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东小学张德利2012.3.24

朗读教学一般程序

⏹确定朗读训练目标

⏹创设朗读情境

⏹设计朗读训练

⏹进行朗读评价

⏹设计课外训练

朗读训练目标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朗读,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

(一)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人类的最初演变进程是从语言开始的。“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我们必须依靠朗读,用语言表达世界,表达生活,表达自己——修葺语文老师高品位的精神家园。

(二)从当今社会的需求看,美好、成功、幸福的人生,从良好的演讲、沟通开始。口才,怎么训练?还是从朗读开始。

(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优质的民族语言包括口语,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渐行渐进密切相关的。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

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言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二、朗读,个体提升的内在需求

(一)走入经典视界的返本开新。如果朗读,就必须面对经典文本,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经典的润泽。只有朗读,不停地为学生朗读,也让学生开口大声朗读,才是润泽儿童精神世界的真正养料。

(二)回到精神视界的自我认同。每一个新的学期、新的学年,都是孩子们人生中无可替代的岁月。朗读是师生永远的精神家园,是永不干涸的生命源头。

三、朗读,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看,“三分讲,七分读”,让朗读带动我们的学生,学好、用好语文。

(二)从语文教师的责任来看,朗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是必须的专业修养;朗读,应该成为我们的第二重生活。

(三)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有了人生向度的提升,就有了对朗读更理性的确认,从而更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1.朗读,培植了语言的敏感力。

朗读,能够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

达意的有声语言。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韵味,那些意在言外的储蓄。

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充分把握文字材料中各种

语词的明确含义,而且能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背后的语体色彩,准确地传递出作品中的情与理,使听者在对有声语言的接受中,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从而透过文字符号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

2.朗读,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语文教学的创新源头就在于:读人家的书,把

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积淀;读人家的书,把人家的思索变成自己的实践。朗读到的、积累到的那些美妙的语言,会化作教师课堂的引导语、过渡语、小结语,或幽默、或诗意、或激情、或深沉。

总之,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读的重要性。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积累词汇。要使朗读教学充分发挥上述效用,必须注意讲究朗读训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借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榜样鼓励他们,用以后工作、交流的需要鞭策他们。

(二)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

起他们朗读的欲望

(三)采取激励机制

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晨读时间指导读,课中精彩重要的段落反复读,课后对优美的文段欣赏品味读。(五)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同桌赛,小组赛,全班赛,不拘形式、不定时间地开展赛读活动。只有在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有了尝试的欲望时,读书才是有效的。

二、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就这点来讲,小学生的朗读训练应该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要求连词读,不数读,不唱读,长句子指导画停顿线,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的要求,也就具备了读书的基本能力,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常常用到范读,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

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使学生顿时沉浸到了悲痛的气氛之中。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魏校长的话,“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是魏校长听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教师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鸟的天堂》,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天堂”的热闹和欢快,在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