院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以确定市场对EPC总承包模式的需求以及设计院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目前很多设计院在进行转型时,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不够充分,导致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选择不适合的项目或合作伙伴,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和设计的质量。
2. 设计与施工协同不畅在EPC总承包模式下,设计与施工的协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设计院在转型过程中,由于设计与施工之间的信息流不畅,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有效地传达给施工方,施工过程中出现变更等问题,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3. 风险管理不到位EPC总承包模式下,设计院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包括设计风险、采购风险、施工风险等。
目前很多设计院对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未能在项目开展前做好充分的风险评估和规避措施,导致项目后期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应对,影响了项目的整体效益和声誉。
4. 团队协作能力不足EPC总承包模式下,设计院需要组建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以满足项目需求。
目前很多设计院由于团队协作能力不足,团队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导致项目中出现信息不畅、合作不愉快等问题,影响了项目的进展和最终效果。
以流程再造推动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
以流程再造推动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大型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其实质是推动业务范围从单一的勘测设计向包括设计、采购、施工、开车、后期服务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在内的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转型。
在变革过程中,设计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项目管理人才的缺乏、现有组织架构的不适应、内部思想观念的转变等等。
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犹如一团乱麻。
解决这些问题不应局限于一隅,完全以问题为导向,否则就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既效率低下,又难以在整体方向上把握一致。
解决上述问题应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视为根本性的变革,从宏观角度统筹规划,找到良好的切入点,以此来推动企业变革的发生、发展。
从流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设计院的转型使企业增值流程骤然增加,原本不属于设计院的一些流程环节,如采购、施工分包等,已成为价值增值潜力巨大的环节。
因此,转型中的设计院需要重新界定和塑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以达到通过流程再造来创造价值的目的。
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创建工程公司,就是将设计院改造成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型企业。
它需要从流程层面切入、关注流程是否增值,按照“认识流程、建立流程、运作流程”的基本步骤推动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
具体而言,就是需要识别和建立工程公司的关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在此基础上,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建立/修订规章制度、完善基础工作、调整资源配置,以保证流程的顺利运行。
— 1 —认识流程企业的流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一般认为,最宏观的层面是产业组织链。
在产业组织链中,不同企业担任不同的角色。
其次是企业的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学说认为,企业的价值链可以分为两类活动,一类是主要活动,一类为辅助活动。
第三个层面是各活动下企业跨部门的业务流程,这类流程往往需要众多业务部门协作才能完成,往往是企业流程再造的重点对象。
第四个层面是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这类流程一般不牵涉部门外部。
第五个层面是具体工作的作业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需要解决的三大问1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时间:2009-08-04 10:29来源:攀成德作者:admin 点击:633次
文/郭刚
在今天的勘察设计行业,一部分大型设计院已经把成为工程公司设定为自己的战略愿景,在业务上也开始了从设计转向工程总承包的模式转变。
从近几年勘察设计行业的收入统计中也可以看到,工程总承包的收入比例在持续增长,在一些转型较早的化工、有色冶金乃至电力建设行业,工程总承包已经逐渐成为工程建设的主流模式。
然而,就笔者服务过的众多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向工程公司转型还是艰难重重。
在一些刚刚转型的设计院中,据传总承包项目做十亏九,或者其业绩与期望值相差甚远,还是处于“积累经验和教训,边做边学”的阶段。
那么,如何才能完成设计院向工程公司的顺利转型呢?以笔者看来,需要重点解决三大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解决观念问题,即企业上下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设计院转型成为工程公司的必要性和存在的困难,并积极一致地去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笔者曾经服务过一家大型设计院,目前也正在运作一些总承包项目,但设计和总承包项目之间存在大量的衔接问题。
