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初级社会群体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62174e2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a.png)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五)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将社会群体分 为两种类型 1、成员群体(所属群体):是个人所在、 所属的群体。 2、参考群体(参照群体):是相对成员群 体而言的,它一般是指个人没有加入但又接 受其规范来比较、评定及指导自己行为的群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四、社会群体的作用过程
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因成员之间 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结构模式。
(一)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吸引力及其成员对吸引力的觉察。
(2)群体利益的一致性与否。 (3)成员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4)群体对领导的了解与信任程度、领导资格获取是否合 法。
俗和道德等非正式控制手段组成的群体。如:临时性调 查组、旅游伙伴、朋友群、“沙龙”等。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三)根据群体形成原因,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型
1、血缘群体 :是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如家庭 2、地缘群体:是因长期居住在一起而结成的群体。如邻里 3、业缘群体:是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作业班组
(六)根据人数特征,将社会群体分为两
种类型
1、小群体:通常指有两个人以上到20个人以 下参与共同活动的群体。 如:家庭、兴趣 小组、生产小组等。
2、大群体:20个人以上的群体可称大群体。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八点 十一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七)根据群体的社会功能,将社会群体分为多种类 型
1、生产性群体:是直接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相关的社会群体。 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群体等。 2、服务性群体:是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种群体。 如:
社会学(杨刚)第5章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学(杨刚)第5章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492fde8ebb68a98270fefa5d.png)
5、功能
(1) 正向 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 负向 抑制个人发展 对群体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家庭本
位、小集团
6、变迁
功能外移(娱乐、教育、养老) 成员关系松散(社会活动的参与) → 名存实亡(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初级群体衰落 人文关怀减少 生存和发展机会增多
(1)一般原因
外在压力
合作
(2)群体凝聚力 涵义(P97)
① 人际吸引
层级结构 ② 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
③内化群体目标
(3)群体过程→人际过程 (群体的形成和运行过程)
行为
情感
规范
目标
价值
(4)群体中权力(权力运用)
二.初级社会群体
1.涵义: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 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
1、涵义: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
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具有共同身份和意识 的共同体。 2、特征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 关系。 ②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共同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3、形成原因
2、特征 (1)规模较小 (2)持续的全面而直接的交往 (3)人际关系亲密 (4)非正式控制 (5)情感色彩浓 (6)成员不可代替
3、类型 (1)家庭 (2)儿童游戏群体→ 年龄相仿、性格相同、规模较小 (3)邻居 → 居住地域相邻,家庭交往密切 (4)朋友圈子→志同道合、趋向相同 4、形成与维持的动因 非利已的动机 开放与宽容 经常性交往
目标明确 关系相对疏远 成员的可替代性
就社会组织的问题,以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五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608be39152d380eb63946d60.png)
但是,“外来威胁能增强凝聚力”是有条 件的。
如果群体成员认为他们的群体无力应付 外部攻击,群体作为安全之保障的重要性 就会下降,此时群体的凝聚力很难提高。
(周润发主演:《和平饭店》)
总结: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可以概括为两个字: “利益”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 初级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库利提
二 形成的条件 1 活动空间接近 (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亲不如近邻) 2 接触时间长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 地位、角色相近 4 交往比较自由
三 初级群体的功能 1 正功能:
(1) 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2) 满足情感需要 (3) 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2 负功能 (1)压抑个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干扰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 亲属等等。
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 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 ,又 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 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 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群体成员问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 体,面对面的互动有限。
第五章 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
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人在相对持久与经 常性的互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角色与地 位安排的、分享一些共同价值规范的、并 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应当注意,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 学意义上的群体。
具体说来,群体意识也就是一种群体 归属感,就是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 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 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 相应的期望和规范的作用下,社
现代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群体
![现代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bb912c9abceb19e8b8f6ba66.png)
