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及群体功能..
第07章-群体及群体决策

❖活动的性质与难易程度。有关研究表明,别人在场 时从事简单的、常规性、操作者比较熟练的工作, 个体的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从事复杂的、需要高 度集中注意力的或操作者不熟练的工作,别人的出 现会产生消极影响。启示:在安排工作时,一般简 单性劳动,应在责任制前提下,尽量不让一个人单 独工作;而复杂性工作,则应在进行集体讨论以后, 尽量让其单独思考。在进行培训时,通过集体训练 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 杂任务。
思考:
是不是他人在场旁观或 共同活动总是导致个人活 动效率的提高?
三、群体的行为趋向
❖社会致弱作用——洪川大师的“第一义谛”。即指由于 他人在场或者同时参加活动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 现象。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 事。
❖社会惰化——这是一种由于他人同时参加而使个人 有意“偷懒”,从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
3.假定你选择3,写下你在见到老板 时打算如何开口。
4.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主管,你打 算作出怎样的选择?还有其他选择吗?
一、群体概述
❖(一)定义 P150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 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 人群集合体。 ❖显著标志: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8 某人欲跳楼自尽,楼下一群市民仰脸,兴致勃勃观看。有人趁机兜售望远镜 和小板凳,更有人狂呼:磨蹭什么?快跳啊,再不跳我就上班去了。反感,痛恨, 悲哀,慨叹国民素质,但不去制止。
9 机场,一旅客抗议航空公司不公。痛恨,同情,同命相怜,但不去声援。 10 汽车与行人争路,司机伸出脑袋,骂行人找死。痛恨,认为人车平等,都 有道路使用权,人是弱势,理应更优先。想把这道理说给司机,话到嘴边,咽回去 了。 11 暑天打的,司机不给冷风,摇下玻璃说,还是自然风舒服。岂有此理!命 其开空调,推说氟利昂不足。不悦,甚至痛恨,却不让司机按开关,验真伪,也不 另换一辆有冷气的坐,就那么气鼓鼓地、汗淋淋地忍受。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
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
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简要分析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
(1)事件的突发性是集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情绪感染机制的确立在促成集体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3)匿名效应是导致集体行为及其破坏性后果的最终原因。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4)文化是一份社会遗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5)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
简述家庭的社会功能(1)性生活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6)稳定社会功能评述孔德的社会学学说的主要内容。
(1)研究方法: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2)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一切人类理性发展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与人类理性发展阶段相适应,社会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3)科学层次。
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4)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是关于社会秩序、组织、和谐的理论,是研究社会稳定因素。
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简述群体功能的主要内容
群体功能指个体在群体中所发挥的行为和作用,包括社交支持、社会比较、社会诱导、社会参照、社会认同等方面。
群体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提供社交支持:群体中的成员可以互相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质支持,减轻个体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
2. 进行社会比较:群体成员可以互相观察和评价彼此的行为和想法,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认同感。
3. 进行社会诱导:群体中存在一些正面或负面的规范和期望,群体成员会受到这些规范和期望的影响,导致行为和想法的改变。
4. 进行社会参照:个体在做出决策和行为时,会参考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从而增加行为的可信度。
5. 建立社会认同:群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可以建立起认同感,从而增强人际关系和凝聚力。
总之,群体功能强调的是,群体对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性、认知性产生的影响。
个体参与群体可以由此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医学遗传学》第七章 群体遗传

(2)预期理论值(C):各基因型频率分别与调查总人数相乘即得出各基因型的理论值。 ①基因频率的计算:
②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根据 Hardy-Weinberg 定律,达遗传平衡时,应有 p2+2pq+q2=1
在具体的群体中,各基因型的理论人数为各基因型频率与总人数(n)的乘积。即 MM=np2= 1788×(0.4628)2=382.96
[0.107 即纯合子频率;(1-0.107)是显性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频率。]
3.计算χ2 值 =
=4.57 自由度(ν)=(4-1)(3-1)=6 查χ2 界值表得:在ν=6 时,χ20.75=3.45;χ20.5=5.35 3.45<χ2<5.35,∴0.5>P>0.75, 接受检验假设。 (四)检验苯硫脲尝味能力为二双等位基因的遗传假设 不讲。 第三节 影响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一):突变和选择 自然界中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群体,只能有近似理想条件的群体。我们可以从理想群 体出发,将适用条件逐个取消,使理论分析逐渐接近于客观的真实群体的情况,最终获得真 实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一、突变对遗传平衡的影响 对一个给定的群体,导致群体遗传组成发生变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基因突变
3.确定 P 值和作出推断结论
P 值是指由检验假设所规定的群体中作随机抽样,获得等于及大于(或等于及小于)α值的 概率。根据 P 值确定拒绝或接受假设。
接受:当 p 值>α时,接受假设。即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可能性>0.05, 不是小概率事件,我们只好接受它。
拒绝:当 p 值≤α时,拒绝假设。即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可能性<0.05, 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我们不能接受它。
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群体的功能

群体的功能
群体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交功能:群体能够提供一个人们交流、互动和社交的场所。
在群体中,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分享经验和信息、建立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
2. 经济功能:群体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商业群体可以帮助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促进商业交易和经济合作。
3. 教育功能:群体可以提供教育和学习的机会。
例如,学校和教育机构是学生和教师组成的群体,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和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4. 文化功能:群体可以传承和发展文化。