其实,在一个设计院转型初期,由于经验的缺乏,设计和采购、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脱节、扯皮现象在所难免,但是对于这家单位,其根源主要在于企业内部人员的观念上还存在认识的不一致。
甚至在这家企业的高层领导团队中,对于总承包业务是否是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摇摆不定。
一些领导认定总承包业务是工程建设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是设计院规模做大、管理提升的必经之路;而另一些领导看到了总承包业务的种种风险和企业管理上的巨大差距,还是认为设计业务更加稳妥,总承包业务是走一步看一步。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还是对于总承包业务管理的基础建设,乃至对于总承包项目的人员和技术支持上,都会出现方向不清、相对混乱的局面。
观念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重点关注设计意识的转变。
作为脱胎于传统事业单位体制的设计院,其思想意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保守成分,在设计上通常有以下比较典型的表现:例如考虑责任终身制,在设计上过度强调安全系数,而不太关注造价;设计院技术自我的意识过于强烈,因而忽视业主或者施工方的设计优化建议等等。
而作为工程公司,总承包业务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是通过设计优化降低造价,强调充分考虑方案的经济性。
即使作为设计业务的竞争,未来业主的倾向也更多的从投资效益出发,对成本有更多的关注。
这些都对设计意识的转变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以设计为龙头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设计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和降低工程实施费用;通过对设计计划的合理安排和进行可施工性设计,有效协调采购、施工进度,实现设计、采购、施工深度交叉,缩短建设工期;设计院全面掌握工程的技术特点,对工程把握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利于指导施工、调试,保证工程整体技术性能最优。
因此,作为工程公司而言,其设计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整体计划能力:包括合理安排设计计划,多版次交付图纸,实现设计成品
交付与采购、施工计划相匹配;
-费用控制能力:通过优化设计、控制预算、限额设计等实现费用的周密预计和有效控制;
-采购控制能力:加深设计深度和精细化程度,指导精确采购、精确管理;
-施工组织能力: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可施工性设计和可视化施工模拟,优化施工组织,创造良好施工条件,促进文明施工;
-虚拟协作能力:采用三维手段,协同专业配合,减少错漏碰缺,提高设计质量,保证施工质量,降低工程质量成本;
-沟通协调能力:借助内容平台,有序管理工程文档,保证设计、采购、施工及其项目管理的沟通有效、畅通。
这些对于传统设计院而言都是新的要求,需要在转型期间重点关注。
其次,需要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解决人才结构的问题。
作为传统的设计院而言,在其人力资源结构中,80%以上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结构相对单一。
但是,对于工程公司而言,需要增加很多专业管理人员。
以下列出了两个著名的国内和国外工程公司的人才结构。
从上表可以看出,对于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公司而言,设计人员的比例一般都会控制在60%左右,而需要补充大量的商务、采购、施工和项目管理人员。
这个人才结构的缺口如何补充便是摆在当前转型的设计院面前的巨大问题。
全部采用外部引进在成本和人员管理上是不现实的。
此外,一些管理人员(例如采购)需要非常熟悉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完成相关工作,也很难一下子引进合适的人员。
因此,对于大型设计院而言,需要考虑在传统的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通道之外,开辟项目管理类职业通道,设计合理的有激励性的人力资源政策,引导部分设计人员自觉的进行职业方向的转换,同时辅之以外部引进,才能比较稳妥地完成人才结构上的转变。
第三,需要重视基础管理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对于设计院而言,转型成为工程公司需要提升很多管理能力,例如项目管理能力、商务和法律能力、专业采购和分包管理能力、信息化建设和运用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摆在传统设计院面前的新课题,需要企业像重视专业业务建设一样,安排计划并投入资源予以解决。
其中,项目管理能力又是最为紧迫的一环。
根据项目管理理论,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可以分为五个等级。
如果我们用以上理论来检验设计院的项目管理,遗憾的是,虽然设计院是一个典型的以项目为基本生产组织模式的行业,但是大多数设计院的项目管理都还处于简单级的水平,一小部分是处于混乱级,还有一小部分达到了规范级,只有个别单位才达到了精益级及以上的水平。
应该说,勘察设计行业从项目组织构建、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监控、项目预算计划管理上都还有很多功课要补,特别对于总承包项目而言,投资巨大、环节多、内外部接口多,更需要从管理上予以规范化和精细化以控制各类风险、提升效率。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挑战有很多很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企业需要认识到这些挑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完成繁忙的生产任务的同时,平衡好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逐步通过各项基础建设有计划的落实提升自我的各项能力,完成企业的顺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