7
4.社会学家的观点 以F. Ma ill为代表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是由历 史沉淀下来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是人们以交换为目的 建立的行为准则。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人们需要一系列 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们与社会之间各种错综复杂 的关系,规范就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建立或自然形成 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比如,约定俗成的风俗,明 文规定的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各种规范之 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之 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9
(三)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根据社会规范的控制手段和产生的历史顺序,可以 将社会规范划分为习俗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 律规范和法律规范。但无论是哪种规范,都有其共同的 特征: 1.标准性 社会规范规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哪些行为是可取的、 必不可少的和应予以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 害的和应予以禁止的界限,它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了 模式和标准。
11
3.导向性 规范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是在 人们将他人的行动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的过程中实现的。 人们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都会以他人遵 守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后果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通 过与他人行为的比较,估计自己行为与社会要求行为的 偏差,同时预见社会和团体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预见到对自己行为所承担的责任。通过这种方式,人们 不断地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一种信念,当人 们运用规范时,就会不自觉地根据积累的关于规范的奖 惩知识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导向性有一定的灵 活性,它可以使人们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出自 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2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那么,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它与一般的聚集有何区 别? 街上一些人偶然站在一起,或者同一机舱的旅客是 群体吗?回答是否定的。但如果这些人或这些旅客是同 一单位的,他们就可视为一个社会群体。这是因为,偶 然相聚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 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而一个单位出去 旅游的人们,却有共同的目标。可见,群体目标是群体 构成的前提条件。
社会学初级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社会学初级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96412c09551810a6f4248636.png)
社会学初级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类型一、社会群体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社会群体包括社会组织,指人类一切社会共同体。
从狭义而言,社会群体仅指那些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社会群体的特征(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的、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4)群体成员有某中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内群体与外群体这一划分是由美国社会学和人类学教授萨姆纳在其著作《民俗论》(1906 年)中首次提出来的。
他认为,内群体就是某些人们所属的群体,这些人们经由群体取得自己的“利益”和“感情”,群体中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和较强的同类意识。
外群体就是人们所不属的群体,这些群体对于另外的人来说,没有与他们相关的密切的利害关系,因此,人们对这些群体往往抱以冷淡、怀疑、蔑视甚至敌视的态度。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这一划分方法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著作《社会组织》(1909年)中首次提出来的。
所谓初级群体,就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具体形式有家庭、邻里和游戏娱乐群体等。
次级群体就是人们通过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很少甚至没有直接交往,相互关系具有“匿名性”,其具体形式有社团、政党等。
我们所说的社会组织就是次级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所谓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被人们规定好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权利和义务都很明确;并有固定的编制的群体。
如工厂车间的班组、科室等。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无正式规定的、自发产生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也无固定编制的群体。
4.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这一分类法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提出的。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60734e96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f.png)
第五章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概念1、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群体。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第一、群体成员必须是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按照群体中社会关系的性质:血缘群体;地缘群体;趣缘群体;业缘群体。
按照群体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基本群体;次级群体。
按照群体内部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注意基本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分。
第二节基本群体一、什么是基本群体(初级群体、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由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基本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C ·H ·库利提出来的。
库利所说的基本群体(First group),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初级群体。
主要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如家庭、邻里、儿童游戏伙伴等。