不同的群体会有各自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并通过群体的活动和传统来传承和展示这些文化。
5. 政治功能:群体可以参与政治活动和决策过程。
政治群体包括政党、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组织,他们通过集体行动和组织策划来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变革。
6. 支持功能:群体能够提供支持和互助的平台。
例如,支持群体可以帮助人们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提供情感支持、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建议。
7. 创新功能:群体可以促进创新和发展。
通过不同个体的互相影响和合作,群体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并产生新的想法、技术和解决方案。
总之,群体的功能是多样化和复杂的,它们可以在社交、经济、教育、文化、政治、支持和创新等方面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七章-学生的社会学分析

(1)从“身”存群体的角度:从一种社会场所进入角色 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场所。
(2)从文化认同与文化调适的角度:从一种“社会环境” 融入文化结构有所差异的另一种“社会环境”
第二节 学生的同辈群体
一、同辈群体定义:社会学(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 人组成的小群体)教育社会学(指称儿童及青少年的 非正式的小群体)
第一节 学生的社会位置
一、学生的三重社会
1、学生面临的三重社会: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2、三种社会群体对学生影响的特点:
家庭对学生影响的特征:(1)先主性影响;(2)生活
化了的影响;(3)聚合性的影响;(4)经济化了的 影响
学校对学生影响的特征:(1)系统性的影响;(2)可
控性的影响;(3)社会界定性
三、同辈文化的类型
1、科尔曼对玩乐型文化的研究 2、克拉克:中学生同辈文化(玩乐型、学术型、违规型)大学生同辈文化
(玩乐型、学术型、 职业型、非顺应型)
3、苏加曼(一种是来源于中产阶级成人文化,着眼未来前程,控制现时欲 望,承认并服从成人权威;另一种是注重满足现时欲望,强调快乐主义, 拒绝服从成人权威)
第四节 学生的重要他人
3、我国80年代以来学生的偶像性他人的转 型性变化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偶像性他人的构成渐趋多样化。 (2)学生的偶像性他人的构成日趋“偏离”
学校教育长期宣传倡导的“榜样人物。 (3)无偶像重要他人者日趋增多。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社会属性有关。 (3)往往有层面之分。
第四节 学生的重要他人
五、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1、定义:是因为受到学生的特别喜爱、崇拜或敬佩而被 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群体及群体功能

成员倾向于遵从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表现出顺从的行为。
群体决策过程
信息收集
成员收集和整理与问题相关的 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方案选择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群体成 员对方案进行投票或达成共识, 选择最佳方案。
问题识别
群体成员共同识别问题,明确 决策的目标和范围。
方案提出
成员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并进行讨论和评估。
规范结构
02
包水平结构。
群体的发展阶段
震荡阶段
成员间出现冲突和 分歧,需要解决矛 盾。
执行阶段
成员共同努力实现 群体目标,形成高 效的协作关系。
形成阶段
成员相互认识、确 定目标、建立规范。
规范阶段
成员间达成共识, 形成稳定的规范和 价值观。
解散阶段
• 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提高决策效率和 准确性。
优化群体决策的策略与建议
明确决策目标和标准
在开始决策前,明确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以便更好地 评估方案。
避免过度自信
认识到群体决策也可能存在偏差和不足,保持谨慎和客观 的态度。
加强监督和反馈
对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调整。
通过集体讨论和辩论,可以发现 并纠正个体决策的偏差,提高决 策质量。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局限性
• 增强合法性:群体决策能够增强决策的合法性, 因为它代表了多个个体的意见和利益。
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局限性
群体极化
在讨论过程中,群体可能会倾向于极端观点,导致决策过于冒险 或保守。
群体思维
群体成员可能过于追求一致,忽视不同意见,导致决策缺乏创新性 和客观性。
头脑风暴
鼓励成员自由提出想法 和建议,不进行批评和 评价。
组织行为学(湖南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行为规律的学科。
A:错B:对答案:B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改善组织绩效。
A:对B:错答案:A3.组织行为学在“解读他人”和预测人的行为时,运用的是直觉。
A:对B:错答案:B4.组织行为学关注如何提高生产率、提高群体功效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A:错B:对答案:B5.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我们无法对人们的行为给出合理准确的解释,或做出有效预测。
A:错B:对答案:A6.心理资本强调个体的积极性和优点,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
A:错B:对答案:B7.( )是一门对人和动物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解释,有时还包括对行为进行改变的科学。
A:社会学B:人类学C:心理学D:政治学答案:C8.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真正导致人际关系学说的诞生,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A:法约尔实验B:霍桑实验C:泰勒实验D:欧文实验答案:B9.组织的特点有()A:由人组合的集合B:指向性C:协调合作D:特定的目标E:专业分工答案:ACDE10.组织行为学实在()等多学科支持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和发展的。
A:社会心理学B:人类学C:政治学D:社会学E:心理学答案:ABCDE第二章测试1.年龄和性别属于表层多元化。
A:对B:错答案:A2.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首因效应。
A:对B:错答案:B3.能力包括才智能力与身体能力。
A:对B:错答案:A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个性。
A:错B:对答案:A5.用三度归因理论来分析“某公司员工甲在做当前的工作时与他在其他工作上的表现差不多”,这将用到归因的区别性。
A:对B:错答案:A6.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A:错B:对答案:B7.市场研究人员与心智能力的归纳推理维度有关。
A:对B:错答案:A8.“一白遮百丑”是知觉错误中的晕轮效应。
A:错B:对答案:B9.自我控制属于罗克奇的终极价值观。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共73道题)1.【单选题】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及组织的灵魂是(D)A成员关系B行为准则c社会成员D群体目标文字解析:P143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单选题】属于人群类别的是(B)A消费者协会B看热闹的人群C工会组织的旅游团D训练的军队士兵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3.【单选题】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D)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4.【单选题】家庭属于(A)A首属群体B次属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5.【单选题】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B)A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B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c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D群体的规模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6.【单选题】初级群体概念的提出者是20世纪初的(B)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巴纳德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7.【单选题】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是(B)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外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8.【单选题】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B)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9.【单选题】霍桑实验的代表人物是(D)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0。
