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 3、春秋战国时期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商城
•
前堂后室
殷商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
四阿重屋的创造和发展。(《考工记》:“殷人重屋。”)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
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治朝 外朝
路门 应门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商周时期的建筑活动
(一)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
背景及特点: 1、新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 2、新的建筑技术——夯筑技术 3、新的构筑方式——茅茨土阶 4、新的空间布局——前堂后室
中国建筑史-4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取其四面周水, 圜如壁。
《新论》: 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壅 之,名
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 复始。 《白虎通·辟雍》:
辟,璧也,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雍之 以水, 象教化流行也。
《月令记》: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德广及四 海,方此水也,名曰辟雍。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 。
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性质的区别
1)春秋是奴隶主争夺土地人口的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兼并战争,并逐渐转化为封建
统一战争
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
消极: 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积极: 1)大国兼并小国,实现区域统一,有利全国统一 2)削弱奴隶主势力,有利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 3)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4)各诸侯国为赢得战争,纷纷进行改革,促进于经济的发展 5)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产生
第三章:春秋战 国时期的建筑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3·1 春秋、战国建筑概况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 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战国:公元前475年——公 元前221年,因这一时期主要的诸侯国之间不断相 互攻战而得名。
历史阶段特征(特点):政治方面是战争频繁, 诸侯争霸,各国纷纷改革,民族不断融合;经济方 面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文化 方面是百家争鸣。实质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 建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 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二.春秋争霸:三个阶段—春秋六强
1、齐国称霸阶段; 2、楚晋两国南北对峙、互争霸权(秦在西方称霸,未 入中原); 3、吴、越崛起东南,先后称霸。 春秋五霸与春秋六强:
中外建筑史教学课件
巢居
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 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 中。
树杆为“桩”,树枝 为“梁”,再用树条绳索 绑扎成楼板和屋顶的骨架, 敷以茅草形成。
巢居形式是干阑式的 原形。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 候潮湿,多虫 蛇的地区采 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中外建筑史》
·
1·主要依据: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 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子· 五蠹》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 滕文公》 2·演进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中外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封建社会建筑前期2
汉(前206 -220年) 古代建筑繁荣期,其宫殿如未央宫、建章宫等也是前无古人的, 突出表现在木结构的渐趋成熟,抬梁式、穿斗式已出现,屋顶形式 也多样起来;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较多应用在墓室。
三国、晋、南北朝(-589年)
连年战争,产生薄葬思想。南方经济文化较发达。里坊街道严 整、分区明确的城市规划。佛教的传入引起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 佛塔和石窟是当时突出的建筑形式。同时山水风景园林建设也极其 兴盛。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母系氏族社会建筑
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址,主要有黄河流域的仰韶 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一 · 河姆渡文化建筑遗迹 1·概况 ·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首次发现,命名 ·四个文化层。第3、4层年代约公元前5000 — —前4000年 · 母系氏族社会· 骨器有凿、锥、针、镞、耜,木器有茅、耜、 镞、 浆、耜、碗。发现大量人工栽培的 水稻 粒和杆。家畜有猪、狗、水牛
《中外建筑史》
江苏武进 的淹城可能是 春秋时期的淹 国国都。它有 三重城墙,每 重城墙外有护 城河。只有西 北角有桥可以 出入。护城河 内用独木舟为 交通工具。布 局反映了当时 战乱频繁,国 君以深濠高墙 自卫的状况。
中外建筑史第一部分中国建筑设计史
•
聚落有着与氏族公社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布局,一般包括居住区、
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等部分。聚落的面积一般约在三万至五万平方米,
最大的达数十万平方米。西安半坡村的一处 氏族聚落,位于浐河东
岸台地上,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临河高地是居住区,已发现密集排 列的住房四、五十座,布局颇有条理。这个居住区的中心部分,有一 座规模相当大、平面约为12.5×14米近于方形的房屋,可能是氏族的 公共活动——氏族会议、节日庆祝、宗教活动等等的场所(图1.1.1)。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
圆形房屋一般是地面式的,不挖坑,建在地面上,直径约4~6米,墙壁
是用密集排列的木柱和树枝编织而成,外边再用草泥加以覆盖。屋顶的做法
与方形房屋基本相同,但屋顶形状则成为圆锥形,或在圆锥形屋顶之上再建