这些群体对人的个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了最初的作用。
后来社会学将基本群体的概念进行了延伸。
二、基本群体的特征1、规模较小2、面对面的互动3、群体成员难以取代4、非正式控制5、聚合力和持久性强三、基本群体的作用1、基本群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2、基本群体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3、基本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力量四、一些重要的基本群体:邻里、工作群体等五、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初级群体的衰落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无论是同自然的斗争还是其他社会活动,其规模和范围往往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形成的初级群体即最早的基本群体就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
2 、但是,人类社会在近代特别是现代的飞速发展,结束了初级群体的黄金时代。
3、现代社会中初级群体衰落的主要表现第一、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外移第二,初级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日益松懈第三,一些初级群体已经解体(二)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初级群体的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重性:1、消极影响由于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许多基本功能都是由初级群体来承担的,因此初级群体的衰落必然引起社会生活的紊乱。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c00323294b73f242336c5f7a.png)
组织的理想类型——科层制
科层制是指依据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而实行 分部门、分层次管理的形式或程序
21
科层制的原则
合 理 分 工 原 则
22
科层制的特征
权威分层、职务分等 因公设职、专职专人 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照章办事、公平无私 公文往来、空口无凭
23
科层制的功能
提高效率 弱化偏见 提高工作的连续性 僵化 窒息主动性和创新性 寡头统治 非人格化
30
古典理论
时间: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分工、阶梯过程和 职能过程、结构设计和管辖跨度) 代表人物:( :(1)泰罗:记件工资,人为钱工作; 代表人物:( ()2法约尔:行政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 限与责任、纪律、命令的统一性、指挥的统一性、 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序列、 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团结)
27
组织结构
正式结构 研究规范的结构,其构 成原则是理性原则 非正式结构 研究行动的结构即实际 的结构,该结构反映的 是综合性社会文化力量 对行动的制约
28
组织发展中的目标置换问题
组织成员把保持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做为目 标 把组织制度本身作为目标 把局部或群体利益作为目标
29
组织理论学派
古典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 开放系统理论:权变理论、新制度理论、资 源依赖理论等
17
组织结构的形态
等级序列结构——集中领导 职能划分结构——分块领导 目标程序结构——系统调配
18
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 有效管理跨度原则 分工协作原则 统一指挥原则 责权对等原则 精简与效率原则 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原则
《社会学》第五章
![《社会学》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b0ad90e3783e0912a3162a0e.png)
LOGO 第五章 • 第二节
二、邻里
初级社会群体
(一)邻里的互动特征 首先需要住在左邻右舍的地缘 条件,其次基于地方性的共同承认 的文化规范。
第 15 页
(二)邻里的功能 相互支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 社会控制功能。
LOGO 第五章 • 第二节
三、工作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第 16 页
(1)
具有业缘群体的一般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完成组织目
社会群体概述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 • (一)按群体成员的亲密程度分
按群体成员的亲密程度分,社会群体可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
关系的性质 私人情感导向的 关系的持久性 通常是长期的
关系的广度 广泛的,通常共同参与许多活动 对关系的认知 群体本身就很重要
次级群体
目标导向的
可变的,通常是短期的 狭隘的,通常共同参与的活动 很少 群体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一) (二)
家长制
权力高度集中 组织管理的随意性 任人唯亲 终身制
LOGO
第 27 页
第 10 页
LOGO 第五章 •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四、社会群体的结构• (五)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
第 11 页
指群体吸引其成员, 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 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 动中,被认为是合适 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
望,是群体所确立的 一种标准化观念。
指成员间彼此交流与 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 作用的状态和过程。 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 我们可以从群体规模、 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 “社网图”两个方面 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 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决策是指针对群体活
社会群体并不是偶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统计群体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
第五、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第五、六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66a33ce8551810a6f52486aa.png)
九、组织的管理模式
(一)家长制
1、特征
(1)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之手。 (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4)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5)终身制。
2、存在的条件 (1)传统手工作坊式组织活动。
(2)最高领导人有绝对权威。 (3)组织成员的臣民意识较浓。
(二)科层制
二、家庭的类型
①核心家庭:由父母及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 的家庭。
这种家庭规模小,权力集中,只有一
个权力中心,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因
此较为稳定。
②主干家庭:由父母或父母一方和一对已婚 儿女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由核心家庭演化而来,但比
核心家庭多了一个权力次中心。因此
稳定性较差。
③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 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仍不分家而组成的家庭。