【单选题】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的最先提出者是(A)A萨姆纳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1.【单选题】参照群体的概念是由(D)提出的。
A库利B萨姆纳C梅约D海曼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2.【单选题】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称(B)A亲密群体B初级群体c同辈群体D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3.【单选题】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B)A0~10人B0~20人c0~30人D0~40人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4.【单选题】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式群体是(B)A次级群体B伙伴群体C利益群体D参照群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5.【单选题】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这指的是(C)A团体B人群C组织D集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6.【单选题】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这是一种(D)A预先控制B现场控制c结果控制D反馈控制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7.【单选题】多以成文形式出现的组织沟通方式为(C)A纵向沟通B横向沟通C正式沟通D非正式沟通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8.【单选题】在组织决策过程中,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属于(D)A情报阶段B设计阶段C抉择阶段D审查阶段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9.【单选题】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就是(B)A组织决策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监督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0。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3/3)1.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综合性B.合理性C.应用性D.阶级性参考答案:B2.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指的是()A.失衡B.失效C.失范D.失调参考答案:C3.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运动带来什么结果的分析是()A.历史分析B.功能分析C.事实分析D.结构分析参考答案:B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3)1.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的社会学家是()A.孔德B.斯宾塞C.韦伯D.涂尔干参考答案:A2.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指的是()A.社会学B.生物学C.物理学D.历史学参考答案:A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生和变化的具体规律的是()A.解释性功能B.预测性功能C.描述性功能D.规范性功能参考答案:C第三章社会与文化(3/3)1.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A.交换能力B.生产关系C.社会力量D.生产力参考答案:D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A.社会稳定B.生活富裕C.社会和谐D.经济增长参考答案:C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A.社会购买力B.上层建筑C.物质基础D.经济基础参考答案:D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3/3)1.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A.一般社会化B.一级社会化C.特殊社会化D.二级社会化参考答案:B2.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是()A.继续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理想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参考答案:D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A)A.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第五章社会互动(3/3)1.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动周期的交换叫做()A.重复交换B.互动交换C.双重交换D.多重交换参考答案:A2.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是()A.竞争B.交换C.付出D.调适参考答案:B3.下列哪个不属于交换的构成要素?()A.目标B.付出C.效益D.结果参考答案:D第六章家庭与婚姻(3/3)1.得到最广泛研究的家庭替代性实验发生在()A.德国B.俄罗斯C.法国D.以色列参考答案:D2.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早期社会相比,现代家庭更为专门化,所提供的功能()A.更少B.更多C.和原先无差别D.没有参考答案:A3.只有一个性别的成年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是()A.单亲家庭B.丁克家庭C.同性恋家庭D.核心家庭参考答案:A第七章群体与组织(3/3)1.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是()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外群体参考答案:B2.家庭属于()A.首属群体B.次属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参考答案:A3.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及组织的灵魂是()A.成员关系B.行为准则C.社会成员D.群体目标参考答案:D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3/3)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教育的类型不包括()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地位教育参考答案:D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其中狭义的教育专指()A.学校教育B.社会教育C.劳动教育D.科技教育参考答案:A3.不但是传播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场所,也是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的是()A.家庭B.社会C.学校D.教堂参考答案:C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第十章城镇化(3/3)1.以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类型是()A.逆城镇化B.低度城镇化C.超前城镇化D.滞后城镇化参考答案:B2.世界上率先实现了城镇化的国家是()A.德国B.法国C.美国D.英国参考答案:D3.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是()A.世界城市B.工业城市C.发达城市D.现代城市参考答案:A第十一章社区分层与社会流动(3/3)1.狭义的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A.任何差异B.文化差异C.等级差异D.年龄差异参考答案:C2.韦伯主张从三个维度来进行社会分层,即()A.经济、政治和社会B.经济、政治和教育C.经济、政治和文化D.政治、文化和教育参考答案:A3.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是()A.种姓B.等级C.种族D.人种参考答案:B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3/3)1.能深入地影响行为者的内心,改变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的是()A.制度化控制B.非制度化控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参考答案:B2.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就是对()予以控制和协调。