一个两面坡的小屋顶,有点像后代的歇山式屋顶。(图1.1.3)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
• 此外,长安县客省庄的半地穴式房子,既有圆形单室,也有前后二室相连的 布局方式。这种双间房子,或内室作圆形,外室作方形,或内外二室都作方 形,中间连以狭窄的门道,整个建筑的平面作吕字形。外室墙中往往挖一个 小龛作灶,有的灶旁还设置小型窖穴(图1.1.4)无疑地,内外二室在建筑功 能上具有分工作用。内室的保暖也比单室房屋要好。
• 宋以来许多学 者,根据《仪 礼》所载礼节, 研究春秋时代 士大夫的住宅, 已大体判明住 宅前部有门。 门是面阔三间 的建筑,中央 明间为门,左 右次间为塾。 门内有院。再 次为堂(图 1.3.1)。
第三节 春秋、战国建筑
第三节 春秋、战国建筑
• 这时的建筑材料,西周时期已 出现板瓦、筒瓦、人字形断面 的脊瓦和圆柱形瓦钉仍沿用。 这种瓦嵌固在屋面泥层上,解 决了屋顶防水问题,瓦的出现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进 步。瓦的使用到东周的春秋时 代才逐渐普遍,屋顶坡度由草 屋顶的1:3降至瓦屋顶的1:4 (见《考工记》)。这时期, 除板瓦以外,又出现了瓦当, 表面有凸起的饕餮纹、涡纹、 卷云纹、铺首纹……等等美丽 的纹饰(图1.3.2)。
中外建筑史--MU
史前时期的建筑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聚落,大房子
大房子
北组
大房子
中心广场 西组
大房子
东组
大房子
南组 大房子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1)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史前时期的建筑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聚落,大房子 陕西半坡村遗址 分为三个区域:
河姆渡干阑建筑复原示意图
史前时期的建筑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已 从族外婚发展为对 偶婚制,以从事农 业为主,定居,有 房屋和聚落。
仰韶文化 半穴居,地面建筑
史前时期的建筑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 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 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商周时期的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商周时期的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商代宫殿复原
商周时期的建筑
商周时期的建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 建筑技术 瓦的发明与应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 陶水管的使用,解决地面排水的问题
史前时期的建筑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2)穴居—木骨泥墙 A.陕西半坡村遗址 早期: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史前时期的建筑
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 中期: 围护结构:木骨泥墙 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
史前时期的建筑
中外建筑史
青铜器是指自然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
不同的合金配比,会使合金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以制造不同的器物。
青铜器的特点及生产意义:既有石器的坚硬,又有陶器的可塑性,可以按照设计者的需要自由的创造,实用而美观的器形,为设计提供了体现设计思想的广阔天地和较大自由,是制陶后人类在设计领域的又一伟大创造。
商:青铜器艺术成熟时期,呈狞厉之美。
纹饰以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蝉纹、人面纹等铭文简短。
饕餮乳钉纹鼎、龙虎尊、四羊方尊。
西周:早期沿袭商晚期凝重典雅风格,多铭文。
代表武王征商鼎。
中后期有新器型出现,形制和纹饰日趋简率,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夔龙纹,凤鸟纹及窃曲纹,波带纹,重环纹等。
代表:毛公鼎,大克鼎,史墙盘。
二、春秋战国的农具较之商周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
1、青铜农具成为生产的主要劳动工具2、铁的运用对农具研制具有重大影响三、深衣:春秋战国至汉代的一种主要服饰样式。
其具体样式是将上衣和下裳连接起来,下摆滚边而不开衩,并将衣襟加长,向身后围拥,用丝带束腰,即“续衽钩边”的样式。
此种服饰样式的出现是服饰制度对社会机制中“规、矩、权、衡”的需要。
四、思想性文献《易经》《考工记》: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专著,成书于春秋末年,为齐国官书。
书中全面的记述了长期以来手工业生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方可为良”的技术原则,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为后世工匠所重视的一部典籍,也是先秦艺术设计思想形成的最初结晶。
五、货币的演变1、秦统一货币:废除了战国刀、布、贝、货币样式,统一货币。
2、圆形方孔的秦半两,汉承秦制:a、半两钱b、五铢钱六、方位与建筑朱雀(南)四神瓦当:西汉时期代表性的瓦当样式,是汉代大型宫殿建↑筑的标志,在圆形瓦当上分别装饰以四方神兽纹青龙(东)←建筑→(西)白虎样,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着东青、↓西白、南朱、北玄、而中失尙黄的方位思想纹样玄武(北)的造型概括简练,凝重大方,气韵生动。
中外建筑史
1斗栱(dǒu gǒng)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两者合称斗拱。
、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
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
2是指建筑的内外柱子同高,柱子和上部梁架之间以互相连接的水平的斗拱【铺坐】层过衔接3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
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4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5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6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7巴洛克(Baroque)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中外建筑史
文艺复兴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
美迪奇府邸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杰作。
穹隆顶上的灯亭和下面的鼓座大大增加了穹隆顶的造型效果,它是文艺复兴的创造。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隆顶被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报春花,它顶部有灯亭,下部增加了一圈12米高的鼓座。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座广场由于其宜人的尺度﹑优美协调的建筑环境,被称为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它是圣马可广场。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开始的是圣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设计者是勃鲁乃列斯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理论著作有阿尔伯蒂著的《建筑十书》等。