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指组织中存在的 各种非正式关系的总和。
非正式结构产生的途径
①依靠血缘、地缘或故旧关系及共同兴 趣而形成的各种小群体。 ②由于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交往而形成 的熟人关系结成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
第一,正式结构难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 需求。 第二,正式结构难以应对突发情景。 第三,利益相同的成员局部或短期利益 受损。
负功能: 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 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 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 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 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a0c6406125c52cc58bd6bec1.png)
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的迁移和 住所的较为频繁的变化,撕 扯着亲属之间的联系。人们 普遍参与社会生活,减少了 初级社会群体的交流
• 现代化崇尚的工具理性突出了个体的价值, 对某些社会群体有颠覆性的影响,使其名 存实亡或归于解体,尤其是邻里关系。 • 这些变化不利于初级社会群体价值的形成, 更难形成社区性的初级社会群体。
家族的功能
正功能: 1、有助于其成员学习社会规范 2、有助于培养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 3、有助于个体完成社会化 负功能: 延缓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向现代化社会的转 变
119
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初级群体
(亦称首属群体、直接群体或基本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有血缘、地缘关系构成 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交往与合 作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 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3/14/2013
初级群体存在的原因
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也就是说,群体帮助其成员去 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 另一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表意性 需要(expressive needs)——这就是说, 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 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家庭的含义
家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 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亲密关系的群体。
血缘和婚姻关系包括:
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 祖孙关系 其他家庭关系
家庭的特点
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
家庭满足其家庭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
任何一个群体都多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 为前提
3/14/2013
特征
• • • • 规模较小 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人际关系亲密 非正式控制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学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730e4ca602768e9951e738dd.png)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 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或由一对已婚子 女同其父母、未婚 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2、社会群体的特征(王95) •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 (4)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 1、按照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2-3人,5-6人等)、大群体 • 2、按照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 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的成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如家庭、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 三、人类结合成社会群体的原因(王98-99) • 1、人类结合成群体的一般原因:共同对付外在压力和合作的需
要。 • 2、群体凝聚力:人际吸引---群体规范的形成与遵从---成员把群体
的目标自觉地作为自己的目标,群体规范内化。 • 3、群体过程(群体形成和运行的过程):勒温的群体动力学观点;
•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家庭仍承担
了3种功能:社会化、提供情感和性规范。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 社会化:儿童在家庭的熏陶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习如何生存,如
何获得关心、安全、爱,怎样去期望生活,怎样对待别人。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家庭的三种功能
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 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 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0a0326ff195f312b3169a54c.png)
4、家庭的功能:
经济功能(组织生产与消费)
人口再生产与满足性需要
抚养与赡养 教育功能(职业化特征减弱:所谓家
传技艺、祖传秘方等功能淡化) 满足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
5、家庭的发展变化趋势:
缔结婚姻与组成家庭自由度增加 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越来越多——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家庭呈 现出“五多二少”现象,即所谓独身者多、离婚者多、同居者多、私 生子多、小家庭多以及出生少、赡养老人少等趋势。但自上个世纪80 年代至今,家庭又有新的发展,如出现了独身者家庭、单身家庭以及 同性恋家庭等。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都对家庭结构、功能 及家庭关系产生着重大影响。 家庭关系日趋简单,家庭功能不断外移——家庭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会 发生变化:一是部分功能外移。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业、教育、福 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教育、生育、赡养与抚养功能不断吸收 过来;二是部分功能增强,如满足情爱的功能等。 男女平等、女性权利越来越被重视——妇女逐步拥有了包括政治、 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权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3、家庭的结构类型
指家庭存在的各种方式或模式。 (一)从历史演化过程中家庭的存在
类型有:母系家庭和父系家庭。 (二)从家庭的居住形式划分有:从 父居家庭和从妇居家庭。 (三)从家庭谁拥有绝对权力划分有; 父权制家庭和母权制家庭。