第七章 群体动力理论

8
二、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成员 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 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1.群体为改变个体行为所采取的压力一般有四种类型: ① 理智压力 ② 舆论压力 ③ 感情压力 ④ 强制压力
诱 导
(消极)
低内聚力 积极诱导
低内聚力 消极诱导
高内聚力 积极诱导
高内聚力 消极诱导
(低) 内聚力 (高)
内聚力、诱导同生产率的关系
高内聚力 积极诱导
生
低内聚力 积极诱导
产
效
对照组
率
低内聚力 消极诱导
高内聚力 消极诱导
O 工作时间
沙赫特 实验:组织凝聚力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第一,无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凝 聚力高的组织生产率更高;消极的诱导明显地降低了生产率, 而且凝聚力最高的组织生产率最低。 第二,凝聚力高的组织,若组织规范规定的生产标准很低, 则会降低生产率。 第三,对组织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只靠加强成 员间感情联系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2.群体对个体施加压力一般要经过如下四个阶 段:
(1)合理辩论阶段 (2)劝诱阶段 (3)攻击阶段 (4)隔离阶段
第二节 群体意识与群体士气
一、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态度,或称
以群体为主体的意识。这是某一特定群体 内占主导地位的、对群体本身及所从事工 作的看法。群体意识包括了理想、价值观 、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等成分。
某大学青年教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系的18名青年教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第七章非正式群体1

10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2.消极作用
(1)非正式群体有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 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发展。
11
(1)可能影响组织工作效率。非正式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行为”现象。由于非正式群体本身具有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以之 对其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从消 极的一面来说,若此倾向与组织目标相冲突,则会侵害整个组织 功能的运行,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2)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传播流言。非正式组织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 信息传递十分快捷,但易于导致小团体主义,对正式组织内的信 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产生阻碍甚至扭曲的反作用。 使一些错误的流言、小道消息大为传播,焕散军心。 (3)非正式群体有可能阻碍组织变革的进程。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 在本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满足的同时,一旦整个 组织的结构功能发生变革或组织制度的变动危及到这种非正式组 织的存在,其成员便会一致抵制这种变革,从而阻碍组织改革的 进程。 (4)非正式群体中容易产生控制内部成员行为,从而束缚其成员的 发展。非正式群体中不允许有“标新立异”的成员出现。一旦出 现这类成员,将视其为“越轨者”,从而疏远并孤立这个成员, 这将束缚其正常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第七章 非正式群体及其行为
第一节 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第三节 非正式沟通(后面讲)
1
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非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的比较
非正式组织有时又称为非正式群体,两者并没有严 格的区别,都是自发形成的,内部都有较强的凝聚力。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非正式组织一般规模较大,组织结构较正规,如校 友会、同乡会、商会等,而且一般能维持较长时间。 非正式组织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正式组织内,也可以存 在于不同正式组织之间。 非正式群体一般规模较小,3-4个人也行,组织结 构较松散,而且一般为临时性的,维持时间较短。如 为同一目的而上访的群体;一起去登山探险的一群驴 友等。维持时间较长的非正式群体一般存在于同一个 正式组织内。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正式组织内的非正式 群体。
群体及群体功能

群体及群体功能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功能第一节群体及其分类一、群体的概念1.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
管理部门面临的群体不是散漫的个体。
作为群体的一个显着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
2.群体的特征(1)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
(2)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
(3)群体成员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
(4)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一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
3.群体成员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具有不同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群体的心理效应和行为趋向。
从心理效应看,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1)群体价值观。
群体成员在长期的活动中会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以共同的价值评价为基础看待组织中的人和事,群体成员受群体价值观的制约和指导。
(2)群体凝聚力。
群体一经形成,即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它是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的一致反映,是群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种凝聚力来自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角色感、力量感。
(3)群体责任感。
群体成员子啊实现群体目标中逐步形成的对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责任观念和对所担任的角色的明确认识,在行动上表现为认真履行职责,关心群体,为群体发展贡献力量。
从行为趋势看,群体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即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与其它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纪律的职能群体组织;如党派 军队 团体 企
业等
群体特征:
