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代戏曲发展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戏曲演变

整体概述:

原始乐舞(巫岘祭祀)→古优讽谏(优孟衣冠)→汉代白戏、角抵戏→

六朝优戏(钵头代面)→唐代踏摇娘、参军戏→

北方乐曲:

辽金院本杂剧→元杂剧→明清杂剧→花部(地方戏)

南方戏曲:

两宋官本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雅部(昆曲)

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散曲: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与杂剧合称元曲。杂剧是戏剧,散曲则是用来清唱的曲文,性质上更接近于合乐的诗歌。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

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 2 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需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新诗体。

元代散曲创作特点

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曲风较为质朴,没有专门的散曲作家;后期曲风则趋于雅丽清婉,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的作家,注重字句锤炼、对仗工整和典故运用,有诗词化和格律化倾向,使散曲创作趋于规范和繁盛,作品数量较前期多,社会反映面也比较广。

前期【剧作家及书会才人(白关马)、宦达文士(刘秉中、姚燧、卢挚)】

剧作家及书会才人

风格多样,挥洒自如,曲尽其妙,既保留了民间文艺浅俗活泼的自然本色,又不乏文采情韵。

白朴颇多“看破”世情的感慨。

关汉卿直白真率,尽显本色。

马致远:元代前期散曲大家

【越调·天净沙】《秋思》

①擅长将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作品带有更多的恋世与愤世交织的旷放意气。

②提高散曲艺术境界,扩大散曲表现领域。马致远的散曲市井气减少,文人品味增加。雅俗兼备而具有文采。如《秋思》小令,用

意象叠加的方式构成流动的画面,意境萧瑟苍凉,景中含情,蕴藉隽永,被誉为“秋思之祖”。

宦达文士

变通写诗填词的方法作曲,尽管也有清新自然之作,但曲体特征并不是很明显。刘秉中能诗善词,作散曲以小令为主,具有初期散曲那种质朴的民间风味

卢挚小令多怀古唱和、寄情诗酒山林和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比较自然活泼,格调疏朗清雅,曲中不用衬字,写法与诗词较近。

姚燧散曲或抒发个人感慨,或写思妇之情,文辞流畅浅显。

后期(张养浩、贯云石、张可久、雎景臣、刘时中)

张养浩,云庄乐府,比较注重立意和构思,作品的意境风格也更接近于诗,而于声调格

律不大重视。

《潼关怀古》

①题材:将咏史怀古引入曲中,叙事抒情言志,写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扩大了曲的题材。

②风格:豪放,以诗入词,把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诗体来写,具有奔放浩荡的气韵。

贯云石,酸斋乐府,绝大部分散曲作品,作于归隐杭州之后,主要可分为表现隐逸雅趣的流连山水之作和寄情声色而写恋情的两大类。

《清江引》、《田家》①其归隐之作多慷慨豪放;②其恋情之作,豪爽通俗。元代散曲清丽派的宗师。乔吉《双调·殿前欢》、《双调·水仙子》①乔吉散曲的风格有清丽与豪放两种;②乔吉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凤头、猪肚、豹尾张可久,小山乐府,元代后期专门致力于散曲创作而产量最多的作家,是元代后期清丽派的代表。

小山乐府中写山居隐逸的作品为数最多,主要表现作者归隐山林时怡然自得的情趣和清高傲世的品格。曲词善于熔铸前人的诗词名句和典故,艺术上注重含蓄蕴藉,意境构成显示出某些与诗词相近的特点。讲究曲律和音韵,对仗工整,文字清通雅丽,风格清丽。

雎景臣,笔调风趣犀利《高祖还乡》

此散套采用“反讽”手法,通过一个未曾见过大场面的乡民妙趣横生的口吻,对富贵还乡的统治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作品骂的虽是汉高祖刘邦,锋芒却指向元代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表达了被压迫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刘时中《上高监司》以散曲论政,直接针砭时弊,并以大量生活口语入曲。明代散曲发展概况(前,王磐、陈铎、冯惟敏,后,梁辰鱼、薛论道)

散曲和民歌是明代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数量上看,明代散曲远远超过元代;从曲调上看,明代散曲初期沿用北散曲,后南散曲迅速兴起,取代北曲正宗地位而成为散曲主流,开创了一些新的形式,使散曲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加速了散曲的雅化和词化。元代散曲的自然朴实和真率豪放风格因之退化。故明代散曲尽管数量可观,也不乏创新和发展,但因为它的发展走向与世俗精神相悖,因此地位和影响也就不能和元代散曲相比。

前期

明代前期的散曲仍然采用北曲,是元末散曲的余绪。作家多安于承平盛世,往往以散曲点缀升平,风格上不出闲适、疏狂的情趣,陈言套语,缺少新意。

中期

明代中期开始出现南散曲,但北散曲仍然有很大优势,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如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均出现在这个时期。

王磐:号西楼《西楼乐府》一卷,全北曲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情趣,或写朋友聚会,或写社会污浊现象,风格多样,清丽淡雅,讽刺俳谐,信手拈来,被列为北曲之冠。

陈铎:号秋碧散曲集《秋碧乐府》等,多南曲,多写男女风情和闺怨之作,时人称为“乐王”。文辞较为流丽。他的散曲以《滑稽余韵》较有特色,该集用北曲小令写出,共 136首,每首写一个行业,构成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民俗风情。

冯惟敏:号海浮山人,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全北曲能在继承前人散曲有关调古抒情、谈禅归隐、写景游记、男女风情等内容上,将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较注意运用口语俗谚,极少雕饰,刚劲朴实,气韵生动,通俗自然。论者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明代散曲的最高成就,其地位可与元代名家相比。后期

从白苧体产生到明末,南散曲成为散曲的主流,著名散曲作家有梁辰鱼、薛论道、沈景、王骥德等。但由于他们的散曲或玩弄形式翻新,大搞曲集;或以词代曲,文雅雕琢;或追求音律,忽略辞意,致使散曲内容贫乏,形式浮艳,终于使散曲趋向衰微。

薛论道散曲集《林石逸兴》,题材广阔,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关于边塞军旅生活的作品,气魄雄健,表现出高昂的志气和慷慨的情怀。还有些作品则揭露官场的是非黑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之情。

梁辰鱼散曲集《江东白苧》

【“白苧派”】明代初期的散曲主要还是沿用北曲,然而到嘉靖年间,昆曲兴起,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山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子”构成。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元初剧坛,名家辈出,佳作不断,许多著名的元杂剧作家如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用戏剧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倾诉苦闷和悲愤,讴歌爱情和理想,塑造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元初创作呈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统一中国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元杂剧的创作中心逐渐由北方的大都转移到了南方的古杭(杭州),产生了“古杭书会”和“武林书会“等创作团体。元代后期,杂剧已成为流行全国的戏曲样式,但创作呈衰落之势,但在戏曲理论批评和戏剧史研究方面不乏影响深远的著作。

白朴,代表作品:历史剧《梧桐雨》:唐明皇与杨贵妃,出自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爱情喜剧《墙头马上》李千金热烈追求与裴少俊的爱情,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

马致远:历史剧《汉宫秋》、神仙道化剧《黄粱梦》代表作《陈抟高卧》

王实甫《西厢记》(《王西厢》)

纪君祥《赵氏孤儿》

尚仲贤《柳毅传书》李好古《张生煮海》→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