(四)从家庭结构划分有:单身家庭、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包括配偶家庭、空巢家庭以及单亲家庭 等) 主干家庭(扩大的核心家庭,存在两代夫妻关系) 联合家庭(存在两对同代夫妻关系) 其他特殊家庭(如隔代家庭、单身家庭、同性恋家 庭等)
《初级社会群体》课件
![《初级社会群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476d4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10.png)
社会群体的特征和功能
特征
• 共同目标或兴趣 • 相互依存和互动 • 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功能
• 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 • 资源共享和合作 • 社会控制和规范
人类社会群体的起源和发展
1பைடு நூலகம்
起源
社会群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形成,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群体逐 渐出现并发展。
2
发展
社会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部落到城市社会、从小规模群体到大规模社群的历 程。
3
演变
社会群体的演变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和结构。
社会群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作用
社会群体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满足个体需求、传承文化和知识,并提供社会支持和认同感。
重要性
社会群体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变革和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和作用。
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关系
结论和要点
1 结论
社会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 要点
• 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 社会群体的起源、发展和作用 • 社会群体的结构、关系和变革
《初级社会群体》PPT课 件
社会群体是指由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本课件将探讨社 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以及其特征、功能等方面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 认识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和分类
1 定义
2 分类
社会群体是由具有某种关系、目的和互动 的个体组成的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群体可以根据成员数量、关系密切程 度、共同兴趣等进行不同的分类。
结构
关系
社会群体的结构由成员之间的关系构成,如层级、 网络、互动等。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fe590f4431b90d6d85c706.png)
• 理解: • 1.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本特征,婚姻是 家庭的起点和基础,是连接家庭的第一 纽带。 • 2.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是连接家庭 中的第二纽带。 • 3.家庭以其成员的共同生活活动为存在 条件。 • 4.家庭是正式群体。
• (二)家庭的建立的基础——婚姻 • 1.定义 • 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 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 2.婚姻的属性 • 自然属性:两性差别、性本能。 • 社会属性:克服主观随意性、符合社会 规范
• 3.婚姻的动机 • 自然因素:生理要求、延续后代。 • 社会因素:经济、政治、职业、感情精 神需求等各有侧重。 • 4.择偶标准 • 自然标准:年龄、相貌、身体。 • 社会标准:经济、政治、职业、文化、 宗教等。 • 一般是双重标准
• • • • • •
5.婚姻限制条件 血缘关系限制——近亲 民族限制——异族 宗教信仰限制——异教徒 阶级、阶层限制——门不当户不对 身体限制——某些疾病
二、家庭的类型 • 按照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规模等综合 指标分: 1.核心家庭 •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特点:只有一对夫妻关系、 • Double income on kids——丁克家庭 • 形成原因: • 追求生活享受、不愿受孩子拖累。 • 为事业 • 女性独立意识增强 • 减轻负担
2. 按照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主要划分标准是看成员之间是否有经常的 面对面直接交往。 (1)初级群体:又称作基本群体、首属群体, 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 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 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 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社会调查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指
![社会调查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指](https://img.taocdn.com/s3/m/822a301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f.png)
社会调查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指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初级社会群体是指那些由个体组成,相互之间关系比较简单的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主要分为家庭、工作、朋友和社区等几种类型。
这些社会群体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
因此,对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状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初级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生活在家庭中。
在家庭中,人们建立起了最初的情感、利益和责任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工作群体是人们建立起的另一种人际关系,它是以共同的工作为目标的群体,代表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关系。
工作群体之间的联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
朋友群体是由共同爱好、兴趣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组成的社会群体。
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往往反映了其文化修养、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信息。
而社区则代表了更广泛的群体,包括居民、商户、机构和组织等各种成员,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固定、规律的空间内,共享着一定的公共资源和生活环境。
社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和政治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程度。
其次,初级社会群体对社会调查的影响非常大。
社会调查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有力手段,而初级社会群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调查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群体内部成员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和健康等方面的信息,进而反映这些群体到底是如何联系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