1 目标取向的共同性;
2 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 性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
和使共同性得到保障的机制;这种机制称为群
体的组织性
现实中的群体千差万别:
有的具有鲜明的共同目标;有的则以
聚集为目的;
有的归属感很强;有强烈的我们情感
audience 公众public等简单聚合
aggregates更是如此;由于偶然事件而
形成
2 成员互动:无严格规范—— 有制度;或规章
3 结构:松散;无层级;非结构 性——层级制;有部门和职务分工
群体功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 桥梁
群体对成员的意义:
——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物质 精神;分工
或我们意识;有的不明显
群体内的互动程度不同:有的组织性
强;有的组织性弱;有临时的;有长期的
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 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分 为: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初级群体:家庭 邻里 儿童玩伴等;
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特征;对个
2
较弱
0
3
中
8%
4
较强
39%
5
强
56%
结果:成员意识弱者对反宣传的抵抗力 较弱;其态度向说服者意图的方向发生了变 化;成员意识强者不但没接受对立观点;反 而展开了反驳
3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的传播机制 群体内部传播常面临多数与少数的对
比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人意见对少
数人意见产生压力;后者往往会服从前者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并非都基于理性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二节 群体功能
群体的发展阶段
图7—1 塔克曼群体发展阶段
图7—2 群体发展五阶段论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角色定位的社会化过程
教给群体成员知识、技能。 教给群体成员社会规范。 使群体成员明确群体发展目标。 培养群体成员的社会角色。 群体的功能:完成组织任务;满足群体成员 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成员 。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七章
群体及群体工能
关培兰
组织行为学
教授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目录
群体及其分类
群体功能 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本章重点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 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利益基础上,为满足心理 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角色的社会过程是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 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 群体具有完成组织任务和满足群体成员心理需求两种功 能。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动力理论
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 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勒温及其后继者通过实 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
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群体公约动力 群体多数动力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民怨太深
利益分配关系失衡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事情闹大才有人管
政府角色定位出现偏差 信息不畅 滥用警力,激化矛盾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一个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专门分工 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体系和固定结构的 形态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人员组成的群体 。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未经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无 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 准则,不过,它不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而是由群体 内在因素约定的。成员的行为受群体内部自然形 成的常规调节。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一节 群体及其分类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分类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 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的特征:行为规范、相互影响、群体意识和归属感、 具有组织性。 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 心理效应:群体价值观、群体凝聚力、群体责任感 行为趋向:社会助长作用、社会致弱作用、行为趋同作用、 行为遵从作用。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的分类
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 非正式群体。 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 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集合体)。 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 封闭型群体。 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参 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 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 际群体。
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要针对 以上产生的原因,及时化解矛盾,如: 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困难群众 畅通民众的诉求渠道 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加强对政府官员的问责 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慎用警力等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重视非正式群 体在管理上有什么意义? 如何理解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群体的功能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发挥群体的功 能? 群体动力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简述群体性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第四节
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群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 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组织行为学
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人们无意识地以“集体规范或多数人意见 ”为准则进行一致行动的现象。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性质:有理性的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消极的一面 。 类型:根据参与者的身份特征、事件发生机制、发展 逻辑及社会后果等方面,可以将群体性事件分为三大类。 事关民众权利和利益纠纷 社会泄愤事件 社会骚乱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