文艺复兴盛期二个风格完全相反的著名画家兼建筑师是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盛期规模最宏大的建筑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设计特点:空间组合方面:三个梯形广场组成封闭的复合式广场。
设计手法:梯形广场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结合自然环境:四周采用外廊与水城风光呼应。
艺术处理方面:有节奏有主题,四周的建筑使用了统一的母体──券廊,建筑群的中心是圣马可教堂,高耸的钟塔起对比作用。
比例尺度:从西面进入广场,券门匡出一幅完整的广场建筑画面,建筑群之间的大小高低的组合适度。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与成就,并举例说明。
①城市与广场: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改建追求庄严对称,涌现出许多理想趁势方案,如斯卡摩齐的环形加放射形道路系统方案。
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很高成就,这时期的广场类型多。
按性质分有集市活动广场、纪念性广场、装饰性广场、交通性广场等。
按形式分又有长方形、梯形、圆形、不规则形、复合式等。
广场一般都有一个主题,四周有附属建筑陪衬,典型的实例有圣马可广场,圣彼得主教堂前的梯形与长圆形广场,卡比多广场。
②在单体建筑方面,有许多新的创造。
平面设计严谨,讲究对称、均衡、按轴线发展。
立面也趋于规律化,如吕卡第府邸,利用粗细石块分层,门窗排列整齐、距离相等。
在坦比哀多、圣彼得主教堂中,古典柱式取代了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成为建筑造型的主要手段,此外迭柱、券柱、双柱、巨柱、壁柱也被广泛运用。
_春秋战国建筑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建筑概况
一·建筑史分期和历史文化背景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期,铁器、 耕牛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井田制随 之瓦解,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的发展。
从文化方面看: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对后 世有深广影响的儒家、道家.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
……
堂高三尺、东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圆下 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户,户二牖。其宫三百 步,在近郊三十里。
总结: ① 平面:长方形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 ② 上圆下方,以茅盖屋 ③ 用途 —— 礼仪,“明诸侯尊卑” 3·2辟雍
辟雍 原为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 《礼记·王制》有:
二· 陵墓
1·《兆域图》及中山王陵 1977年,在河北平山的战国中山王王陵,出土了一方 金银错《兆域图》铜版。
兆域,墓茔地。《兆域图》,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 形制
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 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 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
· 都城规划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 朝一夫。 注: 涂 ——— 道路 一夫 ——— 100×100步2 1步约5-6尺
王宫规制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五之尊”
道路规制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 涂。
总结
①以宫殿为主体的规划结构;择中、居高 ②礼制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
中外建筑史试题,建筑专业
1.我国古代建筑经历的历史阶段?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2.原始社会时期,最早出现的两种居住方式是巢居穴居。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建筑特点比较?与仰韶文化相比,建筑布局特点①面积缩小。
②布局方式:圆形单室前堂后室③建筑技术:白灰面防潮,出现了土坯砖4.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存?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遗址[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偃师商城遗址[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湖北蕲春干阑式建筑遗址[西周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5.汉代时期的建筑状况?1)木构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从流行的高台建筑,转而建造高阙、高楼阁。
3)砖石结构发展。
4)斗栱已经产生,结构作用明确。
6.宋代颁布的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作者李诫。
7.明代时期的建筑特点?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高峰。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构架形成新的定型。
4)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
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
8)风水术达到极盛。
8.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洞穴9.单体建筑的构成简明真实有机10.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1.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建筑文化五个阶段燧人氏有巢氏伏曦氏神农氏轩辕氏12.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13.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
中国建筑史-春秋到隋唐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方城制 “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 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 考工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