例如,通过对家庭群体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家庭中各成员的收入、职业、学历、文化程度和生活习惯等信息,以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情况和人际关系。
这些信息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为社会政策、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样的道理,对工作、朋友和社区等初级社会群体的调查研究,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为解决社会问题和调整社会结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划分
1、大群体与小群体 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4、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 5、其他分类
三、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原因与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
1、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原因 共同对付外在压力 相互寻求安全感 相互支持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与维持 1、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类型:家庭、儿童 游戏群体、朋友圈子、邻居等。 2、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与维持:经常性的 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1、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 社会的桥梁、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有 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等。但对初级群体的过度 依赖则有可能抑制个体的充分发展。 2、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趋势:某些功能外移、 关系松懈、某些初级群体名存实亡。
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血缘家庭:约存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 血缘家庭:约存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 发生于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普那路亚(群婚)家庭:普那路亚, 普那路亚(群婚)家庭:普那路亚,夏威夷 意为“亲密的伙伴” 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是从 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 上的土著人那里来的。 上的土著人那里来的。一群共妻的丈夫或 共夫的妻子称为“普那路亚” 共夫的妻子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 形式是群婚制发展最典型的阶段, 形式是群婚制发展最典型的阶段,主要存 在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两个氏 族间的群婚。 族间的群婚。
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人 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 度有所增加。 同性婚姻的合法化 同性婚姻现在在荷兰、瑞士、 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 非、冰岛和美国的马萨诸塞州 等等国家或地区是合法的。而 且近年来,正式通过同性婚姻 法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
中国同性恋史上 最感人一幕
张国荣当众公开 同志恋。
一、家庭的涵义和类型
1、家庭的涵义 通常认为,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 通常认为,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是建 立在婚姻 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 婚姻, 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 体。男女亲近以及通过社会规范的力量承认与稳定 这种亲近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这种亲近的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是形成家庭的社会 机制。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和基础, 机制。婚姻关系是家庭的本质和基础,在通常情况 下,家庭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家庭又体现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生活实体——其定义还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 其定义还可以概括为: 生活实体 其定义还可以概括为 实体婚姻+ 而所谓实体婚姻实际上是指有持续的性关系+ 子,而所谓实体婚姻实际上是指有持续的性关系+ 共同生活。 共同生活。 社会设置——家庭定义强调:血缘+供养+继承关系 家庭定义强调: 社会设置 家庭定义强调 血缘+供养+ 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违法婚姻增多。由于 违法婚姻增多 法律不够完善,重婚 纳妾、姘居、婚外恋 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 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 制,反而呈蔓延趋势。
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这里的大龄未婚人 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 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 即“结婚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 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 注意大龄未婚人口总数、年龄段以及男女 在文化水平上和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对偶家庭: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 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存在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 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由一对配偶短暂结合而 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早期对偶婚是夫对妻暮 合晨离。晚期发展为夫居妻家,但不是长久的关系, 随时可以离异,但这时孩子已经有可能确认生父。 父权制家庭:比如我国封建社会中的特殊家庭形式。 一夫一妻制家庭: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 一。可见家庭是个历史范畴,自然选择和生产方式 的进步是家庭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活实体——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生活实体 持续的性关系+ 持续的性关系 事实婚姻):1994年 ):1994 (事实婚姻):1994年2月1日民政部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 《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 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 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 事实婚姻处理;事实婚姻是指1994 1994年 事实婚姻处理;事实婚姻是指1994年2月 日以前结婚,没有领取结婚证, 1日以前结婚,没有领取结婚证,事实婚 姻的双方要离婚,只能到法院起诉, 姻的双方要离婚,只能到法院起诉,不 能到民政部门。 能到引 → 成 、群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 员对规范的遵从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 建立更深的关系 → 成员把群体规范内化 强烈的认同感、 为自己行为准则 → 强烈的认同感、归属 并产生高度一致的社会行动。 感,并产生高度一致的社会行动。 一般来说, 一般来说,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重要包括个人因素、群体自身特点( 重要包括个人因素、群体自身特点(群体 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 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个人与群 体利益是否一致)以及环境等因素。 体利益是否一致)以及环境等因素。