• 3、建筑技术 • 春秋战国时期广用铁器,工具进步。此时的木构建 筑整体形象及柱子、斗拱等细部可见于器皿及漆画 之中。 • 4、建筑装饰 • 春秋时代已在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上施彩画,而且在 建筑色彩方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 《论语》中记载“山节藻梲” • 《春秋毂梁傅注疏》“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 大夫苍”
建筑特点柔弱采取古典模数材营造法式李诫中国建筑史分期五近现代时期中国建筑史分期由井田制滋生出原始网络规划方法周王城制度见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匠人中择中思想及四维四隅的空间概念已经形成城市已有城与郭之分以车轨作为道路的宽度单位宫室位居城中央左祖太庙右社社稷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方城制右社面朝后市
秦汉时期的建筑
• 西汉中期以后,砖石拱券结构用于墓室,与木椁墓 (井干结构)并行。仿木的陶垦模型、崖墓、画像、 砖石墓、石祠、石阙、石表等,对当时简拙、粗放 的木构建筑风格提供了形象资料。 雅安高颐墓阙
东汉望楼明器
秦汉时期的建筑
• 4、建筑装饰 • 利用屋顶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作用,成为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汉阙与绝大多数明 器、画像石所表示的屋面和檐口都是平直的,还没 有反宇与翘曲的屋角,不过正脊和戗脊的尽端微微 翘起。 • 在装饰花纹的纹样上,够土相当秀丽,线条也趋于 流畅。汉朝建筑所用的花纹题材大量增加,大致可 分为人物纹样、几何纹样和植物、动物纹样四类。 汉朝建筑已经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作各种 构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有机组合。
隋唐时期的建筑
• 4、建筑装饰 • 在屋顶形式方面,重要建筑物多用庑殿顶,其次是 歇山顶与攒尖顶,极为重要的建筑则用重檐。在组 群建筑中将各种不同形式的屋顶组合为主次分明而 想代复杂华丽的形象。 • 在纹样的使用上,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 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 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邺很流畅而挺秀。此外,还 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 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 案。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2020届高考历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轮练习及解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2、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B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
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3、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 9.25--2、夏商周和春秋战国
一、一、殷周时代的城市殷周时代的城市a)社会发展背景i.殷周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
奴隶社会中有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种阶级分化与对立,都在各城的城址中有明显的反应。
ii.进入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
至尚待,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铜器称为主要生产工具,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增多,商业兴盛,已出现专门管理手工业奴隶的机构及专门的商人。
iii.周代的奴隶制更加健全。
为了加强统治,开始进行有一定规划的城市建设,在建城制度上有明显的反映,周代的营城制度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殷周时代的城市实例1.郑州商城1.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2.城市有功能分区,宫殿,平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等。
2.安阳殷墟3.湖北湖北黄陂中商盘龙城黄陂中商盘龙城4.5. 2.3.4.城内有大量的手工作坊5.6.殷商殷商时代城市时代城市时代城市的特点的特点1.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
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3.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7.周代城市城市1.周原:周人早期活动的根据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北依岐山,南临渭河2.丰京、镐京:西周的都城(今西安)3.王城、成周:(今洛阳)4.已经有一定的规划二、周代的二、周代的营国制度营国制度1.《周礼《周礼··考工记》的背景i.《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工艺技术的著作,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
ii.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建筑布局的文献记载,虽然未得到考古发掘完全证实,但从我国古代的一些城市建设实例来看,其影响颇为深渊,大多都城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门
治朝 应门
外朝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 • 1、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
板瓦、筒瓦 斗、拱
• 2、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治朝(日朝、常朝)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 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 3、春秋战国时期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 商城
•
前堂后室
殷商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 四阿重屋的创造和发展。(《考工记》:“殷人重 屋。”) • “前堂后室”空间布局 • 青铜构件与饰件。 • 建筑石雕。(门砧) • 土砌块的推广。(夯土墙) • 木结构。 • 排水结构
传统的中国院落式建筑群开始成 型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活动
一、夏商周时期的建筑活动
(一)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 背景及特点: 1、新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 2、新的建筑技术——夯筑技术 3、新的构筑方式——茅茨土阶 4、新的空间布局——前堂后室
• 夯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房屋基础、墙和台基时的主要技 术。指靠人力用工具将土一层一层砸实的建筑方法。 • 茅茨土阶:古代的一种建筑构造形式。茅茨就是只用茅草 做的屋顶。土阶就是把素土夯实了形成高高的方方的高台 ,然后把建筑建造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