第二节 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1、库利最早提出初级群体概念 1909年,库利在其《社会组织》一 书中正式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 并认为初级群体是亲密的、面对面 接触和合作的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 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 会群体。
2、初级群体主要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直接 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等。
从家庭的微观角度讲,离婚的原因各家各异, 从家庭的微观角度讲,离婚的原因各家各异, 即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即所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概括 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性格志趣不同、 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性格志趣不同、家 务矛盾草率结婚、生活作风问题、 务矛盾草率结婚、生活作风问题、性生活不 协调、家庭暴力、一方病残、 协调、家庭暴力、一方病残、一方犯罪以及 其他一些原因,如两地分居、 其他一些原因,如两地分居、不良生活习惯 赌博、酗酒) 从总体上说, (赌博、酗酒)等。 从总体上说,离婚率的 高低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 高低是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民族 传统、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 传统、社会习俗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的。
影响婚姻家庭稳定的因素
观念变化。首先, ① 观念变化。首先,过去的婚姻是社会意义大 于个人意义. 于个人意义.婚姻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 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人感情从属于社会的需要; 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人感情从属于社会的需要; 而现代,个体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增大, 而现代,个体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增大,婚姻越 来越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其次, 来越被认为是个人的私事,其次,人们的离婚 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离婚的宽容度 大大提高 人口因素。 ② 人口因素。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人口流动 性增加,这一方面使得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增多, 性增加,这一方面使得夫妻两地分居现象增多, 双方不能相互照顾, 双方不能相互照顾,双方的自我发展水平差异 拉大,而出门在外者社会交往面大大增加, 拉大,而出门在外者社会交往面大大增加,面 对的诱惑因素很多,这些都增加了越轨机会; 对的诱惑因素很多,这些都增加了越轨机会; 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增多, 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增多,它们脱离广大亲属 团体的支持, 团体的支持,许多核心家庭因夫妻冲突得不到 及时调和而最后崩溃。 及时调和而最后崩溃。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类型—家庭
婚姻: 婚姻: 婚姻一般指男女得到社会及法律承认的结合,现代 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家庭产生的前提。大百科全 书定义:婚姻传统上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 理和风俗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是家庭成 立的标志。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曾归为三种动机, 即经济、子女和感情。现在的同性婚姻则打破了传 统的婚姻概念,婚姻成立的主要动机不只是在于满 足性需求,还有更复杂的动机。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群体及其特征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社会群体 1.什么是社会群体 2.社会群体的特征 2.社会群体的特征 成员间有明确持久的社会关系 有共同的身份的和群体意识 有一定群体边界( 有一定群体边界(群体认同感以及某些群体 标志会区分出一定群体边界) 标志会区分出一定群体边界) 有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家庭关系日趋简单,家庭功能不断外移 家庭关系日趋简单,家庭功能不断外移— —家庭功能随着社会发展会发生变化:一 是部分功能外移。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 业、教育、福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 教育、生育、赡养与抚养功能不断吸收过 来;二是部分功能增强,如满足情爱的功 能等。 男女平等、女性权利越来越被重视——妇 男女平等、女性权利越来越被重视 女逐步拥有了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一些权利,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家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我国转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离婚率上升。自从1950年开始贯彻第一部 离婚率上升 《婚姻法》出现全国离婚115万多件的高峰 以后,中国的离婚数一直稳定在每年40万对 左右。1983年以后,这一稳定开始有了突破, 以每年递增4万对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注 意离婚率的两种统计方法)
离婚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③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完善使得 很多家庭功能外移, 很多家庭功能外移,婚姻家庭关系维系的纽带变得 越来越单薄,从而导致家庭的约束力、稳定性降低。 越来越单薄,从而导致家庭的约束力、稳定性降低。 ④ 理想婚姻与现实的差距 妇女地位的提高。 ⑤ 妇女地位的提高。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 加强,妇女对配偶的期望值提高。 加强,妇女对配偶的期望值提高。 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 ⑥ 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当代青年更注 重自我个性的张扬, 重自我个性的张扬,他们倾向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按自己的标准行事, 念,按自己的标准行事,而不愿在婚姻磨擦中忍让 或迁就对方。 或迁就对方。 社会为离婚设置的法律障碍减弱。英国1969 ⑦ 社会为离婚设置的法律障碍减弱。英国1969 年 通过了《离婚改革法》 通过了《离婚改革法》,提出一个新的全面的离婚 理由, 无过错离婚” 理由,即“无过错离婚”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